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風雲 煮酒論史 突厥帝國21(突)
    突厥帝國

    ------引自《唐朝:中亞的主人將帝國的胳膊伸展到如此遙遠的人》[法]勒內amp;#8226;格

    公元540年,草原帝國以突厥-蒙古族三大版圖的形式而存在。明顯地屬於蒙古族的柔然人統治著蒙古地區,範圍是從中國東北部邊境到吐魯番(可以肯定甚至達到了巴爾喀什湖的東端),從鄂爾渾河到萬里長城。厭噠人據推測也屬於蒙古族,統治著今天的謝米列契耶、俄屬突厥斯坦、索格底亞那、東伊朗和喀布爾地區,其領域從裕勒都斯河上游(焉耆以北)到莫夫,從巴爾喀什湖和威海到阿富汗腹地和旁遮普。統治著柔然人和厭噠人的這兩個氏族結成同盟。大約520年,厭噠可汗與柔然可汗阿拉瑰的姑姑們結婚。柔然是蒙古本土上的主人,他們好像對控制其西南邊境地區的厭噠人保持著某種支配權。最後,是上一章剛剛談到的歐洲的匈人,他們無疑屬於突厥族,統治著與亞速海和頓河河口毗鄰的南俄草原,儘管他們的兩支部落,即西部的庫特利格爾人和東部的烏特格爾人之間的敵對削弱了他們的勢力。

    中國人說,突厥是柔然的一個臣屬部落。它是突厥族的一個部落,它的名稱為所有講同種語言的民族所共有。伯希和認為,漢文「突厥」一名必定是代表蒙古語(柔然語)「Turk」的複數形式「Turkut」。按字意,是「強壯」的意思。據中國編年史家記載,突厥的圖騰是狼。他們是古代匈奴的後裔,這一事實已由被伯希和認定屬於匈人的原始突厥特徵所證實。在6世紀初,突厥似乎已經居住在阿爾泰地區,他們在那兒從事金屬冶煉:「工於鐵作」。當時柔然的力量國新近發生的一場內戰而被削弱,內戰是520年發生的,雙方是分別代表東、西部落的柔然可汗阿拉瑰和他的叔叔婆羅門。

    阿拉瑰(522-552年在位)作為唯一倖存下來的汗國君主,他面臨的是要平定突厥族各臣屬部落的反抗。其中高車部曾於508年打敗柔然。現在已經認定高車部是鐵勒族,遊牧於阿爾泰山南烏倫古河附近,看來好像是回紇人的祖先。但是,柔然於516年殺高車王,迫使高車部歸順。高車部於521年再次徒勞地企圖利用柔然內亂重新獲得自由。就在546年前不久,當高車正在醞釀新的起義時,他們被突厥挫敗。突厥雖與高車人同族,卻忠實地提醒他們的共同宗主柔然可汗阿拉瑰注意高車人的陰謀。作為回報,突厥首領(其突厥名叫布明,漢文轉寫成「土門」)要求柔然公主嫁給他。阿拉瑰拒絕這一要求。後來布明與當時在中國西北部長安城實施統治的、拓跋人建立的西魏王朝聯合,拓跋人很可能屬突厥族,他們雖然已經完全中國化,但很可能與突厥社會仍保留著一種親屬感。無論如何,他們可能很樂意建立一種能報復他們的宿敵、柔然蒙古人的聯盟,他們答應嫁一位公主給布明(551年)。於是,在對柔然蒙古人形成了包圍之勢後,布明徹底擊潰了他們,並迫使阿拉瑰可汗自殺(552年)。柔然餘部把蒙古地區讓給了突厥人,逃到中國邊境避難,東魏的繼承者北齊朝廷把他們作為邊境衛隊安置在邊境上。

    於是,蒙古地區的古代帝國領土從柔然手中傳給了突厥,或者說,從蒙古族人手中傳給了突厥族人。布明採用可汗這一帝王稱號。新帝國的位置仍然在鄂爾渾河上游,在自古代匈奴時期起一直到成吉思汗後裔時期止,常常被遊牧部落選擇為他們的大本營的鄂爾渾山區地帶。

    突厥英雄布明可汗在其勝利之後不久去世(552年)。他死後,他的帝國被瓜分。其子木桿得到蒙古地區和取得帝王稱號(553-572年)。這樣,東突厥汗國建立起來了。布明的弟弟突厥文,或稱室點密(漢文轉寫),繼承了王侯的葉護稱號,並獲得準噶爾、黑額爾齊斯河和額敏河流域、裕勒都斯河流域、伊犁河流域、楚河流域和怛邏斯河流域。於是,建立起西突厥汗國。

    西突厥首領室點密在怛邏斯地區與厭噠人發生衝突。為攻其後方,室點密與厭噠人的世仇波斯人訂立和約,當時波斯人是在薩珊王朝最偉大的君主庫思老一世阿奴細爾汪的統治之下。為鞏固盟約,室點密把他的女兒嫁給了庫思老一世。突厥人在北部進攻,薩珊朝人在西南部進攻,厭噠被徹底打敗,從此消失了(大約565年)。其中在西北威海地區遊牧的那部分遊牧民被迫向歐洲逃亡,可能正是他們,而不是柔然餘部,以烏爾渾和阿瓦爾一名在匈牙利建立了一個新的蒙古汗國。在其後的一個時期裡,確有一支從亞洲被驅逐的、被希臘和拉丁語作家們稱之為阿瓦爾人的部落對拜占庭帝國和日耳曼人的西歐造成了嚴重威脅,直到他們被查理曼打垮。

    厭噠領土在西突厥人和薩珊波斯人之間被瓜分了。西突厥首領室點密獲得索格底亞那地區,而庫思老一世阿奴細爾汪奪取了已經伊朗化的、應該歸屬於薩珊朝的巴克特裡亞地區。於是,巴克特裡亞在565年至568年間又歸薩珊帝國所有。然而,這是短暫的,因為突厥人不久就奪取了巴裡黑和昆都士,也就是說,同一個巴克特裡亞又從薩珊王朝人手中轉到了他們昔日的盟友手中。

    這樣,中世紀初期的東、西突厥汗國有了各自確定的形狀:由木桿可汗在蒙古地區建立的東突厥汗國,中心是在鄂爾渾河上游、未來的哈拉和林附近;西突厥汗國在伊犁河流域和西突厥斯坦,其夏季紮營地是在焉耆和庫車以北的裕勒都斯河上游,其冬季汗庭是在伊塞克湖沿岸或怛邏斯河流域。就遊牧帝國基本上可以談到的邊界而言,這兩個汗國的邊界顯然是以大阿爾泰山和哈密以東的山脈為標誌。

    從木桿統治(553-572年)開始,東突厥很少碰到敵手。560年前後,木桿打敗了契丹人,契丹是一支顯然從5世紀中期起就已經佔據著遼河西岸、今熱河附近的蒙古族部落。在中國北部,長安的北周王謙卑地向木桿之女求婚。當時木桿可汗在拓跋人的這兩個後繼王朝中明顯地起著仲裁人的作用(約在565年時)。

    西突厥可汗(或葉護)室點密在位時期是552年至575年,塔巴裡稱之為葉護(Sinjibu),拜占庭歷史學家彌南稱之為室點密(Silzibul),這些名稱都是同一稱號(yabghu,葉護)的訛譯。拜占庭人把室點密看成他們的同盟者。確實,既然在阿姆河畔突厥人已經成為薩珊波斯的近鄰,那麼,與突厥聯合是對拜占庭有利的。在室點密方面(他似乎已經是一位具有高度理解力的人),他考慮到要利用他處在亞洲交叉口上的位置,以獲得途經波斯的、從中國邊境直達拜占庭邊境的絲綢貿易的自由權。結果,一位名叫馬利亞克的粟特人(在中亞,粟特人是當時人數最多的商隊嚮導),以室點密的名義訪問了庫思老一世阿奴細爾汪,庫思老為了維護對拜占庭絲綢貿易的壟斷權,拒絕了馬利亞克的提議。後來,室點密決定直接與拜占庭做買賣,以對付波斯。因此,他於567年又派馬利亞克取道伏爾加河下游和高加索到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想必對突厥使者的提議很感興趣,因為當馬利亞克於568年離開君士坦丁堡返回時,是由拜占庭使者蔡馬庫斯陪伴而歸。室點密在埃克塔山北的夏季駐地接見了蔡馬庫斯。埃克塔山即是天山,在焉耆西北的裕勒都斯河上游深谷。兩國結成反對共同敵人薩珊波斯的牢固聯盟。薩珊朝的一位使者恰好在這時來到,在怛邏斯附近見到了室點密,室點密極其粗暴地把他打發了。接著,這位突厥王向波斯宣戰。572年,拜占庭人也親自向波斯宣戰,這一戰爭持續20年(572-591年)。在此期間,西突厥與拜占庭人之間保持著親密的關係。當蔡馬庫斯取道伏爾加河下游、高加索和拉齊卡回君土坦丁堡時,室點密派第二位使者阿納卡斯特隨行。作為回訪,拜占庭陸續派出攸提開俄斯、瓦倫丁、赫洛店和西裡西亞人保羅作為使者到西突厥。

    這幾位使者使拜占庭獲得了有關西突厥習俗和信仰的相當準確的資料。塞俄菲拉克特斯amp;#8226;西摩卡塔記道:「突厥人拜火」。確實,伊朗馬茲達克教的影響已經使突厥人崇拜阿馬茲達或阿胡拉amp;#8226;馬茲達神。「他們還崇拜空氣和水」,實際上,在成吉思汗後裔中,對流水的崇拜一直持續了很長時期,以致除了在一定條件下,穆斯林在流水中沐浴和洗衣是受到禁止的。「然而正是天、地的唯一創造者,他們尊稱為神,向它奉獻馬、牛和羊。」確實,這些就是獻給在他們神道中的天國,即騰格裡的祭品,這對古代所有的突厥-蒙古族都是共同的。最後,塞俄菲拉克特斯所談到的「那些似乎能預知未來的祭司們」,也適合於突厥-蒙古族的薩滿們,在成吉思汗時期,他們繼續產生很大的影響。

    576年,拜占庭皇帝提比留斯二世再次派瓦倫丁作為使者出訪西突厥。但是,在瓦倫丁到達裕勒都斯河上游汗庭時,室點密已去世。室點密之子、繼位者達頭(575-603年,中國歷史學家們的稱謂)很不高興,因為君士坦丁堡宮廷已經與阿瓦爾人締結了條約,也就是說與柔然的殘部,或者更準確些,是與逃亡到南俄的厭噠人締結了條約。因此,達頭十分冷淡地接待了瓦倫丁。此外,作為對該條約的報復(達頭認為這一條約撕毀了兩國之間的聯盟),他派出一支由某個名叫波汗的統帥率領突厥騎兵去攻打拜占庭在刻赤附近的博斯普魯斯城或稱潘蒂卡派(57年,突厥又兵臨刻松城下,直到590年,他們才完全撤出該地區。

    西突厥與拜占庭之間的爭吵沒有妨礙前者繼續對波斯的戰爭。在588至589年期間,他們入侵了巴克特裡亞,或稱吐火羅斯坦,一直前進到赫拉特。如果西突厥人曾經被波斯英雄巴赫拉姆amp;#8226;楚賓打敗過的話,那麼,正像波斯傳說中所堅持的觀點,他們必定會利用590年發生在巴赫拉姆amp;#8226;楚賓和庫思老二世帕維茲之間的內戰。巴赫拉姆amp;#8226;楚賓在內戰中處於最不利的地位,他最後確實逃到了西突厥人中,無疑地,正是此時西突厥人完成了對興都庫什山以北的吐火羅斯坦的征服。無論如何,在597-598年間,這一地區及其都城巴裡黑和昆都士就不再屬於波斯,而成為西突厥的屬地。630年,當中國的朝拜聖地者玄奘途經該地時,吐火羅斯坦是昆都士的突厥王子(或特勤)的封地,他是西突厥可汗的兒子。

    於是,當遠東的中國人在分裂了3個世紀之後即將由中國人的隋朝重新統一起來之時,而中亞發現它自己已分裂為兩大突厥帝國:東突厥帝國,從中國東北部邊境到長城和到哈密綠洲;西突厥帝國、從哈密一直延伸到威海和波斯。阿姆河南岸以及阿姆河與莫夫河之間的邊境地區把西突厥與波斯分開。於是,興都庫什山以北的整個吐火羅斯坦都囊括在突厥的政治疆域之內。

    在一個世紀以後刻成的、立於和碩amp;#8226;柴達木的闕特勤碑碑文中,以史詩般的詞句讚揚了處於鼎盛時期的突厥的偉大:

    當上面的蒼天和下面的黑士創立之時,人類的子孫即開始生存其間。「人類子孫之上,立有吾祖先土門可汗及室點密可汗,既立為君長後,彼等即統治及整頓突厥民眾之國家及政制。世界四方之民族,皆其仇敵;但彼等征之,且克服世界四方一切民族,令守和平而點首屈膝,向東方,彼令其移殖遠至喀迪爾汗山林,向西方,遠至鐵門。在此兩極點間,彼等統治甚為廣遠,使藍突厥之向無君長無任何部族者歸於秩序。彼等是賢智可汗,彼等是強勇可汗;彼等之梅錄亦賢智,亦強勇。諸匐及民眾都能和協。」

    這段著名的史詩所暗示的道德觀是從構成突厥-蒙古族薩滿教基礎的古宇宙起源說中借過來的。根據湯姆森的摘要,宇宙起源說的基本原理十分簡單。宇宙由一層高於一層的若干層組成。上面的十七層,構成昊天,為光明之國;下部七層或九層構成下界,黑暗之地也。二者之間,為人類生存之地面,天與地,與生息於其中之一切,皆至尊所創,整個宇宙亦由至尊統轄,此至尊者,居於天之上層。被尊稱為上帝,或騰格裡。天國是公正和正直靈魂的歸宿地;地獄則是邪惡靈魂的歸宿地。突厥神話還描寫了許多其它神,其中之一是烏邁,保護兒童的女神。此外,還描繪了許多住在「陸地上和海裡」(它們是yer-sub,或今突厥的yar-su)的精靈。值得注意的是,在陸地上和水中,這些精靈多居住在被認為是秘密地方的小山和小溪邊,在習俗上和在成吉思汗蒙古人的法律上,對它們的祭禮都是常年不斷的。

    中國的歷史學家們對突厥人有實際描述。581年的一位作者這樣寫道:

    其俗被發左衽,穹廬氈帳,隨逐水草遷徙,以畜牧射獵為務,賤老貴壯,寡廉恥,無禮義,猶古之匈奴。……大官有葉護,次沒(「沒」為「設」之誤〕、次特勒〔「勒」為「勤」之誤〕、次俟利發,次吐屯發,及余小官,凡二十八等,皆世為之。兵器有弓矢、鳴鏑、甲肖、刀劍,其佩飾則兼有伏突。旗纛之上,施金狼頭;侍衛之士,謂之附離,夏言亦狼也;……死者停屍於帳,子孫及諸親屬男女各殺羊馬,陳於帳前祭之,繞帳走馬七匝,一詣帳門,以刀嫠面且哭,血淚俱流,如是者七度乃止。……葬之日,親屬設祭及走馬嫠面,如初死之儀。葬訖,放墓所立石建標,其石多少,依平生所殺人數,……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後母、世叔母及嫂,唯尊者不得下淫。……牙帳東開,蓋敬日之所出也。敬鬼神,信巫覡,重兵死而恥病終。

    2突厥帝國的分裂

    突厥人的這兩個帝國沒有長期保持鼎盛。和碩amp;#8226;柴達木碑文中讚揚的偉大的可汗們由一些缺乏前輩們的那種天才的人繼承。「彼等之弟輩為可汗,彼等之子輩為可汗,惟弟輩今不類其兄輩,子輩不類其父輩。登位者皆庸可汗、惡可汗。致使突厥帝國解體。」

    左慈發佈於2006080812:58:38

    真正摧毀突厥力量的是兩汗國之間的敵對,即鄂爾渾的東突厥和伊塞克湖、怛邏斯的西突厥。這兩個突厥帝國統治著從中國東北部到呼羅珊的半個亞洲,如果他們能夠保持在552年基礎上的統一,即靠著以東突厥居首位,取帝王的可汗稱號,而西突厥統治者滿足於次位,取葉護稱號的話,那麼,他們將是不可戰勝的。但東突厥的佗缽可汗,即木桿可汗的兄弟和繼承者,是該家族中得到西突厥承認的最後一位可汗。西突厥葉護達頭是一位極端殘暴的人,這一點已經由瓦倫丁的報道所證實。在582年至584年間,他擺脫了東方的新君主,自己稱汗。在中國,強大的隋朝已經恢復了漢朝在中亞的全部政治活動,中國在這次反叛中是鼓勵達頭的,這次叛亂使突厥人的勢力一分為二。此後,東、西突厥再也沒有重新統一,並且在大部分時間內,二者之間確實是處於敵對狀態。

    於是,當中國正處在重新統一之時,突厥人卻在分裂。這種對立運動為隋唐王朝(7-9世紀)統治下的中國在中亞實行帝國主義政策提供了可能性。

    東突厥不僅面臨著西突厥的反叛,而且還被內部鬥爭弄得四分五裂。在蒙古本土上,新可汗沙缽略(581-587年在位)的權力受到其堂兄庵羅和大邏便的爭奪。同時,他在西方受到西突厥「新可汗」達頭的攻擊,在東方受到遼西契丹人的攻擊。不過,這一形勢的發展令中國人不安,因為對這樣一個聯合體來說,由於蒙古地區的東突厥被打倒,勢必使達頭變得太強大。絕不能讓達頭重新恢復對他有利的突厥的統一。於是,中國的君主、隋朝建立者楊堅迅速改變了聯盟的,東突厥可汗沙缽略以對付達頭(585年)。陷入內部糾紛的東突厥人無論如何不再令人生畏了。沙缽略的兄弟、繼位者莫何可能殺死了反可汗的大邏便(587年),但不久他也去世了。繼位的可汗是都藍(587-600年在位),他發現自己遭到另一位反可汗者(即得到中國的突利)的反對。事實上,都藍可汗於599年驅逐了突利,但楊堅皇帝趕緊歡迎突利及其部眾,並把他們作為盟邦安置在鄂爾多斯。東突厥毫無希望地維持著分裂局面。

    都藍一死,西突厥達頭可汗再次試圖利用東突厥人的混亂使他們降服,以便建立起他對蒙古地區和突厥斯坦的統治,實現突厥人的重新統一。為防止中國的干涉,他採取恐嚇手段。601年,他威脅隋朝都城長安;602年進攻駐在鄂爾多斯的、受中國保護的突利可汗。但中國的政策是在暗中進行活動。603年,一支西部的主要部落(這些部落是鐵勒族,是回絕的祖先,它們似乎是在塔爾巴哈台、烏倫古和準噶爾地區過著遊牧的生活)突然反叛達頭。由於達頭的勢力甚至在他統治的區域內也已經遭到削弱,他就逃往青海避難,從此銷聲匿跡(603年)。達頭的王國,即曾經令波斯和拜占庭顫慄、並在幾年前還威脅著中國都城的西突厥強國瞬時瓦解了。達頭之孫射匱只獲得了他應該繼承領土的極西部分和塔什干,而某個反可汗的處羅成了伊犁地區的君主。處羅確實著手計劃繼續達頭的事業,但中國人及時地阻止了他。隋臣裴矩暗中處羅的敵人射匱。處羅在戰爭中失敗後,到中國宮廷供職(611年)。射匱把他的勝利歸於中國的政策,看來他始終沒有採取過背叛中國的行動。與此同時,東突厥的政權一直掌握在中國的被保護者突利手中(609年去世),後來權力又傳其子始畢(609-619年)。在蒙古地區正像在西突厥斯坦一樣,隋朝時期的中國不是通過一次大戰爭,而僅僅是採用其慣用的計謀,就成功地分裂了突厥勢力,消滅了不順從的可汗,使權力掌握在那些承認中國宗主權的可汗手中。

    青海的情況亦如此。該地吐谷渾部的鮮卑人(可能是一支蒙古部落)的存在,三百年來一直令甘肅的中國駐軍憂慮,608年他們被中國軍隊擊潰,不得不逃亡西藏。同年,中國重新佔領哈密綠洲。609年,吐魯番王殉伯雅開始向隋場帝表示歸順。

    當隋場帝在高麗進行的倒媚的戰爭(612-614年)使隋朝威信掃地時,整個結構瓦解了。東突厥始畢可汗起來反叛,在山西西北的雁門關幾乎俘虜了隋場帝本人(615年)。接著,中國爆發的內戰(616-621年)徹底恢復了突厥人以往的勇氣,這次戰爭導致了618年隋朝的覆滅。當爭奪王位的競爭對手們被打敗、新的唐王朝登上皇位時,隋朝所做的一切工作又必須重做。草原又把它的遊牧部落推向山西中部。624年,東突厥可汗頡利(620-630年在位)利用中國內戰帶來的混亂,騎著馬率領著他的騎兵隊伍對帝國都城長安進行威脅。

    幸運的是,唐朝有一位傑出的勇士,即太子李世民,儘管他還年輕,但他是唐朝的真正建立者。李世民勇敢地一直來到涇河畔的幽州,與蠻軍對峙,他以堅定的姿態令對方懾服。遊牧各部首領在一起協商片刻,然後一箭未發地撤退了。幾小時後,一場大雨席捲該地區。李世民立即召集其部下談話。據《唐書》記載他說道:「虜控弦嗚鏑,弓馬是憑,今久雨彌時,弧矢俱敝,突厥人眾,如鳥鎩翮,我屋宿火食,槍槊犀利,料我之逸,揣敵所勞,此而不乘,夫復何時?」唐軍照此行動。黎明時,突厥營地被攻破,中國騎兵切斷了通往頡利可汗營帳的道路。頡利求和並撤退到蒙古地區(624年)。在這次驚人之舉後,當時年僅27歲的李世民登上了中國皇位,從此,歷史上以帝號稱他為太宗(626年)。

    3.唐太宗滅東突厥汗國

    唐太宗(627649)是中國在東亞的威勢的真正建立者。他滅了東突厥汗國,促使西突厥的瓦解後來太宗之子又完成了對西突厥人的征服並把塔里木盆地的印歐族諸王國置於其保護之下。

    太宗即位之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再次發動騎兵遠征,直抵長安城下。626年9月23日,他的十萬人馬出現在長安城北門外的便橋前。頡利可汗在城下以攻城相威脅,提出橫蠻無理的納貢要求。太宗似乎只有很少人馬,他採取了大膽的行動。他召集了所有可用的人,把他們置於各城門前,而他親自率領小部分騎兵沿著渭水向敵軍行進。突厥諸首領見其勇皆驚,下馬便拜。"俄而眾軍至,旗鎧光明",太宗縱馬到突厥營前,訓斥其可汗及眾首領背信棄義,破壞休戰之約。頡利可汗羞愧。次日,太宗與頡利按傳統習俗刑白馬設盟,言歸於好。

    為削弱頡利的權力,太宗兩個持不同意見的部落,即鐵勒和薛延陀部的反叛。鐵勒部(以後的回部)分佈在塔爾巴哈台;薛延陀部在科布多(627-628年)附近。同時,在東蒙古,太宗反可汗的突利可汗脫離頡利,突利已經起來反抗頡利了(628年)。偉大的唐太宗在頡利的周圍布下了敵對的包圍圈之後,於630年派出由李靖和李世績率領的唐軍猛攻頡利。中國的將軍們在山西以北的內蒙古地區與頡利相遇,他們對他的營帳發起了突然攻擊,擊潰其部落。頡利本人被俘。在大約50年中(630-682年),東突厥汗國臣屬於中國。和碩amp;#8226;柴達木的突厥碑文上記道:"貴族子弟,陷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突厥之匐,棄其突厥名稱(或官銜),承用唐官之唐名(或銜),遂服從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為之東征向日出之方,西征遠至鐵門。彼等之克國除暴,皆為唐皇。出力也。"

    太宗在粉碎了蒙古的突厥人之後,以這些人為輔助軍,在以後的20年中,使突厥斯坦的突厥人和戈壁上印歐種人的綠洲都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一個受到震驚的亞洲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陌生的、史詩般的中國。決不向蠻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買他們撤兵,太宗扭轉形勢,戰勝他們,使他們害怕中國。在突厥-蒙古族入侵的3個世紀裡,中國人民已經把勝利的遊牧民同化。由於吸收了這些新鮮血液而堅強起來,現在中國人對這些草原牧民們翻臉,他們曾經從這些牧民中吸取力量,並把這種力量注入那種歷史悠久的文明的巨大優越性之中。

    4.西突厥汗國的瓦解

    太宗於630年重建了以鄂爾多斯和內蒙古為邊境的疆域之後,把注意力轉向西突厥。正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西突厥人在射匾可汗的統治之下又重新統一起來。射匱可汗使阿爾泰地區的薛延陀部歸降於他,他住在特克斯河和裕勒都斯河上游一帶,於611至618年間統治著從阿爾泰山到裡海和興都庫什山之間的地區。射匱之弟、繼位者統葉護(618-630年在位)進一步擴張勢力。他已經征服了東北方的鐵勒部,在西南方又重申了對吐火羅地區和巴克特裡亞的統治,並取得了對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區的霸權。

    630年初,中國的朝拜聖地者玄奘旅行時,就在托克瑪克附近見到過他,當時正值統葉護權盛時期。他在裕勒都斯河與伊塞克湖之間的地區內過著隨季節遷徙的遊牧生活,像其祖先一樣,在裕勒都斯河上游一帶度夏;伊塞克湖,即熱海沿岸是他的度冬地。他也喜歡把營帳紮在更西邊,即在怛邏斯附近的"千泉",今江布爾地區。吐魯番王是他的一位藩屬王;他的兒子達度設是吐火羅地區王,其住地在昆都士。《唐書》記道:"(統葉護)霸有西域,……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此時唐太宗正集中力量摧毀東突厥,他認為應該採取"遠交近攻"之策,於是,他把統葉護視為同盟者。

    左慈發佈於2006080813:00:58

    玄奘留給我們的、關於統葉護的描述就是對某個阿提拉或某個成吉思汗的描述。"戎馬甚盛。可汗身著綠綾袍,露發,以一丈許帛練,裹額後垂。達官二百餘人,皆錦袍辮發,圍繞左右。自余軍眾,皆裘歇毳毛槊纛端弓,駝馬之騎,極目不知其表。"

    統葉護熱情地接待了中國的朝拜聖地者。確實,他對佛教總是相當開放的。在幾年前,他曾熱情款待過名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的印度佛教使者。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在626年繼續到中國布教前,把說服突厥人皈依佛教作為己任。統葉護在托克瑪克牙帳中給予玄奘同樣熱情的款待。玄奘對其營地作了豐富多彩的描述:"(統葉護可汗)居一大帳,帳以金花裝之,爛眩人目。諸達官於前列長筵兩行侍坐,皆錦服赫然。余仗衛立於後,觀之,雖穹廬之君,亦為尊美矣。"在讀到這幾行時,奇怪的是使我們回想起西歐旅行家們從成吉思汗的蒙古首領們身上所得到的、幾乎相同的印象在盧布魯克對13世紀的蒙古人的描寫中,我們又看到了歡迎外國使者的另一個狂歡場面。玄奘在統葉護牙帳逗留期間,統葉護曾接待過來自中國和來自吐魯番王的使者。統葉護"令使者坐,命陳酒設樂。可汗共諸臣使人飲,……於是益相酬勸,卒渾鍾碗之器,交錯遞傾,?未兜離之音,鏗鏘互舉。雖蕃俗之典,亦甚娛耳目,樂心意也。少時,更有食至,皆烹鮮,羔犢之質,盈積於前。"

    在玄奘訪問之後數月,強大的西突厥汗國崩潰了。同年(630年),一支西部部落,即遊牧的葛邏祿部反叛並殺害統葉護,葛邏祿部似乎是在巴爾喀什湖東端和塔爾巴哈台的楚固恰克之間作季節性的遷徙。西突厥汗國分裂為兩部,兩部的名稱都只是由漢文轉寫而被人們所知:弩失畢部在伊塞克湖的西部和西南部;咄陸部在該湖的東北部。兩部在原因不明的戰爭中耗盡了力量。一位咄陸部可汗,他的名字也叫咄陸(638-651年在位),在一段時期內曾企圖重新統一兩部,此後,他大膽地進攻中國在哈密地區的屯軍。但是唐將郭孝恪在古城和今天的烏魯木齊之間的博格達拉山附近打敗了他(約642年)。此外,唐太宗弩失畢部反對咄陸,這位疲憊不堪的可汗只好逃往巴克特裡亞,不再出現於歷史上(651年)。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