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風雲錄 煮酒論史 第十一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六節
    第十一章長河落日第四十六節十二月二十六,櫟陽。丞相李瑋、大司農田豫、尚書令田疇冒著大雪趕到了櫟陽,呈奏上計事,奏請改制。事實很嚴峻,朝廷的財賦危機已經到了極限,國策非改不可。如果天下穩定了,目前的財賦制度倒還可以維持,但現在平叛大戰還在繼續,短期內還無法估算天下統一的時間。如果年年這樣打仗,一年虧空幾十億錢,要不了幾年,朝廷就要欠下巨額債務。那時朝廷的財賦命脈完全控制在別人手上,天子和朝廷很快便會失去威儀,權柄更是倍受打擊和掣肘,新政顯然很難維持下去。今年朝廷為了緩解財賦危機,已經增收賦稅了,但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如果明年繼續增賦,強征暴斂之風會迅速席捲州郡並愈演愈烈。百姓窮苦不堪,動盪暴亂的日子也就不遠了。長公主雙手抱頭,一籌莫展。天下要統一,要重新恢復安寧,就要打仗。在廢墟上重建大漢,讓社稷重新富強起來,就要堅固以農為本的根基。而要想實現這一切,就要錢,要財賦,要源源不斷的巨量財賦。財賦不足,就要想辦法開源節流,就要修改國策,重修制度。「怎麼會這樣?朝廷財賦的虧空怎麼會飛速增加?前些年我們是怎麼過來的?中原大戰,我們動用了幾十萬兵力,打了好幾年,朝廷不也撐過來了嗎?」「土地,是土地幫助朝廷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李瑋說道,「當年我們在北疆的時候,我們也大量賒借,但我們只要收復了州郡,就可以用收復的土地、鹽鐵的開採經營權和減免賦稅徭役來償還債務。另外我們為了減少朝廷開支,實施了一系列新制,比如官吏的俸祿由各府衙的職分田提供,採用兵戶制後士卒的軍餉和撫恤也由兵戶家的田地提供等等……這些辦法實施之初,的確大有成效,但隨著朝廷收復的州郡越來越多,開支也急驟增大。比如我們打中原大戰,軍隊渡過黃河就行了,前後不過一千多里,但打西疆,軍隊就要遠征三千多里,軍資消耗的增加不是倍數,而是翻番的倍數。同理,其它開銷也是這樣。」「朝廷開支增大,賒貸就大,而王公貴族、門閥世家和商賈富豪們因為擁有的土地越來越多,因為手中掌握的鹽鐵開採經營權越來越多,因為軍隊遠征、重建城池等所需的物資以及販運量越來越大,他們積累的財富也就越來越驚人,也就有了更多的錢財賒貸給朝廷。而朝廷的償還能力呢?暫時失去了。因為朝廷要打西疆,打北疆,打遙遠的邊荒之地,那裡沒有這些人需要的土地,鹽池鐵山也少,於是朝廷的巨額虧空也就出現了。而且隨著遠征路途的延長,遠征規模和時間的增大,虧空也越來越嚴重,以致於現在陷入了深重的財賦危機。」「成也土地,敗也土地。」李瑋歎道,「現在的事實擺在這裡,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王公貴族、門閥世家和商賈富豪們會逐漸控制朝廷的財賦命脈。一旦朝廷的財賦命脈給他們控制了,他們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兼併土地,肆無忌憚地逼迫朝廷增收賦稅,結果是什麼?和過去一樣,百姓流離失所,流民成災,暴亂此起彼伏,社稷搖搖欲墜。過去大漢有兩百年的底子,它還能支撐一段時間,還能讓我們保留一絲元氣,在廢墟上重建大漢,但現在呢?經過二十年的戰亂,大漢雖然苦苦掙扎沒有倒下去,但脆弱不堪,只要一陣狂風暴雨,就能把它徹底摧毀。「這就是現狀。新政實施十幾年了,它幫助朝廷走向了中興,但同時它的弊端和矛盾也已經累積到足夠危害社稷的地步。朝廷必須及時調整國策,在最短時間內緩解這種危機,把這種危害降到最低,以確保中興大業能夠持續發展。」長公主理解朝廷的艱難處境,也希望天子和自己的窘境得到改善,但朝廷在重農的基礎上利用抑商來增收的辦法,歷史上的教訓很深刻,她不能不慎重。當年孝武皇帝改製成功了,但殺了很多人,幾乎摧毀了大漢的商賈。而王莽失敗了,敗得很徹底,連社稷一起葬送。王莽篡國失敗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改制嚴重損害了當時王公貴族、官僚富豪們的利益。你既然不讓我們活,我們就玉石俱焚,一起完蛋,結果王莽完蛋了,社稷傾覆了。今天呢?今天襄陽還有一個天子和朝廷,這位天子甚至違背祖制,大肆分封諸侯,兩下比較,誰能給予這些人最大的利益?不難想像,長安改制的後果,很可能是一系列的叛亂,最後是中興失敗,大漢再次傾覆。長公主越想越怕,渾身冰冷,不寒而慄。大將軍離開長安前,曾要求自己把燕無畏和風雲鐵騎調到晉陽戍守,當時自己覺得大將軍小題大做了,現在看來,不是大將軍謹小慎微,而是自己盲目自信,根本沒有想到朝廷面臨的危機。大將軍顯然已經看到了朝廷的危機,他預感到大軍遠征西疆將給朝廷帶來一場動盪。而遠征西疆,穩定北疆是朝廷的平叛策略,為了實現這個策略並確保中興大業的成功,這場動盪是必要的,但這場動盪的中心是自己。李瑋改制能否成功,關鍵在於自己的支持,只要自己同意了,詔告天下頒布執行了,矛盾也就徹底激發了。這場矛盾激發的後果有兩個,一個是朝廷殺人,殺死所有敢於和朝廷對抗的人。一個是背叛者殺人,殺死奪走他們財富的人。自己首當其衝,成為背叛者要殺的人。而衝突一旦失控,州郡大亂,大將軍首先就要保住小天子,其次是自己,再次是保住北疆這塊根基之地。小天子一直在軍中,有大將軍的親自保護,不會有事。燕無畏和風雲鐵騎到了晉陽後,不但能保護自己,更能戍守北疆。大將軍未雨綢繆,算無遺策。難道他真的是算無遺策?去年的長安兵變,導致丞相蔡邕下台,李瑋上位,大量武人隨即入朝,而這些武人主要在哪裡供職?州郡。現在并州刺史是張白騎,幽州刺史是樊籬,冀州刺史是楊明,青州刺史是張郃,兗州刺史是高覽,涼州刺史是皇甫酈、司隸校尉是張遼,河南尹是徐晃,僅豫州刺史王澤和京兆尹余鵬兩位大臣不是武人,但這兩人都是北疆大吏。也就是說,一旦改制實施,朝廷只要下旨暫時授予州刺史部分軍政大權,督領郡國,那麼州郡就亂不起來。征南大將軍鍾繇雖然坐鎮豫州,但豫州刺史是王澤,蕩寇將軍雷重又有七萬大軍駐紮於許昌,鍾繇即使背叛了,也難以影響大局,豫州依舊牢牢控制在朝廷手裡。先有李瑋出任丞相,後有武人坐鎮州郡,社稷穩若磐石。這個時候大軍遠征西疆,挑起朝廷財賦危機,繼而借改制之名,搶奪王公貴族、門閥世家和商賈富豪們的財富,這難道都是巧合?回過頭去想想,這種巧合未免也太神奇了吧?不可能。大將軍要我把燕無畏和風雲鐵騎調回晉陽,那還是去年年底的事,這一切都是大將軍安排好的。他把李瑋推到丞相的位置上,把武人調到州郡任職,目的就是為了搶奪財富,為了能讓國庫盈實,為了給小天子主政打下堅固基礎。皇帝沒有錢,靠賒貸過日子,靠別人的臉色過日子,靠賣官鬻爵過日子,哪裡還有威望可言?哪裡還能中興社稷,穩定天下?豹子大哥為了大漢,當真是殫精竭慮,無所不用其極了。我應該幫助他,有了豹子大哥的承諾,我即使死了,也心甘情願。「要做就要做成,否則就不要做。」長公主望著三位神色驚喜的大臣,鄭重說道,「按此策改制後,朝廷一年能增加多少收入?你們具體算過嗎?」「目前無法具體測算……」李瑋說道,「我和丞相府的一幫掾屬們大概測算了一下鹽鐵收入。如果朝廷收回所有的開採權,再確保一半的經營權,那麼朝廷一年至少可以增加二十億到三十億錢的收入。」「有這麼多?」長公主難以置信。「哼……」李瑋冷笑,「少府的收入為什麼這麼少?錢都讓別人搶走了。鹽鐵官營後,朝廷收入隨即增加,均輸和平准也就能發揮作用,朝廷因此還能增加大約五億錢的收入。」李瑋繼續說道,「如果加上限田罰租和增收的商稅,朝廷一年至少可以增加三十億到四十億錢的收入,這樣朝廷財富的總收入就能增加到一百億錢。」長公主聞言大為興奮,「具體計策呢?」「重修《鹽鐵律》,收回開採權,重建鹽鐵官,這樣朝廷就能牢牢控制鹽鐵價格,繼而通過價格狠狠打擊鹽鐵商,把鹽鐵商手裡的錢拿過來。鹽鐵價格降了,谷價上升了,農夫們的收入也會增加。」「重修《均輸律》,確保大司農諸官掌握所需的各郡國貨物,以充實府庫。大司農要向各郡國大量派遣均輸官,把應由各郡國依例輸京而京師並不需要的物品,從出產處轉運他處出賣,通過輾轉交換,把京師所需的貨物運達長安,盡可能消除各郡國貢輸往來煩雜、物品質量差、運費甚至超過貨物價值的一些不合理現象。」「重修《平准律》,在京師、洛陽、邯鄲、晉陽、薊城等地設平准官,接受均輸貨物,按各地市場價格漲落情況,貴則賣之,賤則買之,用以調劑供需,節制市場。」「如此一來,大司農就控制了鹽鐵生產和貨殖買賣,商賈富豪們難以從中牟取暴利,而各種物價也不致於暴漲暴落,導致百姓窮苦不堪。此策不但可以讓朝廷增收,國庫充盈,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農夫的收入,讓他們過上溫飽日子。」長公主連連點頭,擔憂地問道:「此策若想順利通過,難度有多大?」李瑋、田豫、田疇三人相視苦笑。「難度應該不會太大。」李瑋猶豫了片刻,慢慢說道,「當年,孝武皇帝連年征戰,國室虧空,把文景時期留下來的府庫積蓄全部用盡了。而當時土地兼併又日趨嚴重,朝廷財賦嚴重不足。孝武皇帝為了增加收入,下旨募民入奴婢、入羊、入錢、入粟以拜官或贖罪,又設武功爵出賣,力圖籌措錢財。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他又打破了商賈不得為吏的禁令,任用大鹽商東郭咸陽、大冶鐵家孔僅為大司農丞領鹽鐵事,任用洛陽大商賈桑弘羊為大司農中丞主持改制,先後實行了鹽、鐵、酒官營,均輸、平准、算緡、告緡,統一鑄幣等一系列新政,極大地緩解了危機。」「今日天下的形勢和孝武皇帝朝相比,要嚴重百倍千倍,不改制不行。大漢歷經四百年,血淋淋的教訓歷歷在目,相信朝中的大臣和各地商賈富豪還不至於財迷心竅到失去理智的地步。和生命比起來,錢財不過是過眼煙雲罷了,不足為重。朝廷此次改制,已經竭盡全力兼顧了各方利益,如果有人一定要置社稷安危於不顧,那就毫不客氣,效仿孝武皇帝,以雷霆手段,堅決鎮壓。」長公主神情冷峻,望著殺氣騰騰的李瑋,沉默良久,「難道非要殺鳴?不能好好商量嗎?」「如果殿下同意,臣打算年後在未央宮召集大臣、大儒和一些商賈富豪商討此事。」李瑋說道,「殿下為了慶典,不是請了很多人嘛,臣奏請殿下,改慶典為議政,請天下人為大漢中興出謀畫策,這也是一大盛舉啊。」長公主的目光裡充滿了懷疑和擔憂。這麼多大臣、大儒、大商賈富豪到了京城,一旦出事,後果不堪設想。「鹽鐵官營,等於朝廷把原來歸商賈富豪所得的一部分鹽鐵之利收到了國庫,這嚴重打擊了商賈富豪,有利於朝廷遏制土地兼併的蔓延,而且也保護了農夫們的利益,可以讓他們保住自己的生存之地。但是,孝武皇帝朝的時候,朝廷為了增加收入,鹽鐵價格定的很高,甚至高於商賈富豪們所定的價格,這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當時買不起鹽的人家很多,買不起鐵質農具的農夫們只好用木犁耕地。」長公主歎了一口氣,無奈地說道,「鹽鐵官營有利有弊,用得好,有利社稷穩定,用得不好,會埋下社稷動盪的隱患。說到底,關鍵還是吏治不能腐敗,所以,這一政策本朝有過許多爭論。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孝昭皇帝始元六年(公元前八十一年),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大臣和各地州郡的大儒、大商賈六十餘人辯論施政問題。大儒和大商賈們要求朝廷廢除鹽鐵、酒榷、均輸等律法,以示節儉,並進而對於內外政策提出了許多主張。雖然他們提出的一些『休養生息』之策有助於社稷穩定,但朝廷並未採納他們廢除鹽鐵的建議。始元六年七月,朝廷下詔,撤消了設置在各郡國的榷酤(酒專賣)和關內鐵官,其餘鹽鐵政策照舊,仍遵舊制。」「到了王莽亂政的時候(公元十年),實行五均六管法(官賣鹽、酒、鐵,收山澤生產稅,官鑄銅錢,五均賒貸總稱為六管),又改回來了,但結果大家都知道。」「孝章皇帝駕崩後(公元八十八年),孝和皇帝(十歲)繼位,竇太后臨朝稱制,外戚大將軍竇憲總攬權柄。竇太后臨朝不久,即宣佈『罷鹽鐵之禁,縱(任)民煮鑄』,朝廷自此國庫虧空。」「孝和皇帝駕崩後,孝安皇帝(十三歲)繼位(公元一O七年),鄧太后臨朝稱制,大將軍鄧騭輔政。鄧太后從竇家的失敗裡取得了一些經驗,並用外戚和宦官。當時西疆戰亂,內有叛亂,外有西羌入侵,朝廷急需財賦,不得不重禁鹽鐵。但由於朝野上下反對聲太大,官營最終沒有全部實現。永建元年(公元125年),宦官曹騰、孫程等十九人發動宮廷政變,趕走了閻太后,孝順皇帝繼位,宦官全部封侯並主掌權柄,鹽鐵逐漸恢復官營,但其後大將軍梁翼輔政,鹽鐵之爭再起。」「到了我父皇一朝,大將軍為了戍守北疆,說服了我父皇,重開鹽鐵,而當時主持此事的就是你。」長公主手指李瑋,搖頭苦笑,「算起來,鹽鐵重開已經十六七年了,現在朝廷要重禁鹽鐵,而主持此事的又是你,實在讓人難以接受。朝堂上如果沒有紛爭,那才是怪事。」「難道你不怕人家一氣之下,把你殺了?」長公主調侃道。李瑋啞然失笑,侃侃而談。「鹽鐵之議,本朝曾有多次,但並未發生流血衝突,臣希望這次也能順利解決。」「其實鹽鐵之爭,說到底還是治國策略之爭。」「在孝昭皇帝始元六年的鹽鐵之議上,御史大夫桑弘羊就說過,『鹽鐵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軍費之旅,務蓄積以備乏絕,所給甚眾,有益於國,無害於民』,好處很多。但名士商賈等人則認為鹽鐵專營有害處,指責孝武皇帝大舉進兵匈奴,給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兩方的觀點很明確,一方主張朝廷干預鹽鐵等貨殖之事,一方主張自由發展;一方強調朝廷要強勢,要威臨四海,一方強調朝廷要無為而治;一方從社稷興盛出發,一方從普通百姓的生存出發……這些觀點的對立,不止本朝,自古以來就有。朝廷不強大,則難以抵禦外敵,而過於強大,勢必要侵害百姓的利益,這個治國的利弊實在難以抉擇。」「鹽鐵之議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鹽鐵不專營,則朝廷財賦不能保證,這是事實。孝武皇帝朝如此,現在更是如此。不過,如果朝廷奪取了百姓太多利益,又會招致民憤。大秦歷二世而亡,教訓深刻。」「孝昭皇帝朝的鹽鐵之議後,朝廷還是繼續實行鹽鐵官營之策,可見建立一個強勢大漢的策略還是佔據了絕對上風。」「那次鹽鐵之議,在雙方爭論的觀點中,朝廷一方的論點較為務實,而大儒商賈一方則擺出了以德治國的理論,抨擊鹽鐵官營違背了『仁政』、『王道』,認為鹽鐵官營不過是『當時之權,一切之術,不可以久行而傳世,此非明王所以君國子民之道也』。這話聽上去激動人心,用來煽動百姓大概沒問題,但用它來說服我們,實在差得太遠。整部《孟子》讀得人熱血沸騰,卻沒有一個諸侯國的君主採用孟子建議的治國之策,原因就在於此。」「沒有強大的王朝,沒有威震天下的實力,百姓如何生存?百姓都不能生存了,還談什麼理想、禮制?只有大漢強大了,百姓吃飽了穿暖了,社稷安定了,才能談理想、禮制,否則都是胡扯八道。」「當然了,我不是說禮制、道德不重要。本朝歷來重視教化,以德治國,以禮教民嘛。士人有理想,有道德,對社稷的好處不言而喻。然而,國政上的很多事,是很難用對錯來簡單區別和判斷的。任何一個決策,朝廷都需要反覆商討,對形勢進行分析和判斷,需要仔細權衡利弊,需要斤斤計較,錙銖必爭。」「我們這類人的所作所為,常常被那些自命清高的士人所不齒。他們常說,君子不言利,他們以崇高的品德和言行贏得了百姓們的擁戴。但我說句難聽的話,沒有強大的大漢做後盾,他崇高什麼?他拿什麼崇高?他連命都保不住了,還崇高什麼?」「也許他們進入朝堂,親身接觸了國政,他們才會理解治國的艱難,才會知道這其中的難言苦衷,才會發現他們所抨擊的『苛政』不過是朝廷迫不得已的選擇而已。然而,當百姓看到他們進入官場,言行不一後,大多會認為他們不能抵禦官場腐敗的誘惑,而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了。」「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想為天下,為百姓,為自己謀取利益,這三種目的同時存在。很多人都想幹成一番大事業,但現實挫敗了理想。於是很多人往往先丟了天下利益,不顧一切先保住自己的利益。鹽鐵之爭就是如此。」「那些大儒商賈們後來的話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他們怎麼說?他們說朝廷不應奪民之利。什麼民?哪個民?是他們自己,是官吏、商賈和富豪,而不是農夫、工匠、奴僕。」「他們認為『畜民者先厚其業而後求其贍』,『王者不畜積,下藏於民』,『民人藏於家,諸侯藏於國』,而天子應『藏於海內』。這是什麼話?天子就應該靠賒貸過日子?朝廷就應該虧空?」「還是那句話,只有大漢強大了,只有國富了,百姓才能富。」跳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