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上海灘的事,第二天歐陽國偉一行人就要前往在江南的最後一站——杭州。然後就直接趕回穗城,準備北上中原了。
各位老大在昨晚的慶功酒會上都紛紛表示,在八月中秋一定要去嵩山少林寺,為盟主助威,親自見證盟主完成這稱尊武林,領袖江湖的最後一擊。這個可是前無古人的壯舉啊。
接連幾場大戰下來,江南各大幫派中原來有些是跟風加入江南武林盟,準備見風使舵的,現在也變得對歐陽國偉心悅誠服了,對江南武林盟的盟規也開始認真執行起來。歐陽國偉剷除劍道道場那幫狗雜種所表現出來的斬盡殺絕的手段,大家是萬萬不敢忘的,雖說是對付外夷的垃圾,但假如自已真做出對不起江南武林盟的事,也難保這種厄運不會降臨到自已的頭上。
歐陽國偉要的就是這種效果,單純的施恩,假如沒有強大的武功和懾人的手段做輔助,是不足以馭服這些桀驁不馴的江湖群豪的。江湖,本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在這個世界,永遠崇尚強者。威望,往往是靠高強的武功建立起來的。
在上海灘各大幫派老大的送行下,歐陽國偉一行人離開了。
夫人們和女衛們現在已再無牽掛,大家的心情都很開朗,一路上說笑聲不斷。美美和心如則還沉浸在昨晚受到群豪阿諛奉承的喜悅之中,這回她們倆可是大大露臉了。
但歐陽國偉就有一絲的鬱悶,馬上就要離開江南了,在他的心裡卻還在想著太湖之濱那和他幾度春風的神秘女子呢。真不知幾時才能再見,再見後又不知會怎麼樣。不過,這一絲的鬱悶,很快就被夫人們和女衛們開心的笑聲驅散了。
很快,杭州就到了。江南武林盟巡察堂副堂主杭州「西湖山莊」莊主「百花仙子」何玉環已得到上海方面的通知,帶人迎了出來。何玉環已知道歐陽國偉在上海剷除了劍道道場那幫狗雜種,也是額首稱慶。這次,為了讓歐陽國偉一行人玩得盡興,何玉環還專門請了個熟知杭州歷史的當地人,為他們做導遊。
杭州西湖,是一處以秀麗清雅的湖光山色與璀璨豐蘊的文物古跡和文化藝術交融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她以秀麗的西湖為中心,三面環山,中涵碧水。沿湖地帶綠蔭環抱,山色蔥籠,畫橋煙柳,雲樹籠紗,逶迤群山之間,林泉秀美,溪澗幽深。
歐陽國偉一行人在何玉環和導遊的陪同下,邊在各風景區遊玩著,邊聽導遊講述著杭州的歷史……
杭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據在杭州西北側的良渚和老和山出土的文物考證,早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已有我們的祖先在這裡生活。原始人在這段時間所創造的文化,史家稱為「良渚文化」。承續這些歷史悠久的文化淵源,經過千百年的建設、發展,形成今天的杭州。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於「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裡,並捨其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後,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822;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現在的市區,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因外族相繼入侵,晉室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時,西湖已有「明聖湖」、「金牛湖」之稱。東晉鹹和元年(32),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這不僅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剎。隨後有方士許邁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韜光、寶石山一帶進行寫書、煉丹等活動,傳播宗教,西湖名山勝水也漸次開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
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週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07),改置為餘杭郡。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2)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州城的範圍也隨之擴大,由原來的城南沿江一帶發展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由於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27-49)中,已有5萬餘人;到開元(73-74)中發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並列,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長慶二年(822),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規模浚治西湖,並築堤建閘,以利農田灌溉。又繼李泌之後重修六井。從這時起,西湖之名益彰於世。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餘杭、安國、於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在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治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歐陽修在《有美堂記》裡有這樣的描述:「錢塘自五代時,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海商賈,風帆浪泊,出入於煙濤杳靄之間,可謂盛矣!」。吳越王錢鏐在杭州鳳凰山築了「子城」,內建宮殿,作為國治,又在外圍築了「羅城「,周圍70里,作為防禦。據《吳越備史》記載,這個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錢塘江至江干,瀕錢塘湖(西湖)到寶石山,東北面到現在的艮山門。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
吳越王重視興修水利,引西湖水輸入城內運河;在錢塘江沿岸,採用「石囤木樁法」修築百餘里的護岸海塘;還在錢塘江沿岸興建龍山、浙江二閘,阻止鹹水倒灌,減輕潮患,擴大平陸。動用民工鑿平江中的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護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吳越三代五帝都篤信佛教,現在杭州西湖周圍的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跡,大都是那個時期的建就。當時的杭州就有「佛國」之稱。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07)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當時人口已達20餘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都較發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杭州歷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089),著名詩人蘇東坡擔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有六橋,堤邊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開通茅山、鹽橋兩河,再疏六井,使鹵不入市,民飲稱便。
經過北宋50多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29),置行宮於杭州,為行在所,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紹興八年(38)定都於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當時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方圓九里,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城門3座,城外有護城河。由於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鹹淳年間(25-274),居民增至24萬餘人(包括所屬幾個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3萬餘人。
人口的增多,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南宋都市經濟的繁榮,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生產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的織造技藝精良,能生產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在國內享有盛名。
據《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南宋時的杭州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有曰本、高麗、波斯、大食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之有使節往來和貿易關係,朝廷專設「市舶司」以主其事。
南宋時,杭州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設立了最高興府──太學,還有武學、醫學、算學、史學等各科學校,臨安府學及錢塘、仁和兩縣學的學生近千人。這裡書鋪林立,刻印的書籍十分精良。當時的繪畫藝術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畫院題名的。
杭州西湖,最早見於記載時稱《武林水》,這在東漢班固的《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上可以查到,他寫道:《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處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一般認為,武林山即今靈隱,天竺一帶群山的總稱,而發源於這一帶的南澗,北澗等山澗匯合為金沙澗,東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
從北魏酈道元的名著《水經注》的有關記載,衍生出西湖較早的另外兩個古稱:明聖湖和金牛湖。酈道元說,杭州前身錢塘「縣南江側,有明聖湖,父老傳言,湖有金牛,古見之,神化不測,湖取名焉」。
唐以前,西湖通用的名稱是錢塘湖,這大約是因為東漢時,一位名叫華信的地方官,在西湖以東地帶築塘抵捍錢塘江鹹潮而得名。白居易詩文中,每每提到錢塘湖,如「山名天竺堆青黛,湖號錢塘瀉綠油」(《答客問杭州》):另一們位知名詩人張祜也有一首詩作題為《早春錢塘湖晚》。不過,至遲在唐代,「西湖」這個稱呼已經被頻繁使用,同樣是白居易詩文,就經常用「西湖」一詞,如其詩題有《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西湖別》等等。之所以稱「西」湖,是由於早以前的錢塘縣城,隋以後從位處西湖之西,遷建到西湖之東,也就是原來在城東的錢塘湖,現在位於城西了。湖居城西,故名西湖,這和全國其他地方同名西湖者是一樣的。而北宋大詩人蘇軾(東坡)在他的名篇《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中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絕唱後,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西子即春秋時越國的絕代佳人西施。比較天下數十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也惟有杭州西湖當得起如此盛譽。南宋時,西湖出現了畸型的繁華艷麗,偏安江南的統治集團不思恢復故土,卻沉湎於湖光山色,奢靡享樂之中,一擲萬金,花天酒地,西湖於是又被人稱為「銷金鍋」,非常恰當,也非常辛辣。
除了前面提到的多個名稱外,西湖的別名還可舉出一大串,如:石函湖,放生池,上湖,高士湖,明月湖,美人湖等等。每別名,各有來歷。石函湖是因唐長慶年間白居易築石函以蓄洩湖水而來;上湖是相對於其北地勢較低的下湖而言;放生池是由於北宋天禧年間杭州郡守王欽若奏請以西湖為放生池而得;賢者湖系南宋文人樓鑰以西湖有賢者之風而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西湖擁有這麼多的芳名雅號,正好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她悠久的歷史,秀麗的風貌,豐富的文化意蘊和迷人的魅力。
北宋元佑年間,高僧辯才從上天竺寺方丈任上退休,隱居龍井寺。不久,蘇東坡出任杭州知州,得知老朋友辯才退居龍井後不再出山,便經常到龍井年望。兩人在一起,談佛論詩,交情更深。
某日傍晚時分,蘇軾看望辯才後起身回城,辯才送客出寺。兩人談興猶濃,邊走邊談,不知不覺中過了寺前山溪上的歸隱橋,來到風篁嶺前。左右隨從驚呼道:「長老,您重過溪橋,不是又出山了嗎?」辯才這時也發覺自己已破了退隱龍井後不再出山的規矩,便停下身來,笑道:「杜子美(甫)詩中不是說過嘛,『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蘇東坡聞言,更覺得與這位德高望重的詩僧交往是何等真誠、相投、珍貴。
為了紀念這次忘情相送,歸隱橋上建起了一座亭子,名為「過溪橋」,又稱「二老亭」。蘇東坡和辯才都為此賦詩。後來,龍井寺從風篁嶺西暉落塢遷建到龍井茶室所在處,過溪亭也隨寺重建,至今猶存。
歐陽國偉一行人聽著導遊的介紹,被他淵源的歷史知識所折服,也為何玉環能找到一個這樣的人感到驚奇,對她的細心也大表感激。
一行人也走得有點累了,就在有著「天下第三泉」之稱的虎跑泉找了個茶棚坐了下來,品嚐著號稱「西湖雙絕」的龍井茶葉虎跑水。
歐陽國偉和何玉環閒聊著,歐陽國偉把武林盟以後的工作重點和何玉環說了,希望她能多留心武林盟的事,也把自已八月中秋上嵩山少林寺爭奪中原武林盟主的事和她說了,何玉環當即表示,屆時一定要帶門人前往助威。
接下來的幾天,歐陽國偉一行人何玉環和導遊的陪同下,把西湖玩了個遍(具體就不寫了,後面還有太多的精彩等著呢)。和何玉環等告別後,就馬不停蹄地往穗城趕了。
路上,再無耽擱。
不日,穗城在望,離開了近兩個月,歐陽國偉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