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陳勝、吳廣起義大澤鄉起義在秦始皇去世之前,已是民怨悠悠,反者四起。其中有的人,如彭越、英布、劉邦等已初步組織起具有農民起義性質的隊伍。這種局面的出現,生動地構成了農民大起義的前奏曲。而始皇之死與二世、趙高的倒行逆施,則大大加速了大起義爆發的進程。二世「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趙高以峻文決罪於內,百官以峭法斷割於外。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百姓側目重足,不寒而慄。」2二世、趙高極端專制主義的黑暗統治,使以農民群眾為主體的勞動人民以及社會各階層,都無法按原樣生活下去了。「天下敖然若焦熱,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寧,吏民不相僇。」3「自君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4社會劇烈震盪,人們惶惶不可終日,南北各地如同堆積著易燃的枯草,最高統治者恰似坐在那將爆發的火山口上。因此,只要有人率先振臂高呼,舉起革命的火炬,就必然會使早已出現的分散的點點反秦星火,迅速燃遍各地,使微弱的前奏曲演成威武雄壯的場面。歷史急需這樣的人物,這樣的人物也必然會湧現出來。於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高呼一舉拉開了秦末農民戰爭的序幕。
陳勝,字涉,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5人,出生於一個地位極為低下的貧苦農民家庭。吳廣,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一名貧苦農民。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朝廷強征大批「閭左」貧民去戍守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在今安徽、河南交界地區,有九百人被徵調出發。陳勝、吳廣在被征發之列,並被推定為屯長。這年七月,他們走到蘄縣(今安徽宿縣南)大澤鄉(今宿縣東南)時,碰到滂沱大雨,道路不通,延誤了到達漁陽的期限。按照秦代法律的規定,誤期就要一律處斬。死亡威脅著每一個人,暴虐的統治,激起了九百名貧苦農民莫大的義憤。
在這緊急關頭,陳勝、吳廣共同分析了當時的情勢與出路,一致認為,逃亡是死,起義也可能死。同樣是死,倒不如起義反秦,為爭國而死。陳勝還進一步提出現在人們遭受秦的暴政之苦已經很久了!特別是秦二世作為始皇的少子,本不應繼位,當繼位的是長子扶蘇。扶蘇是由於多次勸諫秦始皇,引起始皇的不滿,才被貶到邊地去將兵的。「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原是楚國的名將,屢建戰功,關懷士兵,深受楚人的崇敬與擁戴。現在有的人以為他死了,有的還說他逃亡在外。「今賈誼《新書·過秦》。
2《鹽鐵論·周秦》。
3《淮南子·兵略訓》。
4賈誼《新書·過秦》。
5陽城,今屬何處,史學界迄無定論。主要有河南商水說、登封說、方城說以及安徽宿縣說等幾種看法。筆者以為商水說更為合理可信一些,故從之。
《史記·陳涉世家》。
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2於是兩人決定立即採取各種方式,製造反秦輿論,準備組織起義。他們先去找人占卜。占卜人深知其用意,便說你們的大事本是可望成功的,不過,最好還是求求鬼神。「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3他們於是用丹砂寫了「陳勝王」的帛書,悄悄塞進漁民準備出賣的魚腹裡。戍卒買魚烹食時,發現了這種帛書,感到十分奇怪。夜間,陳勝又密令吳廣潛入戍卒駐處附近荒野叢林中的神祠裡,燃起若明若暗的篝火,學著狐狸的嚎叫聲,高呼「大楚興,陳勝王」。戍卒們聽到後更是驚恐不已。等到天剛亮,他們便以奇特的心情指目陳勝,紛紛傳說著與他有關的「丹書」、「狐鳴」的奇聞異事。這時,在戍卒心目中,陳勝顯然已是一位具有神奇色彩的人物了。
陳勝、吳廣經過一番輿論準備之後,迅速採取果斷措施。這時適逢押送戍卒的將尉喝醉了酒,吳廣便故意一再揚言自己打算逃亡,竭力激怒將尉。果然,將尉一聽吳廣說要逃亡,就當眾辱打他,而且拔劍刺之。一時間,戍卒們群情激憤,怒不可遏。吳廣乘勢奪劍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至此,陳勝、吳廣實際上已是九百名戍卒的首領。他們下令把這批最早的反秦勇士們集合在一起,鄭重地宣告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一篇農民起義的誓言。它闡明了人們當時面臨的嚴峻處境及可供選擇的最佳出路,表達了革命農民蔑視秦代等級秩序,敢於鬥爭,寧死不屈的意願,也是對傳統的貴族血統論的有力抨擊。陳勝、吳廣的號召,得到了全體戍卒的熱烈響應。大家搭起祭壇,祭以尉首。袒右盟誓,詐稱公子扶蘇、項燕,號稱大楚。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迅速組織起一支農民起義軍,攻下大澤鄉,一場空前未有的農民革命戰爭爆發了。
「張楚」政權的建立與反秦鬥爭的蓬勃發展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之後,立即如燎原烈火,四處燃燒起來。起義軍首先攻蘄(今安徽宿縣南),蘄下。接著,陳勝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自己則率主力向西北進擊,連克銍(今安徽宿縣西)、酇(今河南永城西南)、苦(今河南鹿邑)、柘(今河南柘城)、譙(今安徽亳縣)等地。起義軍進展迅速,屢戰皆捷。大軍所至,人們「贏糧而景從」。當起義軍逼近陳(今河南淮陽)時,已是一支擁有戰車六、七百乘、騎兵千餘、步卒數萬人的隊伍了。
起義軍決定集中兵力攻陳。陳的郡守、縣令都不在,只有郡丞率師抵抗。但他們一戰即敗,郡丞死。陳勝乃入據陳。陳原是西周、春秋時陳國的都城,又是楚的後期國都。秦滅六國後,還在這裡設置郡、縣治所,加強防衛,把它視為皇朝在東方的重要統治據點。所以,起義軍順利克陳,首戰告捷,不僅直接打擊了貌似強大的秦軍,而且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起義軍入陳後,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陳勝很快就在這裡召集三老、豪2《史記·陳涉世家》。
3《史記·陳涉世家》。
《史記·陳涉世家》。
傑等「皆來會計事」,決定正式成立農民革命政權。三老、豪傑一致認為,陳勝「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功勳卓著,宜立為王。在大家擁戴下,陳勝「乃立為王,號為張楚」。《史記·秦始皇本紀》云「戍卒陳勝等反故荊地,為張楚。」《史記·天官書》說「秦遂以兵滅六王,並中國,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因以張楚並起。」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五星占》中的《土星行度表》裡還有以「張楚」紀元的確鑿記載2。所以,「張楚」作為陳勝政權的稱號或國號,應是確定無疑的。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李奇雲陳勝「欲張大楚國,故稱張楚也」。顏師古注《漢書》引劉德說張楚,「若雲張大楚國也。」當然,陳勝這樣做,並不是真正為了「復立楚國之社稷」,而是出於一種策略上的考慮。大家知道,秦的暴政,秦在故楚地區的殘暴統治,曾使這裡的人們產生過一種相當普遍的反秦暴政、眷念故國的社會心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人心思楚,群起反秦,這是故楚特別是陳、蘄一帶階級矛盾、階級鬥爭的一個顯著特點。陳勝長期生活於這一地區,深知要在這裡順利地發動和組織反秦起義,最好的辦法,就是打出興楚的旗號,以此為天下唱。司馬遷、班固稱其張楚是為了「從民欲」、「從民望」2,這是有見地的。
「張楚」政權的建立,使各地農民紛紛投入起義行列,「家自為怨,人自為鬥,各報其怨,而攻其仇」3。《史記·秦始皇本紀》寫道陳勝為王后,「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史記·陳涉世家》也說「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在一段時間內,群起反秦的數百人以至數千人的起義隊伍,各地多有,「不可勝數」。如早已「亡之江中為群盜」的刑徒英布等,這時就正式「聚兵數千人」以「叛秦」。在東陽(今江蘇盱眙東南),人們亦殺其縣令,「相聚數千人」,並有「異軍蒼頭特起」4。在淮海之間,還有凌縣(今江蘇泗陽西北)人秦嘉、凌縣(今安徽宿縣西)人董紲、符離(今安徽宿縣東北)人朱雞石、取慮(今安徽靈壁東北)人鄭布、徐縣(今江蘇泗洪南)人丁疾等,在「陳王初立時」相繼起義。他們共同將兵攻郯(今山東郯城),一度把秦東海郡守慶圍困在這裡。還有,陳勝稱王后,故魯一帶的許多儒生也「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委質為臣」。連孔子八世孫孔鮒(甲)也曾「為陳涉博士,卒與涉俱死」。反秦起義席捲各地,「從之者如流水」。遠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東甌(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帶)、閩越(今福建沿海一帶)等越族人民也參加了反秦鬥爭。當時,全國確已形成了天下共起反秦的形勢。
在農民起義大好形勢的影響與推動下,一些前六國的舊貴族和官吏也被捲進了反秦鬥爭的浪潮。原韓國貴族出身的張良,其「大父、父五世相韓」。秦滅韓後,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陳勝起義後,良「亦聚《史記·陳涉世家》。
2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五星占〉附表釋文》,載《文物》974年期。《史記·陳涉世家》。
2《漢書·陳勝傳》。
3《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4《史記·項羽本紀》。
《史記·儒林列傳》、《漢書·儒林傳》。
少年百餘人」2以反秦。原齊王田氏宗族田儋,於齊亡後北至狄(今山東高青)。陳勝初王楚時,儋即佯為縛其家奴,從少年之縣廷,假借請求秦狄縣令殺其奴的機會,「見狄令,囚擊殺令」3,隨即與其從弟田榮、榮弟田橫召集豪吏子弟以起兵。原魏宗室諸公子魏咎,故魏時受封為寧陵君。秦滅魏,遷咎為家人。「陳勝之起王也,咎往從之。」4還有與魏貴族有密切聯繫的「魏之名士」張耳、陳余,因受秦的懸賞緝捕,兩人曾變易姓名,逃之至陳,「為裡門監以自食」。陳勝入陳後,他們也求見陳勝,加入了反秦行列。農民大起義的風雷,攪動了社會的各個階級與階層。六國舊貴族捲入反秦的激流,一方面擴大了反秦的社會勢力,孤立了統治集團,加速了秦皇朝的瓦解;但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反秦往往是為存亡繼絕,據地為王,恢復舊的社會秩序,奪回早已失去的天堂,因而不可避免地給整個鬥爭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與危害。隨著形勢的發展和變化,這種影響與危害日趨嚴重,以致釀成反秦隊伍內部的分裂,並使陳勝農民起義軍陷入了失敗的困境。
陳勝起義軍的軍事進攻及其西征的失利隨著反秦鬥爭形勢的高漲和農民武裝力量的壯大,陳勝以陳為中心,迅速組織起義軍和各地反秦武裝,分途出擊,從幾條戰線上向秦皇朝及其統治地區發起攻勢。
在東南一線,陳勝為了開拓後方,防止腹背受敵,繼前已派遣葛嬰徇蘄以東之後,又增派汝陰(今安徽阜陽)人鄧宗進攻秦九江郡(郡治今安徽壽縣),以控制大江南北的廣大地區;在北線,陳勝採納陳余「請奇兵北略趙地」的建議,以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余為左右校尉,給予兵卒三千,使北上渡河,攻佔原屬趙國的地區。接著,又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在西線,以奪取關中為戰略目標,兵分三路一路以吳廣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今河南滎陽)。一路由周文率領。周文,一名周章,陳之賢人也,習兵,曾為楚將項燕軍視日,占卜吉凶。陳勝任命他為將軍,使其經穎川,過函谷關,直搗咸陽。一路由銍人宋留率領,令其定南陽(今河南南陽),入武關(今陝西商南南)。各路起義軍在廣大農民群眾和各反秦社會勢力的擁護與下,「望屋而食,橫行天下」。他們「攻城略地,莫不降下。天下為之糜費塏動,雲徹席捲,方數千里。」2面對起義軍的凌厲攻勢,秦兵「阻險不守,關梁不闔,長戟不刺,強弩不射」3,於是,關東的大片土地和許多郡縣很快便被起義軍所佔有了。這裡,最值得注意的,一是吳廣率領的軍隊順利進抵三川郡,並圍困了滎陽。滎陽本屬軍事要地,又是秦關中聯接關東的重要通道,附近還有積貯大量糧食的敖倉。吳廣一舉包圍滎2《史記·留侯世家》。
3《史記·田儋列傳》。
4《史記·魏豹列傳》。
賈誼《新書·過秦》。
2《淮南子·兵略訓》。
3賈誼《新書·過秦》。
陽,迫使丞相李斯之子三川守李由龜縮在滎陽城內不敢出戰,這就牽制了秦的兵力,為其他諸路的進軍創造了條件。二是周文率領的軍隊迅速穿過穎川、三川兩郡,直入關中。當他突破函谷關(今陝西靈寶東北)時,已是戰車千乘,兵卒數十萬的大軍了。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周文率領浩浩蕩蕩的大軍,斬將搴旗,乘勝前進,一直打到秦始皇驪山墓附近的戲(今陝西臨潼境內)。這裡離咸陽只百來里了。
對於陳勝起義,二世、趙高開始本來很不介意,甚至根本不承認它的存在。陳勝初起時,有一任謁者的朝臣出使東方後,回到咸陽,以所聞陳勝反秦事告二世。二世大怒,認為此等「群盜」小事,不足以聞於上,乃將這名謁者下吏入獄。不久,陳勝攻下蘄、陳。消息傳來,二世召集博士儒生詢問對策「楚戍卒攻蘄入陳,於公如何?」博士諸生三十多人都說陳勝起兵,實為反秦,反者「罪死無赦,願陛下急發兵擊之」。二世一聽,便怒形於色。待詔博士叔孫通見情勢不妙,只得隨即阿順其意曰「諸生言皆非也。」今天下一統,兵革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使人人奉職,四方輻輳,安敢有反者!」2陳勝等只不過是「群盜鼠竊狗盜」之輩,何足掛齒!且各郡守將尉正加緊捕捉論罪,陛下完全不用擔憂。二世聽後,轉怒為喜,當即賜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為博士。同時又令御史案治諸生,凡「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諸言盜者皆罷之。」3從此,不論是官吏還是諸生,就再也沒有誰敢在二世面前言及陳勝反秦了。
陳勝的反秦起義,並沒有因秦二世的蔑視與否認而中止。相反,它如燎原烈火,迅猛異常。當周文西征至戲時,二世才如遇晴天霹靂,急忙採取兩項極為凶狠的措施一是採納少府章邯的建議,大赦修驪山墓的數十萬刑徒和人奴產子,並使其「悉發」以擊周文軍。二是命令守衛北邊、修築長城的三十萬大軍,由王離、蘇角等率領,急速南下,以便從側翼夾擊起義軍。秦皇朝大規模的有計劃的軍事鎮壓,給陳勝起義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從整體上看,陳勝王陳之後,隨即分途出擊,大舉西征,這無疑是正確的。但西征的三路大軍缺乏統一的指揮與調配,他們不是協同作戰,而是各行其是,互不依托。周文進軍至戲,固然是農民戰爭的巨大勝利,但面臨的卻是孤軍深入、後無救援的險境。吳廣長時間地被牽制在滎陽城下,欲攻不克,欲罷不忍,勢必導致士氣疲軟,陷入僵局。而這些,又必然給章邯軍隊的反擊以可逞之機,並進而引起這場農民戰爭風雲的突變與形勢的逆轉。
凶狠狡詐的章邯似乎猜測出了陳勝西征軍的戰略弱點。他集中可以投入戰場的全部兵力,首先猛擊周文。周文及其軍隊本來就缺乏正面作戰的經驗,加之孤立無援,突然遭到章邯數十萬因赦免而組合的擁有精銳兵器的強大軍事力量的反擊,雖出生入死,英勇奮戰,但仍「盡敗」於秦。周文被迫退出函谷關,固守曹陽(今河南靈寶東北),並在這裡和章邯軍堅持戰鬥了兩個月,才退至澠池(今河南澠池西)。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十一月,《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漢書·叔孫通傳》。
2《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漢書·叔孫通傳》。
3《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漢書·叔孫通傳》。
參閱朱紹侯《關於秦末三十萬戍守北邊國防軍的下落問題》,載《史學月刊》958年4期;張傳璽《關於「章邯軍」與「王離軍」的關係問題》,載《史學月刊》958年期。周文又在澠池浴血奮戰十餘天,終因寡不敵眾,再次大敗。周文自殺殉難,「軍遂不戰」而潰。
章邯擊敗周文西征軍之後,乘勝進逼滎陽。這時的吳廣軍隊雖仍包圍滎陽城,但實際上已是軍心浮動,甚至在領導集團內也出現了分歧。吳廣的部將田臧等眼見周文已敗,而滎陽又久攻不能下,感到「秦兵旦暮至」,「秦軍至,必大敗」。於是主張以一小部分兵力繼續圍困滎陽,牽制李由的守軍,而以全部精兵迎擊章邯指揮的來犯之敵。本來,田臧提出這一作戰方案不無一定的依據,起碼較之吳廣的作法略勝一籌。但他卻不僅沒有和吳廣商議,反而認為「今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因而竟假借陳勝的命令,殺害了吳廣,「獻其首於陳王」2。陳勝無可奈何,只得承認既成事實,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任他為上將,使其指揮滎陽前線的大軍。田臧取得軍權後,乃使李歸等屯守滎陽城下,自己則率精兵西進,迎擊章邯,大戰於敖倉。田臧戰死,軍隊潰散。接著,章邯又直驅滎陽,與困守在滎陽城內的三川守李由夾擊李歸,破之,李歸壯烈犧牲。至此,陳勝起義軍西征的第二支主力部隊也被殘酷鎮壓了。
周文、吳廣的西征軍,是陳勝起義軍的主力,是「張楚」政權的基石和支柱。這兩支大軍的失利與潰敗,給陳勝的反秦革命事業造成了致命的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成為他由勝而敗的一個轉折點。
六國舊貴族的分裂活動與陳勝起義的失敗隨著農民起義形勢的逆轉和西征的失利,在整個反秦陣線內也出現了明顯的碰撞與分裂。這主要是在革命高潮中捲入反秦鬥爭的六國舊貴族的割據分立活動的加劇。這些人以為天下方亂,正是實行政治投機之時。他們或互相傾軋,你爭我奪;或霸佔故國,自立為王;或公開與陳勝的「張楚」政權分庭抗禮,拒不服從調遣,甚至坐視秦皇朝對農民起義軍的圍剿而不救援。張耳、陳余接受陳勝委派,北略趙地至邯鄲後,聽到周文至戲敗退的信息,便勸武臣速立為王,並說「陳王起蘄,至陳而王,非必立六國後。」今將軍已下趙數十城,「獨介居河北,不王無以填(鎮)之」。於是武臣乃立為趙王,以陳余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對於武臣的王趙,陳勝開始是反對的,甚至打算「盡族武臣等家,而發兵擊趙」2。但為了減少反秦阻力,避免「又生一秦」,他仍接受柱國房君蔡賜的建議,遣使者前往賀之,令其「趣發兵西入關」以救周文。可是,張耳、陳余卻勸武臣拒不發兵,說「王王趙,非楚意,特以計賀王。楚已滅秦,必加兵於趙。願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內以自廣。」3武臣因不西向發兵,而使故燕上谷卒使韓廣將兵北徇燕地,又使李良略恆山(郡治東垣,今河北石家莊市東北),張黶略上黨(郡治長子,今山西長治市西南)。但韓廣北至薊(今北京市)後,亦在燕故貴人豪傑的慫恿下,自立為燕王。而李良不久則舉兵《史記·陳涉世家》。
2《史記·陳涉世家》。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漢書·張耳陳余傳》。
2《史記·張耳陳余列傳》、《漢書·張耳陳余傳》。
3《史記·張耳陳余列傳》、《漢書·張耳陳余傳》。
反趙,襲擊邯鄲,殺武臣、邵騷,趕走了張耳、陳余。還有,周市也立故魏後寧陵君咎為魏王。田儋更以「諸侯皆反秦自立,齊,古之建國,儋,田氏,當王」,遂自立為齊王。
六國舊貴族的割據自立,不僅大大削弱了反秦勢力,造成了反秦陣線內部的公開分裂,更嚴重的是直接牽制和孤立了作為反秦主力的陳勝起義軍,給秦二世、章邯等鎮壓這支軍隊,扭轉戰局,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周文、田臧等就是在張耳、陳余、武臣拒不「西兵」的情況下遭致失敗,整個陳勝起義也是在這些六國舊貴族熱衷於分立割據、見危不援的困境中走向失敗的。章邯繼鎮壓周文、田臧西征軍之後,接著便向陳勝起義軍的政治中心陳及其周圍進犯。這時,秦二世又增派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佐章邯以擊陳勝。而對陳勝來說,由於上述種種客觀原因以及自己軍事上的輕敵2與失誤,主力部隊已喪失殆盡,剩下的可用於作戰的兵力已為數甚少。在這種敵我力量對比極為懸殊的情況下,章邯為了盡快圍殲起義軍,一方面遣別將擊鄧說軍於郯(今山東郯城),以便堵住陳勝至東北的退路。鄧說軍散走陳;另一方面則親自以主力擊伍徐於許(今河南許昌市東),以便打開攻陳的通道,伍徐軍亦散走陳。章邯攻佔陳的外圍之後,便集中攻陳,守陳的柱國房君蔡賜死。緊接著又進兵擊陳西張賀軍,陳勝親臨督戰。但因寡不敵眾,張賀軍破而死。秦二世二年臘(十二)月,陳勝走汝陰(今安徽阜陽)。不久,又至下城父(今安徽渦陽)。這時,陳勝本想且戰且走,堅持戰鬥,但卻不幸被陰險的御者莊賈所殺害。陳勝犧牲了,莊賈投降了秦軍。
陳勝之死,引起了他往日的近侍「故涓人」將軍呂臣極大的義憤。他組織「倉頭軍」,在新陽(安徽界首北)重新舉起義旗,「攻陳下之」,殺了叛徒莊賈,並「復以陳為楚」。與此同時,早先受陳勝重任的第三支西征軍的主將宋留,本已下南陽,即將入武關。但當他聽到陳勝死訊後,竟自行放棄南陽,使「南陽復為秦」。宋留既已改變反秦的政治立場,乃東逃至新蔡(今河南新蔡),不戰而「以軍降秦」。只是宋留的投降,並沒有苟延自己的性命。他被押至咸陽後,被車裂而死。
呂臣首次奪回陳之後,秦左右校復攻下之。呂臣再度聚集被打散的軍隊,並與在鄱陽湖一帶活動的英布起義軍相會合,共同反擊秦左右校。他們大破秦軍於青波(今河南新蔡西南),又第二次奪回陳,再次「以陳為楚」。不過,由於陳勝已死,陳勝起義的大勢已去,呂臣、英布等為了堅持反秦鬥爭,很快便加入了項梁起義軍的行列。
陳勝起義失敗了。但他的反秦事業在劉邦、項羽等人手裡得到繼續和完成。他所開創的農民戰爭,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極為深遠。這次起義,從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至二世二年臘(十二)月,前後只六個月2。陳勝之興也速,其敗亦速。究其原因,固已如前所述,有秦皇朝的殘酷鎮壓,有六國舊貴族的分裂割據,也有自身的軍事失誤,但從根本上說,則是由於《史記·田儋列傳》、《漢書·田儋傳》。
2據《資治通鑒》卷七《秦紀》二載「陳王既遣周章(文),以秦政之亂,有輕秦之意,不復設備。博士孔鮒諫曰『臣聞兵法,不恃敵之不我攻,恃我不可攻。今王恃敵而不自恃,若跌而不振,悔之無及也。』陳王曰『寡人之軍,先生無累焉。』」
《史記·陳涉世家》。
2秦採用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
陳勝及其「張楚」政權具有農民階級不可克服的思想上政治上的弱點與局限。第三節劉邦、項羽起義劉邦沛縣起義劉邦(前25—前95年),字季,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中陽裡人,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亭是縣以下的與鄉並行的一種行政機構,主要職掌社會治安與郵傳,也兼管服役刑徒的徵調、押送一類的差事。劉邦就曾以亭長身份多次送刑徒去秦都咸陽。他在一次「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時,竟能自行扔掉當時不少人求之不得的亭長的吏職,果斷地帶領願意跟隨他的「徒中壯士」十餘人,亡匿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闖蕩江湖,靜觀時變。果然,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點燃了反秦的火炬,劉邦在黑暗中夢寐以求的光亮與機遇來臨了。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起義後,風起雲湧,從者如流,「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這年九月,沛縣(今江蘇沛縣)周圍已有不少地方為起義軍所攻佔,沛縣轄區內也有人嚮往起義,躍躍欲動。面對這樣的局面,沛縣令驚恐不安。為了免遭起義軍的屠戮,擺脫困境,另謀出路,他產生了「以沛應涉」,爭取主動的意念,但又拿不定主意。於是只得找縣主吏蕭何、獄掾曹參商量。蕭何、曹參本是劉邦的同鄉,均為沛人,又素有交往。「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高祖以吏徭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從蕭何與劉邦過從甚密的關係來看,劉邦隱匿芒碭之間,蕭何當是知道的。所以當沛令言及這類事時,蕭何便與曹參有意這樣說君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聽。願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因劫眾,眾不敢不聽。2身為暴秦沛令,早已成為沛縣子弟特別是其農民群眾的敵手。那些深受其凌辱之苦的人們,怎能相信他會起兵反秦,並繼續供其驅使呢!沛令自覺理虧心虛,無計可施,於是採納蕭何、曹參的建議,令樊噲往召劉邦。這時,劉邦已擁眾數百人,活躍於江湖山林之間,儼然一支足以反秦舉事的起義隊伍了。
劉邦帶著自己的隊伍,跟隨樊噲急速趕到沛縣。這時,沛令卻突然後悔起來。他擔心劉邦至沛後,會影響他的官位,危及他的身家性命,於是下令關閉城門,加強守衛,還謀圖殺害蕭何、曹參。蕭、曹深感形勢危急,隨即設法秘密越城投奔劉邦。劉邦得知城內發生突變,也相應地改變方略,起草了一份給沛城父老的帛書,捆在箭鏃上射至城上,帛書寫道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並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3這是一份很有號召力的反秦檄文。它揭示了當時面臨的嚴峻形勢,指出天下共起反秦,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沛城父老也只有共起「誅令」,才能保全家室,這是唯一的出路;如果繼續為沛令守城,為之賣命,其結果只會是「父子俱屠」,遭致「無為」的犧牲。帛書《史記·高祖本紀》。
《史記·蕭相國世家》、《漢書·蕭何傳》。
2《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
3《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
孤立了沛令,挫敗了他負隅頑抗的企圖;爭取了民眾,得到了沛城父老的響應。沛父老豪傑於是率領子弟少年攻打縣府,「共殺沛令」,並打開城門,主動將劉邦及其隊伍迎接到了城裡。
劉邦入城後,大家想推他為沛令,但劉邦原來只是個小小的亭長,且沛城又不是他直接攻下的,因此不便貿然應允,只得推辭道「天下方攏,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當時最有條件被推擇的,本是蕭何和曹參。但這兩人都盡力推讓給劉邦。而在場的諸父老也都說「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2於是,在大家出於不同動機的推舉下,劉邦乃立為沛公。同時還在縣庭裡舉行祠黃帝,祭蚩尤,釁鼓旗的儀式,「幟皆赤」,莊重地宣佈反秦起義。
這裡值得提出的問題是,劉邦為什麼自稱「沛公」而不稱「沛令」?這是因為,劉邦本出生於故楚的沛縣,為楚人,且在楚國生活了三十多年3。楚的國君稱王,其縣宰則是稱「公」的。秦既亡楚,楚人亦欲亡秦。而陳勝起義後,又號為「張楚」,自立為楚王。所以,劉邦稱「公」,不僅是對秦的「縣令」之類制度的蔑視與摒棄,也是他響應陳勝,尊從「民望」,走反秦起義道路的明顯表現。唐顏師古引孟康云「陳涉為楚王,沛公起應涉,故從楚制,稱曰公。」所說甚是。劉邦開始起事,就明確提出反秦的鬥爭目標,並自視為陳勝起義的組成部分,是對其反秦起義的響應。至於旗幟「皆赤」,除為著附會所謂「赤帝子殺白帝子」的異聞,藉以神化自己之外,大抵也會是秦的「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2的否定。所以,劉邦稱「沛公」,「幟皆赤」,實際上是他反秦起義的標誌,是他由草莽英雄至農民起義領袖在品格上與政治上的一次昇華與超越。從此,他便在蕭何、曹參、樊噲等人的輔助與下,聚集起由沛縣子弟及農民群眾組成的三千人的起義隊伍,加入了以陳勝為代表的農民革命的洪流。
項梁、項羽的會稽起義及其渡江而西就在劉邦起義的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項梁、項羽也在會稽(今江蘇蘇州市)舉起了反秦的旗幟。
項梁,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楚國貴族之後,其父就是被秦將王翦所殺的楚名將項燕。項羽為項梁之兄子,名籍,字子羽(一字羽)。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起義的消息傳至吳中,震撼了會稽郡。九月,會稽假守殷通懾於農民起義的強大威力,又素聞項梁賢能出眾,多謀善斷,乃召與計事。項梁說「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時也。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殷通無計可施,只得寄希望於項梁。他慨歎道「聞夫子楚將世《史記·高祖本紀》。
2《史記·高祖本紀》。
3關於劉邦的生年,歷來看法不一。一般認為他出生於公元前25年,即周赧王五十九年、楚考烈王七年。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楚王負芻五年)秦滅楚,時劉邦正三十四歲。參閱安作璋、孟祥才的《劉邦評傳》第頁,齊魯書社988年版。
《漢書·高帝紀》注。
2《史記·秦始皇本紀》。
家,唯足下耳!」梁見等待已久的反秦舉事的良機已至,便獻策說吳有奇士桓楚,可召以將兵起事。但其「亡在澤中,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守通急於先發制人,擺脫困境,乃接受梁的建議,隨即召見項羽。羽見守,即在項梁的授意與指揮下,猝拔劍擊斬守。梁持守頭,佩其印綬。一時間,門下人人驚恐,四處亂竄。羽奮力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摺伏,莫敢起」。梁迅速奪取了會稽郡府。接著,他便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2,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於是項梁為會稽守,羽為裨將,又選任吳中豪傑為校尉、侯、司馬,隨即攻城略地,很快平定了吳中各縣。項梁、項羽的會稽起義,給陷入困境的反秦鬥爭增添了新的巨大活力。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陳勝的部將廣陵(今江蘇揚州市)人召平奉命攻打廣陵。進擊過程中,傳聞陳勝已經敗走,秦章邯軍即將追來,召平乃渡過長江,假借陳王令,拜項梁為張楚政權的上柱國,並命其「急引兵西擊秦」3。梁受命後,乃率領江東精兵八千人渡江而西。至東陽(今江蘇盱眙東南),匯合了故東陽令史陳嬰的起義軍兩萬人。渡淮之後,又匯聚了英布和蒲將軍的部隊。等到軍屯下邳(今江蘇邳縣南)時,身任張楚上柱國重職的項梁,已擁眾六七萬人,成為張楚旗幟下的一支薪的起義大軍了。
劉邦、項梁、項羽的反秦鬥爭與薛城之會隨著劉邦與項梁、項羽的起義,在東南江淮一帶的廣大地區很快就形成了反秦鬥爭的熱潮。秦二世二年十月,劉邦率軍從沛縣北上,首先攻胡陵(今江蘇沛縣北)、方輿(今山東金鄉),連克兩城。接著又大破秦泗川監平圍攻豐邑的部隊,並令雍齒守豐。十一月,劉邦引兵至薛(今山東滕州市南),再次大敗秦軍,殺秦泗川郡守壯。正當劉邦進展順利,連戰連勝之際,不料反秦陣線內部發生了爭奪地盤的衝突,並導致了自己隊伍的分裂。原來,受陳勝派遣北略魏地的周市,這時竟南下至豐、沛一帶擴展自己的實力範圍。他借口歷史上魏一度東遷於豐,「豐,故梁(魏)徙也」,竭力策動雍齒背叛劉邦,歸附於魏。雍齒本來就不願追隨劉邦,現經周市的一番威逼利誘,便公開「反為魏守豐」。雍齒的背叛,無疑是對劉邦的一次巨大的打擊。他回師猛攻豐邑,仍不能取,只得暫時退守沛城,積蓄力量,設法爭取新的援助。
秦二世二年正月,秦嘉、東陽寧君等率領陳勝起義軍的餘部,結集在留城(今江蘇沛縣南)一帶,勢力較強。劉邦往投秦嘉,請他給援兵以攻豐。但這時的形勢突然發生變化,主要是秦章邯遣別將司馬■將兵從陳郡北上,接連殘暴血洗相城(今安徽濉溪市西),攻入碭郡(郡治碭,今安徽碭山南),大有進犯留、■之勢。為了抵禦司馬■的進攻,劉邦與東陽寧君主動引兵迎戰。初戰於蕭(今安徽蕭縣西北)西,不利;再戰於碭(今安徽碭山南),激戰三日,奪回碭城,並收編了部分碭郡士兵。不久,又攻克下邑(今安徽碭山)。經過這段時間近三個月的戰鬥與磨練,劉邦的部眾已發展至萬人左右。他自忖實力已明顯增強,乃再度還擊豐邑,但又未攻下。適逢這時項梁、上引均見《漢書·項籍傳》,《史記·項羽本紀》所載略異。
2《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3《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項羽率領的數萬大軍已進駐薛城(今山東滕州市南),成為當時農民起義軍中一支最強大的力量。劉邦為了自身的發展,也為了雪雍齒背叛之恨,乃北上至薛,投靠了項梁。
如前所述,項梁、項羽自江東渡過江淮以後,勢力有了更快的發展。當時,陳勝的部將秦嘉置張楚政權的危難於不顧,竟擅自立故楚貴族出身的景駒為楚王,獨佔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以東,企圖阻擋項梁、項羽起義軍的北上。項梁嚴正指出「陳王先首爭,戰不利,未聞所在。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乃率軍進擊秦嘉,追至胡陵(今江蘇沛縣北),秦嘉、景駒戰敗而死,其軍歸降於梁。項梁收降秦嘉餘部之後,使別將朱雞石、余樊君迎戰章邯軍於栗(今安徽夏邑),起義軍失利。余樊君戰死;朱雞石戰敗,亡走胡陵。項梁引兵至薛,殺雞石。這時,劉邦領從騎百餘前來投靠項梁。項梁給與劉邦兵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在項梁下,劉邦帶著已經擴充了的軍隊,第三次還擊豐邑,拔其城,雍齒倉惶出走,遠逃至魏。與此同時,項梁又使項羽別攻襄城(今河南睢縣)。由於守城的秦軍負隅頑抗,拒不投降,羽激戰攻克後,憤怒地下令將秦的守城將士「皆阬之」2。襄城之戰,初次體現了項羽勇於拚殺的戰鬥風格,但也表露了他近於殘忍的舊貴族的劣根性。而這一點正是他以後走向失敗的原因之一。
秦二世二年六月,項梁得知了陳勝已死的確切消息。他作為陳勝張楚政權的上柱國,為了穩定人心,增強起義軍自身的內聚力,決定「召諸別將會薛計事」,共謀反秦大略。劉邦也專從沛趕來參加了這一會議。會上,七十歲的居鄛(今安徽巢縣)人范增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他提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長久計,宜「復立楚之後」2。根據范增的建議,項梁乃找來已流落民間的牧羊人、楚懷王孫心,立以為楚懷王。又以陳嬰為上柱國,封五縣為食邑,與懷王共居於盱台(今江蘇盱眙東北)。項梁自號武信君,掌握軍政大權,成為各路起義軍的實際首領。
如何評價薛城之會呢?主張「復立楚後」,固然是當時以項梁為代表的農民起義領袖們政治上的不成熟與失誤;但作為封建社會早期的一次農民起義,在那戎馬倥傯的動盪之中,能召集這樣的會議,它本身就是農民起義軍的自我組織能力與鬥爭水準進一步提高的重要表現。它增強了「亡秦必楚」的信念,協調了各路起義軍的行動,提高了反秦戰鬥力,成為秦末農民戰爭開始走向第二階段的標誌。如果說,這場革命戰爭在此以前,是以陳勝為首領和旗幟;那末,自此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則是以項梁為盟主了。
薛城之會後,反秦的農民戰爭又迅速展開了。秦二世二年七月,項梁、劉邦冒著大雨引兵攻亢父(今山東濟寧市南)。這時,章邯軍正圍困齊田榮於東阿(今山東東阿西南),田榮求救,項梁急速北上,大敗章邯,解東阿之圍。項梁又使劉邦、項羽攻克城陽(今山東荷澤東北),西敗秦軍於濮陽(今河南濮陽南)東。八月,劉邦、項羽進抵雍丘(今河南杞縣),又破秦軍,並一舉斬殺了秦丞相李斯之子三川守李由。與此同時,項梁則從東阿揮《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2《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2《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戈南下,破秦軍於定陶(今山東定陶)。在短短的兩個月裡,起義軍攻城略地,五戰五捷,殺死秦主將李由,屢次重創秦鎮壓起義軍的主力部隊;但這一些卻使項梁「益輕秦,有驕色」,自滿自足起來。當時,宋義曾告誡他說「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2但項梁未能聽從宋義的勸告,更未採取加強防備的軍事措施,以致為秦軍所利用。秦「悉起兵益章邯」3,以優勢兵力對定陶的項梁軍營設下埋伏,然後在夜幕中冒雨發起突然襲擊。項梁來不及組織反攻,便在一片混戰中被殺身亡。
項梁的陣亡,是秦末農民戰爭中繼陳勝被害之後的又一次嚴重損失,它使開始出現新高潮的反秦鬥爭再次遭受了巨大挫折。當時,劉邦、項羽正聯合進攻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項梁陣亡的噩耗傳來,士卒為之震恐。適應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劉邦、項羽決定縮短戰線,集中兵力,調整戰略部署。他們與將軍呂臣主動避開秦軍主力,率軍東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以這裡為集結點,呂臣軍駐彭城東,項羽軍守彭城西,劉邦軍屯彭城外圍的軍事要地碭縣城。三面構成犄角之勢,互相策應。不久,楚懷王又從盱台徙都彭城,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以劉邦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這一些措施,使當時陷入窘促局面的起義軍擺脫了秦軍的追擊,保存了有生力量,強化了控制系統與指揮機制,為今後積極主動的軍事進攻創造了條件。
秦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激化在秦二世矯詔即位、趙高居中用事之後,統治集團內就迅速出現了錯綜複雜的爭權奪利的矛盾。而農民起義的爆發與反秦鬥爭的高漲,更使這種矛盾與衝突,特別是趙高、李斯之間的爭鬥日益激化起來。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趙高利用任郎中令、職掌宮殿門戶的機遇,恃寵專恣,「所殺及報私怨眾多」。但他作賊心虛,深恐大臣乘上朝奏事之便,向二世告發他胡作非為的種種行徑,乃對二世說「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聲聞,群臣莫得見其面」故也。且陛下年紀又輕,即位不久,何必與大臣見面「決事」呢?如果決斷的事萬一有失誤之處,反而會在群臣面前暴露自己的短處,有損天子的威嚴。因此,陛下今後應「深拱禁中」,有事可和臣等內廷侍從商定處理辦法,有所準備。這樣,大臣們就不敢再面奏疑難不當之事,天下也會稱頌陛下為「聖主矣」。昏庸的秦二世本來就沉溺酒色,怠於政事,聽了趙高的奸計,於是「乃不坐朝廷見大臣,居禁中」。從此朝中諸事便「皆決於趙高」2了。
趙高獨攬朝政,引起了一向權勢欲頗重的左丞相李斯的不滿。趙高為了排斥異已,消滅政敵,便設法在二世、李斯之間播弄權術,竭力煽起二世對他的這位丞相的懷疑與忿恨。一次,趙高裝著焦慮不安的神態向李斯詢問道眼下關東「群盜」日益增多,而今上卻還在「急益發徭治阿房宮,聚狗馬無《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2《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3《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史記·李斯列傳》。
2《史記·李斯列傳》。
用之物」。丞相身居高位,為何不上朝諫阻呢?李斯說我早就想進言了,但今時上不坐朝廷,我想見也沒有機會。趙高見李斯已上圈套,便當即表示可代為語聞於二世。於是,他故意趁二世與宮女宴飲作樂時,要李斯前來奏事。李斯在宮門外三次求見。二世大怒道我平常空閒的時間很多,丞相不來。現在「吾方燕私,丞相輒來請事」2,丞相豈不是有意輕視我,存心和我過不去嗎?趙高乘機煽動道以往的沙丘之謀,丞相是參與了的。現在陛下已立為帝,而丞相卻未因此而得到更多的利祿,「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3。還有,丞相的長子李由為三川郡守,而在他的轄區裡,陳勝等人的軍隊曾公行無阻,「過三川,城守不敢擊」,還聽說他們之間有「文書相往來」4哩!對於趙高的這番誣告,二世深信不疑。為了追查此事,他使人查「三川守與盜通狀」5。李斯很快風聞了二世對他父子二人的懷疑,也自知這是趙高誣陷之所致,乃上書極言「趙高之短」。說高擅自作威作福,「與陛下無異」,且其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唐朝商人全文閱讀」,他是企圖像過去宋子罕「劫其君」、齊田常代姜齊那樣,取君位而代之。「陛下不圖,臣恐其為變也。」但是,在趙高與李斯的這場爭鬥中,秦二世是明顯傾斜於趙高的。他一向「雅愛」趙高,認為此人「契行修善」,「精廉強力」7。他不僅沒有考慮李斯提出的問題,反而私下告訴了趙高。於是,火上加油,李斯、趙高之間的衝突與傾軋更加激化了。這時,農民起義正風起雲湧,席捲各地。二世一方面加緊徵調關中兵卒前去鎮壓,另一方面仍繼續「戍漕轉作」,勞民傷財。為了挽救搖搖欲墜的統治,維護既得利益,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和李斯向二世進諫道「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止阿房宮作者,減四邊戍轉。」可是,二世竟毫不以為然。他十分荒唐地提出「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者就應該「肆意極欲」,為所欲為,而他自己這方面還是有其名「毋其實」,享樂得遠不夠哩!更何況戍邊地、修宮室之事,本都是先帝開創的功業。他還說現在「群盜並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2於是,二世下令逮捕馮去疾、李斯和馮劫。去疾、劫拒不受辱,憤然自殺。李斯被囚禁下獄。
李斯入獄後,二世使趙高審訊案治。高以「斯與子由謀反」的罪名,先收捕其宗族賓客,接著便對他施用酷刑,「榜掠千餘」。李斯不勝其苦,竟招供誣服,承認有「謀反」之罪。但他又自恃有功,實無反心,乃上書二世,乞求二世能「寤而赦之」。可是趙高不僅扣下了李斯的奏書,還使自己的一群親信和打手偽裝成御史、謁者、侍中,對他輪番審訊。只要李斯稍一否認前供,「以其實對」,就會招來一頓毒打。不久,二世派人來覆核案情,李《史記·李斯列傳》。
2《史記·李斯列傳》。
3《史記·李斯列傳》。
4《史記·李斯列傳》。
5《史記·李斯列傳》。
《史記·李斯列傳》。
7《史記·李斯列傳》。
《史記·秦始皇本紀》。
2《史記·秦始皇本紀》。
斯弄不清來人的意圖,怕再受酷刑,不敢鳴冤翻供,終致屈招枉服。對此,二世自然也不會置疑。他還高興地說「微趙君,幾為丞相所賣。」3於是就在李由被劉邦、項羽的農民起義軍打死後不久,李斯也被夷三族,具五刑,論腰斬於咸陽市了。
馮去疾、馮劫、李斯已死,二世乃拜趙高為中丞相,「事無大小輒決於高」。趙高的擅權獨斷,既是秦統治集團早已存在的內部矛盾激化的產物,又是新的爭鬥的開始。秦皇朝就是在農民起義的強大衝擊及其無休止的內部傾軋中走向滅亡的。
巨鹿之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後九月,章邯已破項梁。他也犯了驕傲的病,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這時,前已王趙的武臣,已在其內部爭鬥中為李良所殺,繼之而王的乃故趙國王的後裔趙歇。趙歇稱王后,居信都(今河北邢台市),以張耳為相,陳余為將,但他們還未站穩腳跟,就遭到了來自秦軍的猛烈攻擊。當時,首先率軍進攻趙王歇的,是秦將王離。離,王翦之孫,「秦之名將也」2。他和涉閒、蘇角率領的部隊,原是秦始皇時戍守北邊長城一線的主力軍,是當時最精銳的秦兵勁旅。秦末農民戰爭爆發後,二世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和反秦鬥爭,命令這支軍隊急速東渡,經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南下,至信都,大敗趙王歇,迫使趙歇、張耳等倉皇退至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王離隨即團團圍住了這座城邑。《史記·王翦列傳》云「陳勝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圍趙王及張耳巨鹿城。」王離之眾原為三十萬,估計這時也還會有二十萬左右。以如此之多的精兵,「攻新造之趙」,圍困這樣一座不大的孤城,其對趙歇、張耳威脅之嚴重,是可想而知的。
就在王離圍巨鹿後不久,即秦二世三年十月,章邯也率二十餘萬之眾北抵趙地。他首先接受了趙將李良的投降,接著便引兵入邯鄲,大肆驅趕這裡的居民,強徙他們至河內(今河南輝縣、武陟一帶),又平夷其城郭,毀壞其防禦設施,企圖把這座趙的故都變成廢墟,以防趙國的再起。然後,章邯又北進至巨鹿南的棘原,下令築甬道連漳水,通黃河,直達王離軍營,使王離軍有了源源不斷的軍需物資,特別是糧食的供應。王離兵多食足,又有章邯軍作後援,因而不斷地「急攻巨鹿」。而趙歇、張耳方面,巨鹿城內是「食盡兵少」,寡不敵眾;城外雖有陳余匆促在常山(今河北定縣、石家莊一帶)收來的士兵數萬人,駐在巨鹿北,但陳余「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趙歇、張耳困守孤城,危在旦夕,只得四處求助,其中主要是數次派使者至楚,乞請楚緊急出兵救援。
楚作為當時農民戰爭的主力,在各路反秦勢力中,最具備救趙的條件。
只是早在陳勝起義軍西征受阻時,原趙王武臣及張耳、陳余曾違抗陳勝「趣發兵西入秦」的命令,拒不援楚。但這已是歷史的往事。而且眼下的秦圍巨3《史記·李斯列傳》。
《史記·李斯列傳》。
2《史記·王翦列傳》。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鹿,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可視為歷史對張耳、陳余等的分裂主義行徑的一種懲處。所以,從更現實的大局考慮,楚是應援趙的。這是因為,救人之危,合楚、趙之力,有利於激勵士氣,壯大聲勢,出其不意地夾擊敵人,從而獲得戰爭主動權,爭取決戰的勝利。如果坐視不救,秦一旦滅趙,並進而擊敗北方其餘主要反秦勢力之後,必然舉師南下,全力擊楚,使楚陷入難以擺脫的困境。權衡利弊得失,楚懷王決定出兵救趙。他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宋義統領諸別將,號為「卿子冠軍」,具體指揮救趙的各項軍事活動。
秦二世三年十月,宋義率軍北上。當他行至安陽(今河南安陽)時,竟置趙之危難於不顧,下令全軍停止前進,並在這裡滯留達四十六天之久。為了改變這種狀態,項羽提出「今秦軍圍巨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拒不接受項羽這一建議,不願「急引兵」攻秦,卻主張坐視秦、趙「先斗」,「我承其弊」,並宣佈凡不服從他的主張和命令者「皆斬之」2。同時,宋義又私自打通與齊的關節,遣其子宋襄去任齊相,還丟下緊急繁忙的軍務,親身送之至無鹽(今山東東平西南)。時正十一月,「天寒大雨,士卒凍饑」,而他卻「飲酒高會」3。對於宋義這種貽誤軍機、擅離職守、徇私貪鄙、毫不憐恤士卒的行徑,項羽極為義憤。他說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卒食半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併力擊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屬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卹士卒而徇私,非社稷之臣也。4顯然,宋義不但不可能完成救趙擊秦的重任,反而成了進軍巨鹿的障礙物。為了排除這一障礙,項羽利用晨朝上將軍的時機,即其軍帳中斬宋義頭,並宣佈「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籍誅之。」軍中將士對宋義本來早就不滿,現在項羽既然為他們除了心頭之恨,自然無不「慴服」,「莫敢枝梧」2。大家一致推舉項羽為假上將軍。使桓楚回報於楚懷王。懷王無可奈何,只得承認既成事實,遣使臣授命項羽為上將軍,令其統領救趙大軍。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已殺號為「卿子冠軍的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3。他首先遣勇猛善戰的當陽君英布和蒲將軍將卒二萬人渡過漳河,直奔巨鹿,以突然襲擊方式,絕章邯運糧的甬道,切斷王離軍賴以生存的補給線,使之陷於「乏食」少糧的被動局面。接著,項羽乃統領全軍搶渡漳河,然後下令「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4,以示拚死奮戰的決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故事的由來。項羽軍迅速撲向秦的前沿陣地,包圍正處於飢餓之中的王離軍,連續發起九次攻勢,大破之,虜主將王《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2《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3《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4《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2《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3《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4《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離,殺蘇角。涉閒不降楚,自焚而死。連章邯也被迫引兵退卻。當是時,「楚兵冠諸侯」。燕、齊等各路軍來救巨鹿,壁壘於其周圍者不下「十餘壁」,但都不敢縱兵以應戰。及至項羽發起攻勢時,他們也只能躲在壁壘內去驚奇地觀望。「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5項羽已敗秦軍,乃召見援趙的各諸侯將領。這些將領為其蓋世無比的威武氣勢所折服,「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從此,項羽被共推為諸侯上將軍,成為各路反秦軍公認的首領。
秦二世三年四月,項羽繼全殲王離軍之後,又「急攻章邯」7,章邯軍節節敗退。二世使人怒斥章邯。邯遣長史司馬欣至咸陽請事,本想向二世、趙高奏明戰況,請求增援。但趙高拒不接見,並「有不信之心」。長史欣只得惴惴不安地秘密奔回章邯軍,還報章邯說「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願將軍熟計之。」適逢陳余這時也遺書章邯,勸其投降。正當章邯動搖不定,猶豫難決之時,項羽乃乘機首先令蒲將軍破其軍於漳河之南,接著自己又引兵再擊其軍於汙水(漳河支流)之上,大破之。至此,章邯企圖頑抗的幻夢已完全破滅。他深知自己已是山窮水盡,進退維谷,除向農民起義軍投降之外,已別無出路。而項羽也感到自己軍糧不足,繼續作戰也有困難,乃於秦二世三年七月,在洹水之南的殷墟(今河南安陽市西),接受了章邯及其部將司馬欣、董翳的投降。章邯降楚後,項羽立其為雍王。又以司馬欣為上將軍,將秦降卒西向進軍關中。行至新安(今河南澠池西),項羽以「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2,恐其發生變亂,竟下令將這批二十餘萬人的降卒夜擊殺坑死於新安城南。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它從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項羽任上將軍渡河北上起,至這年七月章邯投降為止,歷時九個月,先後全殲王離軍,迫降章邯軍,一舉消滅秦鎮壓農民起義的全部主力,取得了反秦鬥爭決定性的勝利,為劉邦入關,推翻秦皇朝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而在這一輝煌戰役中,項羽的功績則是彪炳史冊,不可磨滅的。他不愧為秦末農民起義的傑出首領。
劉邦入關與秦的滅亡就在項羽北上救趙時,劉邦則分道揚鑣,走上了西入關中的征程。
自楚懷王由盱台遷彭城後不久,農民起義軍就確定了入定關中的戰略決策。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後九月,楚懷王曾與各路將領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時秦的兵力尚強,在戰爭過程中,起義軍常敗北失利,因而許多將領都不敢也不願率先入關。只有項羽出於對秦擊敗項梁軍、殺死項梁的仇恨,自告奮勇,願與劉邦一起西入關。但懷王的一些老將卻認為,羽「為人僄悍猾賊」,「諸所過無不殘滅」,不如更遣像劉邦那樣的「寬大5《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7《史記·秦楚之際月表》。
《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2《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
長者」「扶義而西」。「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2於是,懷王不許項羽,而遣劉邦率軍西征。
劉邦接受入關重任後,隨即聚集陳勝、項梁餘下的散卒,由彭城至碭縣(今安徽碭山南)。從這裡出發,西北抵城陽(一作成陽,今山東菏澤東北)及其鄰近的槓裡,進攻秦軍壁壘,破其二軍。秦二世三年十月,劉邦再破秦東郡尉於成武(今山東成武)。不久,引兵至栗(今江蘇沛縣境),遇剛武侯(一說作剛侯武),奪其軍四千餘人,又收編魏將皇欣、武滿的部隊,攻秦軍,破之。秦二世三年二月,劉邦攻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與彭越領導的一支農民起義軍相會合。西過高陽(今河南杞縣西),遇到這裡任裡門監的儒生酈食其(音歷異基)。劉邦接受其建議,襲擊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獲得了秦的大量積粟,又爭取了酈食其之弟酈商的部卒四千人的與歸附。劉邦為了嘉獎酈氏兄弟的功績,激勵士氣,乃以酈食其為廣野君,酈商為將,將陳留兵,與其一道攻打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南),未克。隨即北上,與秦將楊熊首戰於白馬(今河南濮陽西南),再戰於曲遇(今河南中牟縣境),大破之。楊熊敗逃至滎陽(今河南滎陽北),被秦二世下令處死。劉邦大敗楊熊之後,開始把戰場引向西南的穎川、南陽等地。這裡物產豐富,兵源充足,既是秦統治中心在東面的屏障,又是進入關中的通道。劉邦在這一重要區域攻城略地,輾轉奔馳了兩個月。他先攻穎陽(一作穎川,今河南禹縣南),屠其城,消滅了秦守城的頑固勢力。又會合併運用張良、韓王成的兵力,略故韓的轘轅(今河南登封西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下十餘城。這時,趙遣別將司馬卬南下,企圖搶先渡河入關,爭奪勝利果實。劉邦乃北攻平陰(今河南孟津北),絕河津,延阻了司馬卬的入關進程。不久,他就與張良等一道從轘轅南下,經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向南陽挺進。
秦二世三年六月,劉邦率軍進抵南陽郡的犨縣(今河南葉縣),秦南陽郡守前來迎擊,戰於犨東,秦軍大敗。劉邦乘勝窮追,翻山越嶺,直抵南陽郡的治所宛縣(今河南南陽市)城下。退保宛城。劉邦攻城不下,急於盡快入關,乃繞過宛城,引兵逕直西行。張良勸諫說眼下秦的兵卒還相當多,且據險而守。現在我軍不堅決攻下宛城,輕率西進,一旦「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我們必然陷於前後夾攻,腹背受敵的「危道」之中。劉邦感到張良的建議很有道理,當即命令軍隊在夜幕掩護下,偃旗息鼓,改從其他道路上迅速折回,並趕在天亮前完成對宛城的包圍。等到黎明時分,南陽守發現自己已被困於重圍之中,城破在即,走投無路,自覺一切均已絕望,便想自殺了事。這時,給他擔任舍人的親信陳恢說現在的情勢雖然非常危急,但也不必匆忙地自尋短見,出路總是可以找到的。於是,陳恢踰城去見劉邦,並說臣聞足下約,先入咸陽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連城數十,人民眾,積蓄多,吏人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今足下盡日止攻,士死傷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隨足下後。足下前則失咸陽之約,後又有強宛之患。為足下計,莫若約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與之西。2《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
《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
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通行無所累。陳恢的這番遊說,旨在勸告劉邦止攻約降,指出只有這樣,才能早日佔有宛城,擴大影響,使西進通行無阻,以最小的代價奪取最大的勝利。陳恢的這一建議,正好符合劉邦急速下宛與入關的迫切要求,因而很快就被採納。七月,劉邦接受南陽守投降,封他為殷侯,又封陳恢千戶。宛城以約降方式不戰而下,隨即產生巨大的連鎖反應,出現了「引兵西,無不下者」2的大好局面。劉邦進抵丹水(今河南淅川西)時,就有戚鰓、王陵率部前來歸附,又招降了秦的西陵守軍。在沿丹水南行,還攻胡陽(今河南唐河西南)時,又匯合了番君別將梅鋗的部隊,並和他一起進攻析(今河南西峽)、酈(今河南南召南),析、酈秦軍亦降。這樣,宛城周圍的許多城邑很快便為起義軍所佔領。八月,劉邦乘勝前進,一舉攻克武關(今陝西商南東南)。於是,秦關中的南大門及其最後一道要塞也被攻破了。
劉邦的西征,從秦二世二年後九月開始,前後只用近十二個月的時間,就連克泗水、碭、東郡、三川、穎川、南陽等郡的廣大地區,並突破武關,逼近關中。劉邦之所以能迅速取得如此巨大的戰績,就客觀條件而言,主要是由於當時秦鎮壓農民起義的主力均已結集於河北,並先後為項羽所消滅,因而劉邦在進軍途中,除了受到一些地方武裝的分散狙擊外,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大的抵抗。這是歷史的機遇。但能捕捉這種難得的機遇,成就其大業的,則離不開劉邦及其決策群體的自我奮進與作為。劉邦知人善任,從善納諫,注意擴充軍隊,積聚實力,紀律嚴明,「所過毋得鹵掠」。作戰時還能避實就虛,分化瓦解,遷回突襲,各個擊破。這一些,更是他克敵制勝的基本因素。
劉邦的西徵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項羽消滅王離、章邯軍之後,也加緊向西進軍。正當關中處於南北兩面夾擊之時,秦統治集團內的矛盾也發展到互相殘殺、不可收拾的地步。
秦二世三年八月,殺害了李斯的趙高為了進一步篡權,瞭解群臣對自己行徑的反應,故意將一頭鹿獻給二世,並硬說它是一匹馬。二世笑道「這分明是鹿,怎能說是馬?」又問左右群臣,群臣有的默不作聲,有的「言馬以阿順趙高」2,也有的如實地說是鹿。結果,凡是言鹿的都遭到了趙高的打擊與迫害。自是「群臣皆畏高」3,高也因此而更加肆無忌憚了。但是,歷史的發展總不會以趙高的志願為轉移。特別是農民起義與反秦鬥爭的熊熊烈火即將燒進關中。「自關以東,大抵盡叛秦吏以應諸侯,諸侯鹹率其眾西向」,更使趙高驚恐不安。加之二世又曾「使使責讓高以盜賊事」2,他感到禍已臨頭。於是暗中與其婿咸陽令閻樂、弟趙成密謀,又使守衛宮殿的郎中令為內應,由閻樂率吏卒千餘人突然衝入二世所在的望夷宮,逼二世自殺。閻樂對《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
2《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傳》。
《漢書·高帝紀》。
2《史記·秦始皇本紀》。
3《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記·秦始皇本紀》。
2《史記·秦始皇本紀》。
二世說「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叛足下,足下其自為計。」3二世要求見趙高,閻樂不許;「願得一郡為王」,「願為萬戶侯」,亦不許;最後要求「願與妻子為黔首,比諸公子」4,閻樂仍不許。二世無法,只得自殺而死。
趙高逼死秦二世之後,於這一年九月立二世兄子公子嬰為秦王。又使人與劉邦聯繫,「欲約分王關中」5。劉邦這時的十萬起義大軍已逼近離咸陽不遠的嶢關(今陝西藍田東南);奪取整個關中,已是指日可待。因而當即拒絕趙高的要求,打破了他的緩兵之計。秦王子嬰也深知高居心險惡,又聽說他企圖「滅秦宗室而王關中」,乃與二子合謀,刺殺高於齋宮,夷其三族以徇咸陽。同時,他還派軍隊加強對嶢關的防守,企圖抵擋劉邦的攻勢。劉邦採納張良的計謀,一方面在嶢關周圍的山上到處張起起義軍的戰旗,遍置疑兵,給秦軍製造一種他們已被包圍的假象;另一方面又派酈食其、陸賈往說嶢關秦軍守將,啗之以利祿,引誘他們答應歸降「連和」,放鬆戒備。然後因其怠懈,引兵繞過嶢關,從後面反擊秦軍,斷其退路,大破之於藍田(今陝西藍田西南)南。緊接著進至藍田,再次大敗秦軍。至此,秦的最後一支武裝力量也已被消滅,它剩下的只是一座咸陽孤城了。
漢元年(公元前20年)十月,劉邦率領勝利的起義大軍進駐霸上(今陝西西安市東南),給秦王子嬰發出了「約降」的最後通牒。即位僅四十六天的子嬰,煢煢獨立,已無任何抵抗能力,只得「素車白馬,系項以組,封皇帝璽符節」,親至枳道亭(今陝西西安市境內)旁向劉邦投降。一個盛極一時但卻「政苛刑峻」的封建皇朝終於被農民戰爭摧毀了。
秦末農民戰爭,從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開始,至漢元年(公元前20年)十月秦子嬰投降劉邦為止,前後實際上只經歷了兩年四個月時間,但在歷史上卻產生過偉大的作用與深遠的影響。
3《史記·秦始皇本紀》。
4《史記·秦始皇本紀》。
5《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
《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
第四章西漢皇朝的建立和鞏固公元前207年冬十月,劉邦在霸上接受秦孺子嬰的投降。漢朝的紀年即從此開始。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是為漢高祖。至漢十二年,劉邦卒。這十二年,是西漢皇朝創立的時期。此後,呂後當政十五年(前95—前80年)2,漢文帝劉恆在位二十三年(前80—前57年),漢景帝劉啟在位十六年(前57—前4年)。在這約五十五年中漢家皇朝得到了鞏固。
漢初沿用秦《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故公元前207年冬十月起即為漢元年。而元年的大部分月份都在公元前20年。
2公元前95年至88年名義上是惠帝劉盈(劉邦之子)在位,但實權由呂後所掌握,故《史記》以《呂太后本紀》接《高祖本紀》。
第一節對楚戰爭的勝利劉項入關後的分歧秦皇朝以後,農民軍反秦的鬥爭轉化為農民軍領袖之間爭奪權力的鬥爭,主要是劉邦和項羽這兩大反秦主力之間進行了長達五年的戰爭。
當初,楚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函谷關,就可在其地封王。劉邦入關後,就以掌握關中權力的人自居,派軍扼守函谷關。項羽在巨鹿大戰取勝後,聽說劉邦已到關中,便連夜帶領大軍西進。項羽被擋在函谷關前,大怒,督軍破關。於是劉、項兩大主力都進入關中,雙方在政治上策略上表現出根本性的歧異。
劉邦進關之後,很注意對居民和降將的安撫,實行寬厚政治。漢元年(公元前207年)冬十一月,劉邦召集關中父老宣告天下苦秦法久矣,我入關就是為廢除秦朝苛法,實行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派使者周行各縣鄉邑,以此告諭百姓。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說「倉粟多。非乏,不欲費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劉邦在約法三章中提出來的「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對人身生存權的要求,是政治上很重要的大事。劉邦的作法獲得關中民眾的歡迎。項羽的做法恰好相反,他到處大肆殺戮。他率大軍西進時,路過新安(河南今縣),聽說章邯降卒因受楚軍士侮辱而有怨言,便連夜阬殺秦降卒二十萬人於新安城南。
漢元年冬十二月,項羽駐軍鴻門(今陝西臨潼縣東北),準備向劉邦進攻。當時,項羽有大軍四十萬,號稱百萬,而劉邦的兵力只有十萬。劉邦被迫求和,聽從張良諫議,親至鴻門項羽大營中卑辭言好。范增勸項羽在宴席上殺死劉邦,項羽沒有答應,劉邦藉故退席回去。數日後,項羽率兵至秦都咸陽大肆屠殺,殺了秦子嬰,放火燒掉秦朝宮殿,大火燃燒三月不熄。他還擄掠了大批財寶、婦女,「秦民大失望」。
劉邦志在奪得天下,有政治眼光。劉邦軍隊入咸陽後,蕭何獨先入秦丞相府收集天下圖籍收藏起來,因而劉邦得以具體掌握各地險要、戶口多少、強弱形勢。劉邦見秦宮殿華美,有住下享受之意。樊噲、張良勸阻說這些奢麗的宮殿是秦朝無道而滅亡的物證,若住下去,等於助紂為虐。沛公若欲有天下,就不能在宮中停留。於是劉邦退出咸陽,還軍霸上。這些都表明劉邦及其部下已開始為建立全國範圍內的新政權作準備。項羽的手下也有人勸說項羽,關中形勢險要,且又富庶,可以憑此稱霸天下。但項羽則回答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2漢元年(公元前20年)春,項羽在各支反秦勢力自封為王的既成局面下,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他調整諸王土地,把自己的親信分封於各王國的善地為王,而徒置諸故王於其原據地的邊緣3。他名《史記·高祖本紀》。
《史記·項羽本紀》。
2《史記·項羽本紀》。
3如立司馬卬為殷王,據河內;張耳為常山王,據有趙地;立臧荼為燕王,都薊。徙趙王歇為代王,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
義上尊楚懷王為義帝,卻把他由彭城遷郴(今屬湖南省),並在半途中把他殺了。項羽完全背棄當初懷王與諸將的約定,改封劉邦為漢王,讓他僻處於漢中、巴、蜀的一隅。又三分關中,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利用他們堵死劉邦的出路。項羽立了十八個王,並自立為西楚霸王。項羽這一措施不但不能收拾割據局面,反而加劇了割據。四月,項羽及各諸侯王罷兵各就國。但不久,田榮就在齊地起兵,自立為王,又有彭越起兵於梁,陳余起兵於趙,出現了諸侯王混戰的局面。
對於項羽違約和排擠劉邦的行為,劉邦手下眾將是不服氣的,他們主張與項羽硬拚。在此關鍵時刻,蕭何警告劉邦保持清醒頭腦,若要硬拚,無異送死。他勸劉邦看得長遠,接受封號,到漢中去安撫百姓,積蓄力量,最終定能擁有天下。於是劉邦率軍至漢中,諸侯吏士民眾慕從者有數萬人。韓信也在此時背楚歸漢。劉邦採用張良計策,燒絕所過棧道,向項羽表示無意東歸。八月,劉邦採納韓信建議,部署還兵關中。他引兵從故道出,連續擊破章邯、司馬欣、董翳軍,奪取了函谷關及其以西地區。
漢楚在滎陽、成皋間的相持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自臨晉(今陝西大荔縣東)渡黃河,又經洛陽,向東進軍。這時,項羽正率軍北上山東作戰,北至北海,「燒夷城郭、宮室,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所過多所殘滅。齊民相聚叛之」。劉邦利用彭城空虛,率諸侯兵五十六萬人大舉東伐,又得彭越率兵三萬餘人來歸,遂攻入彭城。項羽聞訊,率三萬精兵回師反擊。睢水一戰,劉邦大敗,僅剩數十騎逃到碭(今安徽碭山南)。劉邦收集逃散的士卒,退至滎陽。諸敗軍至此會合,又得鎮守關中的蕭何徵集補充兵員送來,漢軍復振。劉邦策動九江王英布舉兵叛楚,牽制項羽兵力。隨後派韓信等攻佔魏、趙兩地。漢、楚雙方在滎陽、成皋一帶相持,展開了激烈的爭奪。項羽大軍曾把劉邦包圍在滎陽,劉邦用計得脫,退入關中,留少數兵力固守滎陽。此後,改從武關出軍宛、葉(今河南南陽市及葉縣南)。項羽引兵南下,漢軍堅壁拒戰。當時,彭越常在項羽後方斷其糧道,又在下邳(今江蘇邳縣)大破楚軍。項羽背後受到威脅,只得移兵東擊彭越。劉邦乘機北上,再次進軍成皋。項羽打敗彭越後,回兵攻拔滎陽,再奪成皋。劉邦派盧綰等率師渡白馬津(今河南滑縣北)南下,與彭越會合,夾擊項羽後方,燒燬其糧食積聚。與此同時,韓信也平定了齊地。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項羽不得不再次東征彭越,而留大將曹咎守衛成皋。漢軍進攻成皋,楚軍堅守不出。漢軍故意在陣前辱罵,激怒曹咎,待楚軍出動半渡氾水時,大破楚軍,曹咎自殺。項羽引兵西還,楚漢雙方在廣武(今河南滎陽東北)相持不下。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項羽既多方面受敵,後方供給又不斷受到襲擊,楚軍缺糧而士氣疲憊,漢軍則糧多而士氣高漲,漢軍居於優勢。劉邦趁機跟項羽講和,雙方約定以鴻溝(在中牟縣)為界,「以西為漢,以東為楚」。
楚漢戰爭共五年時間,而兩軍在滎陽、成皋之間展開激烈爭奪即有三年,劉邦的軍事力量在相持中逐步由劣勢變為優勢。最後項羽陷入「兵疲食盡」《史記·項羽本紀》。
《漢書·高帝紀》。
的困境,他被迫同意劃鴻溝為界,表示了他已不與劉邦爭天下了。
垓下之圍和項羽之死漢四年(公元前203年)秋九月,項羽引兵東歸。劉邦採納張良、陳平的計策,毀約乘勝追擊。漢五年冬十月,劉邦追項羽至固陵(河南淮陽縣西北),韓信、彭越卻未應約聯合擊楚,漢軍又被項羽打得大敗。劉邦為了取得韓信、彭越全力對楚作戰,劃分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南)之地歸彭越所有,自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於海濱之地歸齊王韓信所有。至此,劉邦部署了對項羽軍隊的包圍,漢軍及韓信、彭越、英布的軍隊一齊指向項羽。決定劉項勝敗的最後一役來到了。十二月,項羽至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被圍數重。入夜,漢軍四面唱起楚歌,動搖了項羽軍心。項羽半夜驚起,以為楚軍盡為漢所虜,飲酒帳中,悲歌慷慨。他連夜帶領壯士八百餘人騎馬突圍南走。天明後渡過淮河,從騎只剩百餘人。項羽至陰陵(今安徽鳳陽南)迷路,向路旁一位老農問路。老農故意指給他錯誤的方向,於是陷入大澤之中,被漢軍快騎追上。
項羽引兵向東,跟隨的只剩下二十八騎,追擊他的漢軍騎兵卻有數千人。項羽陷入重重包圍,無法逃脫,對隨從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這時他還要顯示他「潰圍,斬將,刈旗」的勇氣,大呼馳下,漢軍披靡。漢郎中將楊喜追項羽,項羽瞋目叱吒,楊喜「人馬俱驚,辟易數里」。項羽果然三次潰圍,斬殺漢將數人。左右皆懾服。
項羽來到烏江(今安徽和縣境)邊上,烏江亭長要用船載他過江。項羽不肯,說「我帶領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現在無一人生還,我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於是與隨從下馬步行,與漢軍短兵接戰。項羽殺漢軍數百人,自己也負傷十餘處,最後自刎而死。
漢初君臣說劉項成敗漢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在定陶(山東今縣)即皇帝位,建立了西漢皇朝。
楚漢戰爭經過五年的較量,最後以劉勝項敗而告結束,這是歷史的一大變局。不可一世的項羽為什麼最後失敗?出身低微、原來處於劣勢地位的劉邦為什麼最後勝利?漢初政治人物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劉邦君臣在漢朝建立不久的一次慶功宴上曾作過評說。史載高祖置酒洛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饻,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史記·項羽本紀》。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富有謀略、知人善任、善於採納部下諫議,項羽則妒賢嫉能,剛愎自用,確是造成劉勝項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劉邦還十分中肯地評價了「漢初三傑」為創建西漢皇朝所立下的卓著功勳。漢初群臣除張良是韓相的公子外,其餘大都出身微賤。蕭何、曹參是沛縣吏、掾,韓信是無業遊民,陳平、王陵、陸賈、夏侯嬰都出身平民。酈食其是鄉里守門者。樊噲、周勃、灌嬰各以屠狗、織薄、販繒為業。婁敬是挽車的戍卒。由於他們各自顯示出才能,受到劉邦的任用,成為有名的重臣、謀士、武將。項羽則堵塞言路,任人唯親,最後眾叛親離。謀士范增因一再提出計策不被採用,憤而離開,半路上因氣極而死。韓信、英布原先都在項羽軍中,終因不受重用而改投劉邦。劉邦周圍的文臣武將不僅幫助他戰勝了項羽,而且在漢朝開國後為創設制度、治理國家作出卓越的建樹。
參見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漢初布衣將相之局」條。
第二節漢皇朝規模的樹立律令法儀的制定漢初,朝廷適時地制定律令法儀,定都長安,頒行一系列安定社會的詔令,樹立了西漢立國的規模。
所謂律令法儀的制定是指「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2原先劉邦入關中,廢除秦朝苛法,頒布「約法三章」取代它。漢朝初建,丞相蕭何「捃摭秦法,權宜於時者,作律九章。」這有名的《九章律》,比秦朝苛嚴的律令遠為寬緩和簡明,成為漢朝制定法律的基礎,韓信刪定軍法,將原來蕪雜的一百八十二家兵法,「刪取要用」,定著為三十五家2。張蒼為章程,包括制定曆法和規定漢代度量衡兩項3。曆法對於確定封建王朝的正朔、安排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關係重大。當時規定仍用秦朝的《顓頊歷》(十月為歲首),被稱為「比於六歷,疏闊中最為微近。」4叔孫通定禮儀,同是漢初大事。叔孫通原是秦待詔博士,在彭城歸降劉邦,拜為博士。劉邦初登帝位,尚未建立起朝廷的禮儀,「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劉邦為此感到頭痛。叔孫通據古禮及秦儀加以取捨和變通,制定適合漢朝的比較簡易的朝儀,經劉邦試觀之後,又讓朝臣作了一番練習。漢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長安舉行長樂宮落成大典,按照叔孫通所定儀式,文武官員嚴格按尊卑次序分別列隊拜見皇帝,不合儀法者當場被帶走,「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竟朝置酒,無敢讙嘩失禮者。於是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5叔孫通被拜為太常。漢初朝儀、宗廟儀法等都由他制定。
定都長安劉邦初都洛陽,不久即定都長安。在定都問題上,當時有兩種主張。群臣原籍在山東,希望都城鄰近家鄉。他們認為秦都關中二世而亡,周都洛陽則延續了幾百年。洛陽東西有成皋、殽山之險,南北靠著黃河、洛河,可以據險而守。另一種看法是天下尚未太平,關中三面有險可以固守,一旦有急難,可以動員百萬之眾東制諸侯。經濟上,關中腹地廣闊、物產豐富,「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因此,建都關中就等於「扼天下之亢而附其背」。「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而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提出後一種主張的是婁敬2和張良。婁敬當時是挽車的戍卒,從齊到關東服徭役,穿著粗布短衣求見,向劉邦提出這一建議。2見《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又稱「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漢書·刑法志》。
2《漢書·藝文志》「兵書略」。
3《史記集解》引如淳曰「章,歷數之章術也。程者,權衡丈尺觔斗之平法也。」4《漢書·律歷志》。
5《史記·叔孫通列傳》。
以上見《史記·劉敬列傳》和《留侯世家》。
2婁敬建議被採納,拜為郎中,賜姓劉,故以後稱劉敬。
劉邦認為婁敬、張良的主張有遠見,予以採納,隨即定都長安。多年來劉邦委任蕭何在關中鎮守,漢在關中地區統治穩固。不久後,臧荼、陳豨、英布等叛亂,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都是在山東地區發生,漢都長安處在西方,憑借其險要形勢控制全國,有利於保持大局的穩定。
漢承秦制與除秦苛法西漢是封建專制的王朝。它在政治機構和政區體制上承續了秦朝的制度。西漢皇朝又是在反秦農民起義大風暴之後建立的,劉邦及其大臣們吸取了暴秦迅速滅亡的教訓,在統治思想和政策上又有重大的改變。
「漢承秦制」,主要包括兩項。一是職官制度採用了秦制。皇帝掌握最高權力,實行專制統治。在皇帝以下又同樣設置了十二個主要朝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奉常(景帝時更名太常)、郎中令(武帝時更名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典客(景帝時更名大行令,武帝時又更名大鴻臚)、宗正、治粟內史(景帝時更名大農令,武帝時又更名大司農)、少府。這些朝臣的職掌也與秦制相同。二是同樣實行郡縣制,作為全國基本的政區體制。以對居民實行編製為基礎,郡轄縣,縣轄鄉、裡,而最基層的組織則是編戶齊民的什伍。郡守、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實行上計制度,上報戶口、墾田、賦稅的統計數字,作為對郡縣長官成績的考核。郡縣制保證了朝廷政策法令在全國範圍內施行,對鞏固國家的統一發揮很大的作用。但在漢初,還有勢力很大的封國。
漢初政治與秦又有根本性的不同。劉邦把除秦苛法、與民休息作為施政的指導方針,這是劉邦進關後所執行的寬厚政治的繼續,也是當時社會經濟凋敝的狀況所迫切需要的。經歷了秦朝十五年的嚴酷壓搾和反秦戰爭、楚漢戰爭長達八年的戰亂,漢初社會殘破不堪,人民大量死傷流亡,「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十二三」2。許多農民流亡他鄉,不得耕作;有的還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自賣為奴。社會財富極端匱乏,「自天子不能具鉤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蓋藏」。投機商人囤積居奇,致使「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3。面對這種情況,恢復和發展生產、恢復民力、與民休息,是十分急迫的任務。
劉邦在漢初開國短短七年間,為穩定政權和恢復社會生產頒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政令。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罷兵並遣送回家。同年又連續下詔獎勵從事農業生產,規定一,入關滅秦的關東人願意留在關中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關東的免徭役六年。二,勸說原先因逃避戰亂逃亡山澤的回到原籍,重新成為編籍內的民戶,恢復他們的爵位、田地、住宅,以從事農業生產,不准官吏虐待。三,規定原先因飢餓自賣為奴婢的,恢復庶民的身份。四,規定所有軍吏卒無罪的,凡是無爵者一律進爵為大夫,原先是大夫的進據《漢書·高帝紀》載當時曾對艱苦戰爭的蜀、漢民眾免租稅二年。對關中從軍作戰者,全家免服徭役一年。選用「有修行,能帥眾為善者」,授為鄉三老、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協助當地教化,穩定基層政權。
2《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3《史記·平准書》。
爵一等,這些人並且一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役。
七年(公元前200年)春,因人戶稀少而鼓勵生育,規定對增添丁口者給以免服徭役二年的優待。
十二年(公元前95年)二月,連續下兩道重要詔令。一是佈告天下,朝廷立意要減少賦斂,指出由於對各郡國向朝廷貢獻未有作出規定,所以造成獻禮過多,向民眾徵收賦斂過重。命令諸侯王等每年於十月朝獻,並規定數額。一是詔令各郡國薦舉賢能之士,要求各郡守、諸侯相國若發現有德行、有才能的士人,立即上報,並負責護送到京師。這兩道詔令,體現了漢初輕徭薄賦的方針,並成為漢代重視薦舉人才的先導。
劉邦實行十五稅一,更是漢初輕徭薄賦政策的重要內容。
對歷代興亡的鑒戒漢代能有效地實行恢復生產、與民休息政策的一個深刻原因,是漢初君臣重視總結歷代興亡的教訓。史載陸生(陸賈)時時前稱說《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天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2陸賈指出秦施暴政而致滅亡,繼起的漢朝要立穩根基,就必須反其道而行之,在用暴力手段奪得天下後,要用寬緩的手段治理天下。劉邦醒悟之後對此十分重視,鄭重要求陸賈總結秦亡漢興以至歷代興衰的教訓。《新語》十二篇可以說是漢初君臣共同總結歷史經驗的產物,體現出漢初統治集團的指導思想,受到劉邦及其群臣的讚賞。
漢初君臣總結歷代興亡教訓推動了國家的治理,同時也影響此後漢代政治人物重視評論歷史問題。文帝時有賈誼著《過秦論》、《治安策》,賈山著《至言》,都對歷史經驗作了深刻的總結,正是漢初風氣的繼續。
《史記·集解》「趙氏,秦姓也。」
2《史記·酈生陸賈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