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 第二卷 【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六六四章 淮安知府
    第六六四章淮安知府

    皇帝南巡。乃國之大事,那真是萬乘出動,天下勞擾,有太多的準備工作要做,百官雖然被yin威震懾,敢怒不敢言,但想讓他們心甘情願的配合,也是不可能的。

    幸虧有袁煒的全情投入,雖然朝中沸反盈天,他卻意堅志定,認定了這是樹立地位,跟徐階抗衡的關鍵一役,不管別人怎麼說,都對嘉靖南巡一事,任聽聖意自裁、唯諾奉行,絕無半點異議,甚至比皇帝想得還周全,提了許多建設性意見,被嘉靖倚為臂助,將一應籌備工作盡數托付。

    嘉靖見他為了維護自己,不惜與百官對立。感動之餘也十分好奇,問他為何如此順從,甚至不顧一切的奮往直前。袁煒感慨道:「南巡之舉雖出自聖意,但是一時人情洶洶,紛紛反對,臣只不過秉承上意,用心辦差,便被同僚歸咎為罪人。臣愈是盡忠,便越發狼狽……」

    「這麼委屈,那就隨波逐流吧。」嘉靖淡淡道。

    「臣已經欲避不能,只得奮往直前,旦夕扈從。」袁煒一臉慷慨道:「哪怕成為眾矢之的,也絕不有負聖君!一番話,將自己代君受過的『悲壯』,表達的淋漓盡致。

    對於這種忠狗,嘉靖自然要大加提拔,親手書寫『貞敬』二字賜予袁煒,並下旨其召見議事及諸般賞賜,皆與外戚勳臣、內閣首輔相同,地位與徐階比肩。

    二月十二日,皇帝又宣佈了扈蹕的大臣名單,除了跟著充數的幾位國公、侯爺之外,從行大臣有內閣次輔袁煒,吏部尚書高拱、禮部尚書嚴訥、刑部尚書何賓、工部尚書胡植、左都御史劉燾,以及其他府、部、院、寺扈從官員,近二百人……這些人隨時可組成一套運轉良好的班子,取代北京城那副官僚體系。

    南巡隊伍中。除了護衛和官員之外,另外有道士、方士二百餘人隨行,那熊顯自然在列,又有妃嬪、宮女、太監隨侍,胥吏、人役、廚役、樂工等甚眾,共計千餘人、以上所有人,都由『總領南巡隨扈大臣』,全權負責各方面的安排。

    而嘉靖選擇了袁煒,擔任這個至關重要的『總領大臣』之職。這個任命看似合情合理……畢竟人家袁煒付出最多、也最上心,由他統籌也是應該的,但在百官看來,不啻於晴天霹靂、無比震驚!因為總管皇帝出巡,向來是內閣首輔的差事,現在徐階沒病沒災,嘉靖竟將這任務交給了袁煒,不禁讓所有人,尤其是徐階目瞪口呆,。

    但很快,嘉靖專門下一道詔書解釋:『因為國政繁多,必需仰仗首輔在京城總理,所以由次輔擔任隨扈總管。』這說法平息了一部分議論。但還是有很多人,堅持認為這是陛下和首輔大人出現裂紋了……因為大明朝的驛傳系統已經相當完備,不管聖駕移動到哪裡,京城和地方的情況都能及時送抵駐蹕,政令也能順暢的傳達到帝國的各個角落,所以他們認為,皇帝這樣說,不過是給首輔個面子而已,其真實目的欲蓋彌彰,就是有意疏遠徐閣老。

    ~~~~~~~~~~~~~~~~~~~~~~~~~~~~~~~~~~~~~~~~~~~~~~~

    當然,比起哪位閣老隨扈,哪位閣老留守來,還有更引人矚目的事兒,那就是哪位王爺監國?因為監國向來是太子的權力,雖然皇帝短期內不可能立太子,但哪位王爺被指定監國,絕對可以說明其在皇帝心中,是第一位的。

    但嘉靖從不願被輕易看透,他命裕王留守北京,但不給予監國的身份,又命景王隨侍帝側,使人們又一次無法分清,兩位王爺究竟孰輕孰重。

    但無論如何,嘉靖四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大運河徹底暢通,聖駕終於自京師啟行,由通州水路向南進發……隊伍浩浩蕩蕩、首尾不見,其中錦衣衛扈行精壯旗校八千人,有六千人專管護衛嘉靖帝所坐的輿輦。有二千人專管擺執駕儀及承擔各種巡察傳令事項。把嘉靖帝緊緊地圍在當中,真可謂萬無一失!光為供應這支隊伍的糧草和沿途修理橋道等,就支用了太倉銀二十萬兩……這還是因為國庫實在拿不出錢來,將護衛精簡一半的結果。

    嘉靖有自知之明,雖然做著『帝嚳』的夢,卻也知道自己這次出巡,很可能是最後一次,所以他沒有選擇二十年前的陸路,而是走大運河南下。一來,他的身體已經經不起顛簸了,二來他也想看看傳說中美好如天堂的江南,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說起來也真可憐,身為帝國的擁有者,嘉靖一生只在安陸和北京生活過,足跡也僅僅在這兩地之間打了個來回,從未涉足過其它地方,所以皇帝這次出巡,鐵了心的要多走走、多看看,把沿途的名勝古跡、山林景致,一處不漏地全玩個一遍。不然這皇帝當得真太虧了。

    這可苦了沿途的官員百姓,雖然知道皇帝走的是運河,可聖駕停在哪兒,歇在哪兒。誰也不知道,也打聽不到准信兒,只好全都準備著,把蘆棚紮好、酒食備好,為皇帝和隨行大臣準備的歇腳的地方,也打掃的一塵不染,按說這也不是什麼重活,不就是每天淨水灑地、黃土鋪街嗎?大夥兒受點累也就幹完了。

    可等一天皇帝不來,等兩天又不來、等三天還不來,這損失可就大了……現在可是農忙時節,役夫們都是家裡的壯勞力。整天待在縣城裡候著,把家裡的農活全都耽誤了;而且那麼多的酒食每天都要換新的,哪怕是富縣都支撐不起;迎接聖駕的激動之情很快退卻,大家就盼著皇帝趕緊來,趕緊滾蛋,最好路過不要停腳,大家好早日解脫。

    當然,那只是一般老百姓的想法,但對於沿途的官員和宗室王爺們來說,平生想見一次皇帝,比登天還難,想要求官辦事兒,到北京送禮,甚至連各部尚書都見不找,現在皇帝帶著朝廷大員們來到家門口,給他們一個盡地主之誼的機會,那真是再苦再累也甘之若飴,只求能讓皇帝和諸位大人滿意……為的是混個臉熟。

    不要以為只有官員才需要巴結上峰,那些宗室王爺們更需要,因為當他們的王位需要傳承時,究竟降不降格、推不推恩,全憑北京一句話;哪怕是在位的王爺,封地大小、年俸多少也會出現變化,哪能不小心奉承著皇帝、大學士和有司官員?

    ~~~~~~~~~~~~~~~~~~~~~~~~~~~~~~~~~~~~~~~~~~~~~

    肩負供給北京城的大運河變成了御道,其它船隻自然禁止通行,嘉靖又走走停停,讓大明的漕運命脈,一下子滯塞起來,南方的糧食沒法運到北京去,結果一頭嗷嗷待哺、米價飛漲,一頭看著裝了船的大米日漸發霉腐壞,都是一籌莫展。

    糧食不運不行,可誰也不敢催促皇帝,只好另尋他途,人們的眼光自然轉向了蓬勃發展的海運;這時候大明朝已經開海數年,官府和海商們組建起了十幾支、可以經受住風暴考驗、遠赴南洋的大船隊,想要把糧食走水路運到天津衛。自然不在話下,將漕運改海運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但漕運牽扯的利益面太大,且正是與當權者的利益掛鉤,所以一直未受批准。

    但嘉靖四十二年這次南巡,卻讓海運成了唯一的選擇,於是權力者做出了妥協,命漕糧暫由海路發運,待大運河暢通後,再改回漕運……

    這些檯面下的權力鬥爭,向來不影響檯面上的風風光光,皇帝所到之處,大小官員迎接不暇,親王宗藩出城候駕,跪迎道旁……嘉靖這次出來,本就有散散心、解解悶的想法,現在這麼多人奉承他,伺候他,所到之處排場闊綽的難以形容,又能飽覽瑰麗的山河,自然心情舒暢,完全感覺不到旅途的疲勞。

    在這一片巴結奉承的主旋律中,卻也有那不和諧的音符……話說到了四月裡,南巡的隊伍才進了南直隸,結束了與當地官員的應酬,袁煒提前回到船上,安排接下來幾天的行程,他看著懸掛在艙壁上的巨幅地圖,緩緩吩咐左右道:「今晚連夜行船,如果皇上不下令停船,就一直南下,後日在淮安府駐蹕。」每次停船靠岸,對他都意味著事無鉅細的繁冗工作,已經讓原本就不胖的袁煒,愈發消瘦下來,所以他在職權範圍內,加快了隊伍的行進速度。

    袁煒擬定了下一站的駐蹕之所,下面人趕緊快馬加鞭,趕往淮安府城山陽縣,督促當地準備迎接聖駕。

    一路狂奔,換馬不換人,當天下午就趕到了山陽縣城下,但眼前的景象令官差們驚呆了——沿途所到之處,哪裡不是店舖關門,綵棚沿街,老百姓全都被關在家裡,只有穿著老百姓的兵丁充數?怎麼到了這淮安府城,就兩個樣了呢?只見街上店舖照常營業,百姓們各行其是,萬全看不到一絲迎接聖駕的架勢,這是他們從沒見過、也不敢想像的……

    「竟然沒有絲毫準備?」官員們從震驚中回過神來,馬上意識到大事不好,因為皇帝出巡要求規格極高,地方上必須早作準備,全力應付,尚不能避免有疏漏,而遭到嚴厲懲罰——出京以來,已經有七品以上七十二名官員被逮入獄,擬以『不敬』之罪,罷官去職,甚至處以徒刑或被流放。

    現在這淮安府山陽縣,竟然絲毫沒有準備,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活得不耐煩了。

    「大人,這可咱麼辦?」身著便裝的官員們湊到此行的頭領,督辦此次接駕事宜的太僕寺少卿王襞身邊,一臉焦急的問道。

    雖然嘉靖出巡絕對稱得上鋪張靡費了,但按照慣例,還是要做做勤儉樸素的表面文章,為自己裝點門面,嘉靖在出巡之前,已經明文告示各省各府各州縣,宣稱自己生性簡樸,不喜歡別人逢迎,各地應秉承儉樸節約,不要過分奢華,浪費錢財云云。

    儘管下面誰也沒把這聖旨當真,都比著賽著的奢華浪費,但朝廷的表面文章還是要做得。比如說一開始,不派官員督促地方、指揮接待事宜,讓地方官們自己安排接駕,結果一個個錯漏百出,不合禮制,還鬧出不少笑話。

    所以後來,每到一地之前,袁煒都會派出些官員,微服先行,到地方上督導接駕,以免再出什麼紕漏。

    ~~~~~~~~~~~~~~~~~~~~~~~~~~~~~~~~~~~~~~~~~~~~~~~~~

    這已經是王襞第八次執行督導了,卻還是第一碰到這種若無其事的場面——皇上還有一天多就要到了,這裡竟一點都沒準備!讓王襞無名火起,但現在不是發火的時候,他強壓著怒氣,問從身邊經過的一個老者道:「這位老丈,您知道皇上南巡的事兒嗎?」。

    老者是個愛說話的,聞言笑道:「知道,當然知道,老漢我姓包,人家都叫我包打聽,哪有我不知道的事兒。」

    「那太好了。」王襞又問道:「我從北方來,見一路上所有的府縣都忙著接駕,怎麼你們這淮安府、山陽縣,卻一點動靜都沒有?」

    「呵呵,這是我們府尊大人的意思,」老者答道:「府尊大人說了,接駕一事,只要聽他的指揮便好,他不下令誰也不用忙活,等他下了令再干也不遲。」

    「還有這等糊塗的知府?」王襞吃驚道。

    「你怎能這麼說我們府尊大人呢?」老者聞言不快道:「我們府尊大人,是天下最好的青天大老爺!得虧你是外鄉人,得虧遇上我這脾氣好的,要不你們非挨揍不行……唉,我還沒說完呢,你們跑什麼呀?」原來王襞一干人,已經快步往不遠處的府衙走去。

    到了知府衙門,已經到了晚飯時間,但府衙大門仍然敞開著,還掛著兩個還沒點著的燈籠,王襞定睛一看,只見燈籠上分別寫著『清廉』、『公正』四個大字,再看門上的對聯,也很有特色,上聯是『漆黑衙門八字開』,下聯是『有錢沒禮莫進來』,橫批是『本府日夜受理案子』。

    「呵呵,這淮安知府有點意思。」隨員們笑道:「架勢十足啊。」

    「哼,表面功夫而已。」王襞冷哼一聲道:「越是愛做表面文章的人,實際上越是昏庸無能、貪得無厭。」說著一指大門道:「開著大門,卻連個門子都沒有,這不是擺空城計,存心不讓人進嗎!」

    「大人,門邊掛著牌子。」隨員指著牆上的一塊木牌道:「上面寫著……本府不養閒人,入內無需通報,直入二堂擊鼓即可。」

    「搞什麼玄虛。」王襞皺眉道:「進去看看!」他現在對這位知府大人,已經有些好奇了。

    一行人穿過儀門,直入大堂,又過大堂,再入二堂,果然一個人都沒見到,有隨員嘟囔道:「不會是自知理虧,全嚇跑了吧?少字」

    王襞黑著臉,走到堂前的一面大鼓前,拿起懸在鼓架上的鼓槌,重重敲擊起來,咚咚咚的鼓聲,便傳遍了暮色中的府衙。

    王襞等了一會兒,沒聽到簌簌的腳步聲,也沒聽到『威武……』的升堂聲,不由冷笑道:「我說的沒錯吧,淨做表面文章!」說著一揮手道:「給我找!看看這裡有沒有活的!」

    「有……」手下人還沒應聲,一個清淡的聲音便從後門處響起,眾人循聲望去,只見一個消瘦的中年男子,身穿布衣,頭紮布條,手裡提著個簡陋的燈籠,從外面走進來。

    見來人打扮寒酸、瘦骨嶙峋,王襞心說『這淮安知府真是刻薄,看把府裡下人給虐待的……』便皺眉道:「你們家知府大人呢?」

    「我就是。」那人提著燈籠上堂,竟在大案後、知府寶座上坐定。

    「什麼?」王襞等人彷彿聽到今年最好笑的笑話,聞言不由大笑起來,有人捧腹道:「你這樣的要是知府,我們就是首輔。」

    「本官就是淮安知府。」那人不卑不亢道:「你們有什麼事情只管道來,明日府上來人,自然知道我是不是。」

    見他神態不似作偽,王襞等人止住笑道:「你要是知府的話,為何不穿官服。」

    分割

    昨晚的一章,今天繼續更新……

    第六六四章淮安知府

    第六六四章淮安知府,到網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