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承滿門抄斬。上百口人穿著囚衣,被抓到集市上。
紅紅的頭顱一個個從脖子上掉下來,染得地面紅洇洇一片,怎麼洗也洗不掉。
城外,芳草淒淒。
劉協跪在董妃的墳墓前,手上的劍,無力地放下,扔在了地上。
「朕沒用,連自己的妃子都保護不了!朕真的沒用!」
他說完了這話,臉上卻顯出從所未有的平靜。他目光悠深,沉沉地擦乾了臉上的淚。
「陛下。」
身後,傳來熟悉的聲音——曹節的呼喚。
他微微轉身,望著她說:「謝謝你救了朕。」
曹節苦笑一聲,說:「陛下,你還怪臣妾嗎?是臣妾阻止了吉平的刺殺。」
他歎了口氣,臉色平靜:「朕不會再愚蠢地要去殺你父親了。」
曹節目光欣喜:「真的?」
他面無表情:「既然你父親把朕當成一個棋子,還讓朕活著,那朕,也要把父親當成一個活著的棋。等你父親幫朕平定了天下,他也老了,只要那時候,朕比他強大,天下,還是會屬於我們大漢。」
他說完,彷彿天下已經是他的了一樣,仰天長笑。
「你知道嗎?劉備他成功地逃到了袁紹那裡了,劉備會幫朕幹掉曹操的!」
他的笑聲讓她害怕。她伸出手在空中抓了幾下,抓住他的晃動著的手,淒然說道:「陛下,臣妾只知道,臣妾和陛下的孩子,就要出生了。陛下會成為一個幸福的父親。」
音畢,他驟然停止了大笑,呆呆地望著她微鼓起的肚子。
「陛下的孩子,就是我父親的外孫。我們,是一家人。」曹節笑著說,眼睛裡充滿著憧憬。
劉協望著漸漸暗淡的夕陽,啞然失聲說:「是,我們是,一家人。」
秋天,在劉協與曹節相遇的季節,曹節生下了劉協的孩子。
接生婆抱著孩子,曹操和劉協同時伸出了手,觸到了孩子的被褥。
他們都同時想要抱這個孩子。
他們目光交錯,竟然都同時把手伸了回來。
「陛下是父親,陛下先。」
「丞相先抱,丞相是外公。」
曹節見二人推來推去的,笑著伸出手來:「讓我抱吧。」
曹節抱著孩子,輕輕朝孩子呵著暖氣:「寶寶乖,寶寶喜歡外公抱還是父皇抱?」
小皇子在被褥裡眨著圓溜溜的眼睛先望了望曹操,又望了望劉協,然後一轉身,把臉靠在了曹節懷裡。
「曹操明白了,這小皇子,是最喜歡讓他娘親抱!」曹操笑道。
「丞相,看來我們今晚是沒有福氣抱這個孩子了!你看,他在節兒懷裡多快樂!」
他們說笑著,曹節在榻上輕哼著歌,催著小皇子睡覺。
一枚古銅色的月亮掛在稜窗框出來的一方夜空上,他們三個人,從沒有這樣在一起,和諧而輕鬆地說笑過。
--------------
三騎形態各異的馬在遼闊的原野上奔馳著。
「雲長,翼德,你們看,前面來的是什麼?」為首一個長得樣貌偉岸的中年男子,以手指著前面黑壓壓的軍隊,對其它兩個人說道。
「大哥,袁紹的軍隊來了!」一個拿著把青天堰月刀的長冉男子說道。
「袁紹這廝,還真守信用!」另一個長著絡腮鬍子的強壯男子甩著長刀說道。
軍隊黑壓壓地臨近了,為首的是一個長得眉目英挺的男子,大老遠地就騎馬而來,大叫:「來的可是劉備劉玄德?」
三人中那個道貌岸然的男子迎上去,作了一揖:「劉備被曹操追殺至此,還望明公收留!」
為首男子笑著說:「吾得劉皇叔,如魚得水啊!」
三個人於是縱馬和他一同奔向軍隊,在黑壓壓的軍隊是看不分明了。
建安五年,衣帶詔事發,曹操在處置了董承一族之後,親自東征劉備。劉備戰敗,同關羽、張飛北投袁紹。
上面所述就是劉備投奔袁紹的一幕。
劉備來到袁紹軍中,袁紹卻不盡用其才。劉備與曹操打了幾戰,多為負。
一次於敗戰後,劉備逃到一片古宅之中。古宅破瓦殘磚,人跡渺然。劉備想起自己年事已有三旬以上,卻功業未立一毛,心中難受,不禁舞劍洩悶,劍落處,一個瓦罐墜落,瓦罐下一卷畫軸滾落於地。
劉備撿起畫軸,打開一看,泛黃的絲帛上,竟畫了一絕世美女!
「這世上,竟有如此美人?」劉備不覺看得入癡,連關羽張飛來了也不知道。
「大哥,那袁紹說要我們進攻曹操,可是卻不送糧草,也不派援軍,簡直就是有心利用我們為他廝殺!成了,功勞是他的,敗了,損失卻只是我們的!」張飛憤怒地說。
劉備對張飛的話卻聽耳未聞,他喃喃道:「這畫裡的人,真堪為仙人啊!」
「大哥,你如何會著迷於一幅畫起來了?」關羽問道。
待到關羽張飛見了這畫中人,也暫忘記了塵世喧囂,沉浸於這不食煙火般的美麗中。
這畫上的美人有一種見之忘俗的感覺,好像一陣清風,吹得他們三個亂世中疲憊的心頓感放鬆。
劉備把這幅畫藏在了懷中,走出了古宅。
當下心神振奮,帶兵廝殺,竟把敵軍打得落花流水,反敗為勝。
劉備凱旋而歸,袁紹卻不封賞,成天和眾人在飲酒作樂。張飛面有慍色,想罵袁紹,被劉備拉住,退下。
當時,曹操與袁紹兵聚官渡,曹操兵力只是數萬,糧草緊缺,而袁紹卻擁兵七十萬,糧草齊備。但袁紹為人優柔寡斷,久持不動,就這樣紮營不動耗著。
劉備建議:「明公可速戰,攻破曹操糧巢,可定。」
袁紹舉杯對眾人笑道:「曹操螻蟻之眾,不足為患,我等可先喝了這酒再說!」
劉備見狀,夜裡和關羽、張飛商議,袁紹優柔寡斷,日後必敗,不足共謀,荊州劉表仁德厚義,打算去投奔劉表。
一輪皓月灑下淡淡清輝,重重營帳內,奔出三隻健馬。
劉備、關羽、張飛縱馬出袁紹大營,向荊州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