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外流,物價繼續下降,工廠繼續倒閉,經濟開始崩情況下中國財政部終於在1911年11月3日公佈了貨幣改革令,宣佈實行「金「本位制。這是一個冒險行動,在當時來講,也是一個在最壞情況下的最佳選擇。
貨幣改革法令規定,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為法定貨幣,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人民幣為限,不得使用現銀、銀元,違者全部沒收,並法律制裁;公私機關及個人持有的銀幣、生銀等全部交給國家指定銀行兌換法幣;為了穩定法幣外匯價格,銀行無限制買賣外匯。同時將白銀平衡稅由6.=.%口無利可圖。
這一貨幣改革的重要性在於中國從此脫離了銀本位制,採取了金本位制制,使中國的貨幣幣值與白銀脫離了關係,並能較有效地制止白銀外流,從而有可能從金融體制(也是較根本的一方面)克服經濟困難。
但是這一幣制改革包含了很大的風險,它的成功與失敗,取決於兩個條件:第一,新貨幣的匯價能否穩定,也就是幣制能否穩定,取得民眾的信任。說到底就是中國政府有沒有充足的黃金儲備;第二,能否將民間所持有的白銀移交給中國政府,以換取並不穩定的人民幣。
第一點在人們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人有消費黃金地習慣,可是沒有把黃金作為主要貨幣的習慣。中國政府更是從來沒有把黃金作為貨幣地習慣,在短短的一年間,中國能夠積攢多少黃金儲備!
這一點辦到,第二點也就較有把握,新貨幣的幣值就能穩定,幣改也就基本成功了。因此,中國的幣制改革也涉及到各國的亞洲政策問題。英、美、德三國都面臨著一個重大的抉擇。
如人們所預計的,美國對中國幣制改革採取了明顯地否定態度。美國駐華大使在幣制改革後的第四天就發表聲明說:「中國幣制改革,唯將中國四億民眾置〕於大災難而已」;接著,美國外交部就通過聲明,對中國幣制改革的反對態度。英國外長也發表聲明,說中國的幣制改革「忽視具有安定亞洲勢力中國制經濟,擾亂亞洲和平之新經濟政策,殊為不智」。
中國的這一次幣制改革被認為是一次大冒險,也看成是中國同英美力量在經濟領域的一次較量。1912年1月15。中國開始退出貨幣聯盟,並採取了一切可能辦法來穩定這次幣改,想以此證明,中國有穩定自己經濟的能力。其他國家的干涉必將失敗。
而美國和英國則撕開一切面紗,步步緊逼,想要一舉摧毀風雨飄搖的中國經濟。英美集中攻擊地就是中國的黃金儲備,由於中國沒有買空賣空機制。所以。這一次只能是用老辦法,人為的抬高黃金價格,以便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一次時間倉促,美國人和英國人只好撕掉偽裝,兩個國家機器開始親自上陣,連偽裝用地黃金委員會都沒有採用,兩個國家的財政部直接入市。大量收購黃金,以便造成黃金差價。
在這裡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國和英國是怎樣通過白銀交易,在不損失金錢的情況下搞垮中國的經濟地。一方面,通過抬高增加白銀儲備以達到白銀緊縮,導致銀價上漲,美國政府的投入極其有限,更多是號召全世界的游資衝擊白銀。而在白銀入境的時候,又可以徵收大量的稅收,實際上是賺了。
而那些游資,在白銀價格不斷上漲的時候,也是賺錢的。直到最後價格下跌前,他們都是賺錢地。而為了防止白銀外流,中國政府必然大量增加白銀儲備,所以一般來說,到最後的全部的成本由中國政府來承擔。也就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大洗劫。
然而,這次中國政府沒有遵循遊戲規則,他們竟然放棄了白銀,想要一次性的清空白銀。這樣的話,損失就會由美國和國際游資承擔,美國政府的大量白銀儲備將會大幅度貶值,而且,隨著白銀的使用範圍的大幅度縮小。這些白銀將會跌到一個極低價格。等於是一下損失了上百億的財富。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英國的態度最明智。在中國政府宣佈幣改的同一天,英國外交部批准了英國駐華大使館頒布的「國王規章」,禁止在華的英籍公民使用白銀,並必須遵照中國的幣改法令辦事,違者依法懲處。英國人的這種態度是基於判斷銀價下跌,不再具備投機的價值之後作出的明智判斷。而且英國沒有多少白銀儲備,自然不會因為這件事情得罪中國。
美國則不同,美國有大量的白銀砸在手上,如果全部交出來,按照原來比置換成人民幣,那就虧大本了。不說其它的,就說換人民幣的環節就很難矇混過關,在銀行稅務以及廉政公署一同監督下。那些進入中國的熱錢很難生還的。沒有人願意冒著被國家機關盯上的風險,去兌換這些燙
銀。如果不去兌換,那麼白銀價格將會越來越低,最大的受損人。
所以在幣改實行的第二天,美國駐華大使就威脅李滋羅斯,譴責中英合作排斥美國,並威脅說要「對中國提出嚴重警告」。但李滋羅斯的回答是,英國將按照中國法令以一(人民幣)對一(銀元)的比價移交白銀給中國政府。
英國的態度在當時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英國銀行所擁有的資本要佔全中國外商銀行總額42%,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美國銀行的態度,如前所述。是堅決反對交出白銀地。在月7上海外商銀行討論移交白銀問題時,英商麥加利銀行主張應將白銀移交給中國政府。美國花旗銀行堅決反對,它的理由不是政治性地,而是要求中國政府補償中外白銀的差價損失。
然而一直到1912年326日,中國仍然毫不動搖,美國鑒於大勢所趨,才勉強同意移交白銀。英美兩國銀行的不同態度,反映了當時這些國家對中國的政策。英國認為中國是夥伴。競爭對手,但不是敵人。美國認為,中國就是自己的死敵,天敵,無論如何都要制止於死地的。
通過通過幣制改革,中國政府集中了約50000萬盎斯的白銀。然後,這50000盎斯直接投向了美國市場。美國政府這時候也顧不上白銀集團了。這也就更加證明了一點,白銀集團說到底,不過是一個美國政府地幌子,用來遮掩美國政府屠刀的一個工具罷了。當這個幌子或者工具成為屠刀的障礙之後,就會馬上消失,露出後面血淋淋的長刀!
一方面,在世界高銀價的哄抬下。中國的決然手段導致白銀走私對美國已經毫無利益。聯繫到以後的金融格局,摩根財團認為中國人永遠不會回到銀本位制上,而且他還認定,中、德暗中勾結以幫助中國平穩施行金本位制。摩根財團在與顧問們反覆商量後得出一個結論:降價。只有降低世界銀價才能制止中國人從白銀走私中攫取巨額資金,增強它的國力;
也只有降低銀價才可以避免中國在世界銀市場大量拋售白銀。當然,很重要的一點是降低銀價會使中國政府把出售地白銀的渠道從世界銀市場轉向美國,因而可以控制中國的貨幣。這個問題是當時摩根財團心目中的一件大事。但是形勢逼人。當中國提出放棄銀本位約一個星期以後(11月13日)。
正當中國幣制改革處於成敗關鍵時刻,美國花旗銀行突然向中國外匯基金衝擊,大量套購外匯,使中國外匯儲備量驟然下降(只剩下5004000英鎊黃金儲備)。新幣制岌岌可危,搖搖欲墜。
為了應付美國人破壞性地套購外匯的突擊活動,以維持新幣的信用。中國財政部立刻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在立即與皇帝磋商後,對美國發出正式照會。在這次照會中,中國財政部十分肯定地指出,鑒於美國對中國財政金融地進攻,一旦中國崩潰,美國將隨之受到可怕的影響。相反地,如果美國不再這個時候興風作浪,中國可以考慮,將已經獨立的魁北克的主權移交給美國。
美國沒有給於任何積極的回答,即便是聽到歸還美國西部的提議,美國人仍然沒有鬆動的跡象。不過很快地,美國就開始了自己的新一輪進攻。
當然,摩根財團態度的變化與中國高層的日益增加的壓力有關,在趙剛的戰爭威脅下,美國政府縮回了自己的手,而開始更多的啟用摩根財團,這個黑暗中的手來實現自己的意圖。作為一個財團摩根財團認識到美國的白銀政策,除了討好國內的利益集團外,還應該從更廣闊的世界政治的角度來看問題。與白銀集團相比,中國作為一個國家來說過於強大了,只能小心翼翼的達到自己的目的。
摩根財團雖然非常小心,避免觸怒中國,但是該做的還是要做,只不過口頭上需要道歉。」為了扭轉美國「愚蠢」的白銀政策,經羅斯福同意,美國不再世界銀價,於是銀價逐漸下降。
1911年12月11日世界銀價開始由每盎斯05元下降為01美元,在以後40天中再下降0.:走私風,但對中國來說,由於銀價下跌,以銀易金以增強新幣制外匯儲備的力量也削弱了,因而又遇到同樣緊急的新困難。
美國所等待的就是這個機會,如果沒有足夠的黃金儲備,又不能通過賣出白銀來購的黃金,那麼,中國的金本位制就是一個笑話,除非中國效仿法國,脫離貴重金屬本位制,可是如果那樣的話。中國就不再是世界經濟地一員,而被隔離。永遠的失去了發展地基礎。所以,最重要的就是金儲備量,
這一點崩潰了,新幣制也就垮台了,中國就會受到更大的打擊,這個打擊遠比白銀
趙成的要大得多。白銀危機不過是造成中國經濟暫而幣值失敗則意味著中國經濟失血休克的同時失去了造血的功能。
摩根財團在一開始就認為在亞洲存在著一個人民幣、美元的「貨幣戰」。他認為這些強國都想使中國貨幣與它們各自地貨幣發生聯鎖關係。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能在這一場貨幣戰中贏得優勢。李滋羅斯出訪中國帶有很明顯的使中國貨幣與英鎊掛鉤聯鎖的意圖,而中國一直想建立一個強勢的人民幣集團,這也是盡人皆知的事。
這都加強了摩根財團在這個問題上的疑懼和焦慮。因此,摩根財團從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利用中國貨幣危機來迫使中國貨幣與美元聯鎖。1911年10月28日在中國.||困難時,中國曾向美國要求出售兩億盎斯黃金,以渡過財政金融難關。
摩根財團認為這是乘人之危的好機會。對羅斯福說:「這是我們的好機會,假使他們中國〕淹沉得差不多了,就用美元把他們鉤起來,免得他們去攀附英鎊」。這個設想同羅斯福也想用這種辦法在中國保持一個「立足點」的想法不謀而合。在中國幣制改革地前夕(11月中國財政部長再次商請美國收購白銀並給予黃金協助。
這就迫使中國向美國提出售銀與借款以充實外匯基金的一攬子交易。中國的請求。促使華盛頓建議邀請中國派遣代表訪美,直接磋商,這是美國遠東政策逐步轉向主動的一個步驟。儘管國務院仍然是非常小心翼翼,生怕走錯一步。引起中國地激烈反應。
不過,美國人提出的建議,實在讓中國人無法接受。這個建議實際上是把中國的經濟的命脈-銀行業全部交給美國人去管gt;:國人也只同意交出20%地黃金儲備,來換取這麼豐厚的財產。
消息傳回來,全國人民都陷入了恐慌之後。美國期貨市場,黃金價格開始暴跌,白銀價格開始暴漲,這一切都預示著,中國的幣制改革,將以巨大的代價收場。
1912年51日::)巨大的期貨交割了,在這兩筆交割中,中國皇帝陛下的名字又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裡。同時兩筆總金額高達六億美金地收入也讓他再次被世人所知。
期貨為交易雙方同意於未來特定日期(交割日).以約定的價格買賣某項商品或證券的合約。在期貨合約中註明了約定的買價.但如未到交割日.不用進行資金交付。期貨合約買賣雙方都認為有必要在期貨合同簽署時放進一定的押金.作為日後期貨合同的某個締結方毀約而給另一方的補償。為了能充分地補償隨市場價格變動而變動的物質損失.規定押金的數額每天也都隨市場變化。若押金數額高於損失本身.多餘的部分將退還毀約方。
與正規的交易不同,期貨的風險更大,同樣的收益也更大。在期貨市場中有兩類目的不同的參與者.上倒賣期貨合同。投機者本身既不生產期貨商品也不對此類商品有消費需求。投機者低價買進期貨合同高價售出或高價出售再低價買進.目的就是賺取合同買賣之間價格的差異以贏利。避險者避險者與投機者相反.他們或許為期貨商品生產者.或許對期貨商品有消目的是為了避開不可預見的風險將造成的價格損失。
趙剛做的期貨買賣,被美國人判斷成為避險者購買,是迴避幣制改革的保險投資,現在看來,趙剛雖然知道用最好的辦法,但是卻沒有動用國家力量來進行風險防護,所以這幾個億的收入顯然不能抵消隨之而來的損失。
十幾年後,當摩根去世的前一天,這個美國金融界的鉅子,滿懷感歎地說了以下的話
「(中國)皇帝,是一個神秘的人,我想就算他不做皇帝,改行做金融,也會取得遠遠超過我的成就,做鋼鐵,也會強過卡內基,做石油,強過洛克菲勒。其實說這些沒有用處,他只是用了一半的精力,就把我們三個全打敗了!那個人,也許真地向中國人民說得那樣,是天上的神仙下凡來的!」
1912年55日上大漲,然而這個時候,全部人才發現,中國那位皇帝陛下,又一次提前購買了幾乎全部的白金,以及佔據白金產量85%的白金礦。
於是,這場金融戰打到最後,美國人不得不再次敗北,而受到重創的美國經濟,馬上引發了經濟危機。而受到嚴重衝擊的中國經濟。雖然長期來說是勝利了,但是短期損失卻同樣嚴重,也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