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八年的第一天,顧祝同下達了戰鬥命令。
當然,執行命令是在第二天。
雖然很多官兵都希望能再休息幾天,畢竟短短一周跟漫長的戰鬥相比顯得太短了,但是在顧祝同下達了命令之後,所有官兵都迅速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上,把休假期間的事情全都拋到了腦後。
轉瞬之間,他們又成了鋼鐵鑄就的軍人。
事實上,到這個時候,顧祝同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了。
後來,他回到海軍司令部的時候,還接受了海軍調查委員會的質問,即為什麼要在美軍後繼乏力的時候浪費一周的時間。顧祝同給了一個誰也無法否認的理由,即遠在地球另外一邊作戰的官兵,在持續戰鬥了將近半年之後,急需休整,而他能做到的就是讓官兵過一個平靜的聖誕節。
當然,休整對提高戰鬥力很有幫助。
此外,在部隊休整的著急天,顧祝同也定下了攻打古巴的作戰方案。
雖然顧祝同很想直搗黃龍,在古巴東南地區登陸,然後直接攻打由美軍控制的關塔那摩與聖地亞哥,但是理智告訴他,古巴不是波多黎各,選擇美軍防禦最強的地方登陸,等於是讓陸戰隊官兵去送死。
要知道,美軍可以放棄波多黎各,卻不會放棄古巴。
更重要的是,美軍有更多的兵力來守衛古巴。
在此之前,顧祝同掌握的情報是,駐紮在古巴的美軍超過了五十萬,而且主力部隊有十多個師,其中至少有四個裝甲師。只是,在聖誕節期間,美軍一直在向古巴增兵,每天到達古巴的兵力超過了兩萬。如果考慮到情報可能有誤。那麼進駐古巴的美軍很有可能已經超過了一百萬。
顯然,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數字。
要知道,當時顧祝同手裡依然只有六個陸戰師。雖然馮承乾已經做出承諾,將在他把陸戰隊送上古巴的海灘時,再派六個陸戰師到巴拿馬充當預備隊,而且其中肯定有四個師是主力部隊。
問題是,這六個師。現在還在夏威夷群島等待運輸船隻呢。
所幸的是,船隊即將到達。一切順利的話。這六個陸戰師將在新年的第一周結束之前出發,在十二月二十日之前到達巴拿馬。顯然,除非發生奇跡,登陸古巴的作戰行動沒有遇到任何麻煩,這六個陸戰師就肯定能夠準時到達。與馮承乾承諾的一樣,這六個師裡,第二陸戰師、第四陸戰師、第七陸戰師與第八陸戰師都是主力部隊。另外第二十一陸戰師與第二十二陸戰師也沒有差到哪裡去。
只是,十二個陸戰師就足夠了嗎?
十二個陸戰師,總共也就只有二十四萬兵力,準確的說還不到二十四萬,因為第一批參戰的六個陸戰師都有較大的減員,且沒有得到補充。按照顧祝同收到的報告,這六個陸戰師的總兵力在十萬左右。
事實上,就算十二個陸戰師全都滿員,兵力也嚴重不足。
當時,顧祝同已經向馮承乾提出。希望讓陸軍參與攻打古巴的作戰行動,畢竟在美國西海岸地區,有足夠多的陸軍部隊。
只是,馮承乾明確否決了顧祝同的提議。
在馮承乾看來,攻打古巴是海軍的事情,在佔領古巴之後,進攻美國本土的作戰行動才需要讓陸軍出馬。
當時,馮承乾給出的理由是。古巴是一座島嶼,而這正是陸戰隊所擅長的地方。
顯然,這絕對不是真正的理由。
要知道。古巴是一座很大的島嶼,東西長八百公里左右。南北寬也在一百公里以上,最寬處超過了一百五十公里。也就是說,即便讓戰列艦停靠在安排,大口徑艦炮也無法覆蓋整個古巴島。
可以說,這應該是陸軍的戰場。
至少,在深入島嶼腹地之後,陸軍比陸戰隊更能打。
馮承乾的真正理由,應該是不想讓陸軍插手這場戰鬥,從而避免在佔領古巴之後與陸軍產生矛盾。
當然,更深層次的原因,應該是馮承乾想掌握攻打美國本土的決策權。
說得簡單一些,由海軍單獨打下古巴,那麼就得由海軍決定在什麼時候以古巴為跳板攻打美國本土。原因很簡單,只要陸軍的作戰部隊沒有登上古巴,那就無法對海軍提出的進攻戰略產生質疑。
相反,如果陸軍參與了攻打古巴的作戰行動,那就在攻打美國行動中獲得了發言權。
只是,顧祝同有點想不明白。
這就是,在佔領古巴之後,不管馮承乾是否願意,最終都得讓陸軍參與攻打美國本土的作戰行動,而且得由陸軍擔當主角。
也就是說,馮承乾的做法,並不能改變最終的結局。
當然,顧祝同也不是笨蛋。
馮承乾沒有答應讓陸軍參戰,卻答應派遣更多的地面部隊,即在一月底為顧祝同派來第三批十個陸戰師。
這樣一來,陸戰隊的總兵力就超過了四十萬。
顯然,對於攻打古巴來說,四十萬部隊已經足夠多了。按照顧祝同的估計,十五個陸戰師就能夠完成主要的作戰任務,而多出來的七個陸戰師可以充當預備隊,在必要的時候還能拆散了為其他陸戰師補充兵力。
當然,顧祝同也在這個時候想明白了。
馮承乾不讓陸軍參加攻打古巴的作戰行動,很有可能與他的戰略選擇有關,即馮承乾並不急著攻打美國本土。
問題是,取代地面進攻的唯一手段就是戰略轟炸。
對美國這種大陸型國家來說,海上封鎖沒有任何意義,畢竟美國能在主要資源上做到自給自足。
只是,對大陸型國家,戰略轟炸同樣不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英國戰敗之前,美英對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了持續四年的戰略轟炸,動用了上萬架重型轟炸機,投下了上百萬噸的炸彈,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多座大城市變成了廢墟,造成了數十萬人傷亡、數百萬人失去家園,甚至使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鋼鐵、煤炭等重要戰略資源的產量降低了很大一截。在一九四三年,因為魯爾地區遭到大規模轟炸,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煤炭產量降低了百分之四十,鋼鐵產量降低了百分之二十八,導致當年的軍火產量降低了將近百分之十,坦克減產近兩千輛。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並沒有在轟炸中轟然倒下,由中國提供的援助、以及從佔領區獲得的資源,彌補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損失,把主要工業轉移到東部地區也減輕了工業損失。到最後,在戰略轟炸中敗下陣來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而是島國的英國。
顯然,美國更不可能在戰略轟炸中轟然倒下。
要知道,就算中國空軍擁有當時世界上作戰半徑最大的重型轟炸機,而且把這種轟炸機部署在古巴與美國西海岸,就能覆蓋美國全境,而由遠程戰鬥機護航的話,則能覆蓋美國最為重要的東海岸、五大湖與墨西哥灣地區。問題是,「超級空中霸王」的產能很低,月產量在一百架左右。更重要的是,這種轟炸機採用了大量新技術,還使用了很多昂貴的材料,比如機身承力結構就是鋁合金,部分地方還使用了在當時極為昂貴的鎂鋁合金,為之配備的轟炸儀同樣貴得嚇人,而專門為之研製的發動機更是比一架戰鬥機還要昂貴。當時,「超級空中霸王」的單價相當於一艘反潛驅逐艦!
這是個什麼概念?
中國空軍就算有海軍那麼多的經費,也不可能採購數千架「超級空中霸王」。
事實上,中國空軍得到的經費要比海軍少得多。
雖然海軍以轉移支付的方式採購了一千架「超級空中霸王」,但是到一九四七年底,這種轟炸機的總產量還不到四千架,而且除掉作戰損失、以及非戰鬥損失,只剩下了三千五百架左右。
顯然,中國當局也不會讓軍隊採購更多的「超級空中霸王」了。
要知道,裁軍已經開始,而且戰爭的結局已經不可更改,中國政府不可能讓軍隊再大手大腳的花錢。
說白了,與其把錢用來採購轟炸機,還不如用來購買麵粉與大米。
依靠這三千五百架轟炸機,顯然不可能把美國打爬下。
事實上,就算把「超級空中霸王」的數量增加一倍,也未必能夠讓美國投降。
戰略轟炸不可能擊敗美國,只會讓戰爭延長。
顯然,這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結果。
可以說,這場大戰打得已經足夠久了,再過幾個月就持續了七年。不管是在前線作戰的軍人、還是在後方勞作的平民,承受力都有一個極限,而七年的苦戰,已經讓中**民離這個極限非常近了。
事實上,這也正是中國政府決定在大戰結束前開始裁軍的主要原因。
對勝利的渴望,支持著中**民堅持了下來,而聰明的領導人,顯然不會在即將得到勝利的時候讓自己倒下。
那些,盡快取得勝利才是真正的關鍵。
為此,就不應該浪費寶貴的時間。
也許,攻打美國本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會有很多優秀的軍人血灑疆場,可是對於贏得一個毫無意義的勝利來說,這個代價根本不算大。要知道,中**民已經在這場戰爭中犧牲與付出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