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881之崛起 第兩百一十七章 戰爭火藥桶
.    第兩百一十七章戰爭火yao桶

    就這樣,羅凱,這位穿越者,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成為了一個泱泱大國的統治者,一位帝國皇帝。而原先的中華民國總理和副總理則成為了有名無權的帝國**官和財政部長。

    接著,羅凱開始對帝國的暴力機器軍隊大加封賞,以便在未來的統治中牢牢掌握主至高權利。

    就在羅凱成為中華帝國皇帝不久,世界的另外一邊,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德國,殖民帝國主義英國,高利貸帝國主義法國,軍事封建帝國主義俄國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問題上的矛盾,是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這是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紀70年代以來英德關係的演變過程表明,英德衝突對於一戰爆發所起的作用雖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軍競爭和協約國的形成與發展是英德矛盾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終於成為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因素。

    法德矛盾,從實際情況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說」並不全面。英國把德國作為主要對手,而德國沒有從國策方面把英國作為主要敵人,只是在具體政策和海軍競賽上把英國作為主要對手,因此,兩國之間的矛盾構不成主要矛盾。德國最大的敵人是法國,無論從歐陸的霸權地位或德國的發展來看都是如此。

    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說」是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一戰前英德之間在殖民地問題上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存在嚴重的衝突,俄德矛盾遠比英德矛盾尖銳、突出。如果說一戰是由於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鬥爭引起的,那麼顯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接下來的巴爾幹戰爭使得列強間的矛盾更加ji化了。

    1908年,奧斯曼帝國發生**,俄、奧又商定,俄同意奧匈正式吞併bo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奧匈則支持黑海對俄開放。

    結果,奧匈達到了目的,俄國的要求則受多國阻止未能實現,就支持塞爾維亞反對奧匈合併bo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結果奧匈在德國支持下,態度強硬,俄只好退讓。在這次較量中,俄國感到奧匈有德國支持,自己無英、法的支持在巴爾幹難以立足,所以加入三國協約。在俄國積極支持下、保、塞、men、希四國遂組成同盟,企圖肢解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的領土。「四國同盟」也得到英、法的支持。

    1912年10月8日,men的內哥羅首先對土耳其宣戰,保、塞、希也相繼在17、18日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給予土耳其統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權,要求土軍撤出巴爾幹。

    土耳其政fu拒絕了這個要求,並開始進行軍隊動員。這就構成巴爾幹聯盟對土宣戰的直接口實。18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也相繼對土採取軍事行動。

    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民族解放鬥爭目標的鼓舞下,士氣高昂。塞爾維亞人進入瓦爾達爾河上游、新帕扎爾州和阿爾巴尼亞北部,到達亞得利亞海岸。希臘佔了薩洛尼卡,保加利亞bi近伊斯坦布爾外圍,阿爾巴尼亞趁機宣佈獨立與中立。

    英、德出面調解,奧、意積極支持阿爾巴尼亞獨立,以此阻止塞爾維亞的擴張及進入亞得利亞海。保加利加和希臘瓜分愛琴海北岸地區。為爭奪阿爾巴尼亞,奧、塞互不相讓。奧準備入侵塞,未獲德支持。塞失去亞得裡亞出海口,要求保讓出馬其頓南部領土以作補償,但遭拒絕,遂種下保、塞不和種子。關於奧斯曼保留在歐洲的領土問題,德國給予了支持。

    德國和奧匈帝國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滅。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發生政變。新政fu青年土耳其黨拒不接受和約條件。2月3日,巴爾幹聯盟各國重新開戰。土耳其在接連遭到幾次失敗後,於第二次停戰協定。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以簽訂1913年5月《倫敦和約》而告終。根據這項條約,土耳其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巴爾幹各國人民擺脫土耳其壓迫的願望得以實現。

    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俄國所支持的「四國同盟」各自擴大了領土。但是,塞爾維亞人建立大塞爾維亞及獲得出海口的願望未能實現,加深了與奧地利的矛盾。另外,塞與保由於分割領土的意見不一而產生對立,使「四國同盟」失去繼續存在的基礎。奧斯曼在其領土被瓜分之際德國支持了奧斯曼,這增強其以後對德的傾向。俄國和奧在巴爾幹的矛盾進一步加深。

    隨後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men的內哥羅和土耳其為另一方的戰爭。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塞爾維亞由於未得到通往亞得裡亞海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亞劃出馬其頓的一部分作為補償;希臘要求領有馬其頓的南部和西se雷斯。未參加同盟的羅馬尼亞則要求佔有南多布羅加。

    1913年6月1日,塞、希秘密訂立反保同盟,羅馬尼亞旋即加入。6月29日,保對塞、希發動突然攻擊,遭到猛烈抵抗。土耳其yu乘機收復失地,於7月16日向保加利亞發動進攻。7月29日保加利亞力屈乞和。8月10日簽訂了《布加勒斯特條約》。依約,塞取得馬其頓的大部,希取得馬其頓南部(包括薩洛尼卡)、se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島,羅取得南多布羅加,土收回東se雷斯和亞得裡亞堡,men的內哥羅的領土也有擴充。通過兩次巴爾幹戰爭,塞爾維亞實力大為增強。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的結果是土耳其收回了部分失地,是大贏家。保加利亞喪失了大片領土,更加徹底地投靠了德國和奧匈帝國.塞爾維亞和希臘雖然獲得了不少的領土但是徹底惹怒了德國和奧匈帝國,只能投靠英法.俄國成功地攪渾了巴爾幹局勢,本來打算控制羅馬尼亞的但是受制於英法德奧的反對沒有成功.結果各國的矛盾更加ji化了.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結束的政治結果是,各國陣線分明。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已傾向於德、奧,而塞、希、羅已與「三國協約」聯成一體。其次,巴爾幹幾次戰爭中,塞爾維亞得到壯大,與奧的衝突已越來越嚴重。塞想從奧手中拿回bo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組成大塞爾維亞,而奧匈如不擊敗塞就難以保證其繼續佔有bo黑。第三,俄、奧幾次因塞而劍拔弩張,都因法、德而退讓。現在彼此陣營分明,矛盾深化,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都已有所準備,衝突爆發已不可避免。

    兩次巴爾幹戰爭不僅未能解決巴爾幹諸國間舊的矛盾,而且還增加了它們的新矛盾。馬其頓被幾國瓜分並未取得當地人民的同意;羅馬尼亞佔領南多布羅加也決非當地人民的意願;保加利亞對希臘和塞爾維亞版圖的成倍擴大而極為不滿,曾多次表示要修改《布加勒斯特條約》。新的矛盾和利益衝突促使巴爾幹諸國的力量重新組合,即原來的巴爾幹同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兩個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集團與保加利亞、土耳其集團。這兩個集團的背後又分別由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勢力支持著。

    巴爾幹戰爭增加了帝國主義列強內部的磨擦。各大國在巴爾幹的經濟利益和勢力範圍決定著各自的政治態度,在具體問題上明爭暗鬥,但為了各自集團的戰略利益,互相又有所讓步。

    這些暫時的讓步雖沒有引發歐洲的大戰,但卻加深了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的敵視和對立,刺ji了普遍的擴軍備戰。特別是協約國支持的塞爾維亞,由於它在2次巴爾幹戰爭中是最大的贏家,領土擴大1倍,人口由300萬增加到近450萬,勢力和影響進一步擴大,這對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擴張計劃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奧匈多次宣稱要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這就使得巴爾幹地區成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火yao庫。

    1910年4月開始,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害怕大戰爆發後英國會沒收他在英國定制的戰列艦,於是轉而把訂單jiāo給了遠在世界東方的另一帝國,中華帝國。

    事實上,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後來英國參加日德蘭大海戰排水量23000噸的愛爾蘭號戰列艦就是英國為土耳其建造的瑞斯薩迪赫號,由於土耳其參加軸心國,所以此艦被英國政fu沒收。日德蘭海戰中,其被分配到第二戰列艦分艦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