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第一百章炮戰革命
戰鬥,首先在雙方的輕巡洋艦與驅逐艦之間展開。i
最初,美軍佔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或者說佔了一些便宜。「淄博」號發現第32艦隊之後沒有撤退,而是留下來繼續跟蹤監視。只是,美軍戰艦的雷達也很快探測到了這艘輕巡洋艦,隨即戰鬥就打響了。
米切爾沒有讓戰列艦去對付「淄博」號,那等於殺雞用牛刀,根本沒有那個必要。
只是,在兩艘美軍輕巡洋艦的夾擊下,「淄博」號的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
不到十分鐘,「淄博」號就被多枚六英吋炮彈擊中,而趕來支援的兩艘驅逐艦也遭到了美艦炮擊。
十六日凌晨零點二十分,在對海搜索雷達被打壞之後,「淄博」號轉向撤退。
巡洋艦之間的夜間炮戰與戰列艦的夜間炮戰不同,受艦體空間限制,當時的輕巡洋艦都只有對海搜索雷達,而沒有用於炮戰的炮瞄雷達。雖然搜索雷達也能夠提供目標的方位數據,但是精確度遠遠比不炮瞄雷達。即便巡洋艦主炮的射速較高,在一定的程度彌補了火控系統精度不足產生的問題,可是要想在遠距離炮戰中打中對手,依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再說了,巡洋艦主炮的威力也不夠大,就算打中對方幾次,也很難把敵艦擊沉。
「淄博」號退了下去,戰鬥卻沒有結束。
在「淄博」號堅持的這段時間裡,位於其北面,同樣擔負巡邏警戒任務的「洛陽」號與兩艘驅逐艦趕了過來。
只是,「洛陽」號也得面對兩艘美軍巡洋艦。
戰鬥持續到零點四十分左右,「洛陽」號在中彈近二十次,其中七次是六英吋炮彈的情況下,也不得不轉向撤退。
打到這個時候,美軍的優勢極為明顯,其兩艘輕巡洋艦根本沒有遭到多大損傷。
只是,美軍的美好時光也到頭了。
零點五十分不到,戰列艦編隊趕到,並且在二萬四千米外,向突前的兩艘輕巡洋艦打出了第一輪齊射。
這個時候,五艘戰列艦並沒有轉向,只能用艦首的兩座炮塔開火。
只是,這也足夠了。
要知道,除了戰列艦之外,沒有任何一種戰艦能夠承受得住三百八十毫米炮彈的直接轟擊,而像輕巡洋艦這類的中型戰艦,只要被一枚三百八十毫米炮彈擊中,且命中部位在艦體,那就多半會被擊沉。
更要命的是,二萬四千米,超過了六英吋艦炮的最大射程。
也就是說,在挨打的時候,美艦還無法還手。
兩艘輕巡洋艦隻堅持了不到五分鐘,發現苗頭不對之後就轉向撤退了,只是其中一艘沒有能夠逃掉。編號l50的「海倫娜」號在轉向的時候,正好進入了「山東」號主炮的射擊範圍,被一枚三百八十毫米炮彈擊中艦尾。雖然當時「山東」號使用的是專門用來對付中小型戰艦的半穿甲彈,即引信的延遲時間只有一百毫秒,但是這枚炮彈並沒在「海倫娜」號的艦體內爆炸,而是直接貫穿了整個艦尾,在穿透了艦底之後才引爆。結果就是,「海倫娜」號沒有立即沉沒,卻喪失了航行能力。
這個時候,之前伴隨「洛陽」號作戰的兩艘驅逐艦返身殺了回來。
大約半個小時後,「海倫娜」號被一條驅逐艦發射的重型魚雷擊中,並且在凌晨一點四十分左右沉沒。
「海倫娜」號被擊中,等於給第32艦隊來了個當頭棒喝。
凌晨一點剛過,米切爾就讓艦隊向左轉向,航向調整到了二百二十度,並且讓八艘戰列艦呈縱隊航行。
此時,米切爾的戰列艦在前出的巡洋艦後方大約十五公里處。
第32艦隊轉向之後,立即就被中國戰艦的雷達探測到了,而且測出了距離。
一點十五分,方志盛也下達了轉向命令,即五艘排開的戰列艦各自向右轉向,航向為二百度。
當時,戰列艦編隊的航速在二十節以。
方志盛的意圖很明確:依靠速度優勢逐漸逼近第32艦隊,然後在有利的距離與美軍進行炮戰。
顯然,方志盛非常清楚該如何擊敗第32艦隊。
如果比拚戰列艦的數量、主炮口徑、主炮的彈藥投擲能力,方志盛的戰列艦編隊都不如第32艦隊。要知道,美軍有八艘戰列艦,而且其中三艘是配備了十六英吋主炮的「科羅拉多」級,另外五艘也配備了十四英吋艦炮,八艘戰列艦總共有八十四門主炮,一次齊射能投擲近七十噸炮彈。方志盛的戰列艦編隊只有五艘戰列艦,都配備三百八十毫米主炮,總共只有四十門,一次齊射最多只能投擲不到四十噸炮彈。如果以彈藥投擲能力計算,戰列艦編隊僅相當於第32艦隊的一半。
戰列艦編隊有兩個優勢,一是速度,二是火控系統。
把這兩個優勢結合起來,戰列艦編隊就擁有取勝的基礎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列艦的航速都不是很高,除了受動力系統限制之外,還與當時的火控系統有關。即採用傳統的光學測距與瞄準設備,讓戰艦很難在高速航行的時候瞄準敵艦。只要進入戰列交戰狀態,戰艦的航速就得降下來,一般在十六節以內,很少能夠超過二十節。根據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做的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所有海戰中,戰列艦在航速超過二十節的情況下,主炮命中率連百分之一都不到。問題是,戰艦攜帶的炮彈數量是有限的,即便是注重火力的美軍戰列艦,一門主炮的備彈量也不會超過兩百枚,一般在一百枚左右。這些炮彈中,包括用與對付地面目標的高爆彈、用與對付中小型戰艦的半穿甲彈,並非全部都是穿甲彈。正常情況下,穿甲彈占的比例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之間,即便在執行純粹的制海任務時,也只有百分之八十。如果一門主炮有一百枚炮彈,其枚是穿甲彈,在命中率不到百分之一的情況下,意味著即便打光所有穿甲彈,也不能保證集中敵艦一次。
顯然,這樣的炮戰毫無意義。
受此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戰列艦都沒有太高的航速,也沒有人認為戰列艦需要很高的航速。雖然到了大戰後期,以「伊麗莎白女王」級與「拜仁」級為代表的快速戰列艦問世,但是在炮戰中,這些快速戰列艦的航速也不會高到那裡去,只有在進出戰場的時候才能把航速利用起來。
事實,美國海軍一直不太重視戰列艦的航速。
如果不是艦隊航母興起,讓戰列艦受到了嚴重的空中威脅,以及需要有戰艦為艦隊航母護航,美國海軍不見得會建造快速戰列艦。當然,快速戰列艦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各國海軍青睞,也與動力系統的巨大進步有直接關係,即功率強勁的動力系統,可以在把戰列艦的航速提高的同時,不影響其他性能。
直到雷達問世,快速戰列艦才有了新的發展空間。
當然,這裡說的是用於火控的炮瞄雷達,而不是搜索雷達。
光學測距與瞄準設備,受平台穩定性的影響非常大,而戰艦在高速航行時,肯定很難保持穩定,也就使光學測距與瞄準設備的測量精度大幅度降低,影響到炮擊命中率。雖然雷達的測量精度也與平台的穩定性有關,但不是線性關係,而且造成的影響也不是很大,對炮擊命中率的負面影響就不會大到哪裡去。
可以說,正是炮瞄雷達,讓戰列艦具備了在高速航行時進行戰鬥的能力。
幾個月前,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兩艘戰列巡洋艦,即「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就是利用炮瞄雷達,在大霧天氣下追擊英國皇家海軍的「英」號航母,並且最終擊沉了這艘航母。
當然,對雷達的作用認識最深刻的還是中國海軍,要不然中國海軍也不會率先裝備以雷達為核心的火控系統。
只是,雷達能夠把戰列艦的炮擊命中率提高多少,至今都沒有得到實戰證實。
方志盛也沒有別的選擇,美軍已經殺門來,而且是去襲擊登陸場,他不可能帶著戰列艦編隊撤走。
三十分鐘後,雙方主力編隊的交戰距離縮短到了二十四公里左右。
根據方志盛獲得的情報,這是三百八十毫米重型穿甲彈砸穿「新墨西哥」級戰列艦水平裝甲的最遠距離。
一點五十分,在距離又縮短了一公里之後,方志盛下達了開火命令。
當時,方志盛要求五艘戰艦瞄準敵人後方的五艘戰列艦。按照他的判斷,米切爾的旗艦肯定是「科羅拉多」號。在美軍的八艘戰列艦中,三艘「科羅拉多」級最強大,而且「科羅拉多」號是按照旗艦建造的,因此米切爾沒有理由選擇其他的戰艦做期間。正常情況下,同級別的戰艦會靠在一起,而不是把幾個級別的戰艦混編到一起。如果旗艦在前方,那麼前三艘肯定是「科羅拉多」級,後面五艘則是兩艘「田納西」級與三艘「新墨西哥」級,而這兩級戰列艦都比「科羅拉多」級差了一些。
顯然,方志盛想消除戰艦數量的差距。
!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