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太子被梁帝私刑處死的消息傳回夏國雍都。
不過梁國派來的使臣宣稱是太子縱情酒色身虛力乏,偶感風寒不治而亡。梁國會以國喪之禮將太子遺體送回夏國。除了這個不幸的消息,梁國使臣還帶來了一個好消息。梁帝已經用計成功刺死克察沁,讓突厥內部起了激烈的衝突,新任突厥可汗格木圖正與攝政阿爾薩為了皇位打得不可開交,根本無力顧及前線戰事。梁帝親筆手書言辭懇切,表示願意摒棄前嫌,與夏國正式結盟,梁國舉全國兵力與夏國共抗突厥。
夏國群臣激憤,尤其太子黨一派更是痛斥梁國的卑劣行徑,主張不予合作。
皇帝卻似早已料到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他私下裡對太子黨一干重臣透露了一個驚人的消息,那是太子死亡的真相。太子被軟禁期間身中奇毒喪失神智,淫亂梁國後宮,強暴了梁國皇后楊氏,楊氏殉節自盡,太子也因縱慾過度損耗嚴重虛脫而死。此等醜事被梁帝壓了下來,以之為要挾與夏國結盟抵抗突厥。如果夏國皇帝不允,梁帝將把太子的罪行公諸於眾,讓夏國皇室顏面掃地。夏國暫時找不到證據證明是梁帝下毒謀害太子,所以只能先服軟。但是夏國皇帝認為太子之死和梁國這樣的威脅其實也是一個契機,等與梁國一起消滅突厥後,夏國發兵梁國就會有更充分的理由。梁帝此舉雖然能救近火,卻從長遠講對梁國很不利。
皇帝爭得這些重臣,冷靜沉著地下詔回應,表示不計較太子身死梁國的意外,願意與梁國結盟對突厥發起反擊。但是開出前提條件。以夏國兵力全部集結要一定時間為由,希望梁國軍隊打頭陣。相應的夏國皇帝會命令原本陪同太子留質的夏國官員積極配合梁國地軍隊奔赴前線,共抗突厥。
其實這是明擺著先消耗梁國軍隊與突厥硬拚。等夏國大軍部署好,一鼓作氣北上。估計不僅能將突厥打回老家,說不定梁國也順帶被夏國掃平。
梁帝不可能看不出這樣的陰謀,但是他欣然應允,並且採納夏國皇帝的建議任命李溪為軍師,隨梁國三十萬大軍發往前線。
如果是真地李系舟。打死他也不去前線,肯定半路開溜,帶著林瀟卷包跑路。可惜他現在還躺在棺材裡,人事不省,身不由己被李錚拉去前線。
梁國的將士本來看不起這位年輕地夏國官員,明明一個禮部侍郎,小小的文官有什麼本事能當軍師?但是臨行點將之時,大家都看見李錚扮演的李溪豪情萬丈地站在點將台上,威風凜凜雙目如電。他以內力放言:「突厥不退,有家不歸。一路看今日我攜棺槨與諸位共赴前線,拼得身死。亦要將突厥趕回北方。將士中有懂門道的,已然看出夏國這位李大人武功非比尋常。能讓台下幾十萬大軍都清楚地聽見他說的話。單這份內力絕對是一流高手。
李錚又從木匣中拎出克察沁地人頭,朗聲道:「前一任突厥可汗克察沁的人頭已經被我夏國勇士取得。突厥將帥誰若敢上陣,這就是他們的下場。」他揚手一擲,將克察沁的人頭不偏不倚掛上遠處旗桿,「我們將用他們的人頭和鮮血祭旗。」
李錚這一番表現,充分激發了將士們的熱情和勇氣,大軍尚未出發,士氣已經高漲。
梁帝也在點將台上,他坐在黃羅傘蓋下,癡癡地望著李錚瀟灑的背影,喃喃道:「李溪,這才是你的真本色吧?指點江山,馳騁沙場。朕相信,有你在,我梁國三十萬將士也可以抵擋突厥百萬大軍。希望朕能等到你凱旋歸來。」
李錚是有真材實料的,除了懂得治理國家,在兵法謀略上造詣也很高。當初夏蜀之戰,若非蜀國先失民心,流言四起朝政不穩,李錚只能坐陣皇宮分不出精力統軍,夏國軍隊不可能長驅直入勝得如此輕鬆。現在李錚把當初積攢下來地鬱結之氣都發洩在突厥人身上,也根本不用在乎梁國軍隊的犧牲,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竟然生生把突厥大軍逼出梁國,驅逐到邊境。李錚在軍中地威信也日益攀升。
其實突厥人在前線的兵力早已不是克察沁統帥南征地百萬之師,大量兵馬被格木圖調回後方應付阿爾薩地挑釁。如今梁國軍隊奇謀迭出,勇往直前,格木圖心中早就怯了。還好他當時留了後路,並沒有完全按照與梁帝的協議立刻斬殺關押在前線大營地夏國官員,他幻想著至少將來還能借這些人質抵擋夏國軍隊。
此時梁夏兩國軍隊已經勝利會師,打算乘勝追擊,直搗突厥東上都,徹底消滅突厥的威脅。而夏國將帥擔心留在突厥大營內的夏國官員安全,反而畏首畏尾,舉棋不定。其中還有左丞相高敏的嫡系,這些人在來前線時都受到左丞相囑托,無論用什麼辦法也一定要將其唯一的兒子高赫救出來。太子已經死了,左丞相失了一個堅強的政治後盾,如果想保住在朝中的威信權力,惟有將高赫救回來,憑借高赫在梁國和突厥之戰中的功勳,其權勢。如果高赫死了只能得個虛名,毫無用處。
李錚在蜀國經營權勢那麼多年,怎會看不透左丞相的用意?他明面上雖然答應盡力營救高赫等人,但是等這些人離去之後,他的嘴角禁不住浮現一絲冷笑。
林瀟就在他身側,她看到李錚的冷笑已經猜到他的心思,禁不住問道:「李錚,你是不是連高赫他們也不想放過?」
李錚沒打算在這件事上隱瞞林瀟,所以點點頭,鎮定道:「無論太子是不是我殺的,將來恐怕都會有人以此做文章。夏國皇帝將系舟派到梁國,不只是想用系舟之才開疆拓土。還為長久控制系舟設好了圈套。而系舟為了大局,為了天下一統的宏願,就算明知是圈套也別無選擇往裡跳。夏國皇帝正是看準了這一點。一旦有了這把柄攥在他手中,系舟將永遠得不到自由。」
林瀟雖然聰慧。但是比起李錚在權術方面的經驗還差了很多。她不解道:「你這話是什麼意思?難道夏國皇帝早存了心思要害系舟不成?」
「雖然我沒有與夏國皇帝見過面,但是我敢說這世上他絕對是最稱職的帝王,為達目地不擇手段,充分利用身邊所有人,他的親人他的臣子誰都不放過;他冷酷地算計一切。讓人身不由己按照他地計劃付出,到頭來仍然逃不出他的掌心。」李錚歎息道,「夏國皇帝不可能想不到把太子送到梁國地危險性,但他為了擊退突厥,甚至伺機侵佔梁國已經做好了犧牲太子的準備。他明知道系舟更忠於英王,故意製造了這樣的機會,讓系舟和太子一起來梁國。太子聰明睿智言行無失,英王想奪嫡,除非太子出意外。如果我是系舟。一定不願放棄此天賜良機,一定會為了英王把太子逼上絕境。所以太子死在誰的手中不重要,重要的是太子必須死。太子死了。夏國才能獲得明證言順討伐梁國地借口。梁國人當然也防備著這一點,梁帝敢對太子下毒卻不敢要太子性命。就是想留條後路。夏國皇帝卻不急。因為他知道系舟會以大局為重最終選擇殺死太子這條路。」
「你既然看得透徹,為何還是殺了太子?系舟背下這個黑鍋。將來皇帝翻臉不認人,計較太子之死怎麼辦?」
李錚目光一凜,淡淡道:「你以為我不殺太子,太子就不會死麼?當時系舟一時衝動,沒想清楚就把太子中毒的情況傳回夏國,既然太子已經成了廢人,夏國皇帝當然要搾乾他最後一點價值。」
林瀟一陣膽寒:「你是說夏國皇帝會派人殺了太子。」
「沒錯。不僅如此,夏國皇帝將來還會用太子的中毒與死亡威脅系舟。誰都知道太子死了,英王獲利最大,只要皇帝認為是系舟謀害太子,隨便授意哪個大臣參他一本,系舟都是百口難辯。誰會相信真相是皇帝為了開疆拓土借他人之手謀殺自己的兒子呢?系舟如果不想背這個黑鍋,就要乖乖為皇帝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系舟應該不喜歡被束縛,看你的心性就知道,天下一統後你們想歸隱山林過逍遙日子對不對?」
林瀟點點頭。
「所以謀刺太子的黑鍋,我來背。我曾是蜀國攝政王,亡國後被夏國通緝逃竄到梁國,趁機殺害夏國太子洩憤有何不可?我精通攝魂術,與系舟面貌相像,冒充系舟輕而易舉。我下毒害系舟,用解藥威脅你們合作,除了你可以作證,我還會安排其他人在適當的時候識破我的陰謀。而高赫等人在營救途中不幸身死,也許是個不錯的機會。這些人死光了,一來不會與系舟爭功,二來高赫地父親左丞相高敏是太子黨的舊部,將來說不定會成為系舟的政敵,高敏地實力損一分,對系舟的威脅就少一分。其實以系舟地才智他也必會看透這些,被逼無奈地時候也會作出與我一樣的選擇。」李錚頓了一下,又和藹地笑道,「林瀟,你當初懷疑地沒錯,我確實有現成的刻骨銘心解藥,讓系舟恢復神智的解藥我也會一起留給你。不過要等我將這些壞事都做完了以後,我和你一樣,都不願意系舟沾染太多殺戮和血腥。」
在李錚眼中,林瀟蘭心蕙質,武功超群,善良重義,對李溪一往情深,所以他才能在關鍵時刻毫無保留將後續安排交待給林瀟。做完這一切,李錚便悄悄離開了。
隨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都按照李錚的謀劃一步步進行。
高赫等人在營救途中意外身死,夏國將士發現了有人假冒李溪行兇,李錚的「惡行」被識破,再追查太子死亡也是李錚所為。所有的證據表明,壞事都是李錚作的,李錚陰謀敗露再次逃之夭夭,而榮耀功勳都留給了李溪。
夏國天祐十七年春,阿爾薩和格木圖相繼戰死,突厥大軍內鬥損耗嚴重,被夏梁聯軍趁勢攻入東上都。之後若干年,夏國大軍縱橫草原,一一掃平突厥負隅頑抗之部,最後只有少數寧死不降的人逃往蠻荒之地,不敢再回故土。
攻入東上都之時,李溪因功勳卓著受封楚江侯,夏國皇帝甚至暗示,將自勝王黨作亂後虛懸已久的右丞相之位留給李溪。不僅擊退突厥之功,當初輔助英王成功聯姻越國,在滅昭之戰、伐楚之謀中李溪也立功無數,這些功勞一一被表彰,一時之間,李溪的威望和權勢如日中天。不及弱冠之年,李溪便封侯拜相,尚未凱旋而歸,他的才智武功就已經被夏國人爭相傳頌,可謂風光無限。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