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萬戶侯 卷三 第二百二十六章 興慶宮的早晨
    慶宮的早晨,大雨已初歇,空氣中散發著泥土腥味和合氣息,使人神清氣爽,李清已在興慶宮的政事堂大門前站了近一個時辰,無聊地望著幾株殘紅凋零的桃樹發呆。

    現在已經過了巳時(上午九點),可李隆基的影子都沒見到,『難道這就是皇帝從此不早朝嗎?』李清暗暗思忖,自從李隆基搬到興慶宮後,每日的早朝沒有了,可這幾日,每日一議也漸漸改成了三日一議,很快便結束,若有其他重大國事,要李隆基想到了什麼才會召見某個大

    『李清!』一個夾雜著驚喜而清脆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路。

    回頭一看,一張嬌艷如桃花般的臉龐出現在一丈外,只見她濃施粉黛、娥眉如畫,卻是楊花花,她身著淺黃色榴花長裙,前胸袒露,披著淡綠色紗巾,與厚重色濃的大唐皇室風格相得宜彰。

    「你、你在這裡做什麼?」了起來。

    「在這裡自然是等皇上的召見。」

    清微微笑一笑,「好久沒見到三姐了,倒變得愈發高貴,快有點不認識了。」

    被李清一誇,楊花花神情顯出幾分羞澀,可有又點擔心道:「我就是我,怎麼會不認識,若你不喜歡,我就換成原來的模樣。」

    「貴妃的姐姐自然不同於一般人,這樣打扮更配你的身份,我看就不必再變回去了。」

    李清見楊花花身邊竟無一名宮女或太監伺候,略略有些詫異,「三姐獨自一人在這裡做什麼?」

    楊花花歎了口氣,她慢慢走到桃樹面前,蹲下去拾綴地上的花瓣,口氣中略帶一點傷感,「我也不知道走到這裡來,我就這麼一個人盲目的人,就像這雨後的桃花,凋零卻不知哪裡是我的歸宿。」

    李清忍不住笑了起來,「三姐說得太誇張了,你信不信,只要你喊一聲,我楊花花想嫁人,那些什麼尚書、侍郎保準排著長隊前來應婚。」

    楊花花蹲在地上,斜瞟了李清一眼,玉蔥般的指頭在土裡畫著圈圈,細貝一般潔白的牙齒輕輕咬著嘴唇,她低聲問道:「那戶部侍郎呢?他會不會來!」

    李清淡淡一笑,「戶部李侍郎是一堆牛糞,他不配插你這躲鮮花,而戶部韋侍郎又太老了一點,兒子還小,恐怕也不適合!」

    楊花花笑顏突斂,慢慢站起身冷冰冰道:「你來得太早了,皇上昨天睡得很晚,巡獵又受了點風寒,少說也要再過半個時辰才能來。」

    說罷,她不理會李清,逕直穿過花中小徑,朝內宮飛快走去,可走到樹下她忽然又回頭,盯著李清看了半天,搖了搖頭道:「你是個膽小鬼,連個女人都怕!」

    李清一直望著她的背影消失,才無奈地聳了聳肩,今日所見,楊花花已經離國夫人越來越近了.

    正如楊花花所言,李清足足又等了半個時辰,才見大太監魚朝恩飛快地跑來,見到他便急聲低喊:「李侍郎,皇上已經進書房了,你快跟我來!」

    李清跟著魚朝恩,快步向勤政殿走去,李隆基的御書房便位於勤政殿的最左首,這裡已經戒備森嚴,李清經過一道又一道最嚴格的搜查,才終於走進了御書房,房內各種文書奏折堆了一地,高力士正跪在兩本折子上,手腳麻利地整理著文書。

    李清見李隆基正在御案前低頭批閱幾份奏折,他連忙下跪道:李清叩見皇帝陛下!」

    「免禮!給李侍郎賜坐。」

    李隆基並沒有抬頭,只隨口答應,又過了一會兒,他寫完了最後一個字,才將筆輕輕放下,搓了搓手對李清笑道:「朕最討厭之人便是那幫御史,每次不是彈劾就是告狀,一天的心情都不愉快,但愛卿卻相反,每次來都會給朕帶來好消息。」

    他從抽屜裡取出李清的那份奏折,興奮之情溢於顏表,「今年朕最高興之事,便是愛卿的六十萬貫鹽稅解押進京,這才不到兩個月,加上蜀中、荊襄、河東、山東等地,已經有百萬貫入帳,看來不用等三年後,今年三百萬貫的目標完全就能實現。」

    他忍不住起身走到窗前,凝望著滿院濃郁的春色,不禁感歎道:「其實治大國與持小家無異,一樣為家境窘迫而發愁,朕之所以答應你推行新鹽法,實在是因為國庫空虛,眼看吃了上頓就沒下頓,像一塊沉甸甸的鉛石,無時無刻不壓在朕的心頭,這沒錢的日子令朕難熬啊!。」

    他忽然回首望著李清,又似高興又似埋怨道:「照這個趨勢下去,今年少說也能收到

    貫鹽稅,你卻給朕說今年只有二百萬,這差距也太大

    李清起身笑道:「稟陛下,新鹽法推行,各地大鹽商惟恐價格還會上調,一般都會多存一些貨,

    而這些存貨消化尚需要一定時間,所以這一百萬實際是透支了後兩個月的稅款,過幾個月,若鹽價穩定,榷鹽量就應該會有所下降。而另一方面,二百萬貫臣是按一個較低的價格估算,給自己留了一點餘地,其實臣心裡明白,今年三百萬貫的鹽稅入庫沒有問題。」

    李隆基點點頭,回坐到椅子上,神情輕鬆,半開玩笑道:「你說得不錯,誰沒事會多吃鹽,我大唐人口在這裡,耗鹽量是穩定的,這鹽稅也應該變化不大,不過從這件事上朕發現我們大唐的財力還是有潛可挖,你還有沒有好的建議,再給朕一個驚喜。」

    李清微微一笑,取出一本奏折,雙手呈上,「臣是有一個建議,不僅能將民間的餘錢利用起來,而且還能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

    「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李隆基輕鬆的表情漸漸變得嚴肅起來,隋之滅亡就是朝廷與地方的矛盾過於尖銳所致,大唐自開國以來便致力於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如將基層官員的人事任命權收歸朝廷,又如限制河東、山東大族的勢力,雖然採取種種措施,但效果並不是很理想,尤其募兵制下朝廷財力不足,導致地方養兵,這又是一個隱患,今天李清卻突然提出此事,著實讓李隆基意外。

    高力士上前接過李清的奏折,遞給了李隆基,他擺擺手,命李清先坐下,便打開奏折細細閱讀起來,內容就是李清對李林甫所言之事,成立國家櫃坊,吸取民間儲蓄,但今天李清給李隆基的奏折裡卻增加了很多內容,包括將櫃坊分支延伸到每一個縣,各縣所收稅賦直接上繳櫃坊,就視同上繳朝廷,再由櫃坊自己的體系將錢糧押運進京,統一由戶部度支,這樣,實際上就是將地方的財權變相地收歸朝廷,從財政上遏制地方勢力的發展壯大,這才是李清的真實目的,要想避免安史之亂和將來的藩鎮割據,必須多管齊下,從體制上不給安祿山之流發展壯大的機會,掐斷他們的財源,這也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另外唐朝的貨幣流通比較薄弱,像百姓納稅、官員俸祿等等大多以實物為主,所以銀行的興起也會促進貨幣流通,逐漸減少唐朝實物交易的數量,將大大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李清的建議儼如打開一扇大門,讓李隆基看到了他從未見過的景色,他明白這份奏折的份量和內涵,其實就是改變了國家的財政分配製度,將以前朝廷與地方的財政收支各走其路,改成全部收歸朝廷,再按各地預算下撥給地方。

    房間裡異常安靜,高力士站在一旁憂心地望著李清,從皇上的專注的程度他便可推知李清的所奏之事必然事關重大,若涉及到朝政,他應先稟尚書省,再到中書省經丞相預覽眉批後才能遞到皇上這裡來,上次新鹽法的推行便繞過了李林甫,而現在再次越權上報,一而再、再而三,一旦被李林甫抓住不放,皇上也保不了,難免被責,看來,他行事還是嫩了一點啊!

    「此事事關重大,朕要會同各位宰相商量之後才能決定。」

    李隆基將奏折小心收好,望著李清半天,從御案上拿起他最心愛的碧玉鎮紙遞給李清.在,精力也不隨心,唯一的心願只想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讓朕安娛暮年,愛卿年少有為,望卿能盡心效忠朕及朕的子孫,這鎮紙跟了朕三十年,是朕最心愛之物,現賜予你,希望你能記住朕今日之言,不要辜負朕的期望。」

    李清跪下,高舉雙手接過鎮紙,沉聲道:「臣決不負陛下期望,望陛下能保重龍體,帶領我大唐臣民將開元盛世延續萬年!」

    李隆基點點頭,「說得好!朕記住了,你回去吧!好好休息幾天,養足了精神再來為朕效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