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急功近利
直到美國正式參戰,「阿拉斯加」級的建造工作才確定了下來。
事實上,當時美國海軍已經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壓力,即在中日海軍的決戰中,艦隊航母展現出了空前的打擊能力,直接導致艦隊防空的壓力驟然增加,所有在戰前制定的防空標準都過時了。更要命的是,在美國海軍中,就沒有真正合適的防空戰艦,即便是正在建造的快速戰列艦,也不見得是合適的防空戰艦。至於重巡洋艦,因為噸位偏低、艦面有限,也不可能成為防空中堅力量。
顯然,只有大型巡洋艦,才有足夠的防空能力。
只是,在這個時候,美國海軍依然無法繞過造價的問題,即「阿拉斯加」級過於全面的性能,使造價根本降不下來。更要命的是,在防空作戰中,並非所有性能都用得上,因此過於全面的性能,等於在浪費寶貴的資源。別的不說,十二英吋主炮就沒有多大用途,至少在防空作戰中是絕對的擺設。
當然,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
美國參戰的時候,「阿拉斯加」級的設計工作還沒有完成了。只是因為參戰,軍費撥款較為寬鬆,所以海軍先拿到了建造經費。
對美國海軍來說,當務之急是獲得一種出色的防空戰艦。
至於這種戰艦的其他性能如何,以及造價如何,在當時都是次要問題。
結果就是,「阿拉斯加」級的設計工作加速,建造進度也非常快。當然,美國海軍沒有忘記重新設計一種價格低廉,在防空能力上不比「阿拉斯加」級差多少,對其他性能沒有太高要求的巡洋艦。
問題是,這種新設計的戰艦顯然不可能在「阿拉斯加」級之前服役。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較為突出的問題。比如,在美國海軍能選擇的主炮中,十二英吋往下就是八英吋了,並沒有十英吋艦炮可選。顯然,用於重巡洋艦的八英吋艦炮,肯定無法壓住中國海軍防空巡洋艦上的二百四十毫米艦炮,就更別說對付配備了二百八十毫米艦炮的大型巡洋艦了。
此外,單獨為一種戰艦開發一種新口徑艦炮,也是不大划算的事情。
再說了,開發新口徑的艦炮,不但需要很多的時間,還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彈藥生產與供應體系,成本極為高昂。
受此影響,美國海軍全新設計的防空巡洋艦一直沒有成型。
為了彌補艦隊防空能力的不足,美國海軍除了增加「阿拉斯加」級的建造量之外,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在「阿拉斯加」級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準確的說是降低次要性能,從而降低建造價格。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一九四一年底,「阿拉斯加」級的設計工作才結束,而且在此之前,建造工作就已經開始了。「阿拉斯加」號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在紐約造船廠開工,僅僅用了一年零八個月,也就是到一九四三年八月分就完成了船台建造,隨後又只用了不到四個月,在年底的時候就完成了舾裝。
對一種全新的戰艦來說,這個速度不可以說不快。
要知道,噸位略大於「阿拉斯加」號的「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在在一九三七年十月底開工,花了三十二個月,也就是到一九四零年的六月份才下水,然後又花了十個月才完成舾裝。開工時間略早的「南達科他」號花了二十三個月與八個月才分別完成了船台建造與舾裝。
超快的建造速度,有利也有弊。
好的一方面是美國海軍能夠及時獲得防空戰艦,在「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批量服役參戰之後,美國海軍就不會再用重巡洋艦去執行防空任務,也用不著拿昂貴的快速戰列艦去掩護艦隊航母了。
只是,壞的方面更多一些。
「阿拉斯加」號在服役的時候,不但沒有進行海軍驗收,甚至連船廠測試都沒完成,很多必要工作都安排在服役之後進行。比如,mk6型五十倍徑十二英吋主炮的測試工作就安排在一九四四年一月底進行。
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
雖然「阿拉斯加」級的主炮是全新研製的,但是其基礎來自三十年前。要知道,美國海軍上一種裝備十二英吋主炮的戰艦是一九一零年代初建成的「懷俄明」級戰列艦,而且採用的也是五十倍鏡十二英吋主炮。
顯然,「阿拉斯加」級的主炮肯定不是完美的,總會有一些問題。
隨後,美軍在使用中就發現,mk6型十二英吋艦炮的身管質量依然不過關,在全裝藥發射穿甲彈的時候,燒蝕得非常嚴重,壽命在三百發以內,比設計要求達到的一千發相差得很遠。此外,還存在散熱的問題,即在全裝發射的時候,持續射速只能達到每分鐘一發,而設計要求是每分鐘三發。最嚴重的問題在藥室的容量上,即受藥室容量現實,無法把新式穿甲彈的性能全部發揮出來。
除了主炮,「阿拉斯加」級的副炮與高射炮也是問題重重。
最初的時候,美國海軍希望為「阿拉斯加」級配備最新式的三英吋高射炮,填補五英吋高射炮與四十毫米高射炮之間的空白。可惜的是,在「阿拉斯加」號與「關島」號建成的時候,這種具有重大價值的中等口徑高射炮並沒有研製成功,離量產的距離更遠,也就沒有能夠用上。結果就是,「阿拉斯加」級的主要高射炮依然是mk12型五英吋高平兩用炮、四十毫米博福斯高射炮、以及二十毫米厄利空機關炮。
當然,這三種高射炮都非常成熟可靠,而且在實戰中證明了自身的價值。
問題是,實戰還證明了一點,在大口徑高射炮與四十毫米高射炮之間,存在著很大一塊火力空白,而填補這塊空白的就是中等口徑高射炮。為此,中國海軍在德軍八十八毫米高射炮的基礎上研製出了八十毫米高射炮。
顯然,中等口徑高射炮的確實,極大的降低了「阿拉斯加」級的防空作戰能力。
要知道,在「阿拉斯加」級服役的時候,中國海軍的八十毫米高射炮已經開始量產,並且加裝到了所有防空戰艦上。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專門為八十毫米高射炮研製的電磁感應近炸炮彈也已經開始生產,在一九四四年初就已經下放到部隊,艦隊的防空作戰能力空前提高。
當然,「阿拉斯加」級的防空能力,最大的問題還是在高射炮的配製上。
在中國海軍的大型巡洋艦與防空巡洋艦上,大口徑高射炮的數量都不低於十六門,即每側至少有八門。可以說,這是最低標準了。主要就是,在進行遠程攔截的時候,至少需要兩座炮塔的四門大口徑高射炮同時射擊一個目標,才能形成較密的彈幕,達到驅散敵機機群的目的。根據中國海軍在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防空戰艦在作戰時,其一側來襲敵機機群的數量往往在兩批以上。也就是說,至少需要兩個大口徑高射炮組,才能夠應付一個方向上同時到來的威脅。
低於這個數量的話,大口徑高射炮的價值就將大打折扣。
在「阿拉斯加」級上,大口徑高射炮總共只有十二門,即每側只有三座雙聯裝炮塔,也就只能同時攔截一批敵機。換句話說,如果有兩批敵機從一側進入,而且角度不一樣,就無法同時進行攔截。
沒有大口徑高射炮的遠程攔截,艦隊防空效率將大幅度降低。
實戰早就證明,如果攻擊機群在進入過程中沒有受到干擾,那麼攻擊敵艦的成功率要比受到干擾高出好幾倍。絕大部分情況下,受到機群集中攻擊的戰艦,都不可能用中小口徑高射炮擊落所有敵機。
顯然,「阿拉斯加」級的大口徑高射炮嚴重不足。
當然,美軍不是不知道這一點,而是希望用中等口徑高射炮、加上配備了電磁感應近炸引信的炮彈來彌補這個問題。事實上,這也確實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比如中國海軍在戰爭後期就逐步降低了對大口徑高射炮的需求,防空主力成為了配備了電磁感應近炸炮彈的中等口徑高射炮。
問題是,美軍的中等口徑高射炮還沒有研製成功,電磁感應近炸引信也只用在了大口徑高射炮炮彈上。
這個缺陷,將使「阿拉斯加」級,以及美國海軍在隨後的戰鬥中付出沉重的代價。
當然,這還不是所有問題。
在對海火力上,「阿拉斯加」級也有缺陷。不是說十二英吋艦炮的威力不夠,與中國海軍的二百八十毫米艦炮相比,美軍的十二英吋艦炮在各項性能上都不差,甚至在炮口動能上還有一些優勢。問題是,美國海軍在二十多年前就淘汰了所有配備十二英吋艦炮的戰艦,也就沒有庫存的十二英吋炮彈。到參戰的時候,美國海軍戰列艦大多是十六英吋主炮,因此庫存彈藥也以十六英吋炮彈為主。更要命的是,「阿拉斯加」級開建的時間太晚了,而美軍並沒有為該級戰艦單獨研製炮彈。
當時,美軍的十二英吋炮彈,大多來自英國。
主要就是,英國有很多庫存的十二英吋炮彈還沒有使用掉!
顯然,這些有著數十年歷史的炮彈,即便全面翻新、確保了其可靠性,其威力也遠遠滿足不了作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