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風雲 卷二 鐵學鑄造輝煌 第六百一十章 你爭我奪
    軍事援助,最終是以捆綁的方式進行的,而不是單獨提供某個軍種的武器裝備。

    比如,最先接受軍事援助的泰國就獲得了一艘「唐太宗」級艦隊航母,一艘「重慶」級防空巡洋艦,四艘輕巡洋艦與六艘驅逐艦,而這些戰艦足夠組成一支航母戰鬥群,此外還獲得了一百二十架艦載機,其中八十架將部署到艦隊航母上,另外四十架為備份,平常部署在海軍的機場上。陸軍封面,泰國獲得了一百二十輛中型坦克、一百六十輛履帶式裝甲車與八十輛突擊炮,正好能夠組建一個整編裝甲師。空軍方面,泰國獲得了四百六十架戰鬥機與戰鬥轟炸機,四十中型轟炸機與六十架運輸機,主要用於替換泰國皇家空軍中那些已經嚴重過時的老式作戰飛機。此外,泰國還獲得了二十架反潛巡邏機,一艘大型船塢登陸艦與四艘遠洋潛艇。除掉這些大型裝備,泰國還將用中國陸軍提供的二十四萬支半自動步槍、一萬二千挺輕機槍與四千挺重機槍更換皇家陸軍中的全部槍支,並且將為這些槍支採購近十億發各種口徑的槍彈。要知道,在此之前,泰國皇家陸軍的槍支全部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因此採用的也是德制口徑。雖然絕大部分武器裝備都是無償提供的,但是泰國必須自行承擔運輸與維護費用,還得購買配套的彈藥。

    為了這些武器裝備,泰國將在戰爭結束後的五年之內分期支付十四億華元。

    可以說,這是一筆非常大的開支,因為泰國在戰爭期間每年的財政預算也不到二十億華元。只是,相對於更換全軍主要裝備來講,這點花費算不了什麼了。即便在大戰爆發前,也需要花上數十億華元,而以大戰後的水準。至少要兩百億華元。此外,與接受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援助相比,這筆花費也小得多。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德意志第二帝國也與泰國進行了接觸,而且提出了為泰軍全面更換武器裝備的援助方案,而泰國將為此花掉四十億華元,僅僅是用在運輸上的費用就高達六億華元。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的武器裝備在性能上還差了很大一截。

    當然,這也與泰國本身有關。即泰國本來就是中國的傳統友好國家,又地處南洋,離中國本土非常近。大概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並不認為能夠拉攏泰國,所以在嘗試著與泰國進行接觸的時候,並沒有誠心要跟泰國交好。

    在大戰結束之前,同盟國集團中,總共有十二個國家接受了中國的無償軍事援助。包括泰國、伊朗、埃及、蘇丹、摩洛哥王國、土耳其、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荷蘭、葡萄牙與西班牙。只是,這十一個國家並非全部在戰後成了中國的友好國家,最後只有泰國、伊朗、埃及、蘇丹、摩洛哥王國、土耳其與保加利亞成為了中國的新盟友,而其他國家都搭上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車。

    只是,受援國也不僅僅是同盟國集團的成員國。

    在大戰結束之前,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中國沒有把援助範圍擴大到同盟國集團之外,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沒有這麼做。主要就是,大戰還沒有結束,同盟國集團仍然是一個整體。所有國家都得維護這個整體的完整性,並且保持高度統一,因此就不能把軍事援助擴大到集團之外。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這就是,戰敗國在戰後的國際地位還沒有確定下來,因此無法接受軍事援助。

    更重要的是,某些戰敗國的基本情況肯定會發生變化,在戰爭結束之後肯定會被肢解成多個國家。因此沒有受援的直接對象。

    至於中立國,在戰爭期間,加入同盟國集團是獲取軍事援助的基本條件。

    只是。到大戰結束之後,這些約束就不存在了。

    在戰後。中國首先把援助對像擴大到了所有國家,即只要願意跟中國簽署同盟條約的國家都能獲得無償軍事援助,包括曾經的戰敗國。

    戰後,第一個接受援助的是新加坡。

    有趣的是,為新加坡提供無償軍事援助,還鬧出了一些事情來。

    這就是,新加坡是否應該做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存在?

    要知道,新加坡在戰前是英國的殖民地,屬於大馬來亞,即後來的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都屬於英國的海外領地,由同一個殖民政府統治。只是,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一直保持著相對獨立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居民主要是華裔與華僑,即在滿清時期移居南洋的華人,而華人在馬來西亞所佔的比例還不到三分之一,僅為第二大族群,少於占主體的馬來亞人。

    受此影響,當時很多人認為,中國應該吞併新加坡。

    至少從人口結構來說,中國有理由吞併新加坡。

    只是,這裡面存在一個法理上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從來沒有統治過新加坡,在兩百年前甚至與之沒有任何關係。

    此外,還存在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這就是,如果中國以民族為由來吞併新加坡,那麼是不是會以同樣的原因,吞併其他以華人為主的地區呢?

    要知道,在全世界範圍內,華人聚集地並不少。

    別的不說,在南洋地區就有上千萬華人,分佈在大馬來亞、泰國、柬埔寨、荷屬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地。如果開了新加坡這個先例,那麼其他地區的華人肯定會有所行動,也就會導致地區局勢動盪。

    顯然,這與中國謀求、或者說是宣稱建立的戰後穩定秩序背道而馳。

    當然,在這件事情上,中國高層不能直接出面反對。

    在戰後的第一次國民議會全體會議上,就有人提出了吞併新加坡的議案,而且新加坡的代表也在國民議會上做出陳情,提出全新加坡的四百萬華人願意回歸祖國,為祖國的繁榮強大做出貢獻。

    討論與辯論進行了足足一個月。

    在這一個月裡,國民議會甚至擱置了其他所有議案。

    在經過了極為激烈的辯論之後,國民議會最終以投票的方式進行表決,而表決結果是反對吞併新加坡的只比支持的多了三票!

    正是這三票,決定了新加坡的命運。

    此後不久,新加坡就宣佈成為獨立國家,而且是南洋地區第一個擺脫殖民地統治的新興國家。

    當然,新加坡的獨立也是南洋地區獨立運動的導火索。

    此後不到兩年間,馬來西亞、柬埔寨、老撾、緬甸與菲律賓先後宣佈獨立,隨後荷屬印度尼西亞也爆發了獨立運動。前幾個國家都很快就獲得了獨立地位,只有荷屬印度尼西亞的獨立運動一直持續到六零年代初,在一九六一年,荷蘭當初才因為不堪重負,並且在鎮壓雅加達民眾起義的行動中遭受了國際社會的嚴厲譴責,才不得不承認印度尼西亞獨立,並且從南洋撤軍。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新加坡獨立之後,首先與中國締結同盟條約,並且向中**隊開放全境,在最初五年裡甚至由中國為其提供基本防務。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新加坡接受了中國的無償軍事援助。

    此後,新加坡的歷史發生了幾次轉變。首先是在一九六二年與馬來西亞合併,組建了大馬來亞聯邦。這個二元國家僅僅維持了不到十年,在一九七一年就因為內部矛盾,新加坡再次宣佈獨立。兩年之後,即一九七三年,新加坡與中國簽署了第二份同盟條約,加強了與中國的同盟關係。

    只有一點可以肯定,新加坡一直是中國在南洋最重要的盟國。

    原因很簡單,新加坡扼守著馬六甲海峽,而且威脅著巽他海峽與龍目海峽,相當於控制著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咽喉要道,而中國的基本防衛圈就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上,也就必須控制這兩座大洋間的咽喉要道。

    事實上,一直以來,新加坡獲得的軍事援助都是最高級別的。

    在無償軍事援助之後,新加坡總能在第一時間獲得中國研製的最新式武器,而且採購價格相對低廉。

    也正是如此,新加坡擁有整個南洋最精悍的國防力量。

    雖然新加坡國防軍的兵力一直不多,最多的時候不到十五萬,最少的時候只有五萬,但是裝備質量之高,甚至不比中**隊差,而日常訓練強度也遠超過南洋其他國家,還經常派兵參與中國發起的戰爭。

    正是如此,很多人都認為,新加坡就是一個微縮型的中國。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不管怎麼說,新加坡不是戰敗國,而是大戰後出現的新興國家,因此中國對新加坡的軍事援助,表明中國在極力拉攏新興國家。

    只是,戰敗國是一股不容忽視的龐大勢力。

    更重要的是,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戰後的鬥爭,主要就集中在爭奪戰敗國上,似乎誰控制的戰敗國越多,誰的影響力就越大。RQ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