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部書備受清代漢學家的攻擊——其實朱子同時的人,早已有許多爭論了。許多人認他做全無價值的「杜撰」書。但是據我看來,他實在比毛公的傳,鄭君的箋,高出幾百倍。就是後人的重要著作,像陳啟源的《毛詩稽古編》,陳奐的《毛詩傳疏》,馬端辰的《毛詩傳箋通釋》,雖然考證算勝場了,見識仍然是固陋的很,遠敵不上朱晦庵。我且分成三個問題,逐條回答。
一 《詩經》裡的「詩」究竟是什麼?
從來的學者,都說他是孔子刪定的「經」,其中「有道在焉」,決不是「玩物喪志」的:其實這話非特迂腐的可笑,並且就詩的本文而論,也斷斷講不通。所以必須先把《詩序》根本推翻,然後「詩」的真義可見;必須先認定「詩」是文學,不是道學,然後「詩」的真價值可說。孔子在《論語》上論詩的話非常明白,決非毛公以下的學究口中的話。現在就用他的話,證明「詩」的性質。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爾。』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這是孔子刪去的詩。孔子所以刪去他的緣故,正為他說的不通,沒有文學的意味。從此可見孔子刪定的標準,止靠著文學上的價值。拿這章詩和《衛風》的《河廣》來比,這章詩是無味的,那章詩是有味的。(那章詩的本文是「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因而去此存彼。「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此節把詩禮兩事分得清楚。詩是文學,所以學了詩,語言會好的;有個雅馴的風度,去了那些粗浮固陋的口氣了。禮是治身的儀節,所以學了禮,行事才有可方。道學先生講的詩正是孔子說的禮。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照這一節看來,可以見得孔子的教育,很注重美感的培養。詩是文學,所以能興發感情。若如道學家的意思,不應當說「興於詩」,應當說「立於詩」了。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節裡說從政,是因為《詩經》裡的雅多半說當日的政治和風俗,從政必須知道當日的情形,才可以「達」,所以孔子有這話,並不是學了詩然後「心正意誠,可以從政。」至於「專對」說,同上面說的「無以言」一樣。當日使命往來,總要語言講究;所以有了文學的培養,才可以做「行人」。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所謂「興」,「觀」,「群」,「怨」,都是感情上的名詞,文學上的事件。至於事父事君兩句,大可為道學先生所借口;但是仔細想來,孔子說這兩句話,不過是把文學的感化力說重了(emphasized)。其意若曰,有了詩的培養,才可以性情發展的得宜,一切行事,都見出效用來;和那些「夫婦之道,人倫之始」的說話,是不相干的。
就以上的證據,可以斷定詩的作用只是文學一件事。胡適之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大綱》裡有一段說:「孔子是一個有文學眼光的人;他選那部《詩經》,替人類保存了三百篇極古的絕妙文章。這部書有無上的文學價值,沒有絲毫別的用意。不料被後來的腐儒,以為孔子所刪存的詩,一定是有腐儒酸氣的;所以他們做造《詩序》,把那些絕妙的情詩艷歌,都解作道學先生的寓言。如《周南》各篇,本多是癡男怨女,征夫思婦的情詩,那些腐儒卻要說是『后妃之德,文王之化』。如《關雎》一篇,本寫男女愛情;從無可奈何的單相思,到團圓,所以孔子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腐儒偏要說是『后妃悅樂君子之德,慎固幽深』,云云』。文學變成了道學。」這一段話,說得痛快極了。同我的意見完全一致。我還記得去年曾對一位朋友說:「孔子獨許子貢子夏可與言詩,子貢是以言語著名的,子夏是以文學著名的。他兩個有推此知彼的力量,用到文學上,最能興發想像,所以可與言詩。若果《詩經》真是道學書,還要讓顏淵閔子騫干去了。」(但是這話很有點酸氣)
總而言之,詩是文學,可用孔子的話證明,可就詩的本文考得。詩是道學,須得用箋注家的話證明,須得離開詩的文義,穿鑿而得。我們既不便「信口說而悖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還是就詩論詩,不犧牲了詩,去服從毛亨衛宏的說話為是。
二 《詩經》裡的詩,對於我們有什麼教訓?
現在雖然斷定詩是文學了,但是從古以來的文學,正是多得很,為什麼專來標舉《詩經》呢?我自己回答這問題道:正因為《詩經》的文學,在中國的韻文裡,古今少有。現在我們想在四、五、七言,詞、詩、曲等類以外,新造一種自由體的白話詩,很有借重《詩經》的地方,換句話說,《詩經》雖然舊了,然而對於我們還有幾條新教訓哩!
《詩經》對於我們的第一條教訓是真實兩字。拿《詩經》和《楚辭》比,文章的情趣恰恰相反。《楚辭》裡最動人的地方是感想極遠,雖然是虛而不實,幻而不真,可也有獨到的長處,但是這種奇想的妙用,到了後人手裡,愈弄愈糟了;起初是意思奇特,其後是語言奇特,最後是字面奇特,起初僅僅是不自然,結果乃至於無人性。《詩經》裡的《國風》《小雅》,沒有一句有奇想的,沒有一句不是本地風光的。寫景便歷歷如在目前,寫情便事事動人心緒。畫工所不能畫的,他能寫出來。如: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或降於河,或飲於池,或寢或訛,爾牧來思,何簑何笠,或負其餱……麾之以肱,畢來既升。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洪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又有「聲情兼至」,真是「移我情」的,如: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燕燕于飛,參差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鸛鳴於垤,婦歎於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又有情事逼真,我們一想便墜落到裡頭的,如: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婚,如兄如弟。……
毋逝我梁,毋發我筍,我躬不閱,遑恤我後。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微我無酒,以敖以游。……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有洸有潰,既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來塈。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諸如此類的例,舉不勝舉。《大雅》和《頌》,因為被體裁所限制,應當另論外,若《國風》《小雅》裡的詩,沒有一句不是真景、真情、真趣,沒有一句是做作的文章。為著這樣的真實,所以絕對的自然,為著絕對的自然,所以雖然到了現在,已經隔了兩千多年,仍然是活潑潑的,翻開一讀,頓時和我們的心思同化。文人做詩,每每帶上幾分做作氣,情景是字面上的情景,趣味是他專有的趣味;所以就在當時,也只得說是假文學。詩經的文章,有三種獨到的地方,一、普遍;二、永久;三、情深言淺。這都是自然的結果。我們把《楚辭》和他對照一看,《離騷》裡千言萬語,上天下地,終不如《詩經》裡的三言兩語能夠豐滿啊!
《詩經》對於我們的第二條教訓是樸素無飾。一句話,(Primitive)。文學到了文人手裡,每每要走左道。所以初民的文學,傳到現在的社會裡,仍然佔據文學界的一大部。《詩經》的《國風》《小雅》既不是文人作的,又不是文化大備的時代作的,所以只有天趣,不見人工;是裸體的美人,不是「委委佗佗,如山如河」的「不淑」夫人。例如: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
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牖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酒。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自昔徂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七月》一篇,真是絕妙的「農歌」。此外的文章,也是篇篇有初民的意味——質直、樸素,因而逼真。即如《蹇裳》的頭一章說:「子惠思我,蹇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可以說是鄙污極了。但是揣想那話的情景,止歡喜他的逼真,活靈活現,忘了他的鄙污了。後人做詩,意思儘管極好,文章儘管很修飾,情氣每每免不了一個游字。《詩經》裡全沒有巧言妙語,都是極尋常的話,惟其都是極尋常的話,所以才有極不尋常的價值。Chaucer的Tales到了現在,還給一般人做師資,只因為是初民的(Primitive)文學。
《詩經》對於我們的教訓,也是如此。
《詩經》對於我們的第三教訓是體裁簡當。文章裡最討厭的毛病,是滔滔刺刺,說個不休。後來的賦家,是不消說的,很犯這病了。就是五七言的詩家、詞家、曲家,也多半專求盡量的發洩,不知道少說比多說更有效。《詩經》的詩,除去《大雅》和《頌》有點鋪張外,其餘都合最簡當的體裁,須知天地間的文章,最怕的是說盡了;最可愛的是作者給讀者以極少的話頭,卻使讀者生無限的感想,換句話說來,作者不把他的情景全盤托出,卻使讀者自己感悟去。《小雅》《國風》沒有多說的話,因而結構沒有鬆散的,因而沒有沒含蓄的,因而沒有缺少言外的意境的。作者不全盤托出就是使讀者完全陷入,這是《詩經》裡唯一的文學手段。
《詩經》對於我們的第四條教訓是音節的自然調和。做詩斷離不了音節,全沒音節便是散文。但是這音節一樁事,頗不容易講。律詩重音節了,只是他那音節,全是背了天真,矯揉造作而成的「聲病」。《詩經》裡的體裁,真可說是自由詩;然而音節的講究,還比律詩更覺自然,更覺精緻。押韻的方法不限一格;句裡又有聲韻的組織。雙聲疊韻的字,上下互相勾連,成就了「一片宮商」。總而言之,《詩經》裡的詩,體裁是自由的,押韻法是參差不齊的,句裡邊都是有聲韻的組織的。這樣又自由又精緻的音節,是我們做白話詩的榜樣。(孔巽軒先生的《詩聲類》,講《詩經》的韻法很詳;錢曉徵先生的《養新錄》裡,也有一段,論《詩經》裡音節的組織的,都可參看;今人丁以此先生的《毛詩正韻》,我曾經見過稿本,實在是講詩聲最詳最完的書。)
以上的四條,不過一時偶爾想到,順便寫了下來,其實《詩經》對於我們的教訓,還不只此。約略來說,《詩經》可分兩大項;一項是《國風》《小雅》,一項是《大雅》《頌》。後一項是後來廟堂文學的起源,我們對他不能得什麼有益的教訓。至於前一項,是二千年前的自由體白話詩,不特用白話做質料,並且用白話做精神,不特體裁自由,思想情趣意旨等項,也無一不自由。我們有這樣的模範白話詩,當然要分點工夫,研究一番了。
三 為什麼單要舉出朱晦庵的《詩集傳》和《詩序辯》?
朱晦庵的這兩部書,在清代一般漢學家的眼光裡,竟是一文不值了;其實這是很不公允的見解。據我個人偏陋之見,關於《詩經》的著作,還沒有超過他的。先就訓詁而論,訓詁固然不是這部《集傳》的特長,但是世人以為訓詁最當的毛傳,也不見有什麼好處,如「施,移也;」「濟濟,難也;」「京,大也;」真個不通極了。後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從而為之辭」,說他是說文字的本訓。他明明白白是做《詩經》的注,偏牽連到文字的本訓上,弄得意思愈加不明白了。算什麼營生呢?又如「履帝武敏歆」一句,毛傳的穿鑿,可謂達於極點了。平情而論,毛公只是個冬烘先生,幸而生的較早些,因而粗略記得幾個故訓;這可謂生逢其時的人,他自己何曾有深密的學問。後人說他和《左傳》《周禮》互相發明,其實《左傳》《周禮》是經,他和他們互相發明,更見其不妥了。況且《小序》尚是衛宏做的,《後漢書》上有明文,《故訓傳》也就可想了,還不知道是真是假呢。鄭康成的箋,實在比《故訓傳》好些;凡是箋傳不同的地方,總是箋是傳非。現在舉一個例:豳《七月》說「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傳說,「豳公子躬率其民,同時出,同時歸也。」箋說,「悲則始有與公子同歸之志,欲嫁焉。」這真比毛傳通多了。我平日曾玩笑著說:「鄭康成免不了幾分學究氣,還不至於像小毛公的冬烘氣象。」正義一部書更是不足道的。每逢傳箋反背的地方,他先替傳說話,再替箋說話,自己和自己打架。這簡直是明朝的大全,清朝的高頭講章了。宋朝人關於《詩經》的著作,零碎的多。訓詁一層,除朱子的《集傳》外,其他是全無所得的。清朝人對於詩經訓詁,很有些整理發明的功勞。散見的不必說了,即以專書而論,《毛詩稽古篇》《毛詩傳箋通釋》《毛詩傳疏》全是重要著作。但是這些著作都是依附著荒謬的《詩序》而作的,都有點「根本錯謬」的毛病,所以一經講起禮;談起故論到「詩人之義」來,便刺刺不休的胡說一片。朱子這本《集傳》,在訓詁上雖然不免粗疏,卻少有「根本誤謬」的毛病。他既把《小序》推翻了,因而在故訓一方面也就著實點兒,不穿鑿了。況且朱子在宋儒中,原是學問極博的一個人;他那訓詁,原不是抄襲來的,盡多很確當的地方。就是反對他的戴東原,注起詩來,還不能不引用他呢。還有一層,我們讀《詩經》無非體會他的文章,供我們的參考,那裡有整工夫去「三年而通一藝」的辦呢?所以那些繁重的訓詁,大可以不聞不問,還是以速議為是。朱子這部書,雖然不精博,卻還簡當啊!
至於詩義一層,朱子這兩部書真可自豪了。朱子是推翻《詩序》的,他推翻《詩序》的法子,只以《詩經》的本文證他的不通。這真可謂卓識了。《詩序》上的高子,就是孟子所說的「固哉高叟詩」;序從這種人的徒子徒孫做出來,還能要得嗎?所以《關雎》等篇必定加上后妃,真個傅會迂腐的可笑。后妃是誰,誰也說不清楚,至於「淑女」,更難定了。鄭康成竟然硬把太似安上,章太炎先生又異想天開的說:「文王與紂之事也。后妃淑女,非鬼侯女莫之任。」更曲喻穿鑿了一大篇,讀者不曾看完,必要發笑的。然而這事不能怪太炎,都是《詩序》上妄加后妃二字,勾引出來的。總而言之,《詩序》的大毛病,是迂腐,穿鑿,附會,妄引曲禮杜撰事實。
「正心」「誠意」「修齊治平」(這幾個名詞雖然不是漢儒所重,但是《毛詩》已有這氣象)的道氣,已經很重了,所以自他而降,講詩的人,都不免有「先生帽子高」的氣象。和《毛詩》同時或者較前的魯韓兩家,都是道學派的詩。《韓詩外傳》有很多的道氣,《齊詩》翼氏諸家,弄上些五行讖緯,道氣變而為妖氣,成了方士派的詩學。(這都本胡適之先生的話;道學方士兩個名字,也是胡先生造的)。宋元人講詩,都是學道派,其中還有幾家,把詩論政,大講起功利主義的,尤其可笑。就是王柏《疑詩》,也還是道氣重的緊。他敢於刪詩,固算有強毅的魄力了;然而他所以疑詩的緣故,仍是道學先生恨情詩的心理,所以要刪鄭衛。只有章如愚的見解是極透徹的。他說:「正使學者深維其義,而後可以自得。詩人之義,不若春秋易之微。學者能深思之,不待序而自知。」這真透徹極了。程伯子是個聰明不過的人,對於《詩經》很有些遠妙的見境。他雖然說《詩序》是國史做的,我們卻可翻過來借他這話證明《詩序》的不可靠。因為他說;若「不是國史做的,孔子又如何憑空做出來」。(這話的原文忘了,意思確是如此。)朱子這部《集傳》也還有幾分道氣,但是他的特長是:
(1)拿詩的本文講詩的本文,不拿反背詩本文的詩序講詩的本文。
(2)很能闕疑,不把不相干的事實牽合去。
(3)敢說明其某是淫奔詩。
就這幾項而論,真是難能可貴了。雖然他還有他的大缺點,但是總算此善於彼的。他雖不曾到了「文學的詩」的境界,卻也在道學的詩派中,可稱最妥當的,實在是有判斷,有見識,能分析,能排眾議的著作。(朱子這兩部書,很被當時人和後人攻擊。)現在我把他解一番,奉請讀者諸君:
(1)學他的敢於推翻千餘年古義的精神;
(2)學他敢於稱心所好,不顧世論的魄力;
(3)再把《詩經》的研究更進一步,發明文學主義的《詩經》。
這篇文章寫完之後,忽然想起《詩經》的詩,只有一種最大的長處,就是能使用文學的正義,文學的至高用處,只是形狀人生,因而動起人的感情,去改造生活;決不是喪志的玩物。《詩經》裡的哀怨之詞,雖然出在勞夫怨婦的口裡,卻含有許多哲義。這種「不平之鳴」,天地間的至文,都如此的。所以《詩經》(專指《國風》《小雅》)的文學主義比他的文學手段更是重要,可惜我為篇幅所限,現在不能暢暢快快說了。
——選自《新潮》第一卷第四號(1919年4月1日北京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