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並不清楚胡盧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亦不清楚由僅是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陰差陽錯。只道胡盧果然有神鬼之能,莫測之機。心腹大患即去,張儀有的只是感激;先天上的仰視,張儀有的只是尊敬。就如迷信者,會被算卦先生莫稜兩可的話輕易忽悠一般;關心則亂,當局者迷,不外如是。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張儀遂提「連橫佐秦」之議;胡盧聞說,心情很有些複雜,不過並不打算阻止張儀的行動,只是說道:「蘇秦集六國之力攻秦,汝卻仗秦國之勢破縱。雖說歷史會證明汝之策略的正確。但蘇秦乃是燃燈所化,法力高強,遠勝於你。倘若翻臉,汝有命之危;吾有寶物兩件,道法一篇。助你護身破敵,增長修為。」
張儀謝恩接寶,只見:兩件寶物一印一劍,印上刻五方天帝形貌。名曰崆峒;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刮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名曰軒轅。道法名曰《本經陰符七術》,分別是盛神法五龍、養志法靈龜、實意法騰蛇、分威法伏熊、散勢法鷙鳥、轉圓法猛獸、損兌法靈蓍、持驅天之正、中經趨之勢。
「弟子必不負老師厚望。」張儀言罷退下,不覺淚流滿襟。兩件寶物皆是人族聖器,張儀自知非是自己可以長期持有之物,將來事成,定要上交,且不去說他。那一篇道法卻是實打實的好處,只憑粗略一覽。張儀就知必是高深之法,看分類似乎於素有盛名的《天地玄功》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聯繫。
其實《本經陰符七術》乃是胡盧集己身及其門下道法之大成,以《天地玄功》為基,文字神通為法、乾坤陰陽為理,技近於道為用,綜合編著的道法書籍。起初僅是胡盧覺得《天地玄功》有缺憾,一方面是並非所有修道之人皆長於近戰,一方面則是歷次天地大劫導致了諸多神獸的滅絕,《天地玄功》中的變化之道缺少借鑒,難免失真,不如劍走偏鋒,捨其形而取其神,去其表而專其用。但在編撰的過程中,為求盡善盡美,漸漸違了初衷,添加涉及了太多的其它法門,最終成書之時,已經不限於天地玄功,含金量亦遠勝於天地玄功。
且說張儀出鬼谷,由趙國西入秦。初為客卿,專司籌當小謀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國改制,張儀遷任相國,位居百官之首,參預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在張儀的謀劃之下。縱橫之術初顯鋒芒,迫使韓、魏太子來秦朝拜,並與公子華(桑)攻取魏國蒲陽;又遊說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國把上郡15縣,一起獻給秦國。如是,諸國合縱抗秦已呈瓦減之勢;蘇秦聞說,乃遣密探調查,方知張議亦出自鬼谷,算起來競與自己有同門之誼。化身蘇秦的燃燈,立時疑雲大起,尋思:「照理說,各教傳道自憑本事,不論勝負結果如何,皆不會似封神那般起大紛爭。然而,貧道與葫蘆道人素來有隙,萬一葫蘆道人借此發難,豈非遭糕至極?」
正猶疑間,忽有門人來報:「有一道人自稱達摩求見。」燃燈道人知是教中來人,忙道:「請來。」少時,達摩入內相見;燃燈方知來人乃是准提道人之徒,昔日梅山七怪之首袁洪。行禮坐下,燃燈乃說張儀之事,問道:「道友從教中來,深知兩位教尊心意,未知對此事有何看法?」達摩接道:「吾等向東來,一則是順應天數,一則亦是有葫蘆老師建言,否則不會這般早。傳道之事,各憑手段,只分勝負,不鬥生;無論結果如何,皆乃定數。吾等不過奉命行事,萬事尚有掌教老師決斷,燃燈老師不必顧慮太多。」
非止一年,時值秦國攻伐趙、韓兩國,趙、韓兩國勢危,乃請蘇秦遊走諸國,再議合縱聯合抗秦之事。
為求名正嚴順,趙、韓兩國又協迫西周公,以周王的名議,集大軍併力攻秦。秦國開關延敵,使東方諸國互相猜忌,又有張儀奔走遊說。合縱之盟最終功虧一潰。非止如此,秦國亦有了進攻西周的口實;周赫王不敵以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
是役,秦奪九鼎,其實只有八個,而且手機訪問還是空有其表,另一個即真正的乾坤鼎在胡盧手中。不過,九鼎遷秦,意味著秦國將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攻伐各國諸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張儀在這一連竄事件中,暴露了根腳;旁人或者還在疑惑胡盧和元始天尊何時有了聯合之意,元始天尊卻已猜出申公豹已然叛教他去,當即怒發雷霆,下令追殺。
幸而張儀有崆峒印和軒轅劍護身,方能暫保無礙,但也從側面印證了元始天尊的訓話。若非胡盧適時放出話來,聲稱張儀如今乃是自己的親傳弟子,將袒護之意表露分明,莫言等人又盡赴秦國,貼身保護,張儀逃得一時,亦逃不了一世。
隨之而來的,卻是闡教和胡盧門下的劍拔弩張,兩相對峙,似乎稍有不慎,就會引發修道界的動亂,乃至波及三界。燃燈道人聞訊,乃與達摩道:「吾遊說元始天尊,使三清成聯合之勢,葫蘆道人便有鎮元大仙相助,亦處劣勢。屆時不論兩位教尊如何選擇,皆對吾教有大利。只是還請道友在兩位教尊面前,說明因果,勿生他心。」
達摩聽罷,深感有理,尋思:「若是果然如燃燈道人所言,三清能聯合起來,向葫蘆道人討還公道。吾教不外乎兩種選擇:其一自然是坐山觀虎鬥,雙方斗的愈烈,損失愈大。吾教愈容易興起;其二,不論吾教準備幫助那一方,均可借此擴大影響,入駐神州,同是還能叫對方欠下一個大人情。」乃應道,「合該如此。」
於是,燃燈、達摩分頭行動;且說燃燈道人上崑崙山,入玉虛宮,面見元始。天尊怒斥道:「燃燈。汝有何面目來見貧道?」燃燈早有準備,面上無悲無喜,只道:「貧道與葫蘆道人素來有隙,當日葫蘆道人勢大,太清聖人力孤,權柄盡為葫蘆道人所撐,弟子為求自保,只能入釋,如今想來,皆乃天數。」
元始天尊如何不知此乃燃燈道人的僥辯之詞,但事已至此,早成了糊塗帳,再行責問,亦無結果,反顯的自己氣量太小,斤斤計較,於是冷哼一聲,不再多言。燃燈道人等了片刻,不見元始天尊相問,只好主動挑起話題,說道:「之前貧道奉西方教兩位聖人之命,至鬼谷三百年。與那葫蘆道人朝夕相處,方知其人果然有神異之處,非止心計深沉。更兼厚黑無雙。一旦與其為敵。勢必日夜不寧,坐立難安,奈何貧道與其勢同水火,再無回頭之路。今有數言說與玉清聖人,聞與不聞全憑道兄之意。」
燃燈道人說到此處,頓了一頓。並不見元始天尊答言,只好繼續說道:「世人皆道葫蘆道人和善。少有爭鬥之心,然而歷次政權變更。皆少不了其人的影子,最終的受益者亦少不了其人,更為可怕的是其人每次都能抓住機遇,得到最為鮮美的那塊精肉。此次各教傳下道統,亦是如此,葫蘆道人看似不聲不響,但其門人弟子遍佈各國,身居要位,數種學說皆與葫蘆道人有著不淺的聯繫。只怕諸教疊加,亦有所不如;不知玉清道兄以為何如?
從表面上看,自封神以來,葫蘆道人一直在全力支持鎮元大仙,若非如此,鎮元大仙的名教不會崛起的這樣快,有會在短時間內就有了與三教分廳抗衡之勢。實際上呢。葫蘆道人自身的發展並不慢,只是不曾立教,又有鎮元大仙衝鋒在前。不易引人注意罷了。貧道不知葫蘆道人的修為到了何種程度,有沒得證混元的可能,何時才能證道成聖;亦不知葫蘆道人有沒有立教的心思,何時才會立教;貧道只知,就憑葫蘆道人及其門下現在的影響力,一旦立教,必為諸教之首,執牛耳號令天下。其情其勢,與今日之秦國,何其相似,非諸國聯合不可抗也。未知玉清道兄又以為何如?」
元始天尊聽罷,順著燃燈道人的意思,扳指頭一算,登時吃了一驚。諸子百家中名聲最盛的十家中,除了儒、道、名三家之外,其它七家或多或少皆有葫蘆道人的影子。其中縱橫家、墨家、陰陽家、小、說家,更是分別由胡盧、莫言、明理、倉頡執掌。雖說通天教主由於封神戰敗,傳道之時不能自成一家,不得不托名於勝者,以列子、韓非、趙奢、龐涓、候贏、朱亥等去分道、墨、兵、法四家的勢,表面上狀大了葫蘆道人的聲威。然而。即使通天教主能夠自成一家,亦無法否認葫蘆道人的強大。
最終,元始天尊不得不承認。燃燈道人之言有理,並非是在危言聳聽。乃道:「汝之來意究竟何如。只管直言,不必再行賣弄這些人盡皆知的事情。」燃燈道人心中不屑。面上卻不露聲色,亦無心追究元始天尊是否在強撐臉面,只道:「貧道此來只是建議玉清聖人,何不借申公豹叛教之事,聯合諸教之力,一起打壓葫蘆道人及其門下的勢力,免得放任下去,將來竟至成不可收拾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