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華再起 第三卷 (6)陞官
    從曾國藩到胡林翼,自太平軍起事以來,大江南北到處都是團練武裝,雖然現在的主戰部隊仍然是綠營與八旗,不過各地團練也有逐漸興起之勢,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之後,以漢人官員組建的地方團練武裝,必定將成為決定中國命運的強大力量。

    清朝自建立之初,漢人中也有不少高官貴族,不過究竟只是包衣奴才,主子賞給幾根骨頭就喜不自勝,國初的漢官根本沒有實權,也沒有尊嚴可嚴,甚至到了康熙年間,皇帝稍微重用幾個漢臣,就會被八旗的王大臣指責重用漢人,輕視滿人。

    到了咸豐年間,局勢倒轉,滿人八旗已經成為笑柄,讓那些八旗大爺離開京師到地方組建團練去抵抗太平軍的入侵,一則根本不可能有旗人到地方,二來,也根本不會得到地方的。

    如此這般,漢臣終於揚眉吐氣,各地團練皆以漢人為主,任用的將領也是以漢將為先,從湖南到兩湖,再到安徽兩浙江蘇,幾十支團練武裝漸次興起,在打擊太平軍的同時,也給著八旗滿人以絕大的壓力。

    所有旗人官員的心中都在想:「萬一這些漢人抱成團對付滿人怎麼辦?」

    在這種思潮下,很多滿人對團練千方百計的打壓,寧可放縱太平軍,也不想讓團練武裝發展起來。

    曾國藩等人是正根的進士出身,朝廷大員出身,在朝中有著堅定的者之前,也是處境困難,舉步維艱。湘軍從組建到徹底打敗太平軍,除了有限的幾仗外,經常都是以少勝多,野戰對決,常以人數少裝備差的湘軍得勝,而就是這樣一支強軍,因為朝中大佬們的忌憚,一直得不到真正有力度的,直到太平天國滅亡的前幾年,湘軍才真正得到來自朝廷的軍餉,才得以擴軍到十二萬人。

    曾國藩正經的儒家孔門出身,朝廷侍郎大員還被如此壓制,憑張華軒一個捐官出身的道台,就是打了勝仗又如何?

    眾人想到這裡,不免得面面相覷,祁雋藻與幾個滿軍機都反對過高獎勵張華軒,幾個漢軍機雖然心裡不服,不過對著以滿制漢的祖制大文章,一時半會也是講不出話來。

    若是肅順在此,以他強悍的個性與對漢臣們能力的信任,必定會出頭直言,甚至打御前官司也再所不惜,不過他畢竟資歷太淺,在這會還沒有進軍機,其餘文祥、端方等人,亦是剛開始嶄露頭角,也沒有擔任軍機大臣。

    奕欣在十年後要了肅順的命,不過在任用漢臣的態度上倒是與肅順相同,此時見諸軍機都似贊同祁雋藻之議,他心裡發急,卻是因為與祁雋藻之間的尷尬關係,在這件事上沒有辦法公然反對,祁雋藻賣了老臉要壓張華軒,奕欣就是親王,也根本不能與眼前這些老官僚正面對抗,雖然不贊同眾議,卻是苦無辦法。

    正尷尬間,協辦大學士文慶卻開口道:「我不贊同諸公所議,如今局勢不同,要辦大事,非得重用漢人不可。適才諸公所議,若是讓諸地的團練漢臣們聽到,誰還願意為國家效力?祖宗們也早就說過,滿漢一體,諸公仍抱滿漢有別之念,殊無道理。」

    他是顧命大臣,只是資歷不如祁雋藻,所以才沒有成為軍機領班大臣,雖然如此,文慶是正經的滿洲正紅旗下貴胄出身,說出話的份量卻比祁雋藻要重上幾分,一番話說出來,再加上帝意亦是如此,祁雋藻漲的臉色通紅,卻也是無話可說。

    「文公所言極是,我意也是如此。現在發匪鬧的厲害,不給地方上的人一點好處,誰願意當真效力?那個張華軒根基太淺,也確實不宜拔擢太快,壓一下是朝廷體貼他,他若是知道好歹,必定也不會有什麼不滿。」

    奕欣打定主意,今天不宜與諸大臣頂牛,不然自己在軍機處辛苦經營多日的人脈就蕩然無存,不過文慶出來說話,他就好做許多,先打了幾句圓場後,奕欣又含笑道:「不過有功不賞,這也太過,也容易讓天下人失望,咱們位列中樞,該想的都得想到。我的意思,這個張華軒就升一個按察使吧,原本兩江有兩個布政使,此人加一個布政使也蠻夠格,這樣已經算是壓了一下。至於他保舉的淮軍團練將領,咱們都悉數准了,可好?」

    奕欣雖然二十出頭,當年與皇兄爭位時已經是經歷了驚濤惡浪,眼前這一點小場面算什麼,文慶一席話,這個親王已經把局勢扳了回來,言語間,還很是斥責了祁雋藻一番。

    只是他的話老成謀國,雖然張華軒一樣被提拔重用,不過當前諸路軍悉敗,京師震動,也很需要豎一個典型出來,眾軍機大臣一起搖頭歎息,有幾個平時自視甚高的,還在心裡暗想:「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一個捐班也能做方面大員,這太不成體統。」

    嘴上卻都是贊同奕欣所見,文慶等人更是大聲讚好,祁雋藻氣的滿臉通紅,有心反駁,卻覺得很難駁倒,當下也只得默認了事。

    軍機處商議定了,卻沒有權力自行做主,當即由奕欣遞牌子請見,把會議結果向咸豐稟報了,咸豐也無甚話說,當場允了,於是由軍機擬折,皇帝批復下去,明發上諭廷寄全國各地,算是把這件公案了結。

    北京那邊吵成一團時,張華軒已經幫著琦善收攏了不到一萬人的殘卒,勉強重新建起了江北大營,只是從朝廷到地方都是知道,這一次琦善丟了大臉,江北大營的紙老虎面目暴露在世人眼前,若不是得力張華軒在揚州城勝了一仗,琦善只怕又要到軍台效力一次了。所以對大營重建,清廷並沒有什麼信心,不過對讓張華軒駐紮在揚州又有些不放心,於是決定仍然讓琦善這個老臣欽差留鎮揚州,清廷再拼湊一支兵馬充實江北大營,至於張華軒則回任淮安,一則可以防他尾大不掉,二來也能借他壓制淮北的捻子,也隨時能北上再與太平軍的北伐軍做戰。

    琦善被張華軒擺了一道,卻是一點內情不懂,被救之後,好生數落了楊廷寶與揚州士紳一通,便算了事,對張華軒出城救他,卻是感激不盡,張華軒奉命回淮安後,琦善直送出揚州城十幾里地,直到張華軒保證揚州再有事一定星夜來援,這才依依作別,自回江北大營。

    等軍機處商量好,上諭發出到達淮安時,張華軒已經率軍回到淮安,闔城父老剛剛出城幾十里歡迎打了勝仗的家鄉子弟,明發上諭又到達城中,一時間全城震動,張府門前的一千頭鞭炮足足放了幾十響,門口來拜會張華軒的官員的車轎足足排了幾里地,張紫虛老爺子高興的老淚縱橫,差點兒喜的中風,整個張府上下當真是喜氣滿盈,連下人走路都輕快了幾分,端茶送水的時候都帶著風,眾人如癲如狂之際,只有張華軒躲在自己房裡,咬著手指甲默默心算:「按察使,這算是正廳級還是副省級……升的不夠快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