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節劉玄德終遇諸葛亮
困蛟龍終能上九天
(編者語:為了情節的需要,不得已還是要將劉備三請諸葛亮的前因後果簡述一下,以免後面突然出現某人某事顯得突兀。不過因為歷史已經發生改變,故涉及到的時間、地點以及人物都有了變化,希望大家不要嫌煩。還有本人要在本節中大破諸葛亮的所謂千古奇談隆中對.)
卻說劉玄德自到荊州,劉表待之甚厚。一日,正相聚飲灑。忽報黃巾降將張武、陳孫在江夏擄掠人民,共謀造反。表驚曰:「此二人復反,為禍不小。」玄德曰:「不勞兄長掛心,備親往討之。」表大喜,即差三萬軍由玄德率領前往江夏平亂。張武、陳孫引兵來迎。備見張武所乘之馬,極其雄駿,玄德曰:「此必千里馬也,奈何不能得之。」雲長聽見,遂催赤免馬直奔張武。張武縱馬來迎,雲長手起一刀,將其斬之馬下。隨手牽其馬韁而還。陳孫見狀大怒,飛趕來奪。張飛見了,飛騎出馬,一矛將陳孫刺死。隨即殺散賊眾,大勝而還。劉表出郭接玄德入城,設宴相慶。酒至半酣,劉表說道:「吾弟有此雄才,荊州有賴也。但憂南越不時來寇,東吳孫權,亦為可慮。最恐驃騎大將軍蔣振華雄居雍涼益並四州,令魏延、沮授整頓兵馬於漢中,常有入寇之意。最可惱者,『錦帆賊』甘興霸及徐盛、丁奉竟然棄某而去,投奔蔣鋒,練水軍於西川,常有襲吾之心,真乃無義之徒。」玄德說道:「我二弟、三弟皆武藝精熟,足可大用。可使張飛巡南越之境,雲長拒三漢以抗孫權。此二處可以無憂也。至於驃騎大將軍處,帶甲百萬,財雄勢大,誠不可力敵也。然其現忙於革新,忙碌非常,三兩年間亦無力入寇。兄可安心。」劉表喜,本欲從其言,其妻蔡氏曰:「劉備世之梟雄,行仁義之事,懷虎狼之心,決非良善之輩.今若遣其弟於外,而其居荊州,久必為大禍也。我聞荊州士人多有與劉備往來,不可不防也。不若遣使他往。」劉表道:「玄德仁人也。」蔡氏曰:「只恐他人不似汝心。」表心中憂慮,遂遣玄德往鎮襄陽郡附屬新野縣。從此以後,劉表與玄德漸有嫌隙。(看看,蔡氏還有挺有見識的,一眼就看出了劉備的野心.)
玄德至新野後,政令一新,軍民皆喜,賢名傳於荊襄。玄德無事時便遍訪荊州名士,暢談天下大事.前日曾偶遇水鏡先生司馬徽,相談甚歡。司馬徽及玄德談及天下英豪時,言:「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求賢若渴,急問所指何人,司馬徽卻笑而不語。劉備怏怏而回,卻一直記掛於心。
一日劉表與玄德相聚於荊州,劉備對表曰:「今曹操與袁紹相聚於河北,可乘隙襲之。」表曰:「吾坐鎮荊襄九郡足矣,豈能他圖。」備默然而退,黯然歎惜,心道:景升兄承平日久,已不復昔日壯志也。荊州將來前途可慮也.不多日劉表請劉備至荊州道:「前日不聽汝言,今操已於官渡大破本初。錯過機會矣!今有一事,相煩於公。」劉備道:「兄長若有差遣,備萬死不遲。」表曰:「前妻所生長子琦,為人雖賢,而柔懦不足立大事。後妻蔡氏所生少子琮,頗聰明。吾欲廢長立幼,恐礙於禮法;欲立長子。怎奈蔡氏族中皆掌軍權,後必生亂。因此委絕不下。」劉備道:「自古廢長立幼,取亂之道也。若憂蔡氏權重,可徐徐而削之,不可因溺愛而立幼子也。」蔡氏於屏風後聽見,遂對玄德生更生出懷恨之心,幾番意欲加害,皆被玄德躲過。
一日,劉琦奉父命回謝玄德主持襄陽豐收大會,叔侄二人相談甚歡。忽劉琦垂淚道:「繼母視琦如眼中釘、肉中刺,早欲除我。叔父可有良法救我。」玄德苦思半晌無計道:「早晚小心侍奉,以孝心感動,料可無事。」劉琦無奈,次日撒淚而別。玄德送別劉琦,策馬回城。忽見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滌烏履,長歌而來。歌曰:
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廈將崩兮,一木難扶。
山谷有賢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賢兮,卻不知吾。
劉備聞言,心道:「此莫非是水鏡先生所言之伏龍、鳳雛乎?」急下馬相見,邀入縣衙,問其姓名。「某乃穎上人也姓徐名庶,因幼時好行俠仗義,擊殺惡霸,逃亡在外,故化名單福。久聞使君欲納賢士,欲來相投。未敢輒造,故行歌於市,以動尊聽耳。」玄德曾聞司馬徽言其賢,大喜,乃拜其為軍師,調練本部人馬。一時間劉備在新野,招軍買馬,積草屯糧,其志不小。(可惱,不得已為了讓劉備有得玩,只好讓徐元直歸了他,心痛啊)
一日玄德問徐庶曰:「吾曾聞水鏡先生曰: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聞公與其交善,可否告之,備願親往相請也。」徐庶道:「此二人皆吾友也。臥龍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南陽人也。鳳雛乃龐統龐士元,襄陽人也。其二人才學均勝吾十輩,使君若能得此二賢相助,天下易得也。」劉備聞言狂喜,就要往拜。徐庶止之曰:「且慢。孔明為人豁達,雖有大志,然擇主極嚴,未必肯出山相助。使君若要相請,必當誠心誠意,以師禮事之,若可出山。龐統龐士元,卻為難請。此人風流好色,出手豪闊,債務纏身,多不在襄陽,喜雲遊四方,恐使君不得相見耳。」劉備道:「若鳳雛無緣,吾當竭誠盡力,先求臥龍。如若蒼天眷顧,可令吾再得遇鳳雛先生!」劉備又問道:「這二位賢士才學若何?」徐庶徐徐道:「孔明與博除崔州平、穎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及吾俱為好友。吾等四人務於精純,唯孔明獨觀其大略。嘗抱膝長吟,而指吾四人曰:汝等仕進皆可至刺史、郡守。吾等問其志若何,孔明笑而不答。每常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關羽在旁聽見,出言道:「軍師此言太過,吾常聞管仲、樂毅乃春秋、戰國名士也。管仲輔齊桓公成春秋五霸之一,樂毅亦曾連下齊七十餘城,其二人功蓋寰宇,名垂青史。孔明自比二人,實乃太過。」徐庶笑道:「不為過也。其師水鏡先生曾言道: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以另二人相比之。」雲長道:「哪二人?」徐庶道:「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劉備、關羽等聞之愕然。徐庶又道:「龐統龐士元才學堪於孔明相敵。孔明為人極為謹慎,善於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且精於內務,深通奇門陣法、機關雜學,學問之博甲於天下。而龐士元極善臨機專斷、出謀劃策,常能出奇不意,一招破敵,端的狠辣非常。但其人狂放不狂放不羈,風流儒雅,出手豪闊,故欠債纍纍,常雲遊於外,一則避債,二則遊山玩水,精研地理耳。此人之才學亦可比旺漢四百年之陳平也。」諸公又愕然,還有這種人耶。劉備道:「如此賢士,縱有些許缺陷,又有何妨。有道:是真名士自風流,若其肯來,吾必重賞之,決不使其衣食有缺。」
劉備得聞賢士大名,心急難耐。遂準備前往南陽臥龍崗往見諸葛亮。次日,玄德同關、張並從人等來隆中,遙望山畔,數人荷鋤耕於田間,而作歌曰:「
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
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
玄德聞歌,勒馬問農夫道:「此歌乃何人所作?」答曰:「乃臥龍先生所作也。」玄德聞之甚喜,遂策馬前進,不數里,果望見臥龍崗,諸葛廬。
劉備大喜往見,然則開門童子告曰:「先生今早出門訪友,不知何日來歸。請公它日再來。」劉備十分遺憾,敗興而歸。回到新野,徐庶聞聽,暗暗好笑,知諸葛亮有意難為劉備。
不數日,從人打探報曰:「孔明已回。」劉備大喜,遂與關、張二人兩次往見。誰知又不是諸葛亮,乃是諸葛亮之弟,諸葛均也。劉備怏怏不樂,留書而回。徐庶得知,心中暗笑諸葛亮心意已動,卻要擺擺架子,也不說破。好言撫慰劉備,言當選吉時再往也。劉備無奈乃從其言。
冬過春來,時間已是公元204年春,袁紹已死,曹操正與袁譚、袁尚等相持於冀州。劉備選吉日,齋戒三日,沐浴更衣,再往臥龍崗謁孔明。關、張聞之不悅。遂一齊入諫曰:「兄兩次前往相見,其禮太過矣。諒其無才,不敢相見耳。」張飛亦道:「若要見他,也不難。待吾令人將其綁來便可。」劉備怒道:「不可無禮。軍師有言,豈會作假。汝等若是怕冷,不想前去。我一人去便是。」關羽道:「怎能讓兄長一人前去,我相陪便是。」張飛亦道:「既兩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後。」玄德道:「你太魯莽,若同去,不可失禮。」張飛應諾。
這一日,玄德至諸葛廬,問於門童。門童言先生已回,奈正在午睡,不敢相驚耳。玄德遂侍立草堂之上,待諸葛亮自醒。張飛不忿,便欲放火,關羽勸止。
不久諸葛亮醒來,聞童子報劉皇叔來訪,遂更衣出迎。劉備見其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漢室未胄,左將軍劉備,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昨兩次晉謁,不得一見,已書賤名於文幾,未審得入覽否。」孔明急扶起玄德落坐。
二人敘禮畢,談及天下大事。劉備道:「徐元真向吾舉薦先生。聞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玄德曰:「德操、元直之方,實乃太過。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誤下問。」玄德忙道:「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也。當以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孔明笑曰:「願聞將軍之志。」劉備告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獲。願先生教吾。」孔明道:「自董卓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征西大將軍蔣鋒,此人識才愛才之名冠絕當今,今雄居四州之地,糧草充足,財力豐裕,且有山川之險,智臣猛將極多,更不可相爭也。猶其人智謀迭出、用兵奇險,所統兵以來無不破者,四年前更擊破二十萬胡蠻,更見其能。吾觀其才猶勝曹操。此乃天下第一勁敵也,亦不可謀其。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而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馬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另外益州險塞,活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而成帝業。今雖為驃騎大將軍蔣振華所據,但不久其必於曹操相爭於北方,若等其平靖平方,益州不可得也。若趁其置蔣曹之爭而不能回,尋機取之。則將軍大業可成也。如是,將軍既漢室帝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陰,西和諸胡,南撫越胡,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而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而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為將軍所謀者,唯將軍圖之。」言罷,令取荊州與益州地圖於備,言:「將軍可先取荊州,以為容身。待有良機,伺機取益州,若能成功,則將軍大業有望矣。此間因要奪蔣振華之益州,諸為不易也,若能成大業有望,若不成則漢室無望也。願將軍自勉之。」玄德聞言:「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去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乃備之宗親,安忍奪之。益州為蔣振華所領若無先生相助,備安能取之?」孔明曰:「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必亡。公可趁機取之以為容身。益州之地,能否與取,要看天數耳。非人力所能及也。」玄德拜請孔明道:「備雖名微德薄,願先生不棄鄙淺,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孔明道:「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玄德泣告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罷,淚如雨下。孔明見其意甚誠,遂同意出山。劉備大喜,喚關、張入,拜獻金帛等禮物,孔明本不欲受。劉備固請乃收。(題外話,上一段話便是千古名談『隆中對』的歷史更改版,和原先的隆中對差別並不大。卻說我在日後聞知劉備與諸葛亮這篇內容與史實大同小異的隆中對時,不禁暗自冷笑。謂郭嘉等道:奉教認為此隆中對是否絕妙.賈詡沉思一會道:由見可見諸葛亮確深通地理,慧眼識人,其兵分兩路分取中原之策略亦頗為精妙,可為佳作.果然妙才!郭嘉道:我等中原財雄勢大,豈是江南之地可比.何況其焉能從吾等手中強奪益州耶?只要吾等力保益州不失,此隆中對不過空談耳!我心中亦想道:諸葛亮你想得倒美。你想襲取益荊兩州,首先就得看我同不同意。就算你有本事能從我手中強行奪得益州,你不得百姓之心,佔了益州也是枉然。何況益州之地雖為守之易,但攻之也難。你想從益州北上攻取關中及隴西諸地並受制於糧草不能成功。六出祁山失敗便是證明。我何懼之有?再說你想從荊襄提一軍襲宛洛取許都。我就能讓你如願嗎?我手握中原之眾,兵多將廣,豈能懼你一小小村夫,你可不是像小說中寫的那麼神。何況若劉備佔據荊州,孫權必會擔心其順水而下襲取江東。萬一我有所不敵,中原危險,劉備、諸葛亮等要得勝時,孫權一定會出於自身安全考慮,出兵偷襲荊州。如荊州一失,則北伐之兵受兩面夾擊,必死無疑。所以說,我認為不論是原版的還是我來到三國後改動的隆中對都只是一個理想化結果,但實際中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可見諸葛亮並不是什麼傑出的戰略家。想到此,我對諸公道:由此隆中對可知,諸葛亮此人大局觀實不如奉孝,只是所謂戰術出色,戰略糊塗的傑出人才而已.為何如此之說呢,孤認為有三點不可行之處:其一:隆中對欲先奪荊州為根基,這荊州劉表基業,根基深厚,非輕易可動.而且是百戰之地,極易受敵四面攻擊,自保尚且不瑕,焉能全力北上進擊耶?其二:隆中對欲奪我軍益州之地,孤自信決不可能.有智謀不在其下的陸遜及沮授二人分鎮漢中及西川,再輔充魏延,李嚴,張任,嚴顏等名將,必能將諸葛亮擊退.益州若在我手,其焉能分出斜欲及宛洛耶?即便其能得益州,然則由於益州多山,雖極利於守卻同樣極不利於攻.故益州保守有餘,進取不足,若糧草供給困難,焉能支撐大軍強行北上耶?其三:即便諸葛亮等順利奪取荊州及益州,具有了北上出兵的先決條件,也必不能成功.一則中原財雄勢大,以中原十州之人力物力何懼之有.二則其即使一時得勢,江東孫權必會不喜,恐劉備及諸葛亮掃平中原後趁勢東下,必會和我等結盟前後夾擊,定能一舉將諸葛亮等擊敗.故我認為此隆中對過於理想化,只可想像卻不可能成為現實.可見諸葛亮此人非是最佳謀劃人才耳.諸公以為如何.諸人聞聽,紛紛稱是.皆道:諸葛亮雖然多才,卻並非無人可敵.吾軍中主公和奉孝二人便可擋之.)
次日,諸葛亮隨劉備來新野縣。徐庶見了,心甚喜,謂孔明曰:「汝三難皇叔,終肯出山也。」孔明密謂其道:「不若此,怎顯吾能也。」徐庶大笑。徐庶便請將軍師位讓於孔明,孔明不受。漢代以右為尊,劉備遂拜孔明為右軍師執掌三軍,徐庶為左軍師相輔。至此兩位賢士歸於劉備,劉備羽翼漸成,漸有王霸之相。
不久吾奪得幽州、鄴郡時,正欲於曹操相持於冀州。聞徐庶、諸葛亮歸於劉備。大驚,心想該來的還是要來啊,幸好龐統尚未歸附,否則難敵也。遂命四州、尤其是益州陸遜嚴防諸葛亮入寇,待我平定北方,再來決一雌雄。陸遜等皆聞吾天下英雄之論,知諸葛亮乃天下『十大謀士』之翹楚,小心防備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