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禎十五年,滿清皇太極出於內外形勢需要,屢次遣使與明廷議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奏報崇禎帝,崇禎帝以松山之敗,便令新甲密圖。
崇禎十五年四月,馬紹愉受命前往。六月,馬紹愉回京,清致書崇禎帝約以平等相交及歲幣、疆界事,將議和條款密件送新甲。新甲赴朝,未收藏密件。家僮誤以為塘報,付之抄傳。於是科道交攻,道路嘩然。
崇禎帝下陳新甲於獄。陳新甲不認罪,反自詡其功,崇禎帝遂斬陳新甲。議和事亦自此作罷。
崇禎十五年四月二十九ri,清兵攻克塔山。其時,兵部郎中馬紹愉駐塔山等候朝廷議和之命,遣人諭清兵勿攻,清兵不聽第五百四十三章 崇禎和吳三桂,遂攻克塔山城。城中兵民***,無一人降清。
而自松錦大戰以來,崇禎帝真是坐臥不安,寢食俱廢。
松錦之戰失敗後,他的心也涼了半截,他的希望,他的寄托,全隨著這次大戰的失敗化為了泡沫,消失了,飛散了,他不明白,為什麼祖宗創下的基業,到了他手裡,就會這麼風雨飄搖,動盪不安,莫非,這就是命嗎?
他還不到三十五歲。但是長久以來,為著支持搖搖yu倒的江山,使明朝的極其**的政權不但避免滅亡,還要中興,他自己成為「中興之主」。
因此他拚命掙扎,心情憂鬱,使原來白皙的兩頰如今在幾盞宮燈下顯得蒼白而憔悴,眼角已經有了幾道深深的魚尾紋,眼窩也有些發暗。
在他的祖父和哥哥做皇帝時,都是整年整年的不上朝,不看群臣奏折,把一切軍國大事全推給太監們去處理。
然而,崇 禎是不同的,他繼位後,力矯此弊,事必親躬。可是讓他百思不解的是,他越是想勵jīng圖治,越是顯得他枉費心機,一事無成,全國局勢特別第五百四十三章 崇禎和吳三桂艱難,秩序大亂,每天送來的各種各樣的文件像雪片一樣落在御案上。
因為文書太多,怕是省覽不及,漏掉了重要的,他採取了宋朝用過的辦法,叫通政司收到文書時用黃紙把事情寫出,貼在前邊,叫做「引黃」,再用黃紙把內容摘要寫出,貼在後邊,叫做「貼黃」。
這樣,他閱覽文書時,可以先看「引黃」和「貼黃」,重要的詳加審批,次要的就不必詳閱全文。
可是軍情密報和塘報,隨到隨送,並無「引黃」和「貼黃」。所以儘管採用了這個辦法,他仍然每天有處理不完的文書,睡覺也常在三更以後,也有時通霄達旦。
有時他覺得實在疲倦,就叫執筆太監把奏疏和塘報讀給他聽,替他擬旨。
但是崇禎天生的「小心眼」,愛猜疑,他也不像自己的祖父和哥哥一樣對太監絕對寵信。
他時常疑心太監也會串通廷臣蒙蔽他,所以有時他稍事休息後,仍舊強打jīng神,親自批閱文書,親自擬定旨意。
前幾天,他剛接到吳三桂的塘報和張若麟的奏折,知道洪承疇被困松山,吳三桂等已逃出重圍,退到寧遠。他的心情格外沉重。洪承疇本來是帶領軍隊鎮壓李自成的,為了解救錦州之圍,他才抽調他出來,並付於極大的希望,連同八鎮十三萬人馬交給了他。對於崇禎來說,他已經是傾全力去解救北方門戶的危急了,然而,洪承疇卻被困松山,吳三桂等撤退,他的十三萬軍馬,似乎已敗了一半了!
沒想到剛過沒幾天,他便得到奏報:松山失手,祖大壽率眾投降,洪承疇被俘。
他得到這個消息是在午膳前,當太監給他讀這奏折時,他又失望,又惱怒,臉se變得更為慘白,頭腦一懵,幾乎支持不住,連連跺腳,只說「嗨!嗨!嗨!」隨後眼睛一閉,流下淚水。
他從未在乾清宮中這樣哭過,一時間驚得大小太監、宮女驚慌失措。有頭面的都跪在地上勸解,沒頭面的都在簾外和簷下屏息而立。
崇禎哭了一陣,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德化也聞信跑來,跪在他面前勸解。好一會兒,崇禎才收住眼淚,午膳也不吃了,步行至奉先殿,跪在萬曆的神主前又哭開了。
周皇后聞信,忙召集袁妃、太子和永、定二王趕快來到坤寧宮,率領他們趕到奉先殿,一齊跪在門外,周皇后哭道:「皇上不要過於悲傷!倘若損傷了聖體,國家、黎民托付於誰?請皇上進膳吧!」
袁妃和太子、永、定二王也在門外哭勸。見皇上一大家子哭聲不止,周圍的大小太監、宮女也都掩面哭了起來。一時間殿內殿外,哭聲一片,恰似過不了一會兒,大明便滅亡了一樣。
崇禎又哭了一會兒,由太監攙扶哽咽站起,說道:「大明北門,幾乎已被清兵所破,眾多將士,為國捐軀,洪愛卿不幸被俘,定然以死報國。朕哭,是在哭大明,哭這些為國而死的將士呀!」
一連數ri,都是yīn雲低垂,霜風淒厲。崇禎決定為死難將兵及洪承疇大設祭壇。為表示哀痛,這位從不無故輟朝的皇帝竟然宣佈:輟朝三ri。並賜祭壇十六個;又把王德化叫來,命令道:「朕命你速在都城外建立專祠,把松錦大戰中死亡將士列於祠內,邱民仰、洪承疇塑像以示紀念,以令後人瞻仰。」
王德化得命後,馬上著手cāo辦。
哪知剛過一天,忽得密報:洪承疇已降清!
這一消息不啻一聲晴天霹靂,把崇禎震得個半死!好半天,他還目瞪口呆地坐在御案前,茫無所知,直到身旁的太監輕輕叫了兩聲:「皇上!皇上!」
崇禎的腦子才漸漸轉過彎來,暗想:怎麼回事?剛才奏報什麼?他皺了皺眉,驀地明白了一個事實:洪承疇,他極為信賴的大臣,竟已投降了清朝!
是誰跟他開了玩笑?還是有人謊報了消息?
在洪承疇被俘後,他曾一心希望,也十分相信洪承疇會為國盡節。他希望如此,是想讓洪為滿朝大臣作一個表率,鼓勵大家忠於國事,激勵士氣;他相信定然如此,是因為洪承疇從鎮壓農流寇,已屢屢表現出對他的忠心,對朝廷的效力,他也是極為信任他的。倘若洪承疇不被俘盡節,還會有誰?
然而,他竟然錯了!事實不但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並且向他哈哈大笑了起來!
正當洪承疇在清太宗那裡加官進爵,受賜封潔時,他大明皇帝——崇禎,竟在běi jīng為他輟朝三ri,設壇祭祀!並放聲痛哭!
歷史給了崇禎皇帝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當時洪承疇家眷全在běi jīng,有朝臣諫曰,將其家眷逮捕問罪。崇禎卻搖了搖頭,洪承疇既然投降清朝,緝拿他的家屬,又有何用?難道他洪承疇會憐惜妻小而回到崇禎身邊嗎?倘若洪承疇愛妻憐子,他也不會投入清太宗麾下!自己若將他滿門抄斬,既不能洩恨,也於事無補,倒只會顯得自己不能容人。
於是,崇禎搖搖頭,歎了口氣說:「任他們去吧!」閉上眼睛,蒼白著臉不再說話了。
然而與關外兵敗同時發生的,還有中原對流寇作戰的失利。
洪承疇被抽調去接錦後,在中原,率兵與李自成作戰的主要將領是左良玉、傅宗龍、丁啟睿、楊文岳等。
他原指望左良玉能與李自成在開封城下決戰,使李自成腹背受敵,沒想到李自成竟然從開封全師撤離,左良玉也跟著離開杞縣,與李自成幾乎同時到了郾城,隔河相持。
之後,他又催促汪喬年趕快從洛陽趕到郾城附近,與左良玉一同夾擊李自成。這個汪喬年曾在陝西掘了李自成家的祖墳,這使崇禎對他報有很大希望。然而事出意外,李自成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將汪喬年在襄城殺死了。
就在各種不幸軍情敗報接連傳到乾清宮時,宮女卻又不斷報告:田妃得了重病。
田妃,田弘遇之女。她從十幾歲便被選入宮,深得崇禎喜愛。這不僅僅是因為她有一個苗條婀娜的好身材和一張粉白嬌嫩的鵝蛋臉,也不僅僅是因為她有一雙顧盼多情的鳳眼和一張能鶯聲燕語的櫻桃小口,崇禎對她寵愛,是因為這田妃不僅相貌惹人憐愛,更多的是因為在崇禎萬分苦惱的時候,只有田妃可以使他減輕一些憂愁。他的心情也只有田妃最能體貼入微。雖然他從不許后妃過問國事,但是在他為國事愁苦萬分時,田妃會用各種辦法為他解悶,逗引他一展愁眉。所以儘管深宮粉黛眾多,卻只有田妃這樣一個深具慧心的美人兒被他稱為解語花。如今這一朵國se天香、秀外慧中的解語花眼看就要枯萎了,讓他怎能不心焦?
國事、家事,使他憂愁,使他害怕。他,大明的皇帝,就在這無邊的痛苦中掙扎著,苦熬著,在這無盡苦海中沉沉浮浮。
然而,使崇禎可以聊以自慰的是,面對虎視耽耽的滿清大軍,那孤懸於關外的寧遠畢竟還在苦撐著這搖搖yu墜的邊鎮防線,寧遠至山海關一線似乎還固若金湯似的,可以使他對來自北方的凶險高枕無憂,那勇敢驃悍的吳三桂可以成為他信賴的依靠。
吳三桂自退守寧遠後,立即整飭軍紀,鞏固城池,團練兵馬,使這寧遠孤城大有堅不可摧之勢。
寧遠四野的清兵對這座孤城無計可施,只氣得清太宗皇太極七竅生煙。他屢次派人以高官厚祿勸降,吳三桂根本不為所動,於是,寧遠這座孤城就如銅牆鐵壁般橫在了山海關與滿洲大軍之間,雖然清太宗清醒地意識到「yu得中原,必先得山海關;yu奪山海關,必先取錦州」之理;然而,錦州雖破,可哪想到,擋住他奪取山海關進而直取中原之路的更有一個我自巍然屹立的吳三桂和他那堅不可摧的關寧鐵騎。
皇太極大軍無法向山海關逼近,他只能繞道蒙古進擊京畿。
皇太極又一次率大軍繞道蒙古進擊běi jīng,京師危急。崇禎急召吳三桂進京,謀取抗清方略。
吳三桂雖然受到過崇禎多次嘉獎,但單獨召見他,這還是第一次。他隨太監進宮,從皇極殿西邊走過去,穿過右順門,走到平台前邊時,皇帝已經坐在盤龍寶座上等候。御座背後有太監執著傘、扇,御座兩旁也站立著許多太監。兩尊一人高的古銅仙鶴香爐裊裊地冒著細煙,滿殿裡飄著異香。殿外肅立著兩行錦衣衛,手裡的儀仗在陽光下閃著金光。
吳三桂在丹墀上行了常朝禮,手裡捧著像牙朝笏,低著頭跪在用漢白玉鋪的地上,等候問話。太監傳旨教他進殿,他趕快起來,走到殿裡,重新行禮。
有片刻工夫,崇禎沒有說話,把吳三桂通身上下打量一遍。吳三桂那威武的相貌,魁梧的身材,炯炯有神的雙目,給了他很好的印像。
打量完了,崇禎開口說道:「虜騎入犯,京師戒嚴。卿不辭勞苦,為朕督守要地,朕心甚為喜慰。」
吳三桂大聲道:「目今國危主憂,微臣敢不肝腦塗地,以報陛下?」
崇禎點了點頭:「卿往年抗擊清兵,屢奏奇功。此次滿賊又犯我大明,以卿之見,該當若何?」
吳三桂道:「陛下命臣督戰,臣意主戰!」
崇禎臉se稍變。原來,近ri有大臣提議用招撫之策與滿清修好,以免兵戈,崇禎的心也已活動了,今ri吳三桂主戰,他不由又矛盾起來,過了很久才說道:「此事關係重大。有大臣說要招撫,並非朕的主張。卿出去後,可以同高起潛他們商量。倘不用撫,那麼或戰或守,何者為上?」
「臣以為自古對敵,有戰法,無守法。能戰方能言守,如不能戰,處處言守,則愈守愈受制於敵。」
「戰與守,須要兼顧。」
「戰即是守。今ri必須以戰為主,守為輔,方能制敵而不受制於敵。」
「卿言戰為上策,但我兵力單薄,如何戰法?」
吳三桂慷慨回答:「關寧、宣以及山西援軍不下五萬,三大營兵除守城外也有數萬列陣城郊。只要朝廷決心言戰,鼓勵將士,即不用三大營兵,其他五萬援兵也堪一戰。況敵輕騎來犯,深入畿輔,必須就地取糧。懇陛下明降諭旨:嚴令畿輔州縣,堅壁清野,使敵無處得食;守土之官,與城共存亡,棄城而逃者殺無赦。畿輔士民,屢糟虜騎蹂躪,莫不義憤填膺,恨之切骨,只要朝廷稍加激勵,定然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最後,崇禎賜以吳三桂莽玉珠寶,再賜尚方寶劍,倚為皇室干將。自此,吳三桂成為了崇禎最後一支可以信賴,並且能征慣戰的鐵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