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 一部主題鮮明的法律小說
    ——代序

    李辰民

    美國作家約翰-格裡森姆的《陷阱》(原名The Firm)是一部多主題的社會通俗小說。初讀給人的印象似乎主要是揭露黑手黨的犯罪活動。然而再從多種角度考量,這部小說的思想遠不止於此。它還涉及到司法界的黑暗、金融界的腐敗、律師的墮落、金錢的誘惑等等方面。而所有這些思想主題又都是在主人公米切爾-麥克迪爾與其他人物錯綜複雜的關係中顯示出來的。

    米切爾本是哈佛大學法學院的一個窮大學生。由於成績優異,才華出眾,他在畢業前夕就已是美國三大法律顧問公司爭相邀聘的對象。就在他對職業選擇舉棋不定之時,突然殺出一匹「黑馬」——田澤西州孟菲斯的一家小小法律顧問公司(本迪尼-蘭伯特暨洛克法律顧問公司)向他發出了邀請的信號。高薪、免費汽車、低價房屋、醫療保險、退休金、度假、服裝費等一系列優厚待遇,強烈地吸引著他。經過實地考察,他更感到這家公司人員精幹、實力雄厚、財源茂盛。金錢與物質的誘惑,加上渴求賺大錢的心理慾望,使他毅然帶著年輕的妻子投入了「本迪尼」的懷抱。

    可是,米切爾到達孟菲斯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該公司的兩位律師突然「遇難」身亡。他充滿歡樂的心一下子變得沉重和灰暗起來。這彷彿是一個不祥之兆,又彷彿是「本迪尼」給他上的第一堂課。米切爾接受「本迪尼」教育的第二堂課,就是他的上司埃弗裡向他傳授賺錢的門道。用埃弗裡的話來說,「律師就是要做研究工作,研究如何鑽稅法的空子」。埃弗裡有其言也必有其行,他曾親自指導客戶偷稅漏稅達數百萬美元。本迪尼-蘭伯特暨洛克法律顧問公司便乘機收取高額「律師顧問費」,從中大撈油水。埃弗裡還給米切爾講解開賬單的訣竅,教他如何幹8小時,開12小時的賬單,「反正倒霉的是客戶」。天真單純的米切爾認為弄虛作假不道德,是對律師職業神聖感的褻瀆,而「本迪尼」的合夥人卻告誡他:弄虛作假是律師必備的「第六感」。「律師不過是一張嘴,隨時可以賣給出最高價碼的人。不論是誰,惡棍也好,混蛋也好,只要付得出高得怕人的費用就成」。

    如果僅僅從「金錢至上」的觀點來判斷本迪尼-蘭伯特暨洛克法律顧問公司的經營之道,這在西方世界簡直是天經地義、無可非議的。對米切爾來說,儘管他看不慣有些律師的行為,在內心也曾產生過金錢與道德的衝突,但只要拚命工作就能賺大錢,這又是完全符合他的心願的。再說他已經從「本迪尼」那裡得到許多實惠。因此,在行動上他沒有理由偏離「本迪尼」的方針,更不會背叛「本迪尼」。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越來越感到不對勁。在「賺錢」的帷幕後面似乎還隱藏著許多難解之謎:他發現進入本公司的律師中三年之內就死了五個;接著他又發現他的電話被竊聽,他到街上去有人在後面跟蹤。他開始產生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事實上他已經誤入陰謀分子精心策劃和設計的陷阱。由於聯邦調查局的介入,米切爾終於瞭解到「本迪尼」駭人聽聞的內幕。原來這是一家被芝加哥黑手黨操縱、牟取暴利的非法法律顧問公司,只是因為沒有被抓到確鑿的罪證材料,所以它長期逍遙法外。這家公司每年都要將數以千萬計的巨款運往國外,然後再用這些贓款開辦各種合法的實業,賺取更多的錢,一切都做得天衣無縫,滴水不漏。公司對每個工作人員都嚴加防範和監視,凡是洩露公司秘密或想離開公司的,黑手黨毫不留情,一律用謀殺手段把他們清除掉。很多跌入陷阱而無法自拔的律師,只好與黑手黨同流合污,為公司賣命效力。大把大把的錢雖然到了手,但道德與良知卻永遠淪喪和泯滅了。

    誤入歧途的米切爾,現在面臨著道德、法律、金錢的三重選擇。他要麼丟棄法律與道德,在「本迪尼」的犯罪道路上越滑越遠;要麼投靠聯邦調查局,充當聯邦調查局的「內線」,摧毀黑社會的堡壘,以此來維護道德與法律的尊嚴。他終於選擇了後者,決定與聯邦調查局合作。但是他並不放棄金錢。他聲言要用他提供的絕密文件的複印件換取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高額報酬。他甚至和聯邦調查局討價還價,在錢的問題上絲毫不肯讓步。正是在這一點上,作者塑造了一個活生生的美國青年形象。這是一個靠勤奮苦讀和個人奮鬥成長起來的美國青年。他既有鮮明的道德準則和是非觀念,又毫不隱諱對金錢和物質的追求。在他身上沒有半點虛假。如果說他在對付「本迪尼」的黑手黨徒時表現得過於天真和稚嫩的話,那麼他在和聯邦調查局的周旋中卻變得異常精明、老練,甚至有點狡黠,以至於連經驗豐富的特工塔蘭斯在他面前也感到束手無策。尤其是當米切爾掌握了黑手黨的重要罪證材料,證據在手時,他變得很主動,很強硬,而塔蘭斯卻顯得很愚蠢,很無能。這種反差,使讀者感到聯邦調查局的虛弱無力和無所作為,相反,米切爾的膽大心細、從容不迫、有勇有謀,卻比聯邦調查局的特工高出一籌。作者在作了這些對照描寫之後,又進一步揭示聯邦調查局的腐敗。該局高層人物中竟然出了叛徒,向黑手黨提供了米切爾充當「內線」的絕密情報,致使米切爾的生命危在旦夕。要不是米切爾機智敏銳,行動迅速,早就成了黑手黨的刀下之鬼。

    聯邦調查局在關鍵時刻的出賣,給米切爾上了人生教育的第三堂課。他覺得人世間處處都有陷阱,他再也不相信聯邦調查局了。他覺得現在誰也靠不住,一切全得靠自己。這個初出茅廬的青年人在經歷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人世滄桑後,變得更老練、更精細、更成熟了。他果敢地逃出「本迪尼」大本營,周密地安排了妻子艾比、兄弟雷和助手塔米的去處,又利用他所掌握的銀行賬號和存取密碼,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本迪尼」存在開曼銀行的1000萬美元轉到自己的名下,然後與妻子、兄弟一起對付來自黑手黨和聯邦調查局兩方面的追捕。黑手黨派出100多人布下天羅地網展開獵捕行動,聯邦調查局也是大兵壓境,局長坐鎮指揮,雖然抓米切爾的動機和目的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把米切爾當作重要的獵獲物。對於米切爾來說,儘管他惱恨聯邦調查局的背信棄義,但他更痛恨黑手黨的慘無人道。因此他在逃脫追捕後,仍然給聯邦調查局留下了「本迪尼」犯罪活動的所有罪證複印件和錄像資料。由於米切爾的大智大勇和他提供的鐵證如山的材料,「本迪尼」及其黑手黨黨魁受到公訴,公司的41名律師和工作人員也受到指控。一個黑手黨盤踞的犯罪老窩被搗毀了。正義得到伸張,社會蛀蟲受到懲罰。黑手黨的首領們怎麼也沒有想到,他們苦心孤詣策劃和經營了幾十年的法律顧問公司,竟然毀在一個乳臭未乾的年輕律師手裡。這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然而,對於米切爾來說,他並沒有嘗到勝利者的喜悅。他有家不能歸,有國不能回。為了躲避黑手黨的報復和追殺,他只得和妻子隱居在加勒比海的一個小島上。他不得不丟棄他所熱愛的律師職業,在小島上隱姓埋名,當一名不為人注目的水手。作者在小說的最後一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雖然值得慶幸,但又顯得異常灰暗、淒涼的景象:他們雖然活了下來,但仍然提心吊膽。明天呢?後天呢?也許會被指控,也許會死掉……從這個結尾處,我們似乎看到了作者對黑手黨橫行美國社會的憤慨以及對一個才華橫溢的青年被黑社會葬送了青春所表達的惋惜之情。

    《陷阱》這部小說的藝術構思並沒有超越傳統驚險小說的框架,但在情節結構上仍有許多別出心裁之處。作者採用雙線結構,兩條並行的線索同時推進:一條是米切爾上當受騙,步步走入陷阱;另一條是「本迪尼」的黑幫們策劃陰謀,誘使青年律師上鉤。這兩條線索通過聯邦調查局的介入而扭結在一起,形成了矛盾衝突的高潮。作者特別用了九章的篇幅極寫「本迪尼」的薪金豐厚,物質生活條件優越,對工作人員及家屬細緻入微的關心和照顧,似乎給人造成一種假象:這家公司真正懂得經營,懂得愛護和使用人才。及至聯邦調查局的特工揭開公司底牌後,便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一種極大的懸念和反差。讀者越來越為主人公的命運擔憂:米切爾能否走出公司設計的圈套?米切爾會不會從「鋼絲」上摔下來?他會不會遭到5名律師「遇難」的同樣下場?隨著米切爾、「本迪尼」、聯邦調查局三角關係的相互糾葛加深,情節發展變得愈加緊張、緊湊、險象環生。然而,作者並不熱衷於過分誇大驚險場面和緊張氣氛,而是在緊張之中表現出節制,在緊湊之中顯示出舒緩。例如小說第40章,描寫黑手黨追捕到米切爾所藏身的海濱旅館附近,氣氛可說是緊張極了。但就在這種緊張氣氛下,作者忽然插入一段自然風光描寫:輕柔的海風,寧靜的海水,悠然的垂釣者,溫情脈脈的情侶……這一切似乎是對緊張氛圍的沖淡,又似乎預示著更大的暴風雨的來臨。

    西方現代通俗小說,一般都比較注重情節的驚險、曲折,對人物的描寫也特別注重外部動作而忽略心理活動。但《陷阱》的作者在塑造米切爾形象時,卻非常重視人物的內心刻畫。比如小說第5章寫米切爾坐在公司的豪華轎車裡觀看著街上的行人、車流,想到自己十年之內就能成為腰纏萬貫的富翁,他禁不住笑了,彷彿感到昔日寒酸的大學生活已成為遙遠的過去,哈佛大學也好像是在萬里之外的遙遠地方。這些描寫十分形象而細膩地刻畫出米切爾憧憬美好未來、躊躇滿志的一種特有的心態。又如小說第12章寫米切爾中計在開曼海灘受到陪酒女郎誘惑時,內心發出了兩種聲音。一種聲音對他說:「逃吧!」另一種聲音對他說:「別緊張,沒什麼要緊,不過玩玩兒。」這兩種聲音實際上就是他在特定環境裡的內心衝突的寫照。心理描寫的加強,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實在、更具體、更具有藝術思維價值,也使小說的敘述進入更深的心理層次。

    當然,《陷阱》作為作者的第二部著作,在構思上也還有某些不夠成熟之處。例如:過早地暴露黑手黨的各種陰謀活動,使小說失去懸念的魅力;寫米切爾的機智勇敢有餘,寫他的稚嫩粗疏不足;米切爾夫婦和助手盜竊公司的絕密檔案過程中顯得過於順利、圓滿,缺少驚險感,似乎把那一群老謀深算、殘酷無情的黑手黨徒們寫得過於無能和簡單了。儘管如此,《陷阱》在當今風靡西方文壇的驚險小說中仍不失為一部佳作——

    5200全本書庫收集整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