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本卷論述公元90年至公元279年的中國歷史。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繼續向前發展時期的歷史,也是中國各民族又一次重新組合時期的歷史。漢族地區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海貿易的暢通,邊疆民族地區封建化的加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學術文化方面,文、史、哲、理均有巨著,且樹新聲。我們應該看到這時期有關的各民族在政治上都應有他們平等的地位,都各有他們對歷史的貢獻,而漢族在歷史發展中則應保持他的主體民族的地位。我們在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舊說簡單地認為這段時期的歷史是混亂、分裂時期的歷史,只能是皮相之談,是不足取的。
本卷創議於984年。這年9月,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編寫會議,討論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建立了領導組織。在會議上,鄧廣銘同志指出,宋史研究,尤其是遼金史研究的現狀,多年來受傳統觀點影響較深,契丹建立的遼朝是在宋朝之前,順序本應是遼宋夏金,然而總是排為宋遼夏金,而且遼夏金史在中國通史中所佔的比重過少。現在我們把順序擺正,對遼夏金史也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不僅符合歷史,也有利於民族團結。他還強調了處理好民族關係問題的重要性。王靜如同志指出,寫書與寫論文的體例不同。在史料中,遼宋夏金有他們本民族的史料,但大量的還是漢文史料。他指出,國與族要分開。遼夏金國境內的居民仍然是以漢人為多數。要充分注意這一點。這些意見一直是本卷編寫的指導思想,但我們做得還不夠。
程溯洛同志就本卷中不同民族的分寫合寫問題談了自己的意見。分寫基本上按照傳統的寫法,遼、宋、夏、金一個一個地寫。合寫是按各民族內部聯繫和時代發展的順序寫,這是比較好的寫法,但編寫時會遇到較多的困難。討論結果,還是採用了後者。現在,我們是把這一時期的歷史分為十四章,四個部分。第一章是五代十國和契丹的崛起,這是乙編第一部分。第二章至第七章,這是乙編第二部分,主要是講遼宋及二者之間的矛盾,第八章至第十二章是乙編的第三部分,主要是講南宋、金及二者間的矛盾。第十三章至十四章是乙編的第四部分,論述西夏及其他民族。這樣的安排似乎比較清楚,對讀者比較方便。
會議成立了編輯委員會,負責本卷的編寫工作。編委會由陳述、程溯洛、陳振三位同志組成,陳振同志任主編,編委會下設編寫組,由王靜如、陳述、程溯洛、陳振等七位同志組成。
王靜如同志,903年生於河北深澤。927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929年畢業後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933年赴英、法、德等進行語言學、歷史學及古代歐洲社會經濟史、藝術史研究。93年回國後任北平研究院、中法大學、輔仁大學、燕京大學、中國大學的研究員、導師、教授。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在學術上涉獵廣泛,對古漢語、語言學、考古學、古文字學、秦漢史、民族史、科技史等方面的研究都作出了貢獻。932—933年撰著的《西夏研究》第—3輯為其代表作,曾榮獲93年法國院士會東方學「茹蓮(s·jvje)」獎金。是我國傑出的西夏學專家。他對中國古代民族突厥、回鶻、契丹、女真等民族文字的研究也都有重要貢獻。陳述同志,9年生於河北樂亭。929年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和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935年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攻遼金史。939年晉陞為研究員。此後先後受聘為東北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兼職教授和北平研究院研究員。949年以後,先後任北京師範大學、燕京大學、中法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教授兼圖書館館長、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會長(首屆)。主要著作有《契丹史論證稿》、《契丹社會經濟史稿》、《契丹政治史稿》、《金史拾補五種》、《遼史補注》,輯校《全遼文》,主編《遼金史論集》—5集。
程溯洛同志,93年生於浙江溫州,從935年起,相繼就讀於東吳大學和光華大學。938年入昆明西南聯大歷史系。94年畢業後又入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從向達、姚從吾先生學史。944年進入設在昆明的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宋、遼、金史的研究,94年返北平。949年後任職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事宋史與維吾爾族史研究。952年調入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先後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從事維吾爾族史與宋遼金元史的教學與研究。早期著作有《論拐子馬與鐵浮圖》、《北宋聯金攻遼始末》等。在50年代與馮家昇、穆廣文合著《維吾爾族史料簡編》,成為我國維吾爾族史研究的開山之作。70年代以後,歷十年之功撰寫《維吾爾族簡史》一書的古代部分,晚年主要著作有《唐宋回鶻史論集》。他為本卷撰寫了乙編綜述部分的第九章第一節、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四節、第十三章第五節、第十四章第三節(回鶻)、丙編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一節。
王靜如、陳述、程溯洛同志先後去世後,本卷編寫工作的重擔,就全部由陳振同志擔當起來。
本卷主編陳振同志(曾用名沈繼宏、陳高生),93年生,江蘇海門人。959年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門化宋史專段)畢業,師從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專事宋史研究。980年為副研究員,987年為研究員。歷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主任、南京師大文科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著作有《簡明宋史》(為兩主編之一)等,參與編撰《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為遼宋西夏金史副主編之一)。發表的主要論文有《關於北宋前期的中書》、《略論南宋時期「宋學」的新學、理學、蜀學派》、《關於唐宋莊園的幾個問題》、《論保馬法》、《關於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論宋代的縣尉》等。他為本卷撰寫了甲編序說部分的第一章第一、三節,第三章第一、三節和第四章;乙編綜述部分的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章和第八章第三節,第九章第二、三節,第十四章第四節;丙編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一節、第二節(一、二、五、六目)、第三節,第四節,第四章第一、二、三節、第五章第一、二、三節,第六章第一、二、三節,第七章第一、二、三節,第八章第一、二、三、四、五節,第九章第一、二、三、四節,第十章第一、二、三節,第十一章第一、二、三節,第十二章第一、二節,第十三章第一、二、三節;丁編傳記部分的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七、四十六、四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章和第六十五章第一、二節。
參加本卷編寫工作的還有下列同志,依所寫章節順序介紹如下李桂芝同志,94年生於遼寧黑山。95年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畢業並留校任教。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從事中國古代史,遼、金、元史和北方民族史的教學與研究。主要著作有《遼金簡史》、《新編中國通史》(合著)、《中國歷史大事本末》(合著)等,主要論文有《五戶絲製述略》、《契丹大賀氏遙輦氏聯盟的部落組織——lt遼史·營衛志gt考辨》、《契丹郎君考》等。她為本卷撰寫了甲編序說的第一章第二節、第三章第二節;丙編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五節、第二章第二節、第四章第四節,第五章第四節、第六章第四節、第七章第四節、第八章第六節、第十章第四節、第十一章第四節、第十二章第三節、第十三章第四節;丁編傳記的第十四章至第二十二章。
白濱同志,93年生於山西平定。9年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工作。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主要從事西夏文史研究工作。現任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寧夏大學兼職教授等職,參加《俄藏黑水城文獻》的整理編輯工作,主要著作有《元昊傳》、《黨項史研究》、《尋找被遺忘的王朝》,合著有《文海研究》、《西夏文物》、《西夏法典·天盛律令譯注》等。他為本卷撰寫了甲編序說部分的第一章第四節、第三章第四節;乙編綜述的第十三章第一、二、三、四節;丙編典志的第一章第六節、第二章第三節、第四章第五節、第五章第五節、第六章第五節、第七章第五節、第八章第七節、第九章第六節、第十章第五節、第十一章第五節、第十二章第四節、第十三章第五節;丁編傳記的第六十七章至第七十五章。
張博泉同志,滿族,92年生於遼寧遼陽。吉林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及中國元好問學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中華一體的歷史軌跡》、《東北地方史稿》、《金史簡編》、《金代經濟史略》、《金史論稿》(合著,第一、二卷)、《女真新論》等。他為本卷撰寫了甲編序說部分的第一章第五節、第三章第五節;乙編綜述部分的第八章第一、二節,第十二章第一、二、三節;丙編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七節、第二章第四節、第四章第六節、第五章第六節、第六章第六節、第七章第六節、第八章第八節、第九章第七節、第十章第六節、第十一章第六節、第十二章第五節、第十三章第六節。
俞永炳同志,93年生於浙江蕭山。984年於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畢業後,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師從著名考古學家徐蘋芳。987年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事漢唐考古研究工作。曾參加了山西南部地區西周墓葬的發掘與研究;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的測繪研究;河南、河北地區定窯、汝窯遺址調查;浙江南部三國—宋元時期窯址調查;浙江杭州南宋官窯遺址發掘與調查;江蘇揚州古城發掘與調查等。99年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活動,訪問韓國、日本,其間參加了六次國際學術討論會;992—993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平山絲路獎學金」,赴英國、法國、德國等學術訪問,並從事唐宋宗教遺物研究。主要論文有《江蘇揚州宋三城發掘與勘探》、《絲綢之路上的楊州唐城》、《宋遼金紀年墓葬塔基出土的瓷器》等,有《揚州古城發掘報告火雲戰神小說5200》、《中國古代文物典》等,翻譯學術著作多篇。994年調至外經貿部國際經貿消息報社工作,現任副總編兼新聞部主任。他為本卷撰寫了甲編序說部分的第二章。
孟古托力同志,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他為本卷撰寫了乙編綜述部分的第十四章第一節。
余大鈞同志,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他為本卷撰寫了乙編綜述部分的第十四章第二節。
魏良弢同志,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他為本卷撰寫了乙編綜述部分的第十四章第三節(喀喇汗王朝)。
祝啟源同志,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他為本卷撰寫了乙編綜述部分的第十四章第五節。
尤中同志,雲南大學檔案系教授。他為本卷撰寫了乙編綜述部分的第十四章第六節。
莫俊卿同志,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他為本卷撰寫了乙編綜述部分的第十四章第七節。
范楚玉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她為本卷撰寫了典志部分第一章第二節(三、四、七、八目)。
華覺明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周衛榮同志,中國錢幣博物館副研究員。他們共同撰寫了本卷丙編典志部分的第三章第三、五、六、七、八、十節,周衛榮同志還為本卷丁編傳記部分撰寫了第四十四章第二節。
楊文衡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他為本卷撰寫了典志部分的第三章第二、四節,丁編傳記部分的第九十二章。
何紹庚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他為本卷撰寫了丙編典志部分的第三章第九節、丁編傳記部分的第八十八章,並審閱了本卷全部有關科技部分的稿件。
張清建同志,四川師範學院化學系講師。他為本卷撰寫了丙編典志部分第三章第十一節、丁編傳記部分第九十一章。
李進堯同志,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他為本卷撰寫了丙編典志部分的第三章第十二節。
凌光同志、朱大為同志,石油部石油勘探開發設計院高級工程師。他們為本卷共同撰寫了丙編典志部分的第三章第十三節。
關樹東同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他為本卷撰寫了丙編典志部分的第九章第五節。
許春在同志,938年生於浙江奉化。9年畢業於江蘇師範學院歷史系。現為南京師範專科學校和南京教育學院歷史系主任、教授。他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一章至第十三章。
吳懷祺同志,938年生於貴州貴陽。9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978年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從導師白壽彝先生攻讀史學史,98年獲碩士學位。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宋代史學思想史》、《中國史學思想史》、《鄭樵文集(校補)·鄭樵年譜稿》及《鄭樵評傳》等,發表史學史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百餘篇。他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二十九章、第三十八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一和二節、第五十四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九章。張菁同志,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講師。她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三十章、第四十八章。
余敏輝同志,淮北煤炭師範學院歷史系講師。他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三十一章、第六十六章第二節。
范熒同志,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她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三十二章、第四十五章第一節、第五十五章第一節、第五十六章、第五十七章。
崔文印同志,94年生於河北樂亭,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現為中華書局編審。70年代參加「二十四史」點校工作,參與整理出版了《大金國志校證》、《靖康稗史箋證》等,發表有關歷史文獻學史的研究論文多篇。他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三十三章、第四十五章第二節、第五十三章第三節、第五十五章第二節。
郭預衡同志,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他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四十章、第六十六章第一節。
周少川同志,北京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教授,史學所在讀博士研究生。他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三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六十章。
關培紅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自然科學研究》編輯,在讀博士研究生。她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三十九章。
管成學同志,長春師範學院蘇頌研究室研究員。他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四十三章。
張秀民同志,北京圖書館印刷史專家。韓琦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他們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四十四章第一節。李經緯同志,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他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四十四章第三節、第九十四章。
陳繼宏同志,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師。他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六十五章第三節。
汪曉勤同志,浙江師範大學數學系講師,博士。他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六十一章。
程妮娜同志,953年出生於遼寧瀋陽,98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吉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她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七十六章至第八十七章。
杜昇雲同志,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和科學史中心教授。他為本卷撰寫了傳記部分的第八十九章。
王冰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他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九十章。
劉昌芝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他為本卷撰寫了丁編傳記部分的第九十三章。
劉雪英同志,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她為本卷做了選圖、編目和部分定稿工作。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宮偉同志參加了本卷圖版的拍攝工作。
全卷文清如水,骨架分明。
鄧廣銘同志和楊翼驤同志分別為本捲上、下冊題字,我們表示感謝。
白壽彝998.9.2.中國通史甲編序說第一章文獻資料第一節五代十國史料新舊《五代史》、《資治通鑒》新舊《五代史》《舊五代史》,50卷,宋薛居正監修,開寶七年(974)成書,主要依據五代各朝實錄和范質《五代通錄》修撰,稱《五代史》,也稱《五代書》。後歐陽修以《五代史》不合「春秋筆法」,遂於皇祐五年(053)撰成《五代史記》74卷。史稱前者為《舊五代史》,後者為《新五代史》。《舊五代史》流行漸稀,明初以後絕版。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並以他書所引文字補充重編,其史料價值高於《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亦有少數記載較詳,但都略於「十國」。至於清陳鱣《續唐書》,是以後唐、南唐為正統的紀傳體五代十國史,史料價值不高。
《資治通鑒》宋司馬光撰,自卷2至294,為五代十國編年史,共29卷。南宋袁樞撰《通鑒紀事本末》取材於《資治通鑒》,條理明晰,便於檢索,卷37至42的27目,專敘五代十國事。
《五代會要》、《冊府元龜》《五代會要》宋初王溥監修,30卷。分類記載五代典章制度。
《冊府元龜》宋王欽若等編纂,000卷,3部004門,保存了許多五代史料,部總序、門小序又常對五代各種典章制度進行概括性的論述,可補《五代會要》之不足。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中亦有五代典制的記載。「十國」史料宋代記載「十國」的史書,以南唐為最多,如史虛白《釣磯立談》、龍袞《江南野史》、陳彭年《江南別錄》、鄭文寶《江表志》、佚名《江南餘載》等,而以馬令《南唐書》、陸游《南唐書》為著。
記載前、後蜀的有句延慶纂《錦裡耆舊傳》、張唐英撰《蜀檮杌》,記載吳越的有題范坰、林禹撰《吳越備史》。
綜合性的有周羽翀《三楚新錄》,記載荊南、楚、湖南事跡。佚名《五國故事》,記吳、南唐、前後蜀、南漢、閩「五國」,實為六國事。路振《九國志》原記九國事,張唐英補北楚(荊南),遂成十國史。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紀傳體(有表無志)「十國」史;清梁廷楠《南漢書》,紀傳體(無志、表)南漢史,兩書彙集了有關史料,便於使用。文集、筆記史料五代有少量文集傳世,如閩人黃滔《黃御史集》,吳越羅隱《羅昭諫集》,後蜀杜光庭《廣成集》,以及由南唐入宋的徐鉉《徐公文集·騎省集》,多有詔旨碑傳等原始史料。筆記小說,主要有後蜀何光遠《鑒戒錄》。宋鄭文寶《南唐近事》、孫光憲《北夢瑣言》、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錢易《南部新書》等,也有有關五代十國的史料。
清代所編《全唐文》、《全唐詩》,都收錄五代十國作者的詩文,便於檢索有關史料。
第二節遼代史料《焚椒錄》及其他遼人著作同中原歷代皇朝一樣,遼朝也重視國史的撰修。遼太祖時,曾置監修國史。聖宗時,設修史機構國史院,置監修國史、史館學士、史館修撰和修起居注、日曆等史官。「對其國史之努力,固不少遜金人,其成績亦有足述者」。但以世事滄桑,朝代更迭,戰爭頻繁,官私著述,流散殆盡。流傳至今者,實屬鳳毛麟角。
自太祖以耶律魯不古監修國史以來,歷太宗至興宗先後編修了《始祖奇首可汗事跡》、《統和實錄》、《遼國上世事跡及諸帝實錄》(又稱《遙輦至重熙以來事跡》、《先朝事跡》)。道宗大康年間,耶律孟簡上表稱「本朝之興,幾二百年,宜有國史以垂後世。」同時編著耶律曷魯、耶律屋質、耶律休哥三人行事以進。道宗乃命置局編修國史,至大安元年(085),太祖至興宗《七帝實錄》已具。天祚乾統三年(03),覆命監修國史耶律儼(李儼)纂修太祖諸帝實錄,儼撰成《皇朝實錄》70卷,是金、元撰修《遼史》的重要依據。
此外,尚有私家著述《禮書》、《契丹官儀》、《遼朝雜禮》、《遼四京記》、《契丹地理圖》、《疆宇圖》、《大遼對境圖》、《契丹會要》、《大遼登科記》、《七賢傳》等,惜今只有目而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