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東戰爭,打開了高科技時代的大門。www.)在這場戰爭中,除了預警機、電子戰機與防空壓制戰鬥機等新式作戰飛機,以及反輻射導彈、精確制導炸彈等先進彈藥之外,還使用了其他高科技含量的技術裝備。最具有代表性的,肯定是名義上歸屬中國空軍,實際由軍事情報局控制使用的偵察衛星。
根據後來公佈的資料,以色列陸軍在八月十四日向西轉移,主力調往西奈半島,與一份由中**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有關,而這份情報正是由八月八日發射升空的一顆偵察衛星獲取的。
說得簡單一點,這顆偵察衛星發現了埃及軍隊在西奈半島上的軍事調動與部署,而中**事情報局借此斷定埃及陸軍即將發動進攻,然後通報了以色列國防軍,讓以色列陸軍及時完成部署調整。
顯然,如果沒有這顆偵察衛星,以色列陸軍根本不可能及時部署到位。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以色列陸軍就不可能在不到三天的時間內擊潰西奈半島上的埃及軍隊,第三次中東戰爭也就不可能在八月十六日夜間宣告結束,而會持續更久。
八月十七日,在中國的主導下,聯合國安理會出面調停。
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埃及與敘利亞不得不接受安理會提出的臨時停火號召,隨後以色列也宣佈臨時停火二十四小時。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中國與以色列在戰略欺騙上的一大勝利。
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並沒有在臨時停火決議上投反對票,反而向埃及與敘利亞當局施壓,要求埃及與敘利亞接受安理會的臨時停火決議,並且準備與以色列進行停戰談判,爭取通過談判結束戰爭。
關鍵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獲得了一份十分關鍵、也十分錯誤的情報。
這就是,以色列國防軍仍然有足夠的實力打下去。[]而且下一個目標將是約旦王國,其戰略計劃是攻佔整個約旦河谷。
果真如此的話,埃及與敘利亞就別無選擇。
原因很簡單。約旦王國在中東地區只算得上是一個小國,國力與軍事力量都遠不如埃及與敘利亞。如果以色列入侵約旦,就肯定能夠攻佔約旦河谷。而約旦河谷是約旦境內最富庶的地區。
說白了,約旦王國很有可能被以色列消滅掉。
顯然,失去約旦,埃及與敘利亞在阿拉伯世界裡的威信將大打折扣,而且針對以色列的戰爭也難以維持下去。
正是在這種局面下,埃及與敘利亞答應臨時停火,並且著手準備談判。
問題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打到十六日夜間,以色列國防軍已經耗光了儲備的所有彈藥,而且有上百架作戰飛機因為零備件緊缺而無法升空。為了確保其他的作戰飛機能夠升空作戰。以色列空軍甚至得從受損的戰機上獲取零件。陸軍方面,以軍的情況更加糟糕。當時在西奈半島上的以軍裝甲部隊連一個基數的彈藥都沒有,很多坦克只能分到幾枚穿甲彈,而戈蘭高地上的以軍裝甲部隊也只有一個基數的彈藥。
顯然,繼續打下去的話。處境不利的肯定是以色列。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就算埃及軍隊暫時無法渡過蘇伊士運河,也可以由敘利亞軍隊從北面發起進攻。只要敘利亞軍隊的進攻維持兩天以上,那麼守衛戈蘭高地的以色列軍隊就將拼光所有彈藥。
也就是說,只要繼續打下去,戰爭會在八月二十日出現重大轉折。
可惜的是。埃及與敘利亞接受了安理會的臨時停戰決議,哪怕只有二十四小時。
八月十八日下午四點,二十四小時停戰正式生效後,第一批二十架運載著彈藥物資的運輸機就降落到了特拉維夫的機場上。這些運輸機全部來自中國空軍,而且是從伊朗王國出發的,運來的正是以軍最缺的彈藥。
接下來的二十多個小時內,平均每五分鐘就有一架中國的運輸機飛抵以色列。
在這二十四小時內,中國空軍總共出動運輸機二百六十八架次,向以色列空運了上萬噸彈藥等物資,緩解了以軍的燃眉之急。
當然,大規模空運也暴露了以軍的老地。
八月十九日傍晚,埃及與敘利亞宣佈停火結束,隨即敘利亞陸軍就集中三個師的兵力猛攻戈蘭高地。
問題是,此時守衛戈蘭高地的三個以軍旅已經獲得了足夠的彈藥。
在這場持續了整整一天的戰鬥中,敘利亞的三個精銳裝甲師損失極為慘重,以色列陸軍則守住了戈蘭高地。
戰鬥結束的時候,戈蘭高地上擺放著上千輛被擊毀的坦克與裝甲車。
事實上,這也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發動的唯一像樣的進攻,更為「阿拉伯聯邦」的分裂埋下了禍根。
原因很簡單,敘利亞軍隊發動了進攻,而埃及軍隊則在隔岸觀火。
八月二十日,埃及與敘利亞不得不接受安理會出面調停,並且正式答應與以色列進行停戰談判。
到此,第三次中東戰爭基本上宣告結束了。
當然,停戰談判持續到一九七四年初,而且幾經波折,也爆發過多次小規模衝突,但是再也沒有出現大規模戰鬥。
對阿拉伯國家來說,通過軍事手段擊敗以色列已經不大可能了。
說白了,停戰談判期間,就算德意志第二帝國為埃及與敘利亞提供了大批武器裝備,中國也同樣在為以色列提供武器裝備。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國防軍掌握著絕對優勢,在北面控制著戈蘭高地,而在南面則霸佔著西奈半島。即便埃及與敘利亞的國力更加強大,也需要花費數年時間做準備,才有望在下一場戰爭中反敗為勝。在以軍氣勢如虹的時候反擊,只會是自討苦吃。
問題是,戰爭不一定要在戰場上進行。
八月十四日,埃及總統就發出號召,希望阿拉伯世界聯手對付共同的敵人,而且得到了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的響應。
十七日,阿拉伯國家聯盟正是決定,對中國實施石油禁運。
兩天之後,石油禁運的範圍擴大到了中國的所有盟國、以及友好國家。
這下,「石油戰爭」正式打響。
從某種意義上講,「石油戰爭」對中國的直接影響並不明顯,至少在半年之內,對中國並沒有多大影響。
這就是,中國早已建立起了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儲備的石油足夠國內消耗半年,如果能夠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石油,則中國儲備的石油則能確保供應國內消費市場的石油在一年之內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再說了,中國也是產油國,而且中國有很多盟國也是產油國。
也就是說,通過適當擴大國內油田的產量,以及加大從其他國家進口石油的力度,完全能夠抵消阿拉伯國家石油禁運造成的影響。
只是,中國當局並沒有這麼做。
原因很簡單,中國支持以色列,就是要通過第三次中東戰爭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然後推動金融貨幣改革。
此外,「石油戰爭」也是一把雙刃劍。
中國得發達工業國需要來自中東與海灣地區的石油,而中東與海灣地區的產油國,同樣需要來自中國等工業國的工業產品。
更重要的是,石油是部分阿拉伯國家最主要的出口產品,而中國則是其頭號貿易夥伴。
也就是說,不把石油賣給中國,這些阿拉伯國家也就失去了最大的出口市場,而且沒有另外一個國家能夠替代中國。
顯然,並非所有阿拉伯國家都希望對中國實施石油禁運。
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灣地區的沙特、科威特、卡塔爾、阿聯酋與阿曼。
二十多年來,這幾個國家一直通過向中國出口石油來換取華元,然後再從中國、或者是其他國家購買工業產品,甚至是農業產品。在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前,沙特出口的石油有百分之七十運往中國,而科威特達到了百分之九十。對中國實施石油禁運,等於讓這些國家失去了最主要的收入。顯然,中國能夠從其他國家購買到石油,而這些阿拉伯國家則未必能夠把石油賣給其他國家。
八月下旬,中國外長周潤康對伊朗與海灣阿拉伯國家進行了緊急訪問。
當然,周潤康在阿拉伯國家沒有取得多少成果。阿以停戰談判才剛剛開始,即便沙特等國並不支持埃及總統發出的禁運倡議,也不會在這個時候與整個阿拉伯世界為敵,也就不會公然與中國合作。
在私下,沙特等國都表示,在阿以談判結束之後,肯定會恢復對華出口。
在伊朗,周潤康受到了熱烈歡迎。
伊朗不是阿拉伯國家,而且伊朗王室與中國當局的關係非同一般,巴列維國王曾經在中國學習生活了十多年。
當時,巴列維國王明確表示,伊朗將把石油產量提高一倍,以滿足中國的進口需求。
只是,由石油禁運引發的經濟危機已經到來。
這場經濟危機,正式宣告戰後的黃金時期結束了。RQ
葉子悠悠最快更新,請收藏葉子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