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風雲 卷二 鐵學鑄造輝煌 第六百一十三章 反差
    這個國家,就是與歐洲大陸隔著一條狹窄海峽的英國。

    從某種意義上講,英國的戰略價值遠在俄國之上。

    雖然在處置俄國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表現得很有攻擊性,甚至是咄咄逼人,但是並沒有改變一個基本事實,即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戰略弱勢的一方,其總體戰略是防禦性的,而中國則是戰略強勢的一方,總體戰略是攻擊性的。也就是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重點是維護其既得利益,而中國的戰略重點則是獲取更多的利益。說得直接一點,中國的總體戰略是包圍德意志第二帝國,盡可能的壓縮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勢力範圍,而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總體戰略則是突破中國的戰略包圍圈,擴大勢力範圍。

    從這個角度看,俄國的戰略價值並不明顯。

    原因很簡單,俄國所在的歐亞大陸是一塊封閉空間,而且針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防線已經形成,不管德意志第二帝國在該方向上投入多少力量,都不可能改變已經被中國封鎖的事實,所能收穫的利益極其有限。

    相反,英國則完全不一樣了。

    可以說,英國的戰後形態,直接決定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勢力範圍。

    這就是,如果英國在戰後被中國控制,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將不可避免的淪落為歐洲的地區性強國,而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控制英國,也就能夠獲得與中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基礎條件。

    由此可見,英國才是戰後世界秩序的核心。

    有趣的是,英國的結局與俄國截然相反。

    單純從戰略角度講,中國應該盡力保證英國的完整性,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應該設法肢解英國。主要就是,如果中德在英國展開鬥爭,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優勢並不明顯。而與英國投入中國懷抱相比,設法把英國肢解成幾個國家,而且每一個都弱小到難以成為中國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馬前卒,顯然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更加有利,而一個完整的、強大的英國必然會對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構成威脅,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稱霸歐洲、甚至是統一歐洲的主要障礙。

    問題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堅決反對分裂英國。

    顯然。這肯定不是處於戰略上的考慮,而是受其他因素的影響。

    這個其他因素。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歐洲所扮演的角色。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戰後首先要確保的就是歐洲霸主地位。問題是,並非所有歐洲國家都是戰敗國。嚴格說來,在西歐地區總共只有兩個戰敗國,即法國與比利時,而比利時過於弱小,法國則遭到重創。也就是說。這兩個戰敗國對德意志第二帝國都沒有威脅,同時在歐洲的影響力也跌到了谷底。相反,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國之外,在歐洲擁有強大影響力的都是戰勝國,包括意大利、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希臘,而這些國家肯定不會像戰敗的法國那樣聽從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擺佈,特別是意大利,肯定會謀求在歐洲獲得足夠大的發言權。

    在這種情況下,德意志第二帝國要想成為歐洲霸主,就得採取一些手段。

    顯然。武力手段行不通。

    不管怎麼樣,德意志第二帝國都不可能把槍口對準同盟國集團成員國,這麼做等於自取滅亡。

    經濟上,德意志第二帝國自身的問題都很多,也就談不上援助歐洲國家了。

    結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只能在政治上想辦法。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德意志第二帝國要想成為歐洲霸主,而且主導歐洲事務。就必須用行動來維護所有歐洲國家的利益,並且為所有歐洲國家制訂一個奮鬥目標,而這個奮鬥目標就是實現歐洲的大統一。

    顯然。英國也是歐洲國家。

    也就是說,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稱霸歐洲的道路上。不但不能把英國排除在外,還要保證英國的完整。

    更重要的是,只有保護好英國,才能讓其他歐洲國家,特別是法國的民眾相信,德意志第二帝國確實是在維護歐洲的利益,為歐洲民眾創造福利,而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歐洲的強權地位。

    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可能支持分裂英國。

    當然,中國也不會支持分裂英國。

    前面已經提到,只有一個完整的英國,才有能力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才能夠成為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國擴張的橋頭堡。

    關鍵是,中國必須獲得英國的統治權。

    可以說,在英國發生的事情是中國在大戰末期最成功的一次政治軍事行動。

    英國戰敗的時候,中國並表示主要佔領國,當時只動用遠征航空兵,奪取了英國南部地區的幾座機場。隨後在與德意協商佔領英國的時候,中國也沒有提出過多的要求,僅僅保留了這幾座機場,以及樸茨茅斯港與斯卡帕灣的進駐權。

    只是,對於隨後的行動來說,這些軍事基地已經足夠了。

    英國戰敗後的頭半年內,中國就向英國運送了近五十萬噸糧食,其中半數是通過空運到達英國的。

    接下來,中國在英國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無償為英國民眾提供救助。

    相對而言,五十萬噸糧食不算多,可是意義卻十分重大。

    要知道,在這半年之內,只有中國往英國運送了糧食,而且無償的把這些糧食分發給正在忍饑挨餓的英國民眾。

    當然,這只是個開始。

    隨後,在英國的交通基礎設施逐漸修復,特別是從樸茨茅斯港到英國各地的鐵路基本上恢復運行之後,中國加大了對英國的援助。

    到一九四八年,中國輸入英國的糧食達到了五百萬噸!

    這是個什麼意思?

    一九四八年的時候,英國本土的糧食生產基本上恢復了正常,只是英國一直是糧食進口國,無法在糧食上做到自給自足,而中國提供的五百萬噸糧食,正好彌補了英國糧食產量的缺口。

    正是如此,英國成為了幾個主要戰敗國中,第一個不再挨餓的國家。

    當數千萬英國民眾不再挨餓的時候,重建工作自然全面開展。

    結果就是,英國是眾多戰敗國中,除日本之外,第一個進行戰後重建的國家,而且其重建力度超過了日本。

    主要就是,英國民眾的自覺性相當高。

    必須承認,英國是一個優秀的民族。在災難面前,幾乎每一個英國人都把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放在了首位。

    當然,英國能夠迅速開始重建,與中國的援助密不可分。

    在一九四八年,中國除了為英國補上了糧食缺口之外,還以賒欠的方式,為英國提供了大量重建用的設備與物資,其中包括上萬台工程設備、八百萬噸水泥、一百五十萬噸建築用鋼材、一千二百萬噸原油與燃油。除了提供物資之外,中國還力所能及的幫助英國恢復工業生產,特別是與重建有關的工業。到一九四八年底,英國已有上百座大型工廠復產,其鋼鐵產量達到了五百萬噸,水泥產量達到了一千七百萬噸,而化工產品達到了六百萬噸,此外其輕工業也有所恢復。在幫助英國工業恢復生產的時候,中國提供的不僅僅是設備,還有技術與資金。當然,利用這個機會,中國企業也進軍英國,而中國企業的投資,佔到了英國所獲外資的百分之八十。

    經濟層面上的交往,決定了中國與英國的基本關係。

    當然,對英國民眾來講,最熟悉的還是中國的援助人員。

    在大戰結束之前,中國向英國派遣了近十萬名非軍事人員,大部分都是援助人員,所涉及的包括醫療、公共衛生、教育、消防安全等等。直到一九五五年,都有近五萬名中國援助人員在為英國人服務。當時,英國有百分之三十的醫生、百分之四十的教師、百分之四十的消防人員、百分之三十的市政管理人員是中國人,而這些中國援助人員所提供的服務,惠及了所有英國人。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在大戰期間,中國的醫務人員至少為三千萬人次的英國病人提供了診治與救助,幫助近百萬名英國嬰兒來到人世間,至少有上百萬英國人因為中國醫務人員的幫助而免於死亡。

    有趣的是,中國當局從未宣揚在英國的所做所為。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是一項長遠戰略,根本就沒有必要宣揚,也不能宣揚。

    在中國盡力幫助英國民眾渡過難關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卻自顧不暇,因此對英國的援助就相當有限了。

    問題是,真正佔領英國的是德軍,而不是中**隊。

    顯然,這形成了一個極為明顯的反差,即原本應該為英國民眾提供幫助的佔領軍在袖手旁觀,而並沒有佔領英國的中**隊卻在為英國民眾做實事,讓英國民眾能夠熬過困苦的戰爭時期。

    這個反差所產生的影響積累了下來,並且在最終全面爆發了出來。RQ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