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傳 第三卷 第三十七章 蔡王府獄
    在聽趙佶有選擇地透露了一部分蔡王府內幕之後,向太后頓時覺得眼前天旋地轉,好容易才抓著椅子的扶手穩住了身子↓並沒有再詢問事情真偽,因為,她聽得出來,趙佶的話很有分寸,口口聲聲只是說蔡王府中有奸人作亂,並沒有涉及到蔡王趙似本身。

    「那官家準備如何處置?」

    「太后,蔡王雖然年少無知,但此事事關重大,姚屬下的禁軍在撥捕疑犯時,甚至在蔡王府附近一酒館內遭遇持械兇徒,因此不可不問。朕準備將鄧鐸交開封府審問,至於蔡王是否有罪,現在還不得而知。「趙佶的語氣沒有任何起伏,彷彿正在說旁人的事情一般。

    「官家,你可知道,天家兄弟侵詐,外人會如何看麼?」向太后苦心積慮就是為了防止這一幕發生,如今不由得痛心疾首。「蔡王確實頑劣桀驁,但他畢竟是官家你的弟弟,倘若重處,恐怕天下百姓又要議論紛紛!須知以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尚且難以逃脫玄武門之變的史書公論,又何況……」

    「太后,這些話高伯章已經諫過了。」聽到那些幾乎差不多的話,趙佶愈發覺得意興闌珊。好在高俅還說了下文,不像向太后那樣只是一味地阻止自己繼續追究。「太后放心,如今聖瑞宮皇太妃仍在,朕自然會周全顏面,決不至於重處蔡王。但是,朕至少要問清楚之後才能斷定是否該寬貸,還請太后體諒。」

    此時此刻,向太后疲憊地閉上了眼睛,心底既有欣慰也有苦惱。左思右想,她最終無力地揮揮手道:「罷了,既然官家已經有這樣的決斷,我就不插手了,一切任由官家自己作主便是!」

    元符三年五月初八。蔡王府武官,三班借職鄧鐸因語言指斥送大理寺,蔡王趙似上表待罪。趙佶大怒之下,命開封府推官吳師禮主持審問,並下令將蔡王趙似禁足於府中。與此同時,殿前司以追捕西夏奸細為名,在連續三日的全城大索中,一共逮捕可疑奸細十二人。當場格斃持械兇徒數十人,並在臨近蔡王府的酒館內起獲大量刀劍。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一邊是江公望等大臣上書,以證據不足為由,要求只懲治鄧鐸一人而不追究蔡王;另一邊則是始終抱著戒用兵觀念的韓忠彥接連上書,以不給西夏理由輕啟邊釁為由,要求徹查所謂西夏奸細來歷。兩邊附和的朝中官員都相當不少,這讓趙佶極為惱怒。

    「證據不足?若是證據充足,恐怕朕就不會站在這裡了!」趙佶指著案頭那堆起老高的奏折。眼睛卻瞟著底下低頭不語的姚。「姚卿家,以你追捕這些人的經過來看,他們是不是真地他國奸細?」

    姚見皇帝並不是向自己問計。頓時大大鬆了一口氣。「啟稟聖上,這些人極為驍勇,一旦為禁軍發現蹤跡,往往是不惜同歸於盡。因此,雖然臣下令要留下活口,基本上拿到的也是重傷將死的人,而且無一肯開口招供。照此看來,這些人是死士的可能性很大,但究竟是否他國奸細,臣不敢妄下斷言。」

    「這些年邊釁不斷。若沒有遼國或是西夏奸細混入我大宋,朕反倒要覺得奇怪了!」趙佶面色稍霽,舉手示意姚坐下,「朕聽說當初攻河州時,姚卿家與令兄同在軍中,不幸中箭傷骨,之後非但不下戰場,反而用強弩起出箭簇,繼續談笑殺敵。可有此事?」

    一聽皇帝提起當年舊事,姚立刻霍地站了起來,心中極為激動。「這是多年前的舊事,想不到竟會傳到聖上耳中,臣實在是慚愧。其實當年奮而忘死的將士不計其數,臣的這點小事著實微不足道。」

    「想當初,姚卿家與令兄並稱二姚,縱橫西北威名遠揚,如今,朕便想問一句,倘若朕還要用兵西北,卿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趙佶突然詞鋒一轉,犀利至極地問道。

    「聖上!」姚聞言大驚,要知道,他在汴京為官日久,漸漸清楚了那些文官的思維方式。對於朝中宰輔來說,無論邊關打了勝仗與否並不重要,重要地是國庫是否殷實,重要的是朝廷將拿出多少錢糧來犒賞三軍,要拿出多少撫恤來慰問陣亡的將士家人。因此,日久天長下來,他也逐漸消磨了往昔的雄心壯志,只想著守成也就完了,誰料到竟從小皇帝口中聽到了這樣的話。

    幾乎是下意識的反應,姚翻身跪倒在地,聲若洪鐘地答道:「若是聖上真有此意,臣願為馬前卒!哪怕到時已經拉不得弓騎昭得馬,只要姚家尚有子弟,也必定讓他們在軍中報效!」

    「好!」趙佶心懷大暢,重重點了點頭,「姚卿家這句話朕記住了!此次你無需顧慮,無論涉及到誰,你儘管查辦!浹浹大國若是連這點膽氣都沒有,豈不是教別人笑話?你儘管放手去做,不用管那些御史的彈劾!」

    「微臣謹遵聖諭!」姚大喜過望,行了禮之後便匆匆離去。出了大內禁中,他正好遇上了進宮的高俅,連忙含笑打了個招呼。

    經過之前的一役,高俅對於姚的為人也有了深刻瞭解,更不會放過姚氏這個將門世家,因此自然不敢怠慢,笑吟吟地攀談了幾句,這才在內侍導引下進了宮。話說回來,趙佶那一道將鄧鐸下獄並禁足蔡王地詔令就是他下地,眼看群臣並無一人詰問其中文采,他這個新任中書舍人也就漸漸放下了心,自然一心一意地考慮起善後工作來。

    「除惡務盡,這句話確實一點都不錯,伯章,你還真是說到朕的心坎上去了!」趙佶聽了高俅的鼓動,不由連連點頭,滿腔地怒火正好有了傾瀉點。「章惇梁從政當初就黨附蔡王,如今若再不藉機懲治,恐怕也會養成心腹大患。」

    「梁從政如今不在汴京,暫時不足為患。而章惇為相多年,黨羽眾多,聖上既然已經貶斥了安惇蔡卞,也應該輪到他了。」高俅雖然把話說得大義凜然,但要究其根本,其實仍舊對當年章惇陷害自己的舊事耿耿於懷。「章惇此次為山陵使,聽說他多有怨望之詞,御史台的彈劾似乎已經不少了。」

    「唔,既然動不得趙似,那便拿章惇開刀好了!」趙佶冷笑一聲,顯然打定了主意,「曾布是個最領顏色的人,有這麼好的機會,他定會挑唆御史出來彈劾,待到那時,朕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罷去章惇官職!這一天,朕已經等很久了!」

    聽到御史兩個字,不知怎的,高俅總有一股不太舒服的情緒。儘管趙佶自登基以來召回了不少敢於直言的諫官,比如說江公望鄒浩傅輯等人都在其中,但同樣也有不少人為宰臣籠絡,成為大員的傳聲筒。而自己資歷極淺,一旦為地方官,在朝中沒有一個有力的發言平台是不行地。很快,他就把主意打到了宗澤身上,只是尋思著該如何開口。

    「伯章,雖然如今殿中台諫官已經不少,但朕總覺得還是有人不稱職。另外,有些人雖然忠貞可靠,卻太過迂腐不懂變通,那些奏折寫得死硬十分,著實令人頭痛。」事有湊巧,趙佶本來也對那些事事都要諷諫的諫官有些不滿,此時無可無不可地道,「伯章你知道朕的脾氣,不妨看看有什麼好的人選,也好牽制一下那些太過敢言的傢伙。」

    有了這句話,高俅回府的時候立刻找來了宗漢。待到他說明想要建議召宗澤回京任諫官時,宗漢不由得目瞪口呆,良久才迸出一句話:「東主,你可是將要大用了?」

    高俅倒是對宗漢的驚訝有些不解:「不過推薦一個諫官而已,怎麼牽扯到我是否要大用上頭了?」

    「東主,你必須知道,我大宋的祖制向來是台諫官由聖上親自任命,無論宰執還是樞密院都不得過問。而有權推薦諫官的就只有宰臣、執政和諸閣學士而已,諫官感恩之餘,有時就會稍稍偏向於這些推薦自己地人。如今聖上竟要你推薦言官,豈不是要大用你的標誌?」

    暈……高俅的第一反應就這一個字,能夠從一句話裡推敲出這樣的事實,這也只有宗漢這樣土生土長的人才能辦到。在他自己看來,登基才半年不到的趙佶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遠見卓識,就現在而言,趙佶更多的是憑本能,而不是站在一個皇帝的高度來處理每一件事。沒有受過儲君教育的趙佶,終究在這種小事上稍遜一籌。

    「你別想那麼多了,總而言之,先給汝霖寫信探探他的口風,台諫雖然不是什麼高品官員,但在朝堂上至關重要,我不會貿然行事。」他沉思片刻便說出了最關鍵的話,「你先和他打聽一下龍游的情況,然後試探一下他現在的作風,如今朝中黨派林立,他若是仍然像當年考進士時那樣莽撞,那他還是當他的龍游縣令好了!報國固然是一個大臣應該考慮的事,但如今的時節,在報國的同時如何注重策略,如何在朝堂中立足才是最重要的!」

    手機小說網隨時隨地享受閱讀的樂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