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作為一個領導人.從大的方向上解決難題是.冥想之後.終於又一次的想到了合適的打手.日本人。當然這一次想要說動日本人.顯然要付出一些代價,三年前就是中國拋棄了日本,才導致日本人戰敗,最後成為亡國奴,而現在散佈在美國西岸的一千三百萬日本人,幾乎個個都成為了戰士,這是在死掉了一半人口的情況下鍛煉出來的鐵血軍隊,只要給他們適當的武器,就能把他們訓練成合格的精兵。
有的時候,趙剛看到美國西岸的戰報時,也感到十分的震驚,日本人在那麼差的條件下,竟然還能固守一部分土地,並且還有逐步反攻的架勢,真是讓趙剛感到無比驚奇。在仔細的研究了日本人的習慣之後,才發現,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真的十分適合這種地獄般的環境。不過正如趙鋼所預料的那樣,日本人的對手是美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可以說是白種人的頂峰,在日本人的進攻下絲毫不退縮,雖然雙方在互相出血,但是日本人的損失程度顯然要遠遠大於美國人。
考慮再三,日本人只好接受了中國遞過來的橄欖枝,不過這一次日本人決定,不收到貨物的話,絕對不出兵。很快的第一批軍火到達美國西岸,包括75毫米火炮等武器抵達日本抵抗軍的大本營,日這些武器流出了眼淚,欣喜若狂的將這些裝備發到六個最精銳地師團裡面。當然他不知道,這些武器是一個甲種師的換下來地舊裝備。曾經旗鼓相當,在經過了十幾年的時間之後,差距已經是天地之別。
在十天之後,第一批五十萬日軍萬里迢迢的來到了西藏,雖然一節車廂擠了慢慢的,可是日本人還是十分興奮,用眼神交流著自己的心得。而在二十年前。日本的小孩子都知道火車,二十年之後,日本人的退化程度驚人,變成了沉迷於武力地種族。
為了給這些新來的日本將領一個適應環境的機會,415日,幾名日本將領被帶到了南線總指揮部,開始了一次課堂教育,在會議上,南線總指揮的副官劉蒙答開始講述日本士兵要面對的難度。
「一個是機動距離遠。本地處青藏高原西部。遠離我縱深腹地和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戰役主力從集結地域機動到作戰地區,要完成千餘公里的行程,其中有三分之二是高寒山區。而戰區各戰役方向間的距離也達百餘公里,如從葉城至三十里營房距離達367公里。葉城至甜水海579公里,三十里營房至獅泉河674里,三十里營房至普蘭裡。從莎車到達三十里營房駐訓點,途中翻越了3達。經9處水毀路段4塌方地段,人工搶修7處不便車隊通過的地段,總裡,平均時速20公里,共耗4時間。
二是機動方式少,鐵路只有幹線,空運和公路運輸方式比較單一。公路也未構成一個細緻網絡。現全區干支線道路。總長36579公里,平均密度僅為每百平方公里9於平均的32里每百平方公里。
大部分道路為六級以下標準,坡陡彎急,曲半徑小,路況極差,路害較多。該地區唯一縱貫南北地新藏公路,擔負著戰區腹地至作戰地區和邊防一線大部分的物資、裝備、人員的輸送任務,運載強度極大。這種單一的運輸方式和路況對部隊機動產生很大影響。
第三是機動保障難。部隊在人煙稀少、物資匱乏地高寒山區實施遠距離機動,保障問題尤為突出。一是道路保障困難。除新藏公路路況較好外,黑阿公路和拉普公路路面窄、路況差,沿線荒無人煙。由於海拔高、氣候惡劣,人煙稀少,機動道路漫長,數千公里路線的維護力量極缺,難以保障道路的全線暢通。
另外,印境列城至我新藏公路重要補給站甜水海,直線距離僅裡,至我三十里營房僅250里,以及阿卡子、賽裡亞克等達板均在印空軍有效作戰半徑之內,戰時極易受到攻擊而中斷交通,修復起來極其困難;二是食宿保障困難。新藏公路沿線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能保障營級規模兵力食宿地兵站,如團以上規模的
動,食宿主要靠部隊自行保障;三是技術保障難。汽車修理廠,更沒有軍械修理廠,戰時既使開設一定數量的野戰修理所,也難以承擔大量車輛、裝備的維修任務。
最後一點四是機動任務重。機動任務繁重主要表現為:一是機動任務廣泛。在時間上,不僅在戰役準備階段要通過機動完成戰役部署,而且要貫穿於戰役實施的全過程;在內容上,不僅有兵力機動、武器裝備機動,而且還有物資器材機動;在行動上,不僅完成防禦作戰中的堅守、支援、反空降、反突擊、封閉突破口,而且也要完成反擊進攻作戰中的穿插、迂迴、包圍、追擊;在規模上,不僅有邊防二線營、連規模地機動,而且還有從縱深地區師、團規模的機動。機動任務廣泛與機動方式單一的矛盾,加大了機動的強度。二是高程位移懸殊。新藏公路起點葉城海拔1443米,終點普蘭海拔3600,全線高程位移近5000米。加之作戰地區大多在海4500米以上,部[;=到海拔6000米的高原,無論人員還是裝地區的惡劣環境,無疑增大了部隊機動的難度。「
「嗨,將軍閣下,這些我是知道的,我現在想知道的是我們什麼時候能到戰場可能是長期在艱苦環境作戰的緣故,鬍子都變得花白,看著他恭恭敬敬的向只有二十多歲的一個上校行禮,實在是很不協調的畫面。
「沒有了,這些就是目前的局勢,希望你們軍隊能夠克服這種困難,取得優異的戰績「副官已十分標準的官方語言結束了這次會談。實際上駐藏部隊面臨的困難遠比這個要多,而遲遲不能打開缺口,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則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並沒有隨著武器裝備的增加而增長,新入伍的軍人在享受了遠比前輩豐裕的物資後,表現出來的戰鬥意志讓人吃驚的薄弱,這才促使趙剛決定,引入一股活水,來刺激一下日趨僵化的中國軍隊。
這只日本軍隊被投入到了最艱難的阿里地區,正面寬達1050里,加上其戰役後方新疆南部地區,戰役地幅廣大,但適宜交戰的地域卻十分狹小,戰役力量使用和作戰規模受到限制。在主要作戰方向的邊境地區,除少數的縱向山口通道外,很難找到迂迴路或橫向路,戰役力量的機動和展開,大口徑火炮及坦克等重型裝備使用均將受到較大限制,控制通道要點往往成奪取戰場主動權的關鍵所在,中印雙方的作戰行動都將主要圍繞通道進行。
在經過了中國的連番猛攻之後,印度人進入了防禦狀態,印度人的防禦多以扼守要地為重點,將嚴密控制可能作為進攻軸線的谷地、通道及山口,形成守點卡口、以點製麵、以面制線的縱深防禦體系。在屢次的進攻中,由於無法解決兵力的投入問題,一直無法突破這裡,當然突破這裡的意義並不大,就算是突破了阿里,也要面對阿里後面的群山,那裡的守衛是高聳入雲,海拔高度在7000左右的高山,更加難以突破。
在經過了幾天簡單的休整之後,日本人開始了進攻,與中國軍隊不同,日本人進攻時主要依托或利用通道,才便於展開兵力兵器,便於快速直插縱深打擊敵重心,便於機動、協同和支援保障。由於通道狹小,不便於大部隊和重裝備展開和使用,因而,每次投入交戰的時候,日本人交給自己士兵的武器都十分的可憐,只有一枝步槍,可以隨時上刺刀的步槍。在面對地雷陣等地形的時候,日本人都是一滾而過的,就是這樣的簡單進攻,日本人卻憑借做到了極致的忍耐精神,取得了進展。在三天之內,竟然攻克了印度人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