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李自成新傳 第八卷 一統中原 第九十四章 大戰重
    在郝搖旗到達江陰時,唐軍已完全撕下了與弘光朝和平共處的面紗,唐軍大將劉芳亮、拓養坤和左光先三人分別在揚州和和州(今和縣)方向對弘光朝發起了進攻。

    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周朝屬揚州之邑,春秋、戰國屬楚。秦嬴政元年,置歷陽縣,屬九江郡。漢屬淮南國,晉屬揚州淮南郡。唐為和州,轄歷陽、烏江、含山三縣,宋沿唐制。明直屬南京。

    和州地處皖東,長三角地區的邊緣,為江淮水陸之要衝。左挾長江,右控昭關,天門峙其南,濱塗環於北,這裡有西楚霸王項羽拔劍自刎的烏江、李白駐足吟唱的天門山、劉禹錫貶謫和州的居所「陋室,」明太祖登臨點兵的鎮淮樓。

    無論是揚州還是和州,都是應天府的最後一道屏障,無論何處丟失,南京馬上就直接面臨著唐軍的進攻,弘光朝上下頓時緊張起來,誰還顧得上身後江陰的丟失,畢竟從江陰到應天府,水道還有四百里,比起揚州和和州迫在眉睫的危急來,差得太遠。

    此時王澤的使團還在浙江境內,根本就沒有到達福建,聽到如此大變,只得停下了腳步。而弘光帝還抱著一絲希望,派人分別到劉芳亮和拓養坤兩人軍中,要求解釋誤會,並願向唐軍賠款。

    劉芳亮對待弘光朝的使者頗為客氣,親自接見,不過一句話就將使者的臉嚇得發白:「本督此番是為滅明而來,弘光朝不滅,本督決不收兵。」

    而拓養坤出身綠林,性情火爆,為將多年還難改本性,聽到弘光朝使者過來。直接吩咐士兵將其割耳驅逐出去。連左光先的求情也毫無用處,使者只能用手掩著失掉的雙耳淒淒慘慘的回到應天府。

    弘光朝上下頓時死了求和的心思,只是揚州有史可法還可以抵抗。和州卻面臨兵力不足,無大將應對的局面,唐軍已在和州城下集起了二萬大軍,和州的兵力不足五千,如果不派兵救援,只怕數天之後就會被唐軍攻下。

    弘光朝在應天府還有四萬大軍。但能領兵之人卻幾乎沒有。一班文臣策手無策。最後兵部尚書阮大城無奈,只是親領了二萬人前往和州救援。

    首先發起進攻地是揚州地劉芳亮大軍,劉芳亮本來以淮安府吸引住史可法的大軍,史可法的軍隊屯於城下一月之久,早已疲憊不堪。只要派出數千人就可以擊潰這支明軍,劉芳亮正準備如此做時。卻被李鴻基派出地特使制止,最後功虧一簣,被史可法發現了誰安城中有異,及時逃離。

    等到劉芳亮發現史可法大軍逃走時,再想追擊已經是來不及了,淮安府苦守一個月的成果頓時化為烏有,讓劉芳亮頗為鬱悶,只是不讓他先前出擊,仍是皇帝親自下的命令,劉芳亮雖然不甘心,也無可奈何。

    李鴻基不讓劉芳先前對史可法出擊,自然是不願打草驚蛇,弘光朝在浙江的實力還是不弱,劉芳亮就是消滅了史可法的數萬大軍,也不會對弘光朝的實力減弱太多,反而給了弘光朝從容退到浙江地機會。

    李鴻基自然不願在浙江再和弘光朝大戰一場,浙江此時有二十萬大軍,就是再無戰力唐軍也得付出不小代價,再說在浙江大打出手地話,把浙江弄地慘破,更非是李鴻基所願,只要在應天府一戰成功,將弘光朝先滅了,再迫降浙江的明軍才能將損失減到最小。

    只是要將弘光朝消滅在應天府,非要有奇兵不可,否則就這麼直愣愣的攻過去,弘光朝抵抗不住,逃跑的速度可不會慢,郝搖旗的東海艦隊就被當成了這支奇兵,李鴻基才不讓劉芳亮對弘光朝打草驚蛇。

    唐軍養精蓄銳數月之久,眼看到手地肉又飛了,自然憋了一肚子火,劉芳亮一到揚州城下,便率軍每日強攻,城下每天都大炮轟鳴不止。

    這次唐軍準備充分,城下大小火炮近百門,唐軍已經不再需要那些亂七八糟的各種攻城器具了,除了大炮,唐軍連雲梯也很少用,其它撞車,樓車之類統統被唐軍拋棄。

    因揚州靠江,唐軍並沒有選擇四面圍困,只是分攻北門和東門,每一面牆下,唐軍都準備了五十多門大炮,對城牆進行轟擊,打開缺口後再出動步兵進入城中。

    揚州被攻地天就險象環生,被唐軍的火炮打開了數個缺口,密密麻麻的唐軍向缺口湧去,而明軍被唐軍的火炮之威轟擊的彷彿丟了三魂七魄,城中空有數萬兵軍,竟然無人敢上去迎戰唐軍。

    眼看揚州就要被唐軍輕易攻破,史可法不顧自己文弱之軀,親自槓著大旗守在一個缺口旁,大喊「殺賊!殺賊!」

    他的親兵為了保護他,奮不顧身的擋在史可法的前面,衝上來的唐軍毫不客氣,用火槍向著史可法猛烈射擊,明軍在史可法前面死了一層又一層,最後缺口竟然被明軍用自己的屍體堵了上來。

    後面的官兵才如夢初醒,用早已準備好的各種磚石將缺口重新堵上,劉芳亮見失去了機會,怕接下來唐軍會有無畏的傷亡,鳴響了撤軍的信號,唐軍如潮水般退了下去,揚州城才堪堪守住。

    接下來唐軍又用大炮重新打開了不少缺口,不過,明軍經歷過一次炮火,已不像初時那麼震憾,在軍官的嚴令督促下,明軍的官兵冒著唐軍的炮火一直堅守在城牆的最前沿,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將各個缺口堵住。唐軍再也找不到次可以輕易進城的機會。

    雙方的戰事成拉據之勢,史可法慢慢穩住了戰線,不過,揚州每天在唐軍的炮火之下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而唐軍只是消耗一些炮彈而已,很少再出動大規模的步兵攻擊,只是慢慢給揚州的明軍放血。

    唐軍對和州的攻擊卻是另一番景象,唐軍地兩個主將拓養坤和左光先兩人分攻北門和西門。兩人彷彿比賽一樣。一個比一個攻得猛烈。炮彈象不要錢一樣雨點般落到了和州地城牆上,和州城小,五千名官兵守城已算得上重兵雲集。

    偏偏唐軍的火炮射程極遠,全城都在唐軍炮火的覆蓋下,明軍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以躲藏地安全之所,唐軍炮擊了一天都沒有停止,和州的城牆已是大段大段塌陷,守城的官兵更是死傷慘重。士氣全無。許多人打定主意。只要唐軍一攻進城,就投降了事。

    唐軍看到城牆破敗,卻沒有出動步兵攻擊的意思,到了天黑炮擊就停了下來,第二天。又開始了炮擊,明軍走投無路。投降無門,一個個叫苦連天,總不能對著唐軍的大炮投降吧,只得苦苦堅守。

    等到阮大鋮率軍到了和州時,和州西、北兩面城牆完全塌陷,城中也是坑坑窪窪,明軍五千人馬傷亡大半,說不出的淒慘,阮大鋮和身後地明軍看得暗暗驚心,阮大鋮差點想丟下大軍就此逃回應天府,想到若是丟了和州,應天府也不一定安全時,才止住了逃跑地念頭。

    發現明軍來了援軍,唐軍停止了攻擊,拓養坤派人進城,要求明軍全體投降。

    和州原先地守軍都恨得咬牙切齒,援兵沒到之前,你若隨便派一個人來,大家肯定沒有二話,投降了事,現在援軍到了,這裡作主的人也換了,敢情你以為援軍來到這裡就是為了投降啊。

    際大鋮面對唐軍勸降的使者也是為難,他看到和州的慘狀已是心驚,不過,自己的兩萬大軍到了戰場一兵未動就投降,實在也說不過去,他只能添著臉道:「不如請貴使向拓將軍回復,給本部堂三天時間考慮如何?」

    那名唐軍使者在軍中地職位不過是一名最小的武官,卻頗有膽識,面對弘光朝地兵部尚書毫不客氣,喝斥道:「要降便降,不能等我大軍攻城,爾等再想降也無機會。」

    際大城到底身處高位,被唐軍這麼一個小兵喝斥再也拉不下臉:「好,本部堂就在城中等你們來攻,來人,將使者送出去。」

    那名唐軍使者哼了一聲:「敬酒不吃吃罰酒!告辭!」說完,頭也不回的向城外走去。

    阮大鋮的幾名家兵看得大怒,他們跟在主人身邊,什麼時候不是耀武揚威,如何受得到了唐軍一個小卒的羞辱,其中一人向阮大鋮勸道:「大人,唐使太過無禮,不如殺了祭旗。」

    他滿以為能得到自家主人的讚賞,哪知卻被阮大鋮一個大耳光刮了過來:「胡鬧,如此一來就和唐軍不死不休,我們哪還有退路。」

    阮大鋮的親兵只能無語,搞了半天,自家的大人還是想投降,卻是不肯爽快。

    他們哪知道阮大鋮的心思,大唐和弘光朝之間孰強孰弱,他一清二楚,眼看唐軍撕破了臉,他料想弘光朝很快就會支撐不下去,如今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唐軍投降。

    只是剛到這裡就投降,他卻怕身後的名聲難聽,好歹也要支撐半天,成全一下自己的名聲,到時再降,就是為了保全將士們的性命,迫不得已,反正投降的人多了,大家也不會把目光集中到他一個人頭上||,有此打算,那名唐軍的話再難聽,他也不敢如何。

    阮大鋮既然不肯投降,唐軍就再也沒有二話,使者一回到營中,馬上重新發起了炮擊,雨點般的炮彈重新落入城中,將剛來的二萬明軍炸得哭爹喊娘,四處尋找躲避之地。

    見到唐軍炮火的威勢,阮大鋮暗暗心驚,他趕緊命令親兵幫他找到一個穩妥的藏身之所,只是唐軍的炮彈毫無規律,到處可以打到,挨不挨炸,全憑運氣,城中的民居也沒有一處能夠擋住唐軍炮彈的攻擊,讓阮大鋮叫苦不迭。

    好不容易阮大鋮的親兵在一家大戶人家找到了個地下室,相對安全,他毫不客氣的將原來的主人趕出來,自己和親兵住了進去。

    等挨到了天黑,阮大鋮再也沒有勇氣抵抗下去,趁著唐軍的炮擊停止下來,趕緊派出人員向唐軍請降。

    剛才唐軍的炮擊中,已有兩枚炮彈落到了這戶人家中,雖然離他的地下室較遠,阮大鋮卻著實下了一大跳,唐軍的炮彈落到哪裡就是一個大坑,誰又能保證這個地下室絕對安全,萬一被活理,更是連棺材都省下了,哭都沒處哭去。

    見到阮大鋮請降的使者,拓養坤並沒有為難,馬上答應了下來,並派人通知了左光先,一起進到和州城中。

    際大城總算鬆了一口氣,親自到城門口迎接唐軍的大軍進城,見到了拓養坤的大旗,跪在地上一動不動,口裡道:「罪官阮大城參見大將軍。」

    拓養坤見到阮大鋮一身錦袍玉帶,腰懸美玉,雖然人過中年,全身細皮嫩肉,保養極好,倒也是儀表堂堂,只是奸滑異常,名聲早已臭不可聞,弘光朝任用這樣的人做兵部尚書,不亡也難。

    他對阮大鋮心中說不出的厭惡,只是對方竟然是誠心歸降,也不好太過無理,阮大鋮跪在地上,他卻不願伸手去扶,只是淡淡的道:「你能歸降我軍,也算有功,本將自會向皇上稟報,起來吧。」

    際大城聽得心中大為歡喜:「多謝將軍抬愛,小人一定對皇上和將軍忠心耿耿。」正要再拍幾句馬屁,拓養坤不等他起身,已是一夾馬肚,走到了前面。阮大鋮抬頭不見拓養坤的人影,只得訕訕的起身,跟在唐軍的身後入城。

    和州一投降,應天府的外圍直接面對唐軍的攻擊,整個弘光朝大為振動,許多人都認為應天府已無兵力固守,商議著要再次遷都。

    只是此時遷都已經晚了,郝搖旗的水師在江陰就分出了五千人馬改走陸路,這五千人都帶了馬匹,騎兵何等快捷,早已繞到應天府的身後,將弘光朝逃路的路線徹底封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