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歲教育 第三章 傳統的早期教育錯在哪裡?
    "創造"天才的父親們

    無論是零歲教育還是胎兒教育,首先給人們的印象就是"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

    這是我必須涉及的問題。天才和早期教育一直是人們經久不衰的話題。即使在現在,在

    人們的腦海深處不也一直認為"幼兒教育"等於"英才"和"高智商"嗎?

    但是,真正的早期教育必須包括對人至關重要的"人品"教育。不過,關於人品等問

    題,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它是自然養成的,所以沒有人去研究它。

    在早期教育這種特別的教育思維當中,"人品"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現在,一

    提到"英才教育",就往往會讓人產生"教育媽媽"的印象,所以我們有必要從最本質的地

    方去重新把握"早期教育"。

    在本章當中,我想圍繞早期教育和天才教育的問題,把人品和人性的培養與能力和

    智能的培養放在同一水平上考慮。同時,考慮體育的問題。如果將這些因素割裂開來,

    我們就會犯錯誤。同時,還會讓人產生"零歲教育"有偏重的印象。下面讓我們以世人熟

    知的莫扎特為例,去說明:是否存在能夠取得非凡成就的天才教育?如果存在,它是什

    麼樣的教育?

    莫扎特的父親列奧玻爾特使一位宮廷音樂師。同時,還是城裡出名的,很有才華的

    音樂教師。

    父親在女兒瑪麗安七歲時,開始教她彈羽管鍵琴(鋼琴的前身)。當時年僅三歲的

    莫扎特在一旁看姐姐練琴。看著看著,莫扎特就開始對羽管鍵琴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來。

    這引起了他父親的注意,於是他父親馬上開始教她鍵琴入門。

    莫扎特的進步是驚人的。在父親的指導下,他五歲開始創作小曲,六歲開始為鋼琴

    創作協奏曲。最後,他的父親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工作,將自己的畢生奉獻給兒子的音

    樂教育。從麼扎特六歲開始到25歲定居維亞娜,列奧玻爾特為了讓莫扎特的音樂才能得

    到磨礪,帶他遍訪了歐洲各國的宮廷。據說,再前去宮廷演奏的途中,他們幾乎不住旅

    館,而且排練也在帶蓬的馬車中進行。莫扎特就是在這樣的生活當中,創作出一個個美

    妙的音樂的。

    再有就是貝多芬的父親約翰。他是宮廷樂團的男高音。再貝多芬小時候,人們在傳

    頌著神童莫扎特的故事。他父親為了把兒子培養成莫扎特那樣的神童,開始從小對他進

    行音樂教育。然而,貝多芬的音樂才華並不想莫扎特那樣從小就非同凡響,因此他接受

    了一個個近似殘酷的嚴格教育。

    最後,父親自己再也教不了兒子,於是,便讓兒子拜海頓和阿布萊比貝魯加等一流

    的音樂家為師學習作曲。可是,貝多芬的才能並沒有得到認可,大家對他的評價是:難

    以成為作曲家。

    但是,貝多芬卻給世界留下了美妙的音樂。如果當初他沒有得到父親非同尋常的教

    育,恐怕也不可能創作出如此眾多音樂精品。總之,不管貝多芬也好,莫扎特也好,他

    們無數傑出的音樂創作都不是父親們直接灌輸的結果。關於他們的音樂創作,我們是否

    應該這樣去考慮:音樂和別的任何藝術一樣,通過早期教育去掌握基礎是我們的理想選

    擇。當你有了基礎開始能夠歌唱的時候,你的音樂才華才會像火山一樣地噴發出來。

    各種事例也表明:早期教育在才能的發揮當中,起到了相當巨大的作用。儘管我對

    早期教育的效果深信不疑,但是我仍然想用實例去說明已有的英才教育和早期教育的問

    題。

    真正的早期教育必須包括"人格"培養

    說起早期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天才的事情來,與其說是現代的新鮮事,倒不如說是

    流行了上一個世紀的新鮮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卡路-維蒂的教育。卡路-維蒂把父親教

    育孩子的方法寫成書籍並流傳後事,因而十分出名。在日本,木村久一先生也在他的

    《早教育和天才》一書當中,介紹過卡路-維蒂的教育,書中收集了許多關於天才教育

    的實例。

    卡路-維蒂出生於二百年前德國一個叫洛休的鄉村。他的父親是一位極具創見性的

    牧師,他堅信:"一個平凡的孩子,只要從嬰兒階段開始得到合適的教育,他就一定會

    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教會裡所有的人都認為:他父親的教育論過於偏激,和當時的

    一般教育論,既才能全部來自遺傳的觀點格格不入。因此,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

    面對這種情況,他父親毫不示弱,並向眾人宣佈:"我別無選擇,只有拿出證據才能向

    大家說明一切。如果神把孩子賜給我,我就一定要讓大家看到:我是如何將一個普普通

    通的孩子培養成天才的。這是我心中醞釀已久的計劃。"計劃的實施,使他成為驚世駭

    俗的人物。

    那麼,計劃實施的效果如何呢?據說,卡路-維蒂出生時,先天條件極差。孩子腦

    子遲鈍,左鄰右舍的人都在背地裡叫他白癡。但是,卡路-維蒂卻取得了讓世界震驚的

    卓越成就。

    他五,六歲時,就說的一口純正的德語,單詞量三萬,並且能夠自由運用。後來,

    他開始學法語,並用一年時間掌握了法語。

    接著,他用六個月的時間掌握了意大利語,用三個月的時間掌握了拉丁語,速度之

    快令人歎為觀止。另外,他還記住了英語和希臘語。到卡路-維蒂八歲時,他通讀了聯

    大人都覺得費解的古典和哲學名著,這些名著分別出自荷馬,威吉爾,西塞羅何庫勒等

    人之手。荷馬是古希臘的大詩人,他因創作《伊利亞特》而聞名。威吉爾是古羅馬最大

    的詩人,而西塞羅則是古羅馬一位非常活躍的辯論家和哲學家。庫勒是與歌德齊名的大

    作家,他給世界之學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作。其中的《威廉-退爾》在日本也十分出名。

    據說,維蒂能跟讀童話一樣,津津有味地讀這些大文豪的作品。

    這位少年的名字在全德國家喻戶曉。他不僅精通語學,而且在動物學,植物學,物

    理學,化學和數學上也相當優秀。其中數學尤為出類拔萃。1809年,學者們對他的才能

    進行測試,讓他讀希臘語,拉丁語和法語中難懂得文藝書籍。結果證明,他不僅能夠完

    全理解,而且還掌握了足夠的知識。

    於是,年僅九歲的卡路-維蒂被允許進入萊布茨大學學習。而且國王也十分賞識他

    的學習能力,命令格廷根大學從第二年的秋天開始接受他為正式學生。

    在大學的四年時間裡,他完成了對物理學,高等數學,化學邏輯學和語言學等課程

    的學習,並於13歲半那年獲得了吉鎮大學授予的哲學博士學位。

    16歲那年,他在海德堡大學獲得法學博士稱號,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法學部教授。

    18歲那年,他根據普魯士國王的命令赴意大利留學。在意大利學習法律期間,他根據自

    己對但丁的興趣,寫了一本名叫《但丁的誤解》的書,書中列舉了已有但丁研究學者的

    錯誤之外。儘管法律是他的本職工作,但是研究但丁也付出了他畢生的精力,並取得了

    巨大的成就。從1883年回國以後,他就根據國王的願望在德國各大學講授法學,直至他

    83歲時才結束他輝煌的一生。

    這既可以說是朝氣教育的雛形,也可以說是成功創造人的為數不多的典型案例之一。

    後來,他父親就根據自己是如何在兒子十四歲之前,對他進行獨特教育的問題寫了一本

    書,書名叫《卡路-維蒂的教育》。該書出版後,據說並沒有多少人問津。但是,也確

    實有父親想模仿書中的教育法,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天才的。

    天生兒童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培養的

    1915年,威廉-詹姆士-塞迪斯和阿道夫-巴爾分別以15歲和16歲的年紀從哈佛大

    學畢業。諾巴特-維納10歲進入塔夫脫大學,隨後進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18歲獲得哲

    學博士學位。卡路-維蒂的父親在一百年前寫了一本教育法的書,他們的父親就是根據

    這種教育法,自己把孩子教育出來的。我要補充說明的事,維納和卡爾的兄弟姐妹已十

    分優秀,他們同樣在很小年紀就考上了大學。我敢保證,在他們之後也一定出現了不少

    這樣的例子。

    卡路-維蒂留下來的教育法著作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什麼是早期教育,卡路-維蒂的

    例子告訴人們應該如何去進行早期教育。然而,許多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其成長過程

    也驚人的相似。

    例如,十七世紀,法國的科學家和思想家佈雷斯-帕斯卡,他創造了著名的阿斯卡

    法則,並寫下了《暝想法》一書。他的父親是一位數學家,在失去妻子以後,他將所有

    的熱情都傾注到兒子的教育上,甚至不惜辭去公職。十九世紀著名的大物理學家維廉-

    湯姆森和它的哥哥詹姆士-湯姆森,他們的父親是一位苦學的農夫。小的時候,他們的

    父親對他們的教育投入了巨大的熱情。據說,詩人歌德也得到過父母的教導。在當軍人

    的父親和聰明的母親的教育下,歌德八歲就能夠讀寫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和

    希臘語。

    十九世紀的約翰-斯圖瓦特-米爾在他《自傳》的第一章 中,記述了父親對他的教

    育。文章的開頭寫道:"我從父親那裡接受了非同尋常的教育。一般,孩子的童年常常

    是在無為中度過的,然而從我童年所受的教育來看,孩子在童年能夠學到許許多多的知

    識和技能。"

    類似上述的例子舉不勝舉,在木村所協的《早期教育和天才》以及其它研究才能教

    育的書籍當中就列舉了許多例子。

    我在這裡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重新研讀這些例子,發人深省的地方還很

    多很多。

    早期教育的最大問題是過於"有效"

    也許早期教育並沒有取得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其卓著的功效卻不容我們否認。同

    時我們也必須承認這樣一種事實:許多在工作中惠澤於民,並以其才華而名垂青史的傑

    出人物,都是在上述的特殊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注意到:

    這些接受特別教育的孩子,會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的驚人成績,而產生其它"

    併發症"。

    二十多年前,在東南亞某國出現了一個據說是兩千年才有一位的天才兒童。這位少

    年的智商高的不能測量,遠遠高於當時的智商最高值197。具推算,這位少年的智商指

    數達到210,從而被記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三歲時,他不僅能說本國語言,而且

    還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和德語等。四歲時到日本上電視,向公眾展現他天才的風貌。令

    日本觀眾震驚的是:一道大學入學到似的不定積分難題,他只用了三分鐘就正確無誤地

    算了出來。

    這位天才少年八歲時也到日本來過,後來就再也沒有他的消息。某電視台為了探聽

    究竟,專門就少年後來的情況進行了調查,但是也不知道少年在哪裡。唯一獲得的信息

    是:那位4歲就在大學當旁聽生的少年,17歲參加全國高考統考時,考是考上了,但平

    均成績只有65分。在全部考上的2763名考生中排名第2420位。現在,吉尼斯世界紀錄大

    全已除去了他的名字。關於他真實的情況,我們一無所知。但是,對他的中傷和各種猜

    測卻無所不至。

    寫這位少年的書有三本之多,但是書中卻沒有片言隻語提到教育方法的問題,只是

    一味地羅列該少年的優秀成果,如出生三個月就能說"爸爸,媽媽",一歲就能夠解答微

    積分等。不過,從少年父母同意日本媒體披露少年的才能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想像:

    少年是接受過相當熱心的特別教育的。

    不知為什麼,在中國會時不時有天才少年的誕生。而在日本,這樣的少年卻聞所未

    聞。但是,只要幼兒教育做得好,就一定會產生令人吃驚的成果。於是,孩子的父母開

    始覺得孩子是天才,社會上也沸沸揚揚地傳說:這孩子是天才。這樣一來,"早期教育"

    不久偏離正軌,"早期教育"的形象不就受到損害了嗎?

    要把優異成果的出現看作一件好事情,最重要的事做好後面的工作。如果不能把孩

    子顯露的才能進一步發揮出來,不能把孩子顯露的才能和其它別的才能結合起來,孩子

    才能的顯露就變成了炫耀,父母過高的期望也會隨之落空。而且,對孩子而言也十分不

    利。

    一般人對才能教育和早期教育持批評的看法,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他們擔心

    像剛才所舉的例子一樣,即使少年小時候多麼具有學習的才能,如果他不能幸福地度過

    自己的一生,不能憑才能從事一項很好的工作,那也不是毫無用處嗎?不錯,對父母來

    講,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即便是一個平凡的人。也能幸幸福福地度過自

    己的一生。

    傑出的能力和溫和的人品能相容嗎?

    確實,有許多才華橫溢的偉人們,他們的人生既有常人所難以想像的豐富多彩和美

    滿幸福,也有曲折起伏以及與常人不同的精神磨難。

    首先以莫扎特為例。他身染重病,在父親死後,生活窘迫,形同乞丐,在妄想和憂

    郁中英華早逝,年僅35歲。關於它的死因一直是一個謎,有人說他死於尿毒症,有人說

    他被人毒殺,也有人說他死於大腦疾病。

    貝多芬嗜酒成性,52歲的了黃疸,53歲吐血,57歲離開人世。據說,他在失去意識

    之前,用拉丁語留下了一句話:"大家鼓掌吧!喜劇結束了。"

    帕斯卡死時也很年輕,年近39歲。臨死前,他告訴他姐姐,"我從18歲開始沒有哪

    一天不是在煩惱中度過的。"

    寫才能教育論的黑田實朗在他的著作中,對許多天才的成長過程和晚年都作了詳細

    的記述。他在調查許多事例後,寫道:"藝術和學問的天才,根據父母的願望,接受極

    端的英才教育而成為偉大的人。但是,這卻成了他們的禍害,不少人的身心健康受損,

    在不幸中度過自己得一生。"人們常說,有很多天才是怪人。雖然他們因為不是凡人而

    受到了尊敬,但是根據黑天先生的看法,我覺得:天才的痛苦也不是平常人的痛苦。

    在黑田先生的書中也以這樣的人物作例子舉了出來。他們因為父母特異的教育方法,

    (可能還不能稱之為英才教育),成了傑出人物,但是他們的一生卻很不幸。

    例如,英國的文豪約翰-拉斯金,他是由母親精心培養長大的。他母親是一位虔誠

    的清教徒。她把所有的玩樂都看成是罪惡,所以從來沒給幼小的拉斯買過玩具。

    母親每天早上花幾個小時和兒子一起讀聖經,父親給兒子念詩並讓兒子自己朗讀。

    當時,小學還不是義務教育,所以拉斯金只上了幾個月的學。而大部分教育則是在家中

    進行的。

    他十八歲考入牛津大學。母親硬是在大學附近租了一間房,密切注視兒子的生活。

    據說,這位母親三年多來一直把丈夫留在倫敦,自己住在牛津街。他的婚姻生活並不美

    滿,妻子離他而去。在晚年,他說道:"我所受的教育,一般說來是錯誤的,而且也是

    不幸的。"據說,他在長大以後曾經多次發瘋。尤其在臨死前得一年,他因精神極度錯

    亂而痛苦不已。

    哲學家尼采也有一個特異的童年。父親在他四歲時就去世,他哥哥也在他父親去世

    的七個月後死去。母親體弱多病,和父親的兩個姐姐住在一起,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另外,祖母也和他們同住。尼采作為女家族中唯一的男性。他的成長傾注了女性太多的

    愛。母親希望尼采絕對愛他,要求尼采按照他的意志行事。

    結果,尼采變成了一個認真,深沉,懂禮貌的孩子。另外他不同於別的孩子,做事

    刻板,絕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因此,周圍的壞小孩都取笑他,母親也擔心他。

    他不太愛玩,喜歡孤獨,喜歡一個人靜靜地思考。他從青年時代開始懷疑宗教,後

    來否定神,寫下了關於虛無主義的哲學書籍。他45歲時發瘋,由母親和妹妹照看他,第

    二年死去。

    據說,宗教改革加馬丁-魯德的母親教育兒子很嚴厲,路德小時候就因為父親不注

    意偷吃栗子而受到過母親的鞭打。一介神父的路德敢於反抗專橫跋扈的羅馬教王,在當

    時是需要千百倍的勇氣的。

    他具有強烈的正義感,但另一方面,他也具有病態得神經質傾向。成年後患上了女

    性恐怖症。

    基督教新教為理公會派的鼻祖,英國人約翰-威斯萊,在小時候也受到過母親極其

    嚴格的斯巴達式教育。他母親所生養的17個孩子,個個都是做事有板有眼,舉止講究禮

    儀的人。但是,這17個孩子的婚姻生活大多都很不幸。這一事實告訴人們:母親家教的

    過分嚴厲,她所培養出來的孩子不適應家庭生活。

    據說,為理公會宗派的名稱起源於約翰的綽號。約翰是牛津大學神學學生的時候,

    因為生活過於有規律,周圍的人都叫他墨守成規者(指生活有規律的人)。黑白先生是

    這樣評價約翰的,"極端嚴格的教育也許不適合培養和善的家庭人.但是,卻培養了他作

    為一個宗教家和政治家的堅強意志.而且,對他所從事的偉大事業也很有幫助。

    錯誤的早期教育培養的是"畸形兒"

    這樣看來,儘管幼兒教育十分有效,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於幼兒教育十分有效,

    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於幼兒教育會出現極端,從而使人產生不能迴避危害的印象。

    前面例子中所提到的莫巴特-維納也寫過這樣的話。曾經是天才少年的他,在數學,

    電子工學和神經生理學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創建了成為計算機和機器人原

    理的控制論,從而成為美國大名鼎鼎的大學者。我也十分尊敬他,經向他的學生詢問,

    得知他是一位和藹的人。但是,他在《從神童走向凡人》的自傳中說:他意識到自己養

    成了某種怪異的性格,而且自己也絕對不是那種讓人覺得可愛的孩子……。

    而且,約漢-斯圖瓦特-米爾也說:他因為在社會生活中不能找到平衡而苦惱。別

    人覺得他為人冷淡,他自己也常常反省自己的性格,努力做到不卑不亢。

    那麼,早期教育創作出來的都是不幸的人嗎?

    在前面例子所提到的人當中,有過非凡精力並度過幸福一生的人,也許只有卡路-

    維第一人。

    做牧師的父親特別注重兒子的全面發展,他不僅要求兒子具備很高的知識水平,而

    且還要求兒子具備崇高的信仰和良好的品格。在書中,他也這樣寫道:他優先考慮讓孩

    子進行戶外活動。令人吃驚的是,他仔細而徹底地貫徹了教育的理想。從書中以下的文

    字,我們可以推斷維蒂父親所注意的是什麼。"為了讓孩子順利地成長起來,就必須從

    妊娠之前開始作準備。丈夫要進行自我訓練,身體要健康,要有知識,而且還必須有一

    個好妻子。只有這樣,生出的孩子才會身心健康。在孩子生下來之前,必須為孩子的將

    來做好準備。而且懷孕期間十分重要,這一點,我們不必贅言。在懷孕期間要節制飲食,

    肉提上相互愛撫,經常到戶外活動,喝優質水,身體保持清潔,忠實履行責任,滿足歡

    悅,而且還必須忠於神。不僅妻子要這樣做,而且丈夫也要這樣做。如果做到了,神就

    一定會給我們一個健康的孩子。對一個孩子而言,具備上述條件是足夠的。"

    維蒂的父親十分小心,努力不讓卡路本人覺察自己的才能比別人出眾,他最怕卡路

    被培養成受人愛的人。因此,他父親很注意關心他媽媽(妻子),一舉一動都充滿了愛

    意。在父親的教育下,儘管卡路具有卓越的才能,受到大家的愛戴,但是,他一點都不

    傲慢。這在大家看來,也許並不覺得不可思議。

    早期教育的真正目的

    我從十幾年前開始,就對幼兒教育投入了很大的熱情。最初的動機如前面所說,是

    因為自己對教育的現狀懷有一種深深的遺憾:自己辛辛苦苦所從事的竟是"耽誤了善後

    工作的教育"!我還寫書,到處進行宣傳,應該說,我的話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並

    促進大家對日本的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進行思考。

    毫無疑問,過分偏重的早期教育很容易產生弊端,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我寫了

    《幼兒園教育,晚矣》藝術,提倡"教育從零歲開始。"這在一個教育工作者看來,也許

    會覺得毫無道理,甚至還會有人認為我對煽動英才教育熱負有責任。

    但是,我不想作任何辯解。通過將近20年的各種努力,一些模糊的東西開始變得清

    晰起來,而且我的想法也發生了某些變化。在這裡,我想就這方面的情況作一些說明。

    通常,傑出人物的出現都會引起很大的轟動,諸如驚呼:"世紀的天才""天才出現

    了"等等。如果有一個好的環境去培養孩子的能力,"創造天才"是有可能的。如果從孩

    子的早期開始,就注意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能力,並且有意識地對他進行正確的指導和

    合理的訓練,那麼孩子即使受到自身能力和身體條件的限制,要讓他具有令普通人吃驚

    的高能力也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不過,從本章所敘述的實際例子來看,卡路-維蒂的情況屬於例外。因為特別的早

    期教育包含著危險,稍有差錯就會毀掉人的一生。在說明早期教育的時候,我想對其中

    的"危險"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所謂的傑出人士,他們的人生大起大落。他們之所以不被看作常人,是因為人們只

    將目光停留在他們所接受的早期教育以及早期教育所產生的知識性成果或某一熟練技能

    上。那麼,應該怎樣才能掌握過人的知識和特殊的技能呢?這正是父母和專家所探討的

    問題。

    很少有人像卡路-維蒂的父親一樣,在培養孩子時關心孩子是否有人愛。也就是說,

    現在人們對孩子的能力認識不充分,所以早期教育的目的出現了一邊倒的現象。

    在第2章中,我向大家介紹了進行15分鐘短暫接觸和隔離對後來母子(女)關係的

    影響。知識性的問題可以通過以後的努力去彌補,但是,心靈的問題卻不能彌補,他會

    因為時機的錯失而永遠錯失。

    但是,根據心靈自然產生,龍的兒子是龍的認識,人們常常會這樣想:一個人的人

    格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然而遺憾的是,無論是想進行早期教育的父母,還是不想進

    行早期教育的父母,他們都沒有充分意識到培養孩子心靈的重要性。因此,心靈培養不

    象智能培養,得到了父母的足夠重視。

    我現在切實地感覺到:智能教育問題不斷,所以在日本,我們必須首先考慮培養溫

    和的人品和健康的體魄。

    今後,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計算機等機械將會越來越多地取代

    人的勞動。因此,我相信:是智能機器人,而不是知識與分析起作用的時代一定會到來。

    到那個時候,早期教育的目的將不再是擁有多少知識,而是造就具有協調人格和溫暖之

    心的人。因此,我想:具有"顯著效果"的早期教育,也必須站在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立場

    上進行重新考慮。

    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在前面所列舉的事例當中,幾乎所有的早期教育都是由父親

    去實施的。而且,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很嚴格。確實,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光靠父親一個

    人的力量就足以完成。但是,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創造人,簡單的說,向孩子灌輸母愛應

    該走在知識和技術教育的前面。

    即使我不說,也許大家也能明白母愛在教育中必不可少。從近的說,它是注入到知

    識性早期教育中的能量;從遠的說,它能解決困擾學校教育的問題。也就是說,現在最

    重要的是一絲不苟的做好大家都明白的事情,決不能因為大家明白,而等閒視之。

    本來,從知識比不過心靈,"健全的靈魂依附於健全的身體"這樣的角度出發,我應

    該向大家談談"體育"。但是,由於世人對"體育"的認識不足,我手頭又沒有合適的資料,

    只好向大家談談心靈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掌握的材料比較充分。

    "語言前的教育"只能由母親承擔

    在第一章 和第二章 中,我就心靈和能力等形成的問題進行了涉及。在《還剩一半的

    教育》中,我談到"語言前教育"的問題。嬰兒從出生前開始到出生後的一分鐘、一個小

    時的時間裡,進行大量吸收,並對大量的東西進行掌握。這一事實驗證了我以前在《母

    親從零歲開始的育兒法》一書中的推論。

    例如,時實利彥先生,他是日本大腦生理學的大家,寫了許多連我們外行人都能讀

    懂的書籍。他1973年去世,在死之前,有人問他:"你是如何站在大腦生理學的角度去

    看待胎教的?"他回答:"母親的大腦和胎兒的大腦不是通過神經纖維直接聯繫在一起的,

    因此我們只能說,無論母親的大腦受到什麼刺激,它都不會對胎兒構成直接影響。"在

    時實先生所處的時代大腦生理學主要研究電子信號在神經纖維中的傳遞。

    但是,曾經跟隨時實先生學習的現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大島清先生,通過對大腦與荷

    爾蒙等化學物質的研究,發現母嬰之間是通過電子之外的信號進行傳遞的。根據這一事

    實,大島請先生寫了一本關於胎教的書。

    例如,如果直接作用於母體,就會使荷爾蒙分泌發生變化,使通過臍帶流進來的血

    液濃度成分發生變化,從而直接影響胎兒的狀態。

    語言前的教育與其說是教育,倒不如說是每天的育兒工作,如跟嬰兒說話,餵奶合

    抱一抱嬰兒等。在嬰兒開始會說話並開始教他記住某些東西之前,按理來說,嬰兒所接

    受的東西遠遠要超過父母教他的東西。甚至在母親的肚子裡,嬰兒也在進行知識的攝取。

    由此看來,語言前的教育,其範圍之廣,已不是以前的早期教育的概念所能完全覆

    蓋的。

    關於這一點,在前面所提到的例子中,父親們也都是從孩子相當小的時候,就開始

    對孩子進行教育的,但是,幾乎所有的記述都是這樣寫的:"孩子開始懂得語言的同時,

    就開始……"

    這反映了他們的共同想法,認為:"要提高孩子的才能,就必須首先讓孩子理解語

    言,然後用語言進行說明和教育,如果能夠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的能力沒有遞減之前,讓

    孩子熟練運用語言,那麼,憑借孩子驚人的吸收能力,他就能夠進行學習並掌握我們交

    給他的東西。因此,孩子最先需要的是語言教育。"

    事實上,任何一個天才兒童,在未滿十歲之前都能自由讀寫多國語言,能夠一本接

    一本的通讀難懂的書籍。就這樣,他們的才智在閱讀中得到了不斷的提高。不是強制,

    而是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父母對孩子所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為了讓父母高興,孩子

    努力學習。

    因此,如果父母能夠很好地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學習起來就不覺得累,而且

    孩子還能很快記住包括語言在內的任何知識。確實,這是十分有效的。但是,今後我們

    需要考慮的不是光用語言去培養孩子的問題。或許,在會說話之前,嬰兒通過母嬰紐帶

    所學到的東西會多於通過語言教育所學到的東西。

    母愛培養孩子的人性

    關於嬰兒在母親的肚子裡接收到什麼以及如何接的問題,事實上,現在我們只能想

    象。然而,儘管它在學術上沒有得到解決,但是無論是通過各種例子,還是從母親們的

    實際感受來看,我們都很清楚:嬰兒和母親之間有一條紐帶在維繫著。

    通常,我們人在開始讓孩子熟練使用語言時,就開始用語言進行意思的傳遞。動物

    和人的不同在於人擁有語言這種意思傳遞的手段。但是,正如人們常說:"眼睛和嘴一

    樣會說話""感覺有殺氣,不由得回過頭來"。因此,傳遞意思並不一定需要語言,不用

    語言也不能說是低級。尤其是在培養人品的時候,這種不用語言也能進行意思傳遞的"

    紐帶",我覺得,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狼少女阿瑪拉和卡瑪拉的故事被寫進了各種出版物之中。在某種意義,1983年記錄

    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伊扎貝爾少女的故事,與之形成了比照。

    伊扎貝爾的母親是一個口不能說,耳不能聽的聾啞人。在伊扎貝爾出生後,家人為

    了讓她們母女躲避世人的目光,在一間形同牢房的漆黑房間裡,整整對他們進行了六年

    半的監禁。伊扎貝爾出生時,是一個沒有任何異常的正常嬰兒,但是在經過六年半的監

    禁之後,被人發現時,她卻變成狼少女的模樣:嘴巴不能說話,對陌生人充滿敵意,一

    副窮凶極惡的樣子。她的行為據說,只相當於出生六個月的嬰兒水平。但是經過梅遜和

    戴維斯兩位大夫的共同教育,這位不幸少女的詞彙量逐漸增加,數年之後,她達到了能

    夠進行日常生活的水平。出生後到六歲半的時間裡,沒有人跟她說過話,陪伴她的只有

    黑暗和寂靜。可是,伊扎貝爾卻融進人的生活,這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伊扎貝爾和母親的肌膚之親十分豐富。既不能聽也不能說的母親不可能聽

    得見伊扎貝爾的哭聲,也不可能對伊扎貝爾說出溫柔的話語。但是,她可以通過摟抱嬰

    兒,和嬰兒進行心靈的交流。正是這種心靈的交流刺激了伊扎貝爾的大腦和心靈,並培

    養他作為一個人的心靈。

    幼兒教育是從培養心靈開始的

    如果心靈,性格和氣質都有培養期的話,那麼我想,這個培養期就是語言之前的時

    期。談到培養孩子身心健康的問題,我們必須向卡路-維蒂父親所說的那樣,從孩子未

    出生之前開始考慮,這樣一來,我們就不能說他是早期教育還是英才教育了。至於什麼

    是對孩子的真正教育,我們都得從新考慮。

    接下來是臨界期的問題。一般認為,心靈的培養也有臨界期。據說,小時候缺乏愛

    的孩子,長大後多數會有問題,我們不能說這些孩子是因為不爭氣才自甘墮落。而應該

    說:這些孩子是因為在某一時期之前沒有被愛過,所以不能接受愛。也就是說,在這些

    孩子的身上沒有養成知足的心理和被愛的心理。即使是臨界期的問題,最主要的不也是

    關於心靈的嗎?

    以前,大家認為性格等存在著天生的因素。這是因為,當周圍的人意識到嬰兒的性

    格和人品時,臨界期早已過去。而當臨界區的時機錯過時,嬰兒的性格和人品就難以改

    變了。所以,當有人覺得人的素質和氣質都是天生的時候,我們其實不必大驚小怪。

    例如,上學後老師反反覆覆的教育學生,"不要以強凌弱","要體諒他人",可是學

    生就是不明白。這是因為,在進行語言教育之前,學生從還不懂得語言開始就反覆接受

    教育。這種心靈的教育優先於各種知識的記憶,是那個時期刻在孩子心靈深處的東西。

    說到心靈教育,似乎讓人覺得很難很難,其實,它並不難。對新生嬰兒的初次愛撫,

    喝奶時,嬰兒和母親之間的視線交流、母親對嬰兒的逗笑以及母親對嬰兒出聲時的應

    答……這種母嬰之間的交流是母親和孩子之間聯繫的紐帶,它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東西。

    人們常常把意思的傳遞叫做"交流",而日文字典,對它的解釋是"用語言進行意思

    或思想的傳遞"。這是他本來的意思。所以,我想:母親和嬰兒之間的相互感覺以及母

    親和孩子之間的聯繫紐帶,可以用文字表達為:"不用語言的交流"和"語言之前的交流",

    嬰兒所感受到的首先是"語言之前交流",然後嬰兒的心靈和能力才會成長。我希望大家

    知道教育"並不是首先從懂得語言開始的"。

    至於如何有效的進行早期教育,那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另外一個問題。不斷深入探索

    人的可能性,這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標,但是,現在日本人所需要的首先不是人的可能性,

    而是幸福的人生。即培養一個能使自己幸福並使21世紀的人類幸福的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