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15
    扉頁題字週一良撰稿白壽彝曹文柱陳連慶陳琳國鄧奕琦杜昇雲郭良玉郭朋郭預衡韓國磐何紹庚胡守為季羨林黎虎李經緯林文照劉金沂劉雪英瞿林東施光明汪子春夏露薛軍力楊光輝楊文衡余桂元於天池張文強曾敬民鄭佩欣周兆望(按漢語拼音序列)

    中國通史(第五卷丁編傳記第一章袁紹、曹操第一節袁紹謀誅宦官袁紹(?—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身於東漢後期一個勢傾天下的世家。從他的高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2父逢,官司空。叔父隗,官司徒。伯父成,官左中郎將,早逝。袁紹庶出,過繼於袁成一房。

    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愛。憑借世資,年少為郎,不到二十歲已出任濮陽縣長。不久,因母故服喪,接著又補服父喪,前後六年。禮畢,他拒絕辟召,隱居洛陽。

    這時是東漢統治日趨黑暗的年代,宦官專政愈演愈烈,殘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為代表的「黨人」。袁紹雖自稱隱居,表面上不妄通賓客,其實在暗中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如張邈、何顒、許攸等人。張邈是大名鼎鼎的黨人,「八廚」之一。何顒亦是黨人,與黨人領袖陳蕃、李膺過從甚密,在黨錮之禍中,常常一年中幾次私入洛陽,與袁紹商量對策,幫助黨人避難。而許攸同樣是反對宦官鬥爭的積極參與者。袁紹的密友中,還有曹操,他們結成了一個以反宦官專政為目的的政治集團。袁紹的活動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趙忠憤憤然地警告說「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徒,他到底想幹什麼!」袁隗聽到風聲,於是斥責袁紹說「你這是準備敗我們袁家!」

    中平元年(84),黃巾起義爆發以後,東漢朝廷被迫取消黨禁,大赦天下黨人。袁紹這才應大將軍何進辟召為掾。何進,漢靈帝劉宏皇后的異母兄,以外戚貴顯,統領左右羽林軍,對宦官專政不滿。袁紹有意借何進之力除掉宦官,而何進因袁氏門第顯赫,也很信任袁紹。從此,兩人關係非同一般。當時,宦官的勢力仍然很大,中常侍趙忠、張讓等並封侯爵。郎中張鈞上書痛斥宦官專政之害,竟被捕殺獄中。中平五年(88),東漢朝廷另組西園新軍,置八校尉。袁紹被任命為中軍校尉2,曹操為典軍校尉。但大權掌握在宦官、上軍校尉蹇碩手中,連大將軍何進也要聽從他的調度指揮。

    中平六年(89)四月,靈帝病重,太子未立。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宦官與外戚何進的矛盾激化了。靈帝有兩個兒子一是何皇后所生,名辯;一是王美人所生,名協。群臣請立太子,靈帝因劉辯輕佻淺薄,很不中意,但廢嫡立庶,又擔心群臣反對,所以舉棋不定。蹇碩等宦官當然心領神會,尤不願大權落入何進手中,因此借口韓遂作亂,提議請大將軍領兵西上。在這個關鍵時刻,何進洞悉宦官的詭計,以青徐黃巾復起為辭,奏請遣袁紹東進徐本節資料依據《三國誌·魏書·袁紹傳》者,不另作注。

    2《後漢書·袁安傳》。

    參見方詩銘《曹操起家與袁曹政治集團》,載《學術月刊》987年第二期。2《後漢書·袁紹傳》稱袁紹任佐軍校尉。

    兗,待袁紹兵還,自己再西擊韓遂。不幾天,靈帝病死,蹇碩決定先誅何進,後立劉協,於是派人迎何進入宮計事,何進卻集結軍隊於宮外,嚴陣以待,而稱病不入。蹇碩迫於壓力,不得不立劉辯為帝。

    劉辯即帝位,何皇后以皇太后臨朝稱制,太傅袁隗與大將軍何進輔政,同錄尚書事。這是外戚與官僚士大夫對宦官的一個勝利。這時,袁紹通過何進的賓客張津對何進說「黃門、常侍這些宦官執掌大權已經天長日久,專幹壞事,將軍應該另擇賢良,整頓國家,為天下除害。」何進甚以為是,乃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何顒為北軍中候、許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同時受到提拔的有二十多人,他們都成了何進的心腹。

    蹇碩內不自安,再度謀誅何進,但被人告發,何進下令捕殺之。鑒於宦官蠢蠢欲動,何進恐怕發生意外,稱病不參預靈帝喪事。袁紹認為只有殺掉所有宦官,才能免除後患。他對何進說「從前竇武準備誅殺內寵,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機不密,言語漏洩。五營兵士都聽命於宦官,竇氏卻信用他們,結果自取滅亡。如今將軍居帝舅大位,兄弟並領強兵,軍隊將吏都是英俊名士,樂於為將軍盡力效命。一切在將軍掌握之中,這是蒼天賜予的良機,將軍應該一舉為天下除掉禍害,以垂名後世!」何進報告太后,太后不許,他也就不敢違背太后意旨。事後他想「或者只殺幾個罪惡昭彰的?」袁紹見何進動搖,又進而對他說「宦官親近至尊,傳達詔令,如不一網打盡,必將貽患無窮。況且現在計劃已經外露,將軍為何不早下決斷?事久生變,後下手會遭禍殃的。」但是,由於太后母親舞陽君與何進弟何苗屢受宦官賄賂,而從中作梗,多方阻撓;也由於何進素無決斷,猶猶豫豫,所以仍然沒有結果。

    袁紹看見這種情況,心裡十分焦灼,再一次獻策說「可以調集四方猛將豪傑,領兵開往京城,對太后進行兵諫。」何進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於是下令召并州牧董卓帶領軍隊到京,又派部下王匡、騎都尉鮑信回家鄉募兵。四方兵起,京師震動,何太后才感到事態嚴重。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放回家。宦官們著慌了,惶惶然若喪家之犬,一起去叩求何進恕罪。袁紹在旁再三勸何進乘此機會殺掉他們,但何進還是把他們放走了。袁紹很不甘心,寫信通知州郡,詐稱何進之意令逮捕宦官親屬入獄。

    宦官走投無路,鋌而走險。他們借口離京前願最後侍奉一次太后,又進了宮。在張讓的指揮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黨徒數十人,候何進入宮,斬之於嘉德殿前。何進部將聽說何進被殺,領兵入宮,虎賁中郎將袁術攻打宮城,焚燒青瑣門。張讓等人遂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從復道倉皇外逃。袁紹與叔父袁隗佯稱奉詔,殺死宦官親黨許相、樊陵,然後列兵朱雀闕下,捕殺沒有來得及逃走的宦官趙忠等,又命令關閉宮門,嚴禁出入,指揮士兵搜索宮中的宦官,不論老幼皆斬盡殺絕,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長鬍鬚的人也被當成宦官殺掉了。

    討董盟主正當袁紹在內宮大肆屠戮宦官的時候,董卓率領軍隊抵達洛陽西郊,於北邙阪下與少帝和陳留王相遇。董卓無意中得到了一張王牌,他擁簇著少帝,帶著軍隊浩浩蕩蕩地開進洛陽城。

    在何進決定調董卓領兵入京時,主簿陳琳曾經提醒他說「大兵一到,強者稱雄,這樣做是倒拿干戈,授柄於人,不但不能達到目的,恐怕還會引起混亂呢!」目睹董卓八面威風,不可一世的模樣,剛剛從泰山募兵回到洛陽的鮑信憂慮地對袁紹說「董卓擁有強兵,居心叵測,如果不能及早採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動,如果乘他長途行軍,士馬勞頓,發起突然襲擊,還能擒拿他。」袁紹見董卓兵強馬壯,心裡害怕,不敢輕舉妄動。鮑信不覺非常失望,帶兵回泰山去了。

    董卓十分驕橫,決意實行廢立,以建立個人的權威。他傲慢地對袁紹說「天下之主,應該選擇賢明的人。劉協似乎還可以,我想立他為帝。如果還不行,劉氏的後裔也就沒有留下的必要了。」袁紹一聽非常生氣,但懾於董卓威勢,只默不作聲地橫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揚長而去。

    袁紹不敢久留洛陽,他把朝廷所頒符節掛在上東門上,逃亡冀州。董卓下令通緝袁紹,當時有人勸董卓說「廢立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紹不識大體,因為害怕逃跑,並非有其它意思。現在通緝他太急,勢必激起事變。袁氏四代顯貴,門生、故吏遍天下,得到袁家恩惠的人更多。如果袁紹招集豪傑,拉起隊伍,群雄都會乘勢而起,那時,關東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得了,所以不如赦免他,給他一個郡守當,那麼,他慶倖免罪,也就不會招惹事端了。」於是,董卓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賜爵邟鄉侯。

    董卓在洛陽一意孤行。中平六年(89年)九月,他廢少帝為弘農王,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他自署相國,又自稱「貴無上」,性極殘忍。是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殷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謂之『搜牢』」。貴戚尚且如此,一般百姓家更不勝其苦了。洛陽附近也慘遭董卓軍隊的蹂躪和洗劫。有一次,董卓派軍隊到陽城,遇見一群正在舉行祭社活動的人們,士兵衝入人群,砍殺男子,掠搶婦女和財物,駕走他們的車牛,把砍下的頭顱掛在車轅上,說是攻賊大勝,狂呼濫叫地回到洛陽城。其景象慘不忍睹,令人髮指!

    董卓擅行廢立和種種暴行,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憤恨,他所任命的關東牧守也都反對他。各地討伐董卓的呼聲越來越高。而討伐董卓,袁紹是最有號召力的人物,這不僅因為他的家世地位,還因為他有誅滅宦官之功和不與董卓合作的行動。本來,冀州牧韓馥恐怕袁紹起兵,故派遣幾個部郡從事駐勃海郡監視,限制袁紹的行動。這時,東郡太守橋瑁冒充三公寫信給各州郡,歷數董卓罪狀,稱「受董卓逼迫,無以自救,亟盼義兵,拯救國家危難」云云。韓馥接到信件,召集部屬計議,他問大家「如今應當助袁氏呢,還是助董氏呢?」治中從事劉子惠正色說「興兵是為國家,如何說什麼袁氏、董氏!」韓馥語塞,臉有愧色。不過從韓馥的話中,也可知袁紹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份量。迫於形勢,韓馥不敢再阻攔袁紹,他寫信給袁紹,表示他起兵討董。

    初平元年(90)正月,關東州郡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自號車騎將軍,與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韓馥留鄴,供給軍糧。豫州刺史孔穎屯穎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魯陽,各有軍隊數萬。董卓見關東盟軍聲勢浩大,乃挾持獻帝,驅趕洛陽百姓遷都長安,臨行前殺害太傅袁隗、太僕袁基等袁氏家口五十多人。

    《後漢書·董卓列傳》。

    袁紹雖為眾望所歸,其實很不孚眾望。作為盟主,他既不率先殺敵,也指揮不了這支數十萬的大軍。各州郡長官各懷異心,遷延日月,保存實力。酸棗駐軍的將領每日大擺酒宴,誰也不肯去和董卓的軍隊交鋒。甚而「縱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酸棗糧盡,諸軍作鳥獸散,一場討伐不了了之。董卓西走長安後,袁紹準備拋棄獻帝,另立新君,以便於駕馭。他選中軟弱的漢宗室、幽州牧劉虞。當時袁氏兄弟不睦,袁術有自立之心,假借維護忠義,反對另立劉虞為帝。袁紹寫信給袁術,信中說「先前我與韓文節(韓馥字)共謀長久之計,要使海內見中興之主。如今長安名義上有幼君,卻不是漢家血脈,而公卿以下官吏都媚事董卓,如何信得過他!當前只應派兵駐守關津要塞,讓他衰竭而亡。東立聖君,太平之日指日可待,難道還有什麼疑問!況且我袁氏家室遭到屠戮,決不能再北面事之了。」他不顧袁術反對,以關東諸將的名義,派遣原樂浪太守張岐謁見劉虞,呈上眾議。劉虞斷然拒絕。袁紹仍不死心,又請他領尚書事,承製封拜,也同樣被劉虞拒絕了。

    割據冀州董卓未垮,關東牧守為了擴充個人的地盤,爭奪土地和人口,自己倒廝殺起來了。韓馥唯恐袁紹坐大,故意減少軍需供應,企圖餓散、餓垮袁紹的軍隊。而袁紹並不安於渤海小郡,對「天下之重資」的冀州垂涎已久。在聯兵攻董時,他曾問過曹操說「大事如果不順,什麼地方可以據守呢?」曹操反問「足下的意思怎樣呢?」袁紹答道「我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然後南向爭奪天下,這樣也許可以成功吧!」袁紹所謂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其中間廣大地區正是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冀州。不過,當時袁紹頗不景氣,門客逢紀建議取冀州時,袁紹甚躊躇,對他說「冀州兵強,我軍饑乏,如若攻打不下,我則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了。」逢紀心生一計,說「韓馥是一個庸才,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袁紹很看重逢紀,果然照他的意思寫一封信送給公孫瓚。初平二年(9),公孫瓚發兵,外托討伐董卓,南襲冀州。韓馥軍一戰敗績,慌了手腳,此時袁紹的說客高幹、荀諶不失時機地到了鄴城。高幹是袁紹外甥,荀諶與韓馥的關係不錯。他們對韓馥說「公孫瓚乘勝南下,諸郡望風而降;袁車騎也領兵到了延津,他的意圖難以預料,我們私下都很為將軍擔憂。」韓馥一聽,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急切地問「既然如此,那怎麼辦呢?」荀諶不正面回答,反問道「依將軍估計,在對人寬厚仁愛方面,您比袁紹怎樣?」韓馥說「我不如。」「在臨危決策,智勇過人方面,您比袁紹怎麼樣?」韓馥又說「我不如。」「那麼,在累世廣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處方面,您比袁紹又當如何呢?」韓馥搖搖頭「還是不如。」連提了幾個問題後,荀諶這才說「公孫瓚率領燕、代精銳之眾,兵鋒不可抵擋;袁紹是一時的英傑,哪能久居將軍之下。冀州乃國家賴以生存的重地。如果袁紹、公孫瓚合力,與將軍交兵城下,將軍危亡即在旋踵之間。袁紹是將軍的舊交,而且結為同盟,如今為《三國誌·魏書·司馬朗傳》。

    將軍著想,不如把冀州讓給袁紹。袁紹得到冀州以後,公孫瓚也就不能和他抗爭,那時,他一定會深深感激將軍。冀州交給親密的朋友,將軍不但能獲得讓賢的美名,而且您還會比泰山更加安穩,希望將軍不必有什麼顧慮!」韓馥生性怯懦,缺少主見,聽荀諶這麼一說,也就同意了。韓馥的許多部下都憂慮重重,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勸諫說「冀州雖然偏僻,但甲士百萬,糧食足以維持十年,而袁紹則是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我手上,一旦斷了奶,立刻就會餓死,為什麼我們竟要把冀州讓給他?」韓馥無奈地說「我是袁氏的故吏,才能也不如本初,量德讓賢,這是古人所推崇的,你們為何還要一味加以責備呢!」駐屯在河陽的都督從事趙浮、程渙聽到消息,急急自孟津馳兵東下,船數百艘,眾萬餘人,請求出兵拒袁紹,韓馥不許。終於,韓馥搬出了官署,又派自己的兒子把冀州牧的印綬送交袁紹。

    袁紹代領冀州牧,自稱承製,送韓馥一個奮威將軍的空頭銜,既無將佐,亦無兵眾。袁紹手下有一名都官從事朱漢,曾經遭到韓馥的非禮,一直耿耿於懷。他知道韓、袁二人之間積怨甚深,藉故派兵包圍了韓馥的住所,手持利刃,破門而入。韓馥逃到樓上,朱漢抓住韓馥的長子,一陣亂棍拷打,把兩隻腳都打斷了。韓馥受了很深的刺激,雖然袁紹殺死朱漢,但他還是離開了冀州去投奔張邈。有一天,在張邈府上,韓馥見袁紹派來一個使者,使者對張邈附耳低語。韓馥心中不覺升起了一團疑雲,感到大難臨頭了,於是起身到廁所,舉刀自殺。

    袁紹得了冀州,躊躇滿志地問別駕從事沮授說「如今賊臣作亂,朝廷西遷,我袁家世代受寵,我決心竭盡全力興復漢室。然而,齊桓公如果沒有管仲就不能成為霸主,勾踐沒有范蠡也不能保住越國。我想與卿同心戮力,共安社稷,不知卿有什麼妙策?」沮授原任韓馥別駕,頗有謀略,袁紹使居原職。他回答說「將軍年少入朝,就揚名海內。廢立之際,能發揚忠義;單騎出走,使董卓驚恐。渡河北上,則渤海從命;擁一郡之卒,而聚冀州之眾。威聲越過河朔,名望重於天下!如今將軍如首先興軍東討,可以定青州黃巾;還討黑山,可以消滅張燕。然後回師北征,平公孫瓚;震懾戎狄,降服匈奴。您就可擁有黃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攬英雄之才,集合百萬大軍,迎皇上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陽。以此號令天下,誅討未服,誰抵禦得了?」袁紹聽了,眉開眼笑地說「這正是我的心願啊!」隨即加沮授奮威將軍之號,使監護諸將。沮授的這番話,充滿了肉麻的阿諛之詞,博得袁紹笑逐顏開,也得到陞官發財的酬勞。不過,他主張迎漢獻帝,挾天子以號令天下,確為有識之見。如果後來袁紹能照著做,日子肯定會好過得多。但是,袁紹原來就反對立漢獻帝,他所謂「興復漢室」不過是遮人耳目的高調罷了。袁紹又用田豐為別駕、審配為治中,這兩人比較正直,但在韓馥部下卻鬱鬱不得志。此外,袁紹還用許攸、逢紀、荀諶等人為謀士。但是,袁紹無甚政治才能,他在冀州「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衒鬻家財,不足應命」,治中審配的家族,竟藏匿罪犯,為逋逃淵藪。正如曹操指出的那樣「慾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攻滅公孫瓚《三國誌·魏書·袁紹傳》注引《魏書》。

    冀州北有公孫瓚,南有袁術,這是袁紹的兩個勁敵。初平二年(9)冬,孫堅依附於袁術。袁術以他領豫州刺史,屯陽城。孫堅出兵攻擊董卓時,袁紹卻派周昂任豫州刺史,襲取陽城。袁術派遣公孫瓚弟公孫越協助孫堅回救陽城,公孫越在作戰中被流矢射中身亡。當時,正在青州鎮壓黃巾軍的公孫瓚怒不可遏地說「我弟弟的死是袁紹惹出來的。」於是舉兵攻打袁紹。公孫瓚攻勢凌厲,威震河北。一時間,冀州郡縣紛紛望風而降。袁紹大驚,為了取悅公孫瓚,緩和局勢,他拔擢公孫瓚從弟公孫范任勃海太守,但公孫范到了勃海,立即倒戈。初平三年(92)春,袁紹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他自督「白馬義從」為中堅2。袁紹令麴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踐踏敵陣。麴義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敵騎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敵騎飛去。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鋼,殺敵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麴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袁紹命令部隊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隨身只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在距離界橋十餘里處,聽說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別駕田豐拉著袁紹,要他退進一堵矮牆裡,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他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不少敵騎,敵騎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後退。稍頃,麴義領兵來迎袁紹,敵騎才撤走了。

    這一年,公孫瓚又派兵到龍湊攻打袁紹,結果再次被打敗,遂退守幽州,不敢輕舉妄動了。

    初平四年(93),太僕趙岐奉命勸和,袁、公孫雙方宣告休戰。三月,袁紹南下薄落津。這時,魏郡發生兵變,造反的兵士和黑山起義軍會後,佔領了鄴城,整個鄴中有十多支起義部隊。但起義軍中有一個叛徒陶升,他入鄴城後把袁紹和州內官吏家屬保護起來,並把他們送往斥丘。袁紹迸屯斥丘,任陶升為建義中郎將,然後大舉進剿起義軍。他在朝歌鹿場山蒼巖谷圍攻黑山軍五天,殺害首領於毒。接著,他又凶狠地鎮壓了左髭丈八、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多支起義軍,屠其屯壁,濫殺無辜,死者數萬人。

    從初平三年至興平二年(92—95),中原局勢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在長安,司徒王允和中郎將呂布等密謀殺死了董卓,使萬民額手稱慶。但王允不能妥善處理董卓部屬,引起董卓部將李傕、郭汜舉兵叛亂。結果王允被殺,呂布東逃。後來,李傕、郭汜發生火並,互相屠殺,而漢獻帝作為一尊偶像,被這些軍閥爭來搶去。在兗州,曹操異軍突起。原兗州刺史劉岱死後,兗州地方勢力推舉曹操接任,他採取武裝鎮壓和誘降的兩手,迫使三十萬青州黃巾軍投降。他又連破袁術,把袁術擠到淮南。在他東征徐州刺史陶謙時,地方勢力的代表張邈、陳宮背叛他,迎呂布入兗州。曹操經過艱苦的鬥爭,2《後漢書·公孫瓚傳》「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才重新奪回了兗州。在幽州,公孫瓚兼併了劉虞,劉虞舊部鮮於輔等招引烏桓,攻打公孫瓚,袁紹也集中十萬兵力與鮮於輔等合兵,在鮑丘共同打敗了公孫瓚,迫使他退保易京。

    興平二年(95)十月,漢獻帝在楊奉等人的護衛下逃到曹陽,後面李傕率軍窮追不捨。這時,沮授再次提醒袁紹把漢獻帝這面旗幟搶到手。他說「將軍生於宰輔世家,以忠義匡濟天下。目今皇上流離失所,宗廟受到毀壞。而州郡牧守以興義兵為名,行兼併之實,沒有一人起來保衛天子,撫寧百姓。現將軍已經粗定州城,應該早迎大駕。在鄴建都,挾天子而令諸侯,蓄兵馬以討不臣。那時,還有誰膽敢反抗!」沮授的意見遭到郭圖、淳於瓊的反對,他們說「漢室衰微已經很久了,今天要重新振興談何容易!況且目前英雄各據州郡,士眾動以萬計,這時就是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時候。如果我們把天子迎到自己身邊,那麼動不動都得上表請示。服從命令就失去權力,不服從就有抗拒詔命的罪名,這不是好辦法。」沮授又苦口婆心地勸告「迎皇上不僅符合道義,而且是符合當前需要的重大決策。如果我們不先下手,一定會有人搶在前頭。取勝在於不失時機,成功在於敏捷神速,希望將軍考慮。」但是袁紹終於沒有採納沮授的意見,以致失去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曹操毫不猶豫地抓住這個機會,當漢獻帝回到故都洛陽,曹操力排眾議,於建安元年(9)八月,親自到洛陽朝見獻帝。他借口洛陽殘破不堪,糧食奇缺,把漢獻帝轉移到許縣,在許縣建立新都城,從而把獻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曹操借天子以自重,略取了河南大片土地,甚至關中的割據勢力也紛紛來歸附,勢力發展很快。原來,袁紹沒有把曹操放在眼裡,他舉薦曹操擔任東郡太守,把曹操當作自己的附庸。呂布佔領兗州,他又與曹操連和。那時,彼此之間的關係還比較和諧。現在,曹操迎漢獻帝都許,許縣成了當然的政治中心,曹操也成了漢帝當然的代言人,隨心所欲,號令四方,這是袁紹始料未及的,他實在後悔不迭。

    袁紹要求遷都鄄城,那兒離自己較近,便於控制。曹操不但一口回絕,而且下詔書責備他說「你地廣兵多,而專門樹立私黨;不見你出師勤王,但見你發兵與他人互相攻伐。」袁紹明知是曹操搗鬼,也只得上書為自己申辯。曹操自任漢大將軍,而任袁紹為太尉,改封鄴侯。太尉雖貴,但地位在大將軍之下,袁紹深感屈辱,上表不受封拜。他憤憤地說「曹操幾次差點完蛋了,是我挽救了他,今天他反以天子的名義對我發號施令!」當時,曹操的實力不如袁紹,且東有徐州呂布、西有南陽張繡、南有淮南袁術,皆虎視眈眈,曹操無暇與袁紹爭鋒,只能採取克制忍耐的策略。建安二年(97),他派將作大匠孔融使鄴,拜袁紹為大將軍,以緩和矛盾。

    此後幾年,袁紹繼續致力於討伐公孫瓚。公孫瓚在易京的外圍挖了十道壕溝,城內壘起許多土台,一般高五、六丈,高台上建樓。他自己居住在中間高達十丈的台樓上,以鐵作門,男人七歲以上皆不得入門,身邊只有侍奉他的姬妾,來往書信文書都要用繩索吊上吊下,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由於城內積穀甚多,防守嚴密,袁紹進攻歷年,也攻打不下。謀臣田豐見大軍長期滯留冀北,對袁紹說「遷都之計既然不能實現,應該及早奪取許都,奉迎天子。那時我們也可以事事以詔書為名,號令四海,這才是上策。否則,我們總有一天會落入人家的手中,即使後悔也來不及。」袁紹不聽。

    建安三年(98),袁紹親領大軍圍攻易京,公孫瓚遣其子續向黑山軍求救。袁紹上架雲梯,下挖地道,不斷加強攻勢,易京危如累卵,公孫瓚手下的將領有的投降、有的潰散。翌年春,公孫續和黑山軍首領張燕帶領十萬救兵分三路向易京進發。公孫瓚派人給公孫續送密信,約定以點火為信號,內外夾擊袁紹軍。這封信被袁紹的哨兵截獲了,袁紹將計就計,依照約定的信號點起火堆。公孫瓚以為救兵已到,領兵攻出來,遭到袁紹伏兵的痛擊,又龜縮入城。袁紹加緊挖地道,一直挖到台樓下,先用柱子頂著樓基,然後火燒支柱,樓台也就隨之崩塌了。公孫瓚無路可走,乃縊殺姐妹妻子,然後引火自焚,這時袁紹的士兵衝到樓上將他斬殺。至此,袁紹佔據了幽州,兼併了公孫瓚的軍隊。

    袁紹有三子長子譚、次子熙、三子尚。他寵愛後妻劉氏,對劉氏所生的袁尚特別偏愛,有意以袁尚為嗣,因此出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沮授勸誡說「年紀相當應選擇賢者為嗣,德行又相當要用占卜來決定,這是自古以來的原則。將軍如果不能改變決定,禍亂就要從這件事上發生了。」袁紹則說「我是準備讓幾個兒子各據一州,考察他們的才能。」攻克幽州以後,以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幹為并州刺史,只留袁尚在身邊。

    袁紹佔據冀、青、幽、並四州,擁有幾十萬軍隊。隨著實力的增強,他的野心更大了,給獻帝的進貢漸漸稀少了。有一次,他忽然接到久無往來的袁術的一封來信,信上說「漢朝的天下早就丟掉了,天子受人控制,政出於私門,豪強角逐,國土分裂,現在和周朝末年七國紛爭的時代沒有兩樣,結果是強者兼併天下。我們袁家受命於天,理應當皇帝,符命、祥瑞都顯示得一清二楚了。今日您擁有四州之地,民戶百萬。論實力無人比得上您的強大,論德行無人比得上您的崇高。即使曹操有心扶衰拯弱,怎麼能夠接續已經滅絕了的天命呢?」袁術在建安二年(97)稱帝淮南,但只過了兩年半時間,搞得資實空虛、內外交困、眾叛親離,在走投無路之際,他「慷慨」地表示願把帝號讓給袁紹。心有靈犀一點通,袁紹見信雖然不敢聲張,心裡卻是求之不得的。他指使主簿耿苞為自己當皇帝尋找根據,耿苞私下對他說「赤德已經衰敗,袁氏是黃帝后裔,應該順天意、從人心。」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按「五德相生」的「理論」,漢朝是所謂火德(即赤德),火德要由土德代替;黃帝就是土德,而袁家為黃帝的後代,所以袁氏取代漢朝是「天意」。袁紹故意向軍府僚屬公開了耿苞的這些鬼話,本指望大家同聲擁戴,沒想到僚屬們都認為耿苞妖言惑眾,混淆視聽,應當殺頭。袁紹知道時機還不成熟,唯恐露出馬腳,急忙令人殺了耿苞。

    官渡敗北建安四年(99)初,袁、曹之間的一場決戰已經到了不可避免的時候了。袁紹稱帝不成,便決定驅使十萬精銳步兵和一萬騎兵奪取許都,把漢獻帝從曹操手裡搶過來。他任命審配、逢紀主持軍事,田豐、荀諶、許攸充當謀士,顏良、文丑擔任將帥,積極準備南下。當時,袁紹部下意見紛紜,監軍沮授說「近年來討伐公孫瓚,連年興兵,百姓疲憊不堪,倉庫沒有積蓄,賦役也十分沉重,這些都是令人憂慮的。現在我們不如先派使者給朝廷送上平定公孫瓚的捷報,並抓緊發展農業生產,減輕百姓賦役負擔。如果捷報不能上達天子,那麼我們可以上表譴責曹操封鎖我們與朝廷的聯繫,那時就能出師黎陽,經略河南。我們還應該多造船隻,修繕器械,派遣精騎,幾路騷擾曹操的邊境,使他們不得安寧。如此以逸待勞,在三年之內,就可不勞而定。」但是,郭圖、審配極力主張迅速出兵,他們說「按照兵法,兵力超過敵人十倍以上者可以包圍敵人,超過敵人五倍就可以進攻,而兵力相當,則可決戰。現在有明公的英明勇武,集結河朔的強兵,以此討伐曹操,實在易如反掌。如果不乘機攻取,以後就難辦了。」沮授又說「救亂除暴,稱為義兵;恃眾憑強,稱為驕兵。義兵所向無敵,驕兵必先滅亡。曹操奉迎天子在許都建立宮室,如今我們舉兵南向,是違背道義的。況且最重要的在於正確決策,而不在力量強弱。曹操法令暢行無阻,士卒都訓練有素,不像公孫瓚那樣坐受圍困。如果我們不採取穩妥的辦法,相反興起無名之師,未免太使人擔心了。」郭圖、審配針鋒相對地說「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尚且不能說不義,何況征討曹操,怎麼說師出無名!明公將士精勇,人人爭先,此時不能早定大業,是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這正是越國之所以稱霸,吳國之所以滅亡的緣故。監軍的意見乃只求穩妥,不知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呀!」袁紹自恃地廣兵強糧足,根本聽不進沮授的忠告。郭圖等人又在背後進讒言說「沮授監統內外兵眾,威震三軍,倘若他的勢力逐漸加強,怎麼控制得了!臣下服從主人才能昌盛,主上服從臣下就會滅亡,這是黃石公在《三略》中所告誡的。統兵在外的將領,不宜讓他參知內政。」因此,袁紹把沮授統領的軍隊分成三部,其中兩部分分別交給郭圖和淳於瓊。

    九月,曹操分兵把守官渡,準備抗擊袁軍。袁紹企圖聯合張繡和劉表對曹操進行夾擊。他派使者到穰城聯絡張繡,還特意給張繡的謀士賈詡捎信結好。張繡打算應允,還沒有說話,賈詡在一旁先開口了,他說「請你回去轉告袁本初,兄弟都不能相容,怎麼容得了天下的國士呢?」使者怏怏而回。不久,張繡率眾投降曹操。袁紹又派人到劉表處求援,劉表假惺惺答應了,實際上按兵不動,對袁曹之爭鬥只打算作壁上觀。張、劉的態度使袁紹遲遲沒有動手。

    建安五年(200)元月,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背叛曹操,策應袁紹。曹操為消弭後患,領兵攻打劉備。此時,田豐對袁紹說「曹操東擊劉備,一時不容易罷兵,明公如能舉兵襲擊他的後方,一定可以一往而勝。」但袁紹卻說孩子有病,田豐氣沖沖地退了出來,邊走邊用枴杖狠狠敲著地面,說「完了,沒有希望了!千載難逢的時機,因為孩子有病就丟掉,可惜啊!」袁紹聽說以後,惱羞成怒,從此疏遠田豐。

    待曹操擊敗劉備,還軍官渡之後,袁紹才匆促決定出兵,田豐認為戰機已失,再次進諫說「曹操既然打敗了劉備,現在許下不再是空虛的了。而且曹操善於用兵,變化無常,兵眾雖少,也不能等閒視之,所以不如作持久之計。將軍據有山河之固,擁有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選拔精銳,分為奇兵,速速打擊敵人勢力薄弱的地區。他救右則擊左,救左則擊右,使敵人疲於奔命,百姓不得安居樂業。這樣,我方還沒疲勞,敵方已經困乏,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戰勝它。如今放棄必勝的策略,以一戰決定成敗,倘若不能如願,悔之晚矣!」袁紹不僅不聽田豐的勸告,而且積前後之怨,加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把田豐拘押起來。

    二月,袁紹發佈討伐曹操檄文,指控曹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撓折棟樑,孤弱漢室,除忠害良,專為梟雄」。他派顏良包圍白馬,自己率領大軍抵黎陽。四月,曹操聲東擊西,北救白馬之圍,斬殺顏良,遷徙民眾撤向官渡。袁紹依仗自己人多勢眾,準備揮師渡河,追趕曹軍。因為屢諫而被嫌棄的沮授,這時又站出來勸阻說「戰爭勝負變化莫測,不能不周密計劃。大軍應當留屯延津,另分兵進攻官渡。如能攻克,再迎大軍也不遲,否則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袁紹不從。沮授在大軍即將渡河的時候歎息「在上者驕傲,在下者貪功,悠悠黃河,我還能渡回來嗎!」他推托身體有病,不願過河。袁紹非常氣惱,強迫沮授隨軍渡河,而把他所部軍隊割屬郭圖。袁紹渡河後,駐屯在延津南面。他派出劉備、文丑挑戰,被曹軍打敗,大將文丑被斬。再戰,又折兩員戰將和許多人馬,袁軍中大為震恐。曹軍退還官渡後,袁軍集結在陽武,沮授忍無可忍,又對袁紹說「北軍人多,但英勇善戰不如南軍;南軍糧少,物資儲備不如北軍。南軍利於速戰,北軍利於緩兵。所以我軍應打持久戰,拖延時日。」袁紹仍然不從,他命令部隊逐漸逼近官渡,緊靠曹軍紮營,軍營東西綿延數十里。

    九月,兩軍會戰,曹軍失利,躲進營壘中堅壁不出。袁紹修築壁樓,堆起土山,從高處發箭射擊曹營。箭如雨下,曹營中的將士只得蒙著盾牌走路。但壁樓、土山不久就被曹軍的「霹靂車」轟毀了。袁紹又暗鑿通往曹營的地道,曹軍則在營中挖掘長溝進行防禦。袁軍的運糧車還遭到曹軍的襲擊。兩軍相持了一百多天,河南老百姓困苦不堪,很多人背叛曹軍,響應袁軍。然而,這種有利於袁紹的形勢卻突然急轉直下。這時,袁紹派淳於瓊帶領萬餘人北迎運糧車,沮授特意提醒說「可增派蔣奇領一支人馬在淳於瓊外側,以防止曹操鈔略。」而謀士許攸則提出乘曹操傾軍而出,輕騎奔襲許都的建議。然而,剛愎自用的袁紹竟聽不進分毫,無所動作。事有湊巧,在鄴城的許攸家族中有人犯法,被留守的審配抓進監獄,許攸大為不滿,遂投奔曹操。在許攸的謀劃下,曹操親自領兵赴烏巢,襲擊淳於瓊。當曹操奔襲烏巢之時,袁軍部將張郃主張救授淳於瓊,他對袁紹說「曹操親自出馬,必然得手,那麼事情就無可挽回了。」郭圖卻別出心裁地說「不如現在發兵去進攻曹軍大營。」袁紹認為郭圖說得對,只要攻拔曹營,曹操就無家可歸了。於是派高覽、張郃率領重兵攻擊曹營,而只派一支輕騎救援烏巢。高覽、張郃攻營不下,烏巢大敗的消息已經傳來了,二將無心戀戰,竟自向曹軍投降。袁紹全軍大亂,一下子全垮了。慌忙之中,袁紹及長子袁譚各單騎逃遁,直奔黃河渡口,隨後又逃來一群騎兵,約有八百騎,渡河至黎陽北岸。這一仗袁紹損失七、八萬人,武器、輜重、圖書、珍寶無數。當他跌跌撞撞走進部下蔣義渠營帳中時,握著蔣的手,無比傷感地說「我把自己的腦袋都交給你了。」

    袁、曹雙方逐鹿於大河南北,袁紹據兵精糧足的冀州,所謂「帶甲百萬,谷支十年」,或許有些誇張,但當四戰之地的河南遭受嚴重破壞時,冀州相對是比較富足的。從袁紹提十萬大軍南下、糧草又源源不絕地起運的情況看,優勢顯然在袁紹方面,況且袁紹手下的文臣武將,如田豐、沮授、許攸之流,也都稱得上足智多謀的人才,然而袁紹卻在官渡一敗塗地,眾叛親離,並從此一蹶不振。

    官渡敗後,有人對田豐說「你必將受重用了。」田豐平靜地回答說「如出兵打勝了,我一定能夠安全。如今兵敗,我必死無疑。」果然,袁紹回到鄴城,說「我當初不聽田豐之言,今天真的要讓他笑話了。」於是下令殺了他。

    不久,袁紹發病,死於建安七年(202)夏天。

    袁紹子袁譚、袁尚在袁紹死後爭權相攻,被曹操各個擊破。建安十年(205),袁譚被殺,袁尚與二兄袁熙逃亡遼西烏丸。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定烏丸,袁尚、袁熙敗走遼東,被公孫康所殺。

    第二節曹操早年的政治生活曹操(55—220),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宦官家庭。

    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東漢末年宦官集團中的一員。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曹嵩的出身,當時就搞不清楚,所以陳壽稱他「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後任司隸校尉、大司農、太尉等官。曹操是曹嵩的長子,他「少機警,有權數」,自幼博覽群書,善詩詞,通古學。曹操也有過人的武藝。曹操「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未被時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橋玄一見曹操就大為驚奇,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隨之,橋玄又讓曹操去拜訪漢末主持「月旦評」的名士許子將,許子將評價曹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2。由此,曹操漸知名於世。

    靈帝熹平三年(74),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勢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3。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4。

    靈帝中平元年(84),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盧植等人合軍進攻穎川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濟南國(今山東濟南一帶)有縣十餘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長吏八名,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托病回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暫時隱居了。

    中平五年(88),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討伐董卓中平六年(89),董卓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劉協,後又殺太后及少帝,自稱相國,專擅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曹操到陳留後,「散家財,合義兵」。組織起一支五千人的軍隊,準備討伐董卓。

    獻帝初平元年(90)正月,關東州郡牧守起兵討伐董卓,共推袁紹為盟本節材料依據《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者,不另作注。

    見《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注引《曹瞞傳》及郭頒《世語》。

    2《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注引孫盛《異同雜語》。

    3《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注引《曹瞞傳》。

    4《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注引《曹瞞傳》。

    主。曹操以行奮武將軍的身份,參加討董軍。二月,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陽抵禦關東軍。董卓之涼州軍驍勇善戰,關東軍十餘萬人駐酸棗(今河南延津北)一帶,無人敢向洛陽推進。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軍西進。曹操行至滎陽汴水(今河南滎陽西南),與董卓軍遭遇,大敗,士卒死傷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回至酸棗,曹操建議諸軍各據要地,再分兵西入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圍困董卓,關東諸將不肯從。

    關東諸軍名為討董卓,實際各自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展自己勢力。不久,諸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並。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與呂布在長安定計殺掉董卓,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攻陷長安,殺王允,進攻呂布,關中也陷入戰亂。是時,州郡牧守各據一方,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

    收編農民起義軍初平三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

    濟北相鮑信等迎曹操任兗州牧。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鮑信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擊敗。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

    獻帝初平四年(93)秋,曹操進兵徐州(治郯,今山東郯城),向東南擴展勢力。徐州牧陶謙退守郯縣。不久曹操軍糧將盡,撤圍回軍。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東海。曹操征徐州期間,所過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2。

    曾參加討董卓之戰的陳留太守和曹操部將陳宮對曹操不滿,遂叛操,迎呂布為兗州牧。呂布為當時名將,先為董卓部將,曾與王允定計誅殺董卓。當時只有鄄城(今屬山東)和東郡的范(今山東范縣東南)、東阿(今山東陽谷東北)兩縣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別由司馬荀彧和壽張令程昱、東郡太守夏侯惇等堅守,形勢異常危急。曹操從徐州趕回,聽說呂布屯於濮陽,遂進軍圍攻濮陽。二軍相持百餘日,蝗災大起,雙方停戰,曹操軍還鄄城。興平二年(95)夏,曹操整軍再戰呂布,於巨野(今山東巨野南)大破呂布軍,呂布逃往徐州投靠劉備。

    曹操從陳留起兵到興平二年將呂布、張邈趕出兗州,經過六年的經營,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塊根據地。曹操起兵之初,僅有數千人,出任東郡太守前後,他陸續延攬一些擁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強地主歸附自己,後擊潰青州黃巾軍,又收其精銳組成「青州兵」。這樣,曹操又有了一支頗具戰鬥力的軍隊。根據地和軍隊,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條件。

    挾持漢帝遷都許昌獻帝劉協自被董卓劫至長安後,一直處於顛沛流離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獻帝終於回到洛陽,洛陽經董卓之亂,已是一片廢墟。百官沒有地方居住,《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書》。

    2《三國誌·魏書·荀彧傳》。

    「披荊棘,依丘牆間」,洛陽也沒有糧食,「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饑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穭,或饑死牆壁間」2。

    早在初平三年(92),曹操的謀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3的戰略性建議,曹操深以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親至洛陽朝見獻帝。隨即挾持漢帝遷都許昌。從此,曹操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發展農業生產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建安元年,曹操採納部下棗祇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採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此外,曹操還陸續頒布法令,恢復正常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兼併小農。建安五年(200),曹操頒布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通過以上二項措施,曹操統治區的農業生產迅速恢復。這是曹操在經濟上的一大成功。

    迎獻帝、遷都於許和恢復農業生產是曹操得以成功的兩個重要條件。

    從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挾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優勢,東征西討,開始了他翦滅群雄,統一北方的戰爭。

    其時,在曹操的北邊,是佔有冀、並、幽、青四州的袁紹;南邊,是佔據揚州的袁術;東南,是佔據徐州的呂布;正南,是佔據荊州的劉表;西邊,是關中諸將。此外,董卓部將張濟之侄張繡投降劉表後,屯駐於宛縣(今河南南陽),對許都形成威脅。

    征徐州建安三年(98)九月,曹操東征徐州,進攻久與他為敵的呂布。在曹軍攻勢之下,呂布軍上下離心,十二月,呂布將侯成、宋憲等生擒呂布謀士陳宮歸降曹操。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將呂布、陳宮處死,收降呂布將臧霸、孫觀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當時,群雄實力最強的是袁紹。曹操預作佈置,命在青州有潛在影響的《三國誌·魏書·董卓傳》。

    2《後漢書·獻帝紀》。

    3《三國誌·魏書·毛玠傳》。

    《三國誌·魏書·任峻傳》注引《魏武故事》。

    臧霸等人攻入青州,佔領齊(治今山東臨淄)、北海(治今山東壽光東南)等地,鞏固右翼;又命大將於禁屯軍黃河南岸,監視袁軍。不久,張繡聽從謀士賈詡之計,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張繡為揚武將軍,解除了後顧之憂。這年十二月,曹操自率軍屯於官渡(今河南中牟北),準備迎擊袁紹。

    劉備在徐州牧陶謙死後,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後徐州被呂布攻佔,劉備投奔曹操。曹操認為劉備是個英雄,先後表他為豫州牧、左將軍。曹操攻佔徐州不久,淮南袁術準備逃往青州往依袁紹,曹操派劉備去截擊。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謀誅曹操事洩,被曹操殺掉。劉備遂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佔據徐州。

    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曹操對此胸有成竹,說「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有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遂進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

    官渡之戰袁紹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

    袁氏一門,自袁紹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勢力本就很大,後袁紹取得冀、並、幽、青四州之地,實力大增,有軍隊數十萬人。袁紹以其長子譚、次子熙、外甥高幹分守青、幽、並三州,後方穩固,兵精糧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裡。他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志在一舉消滅曹操。建安五年二月,袁紹命大將顏良等人進兵白馬(今河南滑縣北),自率大軍進屯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向曹操發動進攻。

    曹操的實力比袁紹弱得多。曹操所佔的大河以南地區,地盤既小,又是四戰之地,殘破不堪,還沒有完全恢復,物資比不上袁紹那樣豐富。曹操的兵力也遠不及袁紹,其總兵力大概不過幾萬人,投入前線的兵力據《武帝紀》說「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劉宋裴松之認為此數不準確,操之兵力不會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遠遜於袁紹卻是毫無問題的。袁紹大軍來攻,許都震動。曹操安慰眾將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眾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我奉也。」曹操對袁紹有很深的認識,他敢於在袁紹將要大軍壓境之時抽身去進攻劉備,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軍顏良等人圍攻白馬,拉開了大戰的序幕。四月,曹操親自率兵北上解白馬之圍,他採納謀士荀攸之計,先進軍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馬以西),做出要渡河襲擊袁軍的態勢,吸引袁軍分兵西向,然後突然轉向兼程去救白馬。曹操軍突然殺到,袁軍措手不及,顏良被曹軍殺死,袁軍大敗,白馬之圍遂解。曹操救出白馬軍民,沿黃河西撤。袁紹聞知,立即渡河追趕曹操。曹操見追兵漸近,命軍士解鞍放馬,並置輜重於道。袁軍追兵大至,爭搶輜重,陣形混亂。曹操率領僅有的騎兵突然殺出,大破追兵,陣斬袁紹另一大將文丑。顏良、文丑為袁軍名將,二戰分別被殺,袁軍大震。曹操初戰得勝,主動撤軍,繼續扼守官渡。

    八月,袁紹大軍連營而進,東西數十里,依沙堆為屯,進逼官渡。曹操《三國誌·魏書·袁紹傳》。

    分兵堅守營壘,伺機而動。袁軍向曹營發動猛攻,先是作高櫓、起土山,由上向曹營中射箭,接著又挖地道,欲從地下襲擊曹營,皆被曹操以相應辦法擊破。兩軍一攻一守,相持近二個月。久戰之下,曹操處境極為困難。

    十月,袁紹從河北運來糧草萬餘車,派大將淳於瓊等帶萬餘人看守,屯於離袁紹大營四十里的烏巢。恰好這時袁紹謀士許攸來投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曹操大喜,親率精銳步騎五千人,乘夜從小路偷襲烏巢。曹操軍至烏巢,命四面放火,袁軍大亂,淳於瓊拒營死守。袁紹聞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見「『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操怒曰『賊在背後,乃白!』士卒皆殊死戰,遂大破之,斬瓊等,盡燔其糧草」。當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時,認為這正是攻破曹操大營的好機會,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圍攻曹操大營。但曹營未破,烏巢敗訊已經傳來,袁軍潰散,大將張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紹棄軍逃回黃河以北。於是曹軍大獲全勝,斬首七萬餘級,盡獲袁軍輜重圖書珍寶。曹操清點袁紹書信,得到自己部下寫給袁紹的信,盡燒之,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從客觀條件上說,曹操本處於劣勢,但由於他能正確分析客觀條件,善於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所以能揚長避短,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使戰爭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轉化,經過自己主觀上的努力,終於贏得了勝利。

    官渡一戰,曹操擊潰了最大敵人袁紹,由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

    建安七年,袁紹病死,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不和,發生火並。袁譚不敵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進軍圍攻鄴城。袁尚率軍回救,依滏水(今滏陽河)為營,曹操進軍將其營寨包圍。袁尚害怕,請求投降,曹操不許。袁尚乘夜逃跑,袁軍潰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縣)。曹操命人拿著繳獲袁尚的印綬節鉞招降鄴城守軍,城中鬥志崩潰。鄴城遂被曹操攻破。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負約為名,攻滅袁譚,冀州平定。於是,曹操讓還兗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敗後,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烏桓。

    征烏桓建安十二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餘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漢末,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結合,是為三郡烏桓,其首領為遼西部的蹋頓。三郡烏桓與袁氏關係一直很好,並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口財物。這年五月,曹操親率大軍到達無終(今河北薊縣)。時正雨季,道路積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曹操從無終人田疇之議,改從一條久已斷絕,但「尚有微徑可尋」的路線進軍。在田疇的引導下,曹操大軍登徐無山(今河北玉田北),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帶),「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直指烏桓老巢柳城(今遼寧朝陽南)。曹軍進至離柳城不足二百里時,烏桓才發現,於是蹋頓與袁尚、袁熙等人率數萬騎兵迎擊。八月,二軍相遇,時曹軍輜重在後,「被甲者少,」而放軍《資治通鑒》卷六三漢獻帝建安五年。

    《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氏春秋》。

    《三國誌·魏書·田疇傳》。

    軍勢甚盛。曹操登高瞭望,見敵軍雖多,但陣勢不整,遂命大將張遼為前鋒,乘敵陣稍動之機,向敵軍發動猛攻。烏桓軍大亂,曹軍陣斬蹋頓,大獲全勝,胡、漢降者二十餘萬,袁尚等人逃奔割據平州的公孫康。這時,有人勸曹操乘勢進擊公孫康,曹操說「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也。」遂率軍還師。不久,公孫康果然斬殺袁尚、袁熙,並將其首級獻與曹操。諸將不明所以,曹操說「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於是,曹操攻破三郡烏桓,也徹底肅清了袁氏勢力。

    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後,兵鋒轉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進軍南征荊州劉表。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今屬河南),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這時,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的劉備屯駐於樊城(今湖北襄樊),聽說劉琮投降,便率軍向江陵(今屬湖北)撤退。江陵為荊州重鎮,存有大量軍用物資。曹操聽說,怕江陵落入劉備之手,遂親率五千騎兵從襄陽(今湖北襄樊)疾馳三百里,在當陽長阪(今湖北當陽東北)將劉備追上,並將其軍擊潰,隨後進佔江陵。

    由於曹操的進軍威脅了孫權的統治,孫權命大將周瑜率軍三萬,與劉備聯軍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與孫、劉聯軍接戰不利,暫駐軍於烏林(今湖北洪湖縣東北,長江北岸鄔林磯),與對方隔江對峙。

    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借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曹操率軍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遂撤軍北還。

    赤壁戰後的事功赤壁大敗後,曹操採取一些措施,穩定內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賢令》,說「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目的是盡量把人材收羅到自己身邊。

    建安十六年,曹操開始對關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隸校尉鍾繇率大將夏侯淵以討伐漢中(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張魯為名進兵關中。關中馬超、韓遂、楊秋等十部心生疑懼,一時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將曹仁進攻關中,馬超等人屯據潼關。七月,曹操率大軍親征關中。九月,大破關中諸軍,馬超、韓遂逃至涼州,楊秋逃至安定(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南)。十月,曹操進軍安定,楊秋投降,關中地區基本平定。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次年正月,曹軍進至濡須口(今安徽巢縣東南),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公孫陽。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禦曹軍。二軍相持月餘,各無所獲。曹操見孫權軍容嚴整,自己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五月,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割冀州的河東、魏郡等十郡以為魏國封地。曹操封魏公後,所任丞相和冀州牧如故,權勢愈來愈大。七月,曹操建魏國社稷宗廟,又在魏國內設置尚書、侍中。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見劉備已取得益州,而漢中是益州門戶,「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劉備必然要攻取漢中。於是曹操搶先一步,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七月,曹操大軍進至陽平關(今陝西沔縣西北)。張魯聽說陽平關失守、逃往巴中。曹操進軍南鄭,盡得張魯府庫珍寶。十一月,張魯出降曹操,漢中遂為曹操所有。

    曹操主力退出漢中後,劉備隨後向漢中發動進攻。建安二十三年,劉備親率大軍進至陽平關,夏侯淵等人與劉備夾關對峙。七月,曹操親率大軍趕往關中,坐鎮長安,以便隨時指揮漢中戰局。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劉備自陽平關南渡沔水(今漢水),依山而進,駐軍於定軍山(今陝西沔縣東南),夏侯淵出兵與劉備爭奪地勢,被劉備殺掉,曹軍大敗。曹操遂放棄漢中,軍隊全部撤回長安。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剛剛從漢中撤出,劉備大將關羽就從荊州向他的東南防線襄、樊一帶發動了進攻。曹操聞知,立刻派大將於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關羽乘洪水氾濫之機,大破於禁所統七軍,乘勢進軍,將樊城圍住。時樊城曹軍只有數千人,城被水淹,水面離城樓僅有數尺,曹仁率軍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領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從關中趕到洛陽,親自指揮救援樊城。

    孫權因關羽處其上游,很不願意讓關羽勢力發展,而且他早已有攻取荊州之心,於是聯結曹操,準備以大將呂蒙偷襲荊州要地江陵。曹操接信後,將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繼續堅守,自己進至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臨近指揮,又派兵十二營增援徐晃,命他反擊關羽。不久,呂蒙偷襲江陵得手。關羽撤兵,路上被孫權軍擒殺。

    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後,表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代漢稱帝。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曹操自己還不想廢獻帝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2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死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這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曹操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他的《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都是不朽的文學作品。

    《三國誌·蜀書·楊戲傳》。

    《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注引《魏略》。

    2《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氏春秋》。

    第二章劉備、諸葛亮第一節劉備的早年劉備(—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今屬河北)人。據說是西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勝之子劉貞,西漢元狩六年(前)被封為涿縣陸城亭侯,因為不及時向皇帝繳納貢金,失去侯爵,於是世代成為涿縣人。劉備的祖父劉雄和父親劉弘,都曾在州郡做官。

    劉備少年喪父,家境貧寒,與母親販鞋織席為生,艱苦的生活使他從小得到許多鍛煉。少年老成的劉備,處境雖然艱難,對前途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他堅信終有一日能夠擺脫貧困,幹一番大事業。十五歲那年,劉備經母親張羅,又得到同宗劉元起的資助,與公孫瓚等人一起,拜九江太守、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盧植為師。劉備平日喜好的是狗馬、音樂和衣著一類的東西,對讀書其實沒有太大的興趣。這期間,他的一大收穫是與比他年長的公孫瓚成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劉備平時不大講話,喜怒哀樂不形於色,但很善於接近他人。由於他喜歡交結天下豪俠,所以在他周圍聚集了包括關羽、張飛在內的一批有作為的青年人。

    漢靈帝中平元年(84),黃巾起義爆發。當時,中山國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等正在涿郡一帶從事販馬活動,他們對農民起義十分害怕,見劉備很有組織能力,就捐助了許多錢財,讓他糾合起一支隊伍,跟隨校尉鄒靖鎮壓黃巾軍。不久,劉備因為鎮壓有功,被任命為中山國安喜縣(今河北定縣東南)尉。一天,郡督郵因公到縣,劉備滿懷希望求見,卻遭到拒絕。盛怒之下,劉備強行進入督郵的住處,將督郵綁起來狠狠地打了一頓,但也因此丟了官。此後,劉備加入大將軍何進的隊伍,繼續參予鎮壓黃巾軍。下邳一役,劉備表現突出,被任命為下密縣(今山東昌邑東)丞,不久又做過高唐縣(今山東禹城西南)縣尉、縣令。我的老婆是警花2最新章節

    初平元年(90),黃巾軍攻下高唐縣,劉備投奔已經做了東漢中郎將的公孫瓚。當時天下大亂,形成軍閥混戰的局面。公孫瓚以劉備為別部司馬,讓他和青州刺史田楷一道,抵抗冀州刺史袁紹的進攻,數立戰功,先後被提升為平原縣(今山東平原南)縣令,平原國相。其時,戰事頻仍,天下饑饉。劉備矢志功名,樂善好施,他經常與那些地位比他低的士人同席而坐,同桌而食,交結了一批能夠推心置腹的朋友。平原國有位叫劉平的人,素來瞧不起劉備,見劉備地位比他還高,心中甚是不平,於是收買了一名刺客前去刺殺劉備。劉備渾然不覺,對來客照樣熱情備至,刺客不但沒有下手,反而將實情全部告訴了劉備。

    公孫瓚被袁紹打敗後,劉備與田楷向東轉移,屯駐齊國(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初平四年(93),曹操大舉進攻徐州,徐州牧陶謙派人向田楷告急,劉備與田楷迅速前往相救。劉備所部共千餘人,還有一些烏丸騎兵,途中,又收容了幾千饑民。到徐州後,陶謙表奏劉備為豫州刺史,讓他駐守小沛(今江蘇沛縣),以防曹操。劉備在此廣交文武豪傑,禮賢下士,贏得當地人士的好感。碰巧陶謙一病不起,他於臨終前對心腹麋竺說「非劉備劉備、諸葛亮傳主要依據《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諸葛亮傳》,下引上傳者,不另注。不能安定此州。」陶謙死後,麋竺依囑率州人迎請劉備,此時為興平元年(94)冬。徐州「殷富,戶口百萬」,做徐州牧對於一心想要「立功立事」的劉備來說,無疑是求之不得的事。但此舉並非可以無所顧忌,近在壽春的袁術就讓他十分頭疼,於是劉備推托說袁術「四世五公,海內所歸」,你們應當去請他。北海相孔融勸劉備說「塚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劉備這才做了徐州牧。不出所料,袁術聽說劉備做了徐州牧,於建安元年(9)六月,率兵來攻。劉備留張飛守下邳(今江蘇睢寧縣西北),率領關羽、趙雲到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南)一帶迎戰,相持一個多月,互有勝負。沒想到另一支勢力呂布乘虛向劉備後方下邳發起了進攻。下邳守將曹豹本來就與張飛不和,此時與呂布聯合,擊敗了張飛,呂佈於是擄走了劉備的家屬及將士家口。劉備急忙回軍下邳,結果潰敗。劉備重新聚合散兵後,攻取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西北平山堂),但又被袁術打敗,不得已退守海西縣(今江蘇灌南縣西南),打敗了那裡的楊奉、韓暹。當時兵疲糧乏,吏士自相啖食,劉備主動向呂布求和。結果呂布歸還其妻兒,還讓他做了豫州刺史,呂布自己做了徐州牧。劉備駐守在小沛,暗中招兵買馬,不久發展到萬餘人。建安三年(98)春,呂布派人外出買馬,劉備的部下不明情況,貿然抄略了他們的錢財。呂布一氣之下,親自出兵攻打劉備,劉備隻身出逃,投奔了曹操。

    劉備到許(今河南許昌)後,曹操對他非常器重,曹操的謀臣程昱對曹操說「據我看,劉備才能出眾,又很得人心,終究不會屈居人下,應該乘早除掉他。」曹操考慮再三說「現在正是收攬英雄的時候,如果因為殺掉他一人而失天下人士之心,是我們不該干的。」於是推薦劉備做了豫州牧。為了讓劉備去攻打呂布,曹操一面讓他在沛縣收集散卒,一面資助他糧食和兵力。公元98年,呂布進攻劉備,曹操先派夏侯惇救援,不成。於是親自率軍前往梁國(今河南商丘縣城南),與劉備會合,然後包圍下邳,呂布屢戰屢敗,部將侯成、宋憲、魏續等率眾投降,最後呂布也被活捉。劉備與曹操回到許後,被提升為左將軍。曹操對劉備更加客氣,出則同車,坐則同席,但劉備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專擅朝政的做法十分不滿。那時,漢獻帝親手授給外戚車騎將軍董承一道密詔,要他籌劃誅殺曹操,劉備後來參與了密謀。建安四年春,當他們還沒有發難的時候,曹操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酒宴。曹操同劉備評論當時英雄人物,從容地說「今日天下英雄,看來只有您和我。袁紹之徒,不足掛齒。」劉備正在吃飯,一聽此話,還以為自己恢復漢室的密謀被曹操發現,頓時嚇得連正在夾菜的筷子都失手了。當時外面正在打雷,劉備為掩飾自己的失態,對曹操說怪不得古人說「迅雷風烈必變」,此刻一震,便致於此。為了爭取主動,劉備索性暗中加快速度,與董承等人謀劃,準備除掉曹操。正在這時,淮南的袁術因力單勢弱,想經徐州北上依附袁紹,曹操擔憂二袁聯兵以後難以對付,就派了劉備等人率軍去截擊。曹操的謀士程昱、郭嘉聞訊趕來,告誡曹操劉備放走不得!曹操也意識到不妥,想改變主意,但已追之不及。劉備還沒到徐州,袁術就病死了。劉備乘機再次佔領下邳,殺死徐州刺史車胄,自己還駐小沛,讓關羽留守下邳。這時,附近的一些郡縣脫離曹操,歸附劉備,劉備兵力迅速發展到數萬人。他又派孫乾到冀州(治鄴城,今河北臨璋縣西南鄴鎮東),與袁紹結盟。曹操得知劉備佔據徐州,急忙派兵征伐,但沒有成功。建安五年(200),曹操決定親自東征。當時袁紹正準備興兵南下,攻擊曹操,所以諸將勸阻曹操說與您爭天下的是袁紹,他現在興兵南下,您反而去東征,如果他乘機從後進攻,我們將措手不及。曹操說劉備為人傑,今日不除,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但處事遲緩,不會馬上南下的。於是分兵把守官渡,親率精兵征討劉備。劉備原以為曹操大敵當前,無暇東顧,所以並無應敵準備。曹操精兵突然而至,使劉備大驚失色,他來不及作正面抵抗,便棄眾而投奔了袁紹。曹操收編了劉備的部眾,截獲了他的家屬,還活捉了劉備的左右臂關羽。第二節諸葛亮出山,蜀漢的建立三顧茅廬,隆中對策袁紹聽說劉備要來,十分高興,不但派大將遠道接應,而且親自出城迎接。不久,袁紹率大軍南下,與曹軍在官渡對峙。袁紹派劉備和剛剛從曹操那裡投奔過來的汝南黃巾軍劉辟襲擊曹操的後方許,結果為曹軍所敗。但值得慶幸的是,關羽又回到了劉備身邊。接著,劉備率領本部人馬與汝南黃巾軍首領龔都等合兵,發展到數千人。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後,接著進攻劉備。劉備投奔荊州的劉表。劉備至襄陽(今湖北襄樊市襄陽),荊州牧劉表待他以上賓之禮,交給他一支部隊,讓他屯駐新野。

    屯駐新野期間,劉備廣交荊州英雄豪傑、賢能之士,以圖振興漢室。有一次,他去拜訪荊州名士司馬德操,向他請教天下大事。司馬德操素以善於識別人才著稱,他謙虛地對劉備說我一介俗士,哪能看得清天下大事?只有俊傑才能識時務。他向劉備推薦了外號伏龍、鳳雛的兩個人。劉備趕緊問誰是伏龍,誰是鳳雛。司馬德操告訴他,諸葛亮是伏龍,龐統是鳳雛。不久,名士徐庶到新野見劉備,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他說我的朋友諸葛孔明,人稱臥龍,是個少見的傑出人才,將軍您想見見他嗎?劉備說你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像諸葛孔明這樣的人才,只能您去見他,不能隨便召他來見您。」劉備覺得有道理,於是帶著關羽、張飛,從駐地前往隆中拜訪,沒想到一連兩次都吃了閉門羹,第三次才見著。

    諸葛亮(8—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父親諸葛珪做過東漢的太山郡丞。諸葛亮父母早亡,投靠了叔父豫章太守諸葛玄。後來諸葛玄為避世亂,帶著諸葛亮投奔了荊州牧劉表。叔父去世後,諸葛亮隱居在襄陽西北二十里的隆中,一個院落,幾間草屋,一面種地,一面讀書,過著清貧的生活。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通過潛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常常自比為春秋時候的大政治家管仲和戰國時候的大將樂毅,很想幹一番大事業。他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熟悉他的人都認為他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像臥龍一樣隨時準備騰飛而起。

    劉備見到諸葛亮後,屏退眾人,推心置腹地對諸葛亮說現在漢室傾危,奸臣擅政,致使皇上顛沛。我自不量力,試圖申張大義,苦於智謀短淺,至今仍然沒有多大建樹。但我的志向沒變,你看我該怎麼辦,才能取得成功?諸葛亮早就聽說劉備思賢若渴,善於用人,此刻見劉備坦誠求教,就毫不保留地把他對時局的看法和個人的設想,和盤托了出來。他說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見劉備虛懷若谷,抱負宏大,當下就痛快地答應了劉備的請求。不久,劉備以隆重的禮節把諸葛亮接到了自己的駐地。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瞭解,劉備對諸葛亮更加佩服,他們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劉備的知己關羽和張飛,見諸葛亮寸功未立,就受到劉備如此的青睞和倚重,不免流露出一些不快,劉備向他們解釋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關、張二人見劉備對諸葛亮如此敬重,就停止了對他不服氣的議論。

    經過幾年經營,到劉備屯駐樊城時,他們已經擁有了一支萬餘人的軍隊。在劉備的周圍,聚集了關羽、張飛、趙雲等武將,諸葛亮、徐庶、孫乾、麋竺等謀士。由於劉備善於用人,荊州一帶許多人士都歸心於他。

    赤壁之戰,立足荊州曹操統一北方後,雄心勃勃,企圖一舉南下,統一全國。當時南方有江東的孫權、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三大勢力。劉表割據的荊州之地,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是一個非常富庶的地區。這裡距離中原最近,曹操擔憂劉備一旦奪取荊州,將劉表的七八萬水陸軍和數以千計的戰船全部據為己有,必將構成對自己統一事業的威脅,於是決定先從荊州下手。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曹操率領十多萬大軍南征,直指襄陽。就在此時,劉表突然病死,其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大臣勸劉琮投降曹操,劉琮說現在我和你們佔據全楚之地,守著我家先輩的家業,坐觀天下,為什麼不行呢?有個叫傅巽的大臣對他說你自認為比得上劉備嗎?劉琮回答我不如他。傅巽分析說假如劉備有足夠的能力抵禦曹操,那麼劉備就不會甘居於您之下。希望您能當機立斷。劉琮懾於曹操的軍威,於這年九月,就派使者向曹操投降了。當時屯駐樊城的劉備,對曹操南征和劉琮不戰而降等事一無所知,劉琮也不敢將乞降的事告訴他,所以,直到曹操大軍抵達宛(今南陽市)城,劉備才聽到消息。劉備兵微將寡,腹背受敵,形勢非常嚴峻。經過商議,決定向南撤退,約好在江陵(今湖北江陵)會合。江陵是重要的軍事基地,可以西接益州牧劉璋,東聯江東的孫權,而且那裡屯積了不少軍需物資,有利於同曹操周旋。劉備派關羽率領水軍乘船走水路,自己率餘眾經襄陽南撤。經過襄陽時,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殺劉琮,以便佔據荊州,劉備說劉表臨死前,將劉琮托付給我,現在為了保全自己,背信棄義,我實在不忍這麼幹。不然,我死後有什麼臉見劉表?於是劉備主動邀請劉琮一起南撤,劉琮沒有接受。但劉琮左右的人和其他一些荊州人都歸附了劉備。到達當陽(今湖北當陽東北)時,跟隨劉備的百姓多達十餘萬。由於帶著數千車物資,隊伍行動緩慢,有時一天只能前進十多里路。有人提醒劉備說「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操兵至,何以拒之?」劉備回答成大事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我怎麼能忍心拋棄他們?依然照舊行進。劉備後來在當陽境內的長阪被曹操追上,結果兵眾四散,幾千車物質也被曹操截獲。劉備帶領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逃脫,斜趨漢津,恰好與關羽的水軍相會。前來迎接的劉表長子劉琦也帶著一萬多人隨後趕到。合兵以後,劉備所部共兩萬多人,一同前往夏口(今武漢市漢陽)。

    曹操南征以來,一路收編了劉琮的七八萬水陸軍隊,繳獲了大量糧草和武器。佔領江陵後,他決定乘勝順江東下,一舉消滅劉備、劉琦,然後再圖江東。

    當曹操南征、劉表病死的消息剛剛傳到江東的時候,孫權就感覺到形勢不妙,連忙派魯肅前往荊州觀察動靜。魯肅找到劉備、諸葛亮,已是長阪之敗以後,當時劉備正準備投奔蒼梧(今廣西梧州一帶)太守吳巨。魯肅勸劉備說,與其遠投嶺南,不如近聯孫權。建議他們向東撤退。諸葛亮見情況緊急,也勸劉備向孫權求救,於是劉備一面率領隊伍向東撤退,一面派諸葛亮去見孫權。

    當時孫權擁軍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觀望曹劉成敗。諸葛亮跟著魯肅來到柴桑,為了促成孫劉聯盟,他用計激孫權說曹操現在攻破荊州,威震四海,將軍如果能以吳越之眾與他抗衡,就應早日與他絕交;如果抵擋不住,為什麼不按兵束甲,向他稱臣呢?孫權聽後大怒說我擁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豈能受制於人。於是決定與劉備共同抗曹。諸葛亮為了堅定孫權取勝的信心,解除後顧之憂,仔細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豫州(指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歸附曹操,為兵勢所逼,並非心服。今將軍如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曹操必矣。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孫權聽了大喜,立即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統領三萬水軍,跟隨諸葛亮與劉備會合,迎擊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十月,曹操親統大軍自江陵順流而下,與逆水西進的孫劉聯軍相遇於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當時曹軍士兵大多水土不服,染上疾疫,初戰即敗,於是撤退到江北的烏林,和聯軍隔江相對。後來聯軍利用火攻,大敗曹軍,曹操留下曹仁、徐晃駐守江陵,樂進駐守襄陽,自己帶領軍隊退回北方。

    經過赤壁之戰,孫權的統治得到鞏固,劉備也乘機向江南發展勢力。他表奏劉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武陵、長沙、桂陽、零陵,這四郡的太守先後投降,劉備因此佔據了荊州的江南部分。不久,劉琦病死,劉備做了荊州牧,領兵屯駐油口,改油口為公安(今湖北公安)。劉備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徵收賦稅,供軍政費用。為了加強孫劉聯盟,共同抵禦曹操,孫權嫁妹給劉備,在魯肅的建議下,孫權又同意劉備的請求,將南郡借給他,即所謂「借荊州」。後來,曹操正在寫字時,聽說孫權借荊州給劉備,連筆都落到地上了。至此,劉備在荊州立足已穩。為了實現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的目標,劉備集團開始謀劃,準備奪取西面的益州。西取益州,奠定基業益州包括今天的四川全部和雲南、貴州的大部分地區,地方廣大,土地肥沃,素以「天府之國」著稱,但在劉焉、劉璋父子的統治下,這裡成為一個社會矛盾尖銳複雜的地方。公元208年,曹操打下荊州,劉璋曾歸附曹操。赤壁之戰後,劉璋斷絕了同曹操的關係。孫權曾遣使和劉備商議,試圖共同攻取益州,劉備因為另有打算,拒絕了孫權的建議。

    原來,劉備在此之前,已經與劉璋方面的人士有了一些接觸。劉璋在赤壁之戰前,派部下張松,赤壁之戰後又派部下法正,先後拜見過劉備。劉備不但熱情地接待,而且藉機詢問了許多益州的情況。張松、法正見劉備才能突出,善於用人,於是都對他十分傾心,把益州的地理形勢和府庫錢糧、人馬兵器等情況,都告訴了劉備,甚至還畫了益州詳細的山川地理形勢圖,供劉備參考,使劉備「盡知益州虛實」。張松、法正從劉備那裡回益州後,都勸劉璋與劉備結好,後來二人又密謀尋找機會迎接劉備入蜀。

    謀臣龐統這時也勸劉備盡早佔據益州,他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孫吳,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最後,他還提醒劉備「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

    建安十六年(2),益州牧劉璋聽說曹操準備派大將鍾繇率軍進攻漢中的張魯,十分恐懼。張松乘機向劉璋進言「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巧妙地向劉璋提出了迎劉備入蜀的建義。劉璋為了抵抗曹操,派法正領兵四千,攜帶厚禮,前往荊州迎接劉備。法正出發前,主簿黃權曾提醒劉璋劉備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著名人物,接他來益州,如果以部下對待,他不會滿意;如果以賓客禮對待,一國不容二主,勢必造成累卵之危,請他作長遠考慮。但劉璋根本就聽不進他的意見。所以當時就有人說劉璋此舉是引狼入室。

    果然,法正一到荊州,就勸劉備乘機佔據益州,他說劉璋懦弱可欺,又有張松作內應,您肯定能佔領益州;成功以後,憑借益州險阻,利用那裡的財富,不愁成不了大事。劉備聽後點頭稱是。

    劉備以接受劉璋的邀請為名,率領步卒數萬人,與龐統、黃忠等進入益州,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等守荊州。劉備經江州(今四川重慶市)、墊江(今合川)抵涪縣(今綿陽市東北),劉璋率步騎出城熱烈歡迎。劉璋讓劉備做了行大司馬,兼領司隸校尉,又將楊懷、高沛統領的白水軍交給劉備,讓他去攻打張魯。張松讓法正提醒劉備,可以乘機襲殺劉璋,謀臣龐統也贊成這麼做。劉備認為此事非同一般,不能倉猝,就暫時按劉璋的意圖,率領約三萬人,帶著大量的武器裝備,向北前進,去攻打張魯。當前進到葭萌(今四川廣元西南)的時候,劉備根本不再考慮什麼討伐張魯的問題,而是停下來擁軍自保,「厚樹恩德,以收眾心」,為奪取益州作準備。

    建安十七年(22)十月,曹操進攻孫權,孫權請劉備回救荊州。劉備以孫權和他勢同唇齒為借口,派使者請劉璋給予一萬兵力及武器糧草,以便他援救孫權。劉璋對劉備不討張魯,卻去援救孫權相當不滿,只勉強答應給兵四千,武器糧草等也都只給劉備要求的一半。劉備藉機激怒將士說我為劉璋征討強敵,將士辛勤勞頓,無暇安寧;劉璋雖然資財積累豐富,對我們卻如此吝嗇,這怎麼能讓大家為他拚死作戰呢?使軍中上下都對劉璋產生了不滿情緒。在成都的張松認為劉備真的要離開益州,趕緊給他寫信說「今大事垂手可立,怎麼就放棄而走呢?」不料此事被他的哥哥廣漢太守張肅所告發。劉璋當即捕殺了張松,然後下令各守關將領不得放劉備通過。劉備聞訊大怒,果斷誘殺了劉璋的白水軍督楊懷、高沛,收編了白水軍,接著與黃忠、卓膺率兵進駐涪城,準備繼續南下進攻劉璋。

    劉璋得到消息,慌忙派劉瑰、冷苞、張任、鄧賢等迎擊,結果連吃敗仗,退守綿竹(今四川綿竹東南)。劉璋又派李嚴總督綿竹諸軍,準備反擊,不料李嚴倒戈投降。至24年劉備兵勢加強,於是分兵攻佔附近諸縣,最後將劉璋包圍在雒城(今四川廣漢西北)。與此同時,劉備下令留守荊州的諸葛亮火速領兵西上。諸葛亮留下關羽駐守荊州,自己立刻與張飛、趙雲統兵入蜀。一路上,諸葛亮、張飛、趙雲攻下巴東、江州、江陽(今四川瀘州)、犍為(今四川彭山西)、巴西(今四川閬中)、德陽(今四川遂寧東南)。24年五月,劉備攻下雒城,劉璋逃至成都。劉備乘勝追擊,在成都與諸葛亮的軍隊會師。當時,成都城內有三萬精兵和可供一年支出的糧食布匹,不少人還想固守。但劉璋見大勢已去,無心抵抗,便說我家父子在益州二十餘年,對老百姓無恩無德,已經讓他們四處奔波,攻戰三年了,我怎麼能忍心再讓他們為我受苦呢!於是在這年六月出降。劉備終於取得了益州。在此之前,馬超前來投奔,劉備聞訊,特別高興地說這下準能取得益州了。在慶祝勝利的酒宴上,劉備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直言不諱地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劉備聽後一時大怒,但轉念細想,又覺得龐統說的不無道理。另外,他想到,奪取益州,只是統一大業的第一步,今後的歷程很可能更艱難,不可盲目樂觀。

    佔據益州後,劉備自稱益州牧,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依靠法正、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等文臣武將,收攏了董和、黃權、李嚴等一部分劉璋舊部,初步具備了封建統治的規模。從此,劉備外出征戰,諸葛亮鎮守成都,足食足兵,配合十分默契。

    作為外來勢力,劉備佔領益州後,吸取劉璋的教訓,一開始就注意搞好與當地「土著」以及劉璋舊部的關係,只要不公開反對他,就加以籠絡和任用。黃權曾極力反對劉璋迎劉備入蜀,劉備入益州後,黃權還閉城堅守,直到劉璋投降後,他才投降。對這樣的人,劉備也不計前嫌,加以任用。這樣,劉備較好地調和了主客之間的矛盾,使他的統治得到初步的穩定。

    劉備剛剛進入成都時,有人主張將成都內外的一些土地房屋分賜諸將,趙雲提出反對意見說現在天下尚未平定,切不可追求安樂。益州百姓遭受了戰爭的禍害,我們應該把土地房屋歸還給他們,使他們安居復業,我們也可以徵調賦稅徭役,滿足財政軍事的需要。劉備從統治者的長遠利益考慮,很痛快地採納了他的意見。另外,攻破成都時,兵士將財寶錢物爭搶一空,後來軍用不足,劉備很是擔憂。有個叫劉巴的建議說這不難,您只要鑄造錢幣,平抑物價,開展官市,就行了。劉備照他說的辦了。不久,財政狀況果然有了好轉。

    劉璋統治益州時,由於地方豪強和官僚們的專橫自恣,侵奪百姓,不僅階級矛盾尖銳,而且統治階級內部也因分贓不勻而矛盾重重。進入益州後,諸葛亮採取了「先理強,後理弱」的政策,來改變這種現狀。「理強」即是限制、打擊「專橫自恣」的豪強官僚「理弱」即是扶植農民發展生產。

    在劉備的下,諸葛亮厲行法治,對那些為非作歹以及敵視劉備集團的豪族官僚進行了嚴厲的打擊。有些人因此攻擊諸葛亮刑法峻急,法正也寫信勸諸葛亮說我們剛剛佔據益州,還沒有垂恩德於地方,就施用權威,按主、客關係論,我們也應該多行點恩德,把刑罰、禁令放得寬一些,以示安慰。諸葛亮回信說劉璋闇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

    為了更有效地實行法治,諸葛亮制定和頒布了一些法令、條例,後來的《蜀科》就是其中的一種。由於諸葛亮賞罰嚴明,劉備集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統治秩序也進一步穩定。

    荊州受挫,北據漢中建安二十年(25),劉備正準備向北進攻,擴大自己的統轄範圍,孫權以劉備已經取得益州為理由,派人要求他歸還荊州。荊州為劉備集團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之一,是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的一份勝利果實,嚴格說來並不存在借與還的問題,所以他自然不會輕易讓給孫權,於是推辭說等我奪取了涼州,荊州自然歸還給你。孫權大怒,認為劉備對荊州借而不還,太不講信用,不加說明,就派呂蒙奪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地。劉備聞訊,急忙領兵五萬來爭。孫劉間的衝突眼看就要升級。正值此時,曹操打敗張魯,平定漢中,進而直接威脅巴、蜀。劉備權衡利害,不得已與孫權講和,約定孫權統轄江夏、長沙、桂陽,劉備享有南郡、武陵、零陵三郡,然後迅速回防益州。這樣,劉備雖然丟掉了一些地盤,卻避免了與孫權的一場火並,得以騰出力量與曹操在漢中周旋。

    荊州受挫後,奪取漢中,並把它作為對付曹操的軍事據點,已成為劉備集團的一個戰略目標。漢中周圍群山環繞,中間是漢水盆地,土厚民豐,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劉備如能佔有漢中,進可以伺機出軍中原,襲擊曹操,退可以擁有雍州(今陝西西安市西北)、涼州(今甘肅張家川)。漢中本屬益州,曹操從張魯手中奪下漢中後,蜀中上下一日數十驚,劉備想用斬首示眾的辦法制止慌亂,都無濟於事。當時曹操的謀臣劉曄勸曹操一鼓作氣,滅掉蜀漢。曹操考慮到自己後方不穩,控制漢中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沒有採納他的建議。實際上,後來曹操控制漢中都沒有足夠的力量。建安二十三年(28),曹操以夏侯淵、張郃守漢中。劉備採納謀臣法正的建議,讓諸葛亮駐守成都,負責供應軍需,自己率兵進攻漢中。二十四年(29),劉備在漢中西南的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與夏侯淵對陣,令老將黃忠出擊,消滅了夏侯淵。曹操迅速率軍從長安趕來,企圖奪回失地,劉備自信地說曹操即便趕來也沒用,我肯定奪下漢中了。劉備佔據險要,任憑曹操多次挑戰,始終不出兵交鋒。日子一長,曹軍開小差的日益增多,到這年夏天,曹操仍然一籌莫展,不得已撤軍回了長安,劉備終於實現了佔領漢中的目標。這年秋天,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留守漢中,自己遷至成都。

    同年七月,關羽接到劉備命令,乘曹操漢中失利,東部又疲於淮南防禦孫權的時機,對曹軍佔領的襄陽和樊城(今湖北襄樊市)發動了進攻。結果曹軍大敗,於禁、胡修、傅芳等曹軍將軍或者被俘、或者投降。關羽在荊州的節節勝利,嚇得曹操準備遷都,也使孫權極度不安。在曹操的離間下,孫權放棄已經很脆弱的孫、劉聯盟,派呂蒙襲取了關羽的後方公安、江陵,關羽棄樊城回救,兵敗被殺,劉備失去了荊州。

    第三節劉備稱帝后的蜀漢劉備稱帝,兵敗猇亭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為了繼承漢統,第二年,諸葛亮等人也請劉備稱帝,劉備還想推脫,諸葛亮勸道「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耳。」認為劉備稱帝既合理,又必要,劉備於是在這年四月正式稱帝,國號漢,也叫蜀或蜀漢,定年號為「章武」。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同年五月,立劉禪為太子。章武元年(22)七月,劉備決定進攻孫權。趙雲和其他一些文武大臣諫阻說,蜀國的當務之急是早圖關中,控制黃河、渭水上游,討伐曹魏,而不是討伐孫權。吳蜀一旦交戰,禍福難料。但劉備拒絕接受這些意見,下決心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

    關羽是劉備的生死患難之交。關羽早年跟隨劉備,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在大庭廣眾之下,常常整日侍立護衛,不辭艱險。後來,他們又共同經歷了四處奔波、寄人籬下的歲月。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前,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也被曹操捉去。曹操十分佩服關羽的為人,任命他做了偏將軍,又封他為漢壽亭侯。關羽卻始終不為所動,他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不久,關羽果然尋機逃回劉備身邊。劉備、諸葛亮先後入蜀以後,關羽依然留守荊州,為保證劉備奪取益州作出了很大貢獻。關羽突然被孫權殺死,劉備從感情上始終難以接受,所以他不可能不為關羽報仇。這一點連曹魏的劉曄都料到了,他說關羽與劉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死了,劉備不為他興軍報仇,怎麼著也是說不過去的。另外,從當時劉備集團的利益看,劉備也確有攻擊孫權,奪回荊州的必要。諸葛亮隆中對策為劉備制定的藍圖中,把佔據荊州作為劉備能否完成帝業的重要條件之一,現在失去荊州,北面失去作為屏障的漢、沔地區,直接受到來自曹操入侵的威脅,東南失去大量物質財富的來源,劉備僅靠蜀中益州,處境是非常艱難的。而且,就當時吳蜀兩國形勢看,劉備憑借地理優勢,如果指揮得當,也不是沒有打敗東吳軍隊,奪回荊州的可能。所以,儘管有許多大臣諫阻,劉備還是沒有改變東征的決心。

    遺憾的是,劉備指揮失當,導致了這次東征失敗。

    臨出發前,張飛被部將刺殺。孫權聽說劉備東伐,趕緊派使者向劉備請和,孫吳南郡(今湖北江陵東北)太守諸葛瑾(諸葛亮的哥哥)也寫信給劉備,勸他不要以兵戎相見,劉備都未予理睬。蜀軍由三峽順流而下,攻破孫吳的巫縣(今四川巫山)、秭歸(今湖北秭歸)守軍。為了便於固守荊州,孫權一方面遣使向魏稱臣,避免兩面受敵,一方面遷都武昌(今湖北鄂城),任命年輕大將陸遜為大都督、假節、安西將軍,督將軍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五萬大軍,進駐夷道、夷陵,加強西線防務。章武二年(222)二月,劉備率軍從秭歸分兩路出發攻吳。黃權請戰說吳人悍戰,我們順流東下,進易退難,我請求當先鋒同敵人交兵,陛下宜為後鎮。劉備未予採納,而是自統主力軍,在江南岸沿山勢東進,最後在猇亭(今湖北宜都西北)一帶紮營。與此同時,劉備還派侍中馬良到五谿蠻地區安慰動員,結果,五谿蠻積極出兵響應。蜀軍自巫峽至夷陵界,樹柵連營七百餘里,立幾十營,憑借高處,據守險要,氣勢銳盛。陸遜見此情形,只得不與蜀軍交戰,等待時機。由於蜀軍在山地佈陣,兵力難以展開,而且勞師費時。雙方在猇亭對峙將近半年,蜀軍弱點逐漸暴露出來。蜀軍沒機會與吳軍決戰,糧草物資一天天減少,士氣逐漸低落。劉備急於求成,改變戰略,命水軍也全部登陸,進入山林。陸遜見有機可乘,立即下令全線出擊,讓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包圍蜀軍,一邊放火,一邊進攻,結果連破蜀軍四十餘營。蜀軍損失慘重,丟掉了四萬多人,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也損失殆盡。劉備連夜向西突圍,抄小道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東)。

    諸葛亮輔政,平定南中猇亭戰敗,劉備愧恨交加,他曾慚愧地說我竟敗在陸遜手下,難道是天意嗎!加上軍旅勞頓,積勞成疾,劉備竟一病不起,留在白帝城。孫權由於害怕曹魏乘機襲擊後方,沒有攻入蜀境,而是遣使請和;劉備一敗塗地,無力再戰,只得同意議和。劉備慘敗的消息傳到成都,諸葛亮大為震驚,歎息說如果法孝直(法正)不死,一定會勸阻主上東征,即使東征,也不會導致這樣的局面。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病情惡化,死於白帝城永安宮,終年3歲。臨終前,他派人把諸葛亮請到白帝城,托付後事。他懇切地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劉禪可輔佐,則輔佐之,如其不行,君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竭盡全力,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於是劉備對劉禪說我死之後,你要把丞相看作父親一樣,和他共同治理蜀漢。劉備又留下遺書,叮囑劉禪不可懈怠。凡事不能以為是小惡就隨便做,也不能以為是小善而不去做。這年五月,劉備的梓宮運回成都,葬在惠陵,謚號昭烈皇帝。

    劉備死後,太子劉禪即皇帝位,史稱後主,改元建興。劉禪封丞相諸葛亮為武鄉侯,兼任益州牧。由於劉禪庸碌無為,不諳政事,蜀國政事無大小,全由諸葛亮決斷定篤。正如後主對諸葛亮所說的那樣「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諸葛亮輔政後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和孫吳的聯盟。劉備東征孫權失敗,不但使蜀漢軍事力量大為削弱,而且導致了內部政局的不穩。為了穩定政局,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全力對付曹魏,諸葛亮於223年派鄧芝出使孫吳。雙方經過談判,孫權斷絕同曹魏的關係,重新和蜀漢結成聯盟。此後,吳蜀雙方使臣往來不斷,蜀漢減輕了東顧之憂。外交上的成功,為諸葛亮集中精力整頓內政、平定南中叛亂,提供了有利條件。

    225年三月,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平叛。

    蜀漢的南部地區,包括今四川南部和雲南、貴州,通稱南中地區,當時這裡居住著一些稱之為「西南夷」的少數民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設想「南撫夷越」,把這裡建成劉備集團的統治後方。劉備佔領益州後,諸葛亮選派善於處理民族關係的安遠將軍鄧芳治理南中地區,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劉備東征失敗後,南中四郡益州(今雲南晉寧)、永昌(今雲南保山東北)、牂牁(今貴州貴陽一帶)、越巂(今四川西昌),除永昌外,相繼發生了叛亂。劉備死後,蜀漢處境艱難,諸葛亮讓助手李嚴給叛亂首領、益州郡的漢族豪強地主雍闓寫了一封信,勸他權衡利害,停止叛亂,以圖「撫而不討」,但遭到雍闓拒絕,雍闓回信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現在天下分裂,三國鼎立,使我們不知所歸。企圖自立一方。諸葛亮考慮到劉備剛死,內部不穩,對南中的叛亂分子暫時採取了克制態度。

    吳蜀聯盟的恢復,內部政局的穩定,使平息叛亂的時機成熟起來。諸葛亮進軍南中,兵分三路。諸葛亮率西路攻打越巂的高定元,馬忠率東路軍攻打牂牁的朱褒,李恢率中路軍直指益州的雍闓。諸葛亮和馬忠率領的東西兩翼很快打敗叛軍,先後收復越瘡、牂牁。然後諸葛亮指揮三路大軍會合,集中圍攻叛亂中心益州。

    諸葛亮的軍隊到達益州時,叛軍內部發生分裂,雍闓被殺,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代替雍闓為頭領,繼續與蜀軍對抗。孟獲勇猛頑強,在當地少數民族中威信很高。當蜀軍即將與孟獲交戰時,諸葛亮突然下令,對孟獲只能生擒,不許傷害。原來,諸葛亮率軍出發時,前來送行的參軍馬謖曾對他說「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進入益州後,諸葛亮獲悉,孟獲雖然作戰勇敢,卻缺少謀略,估計打敗他不成問題。這時,諸葛亮想起馬謖的臨別贈言,覺得這是施行「攻心」戰術的一個良好時機,於是決心從孟獲入手,改變南中地區過去經常叛亂的局面,治理好南中。果然,經過一場激戰,孟獲兵敗被捉,事後諸葛亮讓軍隊擺開陣勢,讓孟獲觀看,以便觀察孟獲的態度。諸葛亮一面陪著觀看,一面故意問孟獲你看,這樣威嚴的軍隊你能打得贏嗎?孟獲很不服氣地說先前我不知虛實,所以被你用計打敗。如果再有機會的話,我一定能夠打敗你們。諸葛亮聽了他的話,笑了笑,爽快地放他回去,讓他整軍再戰。孟獲回去後集合好部眾後,果然又來交戰,又戰敗被捉。諸葛亮見他還不服氣,又放走了他。如此一捉一放,前後七次。孟獲逐漸認識到諸葛亮智謀高強,卻並不存心與「夷人」為敵。他手下的「夷人」也逐漸弄明真象,不願再打下去了。當最後諸葛亮又要放他走時,孟獲心悅誠服地對他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後來被廣泛傳播。此後,諸葛亮相繼平定南中其他地方,一直打到南邊的滇池(今雲南晉寧東)。每平定一處,諸葛亮都保留原有少數民族的部落組織,留用原有的酋長,對一些有影響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還授予高官。諸葛亮的軍隊紀律嚴明,禁止燒殺搶掠,注意搞好同當地少數民族的關係。這樣,諸葛亮妥善地解決了蜀漢政權和南中地區的關係。諸葛亮班師後,並沒留駐大批軍隊,而是繼續採取拉攏安撫的政策。為了改變南中地區的落後面貌,諸葛亮派人在這裡推廣漢族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提倡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後來南中發展成為蜀漢政權比較穩定的後方和財政收入來源地。那裡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及其他物資,被大量地運送出來,補充了蜀漢政權的財政和軍事之需。蜀漢政權從南中徵得的大批士兵,發展成為一支作戰勇敢的「飛軍」。諸葛亮在世時,南中地區一直比較安定,這與諸葛亮善於調整民族關係是分不開的。

    南中平定後,蜀漢後顧之憂解除。諸葛亮於是集中力量,練兵習武,準備大舉北伐。

    北伐中原,出師未捷北伐曹魏,統一中國,是諸葛亮《隆中對》中的既定目標。荊州喪失後,兩路出兵北伐的條件已不具備,但諸葛亮並沒放棄北伐的計劃。這時北伐,雖然不可能統一曹魏,卻能夠起到以攻為守的作用。

    建興四年(22),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叡即位。消息傳來,諸葛亮認為這是進攻曹魏的一個好時機,於是在227年春領兵二十萬進駐漢中,伺機北伐。隨行的有老將趙雲、魏延、吳懿等,還有年輕的參軍馬謖。臨行前,諸葛亮雖然對政府人員作了細緻的調整安排,但他對成都的政治還是不放心,尤其是對庸碌無能的後主劉禪不放心,因此給劉禪上了一個奏章,這就是著名的《出師表》。《出師表》除了陳述北伐目的,表明統一中原的壯志外,主要是勸說劉禪認清蜀漢在三國中所處的不利地位,希望他能勵精圖治,從執法、用人、納諫等方面交待劉禪應當做什麼,不應當作什麼。實際上,它比較集中地反映了諸葛亮自己的政治和思想主張。諸葛亮希望這些思想和主張,能夠在他北伐時得到貫徹執行。

    228年春,諸葛亮用兵分兩路、聲東擊西的戰術正式北伐。由趙雲、鄧芝為疑軍,進駐箕谷(今陝西褒城北),揚言要從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打郿城(今陝西眉縣北);諸葛亮率領主力,向西北的祁山(今甘肅禮縣東)方向進攻。曹魏的天水(今甘肅甘谷)、南安(今甘肅隴西)、安定(今甘肅鎮原)三郡很快歸附蜀軍,天水將領姜維也向諸葛亮投降。諸葛亮的進攻,使魂國朝野震動。魏明帝曹叡親自坐鎮長安,一面派大將軍曹真馳援郿縣,防禦趙雲;一面派名將張郃領兵五萬西拒諸葛亮。

    諸葛亮得知張郃率大軍西來,立即派馬謖扼守咽喉要地街亭(今甘肅秦安縣)。馬謖自幼熟讀兵法,能說會道,但缺乏實戰經驗,劉備臨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歷來重視馬謖的兵法,對劉備的評論不以為然,還是經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所以這次出征,諸葛亮派馬謖作了北伐的先鋒。馬謖到街亭後,自恃兵法稔熟,既不遵守諸葛亮的部署,又不聽取副將王平的勸阻,棄城不守,捨水上山。張郃見勢,切斷水源進行圍攻。蜀軍因為缺水,飢渴難熬,不攻自亂,張郃乘機帶兵出擊,結果蜀軍大敗,馬謖狼狽逃出。街亭失守,蜀軍丟掉進攻的據點和有利形勢。與此同時,趙雲、鄧芝也出師不利。諸葛亮見整個戰略部署被打亂,不宜再戰,只好放棄到手的隴西三郡,退回漢中。第一次出兵祁山,就這樣失敗了。諸葛亮回到漢中,忍痛揮淚,處死了違犯軍令、導致戰爭失敗的馬謖。諸葛亮認為自己錯用馬謖也有責任,於是自貶三等。但諸葛亮並不甘心這次北伐的失敗,而是抓緊勵兵講武,準備新的北伐。

    228年冬,曹休被孫吳大將陸遜打敗,魏軍主力東下增援,諸葛亮乘機再次北伐。蜀軍出散關(今陝西寶雞市),包圍陳倉(寶雞東)。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曹魏守將郝昭率領一千多名守軍拚死拒守,蜀軍在二十多天裡多次進攻,也沒攻下。眼看魏軍援兵來臨,自身糧食告盡,諸葛亮只好再次無功而還。

    229年春,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蜀軍攻取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二郡,諸葛亮留下將兵據守,自己回到漢中。

    23年春,諸葛亮經過兩年準備,第四次北伐,包圍了祁山。這一次,諸葛亮為解決糧食運輸問題,使用了叫做「木牛」的獨輪小車,準備與魏軍進行長期作戰。魏明帝將足智多謀的司馬懿從荊州調來,迎擊蜀軍。司馬懿瞭解蜀軍遠道而來,糧食有限,於是有意避開蜀軍主力,憑險堅守。諸葛亮急於決戰,百般刺激司馬懿主力出動,司馬懿始終拒不出戰。雙方相持一個多月,蜀軍雖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戰鬥的勝利,卻一直未能與魏軍主力決戰。這時,蜀軍的糧食運輸又出了問題。諸葛亮不得不再次退兵。

    234年春,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出斜谷口,開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這次北代,諸葛亮準備了三年時間。他不僅設計了稱為「流馬」的運輸工具,而且與孫權約定了同時舉兵伐魏。諸葛亮這次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安營紮寨,再次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對峙。為解決糧食問題,進行長期作戰,諸葛亮一到渭水前線,就分兵屯田。司馬懿仍然採取堅壁拒守的對策,不與蜀軍交戰。兩軍在五丈原相持了一百多天,諸葛亮想盡辦法挑動司馬懿出戰,司馬懿始終不為所動。一次,諸葛亮讓人送給司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想用羞辱的辦法激怒他出戰,也沒有奏效。這時,出兵與諸葛亮呼應的孫權出師不利,退回江南。諸葛亮不由得憂慮起來,擔心曹魏援軍到來。到這年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一病不起。諸葛亮自覺不妙,密奏後主說我如有不幸,後事可托付蔣琬。劉禪立即派李福探望病情,並詢問了許多軍國大事。幾天後,李福去而又返,諸葛亮病情已經惡化。諸葛亮對李福說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我之後蔣琬可接替我。李福又問蔣琬之後誰可接替,諸葛亮說費禕可替。李福再問後面的接替者,諸葛亮就不再回答了。李福走後幾天,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軍中,終年54歲。

    諸葛亮死後,軍中大將姜維和楊儀依諸葛亮生前部署,秘不發喪,整軍從容撤退。司馬懿聞迅來追,楊儀作出反擊態勢,司馬懿怕中諸葛亮計,不敢再追。蜀軍從容進入斜谷後,才下令發喪。諸葛亮北伐曹魏的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諸葛亮的北伐,是蜀漢封建地主階級統治集團為維護鼎立局面、擴大統治勢力而進行的兼併戰爭。嚴格說來,蜀、魏雙方都不存在諸葛亮所說的「有道」與「無道」的區別,但從當時蜀漢偏居益州一隅的情勢看,諸葛亮的北伐卻又是必要的。諸葛亮以益州與土地四倍於己、人口五倍於己的曹魏抗衡,又遇到司馬懿這樣的名將,其北伐無功,也屬情理之中。但我們不能單純以成敗論英雄,不能因為諸葛亮的北伐沒有達到預定目的,就抹煞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他為蜀漢統一事業鞠躬盡瘁的精神。

    諸葛亮逝世的消息傳到成都,官民哀慟,奔走哭泣。蜀漢北伐大軍回到成都後,後主劉禪為紀念諸葛亮生前的品德和功績,封賜諸葛亮謚號為忠武侯。依照諸葛亮遺囑,蜀國將他安葬在漢中定軍山(今陝西勉縣南),以提醒後人不要忘了北伐曹魏,統一中國。

    諸葛亮生前曾給劉禪上過一個奏章,說自己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供給全家子弟的生活之需。自己常年在外任職,衣食依賴國家,不曾有任何積蓄和產業。他死後,經過清點,果如其言。足見諸葛亮身居相位,卻能嚴格要求自己。

    諸葛亮早年無子,其兄諸葛瑾將兒子諸葛喬過繼給他。諸葛喬後來雖然做了駙馬都尉,諸葛亮對他依然管教很嚴,外出打仗時,常讓他承擔艱苦的運輸任務,可惜諸葛喬25歲時就死了。諸葛亮晚年又得一子諸葛瞻。諸葛亮死時,諸葛瞻才8歲。後來,魏滅蜀時,諸葛瞻駐守涪城(今四川綿陽),經過苦戰,以身殉職。他的兒子諸葛尚,當時年僅0歲,聽說父親陣亡,也衝入敵陣戰死。所以後人稱讚諸葛亮祖孫三代是「三世忠貞」。

    諸葛亮的一生,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加入劉備集團之前,為青少年成長時期,共27年;第二個時期是幫助劉備創立和鞏固政權的時期,從公元207年到222年,共年;第三個時期是輔佐劉禪治理蜀漢、北伐曹魏的時期,從223年到234年,共2年。

    諸葛亮後半生28年的歷史活動,充分表現了他在政治、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卓越見識和才能。陳壽在《三國誌》中評價諸葛亮說諸葛亮作為丞相,能夠安撫百姓,建立法規,整頓官職,遵循權制,開誠佈公;對盡忠而有益於國家的人,即使有仇隙,也必賞無疑,對犯法和玩忽職守的人,即便是自己的親人,也一定懲罰;對真正服罪吐真情的人,罪雖重也可以釋放,對狡辯抵賴掩過飾非的人,罪過雖輕也一定嚴懲;為善不論多麼輕微,都加以獎賞,作惡不論多麼細小,都加以貶責;處理政事精練,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對人的觀察循名責實,對虛偽的人不予錄用;因為他用心公平,賞罰分明,所以舉國之人對他既畏懼而又尊敬,刑法雖然嚴峻卻沒人抱怨。諸葛亮可稱得上是懂得治國之道的優秀人才,與管仲、蕭何等差不多。

    陳壽對諸葛亮的評論,雖然不免美化誇大之嫌,但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諸葛亮的個人品德才能和他治蜀的功績,值得我們參考。

    第三章孫權、周瑜、魯肅、陸遜第一節孫權孫權(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是東吳政權的開國皇帝。

    孫堅、孫策的起兵孫權的父親孫堅,少為縣吏。史書稱他「世仕吳」,又說他「孤微發跡」2,孫家大概是浙東地區一個門第不算高的豪族。熹平三年(74),孫堅以吳郡司馬的身份募召精勇千餘人,協助揚州刺史和丹陽太守的州郡兵,共同鎮壓了會稽的許生起義。黃巾大起義爆發後,中郎將朱俊表堅為佐軍司馬。時孫堅為下邳丞,他以跟隨他的鄉里少年,又募商旅及淮、泗精兵,總共一千多人,組織成他的基本隊伍,跟隨朱俊向黃巾軍揮舞屠刀。中平四年(87),東漢政府為了鎮壓南方的農民起義,任孫堅為長沙太守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農民軍都被他壓平。關東州郡起來討董卓時,孫堅也起兵響應,並進軍中原,成為袁術的部下。在州郡兵中,孫堅的軍隊是一支少有的勁旅。他曾在陽人(今河南臨汝西)大破董卓的隊伍,董卓遷都長安後,他又進軍收復了東漢的京都洛陽。初平二年(9),袁術派孫堅往攻劉表,在圍攻襄陽的戰鬥中,孫堅被黃祖的部下射死。

    孫堅的長子、孫權的哥哥孫策,在孫堅進軍中原時,與家人徙居舒(今安徽廬江西南)。孫策在江淮間結交知名人士,與舒縣大族周瑜特相友善。孫堅死後,策往見袁術,術以堅余兵歸還給他。孫策因為不是袁術的心腹,故不被重用。這時割據群雄正傾其全力在中原混戰,江南地區是一個沒有大割據勢力的空虛地帶。興平二年(95),孫策徵得袁術的同意,率兵進取江東,想到那裡開闢一個新天地。事實證明,這個正確的戰略選擇,對以後孫氏勢力的發展壯大起了關鍵性的重要作用。

    孫策在壽春離開袁術時,僅有兵千餘人,馬數十匹,力量很小。他沿途招兵買馬,比及歷陽(今安徽和縣),已發展到五六千人。孫策過江後,首先與揚州刺史劉繇發生了衝突。經過牛渚(今安徽當塗採石磯)、秣陵(今江蘇江寧)等地的幾次戰鬥,孫策擊潰了劉繇的勢力,佔據劉繇的根據地曲阿(今江蘇丹陽)。

    孫氏父子在江東的名聲並不好,所以孫策初過江時,「百姓聞孫郎至,皆失魂魄,長吏委城郭,竄伏山草」。孫策為籠絡民心,下令整頓軍紀,嚴禁士兵搶掠,至「雞犬菜茹,一無所犯」。他又規定「樂從軍者,一身行,復除門戶,不樂者,勿強也」。這樣,孫策的勢力便壯大起來,軍隊迅速發展到兩萬多人。

    建安元年(9),孫策南下攻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紹興),太守王朗兵敗投降。建安四年,袁術病死,其部下投奔廬江太守劉勳於皖城(今安徽潛本節材料主要依據《三國誌·吳書·吳主權傳》,下引此傳者不另注。2《三國誌·吳書·孫堅傳》及注引。

    《三國誌·吳書·孫策傳》注引《江表傳》。

    山)。孫策襲皖,逐劉勳,袁術的部曲三萬多人皆歸孫策。孫策又兵臨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太守華歆不戰而降。策分豫章為廬陵郡(治所在今江西吉水東北)。在此前後,孫策又削平了丹陽(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吳郡(治所在今江蘇吳縣)的割據勢力。這樣,孫策就佔據了揚州的會稽、吳、丹陽、廬江、豫章、廬陵六郡,大體上統一了江東。

    建安五年(200),被孫策殺死的吳郡太守許貢的部下,在丹徒刺殺孫策。孫堅、孫策雖然都過早地死去,但他們卻拉起了一支有很強戰鬥力的隊伍,也佔據了一塊相當大的地盤。這就為孫權在江南建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孫權建立吳國孫權曾隨孫策轉戰江東,常在一起進行謀劃。策死後,孫權在張昭、周瑜等的輔佐下繼位。他一方面「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另方面「鎮撫山越,討不從命」,使動盪的局面很快穩定下來。

    這時,北方的曹操已漸次消滅袁紹集團,席捲了冀、幽、並、青四州,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襄陽的劉表也佔領了包括今湖南、湖北的荊州地區,「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2,成為僅次於曹操的第二大割據勢力。但劉表無能,舉措失宜,所以地位不穩。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戰略方針,第一步即取代劉表;曹操在略平三郡烏桓以後,也把劉表作為首先要兼併的對象。在這種形勢下,吳將甘寧向孫權建議「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曹)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因此,建安十三年(208)孫權一舉滅劉表的江夏太守黃祖。但未等孫權對劉表用兵,曹操已率大軍襲襄陽,繼承劉表的劉琮不戰而降,荊州被曹操佔領。接著,曹操從江陵順江東下,圖謀一舉消滅孫權,席捲江東。出發前,他寫信恫嚇孫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2。這樣,歷史上決定三國分立的赤壁大戰就爆發了。

    在赤壁之戰中,日後魏、蜀、吳三國的主要人物都作了充分的表演。時孫權才二十六歲,但已顯露出他的足以與曹操、劉備並稱無愧的政治家的才幹。當他聽了東吳內部主戰派和主降派七嘴八舌的辯論以後,「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3這是何等的氣魄!在赤壁之戰中,主要是由於孫權有抗曹的巨大決心,在各方面又處置得宜,因而才取得了以孫、劉五萬聯軍大破二十多萬曹軍的奇跡。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主要致力於關隴後方的鞏固,孫、劉兩家圍繞著荊州問題,展開了長期的爭奪。荊州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吳、蜀都不願放棄這個能搜刮大量兵源和物資的重要基地。荊州居長江上游,北上可以進攻曹魏的襄樊,威脅許昌,東下可順流達孫吳的腹地。蜀若失去荊州,就被封閉按虛歲計,孫堅死時年三十七,孫策死時年二十六。

    2《三國誌·吳書·劉表傳》。

    《三國誌·吳書·甘寧傳》。

    2《三國誌·吳書·吳主權傳》注引《江表傳》。

    3《三國誌·吳書·周瑜傳》注引《江表傳》。

    在三峽以西的四川,在東面無法與吳、魏爭衡。吳若不佔領荊州,就時刻受到長江上游的威脅,無法確保江東。所以從戰略上說,荊州是吳、蜀必爭之地。而荊州對吳比對蜀還重要一些。

    起初孫、劉兩家為了聯合抗曹,孫權同意把荊州借給劉備。當劉備跨有荊、益以後,勢力急劇壯大,對孫權造成嚴重威脅,孫、劉矛盾趨於激化。建安二十年(25),孫權向劉備討還荊州未果,即派呂蒙帶兵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後孫、劉雙方妥協,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這是爭奪荊州的第一個回合。

    建安二十四年(29),鎮守荊州的蜀將關羽,向曹軍發動大規模的襄樊戰役,擄於禁,斬龐德,軍勢極盛。關羽和孫權關係不好,揚言說「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孫權)邪!」可見如關羽獲勝,蜀對吳造成的壓力當更大。起初孫權想乘機攻取曹魏的徐州,但遭到呂蒙的反對,他向孫權說「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2。呂蒙的主張顯然更符合東吳的利益。孫權改變主意,採取與曹魏聯合,達成夾擊關羽的密謀。關羽在呂蒙的偷襲下,一敗塗地,荊州全部丟失。這是爭奪荊州的第二個回合。

    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在他稱帝后傾全力向吳進攻。蜀和吳有所不同蜀處群山環繞之中,易於自守,外敵很難進攻,所以它大舉攻吳,不必顧忌魏的襲擊;吳與魏僅一江之隔,極易受到魏的攻擊,它如對付蜀,就更得提防魏。因此,孫權不得不低聲下氣地向曹丕稱臣、進貢,並接受曹丕賜給他的吳王封號,以避免「二處受敵」的困境。曹丕受孫權的迷惑,對吳、蜀之爭採取中立。在這種情況下,吳以全力對蜀,終於在夷陵大破劉備的軍隊。這是爭奪荊州的第三個回合。經過以上三個回合的鬥爭,最後確立了吳在荊州的統治。

    在魏、蜀、吳三國中,就其政治憑借來說,吳不如蜀、蜀不如魏。曹操和曹丕「挾天子而令諸侯」,一切以漢獻帝為招牌,名正言順,當曹丕具備稱帝的條件以後,僅導演了一場禪讓的鬧劇,就率先當了皇帝。劉備是「帝室之胄」,雖然比較疏遠,但也有興滅繼絕的稱帝資格,所以當曹丕廢漢獻帝以後,劉備就馬上宣佈是漢室的合法繼承人,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種政治憑借在當時是重要的,但東吳卻缺乏它。在三國中孫權稱帝最晚,這當然是由於吳、蜀長期爭奪荊州,孫權不得不對魏採取韜晦的策略,但也與他缺乏這種政治憑借有關係。直至夷陵之戰以後,孫權與蜀恢復了聯盟關係,解除了西顧之憂,又經過幾年的醞釀,孫權才在黃龍元年(229)正式稱帝。孫權為什麼能在江南建立起鞏固的封建政權呢?從客觀上來說,西漢以後江南經濟有若干發展,為東吳在這裡建國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從主觀來說,還依賴於孫權所執行的正確的政策。孫吳政權關鍵的戰略措施,約有以下三端。

    其一,盡力爭取江北和江東大族地主的。東漢末年的大混戰,使一部分地主豪強在北方不能立足,便帶領他們的宗族和依附農民紛紛過江,想在這個較為寧靜的地區暫時躲避一下,以待機北歸。如有宗族、部曲三百多《三國誌·蜀書·關羽傳》注引《典略》。

    2《三國誌·吳書·呂蒙傳》。

    參閱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冊第00頁,上海人民出版社979年版。口的臨淮東城人魯肅,有私客百人的汝南細陽人昌范,有僮客八百的南陽人甘寧,以及皖北大族周瑜等,便都是這一類人。他們到達江南後,迫切地需要有一個政權來保護他們的利益,孫氏政權的建立可說適應了他們的這種要求。孫策和孫權對這些流亡地主皆曲意籠絡,如孫策自稱與周瑜情同「骨肉」,對呂范「親戚待之」2,孫權更師禮張昭,兄事周瑜,都是突出的例子。因此,在孫策的旗幟下就聚集了一大批北方大族,成為他渡江轉戰的骨幹力量。這些北方大族清楚地知道,他們和孫氏政權有著共同的利害關係,即「猶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敗」3。因此,他們對孫氏政權的,可說鞠躬盡瘁,死心塌地。東漢末年,被稱為吳郡四姓的顧、陸、朱、張和被稱為會稽四姓的虞、魏、孔、賀等江東大族,都正處在迅速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孫家本身就是江東的「地頭蛇」,孫堅起兵時所依靠的核心力量是「鄉里少年」,孫堅的兄弟孫靜曾在家鄉「糾合鄉曲及宗室五六百人」4進行武裝割據。當時散佈在江東的這種豪強武裝,在史書中被稱為宗部或宗伍,領導它的豪強被稱為宗帥。孫策和孫權如果不和這些土著豪強合作,特別是得不到像吳郡四姓這樣顯赫大族的,他們的政權就會像無基之屋,經不起風吹雨打。因此,孫氏兄弟對江東大族也盡力拉攏。孫吳政權建立後,吳郡四姓充作郡吏的數以千計。吳郡陸氏一家,前後出二相、五侯、將軍十餘人。陸凱說「先帝(孫權)外仗顧、陸、朱、張」5。這些事實都說明江東大族也成為孫吳政權的重要的社會支柱了。

    其二,審時度勢,靈活處理與蜀、魏之間的關係。孫策臨死時,對輔佐孫權的張昭等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魯肅也對孫權說「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2。這種立足江東,面向全國,有機會再圖進取的策略,完全符合東吳的利益,這實際上就是孫權所遵守的立國方針。在赤壁之戰時期,孫權與劉備聯合大敗曹軍,在襄樊之戰和夷陵之戰時期,孫權又與曹魏聯合奪取荊州。夷陵之戰以後,蜀漢的勢力收縮到益州,對吳已構不成威脅,曹魏成為吳的唯一大敵。在這種情況下,孫權轉回頭又與蜀漢長期聯盟,甚至當東吳的大臣謠傳蜀欲背盟時,孫權則認為絕不可能,並說「朕為諸君破家保之」。可見在後期孫權與蜀聯合的態度是堅決的。孫權通過再次與蜀聯合,不僅順利地當了皇帝,也有效地抵抗了魏的軍事進攻。孫權從聯蜀抗魏或聯魏抗蜀中大撈好處,就是他的上述立國方針的靈活運用。在魏、蜀、吳三國中,魏的力量最強,從長遠來看,吳、蜀聯合抗魏是客觀的趨勢,但並不排斥在個別時期吳、蜀之間的矛盾也會激化。孫權在這個問題上看得較透,處理得較好,與劉備、曹丕相比,顯然棋高一著。由於孫權對這個大問題處理較好,因此使他能「乘間伺隙,兵不妄動,故戰少敗而江南安」3。這也是孫權能在江南建立鞏固政權《三國誌·吳書·周瑜傳》注引《江表傳》。

    2《三國誌·吳書·呂范傳》。

    3《三國誌·吳書·呂范傳》注引《江表傳》。

    4《三國誌·吳書·孫靜傳》。

    5《三國誌·吳書·陸凱傳》。

    《三國誌·吳書·孫策傳》。

    2《三國誌·吳書·魯肅傳》。

    3《三國誌·吳書·吳主權傳》注引《傅子》。

    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