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行 正文 第三百零七章 經義
    著下面四百多讀書人,楊華有些感歎,看他們的衣著直就同自己以前在東京時見到的那群太學士一個模樣。超速更新最新小說章節這個西夏,根本就是一個袖珍版的北宋啊!

    楊華朝趙行德遞過去一個眼色,趙行得會意,立即提高聲音,用一口濃重的西夏口音道:「大家安靜,我是大宋朝靈州知州趙行德。你們的意見楊將軍也已經知道,楊將軍已奏明大宋天承陛下,將新歸順我大宋的夏國各州、府、軍的情況同皇帝陛下說得分明。楊將軍已經請得聖旨,專為夏地讀書人開一恩科,考場就設在靈州,日子就定在下月初一。大家且都回去,到時候再來考試吧!」

    話音剛落,眾人都興奮得有時鼓掌又是頓足,齊齊大叫:「太好了,功當從直中取,如何走得那歪門邪道。」

    「終於要考試了,我已經考了五屆了,再拖下去,人都老了!」有個年屆半百的書生仰天長嘯。

    「萬歲,萬歲!」

    蕃學衙門的朱漆大門終於打開了,一個瘦小的老頭探出一個腦袋來,大聲道:「可是楊大人,下官余良。」

    「斯文敗類。」

    「國之蟲!」

    「士林公敵!」

    見到他,一眾讀書人同時謾罵。

    余良臉上明顯地帶著一絲驚恐和慚愧。

    楊華一笑,舉步進去:「我是楊華,慌什麼,亂不了。」

    蕃學衙門地方很大,有四個很大的院子,看得出來西夏國君很重視文教。

    進了大廳之後,余良慌忙拜下去,連聲道:「還好楊大人來,否則還真要弄出大亂子來。」

    楊華不屑地哼了一聲,也不理睬,只朝趙行德遞過去一個眼色。

    趙行德將余良從地上扶起,溫和地說:「余大人,你我也是興慶府的舊識了,楊將軍不喜歡虛禮,咱們直接說正事吧。楊將軍已請得天子聖旨,決定在夏地單獨建一個考場,為國取士。你是靈州學政,這次科舉還得請你大力協助。」

    余良大喜,連連說:「如此就好如此就好。」

    於是,二人便開始在旁邊商量推敲起這次大考的程序和細節。

    楊華因為對科舉不熟,也不插話,捧著茶碗在旁邊靜靜地聽著,權當學習。

    聽了一個多時辰,總算把西夏的科舉弄了個明白。

    所謂蕃學,最早端與李元昊建國時。當時,西夏並未實行科舉取士制度,夏景宗李元昊始建「蕃學」,作為培養人才,選拔官吏的途徑。為了保持黨項人地民族語言和文字,他特意命人從遼國購買了大量的諸如《孟子》、《孝經》、《爾雅》等儒家經典,並翻譯成西夏文字,供西夏人學習,並作為教材出題考試。

    當然,儒家經典博大精深,以可憐的西夏文也無法翻譯出其中的要點和精神。於是,普通讀書人還是以讀原著為榮,對譯本卻是不屑一顧。本來,西夏取士地時候還分為漢、黨項兩個考場,後來因為大家都學原著,精通西夏文字的黨項人也沒幾個。於是,索性就直接用漢文出題。蕃學也就名存實亡了,僅僅作為一個學政機構,負責地方考場和士子的選拔。

    作為一個落後民族,黨項被漢化並不出乎楊華意料。黨項文化比之中華文明自然是異常粗鄙和落後的,也必然要被同化,除非黨項人都退回西藩。只要他們在農耕地區設立政府,實行統治,必然需要大量的官吏。而官吏的選拔,只能靠科舉,一科舉,就被漢文化融合掉。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歷史唯物主義吧。

    瞭解了這一點,楊華大覺得振奮。本來,他還有些擔心西夏的民族問題,可現在看來,這一點可以忽略不計了。實際上,西夏根本就是北宋地縮影。百姓和士子對中華文明還是認同的。而在名義上,西夏現在還是大宋的藩屬。回到宗主國地懷抱對大家來說,並沒有什麼國破家亡的慘痛感,不但如此,有的人反有些欣慰。

    這道理想起來很簡單,譬如現代的美國突然出兵攻佔非洲的一個小國,並宣佈這個國家從此成為美國的一個州,所有的百姓都享受同等的國民待遇,只怕那個小國的百姓都要歡欣鼓舞,面上有光。

    就拿現在正等在外面地四百靈州讀書人來說,其中有黨項血統的就占一半。可他們著漢服,說漢話,讀儒家經典,用漢人的思維方式看問題,你總不可能說他就不是漢人吧?都是中國人,消滅民族之分才是王道。

    當然對待女真蠻子,卻又是另外一種手段。

    商議好考試細節之後,余良匯報說考場分別

    華的河東節度使行轅、蕃學衙門和城西的雙塔寺。行鄉試、雙塔寺舉行省試,而楊華的行轅則進行殿試。

    蕃學衙門和鐵塔寺的考試同時舉行,殿試則延後兩天。

    楊華點點頭說了一聲「甚好!」算是肯定了余良的功績,最後問:「試題排好沒有?」

    西夏的考試制度同北宋一個模式,科舉考試的項目主要分為經義、詩、賦、論、策五種。

    王安石主政地時候認為選拔官員取得是行政能力和道德,又不是選詩人和文學家,遂取消了詩、賦兩種考題。

    西夏也與時俱進,跟著取消了詩、賦。

    但就經義類考題而言,其實就是從《四書》《五經》裡抽取一段文字出來,讓考生自己作文。王安石的這個改革直接催生了明清時地八股文,算是開了歷史的先河。

    余良忙回答說:「稟大人,策論地題目一般都是由天子欽定的,這個下官不敢置喙。至於經義,屬下同趙大人商量了一下,決定用《夷狄之有君不如華夏之無君》為題。」

    聽他說出這個題目,楊華不禁一楞,他沒想到余良居然左到這等程度。

    余良本是小梁太后地舊臣,李乾順主政之後對他大力打壓,現在又因怕死投了楊華,已經沒有任何退路,自然鐵了心跟楊華混。現在楊華讓他當考官,他就如失業許久的人找到工作一樣,有心要摩拳擦掌在楊華面前好好表現一蕃,再顧不得自己的黨項人身份,出了這麼一個題目。

    楊華心中好笑,本打算挖苦他幾句,可轉念一想,卻面色大變。他猛地站起身來,怒道:「余良,你好大膽子,居然挑撥民族關係,人為割裂族群,居心何在?」

    余良大駭,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連連磕頭:「下官糊塗,下官糊塗。」

    楊華咆哮了半天,這才平息下心中怒氣,一把將他拉起:「算了,拿本《論語》來,我親自出題。」

    余良忙從書架上抽出一本《論語》遞了過去。楊華隨意地翻了一頁指著上面的一行文字說:「就他了。」

    余良和趙行德將腦袋湊過去,同時念道:「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楊華點頭:「題目就是《讓以得之》。」

    余、趙二人略一思索,同時讚道:「好題目,應時應物,想不到楊大人也是儒學大家啊!」

    楊華滿頭霧水:「什麼大家,我胡亂指的。」

    「不然。」趙行得細聲細氣地說:「大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來到一國就一定會知道這裡的政事,就是因為聖人有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五種美德。將軍德行高潔,此刻西征,夏地百姓盼將軍如久旱之盼雲霓,皆敬服於您。」

    楊華被他這一馬屁拍得寒毛直豎,竟無言以對了。

    當然,楊華對八股文是很不以為然的,這東西太禁錮人性了。可是,不這麼考,也沒其他好的辦法。八股雖然垃圾,可至少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公平一物最為要緊,特別是在人心混亂的西夏。

    「大人,策論的考題也該定下來了。」趙行德提醒楊華。

    楊華摸了摸鬍子,沉吟半天,這才說:「今年夏地科舉的策論……就出個地方兵民比例以及錢糧之間的關係吧。」既然八股文選拔不出合格的人才,怎麼說也得弄幾個精通財會的人吧。

    余二人同時領命。

    趙行德突然說:「大人,這次科舉取士的名額您也該定一下。」

    「定什麼?」楊華大手一揮:「我欲盡取夏土,盡收民心,人才自然是越多越好,只要來考試的,統統取了。此為非常時期的特例,下不為例。」

    趙行德大汗,而余良則一臉的欣喜。

    等商量好一切,楊華怒氣也消了,又溫和地勉勵了余良兩句,說:「剛才我說話重了些,余先生不要放在心上。」

    余良感動得熱淚盈眶,怎麼也說不出來。

    楊華說:「以後就要再用蕃學這個不利於團結的名字了,要改。」

    出了學政衙門,士子們還沒有散去。

    PS:這個月沒怎麼求月票,數據不太好看。如果各位讀的第二張月票出了,請投給六軍,投給《宋行》,謝謝!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