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 第十一卷 楚河漢界顯,血火兩重天 第五百九十一章 二皇伐人心
    皇帝很年輕,蓄鬃而無髯鬚,透過網巾還能看出他沒有留髻,頭髮剃得很短。一身窄袖對襟中襖,也就是所謂的「英土服」穿在身上,將淡然且和善的眼神也推得很是扎人,呂毅中覺得自己就算閉眼,那眼神似乎也穿透了眼簾,直透心底。

    他趕緊屈膝叩拜,皇帝親手扶起了他,再對上那明亮眼瞳,本壓在呂毅中心頭的帝王威勢驟然消散大半。

    「承蒙先生照顧四娘……」……」

    「豈敢,我呂氏一家還靠四娘捨命相救

    ……」

    在肆草堂外的綠蔭小道上走著,由四娘牽起話頭,呂毅中的腰漸漸挺直,這哪裡像個皇帝,分明就是儒雅的鄰家子弟。

    心防卸下,李肆跟他談起江南,特別是江南人對英華的觀感時,呂毅中知無不言,言無不誠,其中頗多忌諱處,他也委婉地道出了根底。

    當話題轉到呂家人的去向時,呂毅中又忐忑起來,就覺李肆身上的帝王氣息正漸漸噴薄而出,一家一百多號人,到底會有什麼前路,還是得由李肆一言而決。

    李肆道:「朝堂的確是有顧忌,畢竟還牽涉晚村先生徒弟沈在寬一案,總覺得你們呂家留在國中,會亂人心。但此事終究得看先生你,還有你們呂家自己的意思。這一國人心還不至於如此脆弱,連晚村先生之後都容不下。」

    李肆說得直率,呂毅中份外感動,北面朝廷,只因為陌生文人以他父親名義作亂,就要拿他們全家。而這南面朝廷,可是父親親徒作亂,卻還救下了他們。朝堂只想著任他們呂家自去海外,而皇帝卻還表達了挽留之意。

    呂毅中拜道:「這幾日見了不少舊時熟人,甚至乾齋先生都勸我呂家留下,再見國中百業興旺,民人富足,士子更有自在習學之途,草民也想就此得享安樂。族中一些子侄雖還有他心,卻是讀書未威之過,草民自當好好教誨。」

    乾齋先生就是陳元龍,出自海寧陳家,跟石門呂家自然相熟,肯定也勸過呂毅中留下。

    李肆微微一笑,這結果他早就料到。呂家雖還有嘴硬的人,可英華對他們有救命之恩,既沒有從沈在寬身上攀罪,也沒有強迫他們發聲屈從,如此還要投奔海外,那就是矯情太過。

    呂毅中表明心跡,不會以父親之名,在國中攪動波瀾,說這話的語氣已經非常恭謹,腰也彎了下來,北面文人之心被長久壓折的味道也顯露無遺。

    可接著呂毅中還是顯露了心中存著的那絲風骨:「沈在寬是先父幼徒,南北時勢變幻,他書讀得太迂,才致行事孟浪,還請陛下從輕發落。」

    沈在寬跟呂家終究有牽連,李肆一直沒提,一般人就該慶幸,可呂毅中卻毅然開口,顯然是出於他心中所持的義。

    李肆搖頭:「沈在寬蠱惑軍將造反,罪無可赦。但是不是死罪,還得由法司審裁。」

    呂毅中也只能作這麼多了,遺憾而無奈地歎了口氣,然後被李肆帶到了其他話題上。

    結束了跟呂毅中的會面,另一個人又為沈在寬而來,這是李肆特意招來的。

    此人前身本就是腐儒狂生,卻因獄中審思得了道,再毅然西行,成就了賢名,這就是李方膺。

    李肆對李方膺道:」沈在寬難以免罪,但若能脫了之前的頑愚,洗心革面,對凝練我一國人心根底大有神益,朕也好開口寬減其罪。」

    李方膺拜道:「陛下仁心,草民感佩。昔日草民還不如這沈在寬,卻仍能醍醐猛悟,只要陛下許得一些方便,草民當讓他明白,今世今日,我華夏到底路在何方。」

    就在李肆決意讓沈在寬轉變思想的同時,北面紫禁城裡,雍正滿面通紅地朝茹喜咆哮道:「他當朕是什麼人!?都不知會一聲,逕直劫走朕的要犯,還殺了一省巡撫,空艾了一營水師!便是做他的狗,也不是這般無視!況且朕可絕不是他的狗!」

    他暴躁地在茹喜房間裡急步來回,「他臉皮還如此厚,居然伸手要曾靜!?他當朕頭殼開了縫,灌進了一腦子尿水!?那曾靜蠱惑朕的親信大將作反,還要朕把此人送還給他?朕看他才是一腦子尿水!」

    茹喜緊抿雙唇,捏著手絹立在一旁,始終不出聲。

    雍正聲調更高,似乎是在給自己打氣:

    「朕不還!他要人,讓他徑直打到北京來!朕忍夠了,是死是活,朕就跟他鬥開來看!」

    茹喜終於說話了:「萬歲爺別急,李肆怕也只是虛言恫嚇……」

    雍正的臉由紅轉紫,這算什麼?

    「兵部奏報南蠻水師並未上岸,而是轉東南而去,去處不是台灣,就是琉球,由此可見,那李肆對江南還是那般盤算,不會急於動手。而直接劫走呂家後人,估計也是平息曾靜同黨沈在寬在南面攪起的波瀾。

    茹喜的話如深秋寒風,讓氣得腦子正煮著錕鈍的雍正慢慢冷靜下來。

    「曾靜和沈在寬,一北一南生著麻煩。以權謀計,臣妾以為,皇上徑直從重處置了曾靜,反而更合李肆的心意。這麼一個人,回南面跟沈在寬湊在一起,於他一國人心,可是更大的禍害。」

    雍正呆了片刻,歎氣道:「那他由你傳話要人,就只是惺惺作態而已?」

    茹喜點頭:「他已不怎麼信臣妾了,要曾靜怕也存著試探臣妾之心。不跟臣妾通氣,逕直強劫呂家就是明證。」

    雍正轉頭看住她,眼裡多了絲波動,「看來你……你的確是為朝廷著想的。」

    茹喜眼眶也紅了,低聲道:「臣妾是為萬歲爺著想的。」

    雍正呼吸急迫起來,片刻後卻轉開了話題:」李肆是想讓朕剮了那曾靜?朕偏不讓他如意!」

    回到養心殿,雍正細細再看曾靜案的卷宗,案頭還堆著一疊《備忘錄》和《呂子集注》,前者是呂留良自己的著述,後者是門生學徒匯總的呂留良言論。

    之前在茹喜處所言,並非全基於情緒,雖然他時曾靜此人恨到了骨髓。

    曾靜用來鼓動岳鍾琪造反的言論裡,最有力的一項就是指他雍正不僅是篡位之君,還是無道昏君。前者讓他心虛,後者卻讓他憤怒,委屈到極點的憤怒。

    他是篡位,可他為的是什麼?他不惜冒著身敗名裂,留下萬世臭名的危險,拿到了大清一國的權柄,為的是他自己嗎?

    不!他可是為的大清一國!這一國被南蠻逼得風雨飄搖,他下了大決心得位,是要救這一國,是要救天下的!

    自登基以來,他日日操勞,每日批閱至少百份奏折,下筆數千言,見數十位官員,一天要忙六七個時辰,從清晨忙到深夜,四年來一直如此!

    他雍正是昏君!?他是昏君了,古往今來,還能有幾個皇帝是明君?

    殺了曾靜固然痛快,可心中這般冤屈,又向誰述!?李肆不僅由此得利,這邊國人不定還要想,曾靜說的肯定有幾分對,否則你為何要殺他呢!?

    曾靜不過是湖南一窮酸,他雍正身為帝王,本不至於跟這麼個窮酸計較。可從岳鍾琪發來的審訊筆錄裡能看出,曾靜不過是浮在面上的人物,除開呂留良那一線,更有讓雍正心頭大跳的另一條線。

    曾靜供認,他是從一個叫「王謝」的路人那裡,得知了雍正篡位亂政的諸多細節,這些細節可非一般民人能生造得出的。由曾靜對這個王謝形貌的描述,岳鍾琪推斷說,此人該是一個太監,這事可就複雜了。

    那個太監,想必是老八或者老九的人吧……當初他圈禁老八老九,府中太監門人無數,不少被他發充到西安和荊州等地的旗營裡效力,那些個壞話,多半也是由這些人在外散播的。

    關在高牆大院裡也不得安寧,就跟廢太子一般,可怕的是,他們依舊還有影響力,還企圖東山再起。

    雍正滿腔冤屈,更是為這條線而生。你們兄弟,滿腦子都還是權柄,權柄!就不能安生一點,讓朕專心救這大清國麼?向外播散我天家私事也就罷了,還污蔑朕是無道之君……「朕對這一國,絕無愧心!可對你們……朕就當定這殘骸骨肉的無道之君了!」

    滿腔心血在胸口翻騰,雍正終於下定了決心,一個他覺得已經晚下了四年的決心。

    召喚來總管太監王以誠細細一番吩咐,王以誠一臉蒼白,目露凶光地退下了。

    接著心思再轉回曾靜身上,雍正覺得,自己不能再這麼平白生受冤屈,就得讓這一國知道,他是個怎樣的皇帝。他這個皇帝身正了,這一國人心才能正。

    所以曾靜不能殺,不僅不能殺,還要當作典範,好好」教誨」,讓他洗心革面,承認自己是有道明君。

    這事說簡單也很簡單,但要辦出效果,卻是很難。一個人迫於強壓而認罪,跟他真心悔罪是不同的,而雍正希望看到的是曾靜真心悔罪,由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感染國人。

    怎麼讓曾靜真心低頭是一方面,而怎麼讓國人之心在這事上能分明是非,又是另一方面。

    眼角掃到案頭那一疊呂留良著述上,雍正心頭一動。

    曾靜此人,學識淺薄,用來鼓動岳鍾琪造反的書信裡,說大清非華夏,反大清就是大義這個論點,含著兩個方向衝突的論證。

    一個是傳統的華夷之辨,大清是滿人統治,而滿人是關外來的夷狄。

    一個是他雍正無道,以華夏傳統而言,這一朝出了無道昏君,那麼連同昏君在內,就得反了這一朝,這個論證卻又是將大清當作華夏正統來看。

    支持曾靜第一個論證的,就是呂留良的著述,曾靜要岳鍾琪奉呂留良之後為皇帝,這自是無知窮酸的迷夢,但呂留良學恩影響之深,也由此可見一斑。

    曾靜的兩個論證混淆在一起,就產生了一個模糊的錯覺,那就是他雍正是不是昏君,跟大清是不是正統捆綁在了一起。

    既然曾靜這麼混淆,他雍正自然可以有樣學樣,將這論證顛倒過來,只要證明大清是正統,那麼他雍正的一切問題就解決了。因為大清是正統,所以他雍正不是得位不正,不是昏君。

    這麼一來,一切麻煩都可以歸結到大清是不是華夏正朔這一命題上。

    讓曾靜悔罪,可以由自己是不是昏君這事上人手,而國人之心要立穩是非,就得由曾靜本人的表現,以及自大清是不是華夏正朔這一論述上人手。

    雍正思緒急轉,很快就定下了這一番人心征戰的策略。

    他要向天下宣告,這大清是華夏正朔,朕得位很正,朕是有道明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