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軍閥 (三百三十六)「害河」實為「利河」
    (三百三十六)「害河」實為「利河」

    「這裡面寫的非常好。」在看完文件之後,中國水利專家蘇芳說道,「這沙棘的確是『理黃』的好東西,虧他楊瀚之能想到。」

    蘇芳是國內知名的水利專家,在渠道治理、黃河護岸等方面多有建樹。青少年時代的蘇芳就喜愛工藝,熱愛公益事業,經常隨父輩參與地方廟宇修臻和水利施工事宜,積累了不少工程技術方面的知識。他匠心獨運,曾先後設計製造了架石碾、水利碾磨、封閉式連環鎖櫥、木製棉籽脫粒機械,被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之中。民國初年,他針對渠務管理上有差無田;有田無差,委管中飽sī囊的弊端,改「十三伍」制為按田畝棚夫搭份制,受到群眾擁護。民國3年縣政fǔ委任蘇芳為治渠委員,他總結前輩治理渠務的經驗,制定了水利工程長遠規劃和近期計劃,把工程重點放在干渠清淤和灌溉設施配套上。每年「ūn秋二工」水利歲修工程,他親自勘踏預算,制定方案,集中人、財、物力分段施工,限期驗工,杜絕浮報、貪污和lan費。在夫料徵收上,他推出按畝計征制度,革除「包納」、「坐免屍」、「看丁」等「吃夫吃料葉」的陋規,對渠長、段長加強管理,去惡留良,整肅了渠務管理中的unlan。在治理水患時,他將渠口攔河壩上延加固,河水被石壩攔截,分水入渠,增加分水量;炸除渠口礁石,降低水口高度,增加進水量;在迎水壩下段建大洩水,洪退水,在廉家尖建小減水,保證了洪水季節渠道安全和正常進水量。又於石渠南堤栽種柳樹固堤,民間俗稱「楊柳板」,以保證渠堤安全。

    正因為有「楊柳板」的經驗,所以楊朔銘在文中所提的在黃土高原廣泛種植沙棘的建議,立刻便得到了他的響應。

    「沙棘為食ya同源植物,經濟價值也很大,若能廣泛種植,不光可改善植被,民間獲益也當不小。」蘇芳接著說道。

    「噢?有這麼神奇?」赫千里有些驚訝的說道。

    「其實這沙棘本不是什麼鮮物事。」植物學者同時也是中國糧食專家的高海石教授在一旁說道。

    「老高妨給大夥兒說說,呵呵。」另一位水利專家張含英笑著說道。

    「沙棘在海外早享盛名。古希臘時代,各城邦之間戰爭不斷。有一次,斯巴達人打了勝仗,但是有多匹戰馬在戰爭中受了重傷。斯巴達人不忍殺死自己的戰馬,又不想看到自己心愛的戰馬死去,於是將它們放到一片樹林中。過了一段時間後,斯巴達人驚訝地發現那些瀕臨死亡的戰馬非但沒有死去,而且一個個膘fe體壯,ase鮮亮,渾身彷彿閃閃發光。斯巴達人感到非常奇怪,終發現這群馬是被放到了一片沙棘林中,這些馬餓了就吃沙棘葉,渴了就吃沙棘果,依靠沙棘為生。聰明的古希臘人從此知道了沙棘營養和治病的價值,這也是沙棘拉丁學名的由來。」

    「差不多相同的傳說在我們國家也有。公元1200年,成吉思汗率兵遠征赤峰,由於氣候等環境條件十分惡劣,很多士兵都疾病纏身,食yu不振,沒有戰鬥力。戰馬也因過度奔馳而疲軟而吃不下糧草體力欠缺,嚴重影響部隊的戰鬥力,成吉思汗對此毫無辦法。下令將這批戰馬棄於沙棘林中,待他們凱旋歸來的再次進過那片沙棘林的時候,發現被遺棄的戰馬不但沒有死,反而都恢復了往日的神威。將士們驚訝小小的沙棘竟有如此的神奇功效。便立刻向成吉思汗稟報此事。成吉思汗得知後下令全軍將士採摘大量的沙棘果隨軍攜帶。並用沙棘的果、葉餵馬。不久,士兵們的疾病霍然痊癒,個個食yu大增,身體越來越強壯。而戰馬是把糧草吃的乾乾淨淨,能跑善弛。此後,道家宗師丘處機根據當地豐富的沙棘資源以及唐朝醫書《月王ya珍》中記載的,沙棘能增強體力,開胃舒腸,飲食爽口,促進消化的功能,為成吉思汗調製出了一種以沙棘為主的ya方。成吉思汗便視沙棘為「長生天」賜給的靈丹妙ya,將其命名為『開胃健脾長壽果』和『聖果』。」

    聽了高海石的講述,與會者都顯得有些吃驚。

    「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期蜀漢伐魏,在一次遠征途中,因長時間在崎嶇的山路上艱苦跋涉,蜀軍人困馬乏,體力不支。有些士兵就在荒山野嶺中採摘『棘果』充飢解渴。吃了『棘果』後,士兵們的疲勞馬上神奇地消除了,體力得到很恢復。諸葛武侯發現後,號召全軍人人服用,終於渡過難關。他們服用的所謂『棘果』亦是當今的沙棘。」

    「這麼說來,哪怕是為了益壽延年,這沙棘咱們也是非推廣種植不可了,呵呵。」赫千里看著大家,笑著說道。

    「是啊,要是黃土高原上皆為此物,黃河水患也許當就此根治。」蘇芳也笑著說道。

    「山區的農林牧發展措施和防洪水庫,與山區的合理增辟耕地,將減少流到平原的剩餘水量。因此,治理黃淮海平原不可局限於平原本地區,還應把平原以外十幾萬平方公里的山區歸入整個治理系統。」張含英笑著將話題又拉到了治理黃淮海平原的問題上來,「為了整體開發平原的自然資源,楊瀚之文中所言合理地利用山區和平原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是首要的。我們應當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土壤確定適宜種植的樹木、牧草和農作物,確定農業增產的不同措施,優選種、改良土壤、決定施fe量、灌溉次數和每次水量。因為一定土壤和氣候存在一種優的各種措施的配合方案。在合理使用水資源裡,要首先滿足生活用水,其次工業用水,然後是用量多的農業用水。」

    「還有,平原區域內要有一個經濟合理的動力網計劃。這要根據地區內計劃中的工業佈置、城鄉用電和農田灌排ō水等動力的要求作出。另外,平原需要一個jā通網的規劃。整個黃淮海地區需要形成一個聯合鐵路、公路和水路的jā通網。其中水運又要和有關的其他水利措施統一規劃。」赫千里點了點頭,「總之,黃淮海平原的開發利用,在籌劃防治平原洪、澇、旱、鹼災害的同時,必須兼顧各種經濟因素,從整體的經濟效益出發,進行統籌規劃。」

    「還有這防洪和治河的策略,」蘇芳說道,「黃河下游自鄭州起就是三角洲地貌,其干流和各流派在沿路向下游和隨時演變中,都是坡降逐漸減平,水流逐漸減少,河口逐漸延伸的。兼以渤海灣內海流微弱,能帶走出口的泥沙很少,種種原因都使黃河下游沿程必然淤高。古今中外任何治河方法,如束水攻沙、寬河守堤、淤灘刷槽、集流沖沙等,都不可能使河槽自動維持不淤。這些yu使泥沙長期全部下排的設想是不成立的。當採用多道分流出海之法。」

    「多道分流出海之法?」赫千里扶了扶眼鏡,問道。

    「你看這裡,楊瀚之也提到了。」蘇芳指著手中的文件說道,「黃河既已淤高,分流排沙乃據建瓴之勢,能自動刷深河槽。於是增加排洪能力,分流以後再毋須加高堤身。早年國人懼怕洪水,就近又無磚石,不敢築壩分流。今天用鋼筋un凝土和板樁築閘,自能有把握地節制水沙分流。盡可打開大堤左右20幾道口en設閘分流,循著自古遺留下來的排水道,沿程淤灌黃淮海平原。這些排水道裡並無房屋莊稼,分流不會造成淹沒損失。且分流不僅在汛期疏水分洪,枯水期也要分流,以輪流淤灌農田,並維持航道。流路應採取複式斷面,要固定住兩岸灘槽邊坡。每次放水要從口en控制住一定的水沙流率,務使淹沒兩邊灘地20多厘米深。這樣會使渾流淤灘,清流回注刷槽。若水不足沒灘,則閉閘停放。這樣會使水沙遠送,毋須掏挖流路。」

    「楊瀚之所言極是,因為三角洲上土地迫需水沙淤灌,細泥施fe,粗沙打底以利排水。平原上又有3000多萬畝沙荒地和淺窪地,需大量粗細泥沙淤灌。一旦分流,人們便知黃河水小沙少,不夠淤灌,水土保持為了上中游合理利用土地,以維持農牧業,完全必要。」張含英說道。

    「這個依理逐步推論出來的『治黃』方略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對於下游治河,分流淤灌,泥沙尚嫌不夠,根本不需要;而且保持的水土位於上中游,計算成效的地點是在下游,沿程幾百公里清流也會變渾,不可能奏效。所以說傳統治河辦法裡的所謂的『上攔』治河是不現實的。」蘇芳說道,「因此,在黃河下游,分流之後,河槽得以自動淘深,挾沙水流淤灌兩岸農田,並改造沙荒窪地,兼濟航運。只要認識到黃河『上攔下排』方案的不合理,黃淮海平原就能得享其餘瀝,毋須北調江水;分流刷深河槽後,足夠排泄洪流,再不需要加高堤身,於是河患乃治。惟有『治黃』有成,進而『治淮』『治海』,得保證。『治淮』要在支流上修築一些水庫攔洪,並引丹江水增加枯流,整治河身。『治海』除攔蓄山區洪水外,還要把平原上形成的暴雨洪水分疏出海。」蘇芳說著,聲音裡有壓抑不住的興奮。

    「楊瀚之所言之水土保持根治黃河的設想其實並不是什麼鮮事,這種提法很早便開始在國內流傳,迄今國人尚未醒悟,貽誤『治黃』逾半個世紀之久,可謂慘痛啊。」赫千里聽了大家的討論,不由得深深歎息了起來。

    「楊瀚之在這裡還說,黃河乃是全世界優的『利河』,今人把它看作『害河』,實為我國水利學界的恥辱。黃河水少沙多,歷史上南北漫流形成205萬平方公里的黃淮海平原,為全球大之三角洲。兩堤經逐步加高成為懸河,卻提供了一條自流淤灌的總干渠,足以解除華北平原當今的缺水缺fe,並恢復南北大運河。應分送水沙入南北現存各支流。如大運河、馬頰河、徒駭河、賈魯河、渦河等,再從而淤灌田地,並改良3000萬畝沙荒地。各分流閘檻要低設,以刷深河槽,增加過洪能力,於是河治。大堤不再須加高,改成高速公路。黃淮海平原得以整體開發,可增加支持半億人口。」赫千里看著手中的文件,苦笑了一聲,「真是石破天驚之語啊。」

    「不錯,現在總結起來,增辟一地區的水資源以抗旱只有三類方法,黃淮海平原也不例外:一,上游植樹種草,以涵養水源;二,山區修水庫,三角洲地區分流灌溉,平原攔截地面流回灌地下,以減少入海徑流;三,汛前ūn灌預降地下水位,以容納暴雨的入滲水量,減少無效的地面蒸發。」蘇芳說道,「所謂的『不破不立』,只有認識到「攔排放」治黃策的錯誤所在,認識到在三角洲上單憑井灌,不借大河淤灌,則鹽鹼終將加甚,可能推論出用黃河水分流淤灌黃淮海平原是唯一可行的策略。我建議就採取下列措施,有計劃地將其陸續實現。」蘇芳說道。

    「老蘇給大家唸唸吧。」赫千里說道。

    蘇芳將剛討論整理的結果取了出來,大聲的念了起來:

    「一,興修配有閘en的巨型水渠,把黃河水沙分流入衛運河,引到天津,中途設站置閘,分流淤灌河北平原的東部,以解當前缺水之急,並補償京城挪用白洋澱一帶的水。運河已淤高出地面4米,不必淘挖,任期繼續淤高後,將來整理成為鄭州至天津的高速公路路基,不再輸水。」

    「二,同時開始勘測設計的淤灌渠道,恢復南北大運河。路線大致取老沙河接清涼江,順黑龍港原有窪道,完工後將來把衛運河搬下來。黃河分流口的閘en須能溢流兼孔口出流。鄭州北的閘口淤灌範圍很大,口下即再分三口,分別淤灌天然渠、文巖渠、柳青河一帶,其中沙荒低窪地宜用河底粗沙淤灌打底,上面淤灌細泥。下游石頭莊,位山等閘將重改造,淤灌金堤河、徒駭河和馬頰河等廣大面積。可先規劃好,留待下一步施工分流排沙。所有流派皆用複式斷面,以保證刷槽淤灘。」

    「三,和大運河jā口的黃河當設南北兩閘,並應早日打開,分流南北,以濟運河用水,並淤灌兩岸東平、梁山等窪地。河水順勢南下,毋須ō取江水逆流北上。黃河在jā口分流刷深槽底後,有可能不設船閘而通航。此外,鄄城也開口設閘,淤灌趙王河兩岸,尾水濟運河。沿河其他閘也將陸續打開,其中東壩頭接通廢黃河故道,尤為重要。從它再南北分流連接許多支派。較大的澮河、沱河等將直接入淮,淤灌大面積的農田。」

    「四,黃河以南靠近上游的分流支派應以賈魯河、渦河等為主,建議在分流取得經驗後進行。但下游小清河將是東營市內河航運的主線,宜提前完成,要全面規劃各流派,分期施工。」

    「五,除大運河必須全面規劃外,還應規劃各支運河,如黃壁莊下滹沱河接連大運河,以水運山西煤到天津港,用陸岸滑道通過崗南黃壁莊西壩;廢黃河、渦河各作為一流派。後者在淤灘刷槽成為深直的河身後,考慮整治為黃淮的航道。」

    「六,黃河以北雨水既少,排水又不良,要全面規劃排低地下水。沿天津、滄州、樂陵一線挖出一條埋深15米的近海窄溝,坦設暗管,ō排深層滷水出海,以改良日趨貧脊的華北土壤。」

    「七,在上述流派網、運河網的基礎上,規劃海河與淮河的防洪工程及全平原排泄暴雨地面流的工程。要允許一定限度下的暴雨地面流漫過津浦鐵路,以幫助排洪。」

    「八,利用人民長期勞動逐年堆成的黃河大堤,修建幾條高速公路,除上述鄭州至天津線外,還可修鄭州至濟南到利津,洛陽至東營,及鄭州至東壩頭到徐州及連雲港等線。按高速公路設計,不得有jā叉道,且必須高於地面。」

    「九,在黃土高原全面推廣種植沙棘及三葉草植物,改善植被,保持水土。」

    「黃河素稱中國的禍患,黃淮海平原正患洪澇旱鹼。上述措施若得以實現,將使這30萬平方公里的大平原獲得防洪、灌溉、淤fe、排鹼、供電和水陸jā通等效益,社會經濟立將改觀。如此巨利,端賴分流,惟其挾沙多,黃河能造成偌大派域。惟其河懸,可能分流淤灌,當國人認識到水沙不是禍害,而是資源時,明白了怎樣在三角洲隆凸的地貌上巧妙地運用水沙流,黃河便成為世界上優的利河,在這30萬平方公里的全球大三角洲上,相對於他處不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的三角洲,黃淮海平原將成為世界上富裕的地區。夫何患乎河殤?」。

    更多到,地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