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19
    《宋史》卷329《鄧洵武傳》。

    三年(04)六月,又將元祐、元符黨人與上書邪等者,刪去一部分後合併為「元祐黨籍」,以司馬光為首,共309人,作為重點打擊對象,其中有與上述三項無關的改革派章惇、曾布等0餘人。並刻石於文德殿門東壁及各州、府。

    被當時人稱為「六賊」的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勉、李彥,形成以蔡京為首的腐朽統治集團,蔡京、王黼先後任首相或太師、太傅,依靠宦官童貫、梁師成,以朱勉、李彥為爪牙,控制著整個徽宗時期的朝政,逢迎著臭名昭著的昏君宋徽宗,使北宋末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黑暗腐朽的時期之一。

    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賄賂公行,賣官鬻爵,「三千索(「索」意與貫同),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巧立名目,增稅加賦,搜刮民財。如和預買,原是官府春季預先出錢預買,民戶夏、秋隨兩稅納絹,自願進行的錢、絹貿易。後改為硬性分配給民戶,預付的錢改為三分給錢、七分給鹽。徽宗時先是不給鹽,後又不給錢,完全成為民戶新的賦稅。又如鹽茶官府專賣,徽宗時改為全面實行鈔引通商,連茶籠、鹽袋也規定向官合同場購買,除交納通常的過境稅和營業稅等,還要交納「頭子錢」、「秤提錢」、「市例錢」等等。又如徵收所謂經制錢,是「取量添酒錢及增一分稅錢,頭子、賣契等錢,斂之於細,而積之甚眾」2。苛捐雜稅,積累了大量財富,「今泉幣所積贏五千萬」,「於是鑄九鼎,建明堂,修方澤,立道觀」3,大興土木,不僅在宮城之北建築稍小於宮城的延福宮和規模更大的艮岳,還乘機利用搜刮的民財大修各自的豪華宅第。為了阻止其他官員的議論,詔書也不依中書省草擬、門下省覆核、上奏後頒行的正規途徑,而是請徽宗親書後即頒行,稱為「御筆手詔」,甚至請宦官楊球代書,號稱「書楊」,以達到他們任意胡作非為的目的。

    當蔡京受到群臣攻擊而被迫罷官致仕時,王黼繼而擅權,雖一方面罷除了蔡京施行的一些苛政,另一方面則更加緊搜刮民財,以供徽宗任意揮霍。蔡京當政時,重用蘇州人朱勉主持蘇州應奉局、杭州造作局,年復一年地強取民間奇花、異木、怪石。當時由十艘左右的船隻組成的一個運輸船隊稱一綱,大量的花石竹木由船隊經運河運往都城開封稱為「花石綱」,由於搶奪來的花石竹木數量之多,絡繹不絕的花石綱船隊,致使運河航道不暢而部分改用海運。應奉局的官吏在搶奪民間花石竹木時,乘機敲詐勒索,逼得民戶拆房毀屋,甚至賣妻鬻子,傾家蕩產,民怨悠悠,終於爆發了規模巨大的方臘起義。

    徽宗初年,宦官楊戩先設「稻田務」,開始在汝州(今屬河南)立法,可以種稻的田土,收索民戶田契,輾轉追尋,直至無契可證,將超出原始田契的土地稱為公田,種植戶即作為佃戶,須交納公田錢,繼而推廣至黃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又設「營繕所」,檢括公田。後皆並為「西城所」,所有荒地廢田都作為公田,強令百姓承佃,交納公田錢。宣和三年(2)楊戩死後,宦官李彥繼任,更為凶狠殘暴,凡民間好田,指使他人誣告為荒田,田主雖有地契也無用,即括為公田,甚至魯山(今屬河南)全縣的農田都被朱弁《曲洧舊聞》卷0。

    2《宋史》卷79《食貨志》下一。

    3《宋史》卷472《蔡京傳》。

    括為公田,原業主即作為佃戶,許多投訴者受刑致死。瀰漫數百里的梁山濼(泊),是濟州(今山東巨野)、鄆州(今東平)數縣沿湖漁民賴以生存之所,也被按船隻強行收取賦稅,逃稅者按盜匪處罪。在李彥及其黨羽的摧殘之下,北方也是民不聊生,小規模起義不斷發生。

    宋江起義宣和元年(9)宋江起義於河北路,同年十二月已發展為有一定規模的農民起義軍,被稱為「河北劇賊」,北宋朝廷曾下詔進行招降。但宋江未受招安,而是於次年轉戰南下京東路,被稱為「京東賊」,活動於青、濟、鄆、濮(今山東鄄城北)諸州境內。這時南方的方臘舉行起義,發展迅猛,亳州(今屬安徽)知州、前執政侯蒙上書稱「(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徽宗即任侯蒙為梁山泊附近的東平府(鄆州)知府,負責招安宋江,侯蒙未及到任即病死。南宋時傳說宋江起義軍在梁山泊活動,可能就在這個時期。

    其後宋江移軍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知州蔣圓假作同意起義軍借道而襲擊南下的宋江起義軍,起義軍遭受較大損失後,「北走龜蒙間」2。宣和三年初,宋江起義軍南下淮陽軍(今江蘇邳縣南),朝廷派官軍追擊,起義軍繼續南下,進入淮南路楚州(今淮安)地區,又被稱為「淮南盜」。起義軍轉而北上,途經沭陽時3,遭到縣尉王師心邀擊,略有損失。二月,在海州(今連雲港市區西南部)為知州張叔夜「伏兵乘之,擒其副賊,(宋)江乃降」4。而另一種記載是宣和四年夏季,折可存在參與鎮壓方臘起義軍之後,又「奉御筆,捕草寇宋江」,宋江向何人投降,已無從考證。

    李若水在《捕盜偶成》中,記載了宋江投降後的簡況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2宋江起義軍的規模雖不大,但戰鬥力較強,活動的地區離首都開封又較近。起義軍的三十六個將領投降後又同日封官,在首都行進時趾高氣揚的神情,給居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關於宋江起義軍三十六個將領的傳說、畫像、說唱曲藝、話本小說的傳播在南宋時已是名聞遐邇,元末明初的《水滸傳》更使宋江之名婦孺皆知。方臘起義《宋史》卷35《侯蒙傳》。

    2張守《毗陵集》卷3《蔣圓墓誌銘》。

    3參見陳振《宋史研究中官制引起的幾個問題》第二節《沭陽之戰到底說明了什麼?》等,《宋史論集》,中州書畫社983年版。

    4《宋史》卷353《張叔夜傳》。

    939年陝西省府谷縣出土的《折可存墓銘》,轉引自《北京大學學報》978年第若水《忠愍集》卷2。

    北宋末年農民起義中規模最大的是方臘起義軍。方臘是兩浙路睦州(今浙江建德東北)青溪(今淳安西)西部山區的幫源洞(通峒,指山谷地區)漆園主(一作傭工)3,屢遭「造作局」酷取,他利用包括明教(摩尼教)等各種秘密宗教組織起義,為裡正發覺,遂殺裡正而於宣和二年(20)十月起義,次月即建立政權,首先攻佔青溪縣城。深受「花石綱」之害的兩浙人民紛紛響應,起義軍隨即攻佔睦州、歙州,消息傳到首都開封,徽宗立即派親信宦官、知樞密院事(最高軍事長官)童貫統率數十萬原準備攻遼的大軍,迅速南下,而起義軍差不多與此同時,已攻佔兩浙路首府杭州(今屬浙江),方臘拒絕部屬關於北上搶佔江寧,控扼長江天險抗擊官軍渡江的建議,而是主力南下,先後攻佔婺州、衢州、處州(今麗水西)等地。

    北宋官軍於宣和三年正月,受命首先搶佔江寧、潤州。當正月下旬,北上的東路起義軍圍攻秀州(今浙江嘉興)之際,東路官軍也到達秀州,起義軍在官軍的內外夾擊下退往杭州,二月中旬官軍攻佔杭州。北上的西路起義軍,先後受挫於旌德、寧國、歙州。三、四月之際,官軍又攻佔衢州、婺州等地。四月中旬,方臘放棄青溪,退回西部山區幫源洞,幫源洞在東西兩路官軍的夾擊下,激戰數日後起義軍戰敗,二十六日,方臘為官軍小軍官韓世忠所俘,起義失敗。起義軍的餘部轉戰於浙東地區,至八月間,才最後失敗。方臘被俘後被解往首都開封,於八月下旬被殺害。

    北宋朝廷雖然鎮壓了方臘起義,但並沒有吸取教訓,革新政局,而是更為黑暗腐敗,其時距北宋被金滅掉不過5年左右。

    3「傭工」之說,出於清代乾隆、嘉慶時的《方氏宗譜》中元代後期依據方庚後代傳說撰寫的《方庚傳》,不可信。參見陳振《方臘起義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學術月刊》979年第7期。第八章金的興起與宋的南遷第一節女真族的興起與金政權的建立女真先世女真先世稱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源出自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靺鞨,原居住在今黑龍江與松花江合流以下的黑龍江流域的南北地區,後來黑水靺鞨有一部分向南遷徙。當契丹建國後,在譯名上始被稱為「女真」。在女真始祖函普時,生女真完顏部居住在僕干水(今牡丹江、鏡泊湖附近)。函普從今朝鮮的鹹鏡北道(當是黑水靺鞨一支遷於此者)來到居住在僕干水的完顏部,因他為之立約解決了完顏部與其他部族的哄鬥,娶同部與完顏鄰寨姓結徙姑丹、名鼻察異酋長的室女為妻。後女真眾酋長結盟,函普又被推為首領。從此,完顏部內便出現函普一系的完顏氏(宗室完顏)與其原來同部的完顏氏(異姓完顏),以及與函普有族屬關係的疏族(同姓完顏)。後來又出現以完顏等幾個著姓為主的包括各姓在內的白姓與黑姓幾個婚姻集團。

    以完顏部為核心的軍事部落聯盟函普時女真已進入父權制的氏族社會末期,到獻祖綏可時又遷居到海古水,社會發生了顯著的變革,開始冶鐵、耕墾樹藝、修築房屋、造舟,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龍江阿什河)之側。昭祖石魯在綏可發展的基礎上,已由親屬部落聯盟發展為更加擴大和持久的軍事部落聯盟,稍立條教,部落漸盛,並接受遼賜給的惕隱官職,在氏族內展開新舊兩種勢力的激烈鬥爭,始以完顏部確立的條教治理諸部。在發展鬥爭中函普家族一系完顏姓雖已取得軍事部落聯盟首長的地位,而作為軍事部落聯盟政治輔佐人物則由同部完顏姓中擔任。其初是由同部完顏姓的石魯輔佐昭祖,昭祖稱「勇石魯」,即聯盟軍事首長;石魯稱「賢石魯」,即軍事首長的政治輔佐,地位相當於後來的國相,女真人軍事部落聯盟內實行的是軍事、政治的二府制,後來作為軍事首長的政治輔佐稱國相,由雅達擔任,雅達屬同部完顏姓。由此可見,在景祖沒有把國相交給本家族肅宗之前,是由同部完顏家族中選任的。實際上是函普一系與同部完顏氏共同管理軍政事。

    景祖烏古迺時,是女真軍事部落聯盟組織擴大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景祖繼承其父昭祖石魯的事業,他在其母徙單氏的下,在對本氏族的舊勢力和同各部的鬥爭中確立了自己軍事部落聯盟首長的地位。景祖把昭祖所建立的軍事部落聯盟組織更加擴大和發展,對那些不肯聽命的各部加以制服,於是「景祖稍役屬諸部,自白山、耶悔、統門、耶懶、土骨論之屬,以至五國之長,皆聽命」。聯盟組織空前擴大和發展起來。景祖被遼任命為「生女真部族節度使」,官屬、紀綱漸立。所謂官屬,只不過是軍事聯盟內的職掌分函普、綏可活動見《三朝北盟會編》卷8引《神麓記》及《金史》卷《世紀》。《金史》卷《世紀》。

    工的制度化。《金史·百官志·序》「金自景祖始建官屬,統諸部以專征伐,嶷然自為一國。其官長,皆曰勃極烈,其部長曰勃堇,統數部者曰忽魯。」勃堇出現在始祖時,勃極烈是勃堇的轉音,勃極烈與勃堇分職,據此記載則出現在景祖立官屬時,即勃極烈成為聯盟中最高職掌的官長之稱,而勃堇為部長之稱。但景祖、世祖身為軍事聯盟首長,仍稱「諸部長」、「眾部長」,不稱「都勃極烈」,地方的小部落聯盟首長亦稱「都部長」,直至穆宗由於太祖的建議才取消地方稱「都部長」的資格。由諸部長改稱為都勃極烈,是聯盟的部落長向官職演變的結果,聯盟首長已不再是單純的諸部之長,而成為官長之長,康宗去世,「太祖襲位為都勃極烈」2即是這一變化事實的反映。隨著這種變化,勃極烈成為聯盟內最高官屬之稱,以他們為主組成官屬會議——議事會,而勃堇逐漸演變為一般官吏的稱呼。景祖為加強本家族在聯盟中的絕對地位,用財物和馬匹換取了雅達的國相,由三子頗剌淑(肅宗)擔任,從此這個重要職位便由本家族所掌握。景祖憑藉著「生女真之俗,生子年長即異居」,命劾者與世祖同居,劾孫與肅宗同居,由劾者、劾孫治家務,世祖、肅宗、穆宗為聯盟首長的繼承者,從而確立了世襲制,否定了聯盟長的世選制。

    女真龐大的軍事部落聯盟形成於景祖時,但是聯盟內部不是團結和十分鞏固的。此後主要是圍繞聯盟首長和國相而發生鬥爭。跋黑是世祖叔父,不僅不能充當聯盟長而且世祖命他為勃堇不許領兵。桓■、散達因其父雅達被奪去國相不滿,溫都部烏春及紇石烈部臘醅、麻產也與聯盟離心,於是聯合反抗。肅宗、穆宗時鬥爭仍在繼續,如穆宗襲位之初,諸父之子習烈、斜缽與諸兄反對說「君相之位,皆渠輩為之,奈何?」同部完顏歡都說「汝輩若紛爭,則吾必不默默但已」。終未釀成大亂。經過世祖到穆宗的鬥爭,部落聯盟異常鞏固,「自景祖以來,兩世四主,志業相因,卒定離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東南至於乙離骨、曷懶、耶懶、土骨論,東北至於五國、主隈、禿答,金蓋盛於此」2。在發展和鞏固聯盟中,太祖完顏阿骨打作出重要貢獻,如他建議取消地方都部長的稱呼,把名稱集中到完顏部首領一人身上;他建議令諸部不得擅置信牌、馳驛,把號令統一到聯盟中來。

    社會組織結構女真部落聯盟發展的層次,最初是把親近的分散的氏族部落聯合起來,出現眾多的地方的小聯盟,其次是把分散的不持久的小聯盟結集成為大的聯盟,最後以完顏部為核心,統一為一個鞏固持久的龐大的聯盟,這樣國家就即將產生了。從領地看,由氏族部落的領土發展為地方的小聯盟和大聯盟的領地,最後統一為一個共同的領地。女真建國前,已非氏族血緣,而是以部族的地緣為主要基礎的。建國前,女真由氏族社會向國家轉變的一切因素都已成熟。

    地域是國家形成的必要條件,其突出的表現在以地緣為特點的城堡、村寨組織在各地的普遍出現。在城堡、村寨組織中除由血緣構成的家族外,還2《金史》卷2《太祖紀》。

    《金史》卷8《歡都傳》。

    2《金史》卷《世祖紀》。

    包括非血緣的居民,在一個家族組織中既包括本家族的成員,也包括來自非本家庭的奴隸(即隸人、奴婢、部曲)或收養的人,通稱之為「家人」。這些家族的奴隸不同於奴隸制社會的奴隸,他們還未完全失去人格,尚可隨同當兵。一般平民被稱為庶人或部民,氏族貴族是指那些「官屬」和「耆老」。在女真軍事部落聯盟時,存在著由氏族貴族組成的貴族議事會和人民大會。《金史·太祖紀》記載「民間多逋負,賣妻子不能償,康宗與官屬會議,太祖在外庭以帛系杖端,麾其眾,令曰『今貧者不能自活,賣妻子以償債。骨肉之愛,人心所同。自今三年勿征,過三年徐圖之。』眾皆聽令,聞者感泣,自是遠近歸心焉。」這是一次貴族議事會(在內庭)與人民大會(在外庭)同時召開的大會。會議的召集與主持者是康宗,貴族議事會參加者是諸官屬,議題是討論民間逋負與如何還債的問題。先由內庭議事會討論作出解決方案,然後由太祖在外庭人民大會上宣佈。「眾皆聽令」,即參加大會的民眾一致通過,「聞者感泣」,即表示未參加大會的也以感泣之情表示擁護,方案的公佈取得了「遠近歸心」的效果。但隨著歷史發展的要求,議事會越來越變成官僚的機構,即將由皇帝(原都勃極烈)主持的諸勃極烈(中央的最高統治機構)所代替。

    在女真氏族社會的氏族部落中,出現了私人家族的家兵和部落兵——猛安、謀克。開始是非常設的,後來發展為常設的軍隊,猛安、謀克長成為軍職的氏族貴族,並進而演變為生產、政治和軍事相結合的地方行政組織。《金史·循吏傳·序》記載「金自穆宗號令諸部不得稱都孛堇,於是諸部始列於統屬。太祖(即皇帝位前一年)命三百戶為謀克,十謀克為猛安,一如郡縣置吏之法。」由以夫計的軍事組織改革為以戶計的地方行政組織,標誌著這種制度是為建立國家而制定的。

    在女真社會中,當時還沒有出現私人土地所有制,但家族的佔有制已經出現,土地所有制的最高權限向國家的代表者君主集中,這也是土地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轉化的一種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勃堇與勃極烈成為國家的一般官吏與高級官吏,史稱為官人和大官人。勃堇、勃極烈的官制化則與猛安謀克成為社會統治的官(政事)與職(軍事)的區別。實際上猛安謀克本身也分為軍官、地方官與封爵。

    在女真由氏族制向階級社會的變革中,對完顏部所確定的新的條教的推行,使女真統一民族的形成以及對社會的變革起了重要的催化劑作用,促進了女真各部族制度的統一。女真人由分散的部族發展為統一民族的過程,也就是國家的形成過程,除內部的原因外,也有外部的原因,如遼朝的先進制度對女真的吸引和影響,女真人為了防禦契丹保存自己,也加速了女真共同民族意識的形成,同時為了反抗遼朝的殘酷剝削與壓迫,也加速了其政權建立的過程。

    金政權的建立完顏阿骨打嗣位為都勃極烈後,便把反遼作為鬥爭的主要目標,為反遼進行了各方面的準備工作。遼天慶四年(4)九月,遼朝加強對寧江州(今吉林扶余東)的防禦,阿骨打集諸路兵誓師於來流水(今拉林河),舉起抗遼鬥爭的義旗。接著攻佔遼的寧江州、出河店(今黑龍江肇源西南的吐什吐)、賓州(今吉林農安東北)、鹹州(今遼寧開原)。隨著戰爭的勝利,新的佔領區的擴大和降附者的增多,以及女真社會內部奴隸制的增長,舊的氏族制度已不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國相撒改派其長子宗翰和歡都長子完顏希尹等勸阿骨打立國稱帝,阿骨打弟吳乞買和撒改、辭不失等又勸進,終於在次年(遼天慶五年,宋政和五年)正月初一日(5年月28日)即帝位,國號為金,年號為收國,是為金太祖。

    金朝誕生在抗遼鬥爭的凱歌聲中,是在氏族制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奴隸制國家。金朝從建國伊始就確定了以農為本,不改易舊俗,發展奴隸制和抗遼滅遼的對內對外的方針。為建設和鞏固新建立的奴隸制國家,採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把部落聯盟軍事首長改稱為皇帝,確定皇帝在全國的最高統治地位。立儲貳,以諳班勃極烈為皇帝繼承人,仍保持兄終弟及制。在中央設最高的統治機構,把國相與勃極烈結合起來稱國論勃極烈,把原來由官屬組成的貴族議事會改革為由諸國論勃極烈組成的相府。以猛安謀克為地方行政組織,並用猛安謀克改編漢人和渤海人等,因地制宜在女真人聚居地方設萬戶府路,在原遼地方建立都統、軍帥司下的路,在個別地區設都勃堇的路。禁止同姓為婚,確定新的法制,刑、贖並行。命完顏希尹創女真文字。

    作為女真人國家產生的諸因素已孕育在氏族社會之中,但那只是雛形,金政權的建立標誌著女真族奴隸制國家的誕生和確立,但仍殘存著氏族制的余痕。

    第二節金滅遼金朝建立,得到遼東渤海楊樸等人的,他幫助建立制度,籌劃滅遼,所以金在建立政權之初,就已確定了繼續抗遼滅遼和取而代之的方針。但是金與遼的戰爭前後有變化,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是屬於抗遼戰爭的時期,後期則為統一戰爭的時期。

    攻佔遼東京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即帝位後,堅持抗遼鬥爭。抗遼鬥爭的宗旨是致遼之罪,以義師征伐無道,這誠如在來流水起兵,申告於天地時所說「世事遼國,恪修職貢,定烏春、窩謀罕之亂,破蕭海裡之眾,有功不省,而侵侮是加。罪人阿郟2r氬磺病=窠磾甄謦堔朢珀膉煉Z韙S~!筆展Rc暾鯇l{眉鷊B鬃粵轂軷觙蝸鄎蠿觓V腳堐\宓鬧卣蚧屏蘩ń竇`峙┌玻G玥絡г麓棓徹懦牽ń袂骯s幫怍h曬拋遄災蝸氐乃w⒊牽G|旁鹿г祿屏蘩~A商祆竦畚叛堵勢醯ゃ⒑壕?余萬向金軍進討,金太祖以2萬兵迎戰。兩軍戰於護步答岡(今黑龍江五常西),遼軍大潰,死者相屬,天祚帝逃往長春州(今吉林大安西北),遼軍主力被擊潰,為南下奪取遼東京奠定了基礎。

    在遼軍屢敗的情況下,遼統治階級內部不斷發生叛變,各族人民起義和士兵厭戰的情緒也不斷高漲。當時遼國「軍中洶洶,遲疑不行」,潰不成軍。遼初對契丹人殺漢人從不加刑,但這時對本族人也不能再信任,「命漢兒遇契丹則殺之」2。於是遼之軍民紛紛向金歸附。阿骨打興師與天祚帝相反,對內則不斷論功行賞,對來歸附的各族人民也盡力安撫。收國二年正月,下詔「自破遼兵,四方來降者眾,宜加優恤。自今契丹、奚、漢、渤海、系遼籍女真、室韋、達魯古、兀惹、鐵驪諸部官民,已降或為軍所俘獲,逃遁而還者,勿以為罪,其酋長仍官之,且使從宜居處。」3阿骨打在對遼的問題上有作戰的長遠打算,對所俘附的東京渤海人多行釋放或留養,以便日後為其效用。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渤海人等的擁護和,起到瓦解敵人的作用。

    收國二年閏正月,遼朝的統治進一步分裂,渤海人反遼復國和歸順於金朝的浪潮更加興起。東京渤海人高永昌據遼東京(今遼寧遼陽)反遼,稱大渤海國皇帝,據有遼東50餘州,改元隆基。天祚帝派蕭韓家奴、張琳等鎮壓,高永昌向金求援。高永昌的反遼復國,對遼朝來說是民族的分裂,削弱了遼的力量,有利於金朝,但高永昌復國終於要發展為地方的割據勢力,對新興起的金朝來說是所不能允許的,乘機進討高永昌是金進軍抗遼的一個組成部分。四月,太祖以斡魯統內外諸軍,與蒲察、迪古乃會同鹹州路都統斡魯古,合力討高永昌。遼為阻止金軍南下,派軍萬攻昭散城(當在今吉林海龍東《金史》卷2《太祖紀》。

    《契丹國志》卷0《天祚帝紀》。

    2洪皓《松漠紀聞》。

    3《金史》卷2《太祖紀》。

    南)。金派阿徒罕、烏論石准擊遼軍,遼軍大敗,於是斡魯南下攻沈州(今遼寧瀋陽)、東京。五月,高永昌兵敗被擒,東京州縣盡為金所有,渤海、漢人、易蘇館女真歸附,以斡魯為南路都統。

    攻取遼上京天輔元年(遼天慶七年,7),金軍獲悉遼在長春州和泰州(今吉林白城東南)方面沒有任何準備,奏聞太祖。太祖決定派斜也取長春州,派宗幹、宗雄攻金山縣(今黑龍江齊齊哈爾西),然後兩路合攻遼西北重鎮泰州。宗幹、宗雄所率領的攻取金山縣的隊伍,行近白鷹林,獲遼哨兵七人,縱其一人回縣城。縣人聞金大軍已到,不戰自潰,金軍順利地佔領金山縣。宗雄以兵三千屬宗幹,招集尚未降附的諸部。宗幹擇選土人之有才幹的,以詔書招諭,於是女古、脾室四部及渤海人都降,接著攻下泰州。

    同年九月,遼為抵抗金軍西進,招募饑民得2萬多人,其目的是使這些遼東人報怨於女真,叫做「怨軍」,以渤海鐵州(今遼寧蓋縣東北)人郭藥師為渠帥。這時在遼統治的境內更加騷動。十二月,金軍大舉進攻,敗遼軍於蒺藜山(今北鎮、義縣之北),拔顯(今北鎮西)、乾(今北鎮南)、懿(今彰武西)、徽(今阜新北)、成(今阜新西北)、川(今北票南)、惠(今建平北)等州。天輔二年正月,遼雙州(今鐵嶺西)節度使張崇降。六月,通(今吉林四平)、祺(今遼寧康平東南)、雙、遼(今新民東北)等州800餘戶來歸。這時遼上京已處於被包圍之勢,遼朝的滅亡大局已定。在這種形勢下,引起了金、遼、宋之間關係的新變化,從遼朝方面看大勢已去,派太傅習泥烈來封太祖為「東懷國皇帝」,目的在於緩兵以求喘息;從宋朝方面看,見金勢強大,遼即將滅亡,也在此時派使到金,約定與金夾攻遼。金太祖為把握滅遼的目標,同意與宋聯盟。

    天輔四年,金決意攻取遼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上京留守撻不野投降。天祚帝逃往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城),金班師。天祚帝在中京大定府,聞遼軍敗,「晝夜憂懼,潛令內庫三局官打包,珠玉珍玩五百餘囊,駿馬二千匹」,準備逃跑。他還厚顏無恥地說假若女真軍來時,我怕什麼,我有很多日行三百五十里的駿馬,又與宋是兄弟,和西夏也是舅甥關係,兩處都可以去,到那裡也不失一生富貴。但當他又聽到金軍已班師未來進攻時,卻又洋洋得意地說「威德可加,彼何能為,復自縱肆。」這是一張令人可憎的醜惡的亡國者臉譜。

    金破遼上京,搗毀了遼朝統治的中心,佔有遼過半的土地,金抗遼鬥爭已取得徹底勝利,即將使金對遼的戰爭發生轉折性的變化。天輔五年(遼保大元年,2),遼都統耶律余睹來降,得遼虛實。耶律余睹降金,標誌著遼契丹貴族內部的分裂,現在的形勢已不再是抗遼,而是如何把統一(遼境的)戰爭進行下去的問題。由金太祖所領導的對遼戰爭,從此便轉向第二個時期的滅遼統一戰爭。

    連克諸京《契丹國志》卷0《天祚帝紀》上。

    金太祖以斜也為內外諸軍都統,以完顏昱、宗翰、宗幹、宗望、宗磐為副,率大軍伐遼。下詔「遼政不綱,人神共棄。今欲中外一統,故命汝率大軍以行討伐。」又詔「若克中京,所得禮樂儀仗國書文籍,並先次津發赴闕。」以前的對遼戰爭是「重吊伐之義」,與民除害,現在則是「欲中外一統」,得遼神器代而統治之。

    天輔六年,金軍攻克高(今內蒙古赤峰東)、恩(今赤峰南)、回紇(亦當在今赤峰一帶)三城,取中京,進據澤州(今河北平泉南)。天祚帝逃往鴛鴦泊(今河北張北西北),斜也與宗翰分道追捕,天祚帝又逃到西京(今山西大同)。金軍佔領西京後,進而招降了天德(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北)、雲內(今土默特左旗東南)、寧邊(今准格爾旗東)、東勝(今托克托)等州、軍。原奔逃在遼的紇石烈部長阿郾磺堋L祆竦塾痔尤爰猩劍ń袢稕E胛鞅保EA傢l{眉鶼E由暇┌齜Ⅲ概{魈祆竦鄣醬笥悴矗ǖ奔從愣鞣顆{衲諉曬趴聳部頌諂煳鞔錮磁刀_G洵篎僊挐岸觙{J符p蜓嗑G疇贍暇G{癖本G┘掅儈r聳毖嗑┬〕k⒁蟒蔓j閹潰茲F洛蟤顫嬾捷腡}怠=鷲劑鍛嗑G窕蘅B媛男杏胨味┐暮馱跡n蜒嗑澸葜湘胨巍N勇場⒆諭鹵U絛鶪Z短祆竦邸A硪環矯媯陵渠姻C劑煸@珊喝說難崩頻厙顆曾棓蠿U貧壬喜壞貌皇視π碌謀浠u鞒魴碌母謀洌z叢讜@珊喝說厙璆氐m褐疲傅暷劂朐Tヶ康耐菩忻桶材笨酥疲v奈c媳泵嫻牧街種貧炔⒋妗L旄ㄆ唚輳{眉鶻^宰篤蠊Mi嗝蓯梗帚D嗝茉河詮隳_ㄓu葜嗡`{窈穎輩揧G桓鈉街藎ń噊/遉tc暇G疵v啪蹺`羰兀x笳啪蹙菽暇┌橋呀穡往篤蠊?br />

    同年八月,金太祖死,弟吳乞買即位,是為太宗,基本上繼承太祖事業,繼續平定張覺,張覺叛軍被宗望平定,張覺逃奔於宋。張敦固以南京降,復叛,闍母則執殺張敦固。宗望以平州為鑒,奏請不在漢人地區推行猛安謀克制,保留漢制,與知樞密院事劉彥宗共同裁決大事。

    撫夏滅遼金對當時西北的西夏沒有出兵,主要是爭取其對金稱藩。天會二年(西夏元德五年),金太宗命宗翰、宗望與西夏商議割地議和,把下寨以北、陰山以南的原遼地割給西夏。西夏向金上誓表稱臣,接受金朝的主屬。

    金太宗即位之初,對宋朝守太祖的命令,與西夏議和,這主要是為穩定南京(原平州)的形勢以及進一步擒捉遼天祚帝,這是當時滅遼所需要的,也是為鞏固金代遼而統治所需要的。金對宋不斷派遣使臣通好。

    天會二年(遼保大四年)十月,遼天祚帝想逃往天德軍,進駐應州西余睹谷。完顏婁室派兵追擊。天會三年三月二十日(25年3月2日),天祚帝被擒,遼亡。金派李用和等充告慶使如宋。金封天祚帝為海濱王,居於長白山東,天會六年(28)病死。

    金滅遼後,繼遼與宋對峙。金與遼不同,是個新興起的政權,這個政權的出現和發展使當時南北雙方的政治關係發生了新的變化。當時亦不再是金宋夾攻滅遼,而是金代遼與北宋的和戰問題。金代遼而為宗主。

    《金史》卷2《太祖紀》。

    《金史》卷2《太祖紀》。

    第三節宋的南遷宋金燕雲交涉北宋末年,政治腐敗,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宋徽宗、蔡京、童貫統治集團想乘遼朝衰亡之際,採取聯金滅遼的戰略,奪取五代後晉割給遼朝的燕、雲十六州,以建立萬世功業。

    政和元年(),鄭允中、童貫使遼,遼人馬植夜謁童貫獻滅遼之策,受到童貫的重視,遂約馬植歸來,馬植到宋首都開封童貫家後,上書給徽宗,獻計宋派遣使臣自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屬山東)渡海到遼東與女真結盟,共滅遼朝,可以奪取五代後晉割給遼朝的燕、雲地區。深受徽宗賞識,賜馬植姓名為李良嗣,後又賜姓趙。金朝建立後宋曾遣使渡海,但未能登陸而回。重和元年(金天輔二年,8)馬政使金口頭表達宋金聯合攻遼及燕、雲地區歸來,金遣散睹等人使宋商議結盟事務。宣和二年(金天輔四年,20)宋遣趙良嗣、馬政先後使金,金亦數次遣使來宋,雙方議定夾攻遼朝,遼燕京由宋軍攻取,金軍進攻遼中京大定府(今遼寧寧城西)等地,遼亡後燕雲地區歸宋朝,宋將原納給遼朝的歲幣轉給金朝,史稱「海上」之盟。

    但是,由於宋軍腐敗,缺乏戰鬥力,數十萬大軍兩次攻打遼南京(燕京),均被遼守軍打敗,遼南京還是由金軍攻佔。宋每年加付一百萬貫錢為代稅錢,隨同每年的「歲幣」交付給金朝,宣和五年四月,金方將燕京及所屬九州中的西部六州歸宋。但燕京居民大部已被金俘往東北作奴隸,宋所得的只是「城市邱墟、狐狸穴處」殘破不堪的一座空城,宋設燕山府路統治新得的燕京地區。雲州(遼西京)地區,金太祖也表示在宋出犒軍費給金的條件下歸屬宋朝。五月,金已許將朔(今屬山西)、武(今山西神池)、蔚(今河北蔚縣)三州先歸宋,還沒有來得及執行,就因同年六月金太祖病死而中止。

    金太宗即位之初也是遵守盟約的。天會二年(宋宣和六年,24),當時的主將宗翰、宗望都反對割山西地與宋,太宗還說「是違先帝之命也,其速與之。」2宗翰、宗望反對割山西地,《金史·宗翰傳》有一段記述很清楚「宗翰復奏曰『先皇帝征遼之初,圖宋協力夾攻,故許以燕地。宋人既盟之後,請加幣以求山西諸鎮,先皇帝辭其加幣。盟書曰無容匿逋逃,誘擾邊民。今宋數路招納叛亡,厚以恩賞。累疏叛人姓名,索之童貫,嘗期以月日,約以誓書,一無所致。盟未期年,今已如此,萬世守約,其可望乎。且西鄙未寧,割付山西諸郡,則諸軍失屯據之所,將有經略,或難持久,請姑置勿割。』上悉如所請。」據此宋朝亦知求山西地並非失約,因之請加幣以求之,金太祖不要宋朝的加幣獨許之,這是把合法佔領的原遼地讓給宋,其目的是為和好,其條件是「無容匿逋逃,誘擾邊民」。宗翰認為宋朝已違反條件的規定,是敗約的行為,因此反對再割山西諸鎮與宋朝,同時也是從鞏固金朝西邊的形勢出發的。

    《三朝北盟會編》卷,宣和五年四月十七日引《平燕錄》。

    2《金史》卷3《太宗紀》。

    金軍侵宋宋宣和五年五月,降金遼將、金南京(平州)留守張覺據平州(今河北盧龍)叛金,六月初,張覺兵敗逃往燕山府,為宋朝收納,招納叛亡破壞了宋金盟約,「失信於金,必啟外侮」,宋隨後雖將張覺處死並將人頭函送給金朝,還是成為金太宗侵宋的借口。

    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25)三月,金俘遼天祚帝,掃清了除西遷的耶律大石外的遼殘餘勢力。金將宗翰奏「宋數路招納叛亡」,「斡魯奏宋不遣歲幣戶口事,且將渝盟」,「宗翰、宗望俱請伐宋」2,金太宗於同年十月下詔攻宋。

    金軍兵分兩路,西路軍以左副元帥宗翰(粘罕)為統帥,自西京大同府(雲州)南攻太原(今屬山西)。東路軍以南京路都統宗望(斡離不)、六部路都統撻懶為主將,自南京(平州)西攻燕山。

    十一月,東路金軍佔領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十二月初,西路金軍統帥宗翰首先派使臣前往太原,要童貫「急行奏請只且割與河東、河北兩路地土,以大河為界,存取大宋宗廟社稷」。童貫立即逃向開封。宗翰隨即自河陰(今山西山陰東南)南下,首先攻佔已屬宋朝的朔州(今屬山西),又克代州(今代縣)、忻州(今屬山西),遂圍太原。同月,東路金軍進至三河(今屬河北),大敗宋軍郭藥師部於燕山府東之白河(當即今北京通縣東潮白河),又敗另部宋軍於古北口(今屬北京),郭藥師以燕山府降金。

    當金軍進圍太原,佔領燕山府消息傳到首都開封,昏君徽宗才下詔「罷浙江諸路花石綱、延福宮、西城租課及內外製造局」,「罷道官,罷大晟府、行幸局」2、應奉局等。在金軍大舉南下的情況下,徽宗只想逃跑,匆忙任命太子趙桓為開封牧,並下詔各地起兵勤王,並企圖以太子「監國」名義,將抗金的重任推給太子趙桓。徽宗急於逃往南方,幾乎是在吳敏、李綱等人逼迫下,於當年十二月下旬傳位給太子,是為宋欽宗。

    東路金軍在攻打中山、真定兩府時,未能攻佔,遂越城南下。欽宗即位後,東路金軍相繼攻佔慶源府(今趙縣)、信德府(今邢台)。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2)正月初,東路金軍又佔領相州、浚州,黃河南岸的守軍焚河橋潰逃。初三日消息傳到開封,作為太上皇的徽宗立即於當天半夜出逃。東路金軍迅即渡河南下,初七日即到達開封城下,開封軍民在執政、東京留守李綱的率領下,打退金軍的多次進攻。但金使要求宋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並以宰相、親王為質的條件下退兵時,欽宗決定派九弟康王趙構、少宰(次相)張邦昌前往金軍中談判,當二月初宋欽宗直接主使的宋軍夜襲金軍失敗後,卻隨即將李綱罷職以示求和誠意,並同意割讓三鎮。以陳東為首的太學生及數萬居民群起反對,要求李綱復職領導抗金鬥爭,欽宗不得已而恢復李綱執政職務兼京城防禦使,但繼續進行割地求和的活動。當宋朝勤王軍兵不斷到達開封,西路金軍因久攻太原不克而滯留在河東未能前來。在《宋史》卷22《徽宗紀》。

    2《金史》卷74《宗翰傳》。

    《三朝北盟會編》卷23,宣和七年十二月三日。

    2《宋史》卷22《徽宗紀》四。

    欽宗同意割讓三鎮,改以三弟肅王趙樞代替趙構、張邦昌由少宰升太宰(首相)作為人質的條件下,二月九日東路金軍從開封退兵。西路金軍在太原久攻不下的情況下,留部分金兵攻城外,主力轉而南下,連下威勝軍(今山西沁縣)、隆德府(今長治),到澤州(今晉城)時,遇到北上的宋割地使後北返。

    徽宗逃到鎮江後,隨即以太上皇帝聖旨,將東南地區的「遞角(報告)」、「綱運(物資)」和「勤王」的軍隊扣留,掌握東南地區的軍、政、經濟大權,企圖重新上台當皇帝。欽宗為了維護帝位,不僅首先貶逐「六賊」中的王黼、李彥、朱勉,不久又將王黼、李彥、梁師成處死,隨後將徽宗身邊的童貫、蔡攸,以及南逃的蔡京貶官,並下詔太上皇宋徽宗不得干預政事。徽宗被迫以密信向欽宗表示,願回開封,「樂處閒寂」,不再「窺伺舊職」(重當皇帝),回開封後行動即受到限止。蔡京死於貶途,蔡攸、童貫、朱勉等相繼被處死。

    雖然宋欽宗下詔割讓三鎮以求和,但太原、河間、中山三府軍民不接受割地詔書,西路金軍主將宗翰只得留下部分金軍繼續攻打太原,自己退回大同。東路金軍也在宋將種師中率宋軍尾隨的情況下,暫時退回燕京。

    宋欽宗在李綱等堅持抗金與三鎮軍民抗拒割地的形勢下,二月中旬又廢除割地議和的協議。種師中等率軍西進增援太原,主力於壽陽與金軍遭遇,五戰三勝,繼續向榆次進發,增援太原。在榆次又與金軍相遇,宋軍饑困交迫,激戰近半日,另兩支援軍又失期未能到達,種師中部宋軍潰敗,師中戰死,河東其他宋軍也連連戰敗。

    八月上旬,金太宗以宋廢除割地和議,命宗望、宗翰分率東西路軍第二次侵宋。王稟率軍民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堅守太原長達八個多月之久,終於在九月初被金軍攻破,王稟率軍巷戰兵敗後自盡。十月初,重鎮真定府以二千宋軍抗擊東路金軍主力圍攻近四十天後被攻佔,宋將劉翊巷戰後兵敗自殺,太守張邈被俘不屈被害。兩路金軍攻城略地迅速南下,宋欽宗又急忙派出康王趙構為使、刑部尚書王雲為副使,前往東路金軍統帥宗望軍前,再次同意割讓三鎮。東路金軍已經再次渡河南下,金使提出劃河為界,宋欽宗立即派出執政官耿南仲、聶昌分使兩路金軍統帥宗望、宗翰軍前,同意劃河為界議和,此時趙構、王雲才到磁州,王雲當即被磁州城人民殺死,康王趙構慌忙退還相州,耿南仲與金使前往衛州,鄉兵要殺他們,金使逃走,耿南仲前往相州見康王趙構,相約起兵勤王。聶昌到達絳州,為守軍所殺,都未能完成割地議和的使命。

    十一月末、閏十一月初,兩路金軍先後到達開封城下,多次攻城,均為開封軍民擊退,但宋欽宗和右相何■等竟然聽信騙子郭京以所謂「六甲神兵」攻打金軍。閏十一月二十五日,郭京聲稱神兵出戰而開城門逃跑,金軍乘機攻佔開封的城牆。十二月初二日宋欽宗奉上降表,宋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二月六日(27年3月20日),金下令廢宋徽宗、欽宗二帝,四月初,宗望、宗翰押著徽宗、欽宗二帝「及其宗族四百七十餘人」北歸。

    金太宗已決定滅宋,另設傀儡政權以統治黃河以南原宋統治區。在廢宋徽宗、欽宗二帝后,下詔冊立張邦昌為楚國皇帝,在開封登基為帝,定都城為金陵(今江蘇南京)。張邦昌是宋東光(今屬河北)人,宣和元年(9)《靖康要錄》卷4,靖康元年三月二十日。

    起在宋朝廷執政。後升任少宰(次相),力主割地求和,並先後副康王趙構、肅王趙樞同為人質,升任太宰(首相)。金在冊封他為偽楚皇帝後,於四月初撤軍。張邦昌迫於形勢,迎哲宗廢後孟氏為宋太后,自己為尚書左僕射。金為統治黃河以南地區而設立的偽楚政權,實際上僅歷時32天便自行消滅。

    宋的南遷北宋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中旬,欽宗在開封被攻危急之際,以蠟書詔令在相州的康王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同時任命堅守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孤城已達半年之久的知府陳遘為元帥,相州知州汪伯彥、磁州(今磁縣)知州宗澤為副元帥,起兵抗金,入援首都開封。

    康王趙構於十二月一日於相州建大元帥府,就任大元帥,此時金軍早已攻佔開封的城牆,北宋處於存亡危急之際,欽宗再次蠟書詔令趙構入援開封。趙構一面傳檄河北各州府起兵會於北京大名府,於中旬派小部隊南下湯陰(今屬河南)作疑兵,自率近萬軍隊出北門北上,經臨漳(今河北臨漳西南),踏河冰渡過黃河,到達大名。副元帥宗澤率軍二千人,信德(今邢台)知府梁顯祖率部將張俊、楊沂中及三千軍兵,劉光世、韓世忠也率所部,相繼到達。副元帥宗澤主張迅速南下援救開封,遭到趙構、汪伯彥的反對。趙構要宗澤打著大元帥趙構的旗號,率數千軍兵南下開德府(今河南濮陽),向開封進發以吸引金軍。自己則率大隊人馬於靖康二年正月初逃到東南方的東平府。二月下旬初,趙構等逃到濟州。金軍建立偽楚後,在濟州的群臣即想奉康王趙構在濟州稱帝以重建宋朝,趙構採納了宗澤的建議,前往作為宋太祖趙匡胤興王之地的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然後再即位當皇帝。當金軍北撤,偽楚不得不自行消滅以後,垂簾聽政的元祐皇后孟氏佈告中外,由趙構嗣位當皇帝,張邦昌不僅率在開封百官上表勸進,還趕到南京表明擁戴趙構為帝,並當面認罪。趙構見時機成熟,遂於五月初一日(27年月2日)在南京應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後建都(行在所)於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而稱宋太祖趙匡胤建都開封的宋為北宋。南宋的建立延續了宋政權的統治生命。

    高宗即位後,尊元祐皇后為元祐太后(後改隆祐太后,即孟太后),任命黃潛善為執政、汪伯彥為樞密院長官,分別兼任統兵的御營使和副使,實際掌握軍政大權。封原偽楚帝張邦昌為太保、郡王,並參決大事。隨後任命主張抗金的名臣李綱為右相,六月,李綱首先參奏張邦昌,張邦昌被貶往潭州(今湖南長沙),李綱隨即進行抗金部署,薦張所為河北招撫使,招撫河北地區抗金義軍,岳飛投張所部下為小軍官。又任命宗澤為開封知府(隨即升為東京留守、開封尹)整頓首都開封,以備高宗回京。在高宗是回開封堅持抗金鬥爭,還是南逃的大政方針上,李綱與黃潛善、汪伯彥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高宗被迫表示「朕當與卿等獨留中原,訓練將士,益聚兵馬。雖《宋史》卷24《高宗紀史》卷475《張邦昌傳》引李綱奏議稱「異姓建邦四十餘日」,《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建炎元年六月庚申,李綱奏議中確是稱張邦昌「異姓建邦四十餘日」。當是據金太宗二月二十一日發出冊立張邦昌為楚帝之日起計算。中華書局標點本《宋史·高宗紀》於此處出注(注三)作「此處四字當作三字之誤」的校記,欠妥。

    都城(開封),可守;雖金賊,可戰。」同時將孟太后、六宮及衛士家屬發往東南,作南逃的準備。當八月初孟太后等離開封府到應天府後,高宗已決定逃往江南地區,遂於八月初升黃潛善為右相,李綱雖同時升為左相,但十多天後即因反對逃往東南而罷相,任相僅兩個半月,高宗隨即令孟太后逃往江寧。九月,金軍按照與偽楚的地界劃分,逐漸分兵佔領河北、河東州縣,而被貶的偽楚帝張邦昌也於同月下旬被處死於貶地潭州。為了躲避金軍可能的南侵,十月初一,高宗立即從南京應天府乘船南逃,同月末即逃到揚州。南宋的建立、偽楚的消滅與張邦昌被殺,違背了金太宗不立趙氏而立異姓為帝,作為附屬國的條件。宋高宗還否定了北宋欽宗割讓河北、河東兩路並成為金朝屬國的承諾,而且任命了河北招撫使與河東經制使以圖收復兩河地區,公然與金抗衡。金太宗隨即於同年十二月下詔進攻南宋,但在戰略上是採取會師河北進攻南宋,還是先取陝西,然後進攻南宋,金軍將領意見不一。金太宗決定「康王(趙)構當窮其所往而追之,俟平宋,當立藩輔如張邦昌者。陝右之地,亦未可置而不取。」於是,命婁室率西路金軍,作為偏師,以進取陝西;左副元帥宗翰(粘罕)率軍會合右副元帥宗輔(訛裡朵)於濮陽(今屬河南),組成東路金軍,作為進攻南宋的主力,發動了南宋建立後金軍第一次大規模南侵的軍事行動。

    附表北宋世系表(90—27)

    《三朝北盟會編》卷,建炎元年七月十四日。

    《金史》卷74《宗翰傳》。

    第九章南宋與金的對峙第一節南宋初年的政治形勢鍾相、楊麼起義金軍渡江南侵宋高宗即位之初,首先處置了張邦昌,但害怕抗金會招致金可能把徽宗、欽宗二帝送回來,從而影響自己的帝位,因此決意走避江南。當時東京留守宗澤請高宗回東京開封,主戰派宰相李綱提出「車駕不可不一到京師,見宗廟,以慰都人之心」,「以天下形勢而觀,長安為上,襄陽次之,建康又次之」。但高宗都聽不進去,即於建炎元年(金天會五年,27)逃到揚州(今屬江蘇)。

    同年十二月,金軍開始第一次大舉南侵,兵分兩路西路由婁室攻陝窺蜀,次年攻佔陝西中部許多州縣。主力為東路由左副元帥宗翰(粘罕),右副元帥宗輔(訛裡朵)率領,宗弼(兀朮)攻陷京東州縣,宗翰從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渡黃河,克兗(今屬山東)、鄆(今東平),襲慶府(今濟寧)等地。建炎三年正月末,金軍由徐、泗(今盱眙北)二州奔襲揚州,二月初金軍臨近揚州之際,高宗倉皇渡江逃到鎮江,喘息未定,又逃往杭州。金軍小部隊雖到達揚州,但主力仍在徐州,加上渡江有困難,金隨即焚揚州北返。高宗於二月中旬逃到杭州後,立足未穩。三月初,將領苗傅、劉正彥即發動兵變,迫使高宗讓位給3歲的兒子趙敷,孟太后垂簾聽政,四月初高宗復位,苗傅、劉正彥後被處死。

    高宗決定向金稱臣求和,先後派出的兩批求和使臣還在途中,金軍第二次大規模南侵已經開始。金軍仍分東西兩路,西路再攻陝以入蜀,東路準備南越長江追擊高宗。宋高宗此時正在建康,於是在同年八月間先讓孟太后及六宮往洪州(今江西南昌)避難,自己接著於九月間又急忙從建康逃向杭州(升為臨安府)。這時,金軍宗弼已從京東南下渡淮,分兩路南侵,一路從滁、和二州渡江攻江東,另一路從蘄(今屬湖北)、黃(今屬湖北)二州渡江攻江西。十月上旬,高宗不等金兵來到,隨即在風聲鶴唳中從臨安渡過浙江南逃到越州。當金軍宗弼於十一月中旬末渡江進攻建康的消息傳來,高宗又於十二月初逃到明州(今寧波),並決定下海以逃避金軍追擊。金軍宗弼隨後即由廣德軍越過天目山,佔領臨安。高宗則從明州乘船逃到定海(今鎮海),隨即入海到昌國(今定海),金將阿里也渡浙江追擊,取越州。建炎四年正月,金軍攻佔明州,高宗自昌國南逃台州(今臨海)海邊,金軍阿里入海攻佔昌國,並乘海船追擊,被宋提領海舟張公裕引大舶擊退,高宗又乘船逃往溫州。二月初,金軍退回臨安,宗弼聽說宋浙西制置使韓世忠將從江陰截擊其後路。於是在二月中旬縱火燒臨安城後北返,入平江府。三月,高宗離開溫州,由余姚回到越州。宗弼也北返抵鎮江,韓世忠以舟師扼江口,金軍渡江不成,沿長江西上,黃天蕩(今南京東北)之戰,金軍大敗。建康戰役中,宗弼又被宋通泰鎮撫使岳飛打敗。五月中旬初,金軍宗弼自建康渡江北返。

    偽齊的建立及滅亡《宋史》卷358《李綱傳》上。

    偽齊是金繼偽楚被滅後在黃河以南重建的又一個傀儡政權。

    金朝進攻南宋的最初目的本想消滅南宋,在黃河以南重建傀儡政權,出兵前,金太宗曾說過「康王構當窮其所往而追之,俟平宋,當立藩輔如張邦昌者。」金將宗弼渡江窮追高宗未獲,不得不渡江北返,說明消滅南宋的目的在短期內達不到,決定隨即在已佔領的黃河以南地區建立傀儡政權。高慶裔乘機獻議於金左副元帥宗翰說「吾君舉兵止欲取兩河,故汴京(今河南開封)既得而復立張邦昌。後以邦昌廢逐,故再有河南之役,無以恩歸他人。」2宗翰即向金太宗推薦劉豫,撻懶也力薦劉豫,金太宗遂同意冊立劉豫為偽齊皇帝。

    劉豫,字彥游,阜城(今河北交河)人,原任宋朝濟南知府,金左監軍撻懶攻濟南,劉豫殺抗金將領關勝降金。任金京東、淮南安撫使,知東平府兼諸路馬步軍都總管,節制河外諸軍,子劉麟任濟南知府,金將撻懶率軍鎮撫劉豫控制的地區。

    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七月二十七日(30年9月日),金太宗冊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建都大名(今屬河北)府,轄區為原宋朝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九月九日(0月2日),劉豫在大名府正式受金冊命為齊帝,為金的子皇帝,以大名府為北京,東平府為東京,汴州(原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為汴京,劉豫登基後即仍回東平府,當年仍用金天會八年年號,改次年(金天會九年、宋紹興元年,3)為阜昌元年。實際控制區為原北宋的京東、京西兩路及淮南路的部分地區,紹興元年十一月,金又將新佔領的陝西諸路劃為偽齊轄區。次年四月,劉豫遷都汴京,成為南宋與金之間的緩衝地區。

    金朝在偽齊境內駐兵、干涉政治、索要巨額歲幣,偽齊在境內又不得民心,宋朝舊臣大多不肯歸附,「沿河沿淮及陝西、山東等路,皆駐北軍,由是賦斂甚重,刑法太峻,民不聊生」。簽軍只有30萬,其餘靠從南宋逃來的潰軍,如宋行營左護軍副都統制酈瓊,流竄於江淮湖湘的李成,逃離荊湖的孔彥舟等。

    紹興三年,劉豫派兵攻陷南宋河南的唐州(今河南唐河)、信陽軍(今信陽市)以及湖北的襄陽府、郢(今湖北鍾祥)隨(今屬湖北)兩州。當年就被岳飛所收復,劉豫因出師不利,乞援於金,於是在次年七月,金、齊聯合南侵。偽齊奪民船500艘,運載戰具,派徐文取海道聲言攻定海(今浙江鎮海);而以劉豫子劉麟率軍會合金將宗弼為前軍主力,配合撻懶、宗輔分道南侵。步兵從淮北的楚(今江蘇淮安)、承(今高郵)南進;騎兵從淮南的泗州(今盱眙南)趨滁州。十月,宋高宗下詔征討,令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守建康,淮東宣撫使韓世忠自鎮江渡江。韓世忠用「伏兵四起」的辦法打敗金兵於揚州大儀鎮,別將董旼也再捷於天長縣的鴉口(今安徽天長東)。金兵驚潰,宗弼連夜退兵,並命劉麟兄弟退兵,偽齊兵棄輜重亦遁。金兵既退,南宋重新佈置防務,由張俊屯盱眙,韓世忠屯楚州,劉光世屯合肥(今屬安徽),岳飛屯襄陽。

    《金史》卷74《宗翰傳》。

    2《三朝北盟會編》卷4,建炎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引《金虜節要》;《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53,紹興四年四月庚寅。

    紹興六年,偽齊二次分道侵宋,劉麟兄弟窺伺淮南,被宋將楊沂中大敗於滁州附近的藕塘鎮(今安徽定遠東南),偽齊從此即一蹶不振。偽齊不但不能與南宋抗衡,反而常被南宋打敗,只是依靠金軍的支援,才得苟延殘喘,引起金朝許多大臣與將領的不滿。加上主張建立趙氏以外的屬國,統治原北宋地區的金太宗已去世,首薦建立偽齊的首相宗翰也已去世。紹興七年(金天會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38年月日),在撻懶等人提議下,偽齊終於被廢,金設行台尚書省於汴州。劉豫被降封為王,宋紹興十六年(金皇統六年,4)九月死。

    宋金對川陝的爭奪早在建炎元年冬金軍第一次大規模進攻南宋時,除東路由主帥宗翰、宗輔率軍追襲宋高宗外,西路由大將婁室率軍攻陝窺蜀,當年十二月,占同(今陝西大荔)、華(今華縣)二州。建炎二年正月,入長安、鳳翔,關陝大震。建炎三年春,金軍又陷延安、鄜州(今富縣)。建炎二年春夏之交,高宗正從揚星沉三國全文閱讀州渡江南逃,惶惶不可終日,大臣中即有人看到川陝和東南關係的密切,知樞密院事張浚首先提出「中興當自陝始。慮金人或先入陝取蜀,則東南不可保」,並自請任川陝之事。高宗即任張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於建炎二年七月到任,置幕府於秦州,練兵於興元府(今陝西漢中),任用吳玠、吳璘兄弟為統制。南宋與金在關陝展開的爭奪戰從此開始,自建炎四年至紹興四年(金天會十二年,34)前後五年中,主要的戰爭有三次。即富平之戰、和尚原之戰、仙人關之戰。

    建炎四年七月,金將宗弼從建康渡江到六合後,即引兵趨陝西與婁室會合,由右副元帥宗輔指揮。九月,張浚合熙河、秦鳳、涇原、環慶永興軍五路兵號稱40萬人、馬7萬匹,在渭水北富平丘陵地帶決戰,激戰半日,金軍先敗後勝,關陝大震,史稱「富平之戰」。張浚從邠州(今彬縣)退守秦州,關陝從此不能恢復。金軍進駐德順軍(今寧夏隆德),張浚再退至興州(今陝西略陽)。

    紹興元年十月,金左監軍宗弼乘上年秋間富平戰勝之勢,西進至鳳翔府西南的和尚原(今寶雞市西南)。和尚原西南緊靠秦蜀往來要道的大散關,為軍事形勢之地。張浚任吳玠為陝西諸路都統制,扼守於此。時關隴六路已為金佔有,南宋只剩秦鳳路的階(今甘肅武都)、成(今成縣)、岷(今岷縣)、鳳(今陝西鳳縣東北)、洮(今甘肅臨潭)五郡及鳳翔的和尚原、隴州的方山原(今寶雞西)。所以,吳玠的扼守和尚原是死裡求生。他吸取富平戰敗的教訓,收散卒,積糧繕兵,為死守計,以圖保蜀。又團結附近鳳翔人民,使其夜輸芻粟助軍。金軍自寶雞攻和尚原。金軍自侵宋以來,習於常勝,宗弼合0餘萬人,造浮橋跨渭水上,隔澗與宋軍對峙,進逼宋軍,吳玠命諸將堅陣以待,更迭休戰,用勁弩分番迭射,矢注如雨,金軍稍卻則以奇兵絕其糧道,進兵夜擊,遂大敗金軍,史稱「和尚原之戰」,為南宋在陝西最後一道防線的保衛戰。

    紹興三年春,金將撒離喝會合偽齊劉麟從商於(今陝西商州至河南內鄉一帶)攻陷宋金州(今陝西安康),吳玠被動地從河池(今甘肅徽縣南)馳《宋史》卷3《張浚傳》。

    援饒風關(今陝西石泉西北),與金軍展開激戰,宋軍不支潰退,金軍遂入興元府,四川大震,吳玠放棄和尚原,退守河池南的仙人關,築壘關右,號「殺金坪」,嚴陣以待。

    紹興四年二月,金將率步騎0萬佔領和尚原後,進攻仙人關,吳玠、吳璘以萬人堅守關右殺金坪堡壘,以長刀大斧砍殺金騎兵得勝,迫使金軍退屯鳳翔,史稱「仙人關之戰」。張浚已於紹興三年調回臨安,陝西一地僅賴吳玠兄弟節制兵馬,支撐局面,仙人關之戰最大的貢獻是保全了巴蜀。

    兩河、兩淮抗金義軍與「兵匪合一」的「游寇」

    正當金軍南侵黃河、長江流域,一方面是兩河以至兩淮人民義軍紛起抗擊金軍,另一方面卻是幾股流竄騷擾江西、湖北的「游寇」,在宋軍追擊下,最後投降偽齊。

    兩河(河北、河東)或三河(加河南)的「忠義巡社」(或簡稱忠義軍),是當時整個華北地區人民的抗金武裝組織的統稱,人民「憤於兵亂,自結巡社」,進行抗金鬥爭。有一套比較嚴密的組織,人數多達幾十萬。南宋初,他們接受南宋朝廷抗戰派李綱、宗澤、張所等人的領導,在收復部分失地、截擊敵人糧餉等方面,屢建奇勳。

    太行山義軍以太行山為根據地,太行山脈綿延於兩河之間,地處金軍南侵途中,有側擊的便利。太行山義軍中最著名的是王彥的「八字軍」。八字軍以士兵面部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而得名,有眾0餘萬。其總部設在太行山東麓的共城(今河南輝縣)西山中,勢力達到並、汾、相、衛、懷、澤等地區,他們與金軍作戰數十次,後歸屬宋東京留守宗澤。

    兩河紅巾軍是北宋末年開始的兩河人民抗金的組織,以頭包紅巾為標誌。他們聯合宋朝抗金將士,「出攻城邑,皆用建炎年號,見有脫身南歸者,往往助以衣糧」2。他們曾劫過金朝左副元帥的營寨,幾乎全部將其剿滅,可見力量之大。兩淮山水寨是兩淮人民自己起來武裝,依山阻水,據險負固,與金軍進行鬥爭的武裝組織總稱。時間從建炎三年(29)金軍從江北徐、泗進攻揚州開始,至紹興四年(34)金軍北還止。在這短短五年的時間中,兩淮著名的山水寨有招信軍橫山寨和泰州縮頭湖水寨。

    建炎初,劉位「聚鄉民保守橫山(今江蘇盱眙西北),分鄉民為軍,使諸弟侄各統之。是時西北衣冠與百姓奔赴東南者絡繹道路」,「流移之人,渡淮(原作江,誤)入招信(今安徽嘉山東北舊縣鎮)投橫山為樂國」3。張榮原是梁山泊(今山東梁山南)漁人,兩宋之際聚眾二三百人於梁山泊,攻擊金軍,人稱張敵萬。建炎三年金軍南攻揚州時,張榮船隊南下至楚州(今淮安)鼉潭湖築水寨抗金,有眾萬餘人。建炎四年十一月,湖結冰,金軍踏冰攻寨,張榮率船隊南下通州,轉入「縮頭湖作水寨以守。撻懶在泰州,謀往渡江,欲先破榮水寨,盡載兵於舟,直犯水寨。時榮亦出數十舟」,張榮率軍「棄舟登岸,大呼而殺之。金人不能騁,舟中自亂,溺水或陷於泥淖者不可計。撻懶收餘眾二千,奔還楚州」。張榮俘殺金軍五千餘人。當兩河、兩淮人民義軍抗金的同時,南宋京西、荊湖南北、淮南東西諸路因金兵入侵而引起的潰卒、饑民,被野心家利用,流竄各地,蜂起為盜,多的達十多萬人,少的也有幾萬人,騷擾各地州郡,南宋朝廷稱之為「游寇」。其中最大的有流竄於江淮湖湘十餘州的李成,盤踞荊湖南北數州的孔彥舟以及由江西經湘南竄道(今湖南道縣)、賀(今廣西賀縣東南)等州的曹成,《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8,建炎元年八月丁卯。

    《宋史》卷38《王彥傳》。

    2《中興小紀》卷2。

    3《三朝北盟會編》卷34,建炎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三朝北盟會編》卷45,紹興元年三月二十日。

    較小的如據蘄州(今湖北蘄春北)的劉忠,其中除曹成最後歸附韓世忠外,其餘李成、孔彥舟、劉忠先後投降偽齊,偽齊亡後降金。

    李成原為北宋末年的河北、京東捉殺使,建炎二年八月,乘金兵南下而叛亂,攻掠淮東宿州和淮西光州(今河南潢川)。建炎四年,占淮西舒州(今安徽潛山)。紹興元年春,已據有江淮湖湘十多個郡,有席捲東南之意,又圍江東江州(今江西九江),陷江西筠州(今高安)。被宋將楊沂中與張俊夾攻,李成兵敗渡江北走,竄入淮西蘄州、黃梅(今湖北黃梅東南),李成部將馬進為追兵所殺,李成北走投降偽齊。

    孔彥舟原為南宋初年的東平府兵馬鈐轄,金軍即將到來時,率領所部劫掠財物,渡淮南犯黃州。建炎四年鍾相起義時,孔彥舟攻入鼎州(今湖南常德),後又率眾移往潭州(今長沙)。紹興二年,投降偽齊。

    曹成原為禁軍拱聖軍卒,北宋末金軍南侵時,參加張用所部,為東京留守宗澤招安,後受杜充攻擊後南下,又隨馬友進荊湖地區,後率軍單獨活動,紹興元年冬,經漢陽(今屬湖北武漢),繼續南向攻下道、賀二州。南宋命岳飛權荊湖東路安撫、都總管進討,曹成奔連州(今廣東連縣),紹興二年五月,曹成在岳飛追擊下向韓世忠部投降。

    劉忠,兩宋之際起兵於山東,號花面獸。南宋初流竄南下淮西,建炎三年十一月在蘄州為宋軍擊敗後竄入湖南,據岳州(今湖南嶽陽)平江縣東北的白面山。次年七月,韓世忠進兵岳州,大破劉忠,劉忠北竄淮西。九月,韓世忠部將再次大敗劉忠於蘄陽口(今湖北蘄春南),劉忠遂北降偽齊。鍾相、楊麼起義從南宋建炎四年至紹興五年,以鍾相、楊麼為首的農民起義,繼承了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順起義時提出的「均貧富」口號,又加上了要剷除封建等級的「等貴賤」口號的提出,反映了南宋初年土地剝削進一步加劇和農民起義政治綱領的趨於成熟。

    北宋末年,金兵侵宋,北方官僚地主等大族紛紛南逃,湖湘地區當南北交通要衝,州縣希旨,備加優容。於是那些顯貴大族的隨從及親屬,倚勢恃強,魚肉細民,侵佔湖沼淤田,築堤成田,恢復過去的剝削生活;而本地的一些歹徒,投充爪牙,助桀為虐。

    兩湖地區農民賦稅負擔特重,南宋初朱勝非曾記載「自桂嶺而來,入衡州界,有屋無人;入潭州界,有屋無壁;入袁州界,則人屋俱無。」鍾相,武陵縣(今湖南常德)人,出身於小商人家庭。在起義前的二十多年,他利用「左道」(可能是摩尼教)為農民治病,聯絡群眾。他自號老爺,亦稱天大聖,並提出「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鍾相的心腹裴宥、王宗石、劉衡、楊欽、楊麼等,吸收當地「困於賦役」的人「入法」。參加者絡繹不絕。北宋末,鍾相曾派其子鍾子昂率領信徒三百人「勤王」,參加抗金,但中途被解散回鄉。

    建炎四年二月,金軍攻陷潭州,大肆擄掠。游寇騷擾荊南(今湖北江陵)、澧州(今湖南澧縣)一帶,冒充為「鍾相民兵」。鍾相「因託言拒彥舟以聚眾」,決定起兵,抗拒金軍和孔彥舟部的侵擾。參加起義的群眾,多數為由《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42,紹興元年二月乙酉。

    貧苦農民、漁民與潰散士兵組成的「忠義軍民」,還有少數避難來的知識分子。

    建炎四年二月二十一日(30年4月日),鍾相即在其故里天子崗(今常德南)築壘浚壕,建立農民政權,定國號為楚,自稱楚王,改元天載(一作戰),子鍾子昂為太子,「行移稱聖旨,補授用黃牒」2。宣佈宋朝國法為邪法,奪官僚地主的財產分給農民,稱為「均平」。鼎(今常德)、澧兩州及荊湖廣大地區農民首先參加,起義軍勢力很快擴充到洞庭湖周圍的9個縣,起義軍發展到40萬人,當月攻入桃源縣城,殺知縣錢景,又攻克澧州,殺知州黃琮。

    同年三月,宋朝廷以孔彥舟為荊湖南北路捉殺使,使其進入鼎州鎮壓起義軍。

    南宋孔彥舟看到起義軍力量強大不能以戰取勝,故意散佈歌謠「爺(指鍾相)若休時我也休,依舊乘舟向東流」,暗示可以和鍾相停戰言和而使其放鬆警惕,又派出奸細以請求「入法」為名,打入起義軍內部。孔彥舟即乘筏夜渡,以奸細為內應,發動總攻擊。三月十六日,鍾相大敗,父子戰敗被俘,後被殺害。僅有少子鍾子儀逃入洞庭湖。

    鍾相起義失敗後,餘部楊麼(原名太,因年少,楚人呼幼為麼,故名)、黃誠、劉衡、周倫、楊欽、夏誠、黃佐、楊華、楊廣等繼續鬥爭,起義中心從武陵遷至楊麼家鄉龍陽(今漢壽),分置柵寨,聚眾0餘萬。其中以楊麼、楊欽、楊華的勢力最大。

    同年六月,宋朝鼎澧路鎮撫使程昌寓由水路前往鼎州赴任,對楊麼等施行招安。途經鼎江口時,遭起義軍攻擊,宋軍大敗,輜重、眷屬等全被起義軍所俘,只有程昌寓一人倖免,後又逃往公安。

    紹興元年正月,程昌寓升為主管荊湖西路安撫司公事,製造車船,裝載水軍,犯夏誠寨,被夏誠打得大敗,車船也被繳獲。紹興二年十一月,荊湖、廣南路宣撫使李綱和劉洪道、解潛會兵,準備圍剿起義軍。

    紹興三年四月楊麼自號「天聖大王」,且用以紀年。擁立鍾相少子鍾子儀為太子做領袖。隨後派起義軍2萬人奇襲公安縣,截斷宋軍的餉道,以打破由李綱為主的圍剿。四月十六日,宋軍羅廣所部抵鼎州城西時,以軍餉不繼,引兵北退,潭州將領劉深、鄂州將領顏彥恭也相繼引所部從鼎州返回,李綱所策劃的四路官軍圍剿宣告破產。

    起義軍充分利用「洞庭重湖」的地利,戰士陸耕水戰,「春夏則耕耘,秋冬水落,則收糧於湖寨,載老小於泊中,而盡驅其眾四出作戰,官軍陸攻則入湖,水攻則登岸」。

    起義軍又打造車船,車船以人踩輪,以輪激水,其行如飛,是水戰的主要武器。

    紹興三年六月,宋湖南安撫使折彥質會同辛太等,對楊麼起義軍進行圍剿。荊南府制置使王燮總領舟師,十月率兵抵鼎州沅江上游的鼎口,與起義軍接戰。官軍大敗,死傷無數,王燮本人為流矢射中,狼狽逃到橋口,率領神武前軍萬餘人,奔返鼎州。王燮隨後進兵岳州,想封鎖洞庭湖的東口,以2以上均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3,建炎四年二月甲午。

    《中興小紀》卷8。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8,紹興五年閏二月辛酉;卷90,同年六月癸丑。便「圍剿」起義軍於洞庭湖中,在岳州之南湘江口的陽武口等處捎泊水軍。十一月三日,起義軍使用車船進攻,踏車迴旋,橫衝直撞,將官軍戰船大小數百艘,盡碾沒入水,官軍大敗。同年十二月,宋廷又派人招安,也都被殺。起義軍已擴大到20萬人。

    紹興五年二月,南宋朝廷派岳飛前往洞庭湖地區鎮壓起義軍。四月下旬,岳飛率軍到達潭州,遣使招降了黃佐。五月中旬,右相張浚到潭州督戰。下旬,岳飛移軍鼎州。六月二日,岳飛派黃佐潛入楊欽大寨招安,楊欽即率所部戰士3000人投降。接著,楊欽又誘全琮、劉銑出降。同時,岳飛又命各州對於起義軍投降者多方存恤,首領授官,其餘的給以閒田耕種。南宋朝廷又對洞庭湖起義軍根據地減免賦稅。

    岳飛命令諸路官軍將緊靠洞庭湖沿岸的各農民軍水寨分別包圍,同時在環湖周圍多築堡壘,堡堡相連,實行陸地封鎖的方針。對於起義軍車船的優勢,岳飛命令砍伐附近君山上的木頭,多打巨筏,以堵攔湖中諸要塞;又以腐木亂草從上流浮下來,使得草木墊積,車船不能行駛。楊欽投降後,岳飛隨即派牛皋等進攻楊麼水寨,起義軍將領陳瑫首先投降,起義軍戰敗,紛紛投降,楊麼投水死。十一日(35年7月23日),岳飛進攻起義軍最後據地夏誠寨,夏誠戰敗被俘,楊麼起義終於失敗。黃誠隨後又斬楊麼首級並押鍾子儀向官軍投降。

    第二節紹興和議紹興初次議和紹興七年(金天會十五年,37)二月,宋高宗派王倫赴金奉迎宋徽宗棺木,王倫「入辭,帝使倫謂金左副元帥昌(撻懶)曰『河南地上國既不有,與其付劉豫,曷若見歸。』」王倫九月末到涿州(今屬河北),向撻懶轉達了南宋願代替偽齊成為金朝屬國以求和的意願。同年十一月,在撻懶倡議、首相宗磐(蒲魯虎)等人的下,金廢偽齊。撻懶隨後送王倫回宋,並說「好報江南,自今道途無壅,和議可以平達」,「又許歸河南地」。十二月下旬,王倫回到南宋向高宗報告後,高宗隨即再命王倫使金以求和。宋高宗決意向金投降求和,並於紹興八年(金天眷元年,38)二月下旬,自建康回到臨安後,不想再東奔西跑,遂定都臨安,但為了表示還要收復失地,因而名義上的首都,仍是還在金軍佔領下的原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臨安府不稱京都而稱「行在所」,表示只是「行幸」之所;並以建康作為陪都。三月初,即任命秦檜為右相兼樞密使,處理投降求和事務。

    同年四月,宋使王倫到祁州(今河北安國),向撻懶再次表示,宋高宗願意代替已被廢的偽齊作金屬國的求和意願。七月,撻懶又倡議將原偽齊轄區劃歸南宋,以換取南宋的臣屬,不僅得到首相宗磐的贊同,又得到新任右丞相宗雋(訛魯觀)的全力。八月,金熙宗終於決定將原偽齊轄區劃歸南宋,以得到南宋的臣屬。並派使臣張通古等與王倫到南宋議和。

    十月,當議和的金使即將到來之時,宋高宗首先將反對議和的左相趙鼎罷相,由秦檜獨相,主持議和,其他文武大臣不得參與。

    十二月下旬,金使張通古到臨安,稱南宋為「江南」而不稱「宋」,用「詔諭」而不稱「國書」,並要宋高宗拜接金熙宗詔書,雖遭文武大臣強烈反對,但宋高宗決意投降求和,並對官員們說「向使在明州時,朕雖百拜亦不復問矣。」但後來還是以宋高宗在居喪(徽宗喪)期間難行吉禮為借口,改由奸相秦檜於二十八日代高宗拜接金詔書,金將原偽齊統治區河南、陝西地區劃給南宋,南宋以稱臣,並「許每歲銀、絹五十萬」兩、匹議和2。紹興九年(金天眷二年,39)三月中旬,金右副元帥宗弼(兀朮)與宋東京留守王倫完成交割河南、陝西地區,金將原在開封的行台尚書省移往大名,後又遷往燕京,宋也隨後任命新收回地區的各種官員。

    順昌保衛戰與陝西保衛戰但是,同年七月,金朝主和的宗磐、宗雋被以謀反罪處死。八月,撻懶也以謀反罪被殺。主戰的首相完顏宗幹(斡本)、升任都元帥的宗弼等掌權。紹興十年五月初,金撕毀和議,決定分兵兩路重占已劃歸南宋的河南、陝西地區。宗弼隨即率東路金軍自黎陽(今河南浚縣)南下,河南各地相繼投降。《宋史》卷37《王倫傳》。按當時撻懶還是元帥左監軍,同年十月才升為左副元帥。《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24,紹興八年十二月戊寅。

    2《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35,紹興十年五月戊戌。

    順昌府(今安徽阜陽)是南宋新收復的地區,年近70的知府陳規到任後即屯糧修城。東京副留守劉錡率以原「八字軍」為主的.8萬軍隊,乘船沿淮北上赴任,五月中旬到達順昌時,金軍已經南下,東京被金軍佔領,並已佔領陳州(今淮陽),距順昌不足300里,劉錡遂決心與陳規共守順昌以抗擊金軍。五月末,金軍圍攻順昌,為宋軍擊敗。六月初,金都元帥宗弼率親軍到達順昌城下,在督率0萬金軍攻城的前一天,「宗弼見其城陋,謂諸將曰『彼可以靴尖趯倒耳。』即下令來早府治會食」,根本不把劉錡放在眼裡。九日晨,金軍大舉攻城,劉錡取擒賊先擒王的戰略,決定重點攻擊宗弼親統的身穿重甲的親軍,時值盛夏,劉錡採取「早涼則不與戰」,到中午過後金軍「力疲而氣索」時,派精兵5000出南門猛攻宗弼的親軍,「士殊死鬥,入敵陣中,斫以刀斧,至有奮手捽之與俱墜於濠者,敵大敗,殺其眾五千」。宗弼戰敗後移指揮部於城西,採取長期圍困戰略以取順昌。當晚大雨,平地水深一尺多,劉錡又不斷派小部隊襲擊,兩天後宗弼終於不住而退往開封。順昌之戰,宋軍以少勝多,擋住了金軍渡淮南侵的矛頭。

    在宗弼率東路金軍南侵的同時,右監軍撒離喝也於五月中旬初自河中(今山西永濟西)渡黃河進入同州(今陝西大荔),直奔永興軍(今西安),沿途州縣紛紛迎降,金軍很快佔領永興軍,隨即西向鳳翔,陝西宋軍近半數被隔在陝北。四川宣撫副使胡世將派吳璘率軍2萬自河池趕往寶雞,吳璘部將姚仲於鳳翔府石壁寨擊敗金軍前鋒,金軍退屯武功(今武功西)。六月初,吳璘、楊政主動約金將撒離喝會戰。宋軍擊敗金軍並攻佔扶風,又攻擊鳳翔城西的金軍,「薩裡干(撤離喝)怒,自戰於百通坊,列陣二十餘里」,也被吳璘部將姚仲等打敗,「殺獲尤多」2。吳璘、楊政等佈防於渭河兩岸,抑制撒離喝南下侵蜀,撒離喝見宋軍已有防備,改而想北攻邠州(今彬縣),宋軍也在北面設防,經多次戰鬥,青溪嶺(今甘肅涇川西南)之戰,撒離喝所率北出的金軍又被宋軍擊敗,金軍又退回鳳翔。閏六月中旬,金軍又北攻涇州(今涇川北),宋軍奮力抗擊,金軍雖戰勝,但傷亡慘重,再次退回鳳翔後息兵休戰,宋軍也撤離河池退保仙人原(今陝西鳳縣西南),以防金軍攻蜀,宋軍經過苦戰,扼制了金軍南侵的鋒芒,隔在陝北的宋軍也南歸蜀地,保存了軍力,但陝西已被金軍佔領。

    岳飛北伐與再次和議當紹興十年五月金軍圍攻順昌時,宋高宗首先起用劉光世,駐太平州,節制李顯忠、王德兩軍進援順昌。六月初,宋高宗接著命韓世忠、張俊、岳飛皆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作全面攻擊態勢,命張俊進取亳州,韓世忠進取宿州、淮陽軍(今江蘇邳縣南古邳),命岳飛以騎兵出陳(今河南淮陽)、許(今許昌)、光(今潢川)、蔡(今汝南)諸州,應援順昌劉錡。實際上只是為了防備金軍大舉南下,宋高宗隨即派李若虛前往岳飛軍前「計事」,見岳飛於德安府(今湖北安陸),傳達高宗要岳飛退兵的旨意,此時岳飛已作好進軍中原的部署,因而不同意退兵,李若虛見岳飛抗金意志堅決,願意自己承擔矯詔之罪岳飛北進。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3,紹興十年六月壬子、己酉。

    2《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3,紹興十年六月壬子、己酉。

    岳飛軍於閏六月中下旬攻佔穎昌(今許昌)、陳州、鄭州、中牟等地,距金軍指揮中心開封只有0多里。七月初,又攻佔北宋西京洛陽。金都元帥宗弼親率精騎.5萬,於七月中旬初奔襲宋軍指揮中心郾城,岳飛率少量留守部隊奮戰,擊敗金軍。金軍敗退後轉而進攻穎昌,也被守城宋軍打敗。正當金軍準備撤離開封北上,河南地區即將收復之際,宋高宗認為金軍南侵的威脅已經消失,即命各路宋軍退兵回防,張俊首先退兵,韓世忠接著撤退,只有岳飛仍要求抗金,宋高宗下詔不許深入,還將原守順昌的劉錡所部宋軍調回江南,將順昌防務也交給岳飛,迫使岳飛如不退兵將面臨違抗宋高宗班師的詔令和單獨抗擊全部金軍的不利局面。岳飛只得於七月中旬末奉詔退兵。這是金軍侵宋以來唯一的一次宋軍主動進攻中原地區,並取得輝煌勝利的戰局,終於在宋高宗、奸臣秦檜的降金求和中被斷送。

    紹興十一年初,金都元帥宗弼又率金軍渡淮侵宋,攻佔壽春,進至廬州附近,宋軍劉錡、楊沂中部奉命進援,並令岳飛東進江州策應,岳飛提出北進中原直接攻擊開封,迫使金軍退兵的戰略,遭到宋高宗、秦檜的拒絕,只令岳飛救援淮西。劉錡率2萬宋軍趕到廬州,見城池殘破,只得退屯東關(今安徽巢湖東南),金軍攻佔廬州後繼續南侵。二月,當金軍即將臨江之際,王德率宋軍渡江北上進駐和州(今和縣),宋金兩軍在和州、含山、巢縣,以及昭關(今含山北)、清溪(今含山西南)一帶展開激戰。金軍都元帥宗弼率主力與宋將楊沂中、劉錡等所部決戰於柘皋(今巢湖市西北),宋將劉錡率部首先進攻,楊沂中、王德等各率所部繼進,金軍大敗,退守紫金山(柘皋西北)。宋軍又敗金軍於店步,收復廬州。三月,金軍於退軍途中在濠州(今鳳陽西北)設伏,擊敗宋將楊沂中、王德所部後渡淮北歸。

    柘皋之戰,金軍主力0萬在宗弼指揮下,仍被南宋次要將領劉錡、楊沂中、王德等所部打得大敗,顯示了宋金軍力強弱轉化的態勢,改變了此前只有岳飛、韓世忠、張俊三大將左右南宋戰場形勢的局面。宋高宗意識到金軍已不可能威脅到南宋的存亡,他又不願打敗金朝,促使金朝放出宋欽宗作為金朝傀儡而威脅自己的帝位,決心向金稱臣求和以保留對南方半壁江山的統治。范同向秦檜獻計,要達到降金求和的目的,首先要將抗金最堅決的岳飛、韓世忠等人的兵權收回,於是借賞柘皋之功,召三宣撫使至杭州,隨即任命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到樞密院辦公。張俊附和宋高宗、秦檜降金求和國策,隨即交出兵權,宋高宗乘勢宣佈撤消三宣撫司,收回韓世忠、岳飛兵權。秦檜也由右相升為左相。

    宋高宗、秦檜首先把打擊的矛頭指向聲望最高的韓世忠,五月,「詔韓世忠聽候御前委使,張俊、岳飛帶本職前去楚州按閱(韓世忠原部)御前軍馬」,隨後設樞密行府於鎮江。張俊向岳飛暗示宋高宗、秦檜陷害韓世忠的意圖,為岳飛所拒絕。因為岳飛沒有貫徹宋高宗意圖,當七月回到杭州後,又反對罷除名將劉錡的兵權,宋高宗、秦檜接著把矛頭轉向岳飛,也將岳飛留在杭州,只命張俊前往鎮江樞密行府措置軍務。八月,岳飛被罷官,隨後《宋史》卷35《岳飛傳》記載岳飛此次進軍中原,有朱仙鎮大破金軍的記載,其源出自岳飛孫子岳珂的《金佗稡編》卷8《鄂王行實編年》卷5。鄧廣銘先生考證後,認為「所謂朱仙鎮之捷,只不過是岳珂所虛構的一次戰功而已。」詳見《lt鄂王行實編年gt中所記朱仙鎮之捷及有關岳飛奉詔班師諸事考辨》,《文史》第八輯,980年;《鄧廣銘學術論著自選集》,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994年版。《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40,紹興十一年五月丁未。

    被羅織謀反罪狀,並於十月與部將張憲同下大理寺獄,與此同時,高宗、秦檜加緊進行降金求和活動,韓世忠在反對無效後辭官。十一月,和議成,南宋稱臣,劃淮為界,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史稱「紹興和議」。十二月末,岳飛終於以「莫須有」的罪名,與子岳雲、部將張憲被害。

    奸相秦檜自紹興八年獨相兼樞密使以來,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賄賂公行,贓吏恣橫,貶斥異己,親信佈滿朝廷。紹興和議後,更是橫行不法,遭到軍民的普遍反對。其子秦熹升為知樞密院事,秦檜更被吹捧為「聖相」、「元聖」,由少保而太師,封國公,權勢熏天,就在秦檜聲勢煊赫不可一世的紹興二十年(50)正月,殿前司後軍使臣施全因反對秦檜降金政策,行刺秦檜於上朝途中,被捕後遭殺害,反映了南宋軍民反對秦檜降金求和的意向。秦檜於紹興二十五年十月下旬病危時,宋高宗才將秦檜進封為郡王而令其致仕,子秦熹也進官致仕,秦檜隨即病死。朝廷結束了秦檜長達8年的獨相擅權時期,但繼任宰相如湯思退等仍是秦檜的黨羽。

    第三節隆興和議採石之戰當紹興二十年(50)正月施全謀刺秦檜未成的前一個月,金皇統九年(49)十二月,金副相(平章政事)完顏亮刺殺金熙宗後奪取帝位(死後降封海陵郡王,本卷行文稱完顏亮或海陵王、海陵)。完顏亮在帝位穩固以後,決定破壞「紹興和議」,企圖消滅南宋。金貞元元年(53)由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並積極備戰。正隆六年(宋紹興三十一年,)二月,以巡狩名義前往南京開封府。

    五月中旬,完顏亮遣使赴杭州,直接向宋高宗提出劃江為界,且以軍事相威脅。南宋被迫作出防禦部署,任命吳錡為四川宣撫使守川,侍衛馬軍司長官成閔率部3萬出戍鄂州,任京西、湖北制置使,節制兩路軍馬,控扼長江中游。任命名將劉錡為江、淮、浙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自鎮江進駐揚州,負責長江下游全面防務。

    七月,金遷都南京開封,隨即進行侵宋部署,西路軍由徒單合喜、張中彥統兵5萬出鳳翔,擬取大散關(今寶雞西南)以扼制宋軍出川攻金;中路由劉萼、僕散烏者統兵2萬,出蔡州(今河南汝南)進攻長江中游地區;東路為金軍主力,由完顏亮自統,擬渡淮取壽春(今安徽壽縣)以攻淮西;另派徒單貞統兵2萬擬取淮陰以攻淮東;以蘇保衡、完顏鄭家奴於膠西縣(今山東膠州)東南海灣(今青島西側膠州灣)率水軍由海道南下,直取南宋首都臨安。

    九月初,金軍西線首先出兵攻佔大散關後修壘自守。同月下旬,中路金軍進攻信陽(今屬河南),完顏亮也自開封南下,侵宋戰爭全面展開。宋高宗於十月初下詔親征,兩淮宋軍統帥劉錡扶病自揚州進駐淮陰抗金前線。金軍自渦口(今安徽懷遠東)大舉渡淮,淮西主將王權違背劉錡節制,自廬州南逃昭關(今含山西北),再逃至和州,金軍攻佔廬州、滁州。劉錡不得已而從淮陰退回揚州。在金軍即將到達長江北岸之際,宋高宗準備再次東逃入海,百官也紛紛送家屬出城,準備逃亡。在宰相陳康伯等人的反對下,宋高宗決定親征,遂任命知樞密院事葉義問任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任參謀軍事,統一指揮江淮戰事,他們還未從臨安出發,王權已棄和州逃到江南的東採石(時屬當塗縣,今安徽馬鞍山市南),金軍隨即佔領和州,完顏亮進抵江北岸的西採石附近的江北渡口楊林渡。另路金軍此前已攻佔真州(今江蘇儀征),並進攻揚州,劉錡等退守瓜洲(今揚州南),揚州為金軍佔領。時劉錡已病重,奉命渡江退守鎮江。

    金東路主力雖然取得重大進展,進抵長江北岸,其他各路卻進展不大,水軍甚至未及出發,即於十月下旬被宋將李寶所率水軍自明州千里奔襲,完全消滅於膠西縣東南海灣中的陳家島金水軍基地。

    當十月初二金軍渡淮大舉南侵之後數日,金朝後院起火,反對完顏亮窮兵黷武南侵的將領擁立金東京(今遼寧遼陽)留守完顏雍(烏祿)即帝位於東京,是為金世宗,改元大定。一月之內迅速佔領黃河以北地區。十一月初二,金帝完顏亮得知消息後,決定立即渡江進攻南宋,於初七日臨江誓師,決定次日於西採石渡江南侵。

    宋督視軍馬葉義問初五日才到達建康,當夜免除王權兵權,改任李顯忠為都統制,次日即派參謀軍事虞允文前往蕪湖督促李顯忠立即上任,並負責到東採石慰問渡江逃到長江南岸的原王權所部官兵。虞允文到達東採石時,形勢已十分嚴重,遙見長江北岸金軍大量水軍船隻已出楊林渡口,虞允文臨時部署宋軍進行防禦,並命當塗縣民兵乘海鰍船衝擊金水軍船隊,擊敗了金軍。次日宋將盛新率軍乘船防守於長江江心,控制金水軍基地楊林河口,不讓一艘金軍船隻出河入江,宋軍又以火攻燒燬金水軍的大量船隻,完顏亮被迫燒燬其餘船隻,轉往揚州。都統制李顯忠到達採石時,採石之戰已經結束,隨即派李捧率軍萬餘人及船隻隨虞允文前往鎮江防守。完顏亮在揚州下令三日內渡江南侵,金軍在採石戰敗後士氣已經很低落,接著金在膠西縣東南海灣的水軍被宋水軍全部消滅的消息傳來,由於鎮江宋軍守備嚴密,金軍將領認為渡江南侵必將戰敗,加上金世宗已控制了金大部地區,促使金都統制耶律元宜(完顏元宜)等在十一月二十七日殺死金帝完顏亮於揚州。三十日,完顏元宜以金軍都督行牒鎮江宋樞密行府,以奉金世宗詔令名義而殺死完顏亮,即將退兵以修舊好。金軍隨即退兵,十二月中旬初已渡淮北歸。

    採石之戰摧毀了金帝完顏亮渡江南侵的企圖,也打擊了金軍的士氣,促使金軍將領殺死完顏亮後退兵。

    孝宗即位貌似強盛的北宋皇朝在金軍進攻下很快就滅亡,南宋建立後風雨飄搖幾乎無立足之地,高宗的獨子又3歲夭折,而且高宗再未生育子女,使上自孟太后下至低級官員,產生了一個共識,認為這些都是因為宋太宗殺太祖奪位所致,只有還帝位於宋太祖後裔,宋朝才能保存。

    建炎四年(30)四月,金軍從明州(今浙江寧波)北退,宋高宗從溫州(今屬浙江)回到越州(今紹興)並作為行都。八月,孟太后也到達越州。約在紹興元年(3)正月,孟太后以做夢的形式秘密建議高宗選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作為繼承人,才能鞏固宋朝的統治,「高宗大悟」。此後宰相范宗尹的建議又和孟太后相同,於是高宗決定選太祖後裔一人為安定郡王,實際上作為帝位繼承人選,受到執政大臣李回、張守等人的讚許。六月,九品小官上虞縣丞婁寅亮公然上書,要高宗「於『伯』字行內選太祖」後裔作繼承人。宋高宗終於在紹興二年選中宋太祖的次子趙德芳的六世孫趙伯琮作繼承人選,但始終只作為宗室,直至金軍南侵在即的紹興三十年(0)才被立為皇子。

    紹興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十一月,金將殺死完顏亮後北歸,但宋金戰爭並沒有因此停止。當金世宗於十二月中旬到達中都後,下旬即派左監軍高忠建為即位報諭使前往南宋。三十二年(2)正月,當金使即將來臨之際,南宋君臣在對金作戰還是議和問題上,爭論不休,莫衷一是,宋高宗說「朕料此事終歸於和」,「至如以小事大,朕所不恥」,仍堅持對金臣屬求和的方針。但是在群臣的建議下,企圖重劃疆界,收回河南地區改《宋史》卷33《孝宗紀炎以來系年要錄》卷4,紹興元年元月辛酉;卷45,紹興元年六月辛巳。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9,紹興三十二年正月壬辰。

    變臣屬關係,於是在四月派出賀金世宗即位使洪邁所帶的「國書」中提出「願劃舊疆,寵還敝國,結兄弟無窮之好,垂子孫可久之謀。」2但是,宋高宗深知金朝決不會同意,宋金戰爭必將大起,再次面臨和戰不定的政局,決心將責任推給嗣子趙瑋(伯琮)。五月末,立趙瑋為太子,並改名慎,六月十一日即宣佈退位為太上皇,太子趙慎即位,是為宋孝宗。

    隆興和議孝宗即位後,面對的是宋金戰爭仍在進行中,而且形勢嚴峻。指揮採石之戰的虞允文已以兵部尚書出任川陝宣諭使,張浚任兩淮宣撫使,副相(參知政事)汪沏視師湖北、京西。孝宗為岳飛平反昭雪,起用因主張抗金而被貶的官員,以鼓舞抗金鬥志。但是,宋孝宗在抗金舉措上仍受制於太上皇宋高宗,朝中大臣也大多仍執行太上皇降金求和的意志,因而主張由川陝進取中原的虞允文被罷職。

    金世宗於大定二年(2)九月鎮壓契丹族移剌窩斡起義後,決定與南宋仍按照「紹興和議」,要求南宋臣屬,索回採石之戰前後被宋軍攻佔的淮北州府,並要南宋依舊每年納貢銀絹,為此於十一月初命右丞相僕散忠義(烏者)兼都元帥統兵攻宋。

    隆興元年(金大定三年,3)三月,金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致書南宋樞密使張浚,要求「凡事一依(金)皇統以來舊約(按指「紹興和議」)」,並索取「侵地」和貢賦。南宋關於地位平等和重議劃分疆界的要求,遭到金世宗的完全拒絕,宋金之戰勢所難免。

    宋孝宗決定對金作戰以改變宋金臣屬關係,同年四月,命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張浚督軍北伐。五月初,張浚命宋將李顯忠、邵宏淵分別自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盱眙(今屬江蘇)渡淮北攻,李顯忠首先攻克靈璧,金河南路都統奚人撻不也(《宋史》作右翼軍都統蕭琦)戰敗出逃後降於李顯忠。邵宏淵兵圍虹縣(今泗縣),李顯忠揮師東進,虹縣金守將泗州知州蒲察徒穆等向李顯忠投降,都督張浚隨即渡江前往濠州督戰。中旬,李顯忠率軍進攻宿州,守城金軍不遵守堅壁清野守城待援的軍令,出城抗擊宋軍,被宋軍打得大敗而逃。李顯忠軍首先攻下宿州北門,邵宏淵軍繼進,經過激烈巷戰,又殺敵數千,攻佔宿州。金宿州防禦使烏林答剌撤等率殘軍北逃。

    宋軍攻佔淮北重鎮宿州,一度使南宋君臣大為振奮,隨即任命李顯忠為淮南、京畿、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孝宗也下詔親征。

    宋軍迅速攻佔靈璧、虹縣、宿州,也震動了金世宗,隨即派中使督戰,金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撒曷輦)立即率精兵進攻宿州,李顯忠率所部主動出擊,連日激戰,金河南道副統、勇將孛術魯定方戰死,雙方傷亡都在萬人以上,勝負相當,但邵宏淵不僅按兵不援,而且還製造謠言動搖軍心,邵宏淵之子及邵部中軍統制等首先乘夜南逃,其他將領也相繼南逃,李顯忠移軍入城後,仍制止不住將領的逃亡。金軍加緊攻城,李顯忠親自上城守衛砍殺攻城金兵,邵宏淵仍坐視不援,宋軍遂於夜晚撤軍南還,諸軍潰逃,軍資盡失,金軍也以傷亡重大而未窮追,宋軍遂移軍守淮,史稱「符離之戰」。2《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99,紹興三十二年四月戊子。

    《金史》卷87《僕散忠義傳》。

    符離之戰,不僅挫折了南宋抗金派的意志,議和活動又開始進行,而且秦檜黨羽湯思退重新上台任右相後竭力主和,當南宋遣使議和時,「上皇甚喜,諭上(孝宗)以欲自備一番禮物」,以表示太上皇宋高宗全力議和,湯思退隨後升為左相。主戰的張浚雖升為右相兼都督,竭力反對和議,也得到宋孝宗的,但湯思退公然以太上皇宋高宗壓制宋孝宗,「請上(孝宗)以社稷大計,奏稟上皇而後從事」。以致宋孝宗很生氣地批示「敵無禮如此,卿猶欲和。今日敵勢非秦檜時比,卿之議論秦檜不若。」但宋孝宗仍下詔稱「朕以太上聖意,不敢重違」,而進行議和活動,卻仍想以較好的條件才議和。金軍渡淮南下以壓宋議和,宋孝宗也積極部署抗金防務。十一月,湯思退被罷相(隨後死於貶途中)。在與金議和的草約中,表明不再向金稱臣,「請正皇帝號,為叔侄之國,易歲貢為歲幣,減十萬」。閏十一月,宋使與金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就上述條件初步達成協議。十二月,宋使以正式國書出使金朝。乾道元年(金大定五年,5)正月,宋使到達金都面呈金世宗。因和議基本上已於隆興二年(4)冬達成,所以史稱「隆興和議」。《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20《癸未、甲申和戰本末》;《宋史》卷37《湯思退傳》。《宋史》卷33《孝宗紀》一。

    第十章南宋中後期的政局第一節孝宗中興隆興和議後的軍政、經濟隆興和議雖然是宋金達成的和議中最接近於平等的和議,但畢竟不是平等的協議,何況宋孝宗的目的是收復中原恢復北宋舊疆。所以,隆興和議在太上皇宋高宗迫使下雖然達成,但孝宗心中一直憤憤難平,以致多次要宋使向金世宗提出在接受金朝國書時採取平等禮儀,但遭到金朝的拒絕,宋孝宗決心以戰爭來達到收復中原的目的,以雪國恥。

    宋孝宗原先依靠為「長城」的抗金派大臣張浚,已於隆興二年八月病逝。此後,孝宗轉而依靠採石之戰的指揮者虞允文,虞允文很快受到重用,由知府歷簽書樞密院事而參知政事而右相。

    乾道七年(7)三月,宋孝宗將三衙之一的侍衛親軍馬軍司,遷往陪都建康府(今江蘇南京),便於將來進軍中原時進駐建康以指揮作戰。次年二月行宰相新官稱時,虞允文又由右僕射、同平章事升為左丞相。宋孝宗曾對他說「丙午(靖康元年,2)之恥,當與丞相共雪之。」虞允文也決心協助宋孝宗出兵中原,收復舊疆。同年九月,虞允文以節度使任四川宣撫使,虞允文辭別時,孝宗「諭以進取之方,期以某日會河南」。並說「若西師出而朕遲回,即朕負卿;若朕已動而卿遲回,即卿負朕。」決定與虞允文東西兩路出兵攻金。

    孝宗決定以受書禮儀不平等作為攻金的理由,次年十月,當金使回國時「別函申議受書之禮」,同時要虞允文積極準備出兵。當同年末金賀年使到來後,孝宗即「以議受書禮不合」,拒絕接受金國書。太上皇宋高宗立即進行干預,孝宗只得「以太上皇有旨」,而「姑聽仍舊」2,仍以舊儀接受金國書,加上虞允文到四川後,雖經過一年的準備仍因準備不足而未能定出近期出兵之期,又過了不到半年,虞允文於淳熙元年(74)二月病死於任上,使孝宗兩路出兵北伐中原的設想落空。但孝宗仍然注意武備,經常親自檢閱軍隊,還調閱兩浙、福建民兵,一直不忘恢復中原。但得不到如張浚、虞允文那樣的大臣,大臣們已滿足於宋金和平相處的現狀,加上太上皇宋高宗隨時可能出現的干預。而金世宗也滿足於現狀,不再考慮侵宋,相反的而是防備南宋北進攻金,所以「世宗每戒群臣積錢谷,謹邊備,必曰『吾恐宋人之和,終不可恃。』亦忌帝(宋孝宗)之將有為也」3。所以,儘管宋孝宗不忘攻金雪恥,但直至逝世也終於未能如願。

    宋孝宗在位時期,也是南宋政治上最清明,經濟、文化最繁榮興盛的時期,宋孝宗不僅慎選官吏,注意吏治,還輕徭薄賦,興修水利,發展生產。輕徭薄賦方面如宋孝宗在取消無額上供錢時說「既無名額,則是白取《宋史》卷383《虞允文傳》。

    2《宋史》卷34《孝宗紀》二。

    3《宋史》卷35《孝宗紀三·贊》。

    於民也。」又如遇到災荒,宋代例將當年稅賦移到豐收年,分為二或三年補納,孝宗也說既是災荒,不應再收稅賦,下詔不准到豐年再補收。福建路興化軍(今福建莆田)自建炎三年起每年以「猶剩米」為名,額外徵收2.4萬多石供應福州,孝宗於乾道元年減去一半,至乾道八年又將剩餘部分全部減免。又如徽州(今安徽歙縣)自唐末五代初陶雅任郡守(任職自唐景福二年至後梁乾化三年前後,893—93年左右)時,增收的額外「科雜錢」.2萬多緡,一直沿征了20多年,直到乾道九年才免除,等等。

    興修水利,預防水旱災害,發展農業生產,是宋孝宗時期最為重視的事情,也是南宋最為發達的時期,宋孝宗不僅獎勵興修水利,還不斷派官員複查興修後的水利工程,對於質量不好或虛報的還要降官處罰。如淳熙二年十月,孝宗在給江東路有關官員處分時說「昨委諸路興修水利以備旱干,今歲災傷乃不見有灌溉之利,若非當來修築滅裂,即是元申失實。」2但是,農民起義時有發生,主要是反對朝廷茶葉專賣政策的茶販,常是數百人成群進行武裝販運私茶,稱為「茶寇」,規模較大的是淳熙二年四月,荊南(今湖北江陵)賴文政,率眾400人起義,轉戰入荊湖南路,屢敗官軍,南下廣南時,被廣東路提刑林光朝所率摧鋒軍700多人所阻擊,退而東向江西。六月,任命辛棄疾為江西提刑,節制諸軍督捕「茶寇」,閏九月初,賴文政戰敗後被辛棄疾所誘殺。

    理學的發展政治的相對清明,學術思想比較開放,經濟發展,社會繁榮,帶來了思想文化方面的興盛與發展。正如南宋末年的黃震所說「乾、淳正國家一昌明之會,諸儒彬彬輩出。」孝宗朝是南宋思想界最活躍的時代,南宋的著名學派差不多都是這個時期形成的。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朱熹,就是在此時逐漸建立起完整而系統的理學體系,形成集理學大成的學派。朱熹出生於尤溪,主要活動於建陽、崇安(今武夷山市),都屬於福建路,稱為閩學派。理學心學學派的創建者陸九淵,江西路金溪人,因而也稱江西學派,也是在此期內形成。著名的「鵝湖之會」,就是淳熙二年(75)六月,由呂祖謙邀請朱熹、陸九淵兩大學者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鉛山縣城(今鉛山東南)東北的鵝湖寺,進行的著名哲學辯論會。

    反理學的主要學派是陳亮、葉適的功利學派。陳亮出生和主要活動在永康(今屬浙江),也稱永康學派。他倡導功利主義,反對空談義理。在淳熙九年以後的數年間,與朱熹通過書信展開了思想史上著名的「王霸義利」之辯。葉適是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是永嘉學派的代表,其觀點和陳亮相近。他們倡導的事功之學,與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相抗衡,鼎足而三。此外,還有張栻為代表的理學湖湘學派、呂祖謙為代表的呂氏婺學派、唐仲友為代表的唐氏婺學派,等等,反映了孝宗時期的學術繁榮。

    《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57,淳熙六年七月丙寅。

    2《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54。

    《慈溪黃氏日鈔分類》卷8《讀水心文集》。

    文學與教育文學方面,如被稱為「中興四大詩人」的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尤袤,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主要活動期都在孝宗朝。大詩人陸游創作最多的時期,是乾道六年至淳熙五年期間,後來彙編入《劍南詩稿》,詩人正是在此時獲得「詩家三昧」的。而詩人楊萬里自稱也是「戊戌(淳熙五年)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作詩,忽若有悟」,從而走上詩歌創新之路,創作出大量清新而雅俗共賞的詩篇。范成大乾道六年出使金朝,不辱使命,還寫下了72首充滿愛國主義思想的詩篇,後任至副相(參知政事),其所寫反映人民生活的田園詩,被認為是我國古代田園詩的典範。尤袤也是當時的著名詩人。辛棄疾在孝宗朝歷任封疆大吏,所作大量詞作,慷慨豪放,是蘇軾之後的第一人,充滿愛國主義思想,反映時代精神,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學術繁榮也帶來了教育的發達,除了國家辦的府學、州學、縣學,南宋書院大量興起,也在孝宗時。官員修建的,如乾道元年潭州知州劉珙重建岳麓書院、淳熙六年南康(今江西星子)知軍朱熹重修白鹿洞書院、淳熙十二年衡州知州潘時重建石鼓書院等。私人創辦的書院更多,著名的有朱熹於淳熙十年在武夷山下創辦的武夷精舍,陸九淵於淳熙十三年被免職後回家鄉貴溪象山創辦的象山書院,婺州城東的呂祖謙創辦的麗澤書院,等等。

    楊萬里《誠齋集》卷80《誠齋荊溪集序》。

    第二節開禧北伐與嘉定議和紹熙政變及禁「偽學」

    終生奉行投降求和的太上皇宋高宗在淳熙十四年(87)十月死去,宋孝宗終於擺脫太上皇的制約,但已是年至花甲的老人,已經損失了進取中原的信心,次年十一月即向丞相表示將傳位給太子,退位休養。淳熙十六年二月傳位給太子趙惇,是為光宗。光宗初期還注意吏治,但不久即有病,逐漸受制於皇后李鳳娘。李後悍妒,不僅離間光宗與孝宗的父子關係,並於紹熙二年(9)十一月,乘光宗郊祀而宿於齋宮之際,殺死光宗寵妃黃貴妃,光宗突聞黃貴妃暴病身亡,受驚病發,朝政遂為李後所制,「自是政治日昏」,「而乾、淳之業衰焉」,南宋終於逐漸衰落。

    紹熙五年(94)六月,宋孝宗在南宋日益走向衰落,子、媳不孝的情況下病逝。李後以光宗有病為由,拒絕主持孝宗喪禮,左丞相留正、知樞密院事趙汝愚請高宗吳後以太皇太后主持。丞相留正主張皇子嘉王趙擴監國,喪禮後光宗再復政或禪位,先請立嘉王為太子,光宗批示「歷時歲久,念欲退閒」,只是表示對他們的請求不滿,並將難題推給丞相留正。趙汝愚主張利用光宗御批,以太皇太后詔令嘉王即位,迫使光宗退位,留正認為光宗未下建太子詔而立即以嘉王即位不妥,為逃避責任,留正裝病出城。趙汝愚遂即請知閤門事、外戚韓侂胄設法面見太皇太后陳述意見,定策即於嘉王臨喪時即位,並秘密製作黃袍作嘉王登位之用,趙汝愚又命殿前都指揮使郭杲部署禁軍於宮外。七月初,太皇太后即於孝宗靈前下詔,迫使光宗退位為太上皇,李後為太上皇后,由其子嘉王趙擴於重華宮東廡即帝位,是為寧宗。這是由趙汝愚通過韓侂胄等人製造的一次宮廷政變,事過數月,光宗還不知道已被迫退位,寧宗是在孝宗生前退居的重華宮即帝位,並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一直在這裡處理政務,稱之為「行宮便殿」,這是因為其母李太后以光宗有病,不想讓光宗知道已被迫退位而變成太上皇為借口,拒絕寧宗作為皇帝進入皇宮正殿處理政事。以致寧宗曾下詔將原東宮改建為福寧殿,以便作為寧宗居住及處理政務的場所。

    這次政變的主要參加者韓侂胄,原期望以「定策」功而獲得重大的晉陞,但被趙汝愚以「吾宗室也,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為名而只微升為樞密都承旨,而作為「宗室」的趙汝愚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由知樞密院事而兼參知政事,升樞密使再升右丞相,且是獨相,掌握政權。而韓侂胄則先受新任右正言黃度彈劾,繼又受右丞相趙汝愚所薦引的朱熹奏劾,後又受吏部侍郎彭龜年的彈劾,三人雖均被逐出朝廷,但也迫使寧宗免除韓侂胄的具體職務。韓侂胄遂與趙汝愚勢不兩立,決心排擠趙汝愚。

    韓侂胄的祖父是神宗駙馬,父親為立寧宗為帝的太皇太后吳氏的妹夫(韓侂胄生母可能為側室或繼室),自己又是太皇太后的侄女婿,還是寧宗韓皇后的族叔祖,是世代的皇親國戚,而且在寧宗即帝位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宋史》卷3《光宗紀》。

    《宋史》卷474《韓侂胄傳》。

    所以寧宗曾說「(韓)侂胄朕之肺腑,信而不疑。」因此,韓侂胄在此後的十年中雖由觀察使升承宣使,再升節度使,這些都是允許皇親國戚陞遷的官階,但始終只是提舉佑神觀的閒職,後雖歷少傅、少師、太傅而太師,但都沒擔任具體職務。然而卻通過向宋寧宗薦用親信、拉攏等而掌握實權。丞相趙汝愚則為宋太宗長子漢王趙元佐的後裔,又侈談自己曾「夢孝宗授以湯鼎,背負白龍升天」,以此說明他扶持寧宗登位是先有夢兆。李沭、胡紘等奏劾趙汝愚以宗室而任丞相,又「唱引偽徒,謀為不規,乘龍授鼎,假(借)夢為符」2,陰謀奪取帝位,引起身為宋太祖後裔的宋寧宗的猜疑,慶元元年(95)二月罷相,後又貶往永州(今屬湖南),死於貶所。

    趙汝愚及朱熹等人被貶逐,引起朝野的不滿,朝臣、太學生等紛紛上書論救並請斥逐有關官員。上書人中大多為理學人士,同年六、七月間,劉德秀、何瞻等遂請考核道學真偽。後稱朱熹的道學(理學)為「偽學」,禁止傳播。慶元三年十二月,又定以趙汝愚、朱熹為首的朝野文武59人為「偽學」黨籍,其重要成員遭貶斥,一般官員「與閒慢差遷」3。至嘉泰二年(20)初,韓侂胄感到權勢已鞏固,才解除偽學之禁,列入黨籍的人士也逐漸恢復官職。

    開禧北伐與嘉定和議金章宗即位後不久,蒙古在西北興起,金從明昌六年(宋慶元元年)起不斷出兵進攻蒙古部族,蒙古日益強盛,金朝兵禍連結。金泰和三年(宋嘉泰三年)秋、冬,金朝境內發生小規模起義,金章宗於九月末下詔猛安、謀克要及時應官府公文出兵鎮壓。恐南宋趁金內亂迭起而攻金,在沿邊屯兵聚糧,並關閉襄陽榷場,禁止金宋邊貿。南宋朝廷則以為是金朝準備南侵,駐守襄陽的江陵(今屬湖北)副都統鄭挺害怕抵擋不住金兵,首先要求內調,宋朝廷改任李奕為江陵副都統兼知襄陽府,任前參知政事張巖為淮東安撫使,前知樞密院事程松為淮西安撫使,全面部署防務,任命丘崇為知慶元府(今浙江寧波),以防金軍由海道南侵。但不久南宋朝廷即知道金於沿邊聚糧屯兵是防南宋乘金內亂、邊患迭起而攻金,於是南宋臣僚也想乘此攻金。宋嘉泰四年正月,終生主張抗金的辛棄疾被召,進見寧宗,也主張出兵攻金以恢復中原。南宋朝廷隨後為韓世忠在鎮江建廟祭祀,又追封岳飛為鄂王,其後又追奪秦檜的王爵,改謚號忠獻為謬丑,為攻金製造氣氛。

    開禧元年(205)七月,韓侂胄出任高於丞相的平章軍國事,積極部署攻金。這年冬金使進見寧宗時態度倨慢,引起寧宗及朝臣的不滿,次年(金泰和六年)三、四月間,全面部署攻金。四月二十六日,東路宋軍不宣而戰,宋將畢再遇渡淮一舉攻克泗州(今江蘇盱眙西北),宋軍又攻克虹縣(今安徽泗縣);中路宋軍也進佔新息(今河南息縣)、內鄉(今西峽)等地,消息報到臨安,韓侂胄認為時機已到,宋寧宗遂於五月初七日下詔「伐金」,史稱「開禧北伐」。

    面對南宋的進攻形勢,確實讓金朝君臣緊張了一陣,由於金在河南地區《宋史》卷393《彭龜年傳》。

    2《宋史》卷392《趙汝愚傳》。

    3《兩朝綱目備要》卷5。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