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海軍的戰鬥力不僅僅來源於英勇作戰的將士,更來源於帝國龐大的工業基礎,造船業基礎,以及先進的科技。戰爭就如同催化劑一樣,很多在和平時期所想像不到的事情,在戰爭中都變得理所當然。而且,戰爭期間,科技,特別是軍事科技的發展速度是超乎想像的。為了獲得勝利,不僅僅是前線的軍人在浴血奮戰,在後方,成千上萬的帝國工程師也在默默的做著貢獻。
談仁皓拿起的就是帝國海軍新的造船計劃,準確地說,是帝國海軍的新型主力戰艦,或者是對舊有的主力戰艦的改進計劃。文件的最上面,也是最重要的地方介紹的就是帝國海軍正在準備開工建造的新一級航母。
「湖」級航母的強悍戰鬥力是得到了公認的,而且,通過實戰對比,「湖」級航母在生存能力,航空打擊能力,抗沉性,乃至防空作戰能力方面都要比美軍現在最好的「埃塞克斯」級優秀,至少是持平。雖然已經有多艘「湖」級航母戰沉,但是大部分的受傷航母都回到了港口。而對於一支海軍來說,受傷與損失是完全不一樣的,損失一艘航母的話,就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來建造新的航母,反之,如果航母僅僅只是受傷,那麼就可以進行維修,減輕了負擔,更保證了在幾個月後會有更多的航母服役。
在帝國海軍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戰艦能夠回來,就必須要回來。在戰鬥中。首先避免被敵人發現,如果被敵人發現後,就要避免遭到敵人的打擊。如果遭到敵人地打擊,那就要避免被重創。
如果重創了,那就得避免沉沒。只有在最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艦隊才能夠放棄戰艦。其實,這條規矩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中都是通用地,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拯救受傷地戰艦。那就得盡到百分之百的努力。
如同當初「呼倫湖」號航母幾乎被徹底摧毀,後來海軍還是想方設法的把航母拖了回來,修復後繼續投入戰鬥一樣。在總體戰略方面,海軍必須得盡量保存每一艘戰艦。
也正是如此,在海軍對戰艦的性能要求中,生存能力是最為重要,也是優先考慮的一個方面。如果一艘戰艦僅有強大地打擊能力,而沒有強大的生存能力的話,那麼這就是一艘不合格的戰艦。而「湖」級航母在設計的時候,就將生存能力擺在了僅次於航空打擊能力之後。
是最重要的技術指標。可問題是,「湖」級航母的抗打擊能力仍然沒有完全達到海軍的要求(戰爭期間,海軍對主力戰艦的性能要求是極為苛刻的)。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第二批「湖」級航母還在繼續建造,第三批與第四批航母地生產任務已經安排下來的時候,海軍提出了設計新航母的要求,而這個任務交給了江南造船廠。由江南造船廠牽頭,聯合其他三家大型造船廠,集中數千名帝國最優秀地戰艦船舶設計師,開始了新航母的設計工作。這次,海軍沒有採取招標的方法,而是讓幾家造船廠合作設計,主要就是為了節約時間,節約成本。
當時,提高航母的性能指標地主要辦法還是增加排水量,這樣才能夠增加裝甲的重量,同時增設大量的備份設施,讓航母在遭到打擊後,不會完全喪失作戰能力。另外,新航母將採用新的鋼材,以提高強度(當時,甚至沒有在第三批「新省會」級戰列艦上採用新的裝甲鋼,而是首先考慮提供給航母)。最後,設計師還針對部隊在作戰時所發現的一些問題,採用了大量的新的設計來提高航母的作戰能力。而這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改變了飛行甲板的佈局!
在此之前,所有的航母都是直通甲板佈局,也就是說,飛行甲板實際上是一個類矩形結構,前端是起飛區,後端是著陸區。而在一般情況下,航母只能夠在同一時間內接收返航的飛機,或者是讓飛機起飛,而不會同時進行這兩樣作業,因為飛機在降落的時候很可能出現沒有掛上阻攔索,結果直接衝到飛行甲板前端去,如果此時起飛區有飛機的話,那將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實際使用中,就多次出現這樣的事故)。可問題是,在作戰的時候,航母往往需要同時放出戰機,以及接收返航的戰機,也就是說,必須得同時進行起飛與降落作業。這也是當時作戰部隊反映上去的最為主要的問題。
如果仍然採用以往的設計的話,不管把航母的飛行甲板設計得有多長,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而且航母的長度也不可能無限制的延伸。而設計師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解決辦法,即將著陸區與起飛區分開,起飛區的飛行甲板仍然與航母的縱軸平行,而著陸區的飛行甲板則與航母的縱軸錯開一定的角度,也就是與起飛區的飛行甲板錯開一定的角度。這樣,即使有戰機在降落的時候沒有掛上阻攔索,也會斜著衝出航母的飛行甲板,而不會一頭撞到起飛區的飛機群裡面去。
最初,設計師拿出的方案只有5度夾角,可在經過論證,以及陸上試驗(在陸地機場上仿照航母的飛行甲板建立一塊試驗場地,讓飛機在這裡進行起飛與著陸試驗)之後,設計師將這個角度增加到了8度,並且對飛行甲板的設計做了進一步的優化之後,完成了這一設計工作。
這也就是世界上第一種「斜角飛行甲板」。可以說,這是現代航母中兩個重要象徵之一,而且斜角飛行甲板帶來的好處還不僅僅是讓航母具備了同時起飛與收回戰機的能力。斜角飛行甲板的面積更大,這樣就可以設置更多的飛機系留點,增加了航母地載機數量。同時還可以提高航母上航空作業效率,讓航空勤務人員有坑多的空間可以使用,加快了飛機調配的速度。更重要地是。在著陸區的前端還可以設置彈射器,在航母不需要接收戰機的時候。著陸區可以當起飛區使用。
在「湖」級航母上只有兩部彈射器,一次只能讓兩架戰機起飛。而在新航母的第一套設計方案中,設計師在著陸區的前端安排了第三部彈射器,而到了最後定型的時候,設計師加大了飛行甲板的外飄度。並且巧妙地安排了彈射器的角度,在著陸區的前端設置了兩部彈射器。這樣一來,新航母上就有四部彈射器,出動轟炸機的速率提高了近一倍!
這也是談仁皓最重視的地方。
轟炸機的起飛速率直接決定了機群的規模,以及艦隊的航空打擊力量,而這個速率提高一倍的話,那就可以在一波轟炸機中安排多出一倍的轟炸機,而這對以分秒來計算勝負地航母決戰來說,簡直就可以決定雙方的生死了。
當然,新航母的特點還有很多。比如。這是帝國海軍第一種採用雙層機庫地航母(在戰後改成了單層機庫)。這樣就可以容納更多的戰機,而且機庫面積增大之後,還可以增加維修點。讓更多的戰機可以在航母上得到足夠的維修保養,提高了戰機地出勤率。航母採用了全裝甲彈藥艙,而且彈藥艙是集中部署在水線以下部位的(之前都是分散佈置的,原本以為可以減少被摧毀的機會。可實戰證明,分散佈置增加了中彈的幾率,而且只要任何一座彈藥庫被炸中,那麼航母都得完蛋)。首次採用了戰列艦上的防魚雷隔離帶,增強了航母抵抗魚雷攻擊的能力(這條隔離帶上也設置了不少的重油艙,以增加航母攜帶的燃料數量,同時騰出內部空間,而且這也增強了防禦能力)。採用了球型鼻艏,提高了航母的速度。另外,航母上的升降機首次設置在了側舷上(實際上,最早在側舷設計升降機的是「埃塞克斯」級航母),採用了半封閉機庫,提高了航母在惡劣海況下的航行能力與作戰能力。
在採用了這麼多的新技術之後,新型航母的排水量增加到了4800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了54000噸(戰後進行大改後,增加到了65000噸)。
而隨著排水量的增加,新航母的成本是「湖」級航母的兩倍半,也就是說,造一艘新航母的價格可以購買兩艘半「湖」級航母了,而這個價格甚至逼近了「新省會」級戰列艦的採購成本!
新航母的設計工作將在年底前結束,並且在年底開始進行建造的準備工作,第一批有望在明年中期開始動工新建。因為大量的新技術,還有增加的排水量等等原因,造船廠必須要對基礎設備進行全面改進,特別是船塢的容納能力,而不可能在建造「湖」級航母的船台上建造新的航母。所以,「湖」級航母的建造工作並不會停止,直到新航母的建造準備工作完成之後,才會全面轉為建造新航母。
而這種航母暫時被命名為「島」級,這也是帝國海軍在戰爭期間建造的最為強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航母,而美國海軍建造的類似的「中途島」級航母的服役時間要比帝國的「島」級航母晚了一年多,而且在大戰中幾乎沒有什麼作為。
除了新的航母之外,帝國海軍還將繼續建造第三批「新省會」級戰列艦,而第四批「新省會」級戰列艦的建造申請已經提交了上去,只不過暫時沒有得到批准,造船廠也正在設計新的戰列艦,只不過並沒有列入帝國海軍最優先的建造名單之中。
「瑞獸」級防空巡洋艦,以及其上面所使用的新型雷達的性能已經得到了確認,建造工作也正在加速,在最後一批「李靖」級防空巡洋艦的建造工作結束之後,就將全面轉產「瑞獸」級防空巡洋艦,並且逐步為每一支航母戰鬥群提供一艘這種巡洋艦,使其成為戰鬥群的防空核心力量。
「江河」級重巡洋艦從第四批開始做了大改,主要的改進就是將雙聯裝240毫米主炮換成了三聯裝200毫米主炮。這看起來是退步,實際上卻是帝國海軍一個相當理智的決定。最初,海軍準備為「江河」級重巡洋艦換裝三聯裝240毫米炮塔,或者是增設一座雙聯裝炮塔,可最後都將帶來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那就是,戰艦的結構需要大改,而且將導致戰艦增重數百噸。也許,對一萬多噸的大型戰艦來說,這幾百噸的重量是算不了什麼的,可問題是,這幾百噸的重量都在戰艦的水線以上部位,而增加幾百噸,就意味著戰艦的穩定性將變得更為糟糕。而且,當時海軍還計劃在巡洋艦上安裝更好的雷達,這也將導致增重,如果再增加幾百噸的重量的話,那巡洋艦的航行品質將受到巨大的影響。而要減輕重量,就只能減少火炮數量,或者是上層裝甲,而這都是不可行的,犧牲太大了。
在此情況下,海軍決定為「江河」級環狀三聯裝200毫米主炮炮塔,這樣戰艦上的主炮數量增加到了9門,達到了平均水平,火力密度提高了五成。更重要的是,在使用新型穿甲彈之後,200毫米主炮可以對付當時世界上所有的巡洋艦,包括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都無法擋住200毫米新型穿甲彈的打擊,也就是說,為巡洋艦安裝240毫米主炮是沒有多少必要的。
因為改裝時間長,而且當時大部分巡洋艦都有任務在身,所以前三批「江河」級巡洋艦是在後來進行大修的時候才換上新炮塔的,而不是立即返回船廠進行改裝。
當然,海軍的造船計劃非常龐大,潛艇,驅逐艦,巡洋艦,戰列艦,航母,乃至各種輔助艦艇,都有相關的建造計劃。而這也正是帝國海軍在戰爭中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正當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