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限制海軍軍備,也屬於停戰談判的一部分。只是。這個問題極為複雜,而且超出了大戰範疇,關係到了戰後的世界格局,因此到了九月底,在德美兩國表態之後,限制海軍軍備另行談判協商。
十月十日,德意志第二帝國、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土耳其、【中】國等大戰的參與國代表,在柏林近郊的bō茨坦正式簽署了停戰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終結。
做為戰勝國,【中】國獲得了最基本的好處。
按照協議,英法將把在華的所有租界移交給【中】國【中】央政府,並且取消一切與前清政府簽署的不平等條約,歸還香港島、九龍半島與台灣島,英國退出緬甸、法國則退出越南、柬埔寨等地。
全面談判結束之後,開始了各國之間的雙邊談判。
當然,這是明擺著的利益談判。
此時,馮承乾原本打算向德皇請辭。只是,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他決定在帝國多呆一段時間。
這就是,美國在十一月初,向德意志第二帝國、意大利、荷蘭、英國、法國、【日】本、西班牙與【中】國發出外交照會,號召立即舉行海軍軍備談判,以防止戰爭再次爆發,而美國願意提供談判場所,並且承擔談判的所有開支。
發出號召的是美國總統,而真正推動軍備談判的,則是美國的財團。
原因很簡單,如果海軍軍備競賽得不到控制,仍然採用以往的雙邊協商制度,戰爭就會再次爆發。更加現實的問題是,如果英法捲入了海軍軍備競賽,那麼欠美國的外債就永遠都無法償還了。
事實上,這個時候,帝國正在與英國就海軍軍備問題進行磋商。
前面已經提到,英國在投降之前,帝國就做出承諾,承認海權對英國的重要xing,並沒有要求獲得高於英國的海權,只是與英國享有同等的海權。如此一來,在海軍軍備上,英國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顯然,英國不會錯過重振海軍的機會。
雖然要到年底,英國才會拿出海軍重建計劃,並且與帝國進行磋商、要回被扣押的幾艘主力艦,但是當時已經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英國肯定有海軍重建計劃…,而且規模不比大戰爆發前的造艦計劃小。
別忘了,英國在這場戰爭中幾乎丟掉了所有主力艦。
如果英國把全部收入都huā來建造戰艦,哪有錢來橡還外債呢?
正是如此,美國非常急切的希望,能夠讓有實力的國家限制海軍軍備,借此讓英法償還欠債。
當然,帝國也希望限制海軍軍備。
雖然帝國是戰勝國,但是並沒有利用戰勝者來壓制戰敗者。即便通過這場戰爭,帝國撈取了很多好處,比如打開了印度市場,基本上獨霸了【中】國市場,還控制了大半個歐洲,可是現實利益卻不多。可以說,帝國現在需要的,就是一段休養生息的時間,因此也不希望再次進行海軍軍備競賽。
美國提議,帝國附和之後,限制海軍軍備談判就水到渠成的開始了。
十一月十五日,馮承乾以帝國海軍全權代表身份,率領帝國談判代表團來到華盛頓,參與了海軍軍備談判。
談判的核心只有一個:把海軍軍備限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
只是,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九個參與國卻在另外一個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即各國海軍的規模之比。
美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不用多說,肯定是其他國家的標準。
首先是,英國是否有權享受與美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同等的海軍規模?
雖然帝國並不想讓英國獲得復興機會,但是之前已經與英國有約在先,承認了海權對英國的重要xing,也承諾只追求與英國同等的海權。
如此一來,帝國就沒有太多的理由反對英國擁有與帝國同等的海軍。
這樣一來,德意志第二帝國、美國、英國為第一梯隊。
在第二梯隊中,意大利的位置是有保證的,關鍵有兩個國家,即法國與【日】本。
法國是戰敗國,而且遭受的戰爭損失最大,加上長期重視陸權,因此法國當局對海軍並不是很重視。
法國爭取成為第二梯隊,只有一個理由,即法國的主要利益在地中海,因此法國在海權上不能低於意大利。
顯然,意大利並不接受這樣的安排。
要知道,法國是戰敗國,而意大利是戰勝國。
相對而言,曰本的問題更加複雜。
【日】本既不是戰敗國、也不是戰勝國,而且已經與英國解除同盟關係,但是【日】本在遠東與西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不容質疑。
更重要的是,【日】本在大戰期間的表現,讓德意志第二帝國心存疑慮。
此外,【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擴張行動,也讓早已霸佔了菲律賓、並且正在向西太平洋擴張的美國心存芥蒂。結果就是,在【日】本提出了海權訴求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與美國都認為【日】本沒有理由提出太高的要求。
這下,問題出來了。
要知道,如果沒有【日】本參與,就不可能限制海軍軍備。
原因很簡單,只要【日】本開始大規模建造戰艦,美國首先就得跟上,因為【日】本的擴張行動對美國構成了直接威脅。緊接著,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會因為在遠東與印度洋的利益,加入海軍軍備競賽,然後緊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英國與法國、以及盯住法國的意大利都會加入到這場比賽中來。
顯然,不管帝國與美國是否樂意,都得照顧到【日】本的利益訴求。
只是,【日】本也得做出讓步。
原因很簡單,【日】本還不夠強大,不可能同時開罪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兩國家。此外,德意志第二帝國已徑拉攏【中】國,而【日】本又夢想著霸佔【中】國,因此【日】本需要獲得美國的支持,也就不能不給美國顏面。
最終,【日】本接受了由美國開出的條件。
以美國、德意志第二帝國與英國的海軍艦艇總噸位為準,【日】本海軍的艦艇總噸位為百分之七十五,只是在主力艦方面,【日】本海軍的比例為百分之六十六,即【日】本可以建造更多的巡洋艦。
【日】本做出妥協之後,法國也做出了妥協。
最終,法國採納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提出的條件,即與意大利一樣,擁有相當於第一梯隊百分之五十的艦艇總噸位。
緊接著,意大利也不得不在美德的壓力下做出讓步。即在總噸位的範圍之內,可以多建造兩艘標準排水量不超過三萬噸的主力艦,並且同額度削減巡洋艦等艦艇的噸位,以保證意大利的海軍優勢。
當然,荷蘭與西班牙只是來打醬油的。
最後,就是【中】國的問題了。
事實上,在談判開始前,【中】國根本沒有海軍,或者說只有一支象徵xing的海軍,根本算不上海軍強國。
再退一多,【中】國連強國都算不上。
問題是,在談判開始的第二天,德皇就下了一道詔書,把遠東艦隊無償交付給【中】國【中】央政府,而【中】國【中】央政府則把青島港租借給德意志第二帝國九十九年,並且承擔前二十年的港口維持費用。
結果就是,【中】國在一夜之間成為了海軍強國!
要知道,帝國遠東艦隊有五艘主力艦,而【日】本海軍到這個時候,就算把兩艘「築bō」級裝甲巡洋艦、兩艘「鞍馬」級裝甲巡洋艦與兩艘「河內」級戰列艦算上,總共也就只有十二艘主力艦,而除掉前面提到的六艘,也就只有四艘從英國採購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與兩艘自建的「扶桑」級戰列艦算得上是真正的主力艦。也就是說,【日】本海軍在主力艦數量上只比【中】國海軍多一艘。
問題是,【日】本戰艦的戰鬥力遠不如【中】國戰艦。
「金剛」級的藍本是英國的「虎」級戰列巡洋艦,而實戰表明「虎」級根本不是「德夫林格」級的對手。至於「扶桑」級戰列艦,不管是在火力、防護、航速上,都遠不如「拜仁」級戰列艦。
顯然,在總體實力上,【日】本海軍與【中】國海軍相差不大。
這下,問題就出來了。
【日】本都獲得了百分之七十五的艦艇噸位比例,【中】國為什麼不能獲得同樣多的呢?
雖然【日】本在談判中,列舉了很多理由,要求限制【中】國的海軍軍備,強調【中】國沒有資格進入第二梯隊,但是做為帝國全權代表的馮承乾卻無條件支持【中】國的解有利益訴求,並且強調【中】國是軸心國成員,是大戰的戰勝國,如果連【日】本得到的都享受不到,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得懷疑【日】本的誠意。
有趣的是,美國談判代表也公開支持馮承乾的主張。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美國肯定希望有一支力量能夠在西太平洋牽制住【日】本,從而使美國全力應付來自大西洋對岸的威脅。
當然,二十多年後,美國就後悔了。
在德美表態之後,【日】本不得不做出讓步。當然,為了留住【日】本,德美也做出了一定的妥協。最終,【中】國獲得了與【日】本同等的地位,但是主力艦的規模限制在了百分之五十,即比【日】本還要低百分之十六。
到此,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大體框架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