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行 正文 第三百三十二章 政治
    楊華這麼說,李乾順也只能苦笑了,失敗也只?羞辱,而楊華是天承朝最跋扈的將軍,素來都不是一個好相處的人,也許自己將來還真要仰他的鼻息了。

    接受完李乾順的投降之後,楊華命令楊再興帶著一支一千人的軍隊帶著這個西夏國君回太原去。隨行的還有中護軍指揮使,楊華的侍衛長折彥文。這兩個人都身上帶傷,楊再興斷了一條左腿,已經沒辦法指揮軍隊。而折彥文則斷了兩根肋骨,也只能讓他回太原休養。

    這次西征,河東軍損失雖然不大,可三員大將的受傷還是讓楊華頗為惱火。尤其是趙明堂,因為身上的傷實在太重,基本宣告其軍事生涯的結束。

    李乾順做了這麼多年的西夏國君,應該說還算是一個合格的君主。走的那天,還是有不少西夏舊人隨同前往太原,以便服侍,其中還包括楊華一直不能招降的李良輔。

    站在皇城的城樓上,看著李乾順的背影,已經大量的隨行官吏。楊華禁不住感歎,李乾順這人還算是不錯,很給恩好感的。如果不是因為身份地位的關係,或許還能同他交一個朋友。

    在楊華同他接觸的這段時間看來,此人氣質高雅,說話談吐都很坦誠,對如何治理國家很有一番減低。如果不是因為他是西夏的國君,這樣的人才楊華是不肯放過的。而今,也只能歎一聲可惜了。

    不過,同李乾順這段時間地交流還是讓楊華對如何治理寧夏有所啟。李乾順以前親政之時,一直致力於民族融合與漢化政策,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楊華也老實不客氣地全盤接收了他的政治遺產。

    沙州、甘州、涼州那邊且不說,畢竟是黨項人的固有地盤,楊華還沒辦法接受那裡的政權。也只能聽任那三萬沙州軍割據,留待以後以軍政手段解決。就目前的寧夏而言,還有許多事務需要處理。

    先,當然是實行漢化政策。黨項的式自然不能保留,於是,楊華布一條命令,所有寧夏人都必須剔光頭,等以後長出來後再結成漢人的式。為了推行這道政令,那十多完俘虜兵揮的巨大作用。

    這些傢伙在銀川造了很大的孽,也剔了,算是同楊華站到一條船上了。現在回到本鄉之後,大多做了廂軍。而在河東政治體系中,軍人地地位極高。於是,這些俘虜兵在做了廂軍之後,很多軍官還兼了地方團練、知寨『、保正等基層組織地頭目。這在李乾順時期根本不可想像,在得到利益後,這些毫無廉恥的傢伙執行起楊華的命令來,更是賣力。

    這十多萬人牢牢地控制著地方政權。四出設卡抓捕頂著黨項頭式地百姓。勒令所有百姓說漢話。穿漢服。鬧了個不亦樂乎。

    雖然他們做事態度粗暴。不講政策。很有現代鎮城神管地風範。但工作效率卻是極高。而楊華也默許了他們地出格舉動。只要不鬧得太過分。對於這些傢伙他還是很寬鬆地。民族融合就是一場革命。而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還是需要國家強制暴力地。

    有這批還鄉團和既得利益地存在。楊華感覺自己在西夏地根基算是穩固了許多。按照後世一個偉人地階級分析法。國家就是一個階級鎮壓另外一個階級地暴力機器。階級問題不是寧夏地主要矛盾。而民族問題地解決才是重中之重。

    這批俘虜軍有十多萬。而寧夏總人口也不過兩百來萬。可以說。這些人代表著寧夏路地社會主流。籠絡住這麼一批人。才是楊華現在最需要做地事情。

    隨著地方政權地建立。銀川軍也出去河套平原了。

    那邊地情況比銀川平原要複雜些。銀川平原人口眾多。百姓多以小自耕弄為主。

    隨著黨項貴族大地主被河東軍整個地連根起出,小自耕弄已經成為寧夏路的主體階級。銀川平原民心穩定,已經成為楊華手頭最可依靠地糧食基地和主要兵源地。而河套那邊則多以牧民為主,這些黨項人逐水草而居,過著遊牧的生活,社會結構也多以部族為主。要想管理他們,則要多花上一些心思。

    一想起河套平原的事,楊華就有些頭疼。

    最後,他還是借鑒了後世的一些管理經驗,決定讓銀川軍去河套之後,將牧民們都依部落編成不同的隊,登記造冊。並將牧場依照夏季牧場和冬季牧場劃分成不同的區,收歸國有。到夏、冬兩季時,國家按照各部族的牲口數量核定牧區。

    草原問題的關鍵其實就兩點:人口數量、牲畜數量。

    牲畜數量問題關係到草原的承載量,若牲畜多了,草不夠吃,自然有尋找新的牧場。只要國家牢牢地掌握著草場,就算是掌握住了遊牧部落。

    當然,國家要想將牧場收歸國有,有些部落定然不肯答應,甚至會起兵反抗。銀川軍這次去河套就是干髒活的,反正於憶和余良手頭的一萬人馬都是從俘虜軍中抽調的精銳,下手非常之狠。余甚至認為,楊華這次派他去河套的意思是讓他將那些盤根錯節的部落理上一理,最好能將部落上層一掃而空。

    他也有決心幹好這事,只要草原上只剩下貧窮的牧民,再沒有酋長老爺。國家也就成為他們直接統治了。

    至於人口問題,也是草原上一個讓人無比頭疼的問題。草原的承畜量有限,能夠養活的人口也有限。一旦風調雨順,人口大量繁衍,草原上的出產也就養活不了那麼多人。那麼,南下搶劫漢人就是唯一的出路。

    在金國,女真上層唯一的手段就是實行減丁政策,派部隊定期到草原殺人,以維持一個讓他們感覺到安全的數字。

    當然,這樣的手段實在是等而下之。楊華想了半天,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既然草原養活不了那麼多人口,那好辦呀,我來幫你們養。

    他決定在河套草原的黃河灌溉區定期招募破產牧民,由國家給土地、農具和種子,讓他們轉職做農民。並實行優惠政策,一旦牧民定居,變成農民,可免征三年賦稅。如此,河套平原即得到了開墾,國家也可增加收入,而草原牧民多餘的人口也找到了出路,不在成為國家的隱患。只要那些黨項人肯去當農民,遲早都會被漢化掉。

    實際上,後世的河套經過千年開,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農業區。楊華現在所做的不過是將河套平原的開提前了。

    這不過是他同關群和趙行德推敲出來的一個初步計劃,一旦實施起來,具體效果如何還需要用實踐來檢驗。不過,不管是否有效,做總比什麼也不做要好。

    天氣一日冷過一日,也許還得冷上一個月。

    小冰河期的威力讓習慣了北宋時期溫暖氣候的人們有些不習慣,所以,銀川之戰之後,各地各戰場都同時安靜下來。如此,算是給了吳敏和劉琦以喘息之機。否則,以張浚今年冬天咄咄逼人態勢來算,關中只怕早已易手,至少已是不可收拾。

    這也算是老天爺給了楊華整頓寧夏的時機。寧夏這邊千頭萬緒,沒幾個月時間整合不好。而寧夏在他未來的戰略佈局中將佔有重要位置,山西已經殘破,關中情況也不是很好。未來的戰場需要寧夏的糧食、牲口和人力。

    看著屋簷下掛著的冰凌,楊華摸了摸額頭,對坐在身邊的趙行德說:「行德,以你看來,我何時南下關中為佳。」

    趙行德還是那副謹慎模樣,他慢條斯理地回答說:「寧夏路政務需要一年時間才能理順。」

    「一年?」楊華走到屋簷下,抽出橫刀將屋簷上掛著的冰凌一一敲掉:「時間太漫長了,來寧夏這麼長時間,還真有點想家了。我打算一開春,等雪一化就去關中。現在是二月,還有一個月時間。只需要吳敏和劉琦他們能夠撐住。」

    「那麼,寧夏路的政務如何處理?」趙行德問。

    「就交給你吧。」楊華笑著收刀入鞘:「你來做寧夏路制置使,替我守好這份家業。」

    看不出趙行德是喜是憂,反正他還是那分永遠不變的淡定。

    「寧夏路的軍政你就一把抓吧,你畢竟在夏地當了這麼多年的官,情況也熟悉。」

    是那一聲淡定的允諾。

    天承帝的聖旨終於等來了,聖旨上,皇帝大力褒獎楊華西征之功,並說,應群臣之請,封楊華為夏王,算是給了楊華一個回音。至於新收入大宋版圖的寧夏、甘肅兩路,朝廷將不再派出官吏,一應地方人事任免,皆由夏王自定。

    楊華扔在雪地上的李乾順的玉璽先前被關群悄悄的收了起來,也許,是時候給楊華了。楊華作為李乾順政治遺產的繼承人,法理上已經可以說的通了。

    在聖旨到達銀川的同時,又有一個消息傳來,天承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明誠去世了,副相位置出缺。皇帝說,本打算任命楊華接替這個職務的,不過,其他宰相認為,楊華宜出任輔一職。

    任命書即將下達。

    聽到趙明誠去世的消息,還在清點西夏皇室庫藏的李清照痛不欲生,匆忙回太原去了。大宋痛失一名金石專家,而不是一個合格政治家。

    三月,雪化了,春雨如絲。

    關群頭戴斗笠,身穿蓑衣地來到皇宮,「大王,可以南下關中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節更多,中文網!)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