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塵起時 第三卷平地風雲(TXT全文字手打) 第十二章 突如其來的和平
    細數沈燏在臨海的戰役,幾乎是弘光帝每天都要做的事。

    只要從繁冗的國事中一閒下來,他就會靠在龍椅上,眼睛直直地看著前方。那裡有一幅昭國的地圖,地處東北的臨海在地圖上並不顯眼,但自從沈燏被他封到臨海做東靜王之後,弘光帝的視線總會在第一時間落在這個小小的犄角上。

    侍從們彷彿雕像般沉默地立在旁邊,正值晌午,什麼蟲鳴鳥叫聲都沒有,偌大的御書房裡靜得彷彿可以聽到心跳。

    終於感覺到眼睛的疲倦了,弘光帝抬手撫著眉骨,閉上雙目。

    過臨海往北,陸地如同被巨大的馬蹄踩過一腳般陷落海中,呈弧形的新月半島從燕的東北方向垂下來,與臨海只隔著一道天龍海峽,半島周圍散落著大大小小的島群,而東月國則佔據了整個新月半島和多數周邊島嶼,實力在這些島國中最為強大。但面對著廣闊的大陸,漸成氣候的東月國開始不甘心蝸居在狹小的島上,它希望登上大陸。

    北燕軍力強大,東月國的西擴之路根本無法展開,它便開始向南,把昭國作為了吞食的目標。而昭國,只有一支孱弱的水師。

    所以弘光元年,初登帝位的他把沈燏封到了臨海。

    軍神一樣的沈燏,在西梁戰場上取得巨大功勳的沈燏,面對從未接觸過的海戰,也可以那麼出色嗎?

    他在賭。

    賭沈燏的能力,賭臨海,賭性命與帝座。

    第一次交鋒,沈燏輸了,雖然沒有輸得太過於淒慘。

    他鬆了一口氣,於是他知道了最好的解決方法。老天果然還是公平的,沒有讓他的弟弟同時具備陸戰與海戰的天才指揮能力。所以,如果沈燏和東月國的戰爭能一直在天龍海峽這兒持續下去的話,他們兄弟就可以過得很好。

    弘光二年,臨海傳來了捷報。

    東靜王大敗東月國水師,佔據了一半的天龍海峽。

    這個讓朝廷眾臣欣喜的消息,讓他從明媚的春天一下子退回到了隆冬的凜冽寒風裡。

    沈燏,沈燏,沈燏——他到底有多厲害?

    皇帝是他,是他,可是他最勇武的軍隊,卻是沈燏的舊部。他知道,那些士兵和軍官們崇拜著立下不敗旌旗的沈燏。

    至於他一手建立起來的水師,怕是更如此。

    哈,這樣的情形,跟當年父皇與南安王何其相似!

    ……恐懼像是會遺傳似的,因此,他也派出了密衛……

    弘光二年春末,東靜王遭刺客襲擊,臥床數月。

    弘光三年,東靜王小勝東月國三次,小敗兩次,慘敗一次。

    弘光四年,東靜王大勝一次,小勝兩次,小敗四次。

    基本上勝敗持平,昭國所佔據的海域再沒有變化,但水師的力量卻在增強。不僅在人數,更在戰鬥力。這是密衛得出的結果。

    沈燏意識到了麼?

    這個認知卻不能讓弘光帝放心,相反,似乎是讓他更焦躁了。

    不能再把沈燏放在臨海,可是東月國又不得不防。密衛們告訴他,雖國力不及昭,但東月國的水師和野心卻是很強的,東月國的步兵亦不可忽視,而目前,東靜王的水師的確還無法凌駕其上。

    比較起北燕廣袤的凍土,西梁無垠的沙漠,和東月茫茫海洋中狹長的國土,沃野千里、物產豐饒的昭真是塊太大的誘惑。自小,弘光帝就明白這點,父皇、太傅、群臣,所有人都反覆叮囑這帝座上擔著萬里江山的沉重。

    他的敵人從來都不止是在昭國內的,所以,他不能容自己失敗,在沒有了武勳彪炳的弟弟後。

    眼睛睜開又再閉上,這個問題困擾他已經很久了,可是他沒有解決的辦法。這樣大的昭國,竟沒有人可以代替沈燏!

    門外傳來了極輕微的腳步聲和說話聲,弘光帝坐直身體,內侍經過通傳後趨步進來,畢恭畢敬地呈上加急驛報。

    「哪裡傳來的?」

    「回聖上,是東月國。」

    「——什麼?」

    弘光帝猛地抬起頭,強烈的視線盯得那內侍不由得結巴起來。

    「回、回聖上,是東月、東月國來的,要議、議和。」

    一把展開驛報,弘光帝匆匆掃視一遍後,臉部奇怪地扭曲起來,他又仔仔細細地讀著驛報。

    確實是求和,東月國皇帝苦於連年爭戰,國力漸空,決意獻上公主求和。

    侍從們仍然像雕塑般立在這間寬廣的御書房裡,恍如不存在,沒有人為這個消息抬頭,沒有人敢側目偷覷一下那張華麗的帝座。他們分階次站在自己該站的位置,目光直視前方或地面,什麼也不看。

    所以,只有弘光帝自己知道,他的臉正不受控制地變形。那是一種混合了興奮、狂喜、懷疑與決絕的複雜表情。而後,他抬起頭來,站在高高的丹陛上,目光越過寬敞的空間,看見宮外灼眼的夏陽和波濤般的綠。

    他突然想到,水師依然強大的東月國為什麼要求和呢?

    ——因為知道,未來必然會輸給沈燏麼?

    還是沈燏!

    「宣旨,朕同意東月國議和的請求。」

    「傳,丞相孟僖、兵部尚書任宏、威遠將軍馮常翼、吏部尚書顧況、禮部尚書嚴賡即刻上殿。」

    東月國議和之事在朝廷裡迅速掀起軒然大波,不是因為戰禍得解,也並非因為嘗到了勝利的喜悅。在有所明瞭的臣子心中,東月國與其是個威脅,倒不如說它是個微妙的平衡點——在皇帝和東靜王之間。

    昭國人向來關注的敵手是北方的燕和梁,漫長的邊境線,強悍的騎馬民族,越過北部山巒後即無遮攔的平原地勢,這就是昭國的外患。至於東月國的水師,昭國人總不由自主地覺得即使他們的水師強大,但昭國可不是海上的小島,就算越過臨海,一踏上廣闊的陸地,何懼之有?

    這就是不瞭解所帶來的誤區,偏遠的東月國不在昭國人關注的視線內,於是東月國的一切都被掩蓋起來了,包括它可能會有的實力。基於此,昭國人會嘲笑那些到過東月國,並告知這個國家已非昔時可比的人們。

    當然,假如臨海真的被東月國佔領,昭國人肯定是不能忍受的,但那就是另一個理由了。

    那麼如今臣子們關心的是,要是來自海上的威脅解除了,皇帝該如何「安置」他功勳卓著的胞弟——東靜王呢?

    弘光帝沒有任何表示。

    在命兵部尚書任宏、威遠將軍馮常翼確保東北道駐軍,也就是負責與北燕作戰的軍區嚴加戒備後,他要吏部尚書顧況與禮部尚書嚴賡選出善於辭令的官員,準備赴臨海等待迎東月國使團赴京,而鴻臚寺卿則協助丞相孟僖籌備朝中與使團接洽的一應事宜,同時著宣武都尉孔霖率御林軍細加堪察京中治安。

    在兩年內接連經過兵部郎中張享、戶部侍郎劉鑫、吏部侍郎石晉等獲罪抄家流放及蘇家菘陵鹽礦之事的牽連後,不說這整個昭國吧,至少京城裡已是一片風聲鶴唳。如今看皇帝為東月國求和而如此興致高昂,整個京城彷彿從夏日的焦熱裡走出來了一般,躲在樹蔭下的平民百姓們眼花地瞧著從前絕不可能在烈陽下馳過長街的王公貴族們的華美車駕,一邊比著誰家的車馬更威風,誰家的僕人穿得更好,一邊好奇地猜測遙遠島國上的來使。

    與來自西域各國的人們比起來,東月國的人就沒有那麼豐富多彩了。一樣的黑色頭髮,一樣的黑色眼睛,面容較平,乍見之下,除了服飾之外,與昭國人沒有什麼區別。

    使臣是個各方面都中等的中年男子,在隨行昭國官員的陪同下,他微笑著穿過高峻的城樓,馬車緩緩前行在京城最繁華的長安街上。寬闊的街道,整齊的行道樹,飛簷精緻的小樓,如林的布幡,還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派繁華令別的使團成員皆掩不住眸中的驚歎,唯有這名使臣仍是微笑著。

    漫漫長街盡頭,華美的儀仗直往皇城裡排開。

    經過一道道聳立的門,穿過一層層威武的士兵,使團終於到達終點——永和殿。

    雖然這時已快要接近夏末了,但白天太陽的威力絲毫不減。頂著這樣的大太陽爬殿前高到彷彿沒邊的台階,對使團的成員們來說,就不再是件讓人想愉快地驚歎的事了。

    抹著汗,他們忍住想詛咒的願望。不過,也許旁邊那些仍穿著盔甲筆直站在太陽下已很久的士兵們大概早在心底罵開了。

    台階終於到了盡頭,重簷廡殿式的高大屋頂近看更顯金壁輝煌,無數根紅漆大柱一字排開,厚重的銅門內,百官分列兩邊,盡頭高高的帝座上,一人身著黃色衣袍,冠上的玉串垂下來,讓匆匆抬頭一瞥的使臣看不清他的臉。

    叩見完畢,獻上國書,弘光帝甚是滿意。

    議和的條件是早已談好的,東月國沒有提及會否退出天龍海峽,國書裡僅說願以公主和親並獻上大批金銀珠寶,冀望兩國結成友好,互通有無,開天龍海峽為兩國間商道,並願協助昭國訓練水師,以驅逐海盜,保商道及海岸平安。

    數百人的永和殿上一片沉寂,沒有人有異議。

    因為從一開始,弘光帝就不關心東月國在天龍海峽的實際行動。只是,他那日緊急召見兵部尚書任宏等重臣的時候,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

    「假若東月國日後再起戰火,誰可為朕直搗月都?」

    片刻的沉默後,年老卻魄力不減的武威將軍馮常翼躬身道。

    「陛下無需憂慮,請再稍加等待,我臨海水師必能成為海上雄師。要是東月國膽敢來犯,臣等定為陛下直取月都。」

    好半晌,弘光帝點點頭。但是他也不再關心軍備問題了,他似乎毫不考慮東月國有假議和的可能,也不在意這有沒有可能是東月與北燕間的陰謀。

    任宏和馮常翼在力諫卻被無視後,他們只得再三命邊境各駐軍將領不許懈怠。至於臨海,因為東靜王在那裡,實質上是直接對皇帝負責的,兵部管不到那裡去。

    覲見順利結束,使團被好好安置進了國賓館。和議的昭書及封東月國所獻之安寧公主為順妃的敕書由禮部負責連夜起草,而回贈東月國的禮品則由丞相孟僖親自挑選。

    朱雀台是昭國官署的所在,夜間值班的官員們通常都會在朱雀台左側的宸雲閣裡休息,平時入夜後便是寥寥數人而已,今晚卻頗為熱鬧。

    值班的、加班的,商談夾著笑聲裡裡外外裝滿了宸雲閣。難得皇帝如此高興,縱使今晚不能在家中安享玉簟的清涼,也好過惹來龍顏大怒。

    任宏坐在榻上,手中一杯茶已掂了很久,武威將軍馮常翼早已回府去了,他原打算走,卻還是留了下來。裡間,嚴賡正與禮部侍郎以及他那文名蜚聲昭國內外的長子嚴陌華等人斟酌著字句。

    放下茶杯,任宏起身走到院子裡,果然老了,坐久一點都會筋骨疲累,不出來動一動只怕就要朽在榻上了。

    順著宸雲閣的復廊,他往朱雀台的後園漫步而去。月光在金色的宮殿上鎦下一層銀輝,黑影憧憧的大樹遮去屋子裡透出的燈光,讓夜更寧靜了一些。

    「——任大人?是任大人嗎?」

    左側突來的聲音讓任宏一怔,臉上表情卻無異。

    他轉頭看去,廊柱後走出來的是齊國公顧況。任宏笑著拱拱手。

    「哦,原來是顧大人,還以為你回去了呢!」

    「雖沒顧某什麼事,但諸位大人都還在此忙碌,我怎好意思先走。」

    顧況哂笑著走到任宏身邊,隨意道。

    「任大人這兩日似乎心事重重,仍是為東月國議和之事憂心麼?」

    任宏笑一笑,背起手,繼續緩步走著,顧況與他同行。

    「談不上憂心,或許真是我多慮了。想來東月國雖未大敗,卻究竟是彈丸小國,長期爭戰帶來的兵丁和錢糧上的消耗必然巨大,主動議和也不是不可能。」

    顧況點頭,卻又輕歎一口氣。

    「可是任大人與威遠將軍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

    「哦?顧大人也如此認為嗎?」

    「雖然與東月國只隔著一條天龍海峽,但我們都不瞭解它,只是一個這麼多年來都執拗地想要越過海峽來的國家,會突然放棄,並且還要那麼好心地幫我國訓練水師,怎麼想都有點奇怪——東月國對我們瞭解多少?他們是否有什麼企圖?相信任大人也是這麼想的吧?」

    「只是想而已,不能讓聖上也如是想,又有什麼用?」

    兩人一時沉默下來,末了,顧況道。

    「假如,假如東月國果真包藏禍心,任大人以為會是什麼企圖呢?」

    「……借議和來讓我們放鬆在臨海的警戒?這是一種可能,但未免太顯眼,誰也不會當真,要做也該做得漂亮點才是。」

    顧況聞言苦笑一下。

    「確實,雖然我們總稱那島國之民為東夷,卻還不至笨到如此地步。可是東月國的企圖,說來說去,也無非是想佔我國土,奪我財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非得先跨過臨海這門坎。」

    「呵,這門坎可不是那麼好垮的,尤其我昭國的水師如今也已建成!」

    「所以,軟硬兼施,陰謀與陽謀並用,就是東月國的選擇吧。」

    任宏轉頭看一眼顧況,月光不是很明亮,任宏只能看到顧況並不清晰的笑。俱是宦海浮沉幾十載的高官,他們的表情早已不真實。不過家國天下,人的yu望就那麼多,飲食男女、權勢財富、綿延子孫,就是大小有別罷了,所以要揣測那肚皮下的心思,也並非難事。

    回過頭來,任宏的視線投向樹影婆娑的庭園,笑道。

    「可惜東月國的第一美女不是並蒂蓮兩枝,否則這和親之計就更絕妙了。」

    「呵,兩邊的枕頭風一起吹麼?也是,再多的信任都經不起。不過,也許他們十分明白只要一枝就夠了吧,何必折損王孫?」

    「什麼東西都是多了就不珍貴了嘛。嗯,總之,照聖上的意思來看,那位尊貴的王孫不久就會迎入宮庭了。顧大人,你說這來的是可憐的棋子呢,還是共享野心的同謀?」

    「這就說不准了,我們的探子潛入北燕、潛入西梁的不計其數,可是東月的話,那個半島上的小國,我們以往確實用心太少。」

    笑著歎口氣,任宏喟然道。

    「這不是辦法,我們總得有個底才好。月都吧,至少月都那兒,得有個人去看看。顧大人,你說呢?」

    「我也是這麼想著,可是,派誰去呢?不善於應對,沒有高強的武功,去了可不止是搭上一條性命而已。再者,至少也得給這人一條便捷的路才好。再者,想來已經有人在那裡了,可不能撞上。」

    兩人在廊中站定,昭國的兵部尚書與吏部尚書終於相視而笑。

    「蘇家在東月國也有筆絲綢的生意,聽說隔些日子便會有商船去月都。我可以找人商量商量,在月都也好有個照應。」

    「那卻好。」

    顧顯安然地點點頭。

    「頑皮小兒也該收收心了。」

    略愣了一愣,任宏緩緩道。

    「——顧大人捨得?」

    「不捨得,就得放任在煙花之地胡鬧,小子有才,這樣更捨不得!」

    不同於京城裡對這樁跨國婚姻的熱絡,臨海依然一派平靜。

    作為昭國的郡縣,這裡當然設有郡縣應具備的一切行政人員,縣令、縣丞、主簿等等,麻雀雖小,五臟卻該齊全。不過,這裡同時也是戰場、是荒涼的邊境、是東靜王沈燏的受封之地,所以小小的縣令在處理縣中事務的時候,往往都會小心又謹慎,惟恐冒犯了尊貴的東靜王。

    其實分封只是個說法,事實上到了沈氏皇朝這裡,受封的王族都已不再真正享有封地,他們的王府建在京城,人也常年在京中。只有像沈燏這樣肩負著邊關安寧的王爺,才會赴自己的封地領兵。這樣名實具備的親王,沈氏皇朝立國近百年,連沈燏在內,都只有三位而已。

    不過,這樣的受封到底算榮耀,還是貶斥,那就完全因人而異了。

    如往常般,沈燏巡視過水師的訓練情況後,便騎上馬沿海岸線探察海上情況。守衛臨海已是第四年,當初被沙風磨礪的臉早習慣了海風的鹹。

    縱馬出了軍營,沈燏放緩馬速。今日的風頗大,澎湃的海浪撞上礁石,一時間頗有粉身碎骨的氣勢,然潮一退開,礁石依舊巍然。雖說天長日久之下,礁石終會被海水磨蝕,但要用那麼長段歲月的話,是否合算就見仁見智了。

    「王爺。」

    陳良道驅馬跟上沈燏,沈玨和另兩個侍衛立刻將馬速放慢,與他們保持距離,同時全神警惕著周圍的狀況。

    「王爺,看來東月國的使團與聖上談妥只是時間問題,等他們一離京,恐怕聖上就會要您撤離臨海。倘若就此回京,只怕凶多吉少,王爺有何打算?」

    沈燏沒有回答,堅毅的臉上線條冷峻。

    陳良道微微歎一口氣。

    「明明勝敗持平,傷亡也並未過重,甚至天龍海峽還有一半都掌握在手中,東月國卻主動求和。這有多奇怪,相信朝中肯定有人看出來了。」

    沈燏扯動嘴角一笑,說不盡的嘲諷漫出來。

    「做決定的是皇兄,不是那些大臣,你該知道這次皇兄有多堅持。」

    「……如果聖上真的想借這個機會的話,王爺,我們要孤注一擲嗎?」

    「不行。」

    側頭看向陳良道,沈燏清晰地道。

    「在這場戰爭裡孤注一擲毫無意義,就算僥倖得勝,後患無窮,這天下也會坐得無比艱難。我沈燏起兵,絕不交由老天來決定勝負。」

    「可是王爺,一旦您卸職回京,聖上必得論功行賞,但要封賜給您的,又必然是會讓聖上更為不安的東西。如此一來——王爺,當年南安王之事重演,並非不可能……」

    看見沈燏深深地皺起眉頭,陳良道沒有再說下去。

    海風一陣比一陣烈,烏雲在海上如西南的崇山峻嶺般聚集起來,看來會有大風暴的。堅持巡完那段海岸,沈燏趕在暴雨傾覆的那一刻回到他的「東北道水師都督府」。

    回房換了身乾淨衣服,看大雨封門,沈燏便往書房而去。

    懸殊的力量對比,以及對手是他身為皇帝的兄長,這讓沈燏在這場戰鬥中一直處於被動地位。

    沈燏苦笑,說起來,倒真不知道他們兩個是誰逼誰呢?

    總之,現在不能貿然起兵,他可以切實掌握的力量還太小,這是非常明顯的事實,他不能讓追隨他的那些人白白送死。

    或者可以選擇奇兵之計,昭國的江湖上,能人異士不在少數。因為多年鎮守邊關,頗負盛名的沈燏也識得一些江湖俠客,以他們的武功,出其不意地攻陷皇宮也並非不可能。但一來那般真正絕頂的高手難於請來效力,宮中密衛人數雖少,但絕不似那班養尊處優的御林軍般好對付,成事的幾率不能把握;二則,把自有一套行事規則的江湖拉入朝廷爭鬥中,將來極可能無法收場。尤其像江湖中勢力頗大的蕭門、龍火堡、飛雲山莊、映水樓這樣的門派,皇帝的旨意在他們這裡,只怕沒那麼大的威懾力。

    這一點,或許能由孟家嬌貴的小姐卻始終只能做蕭門門主蕭岳的二夫人,來窺見一斑。誰都知道,這孟夫人,可是當今聖上的表姐呢。

    可是既然皇兄的疑慮無法打消,那他也不想一輩子被圈養在王府內,更不想糊里糊塗的死。不管怎麼說,獲取軍隊和朝中重臣的支持逼宮是最好的辦法,這個,就暫且作為最後一步的打算吧。

    東月國有什麼打算都是無關緊要的,他們再怎麼想得到昭國,都得首先越過這個天龍海峽一步步來。其實人們傳得太玄了,沒有他沈燏在這裡,昭國自然找得出別的將領,否則臨海早在他來之前就陷落了。

    現在,他最好還是靜觀其變。

    窗外突然傳來喧嚷,沈燏起身看去。風暴好像小了些,喧嚷聲來自於海邊,一艘船被大浪拋向了海灘,士兵和漁民們正冒險救人。

    沈燏打開書房的門,不顧沈玨的阻攔,朝出事地點走去。

    那是一艘商船,被救上來的船員有的已陷入昏迷,據唯一回過魂來的船員稱,他們來自北燕,是聽說昭國與東月國停戰了,想搶著商機往昭國的南陵去做絲綢生意的。

    叫人帶了那船員下去休息,又命人細加查探這艘商船的情況,以免被北燕或東月國的探子鑽到漏洞後,沈燏緩步踱到廊下。

    遠處海天一片蒼茫,隔著那條天龍海峽,對面的東月國已渺然不可見。

    臨海是荒涼的,在成為兩國交兵的戰場之前,這裡只有漁民的小船在茫茫大海上撒網。

    看來,倒是戰爭讓臨海為人所知了。

    可真要說起來,假如沒有戰爭的話,這片海峽應該會帆影重重,繁華堪比淥水吧。南來北往的商旅貫穿起的不再是昭國內部的經濟,而是昭、燕、東月,甚至還有更北的冰海,與更南的南海中的國度。

    想必那時,臨海將不再荒涼。

    看著寂寥的四野,沈燏不禁期待起這裡成為海港時的模樣。

    他固然是戰場上殺敵無數的驍將,但絕非以搏殺為樂的屠夫,倘若臨海,倘若西梁和北燕能因昭國的清明之治而分享太平興盛,那卻也是件樂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