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黃澤全>>歷史名城

雲台書屋

廷巴克圖


  馬裡歷史名城廷巴克圖,位於撒哈拉沙漠南緣,尼日爾河中游北岸,是古代西非和北非駱駝商隊的必經之地,從公元14世紀中葉起,相繼成為馬裡帝國和桑海帝國的重要都市,在阿斯吉亞王朝(1493年至1591年)時期,是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世界各地的伊斯蘭學者紛紛到這裡講學布道,那些能工巧匠更是在這裡大顯身手,使這座城市聲威遠震,與開羅、巴格達和大馬士革齊名,是當時著名的伊斯蘭學術研究地之一,市區多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遺址,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保護名錄。

  廷巴克圖,又譯為「丁布各都」,亦稱「通布圖」,為1087年圖阿雷格人所建。圖阿雷格人是非洲著名的遊牧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為了尋找水源,他們趕著牛羊、帶著駱駝,馱著帳篷和其他生活用品,常年往返於阿魯萬納和尼日爾河沿岸之間。據傳說,當年圖阿雷格人每逢旱季,他們南下來到廷巴克圖所在地的一口水井旁,圍著水井安營紮寨,雨季時便留下多餘物品返回北方。這口水井由一名叫布克圖的老婦人看守,他們每次南下都說去「廷—布克圖」,意為「布克圖之地」,後來建立的城鎮也稱之為「廷—布克圖」,廷巴克圖便是從「廷—布克圖」演化而來的。圖阿雷格人的這口水井迄今依然保留著,供遊人觀賞,成為這座城市的歷史見證。

  歷史上,廷巴克圖因擁有理想的地理位置而得到迅速發展,而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重要都市和駱駝商隊的貿易要站。公元16世紀末期,摩洛哥人侵佔,城市遭到破壞,開始衰落。

  法國殖民者於1893年佔領後,廷巴克圖更加衰落破敗,而且從此一蹶不起。今天的廷巴克圖,是在馬裡獨立後得到建設和發展的,是馬裡最北部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通布圖區(全國八大行政區之一)首府。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廷巴克圖是最早皈依伊斯蘭教的城市,伊斯蘭教在這裡發展的鼎盛時期,城內的斯科爾高等學府,有研究《古蘭經》以及法學、文學、歷史和天文、地理等的學科。今天市內保存下來的最著名的伊斯蘭古建築是廷巴克圖大清真寺,也稱穆薩清真寺或康康清真寺,建於馬裡蘇丹艾爾·哈吉·康康·穆薩執政時期,由著名的伊斯蘭建築師阿布·杜德吉於1325年到1330年設計督建,後來又幾經重修擴建,成為一組莊嚴肅穆、宏偉壯觀的伊斯蘭建築群。清真寺由三座內院和兩座宣禮塔組成,其中一座宣禮塔為全市最高建築。清真寺牆面呈深黃色,上面飾有各種圖案和浮雕,並刻有許多經文。寺內東西向有8排立柱,南北向有25排立柱,立柱林立,殿堂宏偉,尖塔高聳,呈現出精湛的伊斯蘭建築藝術。市內的另一座名叫斯科爾的清真寺,建於公元14世紀末,也是一座著名的伊斯蘭建築。據說這座清真寺是一位虔誠的伊斯蘭信徒而又樂善好施的貴婦人出資建造的。清真寺的宣禮塔建築精美,祈禱大廳裝飾豪華,廳外小徑環繞,院內北側的房舍是當年作為斯科爾高等學府的教學場所。

  因廷巴克圖地處水陸要衝,是撒哈拉沙漠通道和尼日爾河的聯結點,自古以來商業貿易活動十分活躍,迄今市區仍有數目眾多的古老市場,充分顯示出這座城市在商業方面的重要地位。可以說,廷巴克圖之所以聞名於世,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它在西非商業上的特殊地位。

  廷巴克圖現有1萬餘人口,極盛時期達到4.5萬人,城市除幾條新修的馬路外,建築形式和佈局基本上保持著15世紀的原貌。居民住宅為木石結構,多為兩層,門上裝有門環和門釘,並裝飾有五顏六色的銅質圖案。市區有肉類加工、食品加工等工業,郊外有航空站。

  廷巴克圖附近農副產品豐富,是阿拉伯樹膠、柯拉果、畜產品集散地和食用鹽的中轉站,椰棗產量大,是遊牧民和一部分城市居民的主要食糧。城市居民絕人多數信奉伊斯蘭教,保持著伊斯蘭習慣,每逢星期五主麻日,萬人空巷,清真寺內外人山人海,人們虔城地做禮拜。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