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之責 資料(TXT全文字手打) 《一寸》中篡改的歷史(三)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篡改的歷史[轉帖來自鐵血論壇]

    Hcxy2000關於轉貼前的話:

    很遺憾,因為小說的原因,在書評裡已經有了關於國共兩黨在抗戰時期貢獻的爭論。作者的觀點很明確,在抗戰的人群裡,只有中國人,只有華夏兒女,沒有政黨之分!

    要抗戰,必然需要自身的壯大,以*主席為首的共產黨人抓住了機遇,也就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共產黨人!

    請時刻記住,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共產黨人!

    這篇文章是作者在鐵血論壇上看到的。裡面絕大部分觀點我是贊同的。這些觀點,可以全面回答目前為國民黨鳴冤的問題。

    基於以上理由,請準備再發關於這個爭論內容的讀者注意,如果你的觀點已經在這個帖子裡被反駁了,那麼我將毫不猶豫地刪除你的書評。

    再次說一遍,我是贊同的是這篇文章裡面的絕大部分觀點,而不是全部觀點。

    本文來自鐵血論壇,感謝轉貼者安倚天

    第十九集《中期抗戰》

    1938年11月25日,軍委會蔣委員長在南嶽招開軍事會議,他從戰略與政略的觀點,把對日戰爭劃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始自盧溝橋、松滬、徐州、武漢會戰到岳陽淪陷為止。而把將要面對的戰事劃為第二階段。

    蔣中正充滿信心的說:「第二期抗戰,就是我們轉守為攻,轉敗為勝的時期」。他在會中指出:日軍攻下武漢未能即刻發動對長沙與南昌攻勢的原因的時候說:「這不是他們的戰略上沒有算到這一著,事實上是力量已用盡由於這一事實可以證明敵人決不能消滅我們,而反證我們可以擊潰敵人的侵略。」

    《論持久戰》*1938年5月26日

    中日戰爭既然是持久戰,最後勝利又將是屬於中國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設想,這種持久戰,將具體地表現於三個階段之中。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不能預斷,但依目前條件來看,戰爭趨勢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觀現實的行程將是異常豐富和曲折變化的,誰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戰爭的「流年」來;然而給戰爭趨勢描畫一個輪廓,卻為戰略指導所必需。

    第一階段,現在還未完結這一階段我所採取的戰爭形式,主要的是運動戰,而以游擊戰和陣地戰輔助之。陣地戰雖在此階段之第一期,由於國民黨軍事當局的主觀錯誤把它放在主要地位,但從全階段看,仍然是輔助的

    第二階段,可以名之曰戰略的相持階段。第一階段之末尾,由於敵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堅強抵抗,敵人將不得不決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戰略進攻終點,到達此終點以後,即停止其戰略進攻,轉入保守佔領地的階段。此階段內,敵之企圖是保守佔領地,以組織偽政府的欺騙辦法據之為己有,而從中國人民身上盡量搜括東西,但是在他的面前又遇著頑強的游擊戰爭。游擊戰爭在第一階段中乘著敵後空虛將有一個普遍的發展,建立許多根據地,基本上威脅到敵人佔領地的保守,因此第二階段仍將有廣大的戰爭。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做得好,可能使敵只能保守佔領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區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們的,這就是敵人的大失敗,中國的大勝利。那時,整個敵人佔領地將分為三種地區:

    第一種是敵人的根據地,

    第二種是游擊戰爭的根據地,

    第三種是雙方爭奪的游擊區。

    這個階段的時間的長短,依敵我力量增減變化的程度如何及國際形勢變動如何而定,大體上我們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這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經濟困難和漢奸搗亂將是兩個很大的問題這個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然而它是轉變的樞紐。中國將變為獨立國,還是淪為殖民地,不決定於第一階段大城市之是否喪失,而決定於第二階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和堅持持久戰,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中國抗戰的三幕戲,這是第二幕。由於全體演員的努力,最精彩的結幕便能很好地演出來。

    第三階段,是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收復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國自己在前階段中準備著的和在本階段中繼續地生長著的力量這個階段,戰爭已不是戰略防禦,而將變為戰略反攻了,在現象上,並將表現為戰略進攻;已不是戰略內線,而將逐漸地變為戰略外線。直至打到鴨綠江邊,才算結束了這個戰爭。第三階段是持久戰的最後階段,所謂堅持戰爭到底,就是要走完這個階段的全程。這個階段我所採取的主要的戰爭形式仍將是運動戰,但是陣地戰將提到重要地位。

    這樣看來,戰爭的長期性和隨之而來的殘酷性,是明顯的。敵人不能整個地吞併中國,但是能夠相當長期地佔領中國的許多地方。中國也不能迅速地驅逐日本,但是大部分的土地將依然是中國的。最後是敵敗我勝,但是必須經過一段艱難的路程。

    *先生在1936年7月16日與美國記者斯諾先生的談話中指出:

    我們的戰略方針,應該是使用我們的主力在很長的變動不定的戰線上作戰。中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後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這就是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禦工事的陣地戰。

    這並不是說要放棄一切重要的軍事地點,對於這些地點,只要有利,就應配置陣地戰。但是轉換全局的戰略方針,必然要是運動戰。陣地戰雖也必需,但是屬於輔助性質的第二種的方針。在地理上,戰場這樣廣大,我們作最有效的運動戰,是可能的。

    如果我們集中兵力在一個狹小的陣地上作消耗戰的抵抗,將使我軍失掉地理上和經濟組織上的有利條件,犯阿比西尼亞的錯誤。戰爭的前期,我們要避免一切大的決戰,要先用運動戰逐漸地破壞敵人軍隊的精神和戰鬥力。

    在戰爭的過程中,中國能俘虜許多的日本兵,奪取許多的武器彈藥來武裝自己;同時,爭取外國的援助,使中國軍隊的裝備逐漸加強起來。因此,中國能夠在戰爭的後期從事陣地戰,對於日本的佔領地進行陣地的攻擊。

    日本在中國抗戰的長期消耗下,它的經濟行將崩潰;在無數戰爭的消磨中,它的士氣行將頹靡。中國方面,則抗戰的潛伏力一天一天地奔騰高漲,大批的革命民眾不斷地傾注到前線去,為自由而戰爭。所有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來,就使我們能夠對日本佔領地的堡壘和根據地,作最後的致命的攻擊,驅逐日本侵略軍出中國。

    *先生在這裡將抗日戰爭分為三個階段:防禦、相持、反攻。

    並指出:

    第一階段應以大踏步的運動戰為主,以游擊戰和陣地戰輔助。

    這個戰略無疑是正確的。在1946——1947年以得到了驗證。可惜,國軍以他的素質,無力實行這樣的戰略。

    第二階段的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先生說「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這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經濟困難和漢奸搗亂將是兩個很大的問題。」

    第三階段才是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這個階段所採取的主要的戰爭形式仍將是運動戰,但是陣地戰將提到重要地位。

    從戰爭階段性的劃分;每個階段的戰略原則、戰術指導;以及即將遇到的嚴重困難、問題都作出了高瞻遠矚的論斷。我們現在重讀一遍《論持久戰》,就會發現,歷史的發展在許多方面與*的在抗戰初期的論斷有驚人的相似。這就是偉人光輝的地方,相形之下,蔣先生的光輝則要暗淡得多。

    在這裡,我們還應看到一點。*所強調的戰勝日本侵略的主要因素在於:「中國自己在前階段中準備著的和在本階段中繼續地生長著的力量」。他看到了勝利的因素在於中國自己,是能依靠中國自己的力量戰勝日本侵略者。這與國民黨幾乎依賴外國力量,不相信中國能獨立取勝,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兩國交戰,所牽涉的層面至深且廣。戰鬥的行為、現象,甚至階段性結果,都只能說是冰山的一角。那麼在水面下,那看不見的冰山,又隱藏了什麼呢?現在,我們不妨從幾個不同的層面,來看看國家在渡過初期抗戰後的處境。」

    1。經濟的困境。國府失去了沿海城市區和海關,收入減少了大半。但支出卻大幅度增加了,首先是軍費,要維持1400萬人,其次是教育。

    2。再來看外交。「我們再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看。中日戰爭在國際間絕非是一個單獨事件我們都不斷的努力著爭取國際友人的同情與奧援。但這些努力所得來的只是令人寒心而已。」

    「英國,更不用說了。民國29年,竟聽命日本,在我國海運港口盡失的狀況之下,封鎖了我對外交通的唯一管道——滇緬公路,達三月之久。回想抗戰初期,我們為了爭取一點點時間,每每要付出數以萬條人命的代價。而現在,他們隨隨便便就把你卡死了,這種罔顧人命落井下石的絕事,只有高喊[人權]、[崇尚和平]的[先進]國家才做得出來。」

    「由此可見,在那段時間內,政府在外交上的處境實非孤立所能形容,因為我們還受盡了國際上的無情打擊、戕害與扼殺。今天我們在此重提往事,無意去勾起什麼新仇舊恨。只是希望後人能夠記取這段歷史的教訓,體認國家積弱的悲哀。並看清現實國際社會互動的本質。我們該牢記的是︰本來,在西方的字典中就沒有儒家所崇尚的[義]字的同義語。」

    這段話可以說是鮮血凝成的經驗。

    3。政治

    「在如此惡劣的狀況之下,我們自己所能做的,也只有勤修內政一途了。」

    4。軍事

    第一戰區,河南部分。司令官衛立煌

    第二戰區,山西、陝西部分。司令官閻錫山

    第三戰區,蘇南、皖南、浙、閩。司令官顧祝同

    第四戰區,兩廣。司令官張發奎

    第五戰區,皖西、豫北、鄂南。司令官李宗仁

    第八戰區,甘、寧、青、綏。司令官朱紹良

    第九戰區,鄂南、湘、贛西。司令官薛岳

    第十戰區,陝西部分。司令官蔣鼎文

    蘇魯戰區,蘇北、山東部分。司令官於學忠

    冀察戰區,河北部分及察哈爾邊區。司令官鹿鍾麟

    這裡面隱瞞了第六戰區,第七戰區。

    「在歷史中,本來就沒有獨立的事件,因為它是交錯接踵而來的。走入歷史的森林,對一個現象而言,假如我們不能全盤的、綜合的加以觀察與衡量,就可能是真像殘缺模糊,見樹不見林了。如果你要刻意斷章取義,那麼整個歷史便會因而被扭曲。」

    第二十集《風雲詭譎》

    片中語︰因為,任何指數一旦跌落谷底,只要不崩潰則必然會有起色。置諸死地而未死,則顯然還有生機。這便是當時中國的處境。

    這確實是當時中國的處境,若是小國,早就亡了。正是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日本吞不下,中國才有生機。

    本片主要談了兩件大事︰長沙大火及汪精衛叛國

    長沙大火。使兩千多市民在睡夢中被火焰吞滅。

    長沙大火是國民黨焦土政策的犧牲品。

    焦土政策的初宗是好的,但決不可濫用。防止物資資敵應是拆毀軍需物資及可資敵的戰略物資,需要放火燒居民的房屋、醫院麼?

    防止物資資敵,有兩種戰略︰焦土抗戰和堅壁清野

    國民黨在國統區實行焦土抗戰,不能不說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當時確有許多人支持。花園口決堤後,數百萬民眾哀嚎遍野,仍不能自省,乃至長沙大火。令人歎息。

    反觀共產黨在敵後控制區實行的是存糧於民、堅壁清野。發動民眾將棉花運進山,糧食埋於地。拆毀鐵路的軌道及枕木都抬走埋藏。這樣,使戰爭資源,日寇取不到,而又能安定民心,為我所用。

    若當時,國民政府能疏散民眾到廣大鄉村,並發動民眾將銅鐵等器物等可能資敵財物埋藏起來,改用陶瓦之器;將糧食分散於民眾保管,並教以埋藏的技術。民眾為保護自己的財產必當盡心竭力,又何至於要焚城之舉?

    焦土抗戰實乃雙刃劍,能給敵產生一時的困難。但對己方而言,造成大量的難民,破壞了生產力的恢復,其傷害卻是長遠的。

    國民黨之所以要實行焦土抗戰,追其根本原因,實是不能充分相信民眾,不能發動民眾之故。國民黨雖高喊︰全民抗戰,卻又害怕民眾。實際卻是葉公好龍。

    長沙大火的最高責任者,在大陸另有版本。

    《長沙大火的真相》/

    蔣介石從武漢撤退後到達衡陽,於11月7日到達長沙。此時的長沙,已成為日寇沿粵漢路南下進攻的目標。蔣介石親自佈置長沙撤退一事,對湖南省主席張治中等人說︰「敵人來了,你們長沙怎麼辦?」

    不等張治中回答,蔣介石又明確指示︰「還有什麼可思索的,都用火燒掉,我們不能住,也不能叫敵人來住。……不論糧食器材,凡不能帶走的東西都用火燒掉。這是大家不可忘了的事。」蔣介石離開長沙後,11月12日委員長侍從室主任林蔚打電話給張治中,傳達蔣介石關於在長沙實行「焦土政策」的決定。

    不久,張治中又接到蔣介石發出限1小時到達的密電,電文是︰「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燬!望事前妥密準備,勿誤!」

    根據蔣介石的指示,張治中佈置長沙警備司令豐悌、省保安處長徐權負責執行。張主席說得很明確︰「須在我軍自汩羅撤退後再下令開始行動。」而且還詳細佈置說,開始行動時,必須先發空襲警報,使居民躲避,等到再放緊急警報時,再開始行動。

    因此,蔣介石在長沙實行「焦土政策」雖說方式不當,但明確指出是「長沙如失陷」時行動;張治中是說在往北70餘公里外的汩羅江防線被攻破、空襲警報、緊急警報時再行動。然而國民黨軍隊的紀律、法制觀念一向十分淡薄,具體執行者根本沒有認真理解蔣、張指示的具體時間要求。

    酆悌之死,也另有一說。

    上海大屠殺時,周恩來被酆悌部下所捕。然而酆悌及部下幾位團長都是黃埔畢業生,周恩來任過他們的老師。酆悌前去看望之時,發覺部下幾位團長面有驚慌,但他仍然裝作不知。同意由他們解押,以至放走周恩來。此事後來被戴笠密報蔣介石,因而蔣介石不再信任酆悌,由侍從室調任長沙警備司令。

    而周恩來在長沙大火後,受國府所命,調查長沙大火真像。周恩來在報告中極力為酆悌開脫,並將原稿交張治中三酌。結果,周恩來開脫之為,適得其反,反促使蔣介石決心殺掉酆悌。而徐昆;文重孚則是冤枉為酆悌陪斬。

    第二十一集《烽煙再起》

    第二十二集《長沙會戰》

    第二十三集《在北風中出擊》

    民國28年底,全面總攻擊的發起。一方面是長沙之役擊退敵軍所帶來的信心,一方面也是成長於惡劣環境中的國軍將領充分瞭解敵我當今狀態的結果。

    崑崙關戰役

    但這一戰的意義卻是非同小可的,因為它是淞滬以來,我軍第一次在攻堅作戰中得到了勝利。

    第二十四集《突出封鎖線》

    第二十五集《火拚大江中游》

    棗宜會戰。國軍37個師,日軍3個師團、2個支隊,約10萬人。軍事委員會指示:避開日軍進攻鋒芒,以小股部隊狙擊遲滯,並分向山地退避,而後截其後路以消滅敵人。

    國軍以四個集團軍的兵力,包圍棗陽之敵。5月30日,日軍終於在重重包圍中,向南殺出了一條血路,但是在黃龍場和方家集,卻遇上張自忠的部隊。5月8日在新街接敵,9日北進峪山,11日圓部傾力圍攻,連戰五晝夜,直到16日,張將軍身中數彈,為國捐軀。74師也都在南瓜店附近的十里長山,為國家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日第3師團還是13師團?)6月14日,宜昌陷落。

    在大陸,對張自忠將軍的忠勇一直都有很高的評價。

    在《血鑄中華》中關於這一役的記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