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軍閥 (一百八十七)東方「隱形帝國」
    「說說你的看法,珍妮。」伍國華笑著用英語對女兒說道。

    「這位年輕的將軍是個奇人,他所說的『正確的起點』,其實才是他這篇『論文』的重點。」伍嘉媛說道,「我們行商集團之所以能屹立於世界數百年而不倒,不就是因為始終站在『正確的起點』上嗎?」

    「是啊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步錯,步步歪』,的確像你說的,我們這一路艱難的走過來,這『正確的起點』一個詞,就已經概括了。」伍國華想起了艱辛的往事,一時間眼角不由得濕潤起來。

    「現在,中國差不多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夠記得我們了。」伍嘉媛歎息了一聲,說的仍然是英語。

    此時,並沒有人會想到,這些已經完全「西化」的中國人,以前的身份是什麼。

    有清一代,歷史上共出現過三個商業群體,即兩淮鹽商、山西晉商和廣東行商,兩淮的鹽商經營鹽業、晉商經營票號、行商的主業則是外貿。其中廣東行商的歷史最為輝煌,但也最不為後人所知曉。

    在康熙帝廢除禁海令之後,曾設粵、閩、浙、江四大海關,允許與外界通商。但當時的清廷並沒有成型的外貿體制,無力接待外來商船。於是在1686年,粵海關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較有實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貿易業務,即後來俗稱的「十三行」。後來行商家數變動不定,少則4家,多時26家,但「十三行」已成為這個商人集團約定俗成的稱謂,可以說,「十三行」是清朝的「外貿特區」。

    到了1757年,乾隆帝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關僅保留廣東一處,「十三行」由此達到了鼎盛時期,對中國後來的經濟發展甚至世界貿易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係,大量的茶葉、絲綢、陶瓷等商品由此從廣州運往世界各地。在此後的100年間,廣東十三行向清朝政府提供了大量的關稅收入。

    「十三行」中以四大巨富潘紹光、盧觀恆、伍秉鑒、葉上林創辦的同文行、廣利行、怡和行、義成行最為著名。其中伍家經營的怡和行與英商和美商每年貿易額達數百萬兩白銀,在中外商界的名號最為響亮。

    在清代的三大商業群體鹽商、晉商和行商中,行商的資產更為集中,其中經營長達百年的伍氏家族更是讓行商的資產達到了歷史的頂峰。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伍家的怡和行就成為了廣州行商的領頭人。自1810年到1850年之間的這四十年,「伍浩官二世」伍秉鑒掌握伍氏家族,伍家在大陸的力量達到了巔峰。在伍國華的這位伯父商業天才伍秉鑒的努力下,怡和行成為了行商中的佼佼者。伍秉鑒被美國商人稱為「誠實、親切、細心、慷慨,而且富有」,英國人盛讚他「善於理財,聰明過人」,伍秉鑒除了和美國商人關係密切以外,同英國商行也有著緊密的聯繫。伍家既是封建官商,又依靠同西方商人的貿易發財致富。他們同外商聯繫最為緊密,因而伍家能在東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不為人知的是,伍秉鑒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銀行家」和最大債權人。東印度公司負責人在每年結束廣州的交易前往澳門暫住時,總是將大量的存款和金銀交給伍秉鑒保管。東印度公司有時資金周轉不靈,也向伍家借貸。與其他行商不同,伍秉鑒很願意嘗試新的投資領域,他持有美國的證券,向美國的鐵路建設投資。多方面的投入為他換來了更多的收益。1834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伍家的財產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600萬銀元(總價值相當於今天的50億人民幣)。在當時西方人的眼中,伍秉鑒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西方學者稱其為「天下第一大富翁」。怡和行也由此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跨國財團。

    1840年以前,可以說是廣東行商的鼎盛時期,但鴉片戰爭爆發後,以「十三行」為代表的廣東行商集團的輝煌卻在戰火中走向了沒落。

    但一個驚人的事實是,以伍家為首的廣東行商們,並沒有就此走向消亡,而是轉移到了海外生根發芽。

    就在伍氏跨國財團達到鼎盛的時候,一股暗流正悄然湧動。這時年事已高的伍秉鑒,也已經敏銳地覺察出了即將到來的危機。

    由於「十三行」的大部分生意是與另一壟斷者即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做的,東印度公司是大英帝國的全權貿易代表,然而在1834年,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權卻被英國政府取消了。而當時中國「一口通商」的方式無法滿足日漸增長的對外貿易活動,「十三行」與英國自由商人的貿易摩擦日漸升級,已經逐漸變為19世紀中西關係危機的焦點。

    伍家的怡和行向來做的是正經生意,茶葉貿易是伍家最主要的業務。但是,一些伍家擔保的外國商人為了謀取暴利,往往在貨物裡夾帶鴉片。對於伍家來說,一方面是朝廷官府,一方面是多年來貿易往來的生意夥伴,兩邊都得罪不起。因此,他們只能盡自己的全力居中化解這些危機。

    在林則徐至廣州禁煙後,伍家積極配合,將外商上繳的一千餘箱鴉片交給了林則徐,但是,林則徐認定這些鴉片是十三行行商與英商串通一氣欺騙官府才交出來的,於是派人鎖拿伍秉鑒的兒子伍紹榮到欽差大臣行轅審訊。面對官府的yin威,伍家只能妥協,表示願以家資報效。儘管伍秉鑒曾向朝廷捐巨款換得了三品頂戴,但這絲毫不能拯救他的事業。由於與英國商人千絲萬縷的聯繫,他曾遭到林則徐多次訓斥和懲戒,林則徐甚至還下令將涉案的伍紹榮革去一切職銜,逮捕入獄。伍秉鑒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獻出巨額財富以求得短暫的安寧。經過如此幾番折騰,伍秉鑒顏面盡失,可以說斯文掃地。

    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伍秉鑒父子爭取和平解決鴉片問題的努力徹底失敗了。伍秉鑒清楚地知道,英國發動這場戰爭的根源,正是不滿廣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壟斷貿易地位,一旦英軍獲勝,毫無疑問,廣東行商集團的獨特貿易地位將完全喪失。

    為了打贏這場戰爭,伍家和其他行商,都為這場戰爭貢獻了巨額的財富。戰爭甫一開始,伍秉鑒和十三行的行商們就積極募捐,出資修建堡壘炮台、建造新式戰船、製作火炮槍械。縱然如此,已經落後於時代的清軍仍然全線潰敗。1841年5月,英軍長驅直入,兵臨廣州城下時,欽差大臣奕山統領的清軍無力抵抗,奕山情急之下,想出了一條計策——命令行商們前往調停。廣州城外,奉命行事的伍紹榮和行商們與英軍首領義律展開了討價還價。最終,雙方簽訂《廣州和約》,按協議,清軍退出廣州城外60里,並於一個星期內交出600萬元賠款;英軍則退至虎門炮台以外。這600萬元巨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資,其中伍秉鑒所出最多,共計110萬元。

    遺憾的是,這次贖城之舉沒有給伍秉鑒們帶來任何榮譽和感激,而是更多的非議。從戰爭一開始,跟洋人做生意打交道的行商,就被國人扣上了「漢奸」的帽子。不管他們捐獻多少銀兩,為國家和民眾做了多少貢獻,也摘不去這個帽子。

    1842年,鴉片戰爭以清廷完敗結束。《南京條約》簽訂後,在隨後的賠款中,伍家被勒索繳納了100萬元,行商公所認繳134萬元,其他行商攤派66萬元。清政府在1843年還下令行商償還300萬銀元的外商債務,而伍秉鑒一人就承擔了100萬銀元。

    此時的伍秉鑒已經意識到,在這樣的環境下,他所積累的財富注定不會長久。在戰爭中,伍家損失了不下200萬兩白銀。但這筆數字,對於這位號稱擁有2600萬兩白銀的世界首富來說,並不至於傷筋動骨。此時,深謀遠慮的伍秉鑒已經把生意拓展到了海外,行商生意已經不再是伍家唯一的生命線了。然而,在完成了移資海外計劃後的伍秉鑒,此時卻已是心灰意冷。1843年9月,風燭殘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鑒,溘然長逝,終年74歲。

    伍秉鑒死後,曾經富甲天下的廣東十三行開始逐漸沒落。隨著「五口通商」的實行,廣東喪失了在外貿方面的優勢,廣東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權也隨之結束。許多行商不堪忍受清政府的沒完沒了的壓搾,也紛紛向伍家學樣,移資海外。

    如今這些已經在中國大陸消亡多年的行商們,已經完全的融入了西方世界之中。

    誰也想不到,現在的伍氏家族可是匯豐銀行和皇家英格蘭銀行的大股東,也是太平洋大鐵路、紐約城市銀行和摩根財團的重要投資者

    而這位受英國皇室誥封的「巴本伯爵」伍國華本人,其實就是皇家英格蘭銀行的執行董事之一,而這家銀行卻掌握著「世界貨幣」英鎊的發行

    如今的伍氏家族,已經可以說是和著名的羅特希爾德家族一樣的「隱形帝國」

    「故土沒人記得我們,也許是好事。」伍國華收回了思緒,拍了拍女兒的手,安慰她道,「那個滿清朝廷把我們看成是背棄故國的假洋人,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而我們為所在國盡忠,如今也已經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證明了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這也可以說是你剛才所說的『正確的起點』吧。」

    「我們應該和羅特希爾德家族一樣,盡量不要參與到政治當中。」伍嘉媛握住了父親的手,說道,「我覺得,傅家這一次似乎做的有些過火了。」

    「傅家的情況和我們不一樣,他們立足於國內,想要生存下來,不參與政治是根本不可能的。」伍國華說道,「我現在擔心的,是他們很可能選錯了人。」

    「您認為那位段祺瑞將軍沒有能力讓中國穩定下來,是嗎?」伍嘉媛問道。

    「以我的觀察,段祺瑞的軍事才能,應該在那位袁世凱皇帝之上,但他的政治才能,卻遠遠的不及那位皇帝。」伍國華說道,「他是軍人,如果從事軍人的本職,會做得很好,但作為政治家嗎……」伍國華搖了搖頭,眼中閃過一絲憂慮之色,「也許,現在還不是我們重回故國的時候。」

    「那這位小楊將軍,您怎麼看?他也是一名軍人,但似乎不是正經的軍校出身。」伍嘉媛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信,好奇的問道,「他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嗎?」

    「這個人是難得一見的奇才,似乎無所不知。」聽到女兒的問話,伍國華的眼中閃過一絲異樣的光芒,「只是,他的身世疑團太多,我們能夠搜集到的關於他的信息太少,而且以他的年齡和閱歷,和他現在所建立的功業太不相稱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自古英雄出少年』,一個人能夠取得這麼多的成績,和年齡的關係也許並不大。」伍嘉媛說著,忽然想起了自己的那位未婚夫婿,俏臉不由得微微一紅。

    「也許你說的對。」伍國華像是在對女兒說話,又像是在自言自語,「對他,我們還需要仔細的觀察一段時間才行……」

    正在這時,一位僕人走了進來,將當天的報紙送到了伍國華的面前,然後鞠躬行禮退出。

    伍嘉媛望著漸漸陷入到沉思當中的父親,微微一笑,她沒有打擾父親的思考,而是隨手取過了報紙打開。

    而當她的目光落到報紙的頭版消息時,目光立刻變得專注起來。

    北京,新華門廣場。

    「號外號外顧品珍倒唐成功已經佔據雲南唐繼堯下落不明」

    「號外號外傅良佐就任湘督」

    「號外號外美國東海岸發現德國潛水艇出沒」

    「號外號外俄國暴*加劇蔓延全國」

    「號外號外協約四國共同約定共同出兵海參崴」

    「號外號外國會重開再即」

    心事重重的梁啟超聽到報童的叫賣聲,上前將一張鈔票遞給了一位報童,報童接過鈔票,高興地遞給了他一卷報紙,然後繼續叫賣起來。

    梁啟超接過報紙後並沒有馬上打開來看,他看了看表,招手上了一輛人力車,並告訴了人力車伕要去哪裡。聽了他說的地址,人力車伕竟然面有懼色,但在梁啟超又塞給他一張鈔票之後,人力車伕不再猶豫,而是將梁啟超載在車上,然後拉著他飛奔而去。

    不一會兒,梁啟超便來到了楊度的首相府門前。

    讓梁啟超感到意外的是,今天的楊府門口,已經沒有了那些荷槍實彈殺氣騰騰的軍人。

    梁啟超下了車來到門口,敲了敲門,門「吱呀」一聲開了,門房小心地從門縫裡探出頭來,他看到梁啟超後,顯然認出了他是誰,本來有些緊張的面孔出現了一絲不太自然的笑容。

    「是梁先生啊快請進您等著,我馬上就去給您通報」

    梁啟超點了點頭,隨著門房來到了客廳裡,門房急匆匆的進去通報,不一會兒,楊度便出來了。

    「想不到今天圈禁的日子結束,第一個來看我的,竟然是你梁任公。」楊度看著梁啟超,笑著說道。

    「皙子的氣色看起來還不錯,就是瘦了些。」梁啟超看著面色消瘦的楊度,知道他在這段「圈禁」的日本裡應該是沒少吃苦,不由得感歎起來。

    「能看到皙子如此,我心裡總算是一塊石頭落地了。」梁啟超說道。

    「是啊,我是弘憲帝制首逆,按道理本不應該活得這麼好來著。」楊度不無自嘲之意的苦笑了一聲,在梁啟超面前坐了下來。

    「段芝泉還不至於把事情做得如此之絕。」梁啟超有些尷尬地笑了笑,將手裡的報紙遞給了楊度。

    「好多天沒看到報紙了,感謝卓如給我送來了這上等之薪。」楊度笑著從梁啟超手中接過了報紙,打開看了起來。

    「顧品珍倒唐成功,又通電宣佈滇省歸附政府,這西南之亂,總算是告一段落了。」楊度看了一眼報紙,歎息了一聲,「可惜大行皇帝和嗣皇帝都看不到了。」

    聽到楊度說到死去的袁世凱父子,梁啟超也禁不住長歎了一聲。

    「項城公一代雄傑,於國於民皆有大功,竟落得如此下場,實是可悲可痛。」

    「吾所可痛者,乃神聖之君憲主義,經此犧牲,永無再見中國之日。吾傷心絕望,更無救國之方。從此當披髮入山,不願再聞世事。」。

    更多到,地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