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古玩商 第三卷「北漂」的日子(下) 第38章:寒冷的冬天
    韓笑雨見伍子這霜打的蔫樣,過來勸說幾句,畢竟人家這次打眼也有她的功勞。伍子把頭扭向一邊假裝沒聽見。韓笑雨自討沒趣,怪怪跟著老楊忙別的去了。

    下班後伍子走出辦公大樓,他沒有打車,步行朝宿舍方向走去。街道兩邊的路燈已經點亮,汽車的大燈也亮起來,排成一條蜿蜒的慢慢移動的燈火長龍,各色霓虹閃閃爍爍把北京的夜晚點綴的五彩斑斕。

    這種大都市的氣氛令伍子有點不適應,桃城也有路燈、也有霓虹,可是遠沒有這種氣勢和張力。一陣冷風吹過,伍子渾身一哆嗦,用力裹了裹身上的風衣。現在已經是冬天,想像中的白雪雖然一直未曾降臨,不過寒冷的氣息已經令他感到了冬天的威力。

    一種淒涼的陌生感傳遍心頭,自從來到這座城市,陌生的感覺還從來沒有這麼強烈。在老街,伍子也打過眼,比如那把他認為的「吳王夫差劍」,當時他也難受,不過僅僅是難受而已,絕沒有淒涼和無助的感覺。或許有楚珊在旁邊安慰自己的緣故吧,伍子暗想。如今他在北京再次打眼,損失比起那把天花亂墜的「吳王夫差劍」要小得多,不過淒涼感和無助感卻勝過老街時的幾倍。韓笑雨也安慰過他,不過他絲毫未在意,好像只是一陣風,一閃而逝。

    人遭受挫折以後才會想到家,才會想到親人。伍子在老街打眼,那是在老家,而且還有楚珊陪伴,落魄的感覺不太強烈。如今他在北京,即使是同樣的挫敗,心裡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

    伍子情緒低落到了極點,僅僅是因為這次打眼的緣故嗎?他問自己。顯然不是,至少韓笑雨與崔亞斌的「親密舉動」在他心裡留下了陰影。有一點他不得不承認,他的心田已經播下了韓笑雨的種子,所以他才會對她如此在意。伍子被自己的想法嚇了一跳,那楚珊呢,她怎麼辦,人家可是在一直等著自己。伍子現在所能做的,就是盡力不讓心田里多餘的種子生根發芽,否則心魔一起,留給自己的只能是越來越多的煩惱。

    伍子足足用了一個半小時才回到宿舍,寒冷的天氣使他清醒了不少,不就是一次打眼嗎,有什麼了不起。正如李凱生說的那樣,現在損失幾千,就是為了以後少損失幾萬。幾千塊的學費,也不貴。

    回到宿舍,匆匆洗漱已畢,伍子拖著疲憊的身子躺在床上,一個是心裡累,打眼了嘛;再就是身體累,畢竟走了一個多小時的路。

    張長樂今天值夜班,不在。王帥和崔亞斌都在,兩人都沒有睡,兩個人正談的興致盎然。伍子無意中聽著,原來這二位晚上睡不著覺,正盤點公司上上下下的女員工,崔亞斌正好提到韓笑雨,他對她的評價是:靚麗、活潑、學歷高、眼光也高,就是身材稍微嬌小一些,這個不足要是能彌補,肯定是全國一線的名模。

    伍子聽到崔亞斌的議論,想起今天早晨他在公司看見崔亞斌跟韓笑雨在一起的情形,有意無意問了一句:「你和韓笑雨是不是在談戀愛?」

    崔亞斌不置可否,裝作十分尷尬的說道:「韓笑雨這美女可不好染指,眼光太高,沒房子沒車,跟她談戀愛那是休想。哥們我這樣的,要學歷沒學歷,車子房子更是別想,談也是白搭啊。」

    伍子不再言語,韓笑雨是這樣的人嗎?他認識她這麼多天,可沒看出來。至少她沒有提和自己平分拍賣金的事情。其實女孩子現實一點也無可非議,如今生活壓力這麼大,找一個經濟上雄厚一點的當然不是壞事。

    這時候王帥已經把話題扯到了公司第一美女董春身上,董春和韓笑雨比起來,兩人在相貌上難分伯仲,都屬於比較養眼的類型。不過論起身材,韓笑雨明顯要遜董春一籌,董春屬於那種身材高挑,該鼓的地方鼓、該瘦的地方瘦的類型,挺胸、翹臀、長腿,用王帥的話說叫魔鬼般的身材。

    伍子見過董春幾次,的確名不虛傳,不過他沒跟她打過交道,董春給他的感覺是高高在上、可遠觀而不可近交往的類型。伍子很識趣,憑自己這種老土,還是少招惹人家的好。他要跟董春站在一起,不用別人看,自己就有一種鮮花與牛糞的感覺。如果董春是一朵鮮花,伍子感覺自己還不如牛糞,牛糞至少還有營養可以滋養鮮花,而他什麼也沒有。

    王帥和崔亞斌還在高談闊論,伍子渾身乏累,退出了談話行列,頭一歪睡過去。

    今天是艾利絲藝術品拍賣公司書畫專場的拍賣會,伍子自然不會放過這次大開眼界的機會,能出現在書畫專場的,無疑都是精品。如今的古玩界,好東西都被人們收藏的家裡,市面上能見到的越來越少,開眼界的機會也越來越難求。對於一個古玩愛好者來講,能親身經歷一次頂級古玩的拍賣會,比觀看一部好萊塢大片還要過癮。這就是心魔使然,有的人看球著了迷,便成為所謂的超級球迷,自己喜歡的球隊一旦失敗,他敢去跳樓。這也是心魔作怪。凡事都有個度,一旦某種嗜好超過一定限度,心魔就會支配你的身體,幹一些旁人看來匪夷所思的事情。

    書畫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傳承已久,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如今市面上常見的書畫作品。一般是唐宋以後的,也就是在錦帛和紙張大量用於書法和繪畫以後。書畫最早是刻在龜甲、陶器、青銅器等器物上的,跟現在所指的書畫作品不太一樣。唐宋以後錦帛和紙張大量生產,書畫有了最合適的載體,具備了大量流傳的條件。歷朝歷代書畫名家層出不窮,作品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如今能收藏一幅名家真跡,幾乎成了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到了宋代,在繪畫作品上題字逐漸流行,於是有了書畫不分家一說,書畫一詞或許來源於此。宋以前大多是在錦帛上作畫,宋以後宣紙盛行,絹本和紙本開始並駕齊驅,元明清三代,宣紙應用更加廣泛,紙本書畫的流傳大有蓋過絹本之勢。我們通常理解的書畫作品,就是在宣紙上繪畫以後,然後裝裱,其實這只是書畫文化的載體形式之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