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第二批隊的千夫長是趙另,但是姑射由認為趙另的才能不足,所以改讓趙參統領。
在趙國的軍中,最多的將軍是趙氏的子弟,這些個宗族弟子的大量安置,是成功讓趙國雖然有大量的地方軍頭卻最後還是服從於趙國的命令下的原因!古人獨信血脈之說,豈非無因?但可惜的是,在整個趙國的軍事中,趙氏的將軍只有平原君趙勝、馬服君趙奢和他的兒子馬服子趙括是真正的大才,可以當一面之將也。其它如趙成、趙文、趙造、趙俊、趙固、趙袑雖然也算是可以,卻不能真正的獨當於一面,在軍事上還不能算是第一流的名家。
雖然有平原君趙勝其人,可是他的地位太特殊了,先後事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復位,由此可見他的才能和受到的猜忌。讓這樣一個人掌兵是不可能的了。馬服君趙奢是個人才,可惜他不能活,在他發達之後的沒有幾年,就死了,獨是留下了一個兒子。馬服子趙括是一個兵學天才,可惜沒有什麼實戰的經驗,不知陣戰之險要,最後上了當打敗仗敗得太慘而翻不了身!還給後世人無知的嘲罵了兩千年,成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反而教材。
可就算是如此,趙軍中還是有著層出不窮的趙氏子弟。在這一支軍中,趙參無疑是趙國上層看好的一個人物,同時姑射由也很看好他,對他器重。所以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他期望趙參可以發揮一下作用,那怕那個作用很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小也是他所要的。在剛才,戰車沒有奈何得了北秦人,這讓北秦軍士氣上來了,軍隊打出了軍心,打出了戰意,打出了血性,打出了北秦人身體裡那股噬殺的性子!如果不能在這種北秦人大踏步前進的情況下擋住北秦軍,那接下來的戰鬥就將是一場說不出的災難!整個趙軍就有可能大量的慘死在這裡。
不用看也是可以知道,在這支北秦軍的後面,北秦人還保留下了一半的軍力。趙軍把兵力分成了四個批次,這從理論上說是對的,仗本就是這樣一點點打的。把大量的軍隊投入到戰鬥裡去,士兵就會可能生出亂來,那樣反而會影響戰鬥力。古戰的戰爭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兩軍殺得一團亂,而突然有一支奇兵出現,這時就可以決定兩軍的勝負。比如在清軍入山海關的一役裡,當時的清軍利用吳三桂的大軍和李自成的軍隊打仗,兩軍打得難解難分,吳軍落入下風,但闖軍在戰鬥中建制也完全亂了,就是因為這個亂,清軍出動,結果誇稱八十萬的李軍立時給殺得落花流水,不堪而敵也。在當時,清軍出動的兵力只是五萬人。
再比如亞力山大和大流士一戰。打得最激烈的是亞力山大的兩萬多步軍,可決定一切勝負的卻還是他手下直領的那支騎兵!正是因為他利用步軍拖住了波斯軍的主力,他才可以突襲波斯軍而大勝!不然的話,就他區區的那三萬人,怎麼可能和波斯軍二十萬對戰!
趙軍並非是一無是處的,他們的想法很好,一千人從正常的角度上講,是應該可以擋住敵軍的,就算這一千人對付不了北秦軍,也可以給後續的趙軍製造機會。但在趙軍的認知裡,北秦軍竟然是如同斬瓜切菜一樣的打敗了趙軍,一千的趙軍上前去,竟然只是兩三下就給北秦軍殺光光了。如此巨大的差異頓時讓趙軍再度的反應不過來。可趙軍總要做點什麼,目前並不是別的什麼時候,而是戰時,趙軍匆匆紮下了營,並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營門的拒馬都是簡陋的不值一提,在如此的情況下,趙軍如果還要犯傻的後撤收兵,那他們面臨的只能是一敗而死!北秦軍不會講什麼逃敵勿追的話,再說了,北秦還有一定數量的騎兵!也就是說,姑射由算錯了,事實上他又怎麼想得到,在明明有了這樣的實力下,北秦軍竟然還把黃河渡口放過而不戰的。北秦軍既然放棄了黃河渡口,從兵事的常理來說,那是軍隊戰力不足,可現在看到的卻是相反,只是,既然北秦軍如此強大,那又為何放棄了黃河渡口呢?
姑射由想不通,不在一個相同的角度很難相出一個同樣的答案。他有想過北秦軍是要殺傷他的軍隊,但如果是那樣,在自己到達後就該發兵了才對。不過,現在也差不多了。
就在北秦正面的軍隊殺向趙軍時,北秦後面的軍隊也完成了整隊,從外表上看,他們很快就可以完成戰鬥準備!不僅如此,北秦一直暗藏的騎兵還露了出來。本來趙軍是壓著北秦軍的,如果可以壓上去,北秦軍就會給堵死在那兒,那樣一來,位於土牆後的北秦騎兵就會反而的給自己的步軍堵死,那就會形成一個可笑的局面。但顯然北秦軍隊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們的反擊如之隨來,快的讓人不敢相信,就如同一頭家豬突然間露出了嘴裡的尖齒才讓人發現感情這是一頭在山林裡的孤行野豬。又或者明擺著是要打狗熊但卻惹出了一頭老羆!
所以現在的北秦軍不必要怕趙軍了,他們大踏步子上前來,把後方空出來了,於是後方的北秦軍就飛快的列陣,同時那些騎兵也開始從牆後踏出要進行後面的戰鬥!姑射由必須要加快他的步子,一旦讓這支騎兵出來,就如同下棋的時候讓對方的車出了格。在象棋裡車是在棋格的內部,一旦出現就會橫衝直撞,無有當其鋒者。可要把車拿出來卻要三步!北秦人已經移開了擋路的,所以現在北秦的騎兵只剩下後面的步子了!再不擋住北秦步軍,那就全完了!希望在這一點上,一向表現出眾的趙參可以做到這一點,哪怕姑射由並不放心。
把軍隊交給趙參,趙另很是高興。他有什麼理由不高興呢?看趙水就知道了,不是他跑的快,他就要和自己的部下一起死了,好在姑射由不是一個不講理的人,就剛才的事來說,並不是趙水的戰罪,那種事,換了誰都是一樣的。既然可以暫時離開了那個危險,趙另也無意再冒這樣的險。他立時收手,回到了第三批隊裡面去。這時趙另還羨慕一個人,他看向最後,那是祁豈西手下的幾千後備軍,他們是一些後軍,說白了算不上戰鬥力的玩意兒。雖然這等於是一種不被看重,但在這個時刻,那個職位卻又是多麼的好!不要覺得趙氏充斥著趙中就可以有優待,認真說來這都是要付代價的。只慕公侯王命貴,不見黃沙土埋人。
比如說趙奢,他也算是個人物,見微知著而識大體,更是用兵有方,秦自商鞅變法後就強大了起來,此後最經歷的敗仗屈指可數,但真正說來,第一次重大的失敗就是折在了趙奢的手裡。趙奢,趙國人,與趙王室同宗,當屆貴族。雖然因為「沙丘之亂」,趙成、李兌專權,迫害武靈王近臣,趙奢亡命入燕。但在趙惠文王十二年,趙奢回到趙國。可見此人愛國。他精於兵法,趙惠文王十九年,趙奢攻取了齊因的麥丘;趙惠文王三十年,趙奢在閼與大敗秦國,八萬秦軍戰死,三萬銳士喪命,天下震動。趙奢死後,時人稱之為「馬服君」。
可在這裡出現了變化,趙括打了敗仗,趙王累及親族,不怪自己任人之過,反罪戰敗之失,逼得趙氏的後世子孫以馬為姓,這才有人逃了性命,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即為其後。
由此可以見之,想要榮華富貴,要拿命搏,要拿命換。你搏到了,那就是你的,你搏不到,那就連命也沒有了。這個道理趙另知道,趙水也是知道,不然他也就不會逃回來了,此二人知,趙參又如何不知,只是事情就是如此,已經到了頭上,在了面前,再也沒有躲避,只有捨命一戰,軍令之前,豈容有三心二意,到時一聲令下,斬頭而死,那死的可就是大大的划不來了。趙參衝到了軍前,他抽出勾劍,揚聲道:「後退死,而進者生,諸軍殺敵,將軍隨後,我大趙雄風不倒,不死不敗!」趙參在軍中有大名,他的出現讓趙人激起了戰意。
這就是古代軍隊強悍的地方了。如果是在宋時明清,面對自己的軍隊給敵軍這樣一痛殺,十成的戰力也去了八成,只怕還沒有打,士兵們就要先作鳥獸散了。但趙人不同。人說秦趙同根,此話非是無因。春秋初期,一支秦人從隴西草原流居趙國,與趙人多有通婚。趙人中也多有「秦」姓,以至於流傳著一種說法,「秦趙同源,姓氏不分」。兩個國家的文化、風俗、姓氏、語音等等都是很相近的。秦軍的戰鬥力可想而知,秦軍死纏爛打的性情眾所周知,秦人那不死不休的「赳赳戰歌」、「無衣」等,都告訴了我們慷慨悲歌豈燕趙之獨有!趙國既然和秦國相似,焉無強兵?他們的士兵又豈是隨便打打就丟盔棄甲而逃者的。正是趙國的這種特性,在戰國末期,天下的名將和強兵,幾乎都是集中在了秦與趙!而整個戰國,最輝煌最奪目的四大將星,更是兩國各居其二。趙國有李牧、廉頗。秦國有白起、王翦!
唯強兵始可出良將!這從哪說都是鐵的事實!手下沒有一批戰力驚人的士兵,那當個屁名將。雖然趙國沒有開始變法,士兵打仗還有很大的盲目性,他們不知為何而戰,不知自己要打什麼樣的仗。但打仗就是打仗,打起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一切的原因理由其實都不重要,相反的,如果要停止戰鬥才真正要一個完好的理由,戰爭已經成了不得不進行下去的事。打起來了,就是要贏,這是男人的戰爭,是男人的遊戲,是一種爭勝的戰鬥!
北秦軍屠殺了一千趙軍,沒有讓趙軍膽寒,相反,他們更憤怒,他們更加的狂暴,他們要把心裡的疑問化成戰鬥力,要殺向北秦人,以此證明自己不是一般人,是強軍。這也是軍人的尊嚴!「殺————」千言萬語化成了這一句簡單的話,趙軍只要戰,他們向著對面踏步過來的北秦軍迎上!他們並不相信北秦軍就真的不可戰勝!他們要洗涮去自己的恥辱!
可遺憾的是,趙軍在此時又犯錯誤了!時間太短,他們看到自己前方的士兵戰友死去,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那是怎麼死的,也許是一個誤會,趙軍自己犯了錯誤,可無論如何,趙軍也沒有功夫去想,他們只想著還擊,他們並不是文化人,趙參也是顧不上這些,他才要真正的關注北秦軍的動靜。所以趙軍死死的迎向了北秦軍,他們一如前面戰死的趙軍士兵,向著北秦軍發動了攻擊。再一陣的響聲。此刻,趙參算是明白了,他剛才在後面,前面怎麼打,他可以看見,但並不能看清,而現在卻是看清了:「是盾,我軍沒有盾……」這只是一個表面的原因,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北秦軍對於盾的使用是很熟的,這一點上沒有一定的指導和訓練是不可能達成的。盾牌,在一般的戰鬥中,用處不大。
戰國時的盾,主要是櫓,士兵們推著大櫓車前進,後面的士兵在櫓車後面用盾保護自己,衝到了近處,逼得敵軍和己方大軍進行正面的白刃戰。或是用櫓車組成一個臨時的營地。士兵當然也會用盾,但是會給幾百、幾千的編組在一起,他們提著劍與盾一起和敵人進行戰鬥,和趙軍或其它戰國那種打著、打著就沒了章法不同,其它國家打著、打著就會亂成一團,兩邊的戰鬥就會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這種複雜態勢。打仗怕的就是一個亂,所以各國雖然裝備了劍盾兵,但這還是一次低層次的戰鬥序列,不是主要的戰鬥部隊。在春秋戰國的武器中,有戈、矛、劍、戟、弓矢,還有殳、鈹和弩。在這裡面,劍的作用更是一種身份的表現,是軍官們才佩有的武器,士兵打仗還是以勾兵(戈兵)、刺兵(矛兵)、戟兵、殳兵(相當於狼牙棒,沒錯,這是中原發明的一種武器。)、鈹兵、長兵(弓兵)等。但沒有盾兵。
盾是一種守具,當士兵在軍陣裡才用,一旦要士兵上前的時候,盾也就沒有用了。當時的古人把盾主要叫櫓。這種櫓和樓車、巢車類的櫓不同,古人叫蔽櫓。攻城,冒矢石而上。
所以趙軍殺向北秦軍的時候沒有用盾,而是挺著兵器殺過去,可怎麼想到北秦軍卻是用這種武器的,並且還用得很好。由於在諸多兵種中,最多的主力兵種是刺兵、戟兵、鈹兵三種,其餘次之,也就是說,在趙軍這種窮軍中,只有勾兵、刺兵、戟兵、鈹兵、長兵、車兵幾種。所有的勾兵在剛才已經死光光了,沒有戈當武器,談何來的勾兵。這種勾兵主要是用來破甲等用的。但和之前說的一樣,從理論上勾兵的確是好,但這種武器要很高的戰鬥素養。使用這種武器的士兵一定要會算準了,才可以用戈的刺頭砸在甲盾之上破之。不然就次了。
所以又有戟兵。和那些使鈹的士兵!這正是趙中的主力!這些武器無一例外的落到北秦人的大盾上面去了。但問題是北秦人在盾的使用上進行了很長時間的練習與研究。他們全都知道,在對方使用長兵器的時候,盾兵要作的就是迎上去,你站在那裡不動受到的攻擊就會大,但你在對方向你衝殺來的時候先一步迎上去,就可以達到絕妙的效果。抵住,架住,用身體的力量,用集體的力量,靠著後面士兵的推動,用力的向前,把對方的兵器給高高的架到上面去,抵死了他們,這樣才可以看到勝利。第二排的趙軍已經有了準備,他們把兵器向前伸著。有的刺到了人,有的沒有刺到,有的擦傷了人,有的甚至切下北秦軍耳朵!戟上的小枝可不是說笑的。刺入一拖,威力那就不要說了。可隨之而來的就是北秦軍公式化的反擊。北秦軍也刺出了刺槍,和趙軍那笨重的戟頭不同,北秦人刺出得又快,抽回的也快,還可以踏著步子向前繼續刺擊,三稜槍頭那強大的穿透力讓趙軍的皮甲等同於無物!
「叮叮噹噹……」兵器與盾的交擊,還有兵器入肉的悶響!這兩種聲音交替著出現。不僅如此,還有時不時的「嗖嗖嗖」「咻咻咻」的羽箭飛射之音。縱然趙軍士兵有戰心,敢戰,肯戰,可是他們卻沒有紀律,他們的軍陣失去了統一,沒有了完整。而北秦軍卻是十分的整齊。這種整齊就是北秦伯提出的整齊劃一!一個伍,五十個人,但他們只要有一到五個不同動作!有的趙軍士兵死沖在北秦軍的盾前,大叫著給刺了兩下射了兩箭都不倒,逼得後面的盾手用短劍在他們的脖子上補那麼一下子!趙軍還是那樣給北秦軍殺得紛紛倒下。
本書。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