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終章
也不知道是滕水流倒霉,還是柴瑞幸運。
這個滕水流下一個目標,是平定大食國的女將,楊素素。楊素素現在為了報自己弟弟被殺之仇,早就等著機會殺死滕水流。楊素素,由於戰功赫赫,現在已經是非常高級別的將領,滕水流一定會來殺自己。
而到那個時候,楊素素就有機會暗算滕水流。
楊素素突然感覺到一陣清風吹過。而這個地方,其他地方都沒有任何風向,連片樹葉都沒有動。這麼奇怪的風?
難道是滕水流從旁邊閃過。楊素素立即四處打量,可是仍舊沒有任何人移動的跡象。不管是不是,楊素素突然走向兵工作之內。
在兵工作之內,有一個非常可怕的武器。
真正的加特林槍就在這裡正靜靜的躺在那裡
而這裡現在空無一人。楊素素似乎只是來參觀參觀而已。
楊素素,慢慢的走到加特林槍GAU—19附近。而突然背後感到有人。楊素素急忙轉過頭。
果然是滕水流。
滕水流出現在在這裡,楊素素一點都沒有緊張。
「你不意外?」滕水流反而有些驚訝。這個女人怎麼會如此鎮定。滕水流馬上就覺得似乎不妙。
楊素素搖了搖頭說:「一點也不意外。」
「那你就去死吧。」滕水流冷笑一聲,說道。
楊素素緩緩的走到加特林槍的背後,輕輕的撫摸了幾下,突然扣動扳機。
加特林槍,那種每分鐘1200發子彈的速度,立即射向滕水流。這是什麼東西?滕水流完全不知道加特林槍。不過看樣子,似乎和柴瑞的加特林箭非常的相似。還沒等滕水流躲閃,急速飛行而來的子彈,就已經把整個牆壁打成篩子一般。
滕水流也早已經被射穿。
滕水流死都沒明白,為何只是聽到連續的響聲,自己的身體就被射穿。加特林機槍的射速,不是人的速度可以躲閃的了。幾乎每一秒鐘,就有20發子彈射出。僅僅幾秒的時間,就是幾百發子彈,橫掃而過。在這樣的環境下,誰能夠躲的過去。除非是超人。
滕水流一死,那些依附於滕水流的那些殺手就再也沒有出現。反正他們和柴瑞沒什麼深仇大恨。犯不著和柴瑞死拼到底。
現在的柴瑞終於可以安心的建國。
現在的劍南道,早已經推廣了選舉。如今,選舉制在全國推廣,有了非常好的條件。其實現在柴瑞完全可以自立為王。但是柴瑞並沒有這樣做。一個人無論怎麼強勢,終究只是一個人。而家天下的時代,必定會出現大量的頑劣不堪的後代,而這些後代幾乎都沒有政治頭腦。
所以家天下的結果,就只是一種。再強盛的帝國,慢慢的走向滅亡。而滅亡的過程中,吃虧的永遠都是百姓。
但是現在想要真正的完全民主化,那也不現實。
幾乎所有的人都有當皇帝的夢想。
君主立憲制,似乎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而現在李隆基的子女之人,除了李可馨之外,其他人幾乎都死了。李可馨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國家元首。不過卻只是一個象徵而已,雖然在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外交官、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
但是真正的權利卻在內閣。
內閣,是由議會組成。而議會的成員,卻是從全國各地選舉而成。任何實質上的法律條文的頒布都必須由內閣通過。而且柴瑞還特別的規定,如果要加稅的話,必須由內閣八成以上的成員同意才能通過。
誰都不明白,柴瑞為何特別的提及賦稅。
苛政猛於虎。
在封建王朝之下,讓百姓死的最多的不是戰爭,而就是苛政。
似乎是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
可是柴瑞卻感覺似乎這不過是一個舊的時代的輪迴。
貪官遲早還是那麼的多。
將來通貨還是那麼的高。
政府辦事還是那麼的不靠譜。
執政黨,還是那麼的骯髒。
房價,似乎一天一個價。
坑百姓的工程,似乎沒有盡頭的那一天。
也許將來,強拆不過就是很隨便的事情。
也許,豆腐渣工程,就和吃飯一樣平常。
「你在想什麼?」杜甫看柴瑞似乎憂心重重。柴瑞把自己的那些想法說給杜甫聽。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柴瑞的那些東西,杜甫幾乎完全不理解。但是杜甫理解出柴瑞的意思,就是兩個字,專制。
「你說的是專制導致黑暗。我想歷朝歷代,都是這樣。這是歷史的必然。」杜甫說道。
柴瑞立即反駁:「不,這不是歷史的必然。而是這是無視人的自由的必然。如果高高在上的執政者,無視底層百姓的死活,那麼在他們的統治之下,整個社會,不過是一個巨大的黑幫。而他們就是這個黑幫的成員。你想想,哪個黑幫是用法律來解決的。
在他們眼中,法律只是維護他們利益的工具。只要對他們有利,他們才會使用。而那些有損他們利益的事情,他們立即選擇性剔除。在內部,他們有這自己的內部家法。那才是他們正在的法律。
用無賴的手段,用暴力的手段,用殘忍的手段,那才是那些執政者的正在法律。」
柴瑞說的慷慨激昂。
似乎歷史的那些暴君,好像都是這樣。
但是柴瑞所說的似乎,又不僅僅局限於歷史。似乎在說著很遙遠的事情。杜甫只能說:「也許寬容的社會,才是正在的民主社會。暴力,永遠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民主需要相互妥協,相互尊重。如果執政群體,能夠真正的尊重底層百姓,那才是每個公民政治權利的真正實現。我想也許終會有一天。」
「會有這麼一天嗎?」柴瑞似乎並不相信。
但是似乎又非常的憧憬。
柴瑞在憲法的扉頁上,赫然的寫著:「面對對天堂美好的憧憬,我們輕易的相信了他們所說的話。可是我們無論如何不要忘記,我們該反問自己,我們為何要聽他們的。」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