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核心競爭力
多虧這一世楊星這個變數的加入使得國際炒家洗劫香港財富的幾次行動都無功而返,發揮重生者的優勢,在楊星「驚人的判斷建議下」,去年包海生一上台就重拳打擊市場中和國際炒家聯手炒賣港幣的各大外資銀行,楊星又通過嫁禍江東之計,把炒家的領頭羊羅伯遜對港幣的興趣轉到了印尼盾頭上。經過特區政fǔ的積極運作,使得港股恆生指數一直保持在萬點以上,沒有面臨前世被腰斬的命運,連帶港幣匯率bō動也被控制在一個較小bō動範圍內。
只是金管局為了確保港幣聯繫匯率多次加息,還拋出了不少外匯存底穩定市場,讓攻擊港幣匯率的索羅斯他們得了不少實惠,狂妄的認為港府只會這一招,黔驢技窮,宣佈香港就是他們的超級提款機。但香港政fǔ早就鴨子滑水,在水面下默默籌劃,等機會給這些炒家雷霆一擊,一戰就把損失的全部給拿回來
楊星和包海生這次的商量內容,保衛港幣戰還只是其中一項議題。除此之外,兩人今天在特首官邸秘密會見,討論的重點還不止於此。包海生專程請楊星前來,除了商議港幣的事項外,還要感謝楊星為香港和印尼華人方面做的不少事情。另外他是對楊星不久前托人轉交的一份星斗研究院撰寫的關於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濟何去何從的報告有感而發,裡面一些數據讓他深為警惕,作為香港幾百萬市民的總管,對於這次香港經受風暴考驗後的發展方向,以及今後幾十年香港能否持續保持全球競爭力,這些他都有自己的想法,對於楊星的報告深有同感。所以這次他就把楊星請來,就是想面對面咨詢楊星的看法,聽聽楊星對此的建議。
楊星打開那份星斗研究院的報告,提出上面的觀點反問包海生:「特首對這次亞洲金融風暴嚴重傷害東南亞各國金融體系的緣由和我們應該沒有大分歧吧,看來單純引進金融外資,而對其流動不加強監管今後是行不通了。」包海生對此點頭同意。幾天後就要打響的港幣保衛戰,前一世特區政fǔ親自上陣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和國際炒家對壘,最後落得損失慘重還戴上貨幣管制的惡名。這一次特區政fǔ搶先成立三家主權貨幣基金來托市,還聯繫港島各界有實力的富商聯手作戰,再說什麼政fǔ信奉自由經濟,不參與具體經濟運行的大話估計沒人信了。這次金融風暴過後,亞洲各國都形成了共識,太自由的貨幣流動是危險的。只會加強貨幣管制措施,作為金融自由港的香港來說,這是一個新的趨勢。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但是單純依靠金融業畸形發展,卻會為自身經濟帶來隱患。小國或地區想經濟大發展,可以沒有第一產業,畢竟農產品還能從外界採購,但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是萬萬不能偏廢的,盲目發展第二產業壓制第三產業,蘇聯解體殷鑒不遠。但過於重視第三產業而輕第二產業,這次金融風暴中受損的各國就是榜樣。」
「香港以製造業發家,五六十年代吸引諸多國內民族企業來港,又恰逢戰後西方經濟大發展的契機,實現了經濟騰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可是八十年代後隨著人力資源成本上升,內地改革開放,大批香港製造商轉移到內地,而同時期的亞洲四小龍其他三家卻主動進行產業升級,提升製造業水平轉向了高端製造的道路。」楊星緩緩念道報告內容,包海生儘管看過幾遍,聽到這段話還是微微頷首,感覺楊星點出了香港經濟發展失去的一次重大轉型機會。
沒能趕上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轉型的機會是因為香港的本身身份,作為英殖民地,進入80年代以來,圍繞著香港回歸的安排,中英雙方展開了十幾年的艱苦談判。在這種情形下,英國政fǔ自然沒興趣對即將交給別人的領土做什麼長期規劃了,任憑香港本地商人自己折騰。雖然造就了一群依靠轉口貿易和房地產發家的超級富豪,但對於香港本身的長期經濟發展規劃卻長期滯後。而此時隨著世界經濟由資本主義向「知本」主義的更高層次發展,高新技術帶給生產力的面貌日新月異,而香港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政fǔ指導落後了競爭對手。
亞洲四小龍中的韓國和台灣,五十年代時一樣都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第三世界「貧困生」,但是他們實行重商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政策,又緊抱美國和日本的大tuǐ不放,接收這兩個國家因為產業升級而轉移到國外的產業。韓國大力發展重工業,造船、化工、鋼鐵、機械製造,台灣則全力支持電子產業,依托新竹工業園等高科技產業園發展出台積電、富士康等一大批世界電子產業中的巨擘。連帶周邊產業的興盛,使得這兩條小龍順利度過了多次世界經濟危機,成為亞洲經濟中最耀眼的明星。這次經濟危機中雖然韓國受創很重,台灣的出口也大受打擊,但憑借自身積攢的實力,危機過後它們都能迅速復原。
而面積和人口最接近香港的新加坡,它還沒有香港依托祖國腹地,彙集海外華商投資的巨大優勢。相形之下新加坡嚴重缺乏資源,身後的馬來西亞還不時打著吞併它的主意。可謂是外憂內患,新加坡唯一比香港強的地方就是它擁有獨立自主的施政能力,主政的李氏家族眼光可以放得很遠,立國之初當時的總理李光耀就定下了知識立國,獨立發展本國製造業的國策。新加坡政fǔ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幾十年努力形成了完整的鋼鐵、化工、微電子、機械製造等產業,在這次危機中,它的股市匯市的表現都強於香港,所受的金融動dang並沒傷及國家根本,復原的速度也明顯高過香港,都是有製造業的底氣所在。這一世楊星暗地裡還幫了香港不少,兩相比較下,香港的表現的確猻se新加坡不少。
聽著楊星的分析,包海生面lu愧se,香港公務員的確清廉執行力高,政fǔ財政一直保有盈餘,普通市民工作努力,金融也非常發達,一直被認為是世界前幾名的有競爭力的地區。但這些年香港不少年輕人沉mi於金融業來錢快,賺錢容易的假象中。只想著輕輕鬆鬆賺錢,不願像他的父輩那樣依靠製造業的辛苦汗水和微薄利潤來發家致富,香港經濟逐漸形成了龐大第三產業為底座,第二產業逐年削弱,第一產業近似於無的金字塔局面。而第三產業中又是貿易和金融佔大頭的畸形發展,這一次金融風暴爆發,這種經濟模式種種弊端就暴lu無遺。
楊星拍著報告的封面道:「其實這一次金融危機對香港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讓我們清楚香港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最近也對香港未來有諸多思考,結論都只有一個,香港需要發展具有自己特se的核心競爭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份競爭力我想一定要開髮香港自己的高端製造能力。」他目光炯炯的盯著包海生,希望聽聽包海生的意見。
包海生mō了mō下巴,lu出感興趣的眼神,受到jī勵的楊星進一步解釋:「其實特區本身有很好的資源,香港港大和科技大等高等院校在世界上的排名都領先亞洲,並不缺乏研究人才,何況內地科研人員數量眾多,待遇普遍偏低,特區政fǔ可以大量引進他們來增強特區政fǔ的科研能力。而美歐這些年致力產業升級,逐漸外包低一層次的製造業到內地、印度和越南等人力成本低的地區。特區沒有低成本人力資源的優勢,但為什麼不能照葫蘆畫瓢,依照美歐的模式在特區內設立科研、設計、精密製造、微電子開發等高端製造能力,而把產業鏈低端的組裝、加工業務轉移到內地去。」
「相比美歐,香港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不少香港商人早在這麼做了。以前轉移的是玩具、紡織等低端產業,現在為何不由政fǔ出面把芯片設計製造、汽車發動機、數控機chuang等高新技術產業整合在一起。利用內地人力和資源,加上香港的高科技和國際化管理的優勢,二者緊密結合,依托香港自由港的優勢開展國際貿易,打敗台灣和新加坡為很麼不可能?」
包海生目光閃動,顯然楊星的建議深深打動了他,「這需要特區政fǔ現在就出台一項長期規劃,時間不妨放遠一些,不因政fǔ換屆而有大變化。馬上對特區管轄內的產業進行一次mō底排查,我看可以學習內地設特區的做法,在香港特區內部設立採取優惠措施,吸引高新技術企業入駐的工業園,並利用特區金融貿易的優勢為他們服務。我最近一直考慮在香港設立集團第六個產業園區,特區政fǔ如果能予以支持就好不過。」楊星說到這裡才圖窮匕見,包海生這才明白楊星繞了半天在這挖好了坑等著他,還是打著分一杯羹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