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風雲錄 煮酒論史 第七章 風雷激盪 第九節
    第七章風雷激盪第九節魏延二十多歲,高大健壯,皮膚稍黑,顴骨高聳,濃眉下有一雙虎虎生威的眼睛。他看到文聘和黃忠打馬迎上,急忙下馬行禮。「文長,張勳怎麼說?還是不給糧食?」文聘急聲問道。「回稟兩位大人,張大人說,最近沛國、下邳一帶黃巾軍出沒頻繁,糧道屢次被斷,所以……」「所以沒有糧食給我們?」黃忠翻身下馬,手中的馬鞭狠狠地抽到地上,「揚州的糧食可以給兗州軍,給豫州軍,為什麼不能給我們荊州軍?我看他袁術無恥至極,根本就是一個小人。這不明擺著公報私仇嘛。」「漢升兄……」文聘下馬拍了拍黃忠的肩膀,「此次大戰關係社稷存亡,千萬不要因為這麼點小事鬧得反目成仇。」「沒有糧食怎麼辦?我總不能讓將士們餓著肚子走到黃河吧?」黃忠氣呼呼地瞪了文聘一眼,「既然袁術不給糧食,我就不走了。你看,是不是傳令各部,立即在雍丘紮下大營,等待和後軍會合?」文聘猶豫不語。這支六千人的軍隊來自荊州南部的長沙、武陵、柱陽和零陵四郡的士卒,他們都是南方人,由長沙郡都尉黃忠、兵曹掾魏延統率北上。二月下,他們趕到襄陽,和荊州北部軍隊會合。三月上,劉表接到天子聖旨後,和長史蒯越一起匆忙趕去兗州昌邑,並命令荊州府別駕劉磐、荊州府都尉文聘、長沙府都尉黃忠率一萬大軍組成前軍,先行緩緩北上。到了三月中的時候,劉表從昌邑急書荊州府,命令長史蒯越、治中鄧義、武猛都尉李嚴、南郡都尉龐季、兵曹掾呂介等人率一萬大軍組成後軍,帶著大量糧草輜重即刻起程北上中原。按照約定,荊州軍的前軍糧草一路上由南陽袁熙、穎川辛毗提供,到了兗州後,再由揚州袁術提供。但荊州軍進入兗州後,袁術卻以種種借口予以拒絕。現在文聘可以指揮自己所率的四千人馬,但他無法直接命令黃忠的這六千人馬。所以當黃忠提出大軍停止前進的時候,文聘很為難,不好直言勸阻。「大軍還有多少糧食?」「還有四天的口糧。」魏延躬身回道,「不等我們走到黃河,大家就要餓肚子了。」文聘看看黃忠,小聲勸道:「漢升兄,我們先到陳留,和先期趕到陳留的高幹大人會合,你看怎麼樣?高幹大人那裡一定有糧食。」黃忠瞇起眼睛,搖了搖頭,「不給這個混蛋一點顏色瞧瞧,他還以為我們荊州人怕了他。不走了。」「但聖旨要求我們必須在四月中趕到黃河,如果……」「沒有糧食,我們即使趕到了黃河,又怎麼打仗?」黃忠怒聲說道,「我親自去和劉大人說。我們荊州人絕不受這種鳥氣。」劉磐低著頭,不停地轉動著手上的馬鞭,半天沒有回答。劉磐三十歲不到,中等身材,臉型削瘦,有一雙孤傲的眼睛。雖然身著戎裝,英氣勃勃,但怎麼看他還是一個文質彬彬的士子。他是劉表的親侄子,前幾年得知劉表下落後,隨即和父親一起,帶著全族人從兗州山陽高平老家遷到了襄陽。劉磐自小聰穎,能文能武,劉表很喜歡他,委以重任,讓他在零陵、桂陽一帶剿撫流寇和南蠻,頗有戰績。這次北伐李弘,劉表特意讓他擔任荊州軍前軍統帥,是有原因的。劉表之所以能在荊州站穩腳跟,完全依靠襄陽門閥的力量,但時間一久,劉表就感到了襄陽門閥對他權勢的威脅。所以他在趕走袁術後,立即以鞏固和袁紹的聯盟,爭取早日拿回南陽為借口,大量任用南陽、穎川一帶的門閥子弟出任荊州大吏,趁勢削弱襄陽門閥的權勢,把荊州牢牢地控制到了自己手上。南陽門閥勢力在荊州的權勢迅速壯大,出身南陽的黃忠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由長沙府的兵曹掾,很快提升為長沙府的都尉。在這支大軍裡,文聘、黃忠、魏延都是南陽人,屬於南陽門閥的勢力,而大部分中下級軍吏卻是襄陽門閥的人,如何妥善處理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就靠劉磐從中調解。在荊州一萬後軍裡,這種矛盾更為突出。蒯越、龐季都是出身於襄陽門閥,而鄧義、李嚴卻是出身於南陽門閥。所以這支大軍到了中原後,只有劉表自己親自統帥了。現在荊州前軍的兩位統軍大將都不願意繼續前進,劉磐就很難辦了。他考慮了很久,隨即決定大軍暫時停下,派快馬急馳昌邑,請劉表想個妥善之策。劉表接到這個消息後,勃然大怒,立即出城去找袁術。驃騎將軍袁術在朝堂上大鬧了一次後,出城而去,既不進城也不上朝。昌邑朝廷的天子為了安撫袁術,特意下旨給他升了兩級,轉拜他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曹操、袁紹等大臣考慮到此仗關係重大,而袁術實在太不可靠,一旦打到河北後,袁術突然不聽指揮亂打一氣,那就完了。於是他們決定讓袁術留在昌邑,督運糧草輜重。此仗是各州郡聯手作戰,戰線拉得很長,從河內郡一直到青州平原郡一千多里的黃河兩岸,都有聯軍軍隊。為了保證各路大軍的糧草供應,同時也為了節省人力物力,袁紹等人決定分四路運送糧草。青州軍的糧草由青州負責。河內軍、關東軍、豫州軍的糧草由袁紹負責。荊州軍和一部分兗州軍的糧草由劉表負責。徐州軍和另外一部分兗州軍的糧草由劉備、曹操和袁術三人負責。揚州的江東數郡正在打仗,袁術很難提供足夠多的糧草,所以聯軍糧草主要還是依賴荊州和豫州兩地供應。但最近豫州的黃巾軍鬧騰得厲害,為了保證糧道暢通無阻,必須要借助袁術的力量。另外,袁術和黃巾軍打起來了,也可以保證袁術不會在中原一帶胡搞一氣。朝廷如此照顧袁術,袁術當然心花怒放了,他滿口答應,「你們放心,只要我在中原坐鎮,你們絕不會餓肚子。個個都能養得膘肥體壯。」但他這裡剛剛說得信誓旦旦,那裡馬上就斷了荊州前軍的糧。袁術有道理,他對劉表說,從揚州到昌邑有七八百里路。路上河道密佈,到處都是黃巾軍,我就是日夜趕路,也來不及把糧食運過來。你荊州有七個郡,個個肥得冒油,你不帶足糧食到黃河,反而指望我這個窮光蛋救濟你。你這不是笑話嘛。劉表氣得兩眼冒火。此次討伐李弘,規模之大,時間之緊,世所罕見,我現在能把荊州軍拉到中原,已經是奇跡了。荊州現在正在徵調民夫,正在抓緊一切時間北運糧草。從襄陽到中原,有一千多里,我就是長翅膀飛,也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把糧草運到中原。在荊州糧草沒有運到中原之前,荊州軍暫時由你提供糧草,這是你親口答應的,你怎能出爾反爾,當場反悔?「我沒有反悔。」袁術笑嘻嘻地說道,「我實在無能為力。你不是和袁本初好嗎?你的大軍經過豫州,你叫袁本初給你糧草不就得了。」「討伐李弘,事關社稷存亡,你袁家四世三公,飽受皇恩,怎能不盡心盡力?如果擊敗了李弘,佔據了冀州,你袁家不但功勳顯赫,揚名青史,更有享不盡的功名利祿,你難道連這點道理也不懂?」「不是我不懂,而是我覺得你們一臉死氣,估計都要命喪河北。」袁術幸災樂禍地笑道。「你還要不要臉?」劉表手指袁術,渾身發抖。「我還有臉嗎?」袁術奇怪地摸摸自己的臉,「我怎麼看不到自己的臉?」劉表怒吼一聲,腰間的寶劍頓時拉出了半截。袁術嚇了一跳,連連倒退,「劉景升,我告訴你,要糧沒有,要命沒門。」然後他撒腿就跑了。劉表眼冒金花,差點噴血而亡。「這仗我不打了。」劉表怒氣衝天地走進太尉府,衝著袁紹大喊大叫,「袁術不給我糧食,曹操說自己還不夠吃的,我荊州將士要餓死了。」「景升兄,你說什麼笑話?」袁紹放下手上的文卷,站了起來,「現在幾個州就數你荊州最富了,你都要餓死了,那我們還打什麼仗?」「以我看,這仗必敗無疑。」劉表憤怒地揮舞著手臂,「曹阿滿居心叵測,袁公路渾水摸魚,其他人各懷鬼胎,大家互相猜忌,互相算計,我們遲早都會死在河北。」袁紹臉上堆滿笑容,瞇著眼睛仔細看著劉表,不急不慢地說道:「景升兄,幾十年了,我還是頭一次看你這麼失態。你是不是最近太過疲勞了?」劉表仰天苦笑。突然,他哀嚎一聲,雙手蒙臉,極度沮喪地說道:「本初,這仗會敗的。」袁紹走到他身邊,輕輕拍拍他的後背,關心地說道:「景升兄,你太累了,回去歇歇吧。」劉表用力搖搖頭,「本初,這一仗人人都想打,人人都想從中受益,但你卻執意要分七路攻擊,這純粹是自取敗亡之策啊。」「你想錯了。」袁紹伸手摟住劉表的肩膀,湊到他耳邊低聲說道,「如果你是李弘,你將如何打這一仗?」劉表放下雙手,轉頭望向袁紹。「李弘怎樣才能擊敗我們?我們七路大軍同時展開攻擊,他打誰,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既能擊退我們又能改變天下格局?」劉表豁然頓悟,「這本來就是一場敗仗。」袁紹微微一笑,「我現在最急切想知道的,就是李弘會打誰?打我,還是打曹阿滿?或者,打田楷?」劉表閉上眼睛,痛苦地搖了搖頭,「我知道,李弘決不會打我。」袁紹轉身從案幾上拿起那份文卷遞給了劉表,「劉璋那個小混蛋野心不小啊。」劉表心裡一驚,急忙展開細看,「他拒絕承認天子和朝廷,拒絕出兵關中攻打河東。」劉表冷笑,「這個孽畜,竟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我荊州的主意。」「我擔心劉璋象韓遂一樣,承認晉陽的天子和朝廷。」袁紹皺著眉頭,負手在屋內來回走了幾步,「韓遂這次是鐵了心,無論我給他什麼承諾,他都毫不猶豫的拒絕了。由此可見李弘給他的不僅僅是錢糧,還有信心。韓遂是個隱患,劉璋也是。」「本初,如果我們打進河北後,韓遂攻擊關中,劉璋打我荊州,那我們就有麻煩了。」袁紹毫不在意地揮揮手,「不堪一擊的東西,算不上麻煩。等這一仗打完了,麻煩的就是他們了。」接著他坐到案幾後,急速寫好了一份手令,「我讓高幹立即調一批糧食給劉磐,讓荊州大軍盡快趕到濮陽。」四月中,兗州東平國。徐州軍行進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由於連續數月沒有下雨,馳道上灰塵滾滾,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炙熱的氣息。馳道兩旁的耕地裡,隨處可見忙碌的農夫,但農夫們不是在春耕,也不是在挑水抗旱,而是在即將開始收割的麥田(冬小麥)裡揮舞著大棍驅趕著什麼東西。田地裡還有很多雞、鴨等家禽。關羽停下戰馬,回頭看看身後的張飛、臧霸,「這是怎麼回事?兗州人要提前收割?」臧霸臉顯痛苦之色,伸手指了指路旁的大樹,「兩位大人看看樹上就知道了。這是蝗蟲,中原又要爆發蝗災了。」關羽和張飛暗自震駭,「蝗災……」「十幾年了,中原黃河兩岸的災禍一個接著一個,百姓沒有活路了。」臧霸仰天長歎,「現在蝗蟲還不多,等到了五月,蝗蟲鋪天蓋地,所過之處,就一無所有了。」「蝗災會蔓延到徐州嗎?」張飛焦慮地問道。臧霸茫然地搖搖頭。關羽揮動馬鞭,大聲說道:「急告劉大人,中原可能要爆發蝗災,請他早定對策。」跳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