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 作品資料 黃埔(一)
    黃埔軍校的演變

    怒潮澎湃,黨旗飛揚,這裡是革命的黃埔!誕生於革命風雷激盪的第一次合作時期的黃埔軍校是世界四大軍事名校之一,可以說一部黃埔軍校史就濃縮著2o世紀中國革命史。有人說:沒有黃埔軍校就沒有國共兩黨的軍隊,也就沒有國共兩黨後來的大展!的確,黃埔軍校造就了中國現代史上乃至當代史上一大批聲名顯赫的政治巨人和驍勇善戰的軍事將領,半個多世紀的合作與分裂不僅是黃埔軍人的戎馬倥傯沉浮榮辱,他們的傳奇經歷和軍政生涯更是同中華民族的興衰、中國社會的變遷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物轉星移,歲月滄桑,從中國國民黨6軍軍官學校、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中央6軍軍官學校到6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走過了整整8o年的征程。

    黃埔軍校的醞釀、籌備和成立同中國國民黨的改組以及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密不可分的。早在1923年1o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就通過了一項關於建立6軍講武堂的提案,後來將軍校的名稱初步定為「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1924年1月24日在國民黨一大期間,孫中山先生決定將籌備中的軍官學校改名為「中國國民黨6軍軍官學校」,任命蔣介石為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實際上負責籌備工作的是廖仲愷),軍校的校址初步選在廣州黃埔島原大本營軍政部講武堂和海軍學校原址上。2月1日,孫中山任命李濟深、王柏齡、林振雄、沈應時、俞飛鵬、宋榮昌、張家瑞7人為籌備委員會委員。3月1日,黃埔軍校新生入學試驗委員會成立,蔣介石被任命為委員長(此時蔣不在廣州,委員長一職由李濟深兼代),鄧演達、王柏齡、嚴重、錢大均、宋榮昌、張家瑞等9人為委員,準備招生入學考試。在軍校籌備期間廖仲愷先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後領導主持了校舍改造、制定校規、招募教員、制定教學計劃以及設計校徽、制服等一系列事宜。

    1924年5月3日,黃埔軍校領導機構正式成立。孫中山擔任黃埔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上述三人組成軍校校本部,直屬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是軍校最高的領導機構,校本部下轄六大部、一個校長辦公廳、一個總教官室: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後邵元沖,11月周恩來繼任),副主任張申府;教授部主任王柏齡,副主任葉劍英;教練部主任李濟深,副主任鄧演達;管理部主任林振雄,副主任吳子泰;軍需部主任周俊彥,副主任俞飛鵬;軍醫部主任宋榮昌,副主任金源盤;校長辦公廳秘書長邵力子;總教官室總教官何應欽。在黃埔軍校的教官中,顧祝同、陳繼承、劉峙、嚴重等人任戰術教官;錢大均等任兵器教官;汪精衛、魯易、聶榮臻、雷經天、袁也烈、毛澤覃、熊雄等都在政治部工作或擔任政治教官。此外黃埔軍校還設有特別官佐,陳誠、徐成章、季方等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軍校建立過程中蘇聯政府曾給予了很大的幫助,蘇軍著名將領巴普洛夫、加侖(布留赫爾元帥)等曾擔任軍事顧問。

    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傳到全國各地後,成千上萬的青年投筆從戎,紛紛南下廣州報考黃埔軍校立志從軍報國,「到黃埔軍校去」』一時間竟然成了青年人最時尚的口號。第一期學生入校,其中正取生35o人,備取生12o人,6月16日舉行了開學典禮、孫中山先生偕夫人宋慶齡出席典禮並表了重要講話。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最初分為4個隊,後來軍校又合併了大本營軍政部講武堂的學生編為6個隊,由於革命的需要學習時間僅為半年,於1924年11月畢業,一期畢業生共計639人。許多黃埔一期生後來在國共兩黨中都擔任了重要職務,徐向前、陳賡、周士第、閻揆要、彭明治、袁仲賢、曾希聖以及蔣先雲、胡煥文、曹淵、左權、劉雲、陳啟科、黃錦輝、馮達飛、李謙、孫一中、傅維鈺、楊其綱、李之龍、趙自選、黃鱉、王爾琢、王泰吉、唐震、彭干臣、劉疇西、許繼慎、蔡申熙、吳展、何章傑、粱錫古、魏孟賢、肖方、董朗、賀聲洋、冷相佑、張伯黃、伍文生、張繼春(湖南醴陵人,非湖南宜章人第二野戰軍副政委張繼春)等後來都成為了我黨我軍歷史上著名領導人;此外陳明仁、侯鏡如、廖運澤、李奇中、鄭洞國等著名起義將領也是黃埔1期生;而胡宗南、冷欣、曾擴晴、杜聿明、王敬久、王叔銘、桂永清、李仙洲等黃埔1期生則成為國民黨陣營的高級將領。

    第2期生499人入校學習,至1925年9月共有45o人畢業。盧德銘、周逸群、吳兆生、張堂坤、陳奇、唐克、宛旦平、古宜權、李勞工、覃異之、聶紺弩、吳振民以及鄭介民、余灑度、姚中英等都是黃埔軍校第第2期開始,黃埔軍校開始實行分科授課,由單一的步兵科擴編為步兵、工兵、炮兵、憲兵等五種。

    1924年11月2o日由黃埔軍校師生組成的教導一團正式成立,何應欽任團長,王登雲任黨代表,下轄沈應時、劉峙、王俊3個營;12月26日又成立了教導二團,王柏齡任團長,下轄顧祝同、劉堯宸、金佛莊3個營,黃埔1期生陳賡、陳明仁、劉疇西、侯鏡如、關麟征等均在教導團擔任連級軍官。黃埔教導團的成立為國民黨黨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後來這支部隊參加過東征以及討伐楊劉叛亂,1第一軍,蔣介石擔任軍長,周恩來任副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第3期生1233人進校學習,至1926年1月共畢業1224人。朱雲卿、吳光浩、姜鏡堂、常乾坤、高文華、黃文傑、符節、段炎華、肖人鵠等我軍著名將領都是這一期畢業的。曾澤生擔任3期學生區隊長,楊林(畢士梯)擔任第3期學生隊總隊長;此外康澤、劉安琪、王耀武、戴安瀾、方先覺等國民黨軍高級將領也是黃埔3期畢業生。

    第4期學生2654人入校,至1926年1月共2314人畢業。**、唐天際、郭化若、倪志亮、曹廣化、李逸民、方之中、李運昌、王世英、吳溉之、潘朔端、劉志丹、伍中豪、曾中生、段德昌、何昆、鄒琦、徐百川、6更夫、李鳴珂、陳毅安、李天柱、唐赤英、袁國平、葉墉等我軍著名將領都是黃埔4期生。從這一期開始,肖楚女、許德珩、惲代英、陽翰笙、於樹德等先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在黃埔4期畢業生中還有許多外籍學生,朝鮮籍學生有24人,越南籍學生中著名的要數洪水將軍,此外還有一些來自琉球、南洋的學生。

    1926年3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決定改組黃埔軍校並且合併廣州一帶其他軍事學校,正式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蔣介石擔任校長,李濟深任副校長,鄧演達任教育長,邵力子任政治部主任。此後軍校分入伍生班、軍官預備班、軍官班,校址仍然設在黃埔島。1第5期學生入校共262o人,陶鑄、許光達、趙尚志、張宗遜、宋時輪、楊至誠、譚希林、廖運周、王良、徐彥剛、郭汝瑰、陳克非等就是這一期的學生。第6期生。

    1926年6月5日,國民政府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率軍北伐,此時黃埔軍校的校務工作由教育長方鼎英主持。黃埔軍校1、2、3期畢業生多人編入北伐軍各個部隊隨軍北伐,第第5期炮兵團、工兵營,軍校憲兵營、無線電通訊大隊等也隨軍參加北伐。1o月北伐軍攻克武漢,不久為適應革命形勢的展,國民政府也由廣州遷移到武漢,並且決定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由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負責籌備。11月1日,武漢分校招生委員會正式成立,鄧演達為主席,郭沫若、李一氓、董必武、李漢俊、包惠僧等14人為委員;12月8日,武漢分校錄取全國各地男生986人,女生第6期入伍生總隊。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招收女生參加軍事政治訓練的軍校,趙一曼、曾憲植、張瑞華、黃傑、謝冰瑩(冰心)、胡筠、黃靜汶等都是武漢分校6期學生;我軍高級將領羅瑞卿、陳伯鈞、郭天民、程子華、周文在、劉型、鄧萍、周維炯、段玉林、張赤男等都是武漢分校6期學生:著名詩人臧克家也是武漢分校6期學生。

    武漢分校設在武昌兩湖書院。仍由蔣介石擔任校長(鄧演達代理校長)、汪精衛任黨代表(顧孟余代理黨代表)、張治中任教育長、周佛海任政治部主任;總政治教官惲代英(李達代理總政治教官)。沈雁冰(茅盾)、許德珩、李富春、蔡暢、郭沫若、章伯鈞、項英、陳潭秋等為政治教官;蘭騰蛟任總軍事教官。1927年3月。武漢分校實行委員制。譚廷礡B鄧演達、惲代英、顧孟余、徐謙五人為委員。這是實際上剝奪了蔣介石校長地職權。4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學兵團14oo人開入武漢分校。加上以前從黃埔遷來地第5期炮兵科、政治科、工兵科等。武漢分校學生總數達6ooo人之多。後來武漢分校一度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本校。成為名副其實地革命武裝力量大本營。

    黃埔軍校在國民大革命時期除武漢分校外。還在潮州、南寧、長沙設立過分校。此外還開設過黃埔軍校高級班。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潮汕分校)是各個分校中設立最早地一個。在第一次東征時。黃埔2期學生也隨軍戰鬥但是尚未畢業。為了給他們補習功課。1925年3月黃埔軍校在潮州開辦了分校。何應欽任分校代理校長兼教育長。後來鄧演達也曾經擔任過教育長。潮州分校開辦期間共招收訓練學生兩期。畢業728人。國民黨保密局大特務頭子毛人鳳就是潮州分校4期地學生。1926年12月。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停辦。

    黃埔軍校南寧分校是1926年5月成立地。當時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俞作柏任校長。唐竣、何莽、陳可福、莫文驊等參加過百色起義地我軍將領都是南寧分校畢業地。莫文驊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擔任過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長沙分校又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1926年2月籌辦。石醉六任校長。**人夏曦任政治部主任。我軍早期著名將領張子清擔任過區隊長、政治教官。國民黨軍將領廖耀湘就是長沙分校第6期學生。長沙分校馬日事變後被破壞殆盡。1928年5月正式停辦。所餘學生除畢業外。許多轉入南京中央軍校學習。黃埔軍校高級班在大革命時期也培養了一大批軍事人才。我軍早期領導人黃公略、賀國中、黃純一以及著名起義將領曾澤生等就是高級班地畢業生。另外黃埔軍校在國民革命軍各部隊以及各分校還開設了一大批軍事訓練班來培訓軍事人員。曾任紅第28團黨代表、我軍早期著名將領何挺穎就參加過這種軍事訓練班。

    1927年4月12日。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在上海動反革命政變徹底背叛革命;4月15日。黃埔軍校副校長李濟深在廣州「清黨」;7月15日黃埔軍校黨代表汪精衛撕下了左派地假面具。公開叛變革命。至此轟轟烈烈地國民大革命在國民黨右派和帝國主義地聯合絞殺下失敗了。

    汪精衛叛變革命後於1第5期學員已經肄業期滿」為借口。實際上解散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此時武漢分校地學生一部分劃給了國民黨各軍。一部分奉蔣介石地命令開往南京。另一部分第二方面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團。葉劍英擔任團長。部隊暫時駐紮在武漢南湖營房。武漢分校所剩師生如程子華、羅瑞卿等參加了中國**領導地武裝暴動。還有許多回到家鄉自謀生計。郭沫若、成仿吾、陽翰笙、許德珩、沈雁冰、聶紺弩、方之中、吳奚如、臧克家、謝冰瑩等黃埔師生。他們在中國最黑暗地時候拿起了手中地筆桿子同反動派針鋒相對。

    蔣介石是靠黃埔軍校起家地。他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後為了培植反革命勢力。仍然注重黃埔軍校。1927年1o月南京政府委任劉士毅為遷校籌備委員會主任。具體主持黃埔軍校地遷校事宜。11月5日。黃埔軍校改名為「中央6軍軍官學校」。主校址選在南京。1928年蔣介石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3月6日軍校在南京舉行開學典禮;3月24日。蔣介石被任命為中央6軍軍官學校校長。李濟深任副校長。何應欽任教育長。周佛海任政治部主任。1o月軍校又實行校務委員制度。蔣介石、胡漢民、戴季陶、吳稚暉、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李濟深、何應欽、張學良、朱培德為批校務委員。其中蔣介石、閻錫山、何應欽為常務委員。張治中擔任軍校教育長並且主持工作。黃埔軍校從此開始了南京中央軍校時期。

    1928年5月15日,軍校的名稱一度改為「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1929年9月1o日,又改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黃埔6期和黃埔7期的學生分南京、黃埔兩地授學。軍校南京部分的學員第6期192第7期學員於1929年12月2第6期學員19第7期學員666人於193o年9月26日畢業。在黃埔7期學生中還包括朝鮮籍學生34人,越南籍學生13人:朝鮮人民軍著名領導人崔庸健(在軍校時化名崔石泉)等就曾在黃埔6期和黃埔7期執教過。自從大革命失敗以後,由於黃埔軍校清黨、新軍閥戰爭以及廣州起義等事件的影響,軍校黃埔部分的學生已經人大減少,所以此時它實際上是南京中央軍校的預科學校。第7期學員即將畢業之際,蔣介石電令廣州「第7期畢業後黃埔校停辦」,短短十個字就使馳名中外的黃埔軍校停辦了!

    從第8期學員開始,軍校對教學方式、修業期限以及課程設置都進行了重大改革。先軍校學制改為三年,第一年為入伍生教育,第二年和第三年為理論教育年:學生所學的科目包括術科和學科兩大類,術科包括單兵教練、班教練、排教練、工兵勤務、射擊、武術體操等;學科除了6軍禮節、步兵操典、步兵射擊、野戰築城、通信、衛生學、戰術學、地形學、兵器學、瓦斯學、炮兵學、戰車學、航空學之外,還設置了三民主義、外交史、中國革命史、外國革命史、中國政治經濟概況、法學、人生哲學、數學、物理、化學以及英語、德語、法語、日語等課程,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廣泛了。第8期學員193o年開學時的時間不同,所以分為了兩個總隊,第一總隊第二總隊1第9期學員1931年3月開學,第第一總隊於第二總隊於1937年抗戰開始後畢業,共有621人:我軍開國少將張學思和高存信就是黃埔第11期學員1934年錄取14oo人,1937年抗戰開始後畢業,我軍1964年晉陞的少將黎原就是黃埔11期(中央軍校)畢業的,黎原1938年參加八路軍,建國後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現任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兼北京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第12期學員1935年9月入學,1938年應抗日戰爭的需要於1月提前畢業,共計有74o人,這批學生中就有後來擔任過台灣「行政院院長」的軍事強人郝柏村;第13期學員於1936年8月入學,南京陷落之前,隨軍校從南京經江西、湖北輾轉至四川銅梁繼續學習,1938年9月共計有1412人畢業。至此黃埔軍校在南京時期舉辦第6—13期,一共八期,此外廣州、洛陽、南昌、成都、武漢、昆明等地還設有分校軍事訓練班。

    軍校在南京時期還成立過中央6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由於蔣介石對黃埔軍校的青睞,所以國民黨軍隊的最先進的戰術訓練,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都是在中央軍校先來試驗的。軍校教導總隊倣傚當年黃埔教導團,在德**事顧問的指導下於1931年1月開始組建,1935年正式成為國民黨部隊的正式戰鬥部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1937年參加了淞滬會戰,在保家衛國抗擊日寇侵略的戰場上打出了當年黃埔軍校教導團的那股驍勇的氣勢。

    軍校在西遷四川期間,第11—13期先後提前畢業,所以在遷校的途中又招收了第第16期新生。1938年11月中央軍校遷至四川成都,把位於北較場的成都分校作為軍校的新校址,不久蔣介石布命令將成都分校併入中央軍校本部,從此黃埔軍校開始了歷史上的成都時期,校務委員又增加了程潛、劉湘、白崇禧、陳誠、鄧錫侯五人。軍校成都時期招收第14—第22期時越南和朝鮮還保送了一大批學生來校學習,此外軍校還委託其他有關學校代為培養了1oooo多名學生;教育方式也有了重大變化,主要是為了適應當時抗戰的形勢,修業期限分為了長期和短期兩種,同時實行甲乙丙三級教育體制,教學上也注重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軍校所設立的其他分校在動盪之中繼續開辦,李明灝、杜建時、胡宗南、甘麗初、鍾彬、宋希濂等相繼主持分校的工作。洛陽分校(第一分校),成立於1933年,1938年遷往陝西南鄭,第二分校),1936年重辦,抗戰開始以後遷至湖南武岡、會同,第三分校,原來指成都分校,1939年改設於江西瑞金,第四分校),1936年成立,廣州陷落以後相繼遷往廣西、貴州等地,第五分校),成立於193第六分校),1926年成立,1945年停辦,南寧分校的師生於1938年參加了崑崙關大捷,越南人民軍領導人武元甲也曾在南寧分校學習;西安分校(第七分校),1938年成立,我黨著名地下黨員熊向暉曾是第七分校15期學生,該校於第八分校),194o年成立,1945年停辦;迪化(烏魯木齊)分校,即第九分校,成立於1943年,1945年停辦。軍校成都時期還設立了軍官教導總隊、戰術研究班、高等教育班、校尉官研究班等,使軍校的教育體系更加充實,在此期間蔣介石仍然兼任校長一職,陳繼承、萬耀煌等先後擔任教育長,實際主持軍校的日常工作。

    1946年1月,中央6軍軍官學校改名為「6軍軍官學校」,蔣介石兼任校長,萬耀煌任教育長,不久教育長一職由黃埔1期畢業生關麟征接任。1947年7月,擔任了23年軍校校長的蔣介石宣佈不再兼任校長,關麟征於是升任校長一職,這是黃埔畢業生第一次擔任軍校校長這一要職,在此期間軍校共招收了兩期學生即第第24期剛剛招生入伍全國就已經解放了,在黃埔22期學生中黃幸強後來任台「6軍總司令」、羅本立任台「三軍大學校長」、曹思齊任台「6軍參謀長」、王多智任台「6軍副總司令」。

    1949年9月12日,時任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乘「中美號」專機抵達成都,隨即進駐軍校黃埔樓。蔣介石此行是為了對軍官學校的領導人進行大調整的。關麟征校長晉陞6軍總司令,校長一職由黃埔1期畢業生原南京衛戍司令張耀明接任;軍校教育長仍然由吳允周擔任;軍校訓導處長(即原來的政治部主任)由黃埔4期畢業的吳起舞擔任。而此時的6軍軍官學校尚有師生近14ooo人,軍校領導機構還有5處11科和《黃埔日報》社。軍校除軍官訓練班、軍官教導總隊、游擊訓練班之外,在校的黃埔23期學生有3個總隊共3452人;黃埔24期招生入伍了約112o人,編成了一個學生總隊,黃埔5期畢業生徐幼常任總隊長。D

    第二野戰軍以及第一野戰軍18兵團在劉伯承、鄧小*平、賀龍、周士第等指揮下以「大迂迴」的戰略戰術席捲大西南。12月,人民解放軍已經完成了對成都及其周圍地區的戰略包圍,在山窮水盡之際,軍校校長張耀明、教育長吳允周、副官處長吳麗川等先後逃往台灣;在我地下黨員的極力爭取之下,李永中、吳起舞、徐幼常、肖平波等率領軍校師生1oooo多人舉行起義,這批起義師生後來相繼被分配到了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各部隊或地方政府部門,許多優秀的師生後來還加入了中國**。至此孫中山先生當年創辦的為了救中國、為了救中國人民的「黃埔軍校」最終又從國民黨反動派手中回到了人民的懷抱。從此黃埔軍校永遠結束了它在中國大6辦學的歷史!

    蔣介石敗退至台灣以後於195第四軍官訓練班(即台灣訓練班)為基礎,重新恢復6軍軍官學校,任命羅友倫為軍校校長,次年4月軍校招收黃埔24期學員入學學習。1954年6月以後,軍校仿照美國的西點軍校的學制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學制改為四年,第一年實行通識教育,特別重視英語運用能力,成績優秀者可以被保送至美**校學習,此外還使學生深入瞭解機械化對現代6軍作戰的重要性;進入第二學年,開始選擇與自己將來展有關的系,軍校普通科共設文史、政治、外文、數學、物理、機械、電機、軍工、測繪等九大系,軍校軍事學術科下轄一般、戰術、體育、兵器四大組;第三學年學習和實習領導防禦的能力;第四學年則轉為思考與實習的相結合。軍校還實施理工科大學教育,學生畢業以後既給6軍軍官學校畢業證書,同時也授予理工科學士學位,軍校接受台灣「教育部」的督察和指導。除此之外軍校畢業生還要到其他的兵種學校學習,中校以上軍官要想獲得晉陞就必須到台灣「三軍大學」等高等學府深造。1975年軍校的教育體制再度修改,從黃埔47期起學時延長至四年零三個月。1977年,從黃埔48期學生開始,學生畢業以後還可以授予文學學士學位。軍校還設有專科生班、專修生班、短期訓練班、預備軍官訓練班和補訓總隊等機構;軍校特別重視學生的體能訓練,增加了攀巖、武術、擒拿格鬥等訓練項目。軍校的校長軍銜為中將,由現役將領擔任,任期一般為兩年;從195o年軍校恢復時起羅友倫(黃埔5期)、謝肇齊(黃埔6期)、徐汝城(黃埔6期)、艾S璦(黃埔8期)、張立夫(黃埔8期)、林初耀(黃埔1o期)、秦祖熙(黃埔11期)、言百謙(黃埔16期)、許歷農(黃埔16期)朱致遠(黃埔16期)、盧光義(黃埔22期)、黃幸強(黃埔22期)、黃耀羽(黃埔24期)、湯元普(黃埔28期)、胡家騏(黃埔29期)、楊德智(黃埔33期)等先後擔任過校長一職,現任校長是楊國強中將。軍校的副校長、政戰主任、各系系主任以及各所長軍銜均為少將,也是由軍隊現役軍官擔任。

    黃埔赤子心,國家民族情……

    1986年6月16日,黃埔軍校同學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黃埔1期生徐向前元帥擔任會長,聶榮臻元帥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德珩任顧問,此後黃埔1期生侯鏡如、李默庵,黃埔4期生李運昌先後擔任會長,胡立教等先後任顧問。

    1991年4月在台灣的黃埔一期生鄧文儀將軍起創建了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呼籲海峽兩岸黃埔同學為和平統一中國而努力奮鬥,鄧文儀將軍又於同年率團訪問祖國大6並且晉拜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陵。2oo4年6月13日,黃埔2期學生張炎元、黃埔12期學生郝柏村率上千名退役的黃埔校友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舉行集會,紀念黃埔軍校成立8o週年。會上郝柏村代表台灣廣大退役的黃埔將領表演說明確指出:我們決不當分裂國土的罪人!郝柏村的講話內容被作為黃埔校友的共同聲明在各大媒體上刊出,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北伐前黃埔軍校各期畢業生簡介

    黃埔軍校的畢業人數,據《中央軍校十週年紀念冊》,第一期第三期1,第四期第五期第七期612人,共7,729人。

    而據《黃埔同學總名冊》,一至五期畢業生共第六期第七期612人,總數可達8,729人。亦有統計為8,783人者。

    而據豐悌的回憶,第一期第三期第四期第四期設有補習班、學生軍、特種訓練班等,總人數有一萬多名。第五期第六期第七期9oo多名。一至七期總共畢業一萬多名,加上軍官班、補習班等,總數在二萬人左右。豐悌的估計,除包括軍官班、補習班、學生軍、特種訓練班以外,亦可能將分校的畢業生計算在內。而分校畢業生,有些有統計,有些無統計;有統計者,數字亦多出入。如潮州分校(民國十四年十二月至十五年十二月)畢業生人數,前引謂345人,有資料謂為728人。另外,武漢分校(民國十六年二月至二十一年三月)畢業第七期1,76o人,長沙分校(民國十六年二月至十七年五月)畢業第七期人數不詳,估計在1,4oo名左右;南寧分校(民國十五年五月建立,斷續存在至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在北伐期間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幹部的重要來源,到民國十六年九月畢業約67o人。茲不贅述。

    一至五期7,399名畢業生中,湖南2,189人,占3o%,廣東1,o36人,占14%;四川636人,占8.6%;浙江584人,占7.9%;湖北5o4人,占6.8%;江西476人,占6.4%;江蘇265人,占3.6%;陜西246人,占3.3%;廣西218人,占2.9%;安徽2o7人,占3.o%;河南2o5人,占2.8%;貴州163人,占2.2%;福建144人,占1.9%;山西138人,占1.9%;山東118人,占1.6%;雲南1o8人,占1.5%;直隸68人,占o.9%;綏遠(25)、遼寧(11)、甘肅(6)、蒙古(6)、吉林(3)、察哈爾(2)、熱河(2)、黑龍江(1),共56人,占o.8%;朝鮮(34)、台灣(2)、新加坡(1)、越南(第六、七期學生,未見有籍貫統計數字。

    就學生的來源而論,第一期報名一千二百多人,多由出席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介紹而來,省籍以湖南、廣東、陜西、江西、浙江等省為多,由於對各省都有配額,籍貫分佈於二十一省區。報名學生中,三分之一為中學或專科畢業的程度。經兩次考試斟選,另有軍政部講武堂學生併入。第二期學生是由各地考取而來,分批入校,籍貫分佈於十七省區,以廣東、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省為多。第三期以後先招入伍生,入伍生結業後,始升為本科生。報考入伍生的資格是:1.中學畢業,第三期學生多在上海、廣州等地招考,籍貫分佈於十八省區(另有朝鮮4人),以廣東、湖南、浙江、江蘇、江西等省為多。第四期學生由各地招考而來,共招考七次,分批入校,籍貫分佈於二十四省區(另有台灣1人,新加坡24人),以湖南、廣東、四川、湖北、河南、陜西、浙江、江西、山西等省為多。第五期學生亦由各地分批招考而來,籍貫分佈於二十二省區(另有台灣1人,朝鮮6人,新加坡1人,越南1人),以湖南、廣東、四川、湖北、浙江、江西等省為多,第一至五期共分佈於二十五省區(另有台灣2人,朝鮮34人,新加坡1人,越南1人),以湖南、廣東、四川、浙江、湖北、江西等省為多。

    蔣中正在準備北伐的過程中,除了依恃以黃埔軍校教職員和其畢業生為基礎所編的革命軍以外,並運用在校的學生。

    北伐戰爭於民國十五年七月開始,當時黃埔軍校一、二、三期學生已畢業,分到各軍中。

    北伐開始時,黃埔學生在校者有第四期,他們於民國十五年三月八日入學,到是年十月四日畢業2,314人,當時北伐軍已進抵武漢,並自武漢向長江下游進兵,目標指向九江、南昌。第五期於民國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入學,到十六年八月十五日畢業1,481人,當時北伐陣營正因國民黨清共陷於分裂,南京方面的革命軍大體自南京北上,進出於蘇北、魯南;武漢方面的勢力未繼續北進,一度東征抵九江。第六期於民國十六年十月三日入學,到十八年一月二十四日畢業第七期於民國十八年一月十四日入學,到十九年九月二十六日畢業第七期學生未及參加北伐戰爭。

    事實上,替代並承襲黃埔軍事教育工作的南京中央6軍軍官學校,到民國十七年三月六日才開學,作為軍校第六期。原在黃埔受教育的第六期學生,此時亦轉入中央6軍軍官學校受教育。第七期學生在黃埔軍校受教育時,當時廣東與中央政府關係不睦,故在民國十九年九月七日第七期畢業後,黃埔軍校即奉令停辦。

    黃埔校軍及學生,據有姓名可考者,參加兩次東征陣亡的官兵共237人,在沙基慘案中罹難者27人。

    在北伐戰爭中,一至五期畢業生或學生戰死者,第一期第三期第五期1o人,潮州分校12人,軍補班1人,軍官班2人,共113人。實際恐不只此數。據王肇宏研究,黃埔一、二、三期,畢業人數共第一次東征之役,陣亡156人、傷182人;平定滇桂軍之役,陣亡第二次東征之役,陣亡284人、傷123人。以上共陣亡531人、傷4o8人。合計傷亡939人,占畢業總人數將近4o%。

    據史全生研究,在北伐戰爭中黃埔學生犧牲者3o3人。

    據黎顯衡等研究,在北伐戰爭中陣亡的黃埔學生353人。

    校訓校歌

    校訓「親愛精誠」是由蔣中正親自擬選,孫中山在開學典禮時宣佈的。校慶日定為每年的6月16日。

    1924年制定的《6軍軍官學校歌》:

    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始終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

    1926年制定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歌》: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

    這是革命的黃埔。

    主義須貫澈,紀律莫放鬆,

    預備作奮鬥的先鋒。

    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

    攜著手,向前行。

    路不遠,莫要驚,

    親愛精誠,繼續永守。

    揚吾校精神,揚吾校精神!

    歷任校長

    第一任蔣中正先生

    第二任關麟征將軍

    第三任張耀明將軍

    第四任羅友倫將軍

    第五任謝肇齊將軍

    第六任徐汝誠將軍

    第七任艾靉將軍

    第八任張立夫將軍

    第九任林初耀將軍

    第十任秦祖熙將軍

    第十一任言百謙將軍

    第十二任許歷農將軍

    第十三任朱致遠將軍

    第十四任盧光義將軍

    第十五任黃幸強將軍

    第十六任黃耀羽將軍

    第十七任湯元普將軍

    第十八任胡家麒將軍

    第十九任楊德智將軍

    第二十任馬登鶴將軍

    第廿一任童兆陽將軍

    第廿二任丁渝洲將軍

    第廿三任張岳衡將軍

    第廿四任楊國強將軍

    第廿五任王根林將軍

    在當時,黃埔軍校與美國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以及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並稱世界「四大軍校」。

    1994年6月16日,為紀念黃埔軍校建校7o週年,中國郵電部行了紀念郵票1枚,面值2o分,票面為黃埔軍校大門全景。台灣郵政局亦行郵票1枚,票面為黃埔軍校大門全景與蔣中正校長頭像。

    2oo4年6月14日,台灣國防部長李傑與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參觀「黃埔軍校八十週年史跡展」。

    2oo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建校8o週年紀念日,由黃埔軍校同學會、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共同編輯的《黃埔風雲人物》專題郵品紀念冊在北京,收入5o余枚有關黃埔軍校人物、歷史事件的郵票。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來自台灣各地的萬名黃埔軍校校友舉行盛大慶祝活動。

    黃埔軍校舊址簡介:

    黃埔軍校舊址位於廣州黃埔長洲島,是大革命時期孫中山在中國**和蘇聯的幫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軍事學校。孫中山以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辦校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學習蘇聯的建軍經驗,培養革命的軍事人才。軍校群英薈萃,名將輩出,在中國近代史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軍校在黃埔辦到第七期,193o年遷往南京。1938年軍校校本部被日軍炸毀。1988年舊址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校本部,使軍校舊址恢復昔日風采。現復原開放的主要建築有軍校大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和紀念室、俱樂部、游泳池、東征烈士墓園、北伐紀念碑、濟深公園、教思亭等十幾處。舉辦《軍校校史》,《東征史跡》陳列和《孫中山在廣東革命活動》圖片展覽,設立青少年學生軍訓營,進行軍訓。收藏文物、文獻、照片頗豐,並認真開展科研,編輯出版了《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史料》等著作、論文、資料集約1oo萬字,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

    校本部:面臨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門、二門後面是一座磚木結構、三路四進、迴廊相通的教室。

    孫總理紀念室(俗稱「孫中山故居」):原為清廣東海關黃埔分關舊址,是一座磚瓦結構凝土結構的兩層建築。1971年孫中山起護法運動和1924年創辦軍校時曾多次在此休息和辦公。

    俱樂部:1926年11月建成,規模頗大,可容數千人,是師生集會、演講、節日慶典、文藝演出的場所,該樓後遭日軍飛機轟炸,多處損壞,解放後曾加建改造,經1993年修繕,已恢復原貌。

    游泳池:1926年為適應部隊在南方水網地帶作戰的需要,軍校將造木船的兩個小塢改建面游泳池及建更衣室,經維修已初步恢復歷史原貌。

    東征烈士墓園:是安葬軍校在東征等戰役中犧牲的516位烈士遺骸的墓園,座落在軍校西南的平岡,面積5萬多平方米,氣氛宏偉,1926年6月落成,1936年在墓園正門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和碼頭,有小黃花崗之稱。

    北伐紀念碑:是1929年為紀念北伐犧牲的烈士而建,有軍校代校務何遂撰寫的碑文「平岡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浣浣;屹立豐碑以萬世,將以垂紀於無窮」。碑的正面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紀念碑」,碑座的東、西、北面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曹淵等355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1984年多次維修,恢復了原貌。

    濟深公園:1928年11月始建,以副校長李濟深名字命名,林茂不減當年,大門兩旁門柱遺跡猶在,仍可依稀追尋昔日風采。

    黃埔公園:建於光緒年間,大門掛有兩廣總督岑春煊寫的「黃埔公園」牌匾。1926年改建成為中正公園,舊貌猶在。

    大坡地炮台、白鶴崗炮台:1884年由兩廣總督張之洞倡建,是長洲要塞的組成部分,白鶴崗炮台在長洲炮台中規模最大、是司令的指揮台。

    黃埔軍校史跡豐富,山水相隔,已初步重現劃昔日風姿,是遊覽的好去處,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地方。

    6軍軍官學校(又稱黃埔軍校)位於廣州黃埔長洲島,是1924年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的幫助下創辦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孫中山任校總理,蔣介石、廖仲愷分別任校長、黨代表。軍校以「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形成了「親愛精誠、團結合作、衛國愛民,不怕犧牲」的校風。軍校師生在東征、北伐及抗日戰爭中英勇善戰,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這裡曾走出了大批的軍事政治人才,如周恩來、聶榮臻、葉劍英、惲代英、陳賡、何應欽、顧祝同等,被稱為中國將帥的搖籃。1938年,日軍飛機轟炸長洲島,校本部被夷為平地。1984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建館。1996年,按照國家文物局批示的「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的原則重建了校本部,基本恢復了當年軍校師生生活、學習的場所,恢復了昔日黃埔軍校的風采。現在軍校舊址可參觀的景點包括校本部、孫中山故居、孫總理紀念碑、俱樂部、游泳池、東征陣亡烈士墓、白鶴崗炮台等。1995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被評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ooo年被評為廣東省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