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風雲 第一卷 鳳鳴朝陽 突厥帝國
.    突厥帝國

    ------引自《唐朝:中亞的主人將帝國的胳膊伸展到如此遙遠的人》[法]勒內-格

    公元540年,草原帝國以突厥-蒙古族三大版圖的形式而存在。明顯地屬於蒙古族的柔然人統治著蒙古地區,範圍是從中國東北部邊境到吐魯番(可以肯定甚至達到了巴爾喀什湖的東端),從鄂爾渾河到萬里長城。厭噠人據推測也屬於蒙古族,統治著今天的謝米列契耶、俄屬突厥斯坦、索格底亞那、東伊朗和喀布爾地區,其領域從裕勒都斯河上游(焉耆以北)到莫夫,從巴爾喀什湖和威海到阿富汗腹地和旁遮普。統治著柔然人和厭噠人的這兩個氏族結成同盟。大約520年,厭噠可汗與柔然可汗阿拉瑰的姑姑們結婚。柔然是蒙古本土上的主人,他們好像對控制其西南邊境地區的厭噠人保持著某種支配權。最後,是上一章剛剛談到的歐洲的匈人,他們無疑屬於突厥族,統治著與亞速海和頓河河口毗鄰的南俄草原,儘管他們的兩支部落,即西部的庫特利格爾人和東部的烏特格爾人之間的敵對削弱了他們的勢力。

    中國人說,突厥是柔然的一個臣屬部落。它是突厥族的一個部落,它的名稱為所有講同種語言的民族所共有。伯希和認為,漢文「突厥」一名必定是代表蒙古語(柔然語)「turk」的複數形式「turkut」。按字意,是「強壯」的意思。據中國編年史家記載,突厥的圖騰是狼。他們是古代匈奴的後裔,這一事實已由被伯希和認定屬於匈人的原始突厥特徵所證實。在6世紀初,突厥似乎已經居住在阿爾泰地區,他們在那兒從事金屬冶煉:「工於鐵作」。當時柔然的力量國新近發生的一場內戰而被削弱,內戰是520年發生的,雙方是分別代表東、西部落的柔然可汗阿拉瑰和他的叔叔婆羅門。

    阿拉瑰(522-552年在位)作為唯一倖存下來的汗國君主,他面臨的是要平定突厥族各臣屬部落的反抗。其中高車部曾於508年打敗柔然。現在已經認定高車部是鐵勒族,遊牧於阿爾泰山南烏倫古河附近,看來好像是回紇人的祖先。但是,柔然於516年殺高車王,迫使高車部歸順。高車部於521年再次徒勞地企圖利用柔然內亂重新獲得自由。就在546年前不久,當高車正在醞釀新的起義時,他們被突厥挫敗。突厥雖與高車人同族,卻忠實地提醒他們的共同宗主柔然可汗阿拉瑰注意高車人的陰謀。作為回報,突厥首領(其突厥名叫布明,漢文轉寫成「土門」)要求柔然公主嫁給他。阿拉瑰拒絕這一要求。後來布明與當時在中國西北部長安城實施統治的、拓跋人建立的西魏王朝聯合,拓跋人很可能屬突厥族,他們雖然已經完全中國化,但很可能與突厥社會仍保留著一種親屬感。無論如何,他們可能很樂意建立一種能報復他們的宿敵、柔然蒙古人的聯盟,他們答應嫁一位公主給布明(551年)。於是,在對柔然蒙古人形成了包圍之勢後,布明徹底擊潰了他們,並迫使阿拉瑰可汗自殺(552年)。柔然餘部把蒙古地區讓給了突厥人,逃到中國邊境避難,東魏的繼承者北齊朝廷把他們作為邊境衛隊安置在邊境上。

    於是,蒙古地區的古代帝國領土從柔然手中傳給了突厥,或者說,從蒙古族人手中傳給了突厥族人。布明採用可汗這一帝王稱號。新帝國的位置仍然在鄂爾渾河上游,在自古代匈奴時期起一直到成吉思汗後裔時期止,常常被遊牧部落選擇為他們的大本營的鄂爾渾山區地帶。

    突厥英雄布明可汗在其勝利之後不久去世(552年)。他死後,他的帝國被瓜分。其子木桿得到蒙古地區和取得帝王稱號(553-572年)。這樣,東突厥汗國建立起來了。布明的弟弟突厥文,或稱室點密(漢文轉寫),繼承了王侯的——綠@色#小¥說&網——久的文明的巨大優越性之中。

    4.西突厥汗國的瓦解

    太宗於630年重建了以鄂爾多斯和內蒙古為邊境的疆域之後,把注意力轉向西突厥。正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西突厥人在射匾可汗的統治之下又重新統一起來。射匱可汗使阿爾泰地區的薛延陀部歸降於他,他住在特克斯河和裕勒都斯河上游一帶,於611至618年間統治著從阿爾泰山到裡海和興都庫什山之間的地區。射匱之弟、繼位者統葉護(618-630年在位)進一步擴張勢力。他已經征服了東北方的鐵勒部,在西南方又重申了對吐火羅地區和巴克特裡亞的統治,並取得了對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區的霸權。

    630年初,中國的朝拜聖地者玄奘旅行時,就在托克瑪克附近見到過他,當時正值統葉護權盛時期。他在裕勒都斯河與伊塞克湖之間的地區內過著隨季節遷徙的遊牧生活,像其祖先一樣,在裕勒都斯河上游一帶度夏;伊塞克湖,即熱海沿岸是他的度冬地。他也喜歡把營帳紮在更西邊,即在怛邏斯附近的"千泉",今江布爾地區。吐魯番王是他的一位藩屬王;他的兒子達度設是吐火羅地區王,其住地在昆都士。《唐書》記道:"(統葉護)霸有西域,……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此時唐太宗正集中力量摧毀東突厥,他認為應該採取"遠交近攻"之策,於是,他把統葉護視為同盟者。

    左慈發佈於2006080813:00:58

    玄奘留給我們的、關於統葉護的描述就是對某個阿提拉或某個成吉思汗的描述。"戎馬甚盛。可汗身著綠綾袍,露發,以一丈許帛練,裹額後垂。達官二百餘人,皆錦袍辮發,圍繞左右。自余軍眾,皆裘歇毳毛槊纛端弓,駝馬之騎,極目不知其表。"

    統葉護熱情地接待了中國的朝拜聖地者。確實,他對佛教總是相當開放的。在幾年前,他曾熱情款待過名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的印度佛教使者。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在626年繼續到中國布教前,把說服突厥人皈依佛教作為己任。統葉護在托克瑪克牙帳中給予玄奘同樣熱情的款待。玄奘對其營地作了豐富多彩的描述:"(統葉護可汗)居一大帳,帳以金花裝之,爛眩人目。諸達官於前列長筵兩行侍坐,皆錦服赫然。余仗衛立於後,觀之,雖穹廬之君,亦為尊美矣。"在讀到這幾行時,奇怪的是使我們回想起西歐旅行家們從成吉思汗的蒙古首領們身上所得到的、幾乎相同的印象在盧布魯克對13世紀的蒙古人的描寫中,我們又看到了歡迎外國使者的另一個狂歡場面。玄奘在統葉護牙帳逗留期間,統葉護曾接待過來自中國和來自吐魯番王的使者。統葉護"令使者坐,命陳酒設樂。可汗共諸臣使人飲,……於是益相酬勸,卒渾鍾碗之器,交錯遞傾,?未兜離之音,鏗鏘互舉。雖蕃俗之典,亦甚娛耳目,樂心意也。少時,更有食至,皆烹鮮,羔犢之質,盈積於前。"

    在玄奘訪問之後數月,強大的西突厥汗國崩潰了。同年(630年),一支西部部落,即遊牧的葛邏祿部反叛並殺害統葉護,葛邏祿部似乎是在巴爾喀什湖東端和塔爾巴哈台的楚固恰克之間作季節性的遷徙。西突厥汗國分裂為兩部,兩部的名稱都只是由漢文轉寫而被人們所知:弩失畢部在伊塞克湖的西部和西南部;咄陸部在該湖的東北部。兩部在原因不明的戰爭中耗盡了力量。一位咄陸部可汗,他的名字也叫咄陸(638-651年在位),在一段時期內曾企圖重新統一兩部,此後,他大膽地進攻中國在哈密地區的屯軍。但是唐將郭孝恪在古城和今天的烏魯木齊之間的博格達拉山附近打敗了他(約642年)。此外,唐太宗支持弩失畢部反對咄陸,這位疲憊不堪的可汗只好逃往巴克特裡亞,不再出現於歷史上(651年)。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