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對德國人民及其餘全部歐洲的諾言只在三個條件下行。德國必須自己能夠組織歐洲的經濟生活,使其效率日益增進。他們必須保持歐洲的秩序與安寧。他們必須維持歐洲與其餘全部世界的關係。德國所以能夠在發展高度生產並消除失業,是由於他們實行軍國主義的經濟,而後者所以能實現,是由於他們採取國家籌款政策,實行政治壓迫,並限制人民的消費。
德國將來的問題,是他們能否對軍事工業尋出適當的代替物,可以繼續維持高度的生產,避免失業,因而阻止失業所引起對德國統治的危險,並擴大人民的消費。德國的歐洲經濟發展計劃即是他們對這問題的答案。這些計劃準備:(一)更提高德國的工業化;(二)令歐洲的農業各國,用改良的方法,繼續艱苦工作;(三)使歐洲各國與世界其它部分間貿易日益隆盛。德國認為這些計劃準可以實現,而造成永久的工商繁榮。因為人民的需要是無限的,資源是富厚的,組織運用的能力是現成的,而德國的「成功之意志」是堅強的。
無疑的,德國創造了若干經濟統治方法,這些方法是德國戰後在技術上,仍有繼續全部生產的可能。德國已經知道私人工業刺激公眾消費的技術,大規模興造公共工程的技術及獎勵私人投資政府企業的技術。他們按這些方法,可以計劃經濟生活的拓張。如果他們能支配歐洲地經濟與貿易活動。他們便能夠在各附屬國,施用那些技術。
可是,同樣無疑的,德國取得權力的方法和他們的政治社會思想,確實可以阻礙他們達成其目的。問題的焦點在德國的種族理論。這些理論使他們不能不在歐洲製造並維持經濟及社會的不平等,而這些不平等必然會破壞他們自己地計劃。
德意志「主宰民族」必須有別於各低級民族——所以,後者地工作時間必須較長,工資必須較少。生活水準必須較低。將歐洲分化為工業地德國與其四周的農業各區。使可以實現德國的唯我獨尊。如果這樣。德國計劃建立的龐大工業結構將缺乏充足的消費為其基礎。誠然,德意志「主宰民族」將吸收很大一部分的生產品,但它的等級制度會使它非限制各低級階層地消費不可。
德國盡可建築大的公共廣廈,甚至建造雷博士常誇口的百艘遊艇和百座海濱娛樂場。德國也許可以將整個歐洲滿佈大公路,如同德國的汽車大道並使歐洲的電車制度統一而擴展。公路上也許有幾百輛「民眾汽車」行使如梭。天空中也許有無數遊樂飛機與滑翔機在往來翱翔。如果德國戰勝,歐洲可以開始欣逢那樣的戰後繁榮。但是,那種繁榮依然缺乏繼續的基礎。
正如外界一直認為的那樣。德國缺乏為滿足普通公民地平時需要而運用生產地能力,德國人可以生產出精密的大炮,但是生產不出美味的食品,也沒法生產出足以媲美意大利地時裝,所以在德國人的統治下,這些需要創造力的行業開始迅速萎0。德國既然準備降低歐洲很大一部分人口的生活水準,他們將來不免要破壞自己的計劃之根基。德國的社會政治觀念將阻礙並歪曲生產效率與力量之正常使用。維持歐洲秩序的問題既不簡單,也不容易。在平時。東歐和東南歐。由南意大利到西班牙一帶,為貧乏的農業區,而西南歐與西北歐如德國法國。斯堪的納維亞,英國與荷蘭,為較富足的工業區。
在這種程度內,德國準備加諸歐洲的尖銳不平等差別將符合農業歐洲與工業歐洲的原有劃分。但,德國將於此種經濟不平等外,添加社會的與種族的歧視,及個人的與政治的壓迫。例如,波蘭工人只許乘標有「波蘭人」字樣的車輛,而他們工資較低,工作時間較長,又被認為民族低賤的社會標記;波蘭工人似難長此忍受下去。同樣,捷克的,挪威的,荷蘭的或其他各國的工人與農民也不能永遠忍辱而不思反抗。德國如果戰勝,當然會繼續現行的扶植各國傀儡之政策,在各處製造一些與德國統治利益一致的集團。
德國可以擴大在各佔領
的辦法,將當地有政治野心或經濟企圖的集團,拉入而加以支配。這種策略並非新發明,在過去試用時,也會暫時成功。但這些政略必然造成階級分化與政治仇恨,結果必引起衝突。所以,德國的伎倆徒足以加重各國的階級鬥爭,而種下全歐內戰的種子。德國要在此種情形下維持歐洲的秩序,必須建立大規模的警察及相當大的常備軍。
這種生活情形,即對於無征不服的「主宰民族」,亦有不快的意義。那就是說,成千成萬的德國青年工人不能參與戲院與海濱娛樂所之建造與享受,而須消磨其一生的大部分光陰在異國作戍卒。至於那部分可以安居國內的「主宰民族」,亦需貢獻其一大部分精力,為海外的青年戍卒——「文化維護者」——製造軍器。除非德國能有一個長時期的和平,去消化他們勝利之果,他們將無法履行其諾言。
威廉三世向歐洲各國厭戰的人民大事宣傳而頗收效的有利口號是允諾為大家造成一個長時期的和平。但是,正如前邊所指出的,德國統治的內部與外部條件,使德國的征服決不能限於歐洲大陸。為了思想與經濟理由,大德意志的擴展不會有止境的,即令它完全征服了或支配了歐洲,即德國擴大「生活空間」的要求所必需的非洲部分,小亞細亞部分及亞洲部分。
德國自稱願意依完全平等的基礎,與其他「自然的生存空間」各國,共享世界霸權。德國可能會設法成立一個新的「國際聯盟」,使歐洲各國的關係,表面上像是自動而平等的合作。德國也許會召集那個「御用國聯」的代表們,通過領袖們的建議,一如今日的德國國會。
德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特別創設了一個德國式的國際勞工局。1919年以前,每逢有歐洲的或國際會議;工人的,或是其他性質的,德國無不極力爭取支配權。1921年德國勞陣線主持人雷博士已經設立一個「國際社會組織的中央局」。可見德國如果勝利,必將創造一種國際主義,以擴大自己的勢力。一個德國的國聯可以負擔若干技術工作,例如討論貿易問題,及規定德國國聯不直接支配的地域之勢力範圍等事。有一事值得我們注意者,即大戰發生以後,德國仍繼續作國際聯盟的中央禁煙局之會員。在某種程度內,德國已經是歐洲國際組織的核心。簽字於協定的不僅德國,還有一些小的衛星國。
直至如今,歐洲的討論和談判方法是由各獨裁者舉行會議,各小國的領袖於必要時,常「被邀」出席,簽字割棄自己的獨立,領土或其他權利為所有物。德國為了宣傳,他們也許會將現行的獨裁者會商,改為一般的國際會議,使其更顯出自由與自動合作的面目。上述各節並非將來德國統治必取的形態。
依德國的理論,嗜好,和習慣說,德國無疑寧肯公開作統治者,而不肯裝作合作者。如果德國勝利,他們大概會公開擺出統治者的面目。然而,今天德國在各征服區進行政治的「協調」時尚不得不小心翼翼,足見將來如果德國要消內亂和戰爭,他們對於各征服國更須謹慎從事,至少必須以今日同等的謹慎態度推行政令。
德國這種謹慎作風,由於其本身空虛無意義,而必然徒勞無功。在德國統治下的虛偽平等,並長期欺騙一切人民?德國堅信最強者應握統治之權,這種思想與平等完全背道而馳。即令戰後的世界是按德國的策劃,由各強國重加分割,其中若干強國亦會比其他強國更強大,因此有「權」奴役並統治次強者。
德國當然會企圖使德國成為強中的最強國,而支配萬邦。於是德國體系內這種不安定的關係必然破壞德國世界的均衡。換言之,德國德國必須繼續擴展,否則它做世界強國的命運必然告終。
接下來枯燥無味的資料片即將結束,歐洲與亞洲的兩大巨人的較力,將會引起那個大洲的滔天波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