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爭分奪秒
二十四日夜間,李向龍與顧祝同在全面分析了戰場情況,特別是二十四日下午的那次遭遇之後,兩人都認為,美軍第一航母大隊已經進入珊瑚海,而且肯定會前往南部海域,甚至會進入塔斯曼海。
為此,李向龍與顧祝同都認為,艦隊應該向南機動,爭取在二十五日找到目標。
當然,前提是第一航母大隊沒有進入塔斯曼海,而是在珊瑚海南部海域活動,不然就算主動向南運動,也追不上。
也正是如此,兩人都覺得,在二十五日上午開打的可能性並不大。
就算第一航母大隊在珊瑚海南部海域活動,偵察機在上午有了收穫,戰鬥也會拖到下午開始。
結果就是,兩人都沒有想過提前讓攻擊機群做好出發準備。
在偵察機出動之後,李向龍首先派遣防空戰鬥機升空。這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此時西南太平洋艦隊已經在珊瑚海中部海域,離美澳洲大陸不到一千公里,而美軍的三發遠程海上巡邏機的最大飛行半徑在一千五百公里以上。也就是說,西南太平洋艦隊已經進入了美軍巡邏機的搜尋範圍。
雖然這並不意味著會遭到攻擊,因為美軍部署在澳洲的遠程轟炸機僅有十多架,其他的全是航程不夠遠的戰術飛機,但是暴露行蹤就意味著暴露作戰企圖,而且還得考慮已經進入珊瑚海的美軍艦隊。
顯然,李向龍與顧祝同都沒有想到,第一航母大隊會轉向北上。
當時,兩人都嚇了一跳,因為偵察機報告的坐標,離西南太平洋艦隊只有不到三百五十公里。
在航母的戰鬥中,這可以說是近在咫尺了。
偵察機發回報告的時候,最後一架戰鬥機才升空不到十五分鐘。更要命的是,為了準備下午的戰鬥,李向龍沒有加強航空部門的負擔,航空勤務人員依然按照正常規律作息,很多人都在休息呢。
結果就是,需要足足一個小時,攻擊機群才能做好出發準備。
為了加快時間,顧祝同親自負責指揮航空作業,並且動員了一切能夠動員的人力,加快為戰機補充燃油、掛載彈藥的速度。
此時,已經是七點四十分了。
在全體官兵全力以赴的情況下,攻擊準備工作在八點二十五分完成。
李向龍首先派出的仍然是戰鬥機,只不過是幾架配備了遠程電台的長機,而且這些戰鬥機的主要任務不是為攻擊機群護航,也不是去驅逐美軍艦隊的防空戰鬥機,而是去搜尋美軍艦隊。
已經過去了一個小時,等到攻擊機群到達,又得過去一個小時。
兩個小時之內,美軍艦隊可以航行數十海里。一般情況下,攻擊機群的搜尋範圍不會超過五十海里。雖然此次攻擊行動的出擊距離比較近,參與攻擊的轟炸機有足夠的燃油去搜尋美軍艦隊,但是為了提高攻擊效率,就得提前派出幾架戰機去尋找美軍艦隊,而且最好是速度較快的戰鬥機。
八點半,執行搜尋任務的十二架戰鬥機率先升空。
此時,中國海軍已經全面換裝了艦載戰鬥機,即由成飛研製的「海鷹」式戰鬥機,「猛禽」則退居二線。
有趣的是,當時從中國海軍中退下來的「猛禽」,有很大一部分在空軍中繼續服役,並且參與了大陸戰爭。後來,還有一部分「猛禽」被轉交給了缺乏戰鬥機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並且服役到大戰結束的時候。戰後,絕大部分「猛禽」都已戰損,剩下的也因為性能落後而遭到淘汰。最終,只有兩架「猛禽」保存了下來,一架在中國海軍航空博物館裡,另外一架則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航空博物館裡。
可以說,「海鷹」絕對是一九四一年最優秀的艦載戰鬥機。
從性能上講,要到f-4u「海盜」與f-6f「地獄貓」正式服役,美國海軍航空兵才獲得了能與「海鷹」抗衡的艦載戰鬥機,而「海鷹」經過多次改進,其後期型號並不比「海盜」與「地獄貓」差多少。
事實上,「海鷹」是中國海軍在這場大戰期間服役時間最長的一種艦載戰鬥機。
除了錯過了對日作戰之外,「海鷹」幾乎參加了太平洋戰爭中的每一場戰鬥,特別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期間,也就是太平洋戰爭打得最慘烈的兩年間,一直是中國海軍的主力艦載戰鬥機。
與「猛禽」相比,「海鷹」最大的特點就是更加敏捷。
在保持了海軍艦載戰鬥機特有的高速與俯衝性能之外,「海鷹」的敏捷性大大提高,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多用途戰鬥機,而不是像「猛禽」那種,僅適合執行截擊任務,在各個方面都具有較為突出的性能。
事實上,在大戰後期,「海鷹」已經不是性能最好的艦載戰鬥機了,但是仍然在中國海軍中服役,而且在艦載航空兵中服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鷹」能夠掛載二百五十公斤級以下的航空炸彈執行轟炸任務,也就是能在必要的時候充當戰鬥轟炸機使用,其作戰範圍非常廣闊。
美國海軍在一九四一年的主力戰鬥機,即f-4f「野貓」根本不是「海鷹」的對手。
單從性能上講,f-4f「野貓」與「猛禽」極為相似。
早在大戰爆發前,美國海軍就通過聯合演習,證明「野貓」能夠對抗日本海軍的「零」戰,算得上是一種合格的戰鬥機。問題是,「野貓」更適合執行截擊任務,很難與靈巧的戰鬥機進行格鬥。
有趣的是,美日海軍在聯合演習中總結出的經驗,也為中國海軍所用。
在與日本海軍作戰的時候,中國海軍的飛行員參照了「野貓」對抗「零」戰的方法,並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與「海鷹」相比,「野貓」在俯衝性能上基本上沒有優勢,而在盤旋性能上差得太遠。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成都飛機製造廠能夠及時完成「海鷹」的研製工作,並且趕在美國參戰之前量產,是中國海軍能夠在太平洋戰爭中擊敗美國海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海鷹」不但為中國艦隊提供了一道堅固的防空屏障,還增強了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攻擊能力,使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攻擊效率大幅度提高。如果在美國參戰的時候,中國海軍的主力艦載戰鬥機依然是「猛禽」,那麼中國海軍就很難在勢均力敵的海戰中佔到便宜,也就難以用較低的代價擊敗美國海軍。
當然,在接受實戰考驗之前,誰也不知道「海鷹」的性能有多麼先進。
執行偵察任務的戰鬥機出發後,才輪到執行護航任務的戰鬥機升空。
因為十二架「海鷹」在找到美軍艦隊之後,依然有足夠的燃油,也就能夠轉變為護航戰鬥機,所以李向龍只讓每艘航母各出動了八架護航戰鬥機,即總共派出了四十八架專門執行護航任務的戰鬥機。
緊接著起飛的是俯衝轟炸機。
顯然,執行轟炸任務的肯定不是「雪雕」,而是在一九四一年七月份才正式服役的「鸕茲」式俯衝轟炸機。
雖然這種艦載轟炸機的名字並不好聽,甚至可以說有點難聽,至少很多俯衝轟炸機飛行員就不喜歡這個名字,但是這與其性能沒有多大關係。在一九四一年,「鸕茲」絕對是中國海軍最優秀的俯衝轟炸機。
與「雪雕」相比,「鸕茲」在保持了優秀的俯衝性能的基礎上,把最高飛行速度提高到了每小時五百四十公里。這個速度,已經超過了絕大部分在戰前服役的戰鬥機。當然,只有拋掉炸彈,飛行高度得在五千米到五千五百米之間,「鸕茲」才能達到這個速度。在攜帶一枚五百公斤級航空炸彈的情況下,「鸕茲」的高空飛行速度僅有每小時四百二十公里,巡航速度為每小時三百八十公里。
此外,「鸕茲」還取消了後座上的自衛機槍。
實戰證明,由副駕駛,也就是導航員操作的自衛機槍,在戰鬥中幾乎沒有用,對從後方進入的敵機基本上沒有威脅。當時,中國海軍已經認識到,為轟炸機減重,盡可能的提高轟炸機的飛行速度,要比增強轟炸機、特別是戰術轟炸機的自衛能力重要得多。轟炸機最有效的自衛手段就是速度。
說白了,如果能擺脫敵人的戰鬥機,那就根本不需要自衛武器。
當然,「鸕茲」還有一些特點。比如,在飛行員座艙外圍設置了裝甲板,能夠抵擋住零點五英吋以下口徑的槍彈。又比如,其翼下掛架能夠各攜帶一枚五十公斤、或者一百公斤級的航空炸彈。這種小炸彈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來擾亂敵人的防空火力,只是在實戰中,很少有飛行員會選擇增加一百公斤、甚至是兩百公斤的起飛重量。只有在攻擊地面目標的時候,這種小炸彈才能派上用場。
顯然,「鸕茲」算不上優秀,只是比「雪雕」好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