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晚上,坎寧安照常在十一點左右上chuang休息。e^看
在他看來,通過多佛海峽並不是件麻煩事,前方有專men負責領航的小型戰艦,而且在海峽北端還有巡邏艦。
至於在這裡遭到公海艦隊伏擊,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很簡單,本土艦隊的首要任務是去攔截即將進入大西洋的意大利艦隊,而不是去北海對付公海艦隊。此外,坎寧安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公海艦隊正沿著挪威海岸線北上,在進入北大西洋之後才會轉向西南,繞過英倫三島之後與意大利艦隊會合,為意大利戰艦補充燃油。
顯然,公海艦隊沒有任何理由通過水雷密佈的多佛海峽前往比斯開灣。
大概在凌晨四點左右,坎寧安被值班的參謀叫了起來。
在海峽北端巡邏的一艘驅逐艦發現了幾艘身份不明的戰艦,只是驅逐艦上沒有雷達,而且海面上已經起了大霧,所以無法判斷出那幾艘戰艦的xing質,更加不可能知道那是不是英國皇家海軍的戰艦了。
此時,坎寧安依然沒有意識到危險正在bī近。
原因很簡單,在多佛海峽北面,長期有英國戰艦在活動,而且大部分前往法國與荷蘭近海執行任務的英國戰艦都在傍晚出動,趕在黎明前返回,也就是在夜間活動。這麼做,主要是為了避免遭到德軍轟炸。從時間上看。那些前往法國與荷蘭近海活動的英國戰艦,此時應該正在返航途中。
也就是說,那很有可能是幾艘英國戰艦。
顯然。那不是英國戰艦。
又過了一個小時,坎寧安試圖聯繫上發現那幾艘戰艦的驅逐艦,可惜的是並沒有收到驅逐艦的回報。
雖然坎寧安有點疑huo,但是依然沒有提高警惕。
凌晨五點半,本土艦隊的前導艦裡航道北口只有不到十公里了。
平常,坎寧安很少在這麼早起chuang。在讓通信參謀繼續聯繫那些在海峽北端巡邏的戰艦之後,坎寧安去了軍官餐廳。
一般情況下。在六點半之後才開始供應早餐。
坎寧安提前去了餐廳,主要是不想耽擱其他軍官進餐。
要知道,早間換班是戰艦上最忙碌的時候,到時候餐廳裡即有準備上崗的軍官、還有那些下崗的軍官。
此外「前衛」號戰列艦上的軍官餐廳設計得也不夠合理。
雖然總共有四個軍官餐廳,最多可以容納全艦三分之二的軍官,即便把艦隊司令部的軍官算上,也能容納半數軍官。但是這四個軍官餐廳的分佈位置很不合理,在艦體前部只有一個。而這裡是軍官最為集中的地方。結果就是。全艦半數以上的軍官要去這個餐廳就餐,而位於後方的三個餐廳則men可羅雀。
當然「前衛」號戰列艦上設計不合理的地方太多了。
最初。「前衛」級戰列艦就是應急之作,即「喬治五世」級的xing能過於平庸,根本無法與新時代的快速戰列艦抗衡。而「獅」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又遇到了麻煩,特別是主炮的研製進度極為緩慢,使得英國皇家海軍不得不尋求一種戰鬥力超過了「喬治五世」級,而且能夠盡快建造的戰列艦。
這就是「前衛」級。
嚴格說來「前衛」號與「獅」級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主要就是「前衛」號的艦體就源自於「獅」級。
大戰爆發前。英國皇家已經開工建造了兩艘「獅」級。
可以說,英國皇家海軍這麼做。即在細節設計完成之前就開工建造,與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威脅有直接關係,因為當時「俾斯麥」級戰列艦也已開工,而且英國皇家海軍獲得的情報表明,這兩艘戰列艦的綜合戰鬥力全面超越了「喬治五世」級,是當時在建的xing能最強大的戰列艦。結果就是,英國皇家海軍不得不在解決建造「獅」級的所有問題,特別是主炮的設計工作完成之前,就下達了兩艘的訂單,在維克斯泰恩河造船廠與卡梅萊爾德造船廠開工建造。
俗話說,yu速則不達。
受主炮影響,兩艘「獅」級的建造進度極為緩慢。
到大戰爆發時,有人提出,把從「勇敢」號與「光榮」號上拆下來的四座主炮炮塔移植到加長了艦體的「獅」級戰列艦上。
對於正在尋求主力艦的英國皇家海軍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提議。
正是如此「前衛」號誕生了。
只是「前衛」號與「獅」級的差別,不僅僅在主炮、以及艦體長度上。
雖然與「獅」級的設計方案相比「前衛」號的排水量還要大一些,但是拉長的艦體有助於降低航行阻力,所以在推進功率不變的情況下「前衛」號的最高航速依然達到與「獅」級相同的三十節。
問題是「前衛」號增加的排水量,主要用在了火力上,即用四座雙聯裝十五英吋主炮炮塔取代了三座三聯裝十六英吋主炮炮塔。結果就是「前衛」號用於防護的噸位並沒有增加多少。
這下,問題出來了。
因為艦體拉長,而且四座炮塔所需的核心防護區間要比三座炮塔長得多,因此在裝甲用量不變的情況下,就只能降低裝甲厚度。與「獅」級相比「前衛」//最快文字更新無彈窗無廣告//號的各項防護指標都要差得多,比如主裝甲帶的厚度就減少了二十五毫米,水平裝甲的厚度減少了四十三毫米,炮塔與炮座裝甲的厚度更是減少了五十多毫米。
即便如此「前衛」號的艦【體】內部佈局問題也沒有得到全部解決。
說白了,拉長艦體,不僅僅是增加長度,必然會導致艦【體】內部艙室佈局發生變化,也就需要對艦體進行重新設計。
可惜的是,英國皇家海軍沒有這麼做。
主要就是,英國皇家海軍沒有這麼多時間。
如果時間充裕,也就不會有「前衛」號了。
由此可見「前衛」號是標準的應急產物。
有趣的是「前衛」號的建造工期長達三年半,雖然比平時要快得多,但是比戰時水準差得多。要知道,美國海軍在大戰期間建造的「依阿華」號,總工期只有兩年零八個月,而且該艦比「前衛」號大得多。
導致「前衛」號工期延長的主要原因,還是戰爭的xing質發生了變化。
要知道「前衛」號在建造的時候,英國皇家海軍的頭號敵人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公海艦隊,而是其潛艇部隊。結果就是,英國皇家海軍必須優先保證護航航母、反潛驅逐艦的建造工作。此外,實戰也證明,即便「喬治五世」級的戰鬥力不如「俾斯麥」級,也能夠與之抗衡。更重要的是,美國及時參戰,極大的緩解了英國皇家海軍的作戰負擔,使英國皇家海軍不再急於獲得主力艦。
問題是,在工期大幅度延長之後「前衛」號上存在的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
可以說,這確實是個大問題。
只是,這也可以理解。事實上,在一九四三年,就有人質疑是否有必要完成「前衛」號的建造工作,因為當時英國皇家海軍並不缺乏戰列艦,最需要的、也是最欠缺的是已經稱霸太平洋的艦隊航母。
在此情況下,就算英國皇家海軍完成了「前衛」號的建造工作,也不可能繼續在這艘戰艦上投資了。
從時間上看「前衛」號不但是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最後一艘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開工建造、並且建成了的戰列艦(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卡爾親王」號與「東方親王」號戰列艦的開工時間早於「前衛」號,只是前者的建造工作嚴重延遲、直到戰後才建成,而後者則在建造進度達到百分之四十的時候停工,最後被拆毀。此外,法國建造的「讓-巴爾」號的開工時間也早於「前衛」號,但是法國迅速戰敗,直到戰後,由德意志第二帝國扶持的法國政fǔ才完成了這艘戰列艦的建造工作,並且使其成為了世界上最後一艘完成建造、並且正式服役的戰列艦)。
當然,這並不表明「前衛」號的戰鬥力有多麼強大。
事實上「前衛」號的綜合戰鬥力未必超過了「喬治五世」級。雖然八men十五英吋艦炮的威力更大,但是數量少了兩men,彈yao總投擲能力與「喬治五世」級旗鼓相當。此外,十五英吋穿甲彈依然難以打穿「腓特烈三世」級要害部位的裝甲。在防護方面「前衛」號甚至不如「喬治五世」級,僅有水平裝甲略厚一點。速度方面「前衛」號只比「喬治五世」級高了一節,沒有明顯差距。在續航力方面「前衛」號只有九千海里,比「喬治五世」級的一萬五千海里差了許多。
顯然「前衛」號的戰鬥力肯定比不上「腓特烈三世」級。
可以說,在本土艦隊的六艘戰列艦中,沒有一艘的戰鬥力超過了「腓特烈三世」級,僅有兩艘「南達科他」級勉強能與之抗衡,而四艘英國皇家海軍的快速戰列艦,在各個方面都有著明顯差距。
本土艦隊擁有的,僅僅是數量上的優勢。
問題是,這個優勢能夠發揮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