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早已證明,戰略轟炸對軍事目標的效果並不好。
要知道,打垮英國的,並不是英國的軍事基地全被炸毀,而是英國的工廠與城市在轟炸中毀壞殆盡。
戰略轟炸最大的價值是打擊敵國的基礎設施,以打擊敵人的經濟基礎為主。
顯然,不管是新奧爾良、還是坦帕,都是美國海軍的主要軍事基地,因此針對這兩座城市的轟炸,以達到軍事目的為主。
問題是,在美國南部地區,根本沒有多少工業設施。
雖然美國的工業大多集中在大西洋方向上,但是重工業大多在五大湖地區與東海岸的北部地區,而南部地區以輕工業為主。
也就是說,如果轟炸工業設施的話,對美國造成的影響肯定不夠大。
以擊敗美國為目的,就應該重點轟炸重工業城市,比如紐約、費城、波士頓、弗吉利亞比奇、芝加哥、底特率、印第安納波利斯與克利夫蘭等地,而不是把炸彈投到美國南部地區的城市去。
只是,美國南部地區並非沒有高價值的戰略目標。
不可否認,美國的重工業城市大多集中在北部地區。主要就是,在美國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北部地區的煤礦、鐵礦等礦產為重工業提供了必要的資源,而當時南部地區只有棉花與玉米。
當然,這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在大戰爆發之前,自工業革命之後的第二次產業革命已經興起,即由內燃機取代蒸汽機引發的產業革命。
由此,石油成了新的工業原料,而且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大戰期間,石油的地位超過了煤炭與鐵礦。原因很簡單,在大戰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裝甲兵與航空兵使用的都是內燃機,因此不管是裝甲部隊、還是作戰飛機。都需要由石油精煉出來的各種成品油做燃料。
可以說,沒有石油,就沒有辦法打贏這場戰爭。
在這場大戰中,中國與美國能夠成為交戰雙方的核心國家,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中國與美國都產出了大量石油,不但能做到自給自足。還能提供給盟友,而正是這種黑色的液體黃金推動著雙方的戰爭機器。
甚至可以說。如果同盟國集團沒有足夠的石油供應,大戰將是另外一個局面。
在一九四二年底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差點輸掉這場戰爭。這就是,羅馬尼亞油田產出的石油根本無法滿足德軍的作戰消耗,到一九四二年底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儲備的石油僅夠使用三個月。也就是說,如果三個月之後。沒有獲得新的石油產地,德軍的所有坦克都將變成擺設,所有戰機都只能停在機場上。正是如此,德軍才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放棄了向莫斯科進軍的行動,把主力轉向高加索地區,並且在一九四三年初打下了內高加索地區的巴庫,奪取了紅俄最大的油田。正是這座油田,為德軍提供了充足的石油,解決了燃眉之急。
可以說,如果沒有巴庫油田。德意志第二帝國根本不可能擊敗紅俄。
當然,為了這座油田,德軍把攻佔莫斯科的時間推遲了一年多,也因此付出了更加慘重的代價。
整個大戰期間,就只有中國與美國產出了足夠多的石油。
事實上,美國在戰敗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在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六年,美國產出的石油佔到了全球的百分之四十七。而中國產出的石油只佔百分之三十二。
當然,這個差距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德意志第二帝國還佔了百分之十一。
此外。中國的石油產量已經足夠多了,除了供軍隊作戰使用之外。還能滿足國內工業的生產需求,另外還能為民用市場提供必要的供應。只是在戰爭期間,中國國內的油料供應採用的是配給制。
可以說,美國能夠堅持下來,與其強大的石油生產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說白了,美軍的戰機還能起飛、戰車還能開動、戰艦還能出海,就是因為美國有足夠多的油田,產出了足夠多的石油。
如果沒有了這些油田,石油產量急劇萎縮,美國的戰爭機器就無法運轉了。
到時候,不管美國生產出多少戰機、戰車與戰艦,都會因為缺乏石油而成為擺設,失去了做為武器裝備的價值。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石油並不是產自北方地區。
當時,美國的石油幾乎都來自一個地方,即當年通過戰爭從墨西哥手裡奪取的得克薩斯州,而這個州就在墨西哥灣的西北方向上。要知道,美國的第一口油井就是在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打出來的。在這裡,只需要用打水井的設備就能打出油井。在石油成為最為重要的工業能源之前,當地居民還為那些從地下冒出來的黑色液體而詛咒上帝,因為這些東西讓他們的農田里長不出莊稼,讓他們的草地上無法放牧牛羊,其唯一的用途就是取代鯨油,用點照明。
大戰期間,得克薩斯州的油田產出了美國百分之八十的石油。
此外,美國的石油化工工廠也大多在得克薩斯州。
當時,僅休斯敦一地就有數十家化工廠,生產的石化產品站到了美國全國總產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只是,隨著中國海軍在百慕大群島擊敗了美軍艦隊,得克薩斯州的地位正在降低。
主要就是,得克薩斯州產出的石油與石油產品根本運不出去。
在和平時期,得克薩斯州產出的石油主要通過海運送往美國的其他地方,海運佔到了總運輸量的百分之八十。當時,得克薩斯州只有兩條鐵路,每年通過鐵路運輸的石油最多只有一千萬噸,占的比例非常小。
顯然,在丟掉了制海權之後,海運就徹底癱瘓了。
中**隊攻佔了波多黎各之後,墨西哥灣與外界的海運航線就基本癱瘓了,主要是美國的船隻無法安全通過佛羅里達海峽。當時,運輸船隻只能前往新奧爾良,然後從密西西比河進入內陸,再通過美國中部與東部地區四通八達的鐵路網把石油送往工業城市。可是隨著中**隊攻打古巴,在佔領了哈瓦那、並且開始轟炸美國南部地區的城市之後,這條航線也變得非常不安全了。
事實上,在新奧爾良遭到轟炸之後,密西西比河航道就不再安全。
當然,中**隊開始轟炸墨西哥灣裡的美國船隻是七月份的事情,而用航空兵封鎖墨西哥灣則要到一九四七年的最後一個季度。
只是,這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不管怎麼說,得克薩斯州的油田還在源源不斷的把石油抽出來,而且美國當局也正在想方設法的解決運輸問題。
當時,中**方甚至收到了一條情報,即美軍準備在得克薩斯州鋪設三條鐵路線,把鐵路的年運力提高到五千萬噸。雖然後來證實,這份情報是絕對錯誤的,但是這從根本上說明了問題。
這就是,只要得克薩斯州的油田還在生產,美國就有足夠的石油。
也許,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把這些石油運出去,但是只要有石油,美國的戰爭機器就能正常運轉。
當時,有一條比較可靠的消息。
這就是,美軍將修建一條從休斯頓通到巴吞魯日的輸油管道,每年能夠輸送大約五千萬噸石油,而這些石油將在巴吞魯日裝上內河油輪,再運往密西西比河上游的城市,最後通過鐵路運送到其他地方去。
事實上,這條輸油管道在戰前就已經開建,只不過當時規劃的終點站是新奧爾良。
主要就是,休斯敦港的吞吐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已經異常的繁忙,所以需要讓新奧爾良港來分擔壓力。
美國參戰的時候,這條輸油管道已經建成了三分之一。
雖然在美國參戰之後,因為沒有考慮到會戰敗,所以美國當局停止了輸油管道的建設工程,但是在一九四四年底,也就是夏威夷群島被中**隊攻佔之前,美國當局重啟了輸油管道的建設工作。
當時,中**方獲得的消息是,這條輸油管道將在一九四七年底建成。
除了輸油管道與鐵路,公路也能運送石油。雖然公路的運輸效率最低,但是貴在油罐車的數量足夠多。
以當時掌握的信息,即便不走海運,每年也能從得克薩斯州運出一億噸石油。
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各種成品油。
因為美國的石油精煉工業主要就是集中在得克薩斯州,所以外運的主要是成品油,石油占的比例非常低。
顯然,中國空軍必須轟炸得克薩斯州的油田與石油化工工廠。
嚴格說來,這也是部署到大西洋上的戰略航空兵的第一個戰略任務。
當時,在陸戰隊攻佔整個古巴島之前,戰略航空兵就積極參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盡快開始轟炸美國的產油區。
至於顧祝同安排的任務,最多只算得上是戰略航空兵的熱身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